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81  82  83  8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端
释道生
释道颜( 李 )
释道幽
释法朗
释法顺
释法显
释慧藏
释慧重( 郭 )
释灵达
释灵远
释昙观
释昙遂
释玄镜
释圆超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潞人也。自出家登具后。一以探揽毗尼藏。为宗要。晚入京都仁法寺。重轻条制。讲解靡慝。且洞晓竺书梵语。义与中国无戾。宜学者所效慕。仁寿中。诏即州梵境寺置塔。以葬舍利。而端听命焉。后卒于所住寺。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端。潞州人。出家受具。听览律藏。至于重轻开制铨定纲猷。雅为宗匠。晚入京都住仁法寺。讲散毗尼神用无歇。时程俊举后学钦之。加复体尚方言梵文书语。披叶洞识了其深趣。勤心护法匡摄有功。仁寿中年。敕送舍利于本州梵境寺。初入州界。山多无水。忽有神泉涌顶。流者非一。旧痾夙痼饮无不愈。别有一泉病饮寻差。若咽酒肉必重发动。审量持戒永除休健。端以事闻后还京寺。常乐弘演。终于本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蒲产也。少事昭玄统延师为弟子。而学有源委。美容观。善仪轨。日用常行皆四分律也。又奚庸于讲解哉。仁寿诏送舍利于楚州。野鹿至能。驯扰拜伏。听受归戒。则舍利之利益广矣。而生之德。亦由是以见。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生。蒲州人。延统是其师也。名父之子系迹厥师。虽雅尚未齐。而思力方远。仁正致怀声色无染。受持戒护耽咏文言。四分一律薄沾声教。讲诲时扬器法难拟。住兴善寺。卓卓标异。目不斜眄。威仪安帖。众敬惮之。仁寿二年。敕召送舍利于楚州。初停公馆。感一野鹿直入城门。防人牵来诣舍利所。自然屈拜驯善安隐。生曰。尔为舍利可上升阶。必若他缘随意而去。鹿闻此语遂即升阶。出入帐前往还无难。乃为说归戒。鹿乃顿头香案。如有听受。因以缯帛系之。即舐人手。夜卧舆边。或往生房经停两宿。自然退出还归荒野。及当下日。白鹤两双飞旋塔上。覆讫方逝。生睹斯瑞。与诸僚属具表以闻并铭斯事在于塔所。既还京室。不测所终。
释道颜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定之李氏子也。初以涅槃十地从远公学。讲授开悟尤多。入京住净影寺。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桂州以葬道远而俗鄙。佛事无梗颜之力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颜。姓李氏。定州人。初学远公涅槃十地。领牒枢纽。最所殷赡。仍频讲授门学联尘。道启东川开悟不少。后入京辇还住净影寺。当远盛世居宗绍业。仁寿中年。置塔赤县。下敕徵召送舍利于桂州。初入州境。有鸟数千齐飞。行列来迎舆上。从野入城良久方散。及下安处。感五色云叆叇垂布屯聚基上。馀便廓清日曜天地。后返京邑常尊上业。唐运惟新宇内尚梗。崇树斋讲相循净影。因疾而卒。春秋七十馀。即武德五年矣。临终清漱。手执香炉。若有所见奄然而逝。自颜之处世也。衣服粗素不妄朋从。行必以时情避嫌郤。言必详审深惟物忤。又兼济禽畜慈育在心。微经恼顿便即垂泣。不忽童稚不行楚叱。纵有轻陵事同风拂。顾诸属曰。不久去也何烦累人。故于无常得其旨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家住代州耆阇寺。通习经论。仁寿中。讲婆伽波若经并论于本寺。众之听者百馀人。偶日午。坐绳床上。瞑目见一人。伟特异常。自云我释提桓因也。兹来无他。正以相屈。为诸天讲经。幽闻之。情独怅然不乐于死。因辞曰。方造佛堂。事有未易赴者。