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243  244  245  246  247  249  250  251  25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觉义(彻堂 倪 )
释恺乐( 恺乐 )
释可光(慧眼 )
释朗然
释了凡( 乘时 )
释了然
释了用(雪机 张 )
释林璧(竹憨 )
释灵源(不二 )
释鲁山
释梅雪
释密行(寂忍 谷 )
释妙性
释明聪( 明聪 无闻 )
释明导(心空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净伦)同学有觉明、觉义者。明,字绝机,李氏子;义,字彻堂,倪氏子,皆滇城人也,俱为无边海弟子。偕参古庭,一日相与言笑,忽焉语歇,并坐化去。乃共为一穴,造塔其上,额曰“双月”。净伦为诗纪之曰:“塔目何缘题作双月名,道人高行信湛评(堪将评)。虚怀比比(彼彼)冰霜清,小朗大朗为弟兄。三十青黄节不更,只观百岁如长庚。日尝一钵和罗羹,庵前孰趁春风耕。有时对月陶幽情,有时坐石谈无生。此身不啻一点晴云轻,身外何时能营营。虚空无缝藏枯形,郤把云根苦凿成。岩壑含虚两镜明,海天泻影双珠擎。碧鸡午夜空山鸣,溪头眠雪泥牛惊。肯似南阳一片话头行,千古万古遗嘉声。”净伦,即大巍禅师。《大巍禅师竹室集》有《碧鸡山双月塔为义明二上人题》:塔目何缘题作双月名,道人高行堪将评。虚怀彼彼冰霜清。小朗大朗为弟兄,三十青黄节不更,只观百岁如长庚,日常一钵和罗羹,庵前谁把春风耕,有时对月陶幽情,有时坐石谈无生,此身不啻一点晴云轻,身外何事能营营,虚空无缝藏枯形,却把云根苦凿成,岩壑含虚两镜明海天写影双珠擎,碧鸡午夜空山鸣,溪头眠雪泥牛惊,肯似南阳一默话头行,千古万古遗嘉声。]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徐和尚。名恺乐。清蒲岐人。故尝渔海上。渔舟时有行剽者。或曰恺亦在焉。闻之怒愤甚。遂祝发为僧。因姓徐。人以徐和尚呼之。朝夕礼佛。额间隐隐起方寸许。如悬珠。言语煦煦。劝人为善。当是时。山水为患。开沙角路平洞桥。以杀水势。又砌邓公桥。大役既兴。费用不赀。众情惶惶相与谋。徐和尚有修行。人所言服。得其出一鸣。事集矣。第恐不肯耳。恺闻曰。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庸何伤。即为木铎。念佛行里中。数日人云赴雨集。富者施财。贫者效力。未阅月而桥成。乡民又欲起龙宫。顾山高石远。转输不便。又求徐和尚计之。恺亦不辞。为之经营。四顾惟傍有巨岩。师目之而未言。忽有白发老父。前谓曰。凿此石。足了一宫。言毕。于袖出米数升于地。因忽不见。众异之。恺以米少不足为饭。姑煎粥。遂人人得饱。即施椎凿。比宫成而石已尽。试凿他石。则坚不可破矣。繇是。人知徐和尚非尝人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可光,字慧眼,不知何许人。久栖灵隐,尝述达摩西来意,留二十字,意如织锦,回文往复,读之成四十韵,以接中下之机。文曰:“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空理圆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理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缘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性离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真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极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妙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常终始圆明,净智身寂照。忘空理缘清,性离真极妙。”
