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普照( 董悲 )
僧彻( 王 )
释道囧( 马 )
僧昙迁( 支 )
僧肇( 张 )
僧道辩( 大法尊王 )
僧洪宝
僧灵询( 傅 )
僧灵运( 次德 )
僧略
僧意
释超达
释法建(总持 朱 )
释法力
释佛陀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节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张国寺。后从师游学广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众嘉之。及师慧孜亡。杜于庆吊而苦行绝伦。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劳疾虽剧。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专意祈诚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诵法华经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绝。两食顷苏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闭眼思惟惊问何来。答以其事。即问僧曰。此处去某甲寺几里。答曰。五千万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无所识。时风云高靡区墟严净。西面尤明。意欲前进。僧乃不许。因尔回还豁然醒悟。后七日而卒。时年二十五也。
僧彻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太原人。初客寄襄阳。年十六。造庐山远公。公异之。问曰。宁有出家志邪。对曰。远尘离俗。是其本心。成就法器。当烦匠者。远笑曰。种性已能无畏。它日其可量哉。于是落发。以精究经论。文学有称于时。尝至山南。拊寒松而舒啸。谷风远至。山鸟和鸣。超然自得。因而问远。律禁丝管。绝歌舞。固也。若乃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谓违法。于是终身不妄谈笑。远使讲小品。辨倾辈流。难者不能折。南游止江陵五层寺。为彭城王义康所敬。元嘉二十九年没。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彻。姓王。本太原晋阳人。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阳。彻年十六入庐山造远公。远见而异之。问曰。宁有出家意耶。对曰。远尘离俗固其本心。绳墨镕钧更唯匠者。远曰。君能入道当得无畏法门。于是投簪委质从远受业。遍学众经尤精波若。又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尝至山南攀松而啸。于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超然有胜气。退还咨远。律制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由是乃止。至年二十四远令讲小品。时辈未之许。及登座词旨明析。听者无以折其锋。远谓之曰。向者勍敌并无遗力。汝城隍严固攻者丧师。反轸能尔。良为未易。由是门人推服焉。远亡后南游荆州止江陵城内五层寺。晚移琵琶寺。彭城王义康仪同萧思话等。并从受戒法。筵请设斋。穷自下馔。宋元嘉二十九年卒。春秋七十。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为造坟圹。时荆州上明有释僧庄者。亦善涅槃及数论。宋孝武初被敕下都。称疾不赴。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马氏。扶风人。为沙门。师事道懿法师。懿疾。遣囧等弟子四人。至霍山持炬入深穴。采钟乳。而行里许。遇巨涧。其三人竟以渡水死。囧独诵法华。及存念观音。见一光如萤。追之出穴。乃获免。南游上京。止南涧寺。常业般舟。夜定中见有御车至者。掖囧登车。俄至郡后沈桥。见一人盛服据胡床。侍卫数百人。皆惊起。囧曰。吾坐禅者耳。据胡床者。顾语左右曰。向欲令知法师处而已。何必屈至耶。于是礼足送还。囧至寺而门犹闭。扣之良久。方开。宋元嘉二十年。没于广陵。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道囧。姓马。扶风人。初出家为道懿弟子。懿病尝遣囧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钟乳。入穴数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囧判无济理。囧素诵法华唯凭诚此业。又存念观音。有顷见一光如萤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于是进修禅业节行弥新。频作数过普贤斋。并有瑞应。或见梵僧入坐。或见骑马人至。并未及暄凉。倏忽不见。后与同学四人。南游上京观瞩风化。夜乘冰度河。中道冰破三人没死。囧又归诚观音。乃觉脚下如有一物自𢼨。复见赤光在前。乘光至岸。达都止南涧寺。常以般舟为业。尝中夜入禅。忽见四人御车至房。呼令上乘。囧欻不自觉。已见身在郡。后沈桥见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数百人。见囧惊起。曰坐禅人耳。彼人因谓左右曰。向止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于是礼拜执别。令人送囧还寺。扣门良久。方开入寺见房犹闭。众咸莫测其然。宋元嘉二十年。临川康王义庆携往广陵。终于彼矣。
