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91  92  93  94  95  97  98  99  10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志满( 康 )
僧鸿渐
僧惠敏
僧如满
僧神赞(世称 古灵和尚 )
僧性空
僧玄幽(别称 幽之 )
僧幽玄( 刘 )
释圆智( 张 )
释法兴
释志远( 宋 )
僧端甫( 大达 )
释普岸( 平田 )
僧广修( 留 )
僧灵祐( 大圆禅师 世称 沩山和尚 )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志满。姓康氏。洛阳人也。幼少之年属其家命沙门陈佛会。满意乐不舍。遂投颖川龙兴寺出家。闻洛下神会禅师法席繁盛。得了心要。南游到黄山灵汤泉所。结茅茨。而止。后采黄连乡人见满喜跃。满问。此何处耶。乡人曰。黄连山属宣城也。愿师镇此。柰何虎豹多害。满曰。虎亦有佛性。乃焚香祝厌之。由兹弭息遂成大禅院。后示寂。春秋九十一。永贞元年入塔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唐时僧人。宪宗元和元年(806)春,在越州作诗送日僧空海归国。事迹及诗1首皆见《弘法大师全集》第七卷收《弘法大师正传》,《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唐以前僧人。生平无考。日本存唐抄本《新撰类林抄》残简存其《春日题盛上人山庄梦法友》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后居洛阳佛光寺。与顺宗讲谈禅理,帝大悦,益重禅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唐时禅僧。嗣马祖道一。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后住洛阳佛光寺。曾与唐顺宗谈禅。《景德传灯录》卷六有传,并收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中唐时禅僧。初于本州大中寺出家,后至洪州,嗣百丈怀海。归住福州古灵寺,世称古灵和尚。聚徒10余年而卒。《祖堂集》卷一六、《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唐时禅僧。嗣百丈怀海。后住潭州石霜山。《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世次不详。《古今诗话》作幽之,误。中唐时僧人。穆宗长庆初,曾题诗于长安大兴善寺南素(一作守素)和尚院。文宗大和六年(832)书《杨岐山甄寂大师碑》。事迹散见《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宋高僧传》卷二五、《宝刻类编》卷八。《全唐诗》存断句1联。
僧幽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27后 【介绍】: 唐僧。幽州人,俗姓刘。弱冠投并州贤禅师出家。宪宗元和二年,游方至江左,住会稽大云寺。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九年,观察使孟简为构大院。十二年,登南岳。十三年,洪州刺史殷祐请住洪州东明寺。敬宗宝历中,置戒坛度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刘姓幽州人。弱冠礼并州贤禅师落䰂。久之遂得心法。元和二年。振锡江左。见会稽大云寺鼓寂钟喑。食轮不转。叹曰。此独不可以行化耶。乃持一钵走阛阓。而施者响应。因使寺主开堂接众。如诸方法。未几。徙居湖心龟山之妙喜废寺。九年平昌孟简来镇斯郡。为大其寺之规模。而一新之。十二年。去游南岳结庵绝顶以居。豫章太守商祐尤加敬慕。十九年迎住东明寺。寺建于晋安帝时。玄侣之集。至今犹盛宝历中奏。易额世福。且置戒坛其内。复诏度僧。凡寺之像设。皆玄所致云。大和元年。沈中丞傅伽信向。又造佛阁五层于寺之南。既而逝。第二漆布其全身。奉之阁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幽玄。俗姓刘。幽州人也。夙怀出俗之愿。年及弱冠方遂前心。投并州贤禅师而了玄契。元和二年振锡江左。至会稽大云寺见三学僧柅定食轮资缘都阙玄言发响应檀越供赡。未几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九年属平昌孟简镇于越。枉驾问道。遂构成大院。十二载复登南岳栖止绝顶。十三年豫章太守商祐笃重其道。命住东明寺。即东晋安帝世之所造。僧数繁凑。宝历中为奏改为世福。兼置戒坛续敕改为度僧寺。其间形像皆玄之化导。大和元年沈傅中丞又加信向。玄于院南别造佛阁五层功就。谓弟子曰。福事无尽生涯有期。物有阙然后人庀具。吾终后可将尸漆布安阁下。言讫而化。门人特旁立塔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张氏。豫章海昏人。幼事涅槃和尚获薙落。建受具。即扣禅门。后佩记莂于药山之室。 药一日问。子何处去来。智云。游山来。药云不离此室。速道将来。智云。山上乌儿白似雪。涧底游鱼忙不彻。 智与云岩侍立次。药云。智不到处。切忌道著道著则头角生。智头陀怎么生。智便出去。云岩问药山。智师兄为什么不祗对和尚。药云。我今日。背痛。是他却会汝去问取。岩问智。智云。汝去问取和尚。岩迁化时。遣人送书到。智览之云。云岩不知有。悔当时不向伊道。虽然如是要且不违药山之子。 卧次椑树问云。作什么答云。盖覆。椑云。卧是坐是。答云。不在两头。椑云。争奈盖覆。答云。莫乱道。智见椑树坐次云。作什么椑云和南。