释朗然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朗然,宝坻人,住林亭口小庵中。性质鲁钝,行止甚端,里人颇重之。一日入盘山,过老僧,授以念佛法门,归而行之,三年不懈。感内火自焚,其身不坏,状若古铜,铿然有声,今供庵中。智朴有诗《示诸禅者》,诗曰:“禅者分卫归,备言村中事。有僧曰朗然,根性乏聪利。声声忆佛名,只提六个字。誓愿见弥陀,昼夜无迁次。坚行三载周,果满从前志。智火自内燔,六根光明炽。顷之烟燄消,端严良可视。是非坚密身,毕竟难思议。末世精进幢,小子勉而识。脚跟下未明,光阴莫虚弃。须自检点看,生死非儿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弟子了凡,当阳靳氏子,总角时依报恩寺广通出家,长习经论,策杖南询遇诲,机教相叩,言中见谛,付与大法,更名乘时,遂续北宗正派,著有《楞严讲录》传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了然者,合肥西门外三里庵僧也。目不识字,口不谭经,但日诵佛号。年七十九,一日趺坐说偈,曰:“我今去,我今去,不向幽泉一直路。直上西方见如来,好认来时真面目。”垂首奄然,与声俱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了用。号雪机。姓张。遂宁人。初为应教。偶出遇天渊和尚。谓之曰。观子气韵堪出家。师曰。吾犹为俗人耶。渊曰。行俗事为俗人。讵在发之有无。遂感悟。弃所业。一衲从渊学禅。久之有得。人欲挽师出世。师摇手曰。不入这[衤呆]社。因结庵而隐。赋诗云。傍树修庵倚翠岑。烟霞缭绕白云深。愚痴祗合栖泉壑。潦倒何妨论古今。怪石溪边涂去迹。浮岚岩下绝来音。太平世界元无事。空自劳劳向外寻。七十二岁。卒于山庵。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林璧,字竹憨,吴江罗汉寺僧。久住嘉兴王江泾历寓。具足清远兴福诸精舍。能诗善书,画山水竹石俱得梅道人笔意,而写竹尤工。性嗜酒,乞其笔墨者,必携一樽饵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师(安岳了悟)之嗣。曰灵源。字不二。凤阳薛氏子。神采颖秀。谒无际。授以无字话。久之有省。乐广安山水。结茅扁曰雪骨。方时太宗遣使纂修天下。及访仙释有显迹者。有司忽而不录。源作文自上之。中寓规讽。知州朱亨。恶其妄。奏之。取至京。下于理问状。甫及门。泊然脱化。上闻之叹曰。失此僧。朕无缘也。赐塔北门。

人物简介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百六
秦人,尝游诸名山,北至燕赵,遂以诗名京师。
释梅雪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又梅雪,亦阅《楞严》次,见“一毫端现宝王刹”有疑。后至江阴睹乾明寺,佛阁壮丽,顿释疑情,净慈休休翁證之,其所著亦有《和永明诗》、《寄幻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密行,字寂忍,姓谷氏,宜良人也。父思节,母时氏,均有善念。寂行年十四,即舍入竹子山竹林寺,从顺语剃度,随侍三年,渐通经谕。乃辞,往云台拜读《楞严》。年十九,忽感念无常,欲离生死,有僧自鸡足来,为道最上乘禅,聆之心喜,恳乞开示,因导以赵州狗子语,历究五载,了无着处。后遇济凡,谓之曰:“参禅到无可奈何处方是得力处,如战士失郤宝刀赤手徒搏奋斗,直前夺取敌人手中器械方能杀出去也。”即于言下有省。往参破山,一日砌下偶见蜈蚣,以石击断,破山见截齐动,因问曰:“他性命在那头?”密行曰:“一举两得。”破山曰:“否否。”即呈偈曰:“者个蜈蚣大煞奇,战场不帕断头皮。拦腰一击重开眼,正是当场施毒时。”山肯之,乃付以源流嗣曹溪正派。且书偈曰: “蚊子喁喁上铁牛,无容下嘴处难酬。纷纷一夏归山后,遇虎逢龙且出头。”