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照( 曲 )
僧苞
僧迦达多
僧朗
僧念
释僧含
释智猛
僧伽跋摩(三藏、三藏法师 )
僧伽罗多哆(别称 僧伽罗哆 宋熙 )
释法祥
释慧浚( 陈 )
释法胜
释慧观( 崔 )
释慧果( 慧果、惠果 )
释昙弘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唱导
释道照。姓曲。平西人。少善尺牍兼博经史。十八出家。止京师祇洹寺。披览群典以宣唱为业。音吐寥亮洗悟尘心。指事适时言不孤发。独步于宋代之初。宋武帝尝于内殿斋。照初夜略叙。百年迅速迁灭俄顷苦乐参差必由因召。如来慈应六道。陛下抚矜一切。帝言善。久之斋竟。别䞋三万。临川王道规从受五戒。奉为门师。宋元嘉三十年卒。年六十六。照弟子慧明。姓焦。魏郡人。神情俊迈祖习师风。亦有名当世。
僧苞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京兆人。史失其氏。为沙门。受罗什法道。日诵万言。宋永初中。又从黄山静定二公。增益智證。而普贤齐忏之脩。多致祥应。至京师。值祇洹寺方讲。苞弊衣垢面。系所乘驴。立户外。高座唱题竟。苞趋出欲问。高座曰。客何名。对曰名苞。又曰。尽何所苞。对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于是折难数番。无敢抗其词者。乃自为主客徵析。一众𥈭眙。高座愧而止。时王弘范泰。闻之叹赏。愿结友。请住祇洹寺。谢灵运见苞叹。以为非常胜侣。有问。或者曰。谢公何如。苞对曰。灵运识不殆苞远甚。才差相揖耳。元嘉中没。时瓦棺沙门法和。亦精通经论。为高祖所礼。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苞。京兆人。少在关受学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黄山精舍。复造静定二师进业。仍于彼建三七普贤斋忏。至第七日。有白鹄飞来集普贤座前。至中行香毕乃去。至二十一日将暮。又有黄衣四人。绕塔数匝忽然不见。苞少有志节加复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弥厉。日诵万馀言经。常礼数百拜佛。后东下京师。正值祇洹寺发讲。法徒云聚士庶骈席。苞既初至人未有识者。乃乘驴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风尘。堂内既迮。坐驴鞯于户外。高座出题适竟。苞始欲厝言。法师便问。客僧何名。答云名苞。又问尽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乃致问数番皆是先达思力所不逮。高座无以抗其辞。遂逊退而止。时王弘范泰闻苞论议叹其才思。请与交言。仍屈住祇洹寺。开讲众经法化相续。陈郡谢灵运闻风而造焉。及见苞神气弥深叹伏。或问曰。谢公何如。苞曰。灵运才有馀而识不足。抑不免其身矣。苞尝于路行见六劫被录。苞为说法劝念观世音。群劫以临危之际。念念恳切。俄而送吏饮酒洪醉。劫解枷得免焉。宋元嘉中卒。时瓦官又有释法和者。亦精通数论致誉当时。为宋高祖所重。敕为僧主焉。
僧迦达多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僧迦达多。僧迦罗哆。皆深晓禅法。达多禅坐。念食时至。有鸟衔果为供。达多私念曰。猿猴献蜜。佛且受之。我何为而不可。元嘉十八年。临川康王。请止广。陵后徙建业而殁。罗哆以景平末。至建业。乞食人间。宴坐林下。翩然往来。世莫亲疏。居钟山之阳终焉。
僧朗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凉州人。始光七年。国兵伐夏攻凉。守将以众少。悉发诸僧之居城中者乘陴。及城破得三千人。太武帝使立之帐前。谓曰。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耶。明日必尽诛之。明日食时。望气者奏。以有赤眚贯太阳。不宜杀道人。而天师𡨥谦之。上弟赤坚王。亦以为乘陴之役。实非道人所得已也。杀之不祥。诏免死。仍以为奴隶。分赐诸首领。惟朗与僧意志湛等。数僧别付帐下军还。朗等谋遁。然军方结阵山行。势莫得脱。独东西一隅抵绝壁。不置防守。而又峭峻。难措手足。顾其旁有大树偃蹇低垂。乃系树以旗竿之索。夜缒而下。既曛黑。藤蔓交加。棘刺铦利。微闻部伍呼觅声恐悸。欲升降不自由。