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230  231  232  233  234  236  237  238  23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言
释道祖
释法持
释法言
释冠宣
释慧亨(清照 )
释净业
释了义(木讷 )
释如宝
释若观
释善荣
释善熹( 无愠 颐庵 )
释绍隆(别称 二甘露门 )
释师安
释守仁( 守仁 )
释道言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道言,会稽人,灵芝元照弟子也。照详律仪,著述颇富。言从之究心毗尼,尽获所学。晚修净业,临灭前数日见二神长丈馀,谓言:“何不系念?”于是大集道俗称佛名三昼夜,忽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晓,即座而化。
释道祖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道祖首座者。成都人也。缁裘敝履。健于游操。乡音见圆悟。众笑之。然悟爱其品堪任大法。乃以即心是佛话。上下鞭策之。祖忽开悟。于是出语惊人。人莫测也。一日圆悟白众。以祖为堂中第一座。众窃议曰。老汉大有乡情在。祖辄为众入室。骋其石光电闪之机。素称强项魁杰者。皆为失色。尚馀二十许人。祖蓦击案问曰。生死到来如何回避。左右无对。祖掷下拂子。奄然脱去。众大惊。亟闻圆悟。悟至召曰。祖首座。祖张目视之。悟曰。抖擞精神。祖点首竟长往矣。
释法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法持,居化度寺,修《弥陀忏》三年,诵《观经》、《弥陀》、《如意轮咒》,日祷佛前,愿垂接引,唱佛之声,闻于百步。忽见佛身,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生中品矣。”悠然而逝。
释法言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智葵文。出屯慈惠寺。契丹主复遣乙凛击之。蔡文兴思政僧法言。率兵九千。迎击于林原驿南。斩三千馀级。法言战死(会纲)。
释冠宣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山人也。 金富轼。讨西京贼妙清。有山人冠宣应幕。荷大斧先出击贼。杀数十人。官军乘胜大破之(胜览)。
释慧亨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慧亨,字清照,亦依灵芝习律。已而住杭州延寿寺,专修净业,垂六十年,建宝阁,绘神像,最称殊特。有江居士自任者,钦亨戒范,信仰允至,梦宝座从空而下。一人曰:“亨律师当升此座。”未几,孙居士预启别亨,如期而化。亨往炷香问訉,归而谓其徒曰:“孙君已去,吾亦行矣。”说偈坐脱。
释净业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时有净业者,石照文氏子。少业屠,有羊方乳二羔,将杀之,二羔衔其刀跪伏于门,若乞母命。业感叹,弃家为僧,力参宗匠,忽大悟作偈曰:“昨日罗刹心,今朝菩萨面。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了义,字木讷,钟离少师之曾孙也。年十五举进士,过金陵见保宁玑公,闻法开悟,即从剃染,随所至处。扁曰:“昨梦念念西方,未尝间断。”后偕同参,至黄檗居久之,诵持愈勤,一夕别其侣,吾西归矣。复见佛菩萨授以金台。越三日,爇香宴坐,含笑而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如宝,亦霅川僧也。栖止觉华寺,肄习经论,具有会心。闻古德有以浴僧功德回向净土者,遂治浴室,以供众僧。阅二十年,建西方佛像,誓求往生。年八十一,与众言别,闻钟鸣,众方惊异,即向西合掌凝望而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若观,居鸟镇嘉会寺,结十万人,同唱佛号。期先得生安养者,相次汲引,同入莲界。晚诵《法华》、《光明经》数十万部。偶尔示疾,索笔书偈而灭。
释善荣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脩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棱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号佛,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
释善熹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九七
善熹(一一二七——一二○四),俗姓沈,字无愠,号颐庵,平江府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十五岁出家于蠡泽应天寺。后住临安南山慧因寺。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八。著有《金刚辨非注》、《金刚纂要记》、《同教问答》等。见释居简《熹华严传》(《北涧集》卷五)。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隆读之叹曰。想口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宝峰依湛堂。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悟忽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曰。见个甚么。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首肯之俾掌藏钥。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圆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迁虎丘。道大显著。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达磨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却膏盲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可谓知本矣。隆能遵行而为赞。又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当时称二甘露门。不亦宜乎。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和州含山人。