答云。隔阔来多少时。椑云恰是。乃拂袖出。因沩山问云岩菩提以何为座。岩云。以无为为座。岩却问沩山。山云。以诸法空为座。沩山又问智。智云坐也。听伊坐。卧也听伊卧。有一人不坐不卧。速道速道。沩山问。智什么处去来答云看病来沩云。有几人病答云有病底。有不病底。沩云不病底。莫是智头陀否。答云。病与不病总不于他事。一日到五峰。五峰问。还识药山老宿否。答云不识。峰云为什么不识。答云不识不识。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智下禅床作女人拜云。谢子远来。都无祗待。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 答云。东土不曾逢。石霜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向他道。智唤沙弥。沙弥应诺。智云添却净瓶水著良久却问石霜。适来问什么霜再举智便起去。太和九年乙卯九月。示疾。僧众慰问其苦。智曰有偿无受。汝知之乎。众皆愁然。十一日谓众曰。吾今西迈。理无东移。言讫告寂。寿六十有七。阇维获灵骨数片。金色玉声。瘗于石霜山之阳。谥脩一大师塔号宝相。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圆智。俗姓张。豫章海昏人也。总丱之年顿求出离。礼涅槃和尚躬执鉼屦。爰登戒地誓叩禅门。见乎药山示其心决。后居长沙道吾山。海众相从犹蜂蚁之附王焉。以太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长逝。享年六十七。阇维得不灰之骨数片。脑盖一节特异而清莹。其色如金其响如铜。乃建塔于石霜山。敕谥脩一大师宝相之塔。得其道者则普会焉。智公初领悟药山宗旨。俨师诲之曰。吾无宝玉大弓以为分器。今赏汝犊鼻一腰。虽云微末而表亲亵欤。南岳僧玄泰著碑颂。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洛京人。七岁出家。落发具戒。后习诵法花净名二经。尤于戒律有持无犯。遍寻圣迹。戾止林泉。乃复隶名佛光寺。撙节施利。建弥勒大阁。七间三重。高九十五尺。其内尊像七十二位。皆极巧妙。于是台山海众。共请为山门都纲维。盖以其模范和畅。学识该赡也。大和二年春正月。闻空中声云。兜率天众。特此奉迎。乃澡浴焚香端坐而灭。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法兴。洛京人也。七岁出家不参流俗。执巾提盥罔惮勤苦。讽念法华年周部帙。又诵净名经匪逾九旬。戒律轨仪有持无犯。来寻圣迹乐止林泉。隶名佛光寺。节操孤颖所沾利物。身不主持付属门人。即修功德建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位。圣贤八大龙王罄从严饰。台山海众异舌同辞。请充山门都焉。盖从其统摄。规范准绳和畅无争故也。大和二年春正月闻空有声云。入灭时至。兜率天众今来迎导。于是洗浴梵香端坐入灭。建塔于寺西北一里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汝南宋氏子。幼孤。母明敏能诵法花。稍通其义。年二十八。使依荷泽下禅德薙染。经营僧事。凡六年。既而辞去参礼。又八年。然后于天台止观之道。知所归向。于是瘁志劬躬。行四三昧。日中一食。不受别请。岁歉。或咽气漱流。貌无馁色。体有疮疥。手不爬搔。如是仅四十年。会昌四年二月。忽辟谷燕嘿。十七日诫门人曰。吾平生进脩。逮兹获梦觉安隐。岂非其所感之报耶。复以天台一宗文疏。传之弟子元堪等。且曰。将践圣阶。降兹罕及。遂奄尔而逝。寿七十七。腊四十八。 元堪扶风马氏子。素师事远。及武宗汰法。乃悉以所受天台文疏。藏之屋壁。未几宣宗兴复。重葺旧居。别为远大作影堂。而取其部文。并置于内。六时行道。以终其身。则诚无负其所嘱。如此其不谓之贤乎。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志远。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丧。孤侍孀亲。承颜之礼匪遑晨夕。母常念法华经精通五卷。远识度明敏孤标卓然。年二十八辞亲从师。归依荷泽宗风晤解幽旨。经营僧事联绵六秋。凡诸取给未尝混互。自尔辞师寻礼复经八年。虽博赡两宗情犹系滞。闻天台一枝该通妙理。定慧双融解进于行。十乘境观起自一家。修性三德清凉盛演因命同辈追游五峰。栖遁林泉履历前躅。晓六凡四圣之理。了开示悟入之门。百界千如包罗性相。即遮即照破立同时。依正圆融凡圣平等。豁开心目物我双亡。仅四十年阐扬独步。远业精道邈志苦神和。卧不解衣食非别请。时岁不稔樵炊屡乖。每掬水漱流将期永日。体有疮疥手不涂摩。戒检遵修警慎心口。常以四种三昧鍊磨身心。至于缄札题尺。颇闲辞翰虫篆之美。每有缁素负才学者异其辩说。或傍搜僻隐。欲为挫锐。伺之瑕玷。求其胜负。进虽傲然踞席。退乃踧踖𧹞容。来高我山去随四悉。洎会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腊四十八。忽绝食数朝而说法罔惮。以二月十七日诫门人曰。吾自生修进不欺心口。今获二种果报。卧安觉安而无痛恼。又曰。天台宗疏务在宣传。法华疏十卷本迹二门三周记别开近显远玄文十卷五义判释。止观十卷境观双修。不定顿渐八教粗妙。遮照平等行解圆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莹玉摐金。将践圣阶降兹罕及。礼忏方等必假精诚。志之永怀副吾之意也。于时龙象云萃栉比座隅。咸赞希奇同称佛号。慈诲之际奄至迁灵。风惨云愁山昏水咽。林峦色变徒属悽伤。阇维日诸子奔驰罔知所诣。虽学者如林。达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风马氏之裔也。气度冲邃道风素高。