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6  87  88  8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行觉( 刘 )
僧道一(别称 马祖 大寂禅师、大寂、大觉禅师云 )
僧德宣
僧法海( 文允 )
僧靖彰
僧灵坦( 大悲 别称 龟兹国使、龟兹 )
僧思庄
僧覃素
僧义宣(大不嫌 )
释德秀( 孙 )
僧神邕(道恭 蔡 )
僧湛然(别称 妙乐大师 圆通尊者 )
释严峻( 樊 )
释元皎
僧元崇( 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99 【介绍】: 唐僧。涿州巨鹿人,俗姓刘。幼出家,后于永泰寺纳戒。至洛阳,谒荷泽神会,得悟玄理。游方至荆州,挂锡国昌寺,传法于荆楚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钜鹿镏氏子也。蚤岁从乡里永泰寺薙落。既纳具。游方至洛。见荷泽会禅师。开悟玄理。抵江陵偶憩瓶锡于古寺中。樵者谓曰。此国昌寺也。久废矣。苟有道者居之。即檀施可致也。觉因葺漏起仆。日分卫以接过客。未几。遂成法社。郡牧节使崔尚书。愿迎入城。觉谢不起。贞元十五年终。寿九十。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行觉。姓刘氏。钜鹿人也。稚岁英敏立不易方。负志出家亲难沮劝。早投本部永泰伽蓝受业。纳戒后于洛都遇会禅师开悟玄理秉心矫迹。游方见江陵古寺殿宇摧堕阒而无人。觉卸囊挂锡。明日见樵夫。惊怪言。此是国昌寺。废已三周。将知人事相因道从缘会。学者至矣。乡人来矣。郁成一寺。时节使崔尚书请召入城。谢而不赴。檀施继臻。乃兴盛化。贞元十五年告终。年九十二。荆楚之人营塔焉。又南岳山释皓玉者赵氏之子上党人也。出尘于法清寺。后于荷泽会下大明心印。入岳中兰若养道。衡阳太守王展员外倾重。终时年八十馀。兴元中入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姓马氏。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特异于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应随机之教。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游步恬旷。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浣衣锻金观门都错。大龙香象羁绊则难。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见让公。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作者是齐于七人。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圣无方所亦寄清源。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所游无滞随摄而化。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炎衅立生。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僧即事廉让。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济众。居无何。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大历中圣恩溥洽。隶名于开元精舍。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政有易柱之弦。人同凑毂。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居仅十祀。日临扶桑高山先照。云起肤寸大雨均沾。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元戎鲍公密留不遣。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环以绝巘呀为洞壑。平坦在中幽偏自久。是谋薪火尘劫之会。非议冈阜地灵之吉。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藩寄严厉素所钦承。于以率徒。依归缅怀助理。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辍诸侯之旌旗。资释子之幢盖。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楫覆水而为陆。炬通宵而成昼。山门子来财施如积。邑里僧供饭香普熏。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此明一终之先兆也。示疾云逝俾葬远山。凡百攀援愿留近郭。终遂穷僻式遵理命。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将归灵龛。爰溯浅濑。人力未济舟行为迟。膏雨骤下于远空。穷溪遄变于深涉。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是二俱离。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辨邪正者魔亦似圣。现身不留于大士。负手俄萎于哲人。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为塔铭。今海昏县影堂存焉。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姓廖氏。虔化人也。生有奇表。亲党异其伟器。八岁从师。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谒径山国一禅师。与其谈论周旋。人皆改观。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藏乃回郡。得大寂付授纳袈裟。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即迁于塔。谏议大夫韦绶。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太守李渤请旌表。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德宣。天宝中龙兴寺沙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丹阳人。