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13,分128页显示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82  83  84  8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不知就里
不远万里
变里旌闾
表里冲融
表里寒洞
表里烘明
表里如新
表里如一
鞭擗进里
鞭擗向里
鞭辟近里
鞭辟入里
鞭辟向里
鞭辟着里
鞭约近里
《國語辭典》:不知就里(不知就裡)  拼音:bù zhī jiù lǐ
不知详细的情况。《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蜚英起初还推一向在阁下睡,不知就里,被打不过,只得把来踪去迹细细招了。」《文明小史》第一○回:「两旁看审的人不知就里,见了奇怪,三三两两,交头接耳的私议。」也作「不知究理」。
《國語辭典》:不远万里(不遠萬里)  拼音:bù yuǎn wàn lǐ
不以路途遥远为苦。形容来人的热忱。晋。王嘉《拾遗记》卷六:「门徒来学,不远万里。」也作「不远千里」。
《分类字锦》:变里旌闾(变里旌闾)
南史孝义传论:变里旌闾。义存奖劝。
分类:里闾
《分类字锦》:表里冲融(表里冲融)
阎朝隐 晴虹赋 上下明媚,表里冲融。
分类:
《分类字锦》:表里寒洞(表里寒洞)
刘清 止水赋 浅深潆渟,表里寒洞。
分类:
《分类字锦》:表里烘明(表里烘明)
河东记:唐贞元中,扬州坊市间忽有一伎术丏乞者,不知所从来,自称姓胡名媚儿。一旦,怀中出一琉璃瓶子,可受半升,表里烘明,如不隔物,遂置于席上。初谓观者曰:有人施与,满此瓶子,则足矣。瓶口刚如苇管大,有人与之百钱,投之,琤然有声,则见瓶间大如粟粒,众皆异之。复有人与之千钱,投之如前。又有与万钱者,亦如之。俄有好事者,与之十万、二十万,皆如之。或有以驴马入之瓶中,见人马皆如蝇大,动行如故。须臾,有度支两税纲,自扬子院部轻货数十车至,驻观之。以其一时入,或终不能致,将他物往,且谓官物不足疑者。乃谓媚儿曰:尔能令诸车皆入此中乎?媚儿曰:许之则可。纲曰:且试之。媚儿乃微侧瓶口,大喝,诸车络络相继悉入瓶,瓶中历历如行蚁然。有顷,渐不见,媚儿即跳身入瓶中。纲乃大惊,遽取扑破求之,一无所有。从此失媚儿所在。
分类:
《分类字锦》:表里如新(表里如新)
遁斋閒览:唐末墨工李起与其子廷圭,自易水渡江,迁居歙州,本姓奚,江南赐姓李氏。廷圭始名庭邽,其后改之。故世有奚廷圭墨,又有李廷圭墨。祥符中,治昭应宫,用廷圭墨为染饰,今人间所有,皆其时馀物耳。有贵族偶误遗一丸于池中,疑为水所坏,因不复取。既踰月,临池饮,又坠一金器焉。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其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其人益宝藏之。
分类:
《國語辭典》:表里如一(表裡如一)  拼音:biǎo lǐ rú yī
内外一致。指思想和言行一致。如:「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也作「内外如一」。
《漢語大詞典》:鞭擗进里(鞭擗進裏)
同“ 鞭辟近里 ”。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节奏》:“第三是生理学的假说……这种假说,是把心脏的鼓动和肺脏的呼吸,认为节奏之起源。这觉得很能鞭擗进里了。”
《漢語大詞典》:鞭擗向里(鞭擗向裏)
同“ 鞭辟近里 ”。 宋 张栻 《答胡季随书》:“近来士子肯向学者,亦时有之,但实作工夫耐久者极难得也。且是要鞭擗向里,如此下工,方自觉病痛多耳。”
《國語辭典》:鞭辟近里(鞭辟近裡)  拼音:biān bì jìn lǐ
鞭辟,督策。近里,深处。鞭辟近里指一个人作学问要自我督促,深入精微处研究。《朱子语类。卷四五。论语。卫灵公篇》:「至之问:『学要鞭辟近里』,『鞭辟』如何?曰:『此是洛中语,一处说作鞭约,大抵是要鞭督面里去。』」也作「鞭辟入里」。
《國語辭典》:鞭辟入里(鞭辟入裡)  拼音:biān bì rù lǐ
1.一个人作学问要自我鞭策,往精微深处研究。参见「鞭辟近里」条。
2.评论他人的文章见解深刻,丝丝入扣。如:「你对这个议题的解释鞭辟入里,令人佩服。」
《漢語大詞典》:鞭辟向里(鞭辟向裏)
同“ 鞭辟近里 ”。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随处体认天理之説,大约未尝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今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漢語大詞典》:鞭辟着里(鞭辟着裏)
同“ 鞭辟近里 ”。 清 李颙 《南庠汇语》十六:“一则文字知见义袭於外,原不曾鞭辟着里,真参实悟。”
《漢語大詞典》:鞭约近里(鞭約近裏)
犹言鞭辟近里。 宋 朱熹 《答范伯崇书》:“凡事自立章程,鞭约近里,勿令心志流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