盖远倾其解脱之瓶。注以醍醐之器。可谓一灯之后复然一灯。及武宗澄汰之际。禀师先旨哀恸累夕。以其章疏文句秘之屋壁。及宣宗再阐释门。重葺旧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时经行俨若前制。法华妙经积岁传唱。摩诃止观久而敷扬。嗣继之心已极师资之礼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36 【介绍】: 唐僧。天水人,俗姓赵。十岁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德宗时被征,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顺宗亲之若兄弟,恩礼特隆。宪宗时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卒谥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赵氏。居天水。世为秦著姓。母张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舍利囊中。使吞之。及娩。见所梦僧。白昼入室。摩其顶曰。教法必赖以大兴。言讫讫失所在。甫高颡深目。大颐方口。身六尺五寸。音吐如钟。始十岁。以沙弥。事崇福寺道悟禅师。十七岁。受具戒为比丘。隶安国寺。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论于安国寺素法师。究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既而甫梦。梵僧以琉璃器。满盛舍利。使吞之曰。三藏大教。尽纳汝腹矣。自是妙智宏辨。囊括川注。而谒文殊于清凉。阐华严于太原。其声闻之美。达于帝聪。德宗朝。出入宫禁。抗论儒道。诏赐紫方袍。岁时锡子异等夷。顺宗在春坊。相与卧起。视若兄弟。恩礼特隆厚。宪宗御极。数幸其寺。常承顾问。待之不啻宾友。而甫仪范超迈。辞辩华赡。虽造次应对。未尝不推致佛乘。而扬搉玄理。由是天子益重其为人焉。乃迎真骨以祈灵。开秘殿以请福。录左街僧事。凡十年。其阐扬涅槃唯识。课持瑜伽悉地。转上所施。以崇饰塔庙。务极雕绘。而丈室单床。惟日诵金刚经。默观净二而已。王公舆台。壹以诚接。然豪门贵族。莫不瞻向。议者以为其有常不轻行。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卒。其年七月六日。茶毗于长乐之南原。获舍利圆莹。谥大达。塔号玄秘。寿六十七。腊四十三。弟子僧尼千馀辈。会昌中。相国斐公休颂德树碑原上。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端甫。俗姓赵氏。天水人也。世为秦著姓焉。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兴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甫又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囊括川注逢源会委。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于他等。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而甫符彩超迈辞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诏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波。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槃唯识经论。处当仁传授宗主。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于瑜伽。契无生于悉地。日持诸部十馀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而方丈单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甫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甫而已矣。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终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遗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可数。门弟子僧尼约千馀辈。或讲论玄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会昌中相国裴公休。为碑颂德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赵。天水人。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兴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甫又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