俗姓张,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周览群经,该通外学,圆入一性。玄宗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皎然为忘形交。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法海字文允。俗姓张氏。丹阳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鹤林寺。为六祖弟子。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文允。生丹阳之张氏。少隶鹤林寺薙染。寻访师友。研究经论。于是东鲁之书。西来之指。悉探其源奥。尝谓人曰。佛学无他。惟心地而已矣。馀皆椎轮也。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寺讲席。时昙一灵一等。人共推为颜冉焉。尤与杼山昼公交善。黑白二徒为林下游者多从之。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法海字文允。姓张氏。丹阳人。少出家于鹤林寺。白驹匪食其场苗。金翅俄翔其海面。曲从师教周览群经。大壑纳川邓林聚羽。是以圆入一性学阶空王。擅当代独悟之名。剖先贤不决之义。一时外学六籍该通。尝谓人曰。佛法一门极唯心地。馀皆椎轮也。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肆。同昙一灵一等推为颜冉焉。复与杼山昼公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黑白二徒多从求益焉。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靖彰。天宝中灵昌郡龙兴寺沙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816 【介绍】: 唐僧。太原文水人,俗姓武。武则天侄孙。七岁应童子举。十三岁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玄宗开元间,参荷泽神会,得为执侍,会传其法要。后住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代宗大历五年,入京,参南阳忠国师。八年,赐号大悲。后历住汴州、润州。宪宗元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召居扬州华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武氏。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梦神僧寄宝鉴。表里莹然。曰善护之。及生而秀整可爱。七岁诵习通利。以童子举入官。至十三。擢太子通事舍人。益进学不怠。三教典籍。窥览靡有遗。然颇厌世故。嗜空宗。时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坦往参焉。遂见推许。而命之执侍。父母莫之沮。天宝初。会谓坦曰。吾有一句。自初祖菩提达磨。传之曹溪。曹溪以传吾。汝宜谛受。毋令断绝。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未几果诏会迁弋阳。坦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见南阳忠国师于京帅。忠公为奏得玺书。赐号大悲。时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坦就以行化。殊见祗待。乃循维扬六合而下。忽闻空中有声曰。吾与汝开心地。即睹菩萨像。如文殊者。以手按其颈曰。此其印验也。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久不灭。润之金山。有云气。能毒人至死。盖穴之蛰龙致然。至是而弭。亦坦尝旅次其间云。俄庵江阴之定山。夜闻赞叹声。察之二白龟也。又白蛇数丈。祈受戒忏悔。寓吴兴。造兰若于林山。或见三丈夫衣金紫。美其壮丽。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治广陵。素严刻少恩。遇坦绝宽厚。馆之华林寺。寺有吴将张辽墓。尤舞妖祟。坦居之。恬无所忤。十年有二胡人。自称龟兹国使。致国命请坦。然竟不知何从来也。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众以荷泽忌营斋。坦别众曰。吾赴远请已。七月染微疾。九月八日乃终。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寿一百八。腊八十四。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如是悦学不休。三教之书弥增洞达。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已备大乘之资粮。终到涅槃之境域。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默而许之。容其执侍。父母不能回其意飞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坦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项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一见坦郑重加礼。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胡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七月示疾。九月将灭。斯预告也。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僧腊八十四焉。坦即曹溪之孙。荷泽之子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长参神会禅师。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手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见。又止润州金山。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元和五年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之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至十年忽见二胡人。