相语曰。今死矣。但努力念观世音耳。因各以首扣石默念不辍。顷之觉大明。虽素所隐蔽处。皆见获就夷坦。复曛黑如初。乃倦而枕藉以卧。晓睹山岭。重复弗知所出。但望日而行。忽一大虎在其前。或曰。兹幸逃虏难。复入虎口。柰何。朗曰。诸君亦寤向之暗而明乎。岂非以念力所感耶。又焉知此虎之来非为感而导路也。菩萨之示现。随所遇。安可以情识测也。于是经造虎。虎即前行。如朗迟速。逮午达大逵。失虎所在。七日而届仇池。遂诣梁汉南。客荆州以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僧朗。凉州人。魏虏攻凉。城民素少。乃逼斥道人用充军旅。队别兼之。及轒䡴所拟。举城同陷。收登城僧三千人。至军将见魏主所。谓曰。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深当显戮。明日斩之。至期食时赤气数丈贯日直度。天师寇谦之。为帝所信奏曰。上天降异正为道人实非本心。愿不须杀。帝弟赤竖王。亦同谦请。乃下敕止之。犹虏掠散配役徒。唯朗等数僧别付帐下。及魏军东还。朗与同学中路共叛。阵防严设更无走处。东西绝壁莫测浅深。上有大树旁垂崖侧。遂以鼓旗竿绳系树悬下。时夜大闇。崖底纯棘无安足处。欲上岸头复恐军觉。投计慞遑捉绳悬住。势非支久。共相谓曰。今厄至矣。惟念观世音耳。便以头扣石。一心专注。须臾光明。从日处出。通照天地。乃见棘中有得下处。因光至地还忽暗冥。知是神也。相庆感遇。便就以眠。良久方晓。始闻军众警觉将发。而山谷万重不知出路。惟望日行。值一大虎出在其前。相谓曰。虽脱虏难复入虎口。朗曰。不如君言。正以我等有感。所以现光。今遇此虎。将非圣人示路也。于是二人径诣虎即前行。若朗小迟虎亦暂住。至晓遂得出路。而失虎所在。便随道自进。七日达于仇池。又至梁汉出于荆州。不测其终。
僧念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不知何许人。博学精天文。弃家为沙门。深入法窟。讲大涅槃。为学者宗向。元嘉七年。新兴太守陶仲祖。建灵味寺以居之。时彭城任函著无三世论。舍因作神不灭论以抗之。又作圣智圆鉴法身无生等论。及法华宗疏义。无疾而化于浔。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含。不知何许人。幼而好学笃志经史及天文算术。长通佛义数论兼明。尤善大涅槃。常讲说不辍。元嘉七年新兴太守陶仲祖立灵味寺。钦含风轨请以居之。含勖众清谨三业无亏。后西游历阳弘赞正法。江左道俗响附如林。时任城彭丞著无三世论。含乃作神不灭论以抗之。使夫见闻之者莫不将坠而更兴矣。又著圣智圆鉴论无生论法身论业报论及法华宗论等。皆传于世。顷之南游九江大阐经法。琅琊颜峻时为南中郎记室参军。随镇浔阳。与含深相器重造必终日。含尝密谓峻曰。如令谶纬不虚者。京师寻有祸乱。真人应符属在殿下。檀越善以缄之。俄而元凶构逆。世祖龙飞。果如其言也。后平康无疾。忽告众辞别。至乎明晨奄然已化。时人谓之知命。时又有释道含者。亦学解有功。著释异十论云。
释智猛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雍州京兆新丰人。端庄有美行。出家诵经。以夕继旦。深慕先佛遗迹于五天。慨然有身造目睹之志。于是以秦弘始六年甲辰。结侣十五人。渡河跨谷凡三十六所。至凉州。西出阳关。涉流沙。历龟兹于阗诸国。又自于阗西南二千里。登葱岭。而同侣九人退还。又千七百里。至波沦国。而竺道嵩者死矣。方图阇维。失尸所在。猛顾四人悲叹惊异。及踰雪山。渡辛头河。诣罽宾国。国有应真尊者五百人。遇猛喜尉间。为猛说四天王事。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又见佛盔。盔光色紫绀。轻重随念。猛香华供养。跪戴发愿而去。又千三百里。至迦维卫国。见佛肉髻骨。及牙发影迹具存。谒泥洹坚固之林。礼降魔菩提之树。遂于降魔像。施以大衣。而覆之宝盖。且设净馔以尽敬。华氏国则阿育王旧都也。有婆罗门。名罗阅。举族弘法。王所推重。问猛曰。秦地有大乘学否。曰皆大乘学。罗阅惊叹以为希有。猛于其家。得大泥洹僧低律诸经以归。甲子岁。发天竺迨凉州。唯猛昙纂而已。译泥洹二十卷。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撰西游记。殁于成都。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智猛。雍州京兆新丰人。禀性端明励行清白。少袭法服修业专至。