释普岸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蔡氏。汉东人也。弱龄颖慧。性脩洁。荤膻之物未尝入口。出就师传。通经义。秉翰摅辞。有可观者尝入僧舍。览佛经。味玩不能已。叹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辞亲。造百丈山怀海禅师。咨询心要。久之落发登戒品。寻受记莂。已而出世安六寿山院。 示众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东游天台。遍览形胜。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参。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适来造次。僧却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礼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个师僧。今日败阙也。又尝有偈云。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亦复何为。会昌三年。集弟子垂训而灭。寿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约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普岸。姓蔡氏。汉东人也。冲弱之龄。迥然聪敏。骨目奇秀。天生不嗜荤膻。长有出尘之意。其父严毅训授经籍渐通其义。秉翰伸辞宛然华藻。因入僧舍暂执经卷。乃叹曰。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决志辞亲。时怀海禅师居百丈山。毳纳之人骈肩累足。时号大丛林焉。岸叩其关。海摄受之。日随普请施役。夜独执烛诵经。曾不惮劳。遂谐剃染。及升戒品。便习禅那壁坐忘疲。观心恒务。瞻卜附风而香远。[虥-儿+巾]猫逢兽而吼高。学者成围。请于安陆寿山院坐道场矣。如是环拱可四百馀众。执器听瞿沙之说。投筹待鞠多之度。大利群机得道者众。大和年中谓众曰。吾山水之游未厌。诸人勿相留滞。天台赤城。道猷曾止息焉。华顶石梁。智者昔降魔矣。将游之也。自襄阳逦迤而来。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号平田是也。观其山四舍郁翠。东西山石门。而有三井龙潭。东入石桥圣寺。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未几见虓虎乳子。瞪目而视岸。岸以杖按其头曰。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今欲寄此安禅。檀越勿相惊挠。经宿领子而去。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携一童侍给薪水耳。八年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号平田焉。开成中宛是大道场。会昌三年七月告众入灭。春秋七十四。度弟子全亮。俗姓陈氏。悟师之道得凤之毛。一人唯约。在上元入灭。肉身不朽。岸迁塔于是山。前此寺置五百罗汉殿。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眴息之间千变万化。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祥瑞极繁。今上太平兴国三年。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一皆实奏。帝叹嗟久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鍊乞重造此寺。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若化出天宫焉。今岸师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43 【介绍】: 唐僧。东阳下昆人,俗姓留。早师天台僧道邃,诵习《法华》、《维摩》等经。常岁行忏法。文宗开成三年,日本僧圆载至天台请法,脩为讲《止观》。后世奉为天台宗十一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53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俗姓赵。依本郡法恒律师出家,受具足戒,学大小乘经律。年二十三往江西参拜怀海,为上首弟子。宪宗元和末,至潭州沩山,独栖七年。后建同庆寺,受相国裴休尊崇,世称“沩山灵祐”。卒谥大圆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1—853 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怀海而得禅机。宪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沩山,建寺传学,历40余年,受学者甚众。世称沩山和尚。卒谥大圆禅师。其禅法后由仰山慧寂承传,开沩仰一宗,为唐季禅门五宗之一。《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郑愚撰碑铭。《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灵祐俗姓赵氏。福州长溪人。从本郡法恒禅师出家。入天台遇寒山子。造国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长沙。住大沩山同庆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诏谥大圆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福州长溪人。