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229  230  231  232  233  235  236  237  23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白云
僧净慧(古明 )
僧净明(德岩 )
僧妙虚
僧如阜(物元 )
僧行保
僧正淳(古心 )
释德祥(止庵 )
释杜圣
释良琦(完璞、元璞 龙门山樵、野雪道者 别称 龙门山释 )
释祖你(日章 用拙 )
僧溥洽(南洲 溥洽 迂叟 别称 一雨翁 )
释道联(季芳、祖芳 拙逸叟 陆 )
释元亮(晓山 )
释庄(敬中 )
僧白云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初僧人。浙江丽水人。居白云山。洪武中诏起天下名僧,力辞不赴,强起之,既赴即还。居杭州虎跑寺。后回白云山,索笔书偈而逝。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古明,松江人。
人物简介
字古明,松江人。洪武中诗僧。书习虞永兴。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净明,字德岩,姑苏人。洪武初,住嘉兴招提华严教寺,嗣法独芳兰法师。宋文宪称其树教基续慧命有功法门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成都府绵竹人。自幼出家,投礼鳌山和尚。后游江西,谒海禅师,得其心印。丛林争归之。洪武间坐化。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物元,馀姚明真院僧,洪武初被徵至南京,寂于天界寺。
元诗纪事
如阜字物元,馀姚僧。洪武初徵至南京,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建昌府南城人。幼慕佛教,入慈真院为僧。洪武中住持天安寺。后举天下高僧十一人,行保为其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字古心,闽县人。洪武中诗僧。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止庵,钱塘人,洪武时僧。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杜圣,赵人,师事董伽。雅致幽间,密行深异。伽亦赵人,生于鹤巢,董氏抚之,遂蒙其姓,既改僧服,犹以为号,示不忘也。幼慕禅宗,感观世音法施,得省面目,常持大悲咒。明洪武间,游南都,太祖召对,赐藏,并敕建法藏寺。圣既相依,尽传其咒。时有虎伤人,乞圣咒之,虎果潜去,民乃安居。后游燕都,成祖召对,复赐大藏,南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字完璞,号龙门山樵、野雪道者,江苏苏州人。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良琦,字元璞,吴郡人。住天平山之龙门,自称龙门山释。与铁史云林、句曲外史金粟道人齐名。元末,顾瑛移居嘉兴,琦亦从之,住郡城东兴圣寺。洪武初,尚存寺址,今改黉序。廉夫云:“琦公既究禅理,兼通儒学,能诗,其馀技耳。”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元璞,吴人。住天平山之龙门,又主槜李兴圣寺。洪武中,召对称旨,授以印章为僧会,掌崇明僧教。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祖你。字日章。别号用拙。苏州常熟张氏子。祝发后东游四明。时我庵无公住延庆。石室瑛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后嗣法于竹屋净法师。出世永定教寺。继迁昆山广孝嘉定净信。而主教吴下垂五十年。洪武初预选高行。有旨就天界寺说法上数召入禁中。奏对称允加赐慈忍法师之号。后赐归故里终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祖你,字日章,你或作称,章亦作彰,别号用拙,常熟张氏子也。祝发后,东游四明。时我庵无住延庆,石室瑛居育王,皆侍以忘年。后嗣法于竹屋净法师,出世永定教寺,继迁昆山广孝、嘉定净信,而主教吴下垂五十年。洪武初,预选高行,有旨就天界寺说法,上数召入禁中,奏对称允,加赐“慈忍法师”之号,后赐归故里终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6—1426 【介绍】: 明僧。浙江山阴人,字南洲,俗姓陆。出家于普济寺。研习佛经,旁通儒学,工诗文。洪武二十二年召为僧录司右讲经。永乐初为右善世,曾被诬左迁。仁宗时乞居南京报恩寺养老。有《雨轩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南洲,山阴人。族姓陆氏。出家普济寺。洪武中,召为僧录司右讲经,主天禧寺,历左右善世。永乐中,遭谗下狱。十馀年得释。洪熙初,归老应天报思寺。有《雨轩集》。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师。讳溥洽。字南洲。晚号迂叟。又称一雨翁。姓陆氏。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世居会稽之山阴。祖某。为饶州馀干县尹。父仁。甫因家焉。母周氏。师生于至正丙戌。自幼闿爽颖异。父教之诗书。悟解日益进。未龀。已志慕出世法。有老长戏之曰。仙人本是山人作。师应声对曰。凤鸟终非凡鸟。为众惊异之。每入招提瞻佛像。辄敬礼膜拜。父母知不可遏。命于郡之普济寺。礼雪庭祥公为师。受具上天竺。谒东明日公。一见器重之。命典宾客。其仪矩从容秩然。丛林老宿多推服。以为难能。而博究教典。虽寒暑夙夜不懈。已而从具庵玘公于普福。讲求旨要。