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告众将赴远请。至季秋八日卒。寿一百八。僧腊八十四。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武。太原文水人。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恒嗟朽宅。誓入空门。于时荷泽寺神会禅师。洛都盛化。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戈阳。坦遂向卢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国。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杨六合。方叹大法凌替。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后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基。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湫然无朕矣。又杨州人。多患山妖水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僧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至季秋八日。果寂而终。迁塔于杨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思庄。天宝中大温国寺主。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覃素。天宝中宣化寺沙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住兴宁寺,以明律称。与慧宣、德宣并称“三宣”。有《折中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晋陵人。姿性聪利。翛然有出俗态。纳法后。孜孜律科其砥砺之益虽寸阴无废。天宝初。依杨州法慎律师。慎抚而叹曰。孔子以为后生可畏。其子之谓乎。后听周律师讲终南事钞。考覈精致。著折中记。折中者。折非而中是也。中我之是而折慊融济崿胜诸师之非。则犹未晚乎是非也。然于宗门。则不得不尔。其晚年化风尤盛。竟亦莫知其所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义宣者。晋陵人也。宿植利根翛然出俗。不烦师训砥砺厥心。纳法后孜孜律科时无虚度。玄儒旁综长在篇章。卒问捷给。而禀延陵恭让之风。雅得毗尼之体。初扬州法慎传于旧章。淮甸之间推为硕匠。天宝初宣敛衽抠衣。咨询弥久辈流率服。慎且叹赏曰。可畏乎。宣讲终南事钞请业于周律师之庭。考覈尤精。乃著折中记六卷以解之。盖慊。融济崿胜诸师有所纰谬故也。使是非各尽其分。人免据宗而阿比。从此立称耳。毗陵多出名士。僧有三宣慧德义是欤。时于江都习业。与会稽昙一闽川怀一庆云灵一同门为朋也。晋陵既有三宣。慎门复出三一焉。江表资为美谈。宣天宝末盛行化导。罔究其终。 系曰。夫名以制义所出无穷。奈何师资踵武而犯教祖之讳乎。通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号也。或曰。滕齐不敌俱书侯。乃曰。不嫌同号。号与名岂得例诸。通曰。号大不嫌。名小岂嫌乎。矧以义宣始为名者。安知弟子成事于南山之门邪。然出家者必也无妨。一则姓既以华从梵。咸称释氏。一则西域无讳。此合从旃。具讳者周人以事鬼神。夏商无讳明矣。况乎宣师已生兜率。小为天人大为菩萨。岂宜以鬼神事之。致令唐初高德胜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职由讳之极矣。属今修撰。乃阙文也。乃知真谛无讳。俗谛闻似则惧。或曰。今沙门姓既为释。名复不讳。言我不随俗谛。云何对君主称臣。莫西域有否。通曰。姓名不对王者。臣妾表疏合然。昔齐帝问王俭。遂令对见称名。自汉至唐肃宗朝。始见称臣。由此沿而不革。良以沙门德薄日就衰微。一往无复矣。又以法委国王诚难改作。王谓为是楷定莫移。故佛言。虽非我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富阳孙氏子。幼出尘区。夙圆戒检。其慈悲济物之心。要于一切有情拔苦。与乐。使皆悦豫而无所愁困。则其愿望始云足矣。然尤以幽冥之趣。饥虚为患。每施饮食。必候。夜深人静作观想。祝呗以行事率。终始罔愆期素。浙汭之民。诚所敬向。后示寂于定山其迹殊神异则。天宝初载也。逮迁座入塔。忽天雨舍利七颗。其弟子以瓶盛之。而瘗于塔。久之或有误发其塔者。见秀貌如生。舍利缘傅齿上如粟。因加缉之成大浮图。且有白蛇出入守护之状。以故樵牧无敢近者。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德秀。俗姓孙氏。富阳人也。少出尘区早栖梵宇。当圆戒检正护浮囊。匪定常师留神律府。讲谈之外尝哀鬼神乏食。恒以深更施其饮食。浙汭之民倾诚畏服。及终于定山颇多灵异则天宝初载也迁神座入塔。时天降舍利七颗。门人以瓶盛之。缄于其塔。或发之见秀齿上生舍利纷纷而坠。后人还累甓成浮图。乡人云。恒有白蛇蟠屈守塔。樵牧之童无敢近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暨阳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值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苏州法师。贞观中以高行召至京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寓居于会稽之暨阳。母宣氏之娠。尤多瑞徵。襁褓中。闻经呗音。必有凝神侧听之态。丱角聪寤。每览孔释二典。辄得其理要。年十二辞亲。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开元二十六年。以诏恩获度。隶乡里之香严寺。仍依法华玄俨师。习四分律钞。俨出辅律篇。邕独哜其隽永。而无所遗轶。俨谓人曰。此子学者之司南也。又从左溪玄朗师。研究止观禅门。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天宝中。邑人郭密。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栋宇为之完壮。俄游京师。止安国寺。公卿日填拥。会禄山反。乃东还。过襄阳。时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滞留数月。