童稚时嬉戏庭中。俄有云气盘礴。天乐清亮。神圣仙真之状。出没空际。顷焉一叟貌类罽宾。挹其父而谓曰。汝子来处高胜。必当重光佛运。此群灵所以标异也。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祐执役于法恒律师。弱冠薙落。越三年具戒。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游天台之国清寺。遇寒山拾得。为说偈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一日侍立次。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祐拨云无。丈躬起深拨得小火。举以示之云。者个聻。祐有省。礼谢呈所解。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方知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若是心法。元自备是。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时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谓之曰。老僧可往沩山否。答云沩山奇绝。可聚千五百众。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然非和尚所可住也。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答云待历观之。丈乃令侍者请首座。唤典座来。头陀见首座不许。见典座云。此正是沩山主也。首座有愠色。丈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你二人唤作什么。首座云。不得唤作木𣔻。典座踢倒净瓶。丈笑曰。首座输却山子也。首座即华林。典座即祐也。丈遂遣祐住沩山。既营梵宇。连帅李景让。奏寺额号同庆。相国裴公休。亦尝咨询玄奥。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示众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便唤作无事道人。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脩否。答云。若真悟得本。脩与不脩。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个入处。犹有无始以来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脩也。不道别有法。教渠脩行。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皆当。此乃得座披衣。自作活计时也。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祐问仰山。从何处归。仰云田中。祐云。禾好刈也未。仰云。好刈也。祐云。作青见。作黄见。作不青不黄见。仰云。和尚背后是什么。祐云子还见么。仰拈起一穗禾云。和尚何曾问著者个。祐云此是鹅王择乳。 祐睡次。仰山问讯。祐面向壁。仰云。和尚何得如此。祐转身云。我适来得一梦。试与我原看。仰山取一盆水。与祐洗面。少顷香严来问讯。祐云。我适来得一梦。寂子原了。汝更原看。香严点一碗茶来。祐云。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盥漱毕。趺坐而灭。寿八十三。腊五十九。葬于山之栀子园。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进士李商隐题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灵祐。俗姓赵。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祐丱年戏于前庭。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衢巷谛观耆艾莫测。俄有华巅之叟。状类罽宾之人。谓家老曰。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必当重光佛法。久之弹指数四而去。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每倍于役。冠年剃发三年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祐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祐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元和末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山与郡郭十舍而遥。夐无人烟比为兽窟。乃杂猿猱之间。橡栗充食。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祐为遭会昌之澄汰。又遇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敷座瞑目而归灭焉。享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九。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