凡诸经籍。精粗小大之义。靡不贯串。而旁通儒书。间以馀力为诗文。多有造诣。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自是进于止观明静之道。洪武辛亥。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又住苏州北禅。学徒云集。师为开演五时八教。如来一代施化之仪。无智愚高下。人人满所欲而退。一时宗门耆硕。如九皋声公。启宗佑公。咸共嗟赏。谓吴中法席第一。又六年。至杭之下天竺。乃循慈云故事。建金光明护国。期忏七昼夜。为众讲贯无虚日。太宗皇帝。闻其贤。召为僧录司右讲经。玉音褒谕。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居长干西丈室三年。时梦观主天禧。其徒由高者。夜梦诣师室及门。有二神人。兜鍪金甲。卫护甚严。叱止高曰。寺主在是。既觉。诣师告所梦。且曰。公其代吾师乎。踰月梦观卒。有旨。命师主天禧。又三年。升左善世。太宗皇帝。举靖难。师道衍公。有辅翼居守功。及即位召衍。至自北京。命主教事。师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上嘉从之。永乐四年诏修天禧寺浮图。落成之日。车驾临幸。命师庆赞。祥光烨煜。万众聚观。天颜愉怿。时有任觉义者。忌师之宠。搆词间之。左迁右觉义。疏斥。师不辩。自处裕如。既而上察其心。复右善世。仁宗皇帝临御。以老宿数被召问。礼遇特厚。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以自佚。而上御便殿。召师入见。慰劳甚至。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从之。赐佛像经钞若干缗。给驿舟。命中官护逃。既至。明年为宣德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微疾。呼寺之住持惟寔。付后事留偈。诀别其徒云。清净自在住。遂化。春秋八十有一。僧腊六十有九。塔全身于凤岭。送者万馀人。讣闻。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师历事列圣。一以至诚。而言动必祇礼度。处物和。驭众宽。解逅逢掖士。喜商论文事。三四十年间。钜缁老衲。有文声者。惟师与衍公耳。师所著。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国家建法会。一切科仪文字。皆师所定。以贻范于后。所度弟子。慈霔圆悟大沾等若干人。得法弟子。圆净鸿义惠朗等若干人。宣德元年秋。示寂于南京。弟子奉龛建塔于长干西南凤岭之阳。复于塔前搆精庐以居。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为之记曰。公戒行之精。才望之高。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今之记似可略也。然予于兹寺之建。独有感焉。昔者孔子没。弟子皆冢于墓。服心丧之礼三年。丧毕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反庐于墓上。又三年而后去。盖师之与弟子。所以传其道授其业。有父子之恩焉。后世此道不明。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背之而去者有矣。能服乎心丧之礼者。几何人哉。心丧之礼。且不能服。况望其庐墓至于三年六年之久者乎。予闻。洽公当永乐间。尝为同列所间。太宗皇帝。欲试其戒行。系之于锦衣狱。一时门弟子。多云鸟散去。独霔公焦心苦骨。从其师于患难。服薪水之劳。未尝一日去左右。卒使其获全行业。蒙被国恩。大昌其教于晚节。观其尽心所事。不以死生穷达。而有所改易。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而霔公能之。予于是重有感也。是用书以为记。使后之观于此者。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劝焉。 (有言。靖难兵起。师为建文君。设药师灯忏诅长陵。金川门开。又为建文君削发。长陵即位。微闻其事。囚师十馀年。荣国公疾革。长陵遣人问所欲言。言愿释漙洽。长陵从之释其狱。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道联。字季芳。鄞人也。幼读儒书。穷理命之学。长依荐严羲公。修沙门行。寻尝内记于大天界寺。遂嗣法于净觉禅师。矩度雍容。进退咸有恒则。盖温然如玉者也。丛林之中。咸器重之。或挽其为住持事。则谦然不敢当。且曰。我心学。未能尽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说。亦未能尽通也。我归四明山中。求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于道有闻。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风焉。宜乎。见称于长者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道联,字祖芳,晚号拙逸叟,姓陆氏,鄞人也。幼而英敏,举止不凡,读书尤慧,过目成诵,父母钟爱之。稍长即好内典,慕出世法。年十四,往游西浙,礼昆山荐严、悦堂颜。时玺书再下,有金襕法衣之赐,王公大臣函书问道,黑白奔走如市,随机接引,沾被殊多。联既栖止,遂亦得度。久之,受具足戒于鄞之五台寺,复还昆山,则荐严已更主席,物禅师,一见器之,遂留侍室。而联方笃意禅学,兼穷止观,废寝忘飧,惟务明心见性。用志精专,智藏为开,词源涌泻,辩若悬河,同侣无出其右者。明洪武九年丙辰,随侍佛心住持灵谷,已名震京刹。天界觉源昙,重其才识,延居记室,声誉益著。一时湖海尊宿,若穆庵康、恕中温、木庵聪,皆相与忘年,往复酬唱,激扬宗旨,莫不服其解脱。