既觉为侍者如法师言之。如曰。此固世间罕遇事也。夫人终一死耳。欲生天道。岂可得乎。今幸而天帝见召。且获开通法利以济益之。其功德大矣。佛堂又何足言哉。幽心以为然。久之。复梦如前。而幽遂许其请。天因炷少香幽掌中。剋时以迎。觉则掌中香气薰一寺。尔后屡讲不怠。一日曰。期至矣。因执香炉正立以逝。于时道俗从外见云气由寺内出。腾空直上如白练。以没。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幽。代州耆阇寺僧。善解经论。仁寿中于寺讲婆伽般若并论。听众百馀人。日午坐绳床。如睡见一天人。殊为伟异。自云。我是释提桓因。故来奉请。在天讲经。初闻介介情不许之。以畏死。答云。为造佛堂未成。事有不可。眠觉向侍者如法师述之。如曰。此事罕逢。人生终死。死时不知何道。今得生天。则胜人也。开通法利天解胜人。何得不往。佛堂事中功德不足及言。幽从之。不久又如前梦。依如天请。天帝乃以少香注幽手中。剋时来迎。及觉见掌中有香气熏一寺。自后如前说法。下讲至廊下。床上诸僧。遥见香烟充满床侧。惊怪来看。幽执香炉正念蝉蜕而去。于时寺外道俗。望见云气从寺而出如一段云。腾空直上。飘飘而没。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蒲产也。学涉三藏。然于毗尼。尤所研究。篇疑聚惑。问之则冰泮雪消。无所隐伏。仁寿二年。诏送舍利于陕之大兴国寺置塔焉。寺即皇考武元皇帝生地也。故仪礼差盛。瑞应尤殷。岂诚天人之际与。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法朗。蒲州人。学涉三藏偏镜毗尼。开割篇聚不阻名问。加复器用平直无受轻陵。决断刚正未私强禦。后住胜光披究律典。经其房户莫不懔然。仁寿二年。敕召送舍利于陕州大兴国寺。寺即皇考武元本生处也。故置寺建塔。仰谢昔缘。初达州境。大通善法演业三寺。夜各放光。不知何来。而通照寺内朗彻无障。善法寺中见三花树形色分明四月二日灵胜寺中夜忽放光。五色彩云合成一盖。通变为紫。比灵舆入城。云盖方散。又有五色彩云。从乾巽二处缠糺而来。至于塔上相合而住。及掘塔基下深五尺。获一异鸟状如鸲鹆。色甚青黄。巡行基趾。人捉无畏。唯食黄花。三日而死。又青石为函。忽生光影。表里洞彻现诸灵异。东西两面俱现双树。树下悉有水文生焉。函内西面现二菩萨。南边金色北边银色。相对而立。又二菩萨坐花台上。各长一尺并放红紫光明。函内南面现神尼像。合掌向西。函唇西面又见卧佛。右胁而偃。首北面西。函外东面双树间。现前死鸟倾卧。须臾起立。鸟上有三金花。其鸟西南而行。至卧佛下住立不动。凡此光相从已至未形状俨然。命人图写。上纸素讫。方渐歇灭。及将下日。忽然云起。如烟如雾团圆翳日。又如车轮。云色条别。又如车辐轮辐。云色皆如红紫。人皆仰视其相叹怪希遇。藏瘗既了。天还明净失云所在。当斯时也寺院墙外咸见幡盖围绕。谓言他处助来供养。事了追问一无踪绪。朗庆斯神瑞。登即奏闻。晚还京师以疾而卒。
释法顺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京师之延兴寺僧也。后住江州庐山东林寺。仁寿中。诏即其地置塔。葬舍利。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𡩋氏。雍之扶风人。出家事法开为师。开于元魏之季。住京兆之王寺。沈默寡欲无累于世。其禅定之趣。人莫能测。显既久于咨承。则其所得可知矣。仁寿以日岩寺主。诏送舍利。置塔于泷州药王寺。反终年且八十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法显。雍州扶风人。厥姓宁氏。生平志尚禅寂为宗。文字纸笔性不游履。沈默寡欲不为世累。其师法开。定门幽秘。殆是不测。元魏之末。住京兆王寺。与实禅师齐驾朝野。兼以简约清素。华贵倾属。显遇斯明匠承奉累年。传习师宗颇接微绪。住日严寺。仁寿末岁。置塔陇州。下敕令送。显发自帝京。奉舆至彼药王寺内。然寺去州一十馀里。褊狭邪仄殊非形望。乃移近州北三王山下。背崖临水。高胜博敞。