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坚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一时之盛名也。与之詶抗。而折其角。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世外摩尼。论中师子。旋乡里。仍居法华。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郎陈允初。赋诗往来。以继文许之游。卢士式为之序引。以传永远。乃登坛以度释子。建寺以憩行旅。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论数篇见斥。而或者信之。观察使陈少游。请决焉。于是邕小施韬略。尽献俘囚。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后以乡贵徐浩白。廉使皇甫温。奏此额。而邕获葬其地。岂非命欤。寿七十九。腊五十。有文集十卷。皇甫曾序。而铭则校书郎陆淮。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皆雄笔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神邕。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因官居于暨阳。邕生于是邑。母宣氏始娠之际。率多徵异。襁褓中闻唱经声。必有凝神侧听之貌。丱角聪䎸过人。年十二辞亲学道。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孔释二典。一读能诵。同辈者罕不欣慕。开元二十六年敕度。隶诸暨香严寺名藉。依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俨识其志气。谓人曰。此子数年后。卒为学者之司南矣。尔其勉之。俨新出辅篇律记。邕抉其膏腴穷彼衢术。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性非局促。又从左溪玄朗师习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秘犍载启观性知空。爰至五夏果精敷演。吴会问学者从之。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恢拓佛舍层阁摩霄。半澄江影廊宇完备。后乃游问长安居安国寺。公卿藉其风宇。迫慕者结辙而至。方欲大阐禅律。倏遇禄山兵乱。东归江湖经历襄阳。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弥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有唐之外臣也。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子春折角满座惊服。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时人以为能言矣。旋居故乡法华寺。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陈允。初赋诗往复。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为邑中故事。邕修念之外。时缀文句有集十卷。皇甫曾为序。自至德迄大历中。频受请登坛度戒。起丹阳洎乎金华。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邕。愿布法桥接憩行旅。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率群信搆净刹。一纪方乃集事焉。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奏赐额曰大历焉。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昏蒙者惑之。本道观察使陈少游请邕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爰据城堑以正制狂。旗鼓才临吴筠覆辙。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东方佛法再兴。实邕之力欤。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并附于新论矣。邕廞颐丰角风韵朗拔。前后廉问。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以加崇揖之礼。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遗教门人。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以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遵僧制也。报龄七十九。法岁五十。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上首弟子智昂灵澈进明慧照等。咸露锋颖。禅律互传。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曹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至是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无何朗师捐代。挈密藏独运于东南。谓门人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徵。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镙-糸+拱]论一卷。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盛行于世。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然师有焉。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彼题目云。尝试论之。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传灌顶。顶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非此人何以动鸿儒。非此笔何以铭哲匠。