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91 92 93 94 95 97 98 99 100 下一页
释元楷
僧惠立(别称 慧立 赵 名 子立 )
僧善导( 朱 )
僧圆测
僧普光
释彦悰(号 慈恩传 )
僧沧浩
僧藏
僧常慜(号 咷悲泣 )
僧常雅
僧彻( 靳 )
僧楚安( 句 )
僧纯白
僧词浩
其它辞典(续上)
释玄大( 萨婆慎菩 )释元楷
僧惠立(别称 慧立 赵 名 子立 )
僧善导( 朱 )
僧圆测
僧普光
释彦悰(号 慈恩传 )
僧沧浩
僧藏
僧常慜(号 咷悲泣 )
僧常雅
僧彻( 靳 )
僧楚安( 句 )
僧纯白
僧词浩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玄大。梵。新罗人。法名萨婆慎菩。提婆(唐言一切智天)童稚深沈。有大人相。不茹荤。不□□□□□□□□□□也。尝泛舶如唐。学问靡常。阐奥穷微。高宗永徽中。遂往中印度。礼菩提树。如师子游行。不求伴侣。振五楼之金策。望三道之宝阶。其所远慕艰危历览风土。亦未能尽导。便向大觉寺挂锡。详捡经论。备省方俗。后还震旦敷宣法化。玄绩乃著。巍巍乎其成功矣。 赞曰。此上数人邈若青徼。径入中华。追法显。玄奘之逸迹。朅来绝域。视如里巷。比之奉使张骞苏武之类乎。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慧立。唐僧。天水人,俗姓赵,本名子立。年十五出家于豳州昭仁寺。后授太原寺主。高宗时以其博考儒佛,雅著妙辩,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以师玄奘取经印度,记述罕闻,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就而卒。全唐文·卷九百七
慧立本名子立。高宗改为慧立。俗姓赵氏。天水人。贞观三年。出家豳州招仁寺。又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本名子立。今名盖高宗所易也。姓赵氏。天水人。其先有以仕宦。徙新平者。因复为豳人。世负位望。立即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季子也。生而岐嶷不群。志学之年出家。隶乡里昭仁寺。时贞观三年也。久之诏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又补西明寺都维那。后受太原寺主。皆领其寺任。及高宗。尤爱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辞辩云飞。材思泉涌。兼以直气正色。不惮威严。赴火蹈汤。无所屈挠。频承诏。与黄冠抗论。上每叹其气局之美。尝撰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属藁未就而卒。广福寺沙门彦悰。续成十卷。以上之。奉御吕才。造释因明图注三卷。以非斥诸师正义。立致书责其妄。且讥其浅陋。不量涯分。太常博士柳宣闻之。谓译馆大德曰。立诚今日释门禦侮之季路。识者以为然。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惠立。本名子立。天皇改为惠立。俗姓赵氏。天水人也。远祖因官徙寓新平。故为豳人焉。爰祖及父俱驰高誉。立即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岐嶷有弃俗之志。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寺。此寺即破薛举之战场也。立识敏才俊神清道迈。习林远之高风。有肇融之识量。声誉闻彻敕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皆降纶旨令维寺任。天皇之代以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妙辩云飞益思泉涌。加以直词正色不惮威严。赴火蹈汤无所屈挠。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皆惬帝旨。事在别传。立以玄奘法师求经印度。若无纪述季代罕闻。遂撰慈恩三藏行传。未成而卒。后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总十卷。故初题云。沙门惠立本释彦悰笺是也。立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诸地府。世莫得闻。尔后临终令门侍掘以启之。将出乃即终焉。初立见尚医奉御吕才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非斥诸师正义。立致书责之。其警句有云。奉御于俗事少闲遂谓真宗可了。何异乎鼷鼠见釜灶之堪陟乃言昆丘之非难。蛛蝥睹棘林之易罗亦谓扶桑之可网。不量涯分何殊此焉。才由兹而寝。太常博士柳宣闻其事息。乃归信以书檄翻经僧众云。其外禦其侮释门之季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81 【介绍】: 唐僧。淄州临淄人,俗姓朱。幼于密州出家。受戒后,专修净大法门。曾至庐山观慧远遗迹。太宗贞观十五年,赴并州石壁山玄中寺,从道绰受《观无量寿经》义。十九年,赴长安,住实际寺,盛弘念佛法门。高宗时,奉敕于洛阳龙门督工建大卢舍那佛像,并建奉先寺。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净土法事赞》等。后世尊为净土三祖或二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93 【介绍】: 唐僧。全名圆测文雅。原籍新罗。十五岁游学长安,从法常、僧辩学佛教经论。