僧昙迁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4—482 【介绍】: 南朝宋僧。月支国人。本姓支,寓居建康。游心佛义,善谈老庄。工楷书,常布施题经。与范晔、王昙首等友善。住乌衣寺。及范晔被诛,知交无敢近。迁乃货衣物,悉力营葬。宋孝武帝闻而叹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建康支氏。少出家。游心竺义。兼通孔老。善辞章。研究十地。尝注之。以行世。巧于转读。梵声清婉。特拔终古。与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游。初居祗洹寺。后徙乌衣寺。终始一节。不为世俗变也。范晔既被诛。合门十二。丧莫敢举。迁货衣钵。营葬焉。孝武闻而义之。谓徐爰曰。卿著宋书。慎勿遗此士也。建元四年卒。寿九十九。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昙迁。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笃好玄儒。游心佛义。善谈庄老。并注十地。又工正书。常布施题经。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梵制新奇特拔终古。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并皆游狎。迁初止祇洹寺。后移乌依寺。及范晔被诛。门有十二丧。无敢近者。迁抽货衣物悉营葬送。孝武闻而叹赏。谓徐爰曰。卿著宋书勿遗此士。王僧虔为湘州及三吴。并携共同游。齐建元四年卒。年九十九。时有道场寺释法畅。瓦官寺释道琰。并富声哀婉。虽不竞迁等。抑亦次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4—414 【介绍】: 十六国时僧。京兆人,俗姓张。少年为人佣书,历观经史典籍,尤善《老》、《庄》,及读《维摩诘经》,遂出家。以擅长般若学著称,名振关辅。为鸠摩罗什主要弟子之一,先后在姑臧和长安从师译经。撰有《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并注《维摩诘经》。
全晋文
肇,京兆人,以庸书为业。后为僧,师事鸠摩罗什于姑臧。寻从入长安,住逍遥园。弘始中为姚兴所害,有集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京兆人。史不书氏。家贫为人佣书。遂博观经史子集。尤善庄老。年十二。为沙门。名震三辅。罗什在姑臧。往从之。什与语。惊曰法中龙象也。于是携以归关中。居逍遥园。详定经论。四方学者辐辏。设难交攻。而肇迎刃而解。众皆厌服。时有道生道融僧睿。皆师罗什。号童寿之门四圣。肇初著般若无知论。什见之曰。吾解不谢子。文当相挹。刘遗民得之。以呈远公。远公搏髀叹。以为未尝有也。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注维摩经。什化去追悼之。又著涅槃无名论。皆妙造精微。姚兴敬重其笔札。使颁传。义熙十年殁。寿三十二。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或千里趍负入关抗辩。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承机挫锐曾不流滞。时京兆宿儒及关外英彦。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摧䘐。后罗什至姑臧。肇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及什适长安。肇亦随返。姚兴命肇与僧睿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肇以去圣久远文义多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见什咨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波若无知论凡二千馀言。竟以呈什。什读之称善。乃谓肇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时庐山隐士刘遗民见肇此论。乃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远公。远乃抚机叹曰。未常有也。因共披寻玩味更存往复。遗民乃致书肇曰。顷餐徽问有怀遥仰。岁末寒严体中何如。音寄壅隔增用悒蕴。弟子沈痾草泽常有弊瘁。愿彼大众康和外国法师休悆不。去年夏末见上人波若无知论。才运清俊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归。