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故以是研论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至大宋开宝中。吴越国王钱氏。追重而诔之。号圆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释严峻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潍州之樊氏子。父硖州刺史昭王府司马。峻材赡而学富。年十九。应进士举。以丁父艰。投南阳佛寺出家。俄从遇真禅师于荆州玉泉兰若。学观法。入城憩大云寺。众以其素究毗尼。力请临坛。模范季世。黾俛承命。后顿悟心要于观净禅师。大历初。将往青原。證所见于思禅师。未达庐陵。会真卿颜鲁公。一言而契。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以疏请。四年洪州刺史李花。迎止大明寺。是年三月。沐浴更衣。望空合掌而逝。寿五十九。既迁塔。弟子圆约立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严峻。姓樊氏。潍州人也。父任硖州长史昭王府司马。峻性地夷然学习明利。年及十九应进士举。倏罹荼蓼思报劬劳。投南阳佛寺后抵荆州玉泉山兰若。遇真禅师示其禅观。入城泊大云寺。峻秉持戒印用之不祁凭附浮囊渡之。攸往众请临坛。复举律之宗主。僶俛承命。忽逢观净禅师顿明心法。大历元年思往清凉山。未达庐陵。见颜鲁公。一言相契胶漆如也。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驰疏请召。四年春洪州刺史李华员外延入大明寺住止。三月中俄命沐浴换衣。举望空虚合掌而逝春秋五十九。迁塔弟子圆约等于寺前大泉池立碑存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灵武人。素以持诵明祝为业。天宝末。玄宗幸蜀。肃宗以皇太子。收兵图复两京。遂循物情即大位。至德二年。驾指扶风。诏皎前发。先是皎有美誉关陕间。及上东反。尤欲得与戒行僧俱。于是官属以皎应。诏至凤翔。择僧三七员。于开元寺。设药师道场。然镫诵经。六时行道。忽于道场中。丛生李树四十九枝。事闻。上大喜。四月十八日。皎等表贺。诏答曰。瑞李繁滋。国之兴兆。况在伽蓝之内。足加觉树之荣。感此殊祥。与师同庆。皎署内供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元皎。灵武人也。有志操与众。不群。以持明为己务天宝末玄宗幸蜀。肃皇于灵武训兵。计剋复京师。为物议攸同。请帝即位。改元至德。及二年返辕指扶风。帝素凭释氏。择清尚僧首途。若祓除然。北土西河所推。皎应其选。召入受敕旨。随驾仗内赴京。寻敕令皎向前发至于凤翔。于开元寺置御药师道场。更择三七僧六时行道然灯歌呗赞念持经。无敢言疲。精洁可量也。忽于法会内生一丛李树。有四十九茎具事奏闻。宣内使验实。帝大惊喜曰。此大。瑞应。四月十八日检校御药师道场念诵僧元皎等表贺。答敕曰。瑞李繁滋国之兴兆。生在伽蓝之内。足知觉树之荣。感此殊祥与师同庆。皎之持诵功能通感。率多此类。加署内供奉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777 【介绍】: 唐僧。琅邪临沂人,俗姓王。住金陵钟山。玄宗开元末从瓦官寺璿禅师受法。肃宗至德初游南北诸灵胜,于辋川别业遇王维、萧昕,抗论佛法,钩深索隐。居钟山二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王氏。其先琅邪临沂人。自晋丞相始兴文献公之子。荟居勾容。遂世占其籍焉。 崇幼孤立。志夷简。年十五。捐谢尘累。从陶许游。然独以其至理未融。乃复究心竺典。研微探赜。妙绝名谓。吴越缁素。举餐德风。采访使润州刺史平阳公齐映。闻其行业。虚伫久之。会恩制度人。贡以充赋。开元之季。咨受心要于瓦棺寺。璿禅师。自是声闻益以远矣。金陵诸德。钦渴尤甚。请移配栖霞寺。至德初。杖锡游京师。时右丞王公维。方治别业于辋川。与舍人萧公昕相往来。焚香啜茗。酬唱般若。曾不知天下之治乱。主上之安危也。崇入终南。偶过之。抗论弥日。王萧叹曰。佛法政自有人。俄而涉河洛。陟嵩少。所在辄邀请住持。崇亟引去。无留意。东历天台四明。遐观胜槩。搜抉殆尽。如是数年。而后归老钟山。亦其首丘之仁欤。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顺风稽首。访求宗要。并徇道俗志。屈主寺事。阅二十年。栋宇新好。既而退处高顶。四方学侣。辐凑。十二年八月二日。示疾而卒。寿六十五。越八日。葬于摄山之阳。弟子等共树丰碑。以纪化迹于寺之门首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元崇。俗姓王氏。琅琊临沂人也。晋丕相始兴文献公子荟之后。自南朝沦废世居句容。祖祢已来非贤即哲。崇幼而孤秀嶷若断山。心喻芙蕖形同玉洁。风尘不杂立志夷简。时年十五奉道辞家。负笈洞天餐霞卧云。师范陶许精研妙句独證微隐。乃恐至理未融解脱方阻。因归心释典大畅佛乘。三教齐驱遘心世表。于是声振吴越缁素异焉。采访使润州刺史齐平阳公。闻其行业虚伫久之。适会恩制度人。裒充举首。以开元末年因从瓦官寺璿禅师。咨受心要。日夜匪懈无忘请益。璿公乃揣骨千里骏足可知。因授深法。崇灵台虚彻可舍百神。心鉴高悬尘无私隐。既而声价光远物望所知。金陵诸德请移所配栖霞寺。春秋逾纪服勤道务。彝伦有叙时众是瞻。至德初并谢绝人事。杖锡去郡历于上京。遍奉明师栖心闲境。罕交俗流。遂入终南经卫藏至白鹿上蓝田。于辋川得右丞王公维之别业。松生石上水流松下。王公焚香静室与崇相遇神交中断。于时天地未泰豺狼构患。朝贤国宝或在薖轴起居。萧舍人昕与右丞诸公。并硕学雄才尊儒重道。偶兹一会抗论弥日。钩深索隐襟期许与。王萧叹曰。佛法有人不宜轻议也矣。及言旋河洛。登陟嵩少怀达磨之旨要。得华严之会归。声价渐高衣冠羡仰。京师名德咸请住持。志在无为翛然不顾。乃放浪人世追踪道流。考盘灵踪。遂东适吴越。天台四明清心养素。数年之后遐想钟山。飞锡旧居考以云房。道俗咸喜玉反山辉。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雅好禅寂。及属县行春。顺风稽首咨请道要。益加师礼矣。时道俗以为。此寺灵胜游憩者多。监主护持须选名德。佥议无以易禅师者。崇频告辞恳苦。众咸再三。事不获已顺受弥缝其间。总二十年。藉四方之财。因道化之力。栾栌云构丹雘日新。盖存乎无为无所不为者也。功成身退安禅高顶。前后学徒讵可胜计。至大历十二年。示疾言归。不加药饵。八月二日卒于山院。春秋六十有五。临终命门人无令封树。弟子如泉澄添等奉全师教。以其月八日瘗于摄山之阳。依岩为窟累石不磨不砻。遵遗诰也。崇身长六尺。仪表端肃望之俨然。即之生畏。意密情恕心和行高。天姿龙象生此岐嶷。享龄非永惜哉。弟子等共建丰碑以纪化迹。树于寺之门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