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页
释迦经
释迦谱
释迦氏谱
释迦方志
释迦牟尼
释迦氏姓
释迦发心
释迦三僧祇修行
释迦密教成佛
释迦出家成道年时
释迦夹侍
释迦掩室
释迦异名
释迦发遣
佛类词典(续上)
释迦越释迦经
释迦谱
释迦氏谱
释迦方志
释迦牟尼
释迦氏姓
释迦发心
释迦三僧祇修行
释迦密教成佛
释迦出家成道年时
释迦夹侍
释迦掩室
释迦异名
释迦发遣
释迦越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迦越罗之略。
(杂名)释迦越罗之略。
释迦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江南敏法师所立二教之一。谓法华涅槃等释迦身所说之经典也。
(术语)江南敏法师所立二教之一。谓法华涅槃等释迦身所说之经典也。
释迦谱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卷,梁僧祐撰。从三藏中选集释迦一代教化之履历。
(书名)五卷,梁僧祐撰。从三藏中选集释迦一代教化之履历。
释迦氏谱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大意同僧祐之释迦谱而简略。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大意同僧祐之释迦谱而简略。
释迦方志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唐道宣撰。记释迦一代游化所及及灭后教法之兴亡。」
(书名)二卷,唐道宣撰。记释迦一代游化所及及灭后教法之兴亡。」
释迦牟尼
【佛学大辞典】
(佛名)S/a%kyamuni,印度迦毗罗城Kapilavastu,主净饭王S/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a%ya%,名呼悉多太子。诞生于城东岚毗尼园Lumbini。生后七日,母殁,姨母波阇波提养育之,跋陀罗尼Bharani教养之。幼对于人生诸现象,既有思惟之处。或于阎浮树下思耕农之苦,或见诸兽相食而厌人生之斗争。又于四门出游之途上,观生老病死之相,有遁世之志。遂乘月夜令侍者车匿为伴。跨白马犍陟出家。寻跋伽婆Bha%rgava(巴Bhagava%)而闻苦行出离之道,更访阿蓝迦蓝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北弥楼山Meru,闻僧祛派之法,转而历问郁陀罗仙Udraka,皆不得所求之大法。去而入优娄频罗村苦行林,严苦六年,形容削瘦,极酷烈之苦,继以为苦行非解脱涅槃之道,断然改前日之行,浴于尼连禅河,以去身垢,受村女所捧之乳糜,坐正觉山菩提树下思惟曰:不得等正觉,不起此坐,思惟七七日,观四谛十二因缘之法,于是成觉者Buddha,世尊Lokajyestha,为人天之师。时年三十五。自是以后四十馀年游历四方,化导群类,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七年于拘尸城外娑罗双树,包于白花之香,而遂大般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佛名,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谈经三百馀会,所度人天,其数无量,约于公元前五四三年入灭,世寿八十岁。
(佛名)S/a%kyamuni,印度迦毗罗城Kapilavastu,主净饭王S/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a%ya%,名呼悉多太子。诞生于城东岚毗尼园Lumbini。生后七日,母殁,姨母波阇波提养育之,跋陀罗尼Bharani教养之。幼对于人生诸现象,既有思惟之处。或于阎浮树下思耕农之苦,或见诸兽相食而厌人生之斗争。又于四门出游之途上,观生老病死之相,有遁世之志。遂乘月夜令侍者车匿为伴。跨白马犍陟出家。寻跋伽婆Bha%rgava(巴Bhagava%)而闻苦行出离之道,更访阿蓝迦蓝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北弥楼山Meru,闻僧祛派之法,转而历问郁陀罗仙Udraka,皆不得所求之大法。去而入优娄频罗村苦行林,严苦六年,形容削瘦,极酷烈之苦,继以为苦行非解脱涅槃之道,断然改前日之行,浴于尼连禅河,以去身垢,受村女所捧之乳糜,坐正觉山菩提树下思惟曰:不得等正觉,不起此坐,思惟七七日,观四谛十二因缘之法,于是成觉者Buddha,世尊Lokajyestha,为人天之师。时年三十五。自是以后四十馀年游历四方,化导群类,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七年于拘尸城外娑罗双树,包于白花之香,而遂大般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佛名,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谈经三百馀会,所度人天,其数无量,约于公元前五四三年入灭,世寿八十岁。
释迦氏姓
【佛学大辞典】
(杂语)S/a%kyamuni,又云释迦文,释迦文尼。释迦者姓也,为刹帝利种之一族,本称瞿昙氏,后分族而称释迦氏。总有五名。(参见:瞿昙)。释迦译曰能。能者能力也。法华玄赞曰:「释迦能姓。」慧苑音义下曰:「释迦能也,种族望称也。」释迦谱一曰:「释迦,释义齐云能,瑞应本起亦云释迦为能,其解是同。」牟尼者又云文尼。译言寂,寂嘿,又译仁,忍,满,儒等。身口意三业,离诸过而静寂之义也,是为尊称内外诸圣德行之号。金七十论所谓:「牟尼依悲说」者,指迦毗罗仙人也。法华玄赞曰:「牟尼寂号也,今略云文。」慧苑音义下曰:「牟尼此云寂默也,德行之号。」大日经疏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参见:牟尼))。太子瑞应本起经上注曰:「释迦文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修行本起经上注曰:「释迦文,汉言能仁。」然则释迦牟尼翻能寂者为正翻,译能儒,能仁,能满等者乃义译也。