九岁谢父母去家。依县之佛慧院。又六岁削发受具。又五岁而束包曳杖。飘然有四方之志。首谒长芦净炤禅师。参叩之间。景响有得。因阅圆悟语录。抚卷叹曰。想酢生液。虽未能浇腹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亲聆謦欬耳。至宝峰谒湛堂。叩死心于黄龙。死心机锋横出。诸方吞𦦨。非上上根。莫能当。而于师独器重称赏。众皆侧目。将趋夹山见圆悟。道龙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与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处。抵掌轩渠。或若佯狂。议者。谓今之沩仰寒拾也。及见圆悟。圆悟移道林。师从焉。一日入室。圆悟引教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曰。见。圆悟曰。头上安头。师于此有省。圆悟叱曰。见个甚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圆悟肯之。自是与圆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凿索。尽得其秘。或。疑师道貌甚愞。问圆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圆悟曰。瞌睡虎耳。后归邑住城西开圣。建炎之扰盗。起淮上。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适彰教虚席。郡守李尚书光。延师居之。四年而迁虎丘。时圆悟以乱离归蜀。曩之辐凑川奔。一时后进。望山而趋。师每登座。从实吐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故圆悟之道。复大振于东南。居三年感微疾。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珍重。掷笔坐逝。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完寺坏屋。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破而复新。藩级崇宏。奥阈冥深。户容庭貌。炜焕赫奕。观瞻耸悦。如教复振。论者多秀公之义。颂声不期而作焉。惟禅师之道。于临济氏。为正胤的受。当教统之季。群宗遗支。微绝不嗣。独禅师众胄。曼衍天下。百年之间。以道德表兹山居。禅师之居者。父子弟昆。后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视其祖。凛然欲压。于颓檐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救其风雨寒暑。而秀公异氏也。独知尊教基。饬祠宇。致孝乎非己之祖。岂惟善善之公。足以灭党私。而矫薄俗。彼为人后。而遗其先者。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师见圆悟。后以二亲垂白。居褒禅山。侍养者数年。住虎丘。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之。此二事。一载山志。一出传灯。见师隆本之厚。因读天隐修塔文。深感于中。何后嗣之不然也。故附其文于传末。示戒将来。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无从考始末。可惜。
释师安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师安者,受业乌镇普净寺,通《华严》宗旨,修《弥陀忏》,观想净土,二十年昕夕不废。居恒多病,临终忽精爽异常。时谓弟子曰:“佛菩萨已降,吾将行矣。”即端坐而化。
释守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守仁。号[亻幻]堂。洛阳人也。少持重。宽夷好学。初依东京奉先沙门。宣和间。试经于庆基殿得度。往来三藏译经所。谛穷经论。每游刃胶结之队。恢有馀地。故互称曰。酥酪仁焉。于宗门语句。则曰。按黑豆法也。何足为奇。然疑周金刚蜀之杰士。胡得䖃苴之甚耶。当是时。佛果勤公居天宁。天宁参头则有宗杲端裕昙玩等。择木寮则有枢密徐俯侍郎李弥达辈。禅风大盛。仁益疑。乃摄衣探之。值挂牌入室。仁默自计曰。若有所长则得。倘违吾教乘。自当别有议论在。佛果知仁在侧。乃召仁。问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你还凑泊得么。仁拟引对。佛果以铁如意迅击之。因坠一齿。仁以手抹血。大悟。因太息曰。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悉同消殒。以为一时表法之诠。安知实有此等境界。至于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不是其人。大难承当。繇是师资契合。住后每瞋。学者滞于奇妙言句。独以毒棒。出没江湖。著其声。尝易服过武林。访圆觉讲主。值其升堂。勾引经文。反覆浩浩。仁从傍失笑。讲主下座。请仁曰。上座高隐何处。仁曰。长行粥饭僧。安有定处。曰。适来上座致笑。非我说与经有违乎。仁曰。违虽未违。合则未合。曰。上座能明此义否。仁曰。明则不明。背却不背。讲主即请仁升座剖判。仁即蹑履而登。举经中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以手空指曰。会么。庭前栽莴苣。莴苣生火箸。火箸生莲花。莲花结木瓜。木瓜才劈破。撒出白油麻。参。讲主彻见圆觉宗旨。不从人得。即散席南行。仁为人。不务名。不苛察。轮蹄辏集。罕见其面。衲子至。不时进谒。然机要险绝。旦过堂无宿客。淳熙甲午。召入内廷。上问曰。朕尝披法典。襄州庞蕴奇士也。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是甚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蕴于言下领会。尔师圆悟颂云。一口吸尽西江。栗棘𡎺杀老庞。当阳若也吞得。管取海内无双。禅师可中更出手眼。剖朕夙衷。仁对曰。秤锤搦出油。閒言长语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杨州。上大悦。癸亥丹书复至。仁集众说法毕。即法座而逝。 赞曰。宝觉云。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切忌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偷心乃可耳。盖仁公以经论鸣世。偷心正炽。及遇本色作家。一击而绝骨董。即家珍也。忌云乎哉。但其前后垂机。所谓浪子怜乡客。杯翁爱醉人者。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