仍构大塔。放大光明。阖境同观。欣其罪灭。显因其所利。即而利之。广说法要。倾其心恼。当斯一会荣叹成諠。晚还入京聚徒综业。每年岁首受具者多。显为开发戒缘。鼓行坛忏。引聚清众即而惠之。后终时也。将八十矣。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慧藏。冀州人。初学涅槃后专讲解。禁守贪竞绝迹讥嫌。安详词令不形颜色。入京访道住光明寺。仁寿中年。敕召置塔于欢州。初至塔寺。行道设斋。当其塔上景云出见。彩含五色有若花盖。绮绣锦缋无以加焉。从午至酉方始隐灭。又延兴寺僧法顺者。听习涅槃善守根禁。退让自节负德无傲。敕住江州庐山东林寺。置舍利塔。初至其地。耕者见光寻而掘之。获金铜弥勒像一躯。形质瑰异。即而供养。并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郭氏。雍州人。生而勇悍。靡所怯惮。凡世有所谓魔魅妖怪之地。必勇往而破除之。亦足以见其持戒之力。履道之志也。仁寿间。诏置塔于泰山之岱岳寺。阅四年。又置塔于隆州之禅寂寺。其放光雨华舍利等瑞。具别传。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慧重。姓郭。雍州人。志干威棱不怯邪障。鬼神林屋闻有栖止无往不降。净持戒地明解摄论。履游名教清迥不群。住大兴善。博综机要荣达叙顾。辩章言令写送有法。仁寿置塔。敕召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岳寺。初至放光。乃至入塔相续流照。岳上白气三道下流。至于基所。岳神庙门无故自开。如是者三。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四年建塔。又送于隆州禅寂寺。初至设斋。忽有野鹿。从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人以手摩自然依附。乃至下讫其鹿方去。夜放大光在佛堂上。焰高数丈青赤流集。众人同见。三日打刹。合州喜舍。紫云覆塔。雨金银花遍于城邑。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镂。又获舍利五枚于天花上。浮汎旋转合散随心。州内修梵寺先为文帝造塔。有一分舍利。欲与今塔。同日下基。其夜两塔双放光明。朗照幽显至晓方灭。同睹此瑞无数千人。将下之晨又雨银花。变转非一。重还京室。改革前度专修禅悔。昼夜十有二时。礼五十三佛。馀则加坐正念。毕世终业。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灵达。恒州人。先在儒门备参经史。唯见更相图略。时有怀仁抱义。然复终沦诸有未免无常。乃释发道流希崇正轨。从远公学义。咸知大意。因即依随。三业无舍。及达之入京辇。慕义相从。晚住延兴。退隐自守。端敛身心终月禅默。衣食粗弊不希华美。仁寿中。敕召送舍利于本州龙藏寺。初定基趾闻有异香。渐渐芬烈随风而至遍于寺内。有民金玄瓒者。住在寺侧。先患鼻塞。二十馀年莫知香臭。当于此日忽闻香气。惊寻至寺因尔齆差。又雨天花从空而下。光彩鲜净晃若金银。先降塔所后及寺院。道俗竞接轻薄如镂。下舍利讫有双白鹤。旋于塔上良久翔逝。达后连寻定业追访山世。不顾名实头陀林冢虽逢神鬼都不怖惮。大业之始终于墓丛。初不委之村人怪不乞食。就看已卒。加趺如在。因合床殓于杜城窟中。
释灵远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恒州人。史失其姓氏。世儒者。每揽经史。见篡夺僭伪。斗战贼杀事。则掩卷叹曰。夫人以利欲汩心行。当受饿鬼畜生地狱身。于诸苦趣中。然或善缘之未尽。恶贯之未盈。以小缓须臾耳。抑何其仓黄造次迫趣之哉。于是裂缝掖。著伽梨。投延兴寺。从远公游。而未尝质以经论旨义。仁寿中。诏置塔于州之龙藏寺。以葬舍利。既落成。遽弃去。随所在习禅定。后于丛冢中。跏趺而逝。人久而后知之。噫诚丈夫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莒产也。