后师从玄奘。召为京师西明寺大德;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仁王经》撰疏。后应选入译经馆,佐天竺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等。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圆测。永隆末京师西明寺沙门。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幼明敏。讲新翻唯识论。既得时誉。后讲新瑜伽论。尤得其指。盖二论译毕。奘公私为其弟子基师弘阐。使专其美。而测辄窥窃。以先发之而破其情计。然能以法为乐如此。天后初。诏入译经馆。充證义员。出大乘显识等经。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圆测者。未详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纵横。三藏奘师为慈恩基师。讲新翻唯识论。测赂守门者隐听。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召众。称讲唯识。基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奘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而亦不后基也。诒高宗之末天后之初。应义解之选入译经馆。众皆推挹。及翻大乘显识等经。测充證义与薄尘灵辩嘉尚攸方其驾。所著唯识疏钞。详解经论。天下分行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性明敏。尝请事玄奘,其勤恪之心为同列所不及,玄奘亦默许之。时玄奘译大小乘经律论于玉华宫。普光随同参预翻译,其中大乘诸经多出普光之手,时号大乘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姓氏。乡里素事三藏奘法师。勤吝非侪辈所及。其智解尤莫可测。后预传译。由是嶷然独见头角。初奘以旧翻俱舍论文义多缺。因出梵本再译以授光。其义多是西印萨婆多师私所记忆。光为著疏解判。行之。且奘自贞观十九年。终于麟德元年。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光所笔受。十七八。晚于玉华宫。出般若经裨赞之功。殊甚。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普光。未知何许人也。明敏为性。爰择其木。请事三藏奘师。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于智解可譬循环。闻少證多。奘师默许。末参传译头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初奘嫌古翻俱舍义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译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记忆西印萨婆多师口义。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如汉之有沲欤。又尝随奘往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厥功出乎裨赞也。时号大乘光。观夫奘自贞观十九年创译记。麟德元年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总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七八是光笔受。或谓嘉光普光也。若验从辩机同参译务。即普光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于玄学儒学,颇见精微,工辞笔,超越流辈。太宗贞观末至京师,求法于玄奘。慧立撰《慈恩五藏行传》,未竣而卒,悰重新排次,作序,修饰补充,名曰《笺述》,于武则天垂拱四年成书。后不知终所。全唐文·卷九百五
彦悰。京兆大慈恩寺沙门。贞观末求法于三藏法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游三藏奘师之门。贞观末。翻译馆开人物尤盛。光宝之徒角立。而悰长于著述。与沙门慧立相流亚。立尝作三藏西域记备言所历诸国山川形胜。道里夷险。风俗美陋。而悰为之笺释。以行世云。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彦悰。未知何许人也。贞观之末观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师之门。然其才不迨光宝。遍长缀习学耳。于玄儒之业颇见精微。辞笔之能殊超流辈。有魏国西寺沙门慧立。性气炰炰。以护法为己任。著传五卷。专记三藏自贞观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历夷险等。号慈恩传。盖取寺题也。及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于地穴。至疾亟命门徒掘土出之而卒。其本数年流散他所。搜购乃获。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亏。重更伸明。曰笺述是也。乃象郑司农笺毛之诂训也。或有调之。曰子与隋彦悰相去几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虽长卿慕蔺心宗慕于玉宗。