讽诵之声以夜续日。每闻外国道人说天竺国土有释迦遗迹及方等众经。常慨然有感驰心遐外。以为万里咫尺千载可追也。遂以伪秦弘始六年甲辰之岁招结同志沙门十有五人。发迹长安。渡河跨谷三十六所。至凉州城。出自阳关西入流沙。凌危履险有过前传。遂历鄯鄯龟兹于阗诸国。备瞩风化。从于阗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葱岭。而九人退还。猛与馀伴进行千七百里。至波伦国。同侣竺道嵩又复无常。将欲阇毗。忽失尸所在。猛悲叹惊异。于是自力而前。与馀四人共度雪山渡辛头河至罽宾国。国有五百罗汉。常往返阿耨达池。有大德罗汉见猛至欢喜。猛咨问方土为说四天子事。具在猛传。猛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尽然。猛香华供养顶戴发愿。钵若有应能轻能重。既而转重力遂不堪。及下案时复不觉重。其道心所应如此。复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维罗卫国。见佛发佛牙及肉髻骨。佛影迹炳然具存。又睹泥洹坚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树。猛喜心内充设供一日。兼以宝盖大衣覆降魔像。其所游践究观灵变。天梯龙池之事不可胜数。后至华氏国阿育王旧都。有大智婆罗门名罗阅家举族弘法王所钦重。造纯银塔高三丈。既见猛至。乃问秦地有大乘学不。猛答悉大乘学。罗阅惊叹曰。希有希有。将非菩萨往化耶。猛于其家得大泥洹梵本一部。又得僧祇律一部及馀经梵本。誓愿流通。于是便反。以甲子岁发天竺。同行三伴于路无常。唯猛与昙纂俱还于凉州出泥洹本。得二十卷。以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七月造传记所游历。元嘉末卒于成都。余历寻游方沙门。记列道路时或不同。佛钵顶骨处亦乖爽。将知游往天竺非止一路。顶钵灵迁时届异土。故传述见闻难以例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众铠。天竺人也。少弃家。清俊有律学。尤精杂心。元嘉十年。至建邺。道俗争崇尚。号三藏。居平陆寺。与沙门慧观。增脩寺塔。有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至。为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受戒法。祇洹慧义者。非之。跋摩标宗显法。理證明允。于是义屈伏。僧尼受者数百人。彭城王义康特敬事之。译杂心及摩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请圣僧浴文等。宝云临文。慧观笔受。后还西域。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僧伽跋摩。此云众铠。天竺人也。少而弃俗。清峻有戒德。善解三藏尤精杂心。以宋元嘉十年。出自流沙至于京邑。器宇宏肃。道俗敬异。咸宗事之。号曰三藏法师。初景平元年。平陆令许桑舍宅建刹。因名平陆寺。后道场慧观以跋摩道行纯备。请住此寺。崇其供养以表厥德。跋摩共观加塔三层。今之奉诚是也。跋摩行道讽诵日夜不辍。僧众归集道化流布。初三藏法师明于戒品。将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是时二众未备。而三藏迁化。俄而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至都。众乃共请跋摩为师继轨三藏。祇洹慧义擅步京邑。谓为矫异执志不同。亲与跋摩拒论翻覆。跋摩标宗显法理證明允。既德有所归。义遂回刚靡然推服。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僧尼受者数百许人。宋彭城王义康。崇其戒范。广设斋供。四众殷盛倾于京邑。慧观等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虽译未及缮写。即以其年九月。于长干寺招集学士。更请出焉。宝云译语。观自笔受。考覈研校一周乃讫。续出摩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及请圣僧浴文等。跋摩游化为志不滞一方。既传经事讫辞还本国。众咸祈止莫之能留。元嘉十九年。随西域贾人舶还外国。不详其终。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僧伽罗多哆(梁言僧济)。西域人也。少失二亲。又无兄弟。师心伉节。舍俗袭道。夷放小欲。虚心慕远。不尚荣华。唯以得意为贵。僧伽达多。见而奇之。语经律。通禅教。人息不息。笃学无倦。安思三空。寂观五净。延促由心。游戏适我。宋永平二年。自外国达于帝京。栖宅丘林。养索川岳。以元嘉十年。卜居钟山之阳。剪开榛芜。造立精舍。耸刹陵云。高堂架日。凿涧延流。傍岩列树。当时之威德。故号曰宋熙。禅学之众。三十馀人。四辈供施。相继不绝。济不畜私财。有必入众。禅席常温。法言不辍。春秋五十有九。元嘉二十七年卒(云云)。