披味慇勤不能释手。真可谓浴心方等之渊。悟怀绝冥之肆。穷尽精巧无所间然。但闇者难晓犹有馀疑。今辄条之如左。愿从容之暇粗为释之。肇答书曰。不面在昔伫想用劳。得前疏并问。披寻反覆欣若暂对。凉风戒节顷常何如。贫道劳疾每不佳。即此大众寻常什师休胜。秦主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堑三宝弘道是务。由使异典胜僧自远而至。灵鹫之风萃乎兹土。领公远举。乃是千载之津梁。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馀部。什师于大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日夜匪懈。邕邕肃肃致自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部。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昙。梵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自恨不睹释迦泥洹之集。馀复何恨。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称咏既深聊复委及。然来问婉切难为郢人。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华语。且至趣无言。言则乖旨。云云不已竟何所辩。聊以狂言示詶来旨也。肇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并注维摩。及制诸经论序。并传于世。及什之亡后。追悼永往翘思弥厉。乃著涅槃无名论。其辞曰。经称有馀无馀涅槃。涅槃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而曰有馀无馀者。盖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余尝试言之。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眇渀惚恍若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窈窈冥冥谁见谁晓。弥伦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乃绝听而雨花。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为之缄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寂灭永安无终无始。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虚空无名无證。论曰。涅槃非有亦复非无。言语路绝心行处灭。寻夫经论之作也。岂虚构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万累都捐。故与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在。与道通同。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不可为有。至功常在。不可为无。然则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恬兮而夷。泊焉而泰。九流于是乎交归。众圣于此乎冥会。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榜其方域而语神道者。不亦邈哉。其后十演九折。凡数千言。文多不载。论成之后上表于姚兴曰。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晓。故能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依被苍生垂文作范。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眇茫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非群情之所测。肇以微躯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付公门下十有馀年。虽众经殊趣胜致非一。涅槃一义常为听习先。但肇才识闇短。虽屡蒙诲喻。犹怀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以为永恨。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决其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问无为宗极。颇涉涅槃无名之义。今辄作涅槃无名论。有十演九折。博采众经托證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开诣神心穷究远当。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旨授。兴答旨慇勤。备加赞述。即敕令缮写班诸子侄。其为时所重如此。晋义熙十年卒于长安。春秋三十有一矣。