(杂语)S/a%kyamuni,又云释迦文,释迦文尼。释迦者姓也,为刹帝利种之一族,本称瞿昙氏,后分族而称释迦氏。总有五名。(参见:瞿昙)。释迦译曰能。能者能力也。法华玄赞曰:「释迦能姓。」慧苑音义下曰:「释迦能也,种族望称也。」释迦谱一曰:「释迦,释义齐云能,瑞应本起亦云释迦为能,其解是同。」牟尼者又云文尼。译言寂,寂嘿,又译仁,忍,满,儒等。身口意三业,离诸过而静寂之义也,是为尊称内外诸圣德行之号。金七十论所谓:「牟尼依悲说」者,指迦毗罗仙人也。法华玄赞曰:「牟尼寂号也,今略云文。」慧苑音义下曰:「牟尼此云寂默也,德行之号。」大日经疏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参见:牟尼))。太子瑞应本起经上注曰:「释迦文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修行本起经上注曰:「释迦文,汉言能仁。」然则释迦牟尼翻能寂者为正翻,译能儒,能仁,能满等者乃义译也。
牟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释迦发心
【佛学大辞典】
(本生)依智度论四,俱舍论十八之说,则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释迦牟尼。逢此佛而发心,且愿如其佛作佛,此为最初之发心,今如其愿为释迦牟尼,其行化一同彼佛也。俱舍论十八曰:「我世尊,昔菩萨位。最初逢一佛。号释释迦牟尼。遂对其前发弘誓愿。愿我当三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亦于末劫出世。灭后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来一一同彼。」依法华经化城喻品之说,则过去久远劫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后亦皆出家为沙弥,听法华,遂皆成佛,其第十王子,即今释迦如来也。但经言:「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此时非初发心矣。【又】依悲华经二三之说,则往昔删提岚国无诤念王时,宝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为宝藏如来。其时宝海梵志,劝王及王之千子,与其他数多弟子发心,王等随之而愿求清净佛国,其一千弟子与五侍者,愿求浊恶世界。梵志最后发五百大愿,亦愿求浊恶世界,是今释迦如来也。是为贤劫佛中之第四。但仅是记贤劫出世化身佛之一化。依法华经寿量品之说,则其报身成道于过去久远,又依梵网经上之说,则其化身佛往来娑婆者八千遍。
(本生)依智度论四,俱舍论十八之说,则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释迦牟尼。逢此佛而发心,且愿如其佛作佛,此为最初之发心,今如其愿为释迦牟尼,其行化一同彼佛也。俱舍论十八曰:「我世尊,昔菩萨位。最初逢一佛。号释释迦牟尼。遂对其前发弘誓愿。愿我当三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亦于末劫出世。灭后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来一一同彼。」依法华经化城喻品之说,则过去久远劫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后亦皆出家为沙弥,听法华,遂皆成佛,其第十王子,即今释迦如来也。但经言:「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此时非初发心矣。【又】依悲华经二三之说,则往昔删提岚国无诤念王时,宝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为宝藏如来。其时宝海梵志,劝王及王之千子,与其他数多弟子发心,王等随之而愿求清净佛国,其一千弟子与五侍者,愿求浊恶世界。梵志最后发五百大愿,亦愿求浊恶世界,是今释迦如来也。是为贤劫佛中之第四。但仅是记贤劫出世化身佛之一化。依法华经寿量品之说,则其报身成道于过去久远,又依梵网经上之说,则其化身佛往来娑婆者八千遍。
释迦三僧祇修行
【佛学大辞典】
(本生)智度论四云:「菩萨过一阿僧祇,还从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能知我必当作佛,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言我于来世当得作佛。释迦文佛,自过去释迦文佛至罽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其中菩萨永离女人身,自罽那尸弃佛至然灯佛为二阿僧祇,其中菩萨以七茎青莲华供养然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然灯佛便授记,汝当于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自然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若过三阿僧祇劫,则是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俱舍论十八曰:「最初发心位所逢之佛,名释迦牟尼,从此供养七万五千佛,其最后之佛名宝髻(即上之罽那尸弃),是为第一祇劫满。从此供养七万六千佛,其最后之佛名然灯,是为第二祇劫满。从此供养七万七千佛,其最后之佛名胜观(即上之毗婆尸),是为第三祇劫满。」此外小乘为感三十二相说百劫之修行。【又】依优婆塞戒经一之说,则往昔于释迦牟尼佛所初发心,于宝顶佛所满第一阿僧祇劫,于然灯佛所满第二阿僧祇劫(此与上同),于迦叶佛所满第三阿僧祇劫,是大乘于三祇外不别立百劫,总摄之于第三祇劫。