释法祥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精进有志节。以元嘉九年。立弥勒精舍(云云)。
释慧浚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浚。本姓陈。山阴人也。幼而颖悟精进迈群。旦辄烧香运想礼敬移时。中则菜蔬一饭鲜肥不食。虽在居家有如出俗。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许之从道。内外坟典经眼必诵。深禅秘观无不必入。静而无竞和而有节。朋游旧狎未尝戏言。宋宰江夏王义恭雅相推敬。常给衣药四时无爽。不蓄私财悉营寺舍。竹园成立浚之功也。禅味之乐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葬于傅山。同寺有化尼。聪颖卓秀。多诵经律。蔬食苦节。与浚齐名。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法胜。少出家住吴县南寺。或云东寺。恭信恪勤众所知识。宋元嘉中河内司马隆为毗陵丞。遇抄。战亡。妻山氏二亲早没。复无儿女。年又老大。入吴投胜。胜接待如亲。后百日。山氏遇疾。疾涉三年甚经危笃。胜本无蓄积。赡待医药皆资乞告。不惮雨暑不避风寒。山氏遂愈。众并称贵之。后游京师进修禅律。该通定慧探索幽隐。训诱徒属不肃而成。动不询利。静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济物。年造六十疾病经时。自言不差。亲属怪问。答云。昨见二沙门道知如此。顷之复言。见二比丘非前所见者。偏袒右肩。手各执花立其疾床。后遥见一佛坐莲华上光照我身。从此已后夕不复眠。令人为转法华。至于后夜气息稍微。命令止经为我称佛。亦自称佛。将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终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观俗姓崔,清河人,初咨慧远,北访罗什。元嘉中,终京师道场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崔氏。清河人。十岁以警慧称。弃家为沙门。始诣庐山从远公。又诣长安从什公。于是精通奥义。学者所至围绕。什既没。乃游荆州。州将司马休之。建高惺寺以延之。化行荆楚间。宋武平荆州。见观如旧识。时文帝以中郎从行。尤相敬爱。载还建邺。止道场寺。元嘉三年上巳。驾幸曲水。公卿毕集。观亦至。诏皆赋诗。观先就以献句。有奇胜之韵。帝大悦。以示百官。皆叹服其高材。殁年七十一。同时有僧馥者。亦著述有高行。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观。姓崔。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驰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晚适庐山又咨禀慧远。闻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访覈异同详辩新旧。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称之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乃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男子。所论甚快。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什亡后乃南适荆州。州将司马休之甚相敬重。