故有以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自许亦颜之士也。或人许焉。悰不知终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西河人。弱龄辞俗。务行头陀。然尤以净业自致称。诵阿弥陀佛名号莫计其数。一日忽病卧。谓其徒曰。吾顷瞑目。即获游于极乐国土。见诸上善人散华作礼。又曰。今兹天人次第来迎。于是合掌翛然而逝。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僧藏者。西河人也。弱龄拔俗气茂神清。允迪循良恪居下位。迨沾戒善密护根尘。见仁祠必礼之。逢硕德则尽礼。苟遇僧俗施拜。乃俯偻而走。如回避令长焉。若当众务也则同净人。屈己犹臧获焉。见他人故衣则潜加浣濯。别事纽缝。至于炎暑乃脱衣入草莽间。从蛟蚋䗈蛭唼齧虿芥。血流忍而汗洽。而恒念弥陀佛号。虽巧历者不能定算数矣。确志冥心未尝少缺。及预知报尽谓瞻病者曰。山僧多幸得诸天人次第来迎。藏又言吾瞑目闻往净土聚诸上善人散花方回此耳。正当舍寿合掌念佛。安然而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并州人。出家后,修净土业,发誓愿生极乐。后游京洛,写《般若经》逾万卷。寻南游江表,附舶南渡,至诃陵国,复往末罗瑜国。欲诣中印度,渡海时商舶倾复而死,时年五十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常慜禅师者。并州人也。自落发投簪披缁释素。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常发大誓愿生极乐。所作净业称念佛名。福基既广数难详悉。后游京洛专崇斯业。幽诚冥兆有所感徵。遂愿写般若经满于万卷。冀得远诣西方礼如来所行圣迹。以此胜福回向愿生。遂诣阙上书请于诸州教化抄写般若。且心所至也天必从之。乃蒙授墨敕。南游江表。敬写般若。以报天泽。要心既满。遂至海滨附舶南征往诃陵国。从此附舶往末罗瑜国。复从此国欲诣中天。然所附商舶载物既重。解缆未远起忽沧波。不经半日遂便沈没。当没之时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战斗。其舶主既有信心。高声唱言师来上舶。常慜曰。可载馀人我不去也。所以然者。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西方称弥陀佛。念念之顷舶沈身没。声尽而终。春秋五十馀矣。有弟子一人。不知何许人也。号咷悲泣。亦念西方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斯事耳。 伤曰。悼矣伟人。为物流身。明同水镜。贵等和珍。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躯慧巘。养智芳津。在自国而弘自业。适他土而作他因。觏将沈之险难。决于己而亡亲在物。常慜子其寡邻。秽体散鲸波以取灭。净愿诣安养而流神。道乎不昧。德也宁堙。布慈光之赫赫。竟尘劫而新新。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河东万泉靳氏。夙厌俗尘。既丁二。亲之丧即出家。行兰若法。邑有介村。盖子推之旧地也。其阳介山。岩磴险绝。彻遂依之。以崇道焉。久而人共营构。稍足庇荫。然犹苦于无水。一日微觉隒砌湿润。随掘之清泉涌沸。汲之未尝竭。泰州刺史房仁裕。表请建伽蓝。以旌其德。盖今之槛泉寺是也。徐邸之亲王出镇降。复迎居郡刹以便礼敬。俄还山。治静业。不替性慈弘每群鸟。取食掌上。野兽宿庑下。年七十七。谓其徒曰。吾去矣。尽屏馀属。独留一人侍。且戒。其母触挠以候。气绝久之。若入定。撼之则已逝矣。山树变白三日。及迁尸。而天气清朗。白华六出。飘舞空际。状如冰雪。明洁可爱。士女竞以衣裾承揽。旋消释。无所得度支尚书唐临为勒碑铭。垂之不朽。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僧彻。姓靳。河东万泉人。性戒肃成专思出俗。慈亲鞠养未始遂之。既丁荼蓼乃遵前志。乐行兰若索居蒲坂。习平等观行实言法。四俗归向承化连邑。有孤山者。一曰介山。即介子推之故地也。其山阳介村是也。遂依而结业。荫以石岩汲以下隰。积岁崇道物莫不高之。各舍财力共营图搆。地本高险古绝源泉。念矜劳倦中宵轸结。晨行岩险见如润湿。以刃导之应手泉涌。道俗闻此惊叹归依。更广其居重增檐宇。秦州刺史房仁裕。表陈其事请立伽蓝。下敕许之。今之陷泉寺是也。公私荣庆请彻以为寺主。俯从物议遂乃从之。四方慕义相顾依投门庭充𨶮。及徐王部绛。寺又属焉。轩盖来寻请居州邑。倾心尽礼厚供弥隆。俄复还山却崇前业。性在慈仁弘济成务。所以群鸟食于掌上。宿雁翔于庑下。年踰杖国未尝痾瘵。忽告众曰。吾将去矣。食毕收衣结加趺坐。顾命徒属诫以清言。并令出户惟留一侍。告曰。夫识神托形寄之煖气。命尽身冷方可触吾。告已冥目若禅。久而寻视方知已绝。春秋七十有七。初未终之前。三朝山树通变白色。横云如带绝望东西道俗奔赴制以心丧礼也。迁灵山窟还依坐之。府县官庶子来咸会。是日风清景亮降以白花。六出净荣如雪如冰。衣以承之不久便散。三载之后犹存初坐。门人为之易篑。而衣服一无沾污。乃就加漆布。弟子等怀双林右胁之教。抱两楹负手之歌。以为相好像设。开含识之尊严。法慧声光寔超生之津济。遂就京邑奉建高碑。高一丈五尺。刻像书经兼叙言行。引还本寺聚众立之。度支尚书唐临。昔住万泉赞承俗务。性行专信素奉归依。后仕华省常修供养。顾惟德本便勒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句。工画人物楼台,兼善山水,点缀甚细。每画一扇,上安姑苏台或滕王阁,千山万水,尽在目前。有《明皇幸华清宫避暑图》、《吴王宴姑苏台图》,当时公侯相重,皆称妙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