(本生)智度论四云:「菩萨过一阿僧祇,还从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能知我必当作佛,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言我于来世当得作佛。释迦文佛,自过去释迦文佛至罽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其中菩萨永离女人身,自罽那尸弃佛至然灯佛为二阿僧祇,其中菩萨以七茎青莲华供养然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然灯佛便授记,汝当于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自然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若过三阿僧祇劫,则是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俱舍论十八曰:「最初发心位所逢之佛,名释迦牟尼,从此供养七万五千佛,其最后之佛名宝髻(即上之罽那尸弃),是为第一祇劫满。从此供养七万六千佛,其最后之佛名然灯,是为第二祇劫满。从此供养七万七千佛,其最后之佛名胜观(即上之毗婆尸),是为第三祇劫满。」此外小乘为感三十二相说百劫之修行。【又】依优婆塞戒经一之说,则往昔于释迦牟尼佛所初发心,于宝顶佛所满第一阿僧祇劫,于然灯佛所满第二阿僧祇劫(此与上同),于迦叶佛所满第三阿僧祇劫,是大乘于三祇外不别立百劫,总摄之于第三祇劫。
释迦密教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本生)一切义成就菩萨,既依显教,经三无数劫修行,坐于色究竟天金刚座而證无上菩提,住于空观而作佛果圆满之思。然犹未见自心之本性,因是而遍空之诸佛来集,惊觉之使自禅定起,授五相之观门,使得五智圆满之佛果。见金刚顶经一。
(本生)一切义成就菩萨,既依显教,经三无数劫修行,坐于色究竟天金刚座而證无上菩提,住于空观而作佛果圆满之思。然犹未见自心之本性,因是而遍空之诸佛来集,惊觉之使自禅定起,授五相之观门,使得五智圆满之佛果。见金刚顶经一。
释迦出家成道年时
【佛学大辞典】
(故事)有二说:中阿含经五十六,增一阿含经三十七,有部律杂事三十八,大般涅槃经,本行集经等,皆言二十九出家,苦行六年,三十五成道。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六度集经等,则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其前说有历史可考,皆承认之。
(故事)有二说:中阿含经五十六,增一阿含经三十七,有部律杂事三十八,大般涅槃经,本行集经等,皆言二十九出家,苦行六年,三十五成道。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六度集经等,则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其前说有历史可考,皆承认之。
释迦夹侍
【佛学大辞典】
(传说)文殊普贤二菩萨为二夹侍,或以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为四夹侍。此迦叶阿难之左右次第,依于臈之上下(印度俗法尚左)。普贤文殊之次第,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置于左,莲华部置于右,与通常之理智定慧左右分配异也。
(传说)文殊普贤二菩萨为二夹侍,或以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为四夹侍。此迦叶阿难之左右次第,依于臈之上下(印度俗法尚左)。普贤文殊之次第,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置于左,莲华部置于右,与通常之理智定慧左右分配异也。
释迦掩室
【佛学大辞典】
(杂语)肇论下曰:「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
(杂语)肇论下曰:「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
释迦异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严经十二曰:「文殊承佛力言: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中略)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导师,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各知见。」
(杂语)华严经十二曰:「文殊承佛力言: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中略)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导师,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各知见。」
释迦发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招唤而言。谓释迦自此土劝说往生弥陀之净土也。观经玄义分曰:「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术语)对于招唤而言。谓释迦自此土劝说往生弥陀之净土也。观经玄义分曰:「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