七岁出家。淹贯经忏。及进具。学成实。义理无所底滞。后攻禅观。尤有得于十六特胜法。且持诵诸明。获神验。誉彻天阍。徵住京师大兴善寺。供事隆缛。每入内廷。备顾问。所获赐赉。一归之常住。无所受。三衣一钵萧如也。仁寿置塔。葬舍利于州之定林寺。诏观规画。故塔成而民不劳。呜呼观之于教门如此。亦可谓强有力者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昙观。莒州人。七岁出家。慕欣法字。及进具后寻讨义门。偏宗成实祛析玄滞。后以慧解乱神本也。乃返驾澄源摄虑岩壑。十六特胜弥所留心神咒广被锁殄邪障。高问周远及于天阙。开皇之始下敕徵召。延入京室住大兴善。供事隆厚日问起居。屡上紫庭坐以华褥。帝亲供侍钦德受法。观宽厚敦裕言无浮侈。深得法忍。苦乐虚心故使名利日增而。素气常在。所获信施并入僧中。房宇索然衣钵而已。时俗流湎之夫。雅尚之也。仁寿中岁。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定林寺。初停公馆。即放大光。掘基八尺获铜浮图一枚。平顶圆基两户相对。制同神造雕镂骇人。乃用盛舍利安瓶置内。恰得相容州民禽巨海者。患哑六年闻舍利至。自书请瑞。见本一粒分为三分。色如黄金乍沈乍举。又见三佛从空而降。即能陈述词句如流。观还京都不委终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材器宏伟。故凡智度唯识摄大乘性相之旨罔弗淹练。苟负笈踵门者。皆充然有所得。而悦服不已。仁寿中。诏送舍利于晋州。而置塔于州之法吼寺。得胜地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昙遂。雍州人。初学大论。后味唯识。研精摄论选其幽理。每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难息。故得名称高远。有通美焉。然复慎守根门勤修戒检。住真寂寺掩关励业。仁寿中年。下敕送舍利于晋州法吼寺。初停公馆。放大光明照精舍门朗如金色。又放黄白二光。从道场出。久久乃灭。又从舍利舆所。至于塔基。而放瑞光。三道虹飞色如朝霞耿然空望。下塔之内又放光明。隐显时现。大都为言七日之内。瑞灵杂沓相仍不绝。还京服业。迄于唐运。八十馀卒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赵州人也。素业律。四分精义。如亲闻佛制。既能操持为己利。又能诲导利于人。诚末世之邬波黎也。诏置舍利塔于州之无际寺。即仁寿二年也。佛事之美。镜之力尤多。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玄镜。赵州人。立志清贞不干流俗。四分一律文义精通。不乐阐扬。恒寻异部激发违顺。品章废立有神彩焉。住空观寺。闲散优游无为僧也。仁寿二年。奉敕置塔本州无际寺。建基趾日。寻放赤光变转不常。或如形像乍似楼阙。又出白光时吐大小巡绕瓶侧。四月四日又放光明紫绿相间。三度乃止。又于光内见佛像形长二尺馀坐莲花座。并有菩萨侠侍严仪。从卯至酉方始歇灭。当此之时有目皆睹。镜还空观复学禅宗。居止东院。合集同侣多行头陀。遂终其寺也。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圆超。观州阜城人。十地涅槃是其经略。言行所表必询猷焉。晚住京寺策名台省。仁寿末岁。下敕造塔于廉州化城寺。初达州西四十馀里。道俗导引竞列长幡。南风劲利树林北靡。惟有幡脚南北相分。虽为风吹都不移乱。及初行道设二佛盘。忽有蜻蛉二枚各在盘上。相当而住。形极粗大长五寸许。色丽青绿大如人指。七日相续如前停住。行道既散欻然飞去。比后下塔还复飞来。填埋都了绝而不见。当下正中。塔基上空。五色庆云状如伞盖。方直齐正如人所为。云下见一白鹄翔飞旋转。事了俱散超还京室不测其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