僧道辩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北朝时北魏僧人。范阳人,俗姓田。天性疏朗,才术高超。初住北台,后随南迁。孝文帝尝召见之。时有《大法尊王经》盛行于世,辩执读知伪,集而焚之。有《维摩经注释》等。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道辩。姓田氏。范阳人。有别记云。著纳擎锡入于母胎。因而生焉。天性疏朗才术高世。虽曰耳聋。及对孝文不爽帝旨。由是荣观显美远近钦兹。剖定邪正开释封滞。是所长也。初住北台后随南迁道光河洛。魏国有经。号大法尊王。八十馀卷。盛行于世辩执读知伪。集而焚之。将欲广注众经用通释典。笔置听架鸟遂衔飞。见此异徵便寝斯作。但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小乘义章六卷大乘义五十章及申玄照等行世。有弟子昙永亡名二人。永潜遁自守隐黄龙山。撰搜神论。隐士仪式。名文笔雄健负才傲俗。辩杖之而徙于黄龙。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僧洪宝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全后魏文·卷六十
洪宝,东魏务圣寺沙门。
僧灵询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渔阳人,俗姓傅。少年出家,博学群籍。善文章,工书画。魏末,为并州僧统。北齐初,卒于晋阳,年六十九。有《成实论注释》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渔阳傅氏。童丱出家。无所师授。即能以成实论涅槃经删注行世。后依光公十馀载。研究备至。而微旨密意。罔有凝滞。虽博通群籍。而擅业维摩。兼有疏记。至迁京漳邺。游历燕赵。化沾四众。然尤爱书画篇什文笔之华。美容貌。善风仪。辞辨雅净。听者无倦。初为国都统。末为并州僧统。齐初卒于晋阳。时年六十九矣。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灵询。姓傅氏。渔阳人也。少年入道。学成实论并涅槃经。穷其幽府。又于论中删要两卷注而释之。盛行于世。后弃小道崇仰光公。晓夕研寻十有馀载。纤旨秘教备知通塞。虽博知群籍。而擅出维摩。兼有疏记。至迁京漳邺。游历燕赵化沾四众。邪正分焉。而书画有工颇爱篇什。文笔之华时所推举。美客貌善风仪。词辩雅净听者无挠。初为国都。魏末为并州僧统。齐初卒于晋阳。时年六十九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俗姓荆,名次德。有道术。尝预言世事成败,受高欢礼遇。后还俗。

人物简介

全后魏文·卷六十
僧略,宣地洛阳沙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每聚徒于太山之谷山寺。寺有高丽像。相国像。女国像。吴国像。昆冈像。岱京像。凡七像。皆金铜范模。相好姝丽。列之殿堂。不置关钥。以纵瞻仰。而鸟兽无敢入者。故灵𥙿赞云。应感而来。诚无指属。谓其神通冥著。不知何所从来也。意束躬供养。迄于暮齿。 将终之前一夕。见已亡沙弥。礼拜云。违奉已来。常为天帝驱役。废脩道业。窃闻天帝。不久请师讲经。愿因一言。获免形苦。意即澡浴更衣。焚香端坐以俟。未几。果有冠服羽仪。如世之贵显者。入寺。而意竟逝。且其都讲维那职事之人。各在异邑。验其逝去。皆同日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僧意。不知何人。贞确有思力。每登座讲说。辄天花下散在于法座。元魏中。住太山朗公谷山寺。聚徒教授。迄于暮齿精诚不倦。寺有高骊像。相国像。胡国像。女国像。吴国像。昆崙像。岱京像。如此七像并是金铜。俱陈寺堂。堂门常开。而鸟狩无敢入者。至今犹尔。故灵裕像赞云。应感而来。诚无指属。岂神通冥著。理隔寻常之议乎。意奉法自资。束躬供养。将终前夕。有一沙弥死来已久。见拜云。违奉已来。常为天帝驱使。栖遑无暇。癈修道业。不久天帝请师讲经。愿因一言得免形苦。意便洗浴烧香。端坐静室候待时至。及期果有天来入寺及房。冠服羽从伟丽殊特。众僧初见但谓。是何世贵入山参谒。不生惊异。及意尔日无疾而逝。方知灵感。其都讲住在光州。自馀香火呗匿散在他邑。后试检勘。皆同日而终焉。有说云。僧意志湛。即朗公同侣。前传阙之。故今缉缀湛得初果。其塔见存。在泰山灵岩寺侧。见别传。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意。不知何许人。贞确有思力。每登座讲说。辄天花下散于法座。元魏中住太山朗公谷山寺。寺有高丽等像七尊。并是金铜。俱陈寺堂。堂门常开。而鸟兽无敢入者。意奉法自资束躬供养。将终前夕有一沙弥。死来已久。见形礼拜云。违奉已来常为天帝驱使。栖遑无暇废修道业。不久天帝请师讲经。愿因一言得免形苦。意便洗浴烧香端坐静室。候待时至。及期果有天来入寺及房。冠服羽从伟丽殊特。众僧初见但谓是何世贵人入山参谒不生惊异。及意尔日无疾而逝。方知灵感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未详其氏族乡里。拓跋氏之初。入中国。尤禁谶纬等书。所在𢯱检殊剧。或诬达所藏蓄颇多。即命有司。收付荣阳狱。