后驻锡衡州南云寺,更弘法于云南会城妙音慈云诸刹。寂年五十八,有语录数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同时有妙性者,率徒明镜至尖山龙兴寺,勤修道行,拓庵以居。时户部中徐君汉经与李中伦感其清德,宏厥胜施,遂构栋梁,大启尔宇,更舍菽粟,以供香积。师弟焚修三十馀年,皆老于此云。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讳明聪。字无闻。邵武光泽奚氏子也。宗传临济。师事天奇。天奇之盛化也。联芳授受。龙象数百员。而师拔其萃。然师不就疏请。不藉檀脂。卓立当阳。开创禅社。爱以剧务绳学者。重振百丈之规。或不堪其劳而去。未期月复来归之。以故升其堂者。皆挺特有志之士。且函丈之室如旅泊。中夜跏趺。四壁凛然。榻下咄咄之声。常惊达旦。是以杨歧之令。至师又行焉。师初受业于讲肆。精研性相有声。同辈惮其锋。以英邵武嘲之。师独阴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能成佛道。乃与义学浩浩盘桓。有曰。既是佛矣。何须更成。或曰。为度众生故。所以不成佛。师默叹曰。审如是乎。遂尽弃其所好。坚扣禅宗不契。忽闻马嘶。廓然自惊。趋见天奇瑞禅师。瑞嗔目叱出(一本。才礼拜瑞便打)。同行者曰。君与和尚无缘耶。师笑曰。真个那是晚。瑞公问曰。今日我骂底僧。在否。有对曰。是必在。公即曳杖下旦过寮。师迎作礼。公便击之。师进曰。适来草草。触忤和尚。公按杖曰。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师又进曰。和尚是在。世忘世在。念忘念岂被人勘破(一本云。岂能勘破)。公曰。在世忘世是如何。对曰。了物非物。曰。在念忘念是如何。对曰。于心无心。曰。心物俱忘时如何。对曰。华山高突太行峨。公休去。未几。以化柄属焉。且诫师曰。从上真宗有子。担荷何忧哉。但百兽虽潜踪于狮子声中。然千花却发艳于象王影里。子其勉之。师既受嘱。独入光州。山居六年。六安山又六年。复还光州旧隐。又五年。始出随州关子岭。建立龙泉寺。以安来学。而学者集焉。常谓众曰。吾师天奇老人。每惧后学外著文义。内生情见。故有语云。文义者法也。情见者人也。非人何以有其见。非法何以有其文。是以。文义情见。通属人法。人之不空。情见难绝。法之不空。文义难灭。文若不尽。见奚能尽。义若不尽。情何能绝。如是奔竞。展转无穷发之乎。文生于见。义生于情。返之乎。见生于文。情生于义。先乃所引生能。后乃能追生所。总名曰生。文灭则见灭。义绝则情亡。情不自忘因乎义忘而情忘。见不自泯。因乎文泯而见泯。统名曰死。死死生生。实可哀哉。此吾老人防微杜渐。切实至极。汝辈有志于吾宗。宁可忽诸。然食饭不咬米。行地不踏土。又作么生委悉。是时也。师之同门诸尊宿。或隐或现。往来衲子。独推尊龙泉。为人剿绝枝蔓。不涉离微。惟月心宝。得入龙泉之室。师尝召宝曰。玄沙不肯灵云意作么生。对曰。贼入空房。曰。不得草草。宝喝。师诺。宝乃辞去。历载还侍师。又召曰。人人有个本来父母。子之父母。今在何处。对曰。佛眼觑不见。曰。子还见否。对曰。某亦不见。师曰。子何不见。曰。若见则非真父母。师曰。如何是真父母。对曰。本来真父母。历劫不曾离。起坐承他力。寒温亦共知。相逢不相见。相见不相识。为问今何在。分明举似师。师深肯之。僧问。本来面目。师答曰。石香亭。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丧却了也。宝曰。放去较危。收来太速。又僧问。今朝天下皆庆佛诞。未审。佛于何处降生。师画圆相示之。僧无语。宝代僧作礼云。尽界普瞻。师以大法有所倚重遂隐去。经二载还龙泉。龙泉床历益慎。班白者半满其间。间有二三妙龄披田服者。皆格守律度。参请如救眉然。但师有辞世意矣。一日师升座说法。已而掷下拄杖。俨然化去。塔于龙泉寺右。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明导,字心空,桐乡密印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