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重浊(重濁)
(1).浓重浑浊。《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去买了二两好茶叶……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2).谓声音低沉粗重。世说新语·轻诋“何至作老婢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声调很急促,很重浊,显然他把眼前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3).谓字体臃肿鄙俗或文字繁冗凝滞。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 开元 、 天宝 以后,﹝字体﹞变为肥厚,至 苏灵芝 辈,几於重浊。”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七》:“自 园 ( 李园 )用事以下,冗复重浊,殆不可读。”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同一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书家, 苏灵芝 字肥而重浊, 颜真卿 字肥而健壮,人品不同,书品也不同。”
(4).犹言不清白,糊涂。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俺生活不重浊,不住的运水提浆,炊盪时烧柴拨火。”
《漢語大詞典》:沈浊(沈濁)
亦作“沉浊”。
(1).污浊。多喻指风俗败坏的时世。庄子·天下:“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楚辞·远游》:“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鬱结其谁语。” 郁达夫 《茑萝行》:“我就决定挨着病离开了那空气沉浊的故乡。”
(2).重浊。指声音低沉粗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宋 王安石 《梵天画赞》:“鸡知时语,铃戒沉浊。” 茅盾 《三人行》:“半空中此时来了轧轧的沉浊的机声。”
(3).重浊。浓重浑浊。 南朝 梁武帝 《天象论》:“沉浊之气,下凝为地。”
《漢語大詞典》:洛生咏(洛生詠)
指 洛 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 东晋 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谢安 ﹞望阶趋席,方作 洛 生咏,讽‘浩浩洪流’。”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明帝 《文章志》:“ 安 能作 洛 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斆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人问 顾长康 何以不作 洛 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闷为 洛 生咏,醉发 吴 越 调。”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周长官》:“缅怀 周 与 李 ,能作 洛 生咏。”
《漢語大詞典》:切响(切響)
重浊的字音。古人写诗讲究字音的轻重、清浊搭配得当,以求音节和谐。《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李虚己 初与 曾致尧 倡酬。 致尧 谓曰:‘子之诗虽工,而音韵犹哑。’ 虚己 初未悟,既而得 沈休文 所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遂精於格律。”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美盛德之形容,故曰《颂》。其词浑浑尔,穆穆尔,不同《雅》音之切响也。”
《漢語大詞典》:凡气(凡氣)
犹言重浊之气。 唐 元稹 《秋堂夕》诗:“清风一朝胜,白露忽已凝。草木凡气尽,始见天地澄。”
分類:重浊
《漢語大詞典》:凡浊(凡濁)
凡俗重浊。 清 戴名世 《陈士庆传》:“ 士庆 曰:‘吾欲求神仙之术。’老人孰视之曰:‘若徧体皆凡浊,岂神仙中人耶?’”
分類:凡俗重浊
《漢語大詞典》:游浊(游濁)
指重浊的元气。 三国 吴 杨泉 《物理论》:“游浊为土,土气合和,而庶物自生。”
分類:重浊元气
《漢語大詞典》:谢安吟(謝安吟)
一种音色重浊的吟咏。语本世说新语·雅量:“﹝ 桓温 ﹞欲诛 谢安 、 王坦之 …… 王 之恐状,转见於色。 谢 之寛容,愈表於貌,望阶趋席,方作 洛 生咏,讽‘浩浩洪流’。”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明帝 《文章志》:“ 安 能作 洛 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斅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唐 蒋肱 《永州陪郑太守登舟夜宴席上各赋诗》:“谁敢强登 徐稚 榻,自怜还学 谢安 吟。”参见“ 洛生咏 ”。
《漢語大詞典》:洛生咏(洛生詠)
指 洛 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 东晋 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谢安 ﹞望阶趋席,方作 洛 生咏,讽‘浩浩洪流’。”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明帝 《文章志》:“ 安 能作 洛 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斆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人问 顾长康 何以不作 洛 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闷为 洛 生咏,醉发 吴 越 调。”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周长官》:“缅怀 周 与 李 ,能作 洛 生咏。”
《國語辭典》:浊骨凡胎(濁骨凡胎)  拼音:zhuó gǔ fán tāi
凡夫俗子,尘世之人。《孤本元明杂剧。鱼篮记。第三折》:「你本是西方罗汉,难比那浊骨凡胎;今日个功成行满,同共见我佛如来。」《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大家与玉皇大帝相傲,却再不寻思,你这点子浊骨凡胎怎能傲得天过?」
《國語辭典》:凡胎浊骨(凡胎濁骨)  拼音:fán tāi zhuó gǔ
人世间普通、平庸的人。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一折:「我和这等愚眉肉眼难相瞅,凡胎浊骨难相守。」也作「凡胎俗骨」。
《國語辭典》:凡胎浊骨(凡胎濁骨)  拼音:fán tāi zhuó gǔ
人世间普通、平庸的人。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一折:「我和这等愚眉肉眼难相瞅,凡胎浊骨难相守。」也作「凡胎俗骨」。
《漢語大詞典》:嘈嘈切切
(1).象声词。形容重浊与轻细的乐器声错杂喧响。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
(2).象声词。形容杂乱的声音。 叶圣陶 《线下·马铃瓜》:“嘈嘈切切之声愈趋微淡,而书吏点名与廪生唱保的声音却愈见得响亮清楚起来。”
《漢語大詞典》:浓浊(濃濁)
低沉重浊。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在他的苍老的带着浓浊的鼻音的歌声里,是满含着一种人生的苍茫和不可及的欲望的。”
《國語辭典》:吭哧  拼音:kēng chī
说话支支吾吾,欲言又止的样子。如:「他面有难色,吭哧了老半天,还是没有把事情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