穷劾万状。达以实对。终不服。时博陵魏公。承上旨意罗织之。使系颈车轮上。防卫如法。夜不得稍纵。达自以为必死。但一心称观十菩萨不小置。且四鼓忽失车轮。而颈随以轻举矣。顾守者皆熟睡。因欲远走以避。然久系。足拘挛不可行。𨃟跚至天晓。而虏追骑遽及。遂伏草中。虏纵骑蹴踏。草尽靡而卒莫知达处。达仰视诸虏。皆有若牛皮者障其目。故虽对面亦弗睹也。噫异哉。 又僧明。北台石窟寺主也。时上疑沙门为盗。命悉捕逮杀之。时得数百人。而明实其首。乃加束缚。以俟刑戮。明曰。观音能救苦经。岂诬哉。方口诵心想。精祷不已。至夜半觉徽纆小宽。逮晓断绝都尽。竟逸。吏以事白上。上使踪迹之无他。故上亦寤其非反者。遂俱获免。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超达。未详其氏。元魏中行业僧也。多学问有知解。帝禁图谶尤急。所在搜访。有人诬达有之。乃收付荣阳狱。时魏博陵公检勘穷劾。达以实告。大怒以车轮系颈。严防卫之。自知无活路。专念观世音。至夜四更忽不见车轮。所在见守防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将欲远避。以久系狱。脚遂𨇼急不能及远行至天晓。虏骑四出追之。达惟逃必不免。因伏草中骑来蹋草并靡。虽从边过对而不见。仰看虏面。悉以牛皮障目。达一心服死。至诚称念。夜中虏去。寻即得脱。又僧明道人。为北台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门为贼。收数百僧互系缚之。僧明为魁首。以绳急缠从头至足。剋期斩决。明大怖一心念观音。至半夜觉缠小宽。私心欣幸精到弥切。及晓索然都断既因。得脱逃逸奔山。明旦狱监来觅不见。惟有断绳在地。知为神力所加也。即以奏闻。帝信道人不反。遂一时释放。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汉雒县朱氏子。平生于藏经。能暗诵者千卷。仍有暇与流俗游。将军尉迟迥。初承诏破益州。命执城内名僧。以待处置。而建于众中诵经自若。夜有光出建曰。达迥所止处。迥因寻光诣建顶礼。坐听至且。乃罢。遂问建。诵何经。答曰。华严经下帙第十卷。又问曷不从首诵之。答以为贫道诵次偶至此耳。迥曰法师所诵。能复多少。答曰。始愿暗诵尽一藏。然以懈怠之故。仅及千卷。迥犹未信。遽请曰。可为总诵一遍否。即设高座。使建坐诵其上。而诸僧则分执千卷。以听于下。而證之。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似急流之注浚壑。清风之入长松。精诚者略闻馀响。疏怠者空望尘踪。七日七夜。数已足千。迥起谢曰。弟子军事倥偬。不能久侍尘席。敢从此辞。出语人曰。昔者阿难。号为总持。以令观之。岂复足以与建杭。斯固益州之至宝也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法建者。广汉雒县人也。俗姓朱氏。诵经一千卷。仍多闲暇遨游偶俗。无所异焉。忽复闭门则累日不出。无所食矣。唯闻诵经。然小声吟讽。音不外彻。有人倚壁窃听临响。但闻亹亹细细。似伏流之吐波。时乃一出追从无闻武陵王东下。令弟规守益州。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规既降款。地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寻光。乃见诸僧并睡。唯法建端坐诵经。光从口出。迥闻自到建所顶礼坐听。至旦始休。迥问曰。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答曰。华严经下帙十卷。迥曰。何不从头诵之。答曰。贫道诵次到此耳。迥曰。法师诵得几许。答曰。贫道发心欲诵一藏。情多懈怠。今始偍千卷。迥惊疑不信。将欲试之曰。屈总诵一遍。应不劳损耶。建报曰。读诵经典沙门常事。岂惮劳苦。乃设高座。令诸僧众并执本逐听。法建登座为诵。或似急流之注峻壑。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或类清风之入高松。聪明者才似闻馀音。情疏意逸者空望尘躅。七日七夜数已满千。犹故不止。迥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请从此辞。诸僧因并释散。迥既出叹息曰。自如来寂灭之后。阿难号为总持。岂能过此。蜀中乃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乐。奇哉奇哉。建年八十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广汉雒县人。姓朱。诵经一千卷。仍多闲暇。遨游偶俗忽复闭门。则累日不出。无所食矣。唯闻诵经。然小声吟讽。音不外彻。有人倚壁。窃听临响。但闻亹亹溜溜。似伏流之吐波。武陵王东下。令弟规。守益州。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代蜀。规既降款。城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寻光。乃见诸僧并睡。唯法建端坐诵经。光从口出迥闻。自到建所。顶礼坐听。至旦始休。迥问曰。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答曰。华严经下帙十卷。迥曰。何不从头诵之。答曰。贫道诵次到此耳。