于彼立高悝寺。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十有其半。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与观相遇。倾心待接依然若旧。因敕与西中郎游。即文帝也俄而还京止道场寺。观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元嘉初三月上已车驾临曲水宴会。命观与朝士赋诗。观即坐先献。文旨清婉事适当时。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并以清言致款结赏尘外。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皆传于世。时道场寺又有僧馥者。本澧泉人。专精义学注胜鬘经。又有法业。本长安人。善大小品及杂心。蔬食节己。故晋陵公主为起南林寺。后遂居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豫州人。宋初游京师。止瓦棺寺。诵法华十地等经。登圊罢。有鬼至前曰。我前生此寺维那也。以过失。报堕圊中。法师以诵持盛德。能令苦趣解脱。愿济拔。我有钱三千。埋柿树下。可取以作功德费。果以其言告众取之。造法华一部。设会以忏。后梦。鬼以生胜处来谢。然视其状貌。则与前日殊不类。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业。宋初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十地。尝于圊厕见一鬼。致敬于果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德素高明。又慈悲为意。愿助以拔济之方也。又云。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根下。愿取以为福。果即告众掘取。果得三千。为造法华一部并设会。后梦见此鬼云。已得改生大胜昔日。果以宋太始六年卒。春秋七十有六。
名僧传抄
豫州人。清规索履。爰自童𣩘。奉亲孝。事师敬。家贫衣食不给。元喜四年。负笈南游至京师。住瓦官禅房。簟食屡空。不啖鱼肉。烧香礼忏尤勤讽诵。十地法华三乘方等靡不通览。清声秀誉。与僧据齐名。果尝于清前。忽见一人。身著衣𢂿。𣫍板致敬。果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昔为此寺沙门。今报为啖粪之鬼。果曰。昔何所名。今那著𢂿。答曰。名不足道。临出寺遇事还俗。果曰。为何罪过。而作此鬼。答曰。昔作直月。多请饭食。以酱酢乞人。法师道德。幽显同敬。请作功德。令离此身。果曰。当为礼诵。都有物不。答曰。昔有三千钱。埋东房前大柿树下。去时不得取。愿取为功德也。言讫不见。果告众掘得三千。为造法华经一部。馀物设会。会后一月馀日。梦见此鬼。自云。当得更生。故未能称大差于此也。果仁爱远被。为世津梁。皆类此也。春秋七十六。泰始六年卒(云云)。
释昙弘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黄龙人。史不书氏。少为沙门。专精律部。宋永初中。游番禺。止台寺。又游交趾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誓生安养。孝建二年。乃聚薪自焚。弟子争抱持以归。则其身已半焦烂矣。更一月小差。复失之。迹其所往。则火赫然。而命已尽。明日人有见弘黄金色。身乘一鹿。以西驰者。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昙弘。黄龙人。少修戒行专精律部。宋永初中南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经。誓心安养。以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𧂐中以火自烧。弟子追及。抱持将还。半身已烂。经月少差。后近村设会举寺皆赴。弘于是日复入谷烧身。村人追求命已绝矣。于是益薪进火明日乃尽。尔日村居民咸见弘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不暇暄凉。道俗方悟其神异。共收灰骨以起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