迥曰。法师诵得几许。答曰。贫道发心欲诵一藏。今始得千卷。迥欲试之。曰屈总诵一遍。应不劳损耶。建报曰。读诵经典。沙门常事。岂惮劳苦。乃设高座。令诸僧众并执本听。法建登座为诵。或似急流之注峻壑。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或类清风之入高松。聪明者。才闻馀音。情疏意逸者。空望尘躅。七日七夜。数已满千。犹故不止。迥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请从此辞。诸僧因并释散。迥既出。叹息曰。自如来灭度后。阿难号为总持。岂能过此。蜀中乃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乐。奇哉奇哉。建年八十终。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法力。未详何人。精苦有志德。欲于鲁郡立精舍。而财不足。与沙弥明琛。往上谷。乞麻一载。将事返寺。行空泽中忽遇野火。车在下风无得免理。于时法力倦眠。比觉而火势已及。因举声称观。未逮世音。应声风转火焰寻灭。安隐而还。又沙门法智者。本为白衣独行大泽。猛火四面。一时同至自知必死。乃合面于地称观世音。怪无火烧。举头看之。一泽之草纤毫并尽。惟智所伏仅容身耳。因此感悟出家为道。厉精翘勇众所先之。又沙门道集。于寿阳西山游行。为二劫所得。缚系于树将欲杀之。惟念观世音守死而已。劫引刀屡斫皆无伤损。自怖而走。集因得脱。广传此事。又沙门法禅等。山行逢贼。惟念观音。挽弓射之。欲放不得。贼遂归诚投弓于地。又不能得。知是神人。舍而逃走。禅等免脱所在通传。并魏末人。别有观音感应传。文事包广。不具叙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西域人。既习静虑。且以观方利物为志。而交友六人。其五人者。已證果矣。其未證者。独陀尔。愤悱之至。如不自容。于是證果之友。谓之曰。道以无心得。非可以力致也。且子于震旦。当有别缘。度二弟子。作世利益。此其所得则亦大矣。盍行乎。因复游历。至魏之北台恒安而止焉。时孝文方隆尚吾教。厚加礼遇。凿石以龛其居。给粮以饱其侣。而徵应累著。识者异之。城内康氏饶资。更为造院以遵常业。一日小儿于门隙窥陀。他无所见。但见大火赫然而已。走告其家使窥之。无见也。由是知其获證不诬。及迁都伊洛。诏于少室构寺以处之。今之少林是也。每谓众曰。此精舍将来终无所乏。吾固别召灵祇卫护之矣。故兹逮二百载。虽其间凶歉荐臻。而寺赋充实。则抑陀之愿力欤。尤善声论。后于洛。度慧光僧稠二弟子。始皆引杖以击其头。知为法器。遂以度之。异日果名天下。事各有传。陀以老不预众。感一善神与俱饮食起居。惟神是听。亦时令设馔祀飨之。已而手画其像于房壁间。未几告终。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佛陀禅师。此云觉者。本天竺人。学务静摄志在观方。结友六人相随业道。五僧證果。惟佛陀无获遂。勤苦励节如救身衣。进退惟谷莫知投厝。时得道友曰修道藉机时来便剋。非可斯须徒为虚死。卿于震旦特是别缘。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因从之游历诸国。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凿石为龛结徒定念。国家资供倍架馀部。而徵应潜著。皆异之非常人也。恒安城内康家。赀财百万。崇重佛法。为佛陀造别院。常居室内自静遵业。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惊告院主。合家总萃。都无所见。其通徵玄。观斯例众也。识者验以为得道矣。后隋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静院敕以处之。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帝用居处。四海息心之俦。闻风响会者。众恒数百。笃课出要成济极焉。时或告众曰。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一立已后终无事乏。由使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载。虽荒荐频繁而寺业充实。远用比之佛陀无谬传矣。时又入洛将度有缘。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门街井栏上。反蹋蹀䤻。一连五百。众人諠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惟曰。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意欲引度。权以杖打头。声响清彻。既善声论。知堪法器。乃问。能出家不。光曰。固其本怀耳。遂度之。解冠终古。具如别传。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教其定业。自化行东夏。惟此两贤得道记之。谅有深疑。年渐迟暮不预僧伦。委诸学徒自相成业。躬移寺外别处零房。感一善神常随影护。亦令设食而祠飨之。后报欲终。在房门之壁手画神像。于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