始出世台之广孝,迁紫箨道场、景山、补陀、能仁,六徙名刹,而至净慈。所主法席,策励后学,随机开示,各极归趣,缁素向化,道誉为禅林之冠。洪武壬申,净慈又燬,联力任恢复,不数年,殿宇堂室为之一新。先是,兹寺困于赋役,联白有司减去田税,蠲除徭役,众赖以安。既而举任僧录,以疾固辞。蜀王闻而贤之,锡之衣盂。永乐四年丙戌,朝廷纂脩大典,再被徵召,命为释教总裁,以其博通经典,文理缜密,恩宠方深,事毕还山。五年丁亥,寺僧擅自披薙,因事逮及,例谪五台。礼部尚书赵羾以联名奏闻,驿召至京,上加慰劳。己丑七月三日,坐逝于京邸大祐国寺,世寿六十四,僧腊五十,著有《拙逸语录》行世。文宗为之嗟悼,敕工部备龛茶毗,归葬藕花居之阴建塔焉。胡濙为作铭,刻于石。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元亮。字晓山。河南信阳萧氏子。诞夕室有光如昼。甫长茹素诵佛。不为俗营。父携之宦游棠。遂家焉。棠宝林寺僧至福。道高一时。师礼而祝发。福示以禅要。有省。且指参古渝幽谷禅师。才入室。契如针芥。尘劳迸于一见。疑滞销于片言洪武壬子。归棠建宝顶。大弘道化。时方选名德高流。有司以师闻。被诏住报恩。迁大慈。宸章屡降。有幽兰久隐棠林下。不觉微香泄九天之句。师力求退院。久之乃赐还山。初蜀藩。请师入内庭说法。赠以金襕衣锡钵诸物。并上所锡赉。师受之存。为十方招提。始终不御也。尝有示徒颂曰。瓮里何曾走却鳖。虾跳元来不出斗。出世若无坚固心。六道轮回空自走。庚辰十月十三日。忽索浴更衣危坐。时天净无云。日轮亭午。但闻轰雷三阵。圆光现于空际。其数如之。遂化去。茶毗。舍利如注。
释庄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呆庵庄禅师。台州人也。住持径山。学者云合。说法酬机。迅若奔雷。有呆庵语录。湮没无传。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意深而远。语宏以肆。轰轰然。诚宗门之伟人也。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释所谓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稿。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则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二翁之说何如。师曰。不然。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于内。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是当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为矛盾欤。本既不是。何谓却胜儒者乎。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乱。而不能取决也。观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果能以道为本。得本何忧于末哉。继言枯稿恣肆。又悯吾道之隘。是未见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觉之理。为敬以直内。复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岂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说。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体。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谓有气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气。推性为气中之理。以性循理为道。故随事随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气。皆生于觉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虑未发之时。若有得于此。即时中之义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内。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谓之义以方外。岂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则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学解所能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则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践履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盖因疑佛氏之迹。为无父无君。遂不究尽其说。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过也。惜哉。师将化忽云。难难。二八娇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讫而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普庄者。字敬中。台之仙居袁氏子也。家人见梵僧入舍而生。三岁。解跏趺。喜学梵音。九岁而梵呗皆有律度。其族爱而呼之。曰佛童。年十三。从季父子鄞。依天童左庵良禅师。为沙弥。左庵亦爱之。仍呼曰佛童。久之秉戒。参禅不悟。适了堂一禅师。自紫箨山来天宁。庄童时。素闻其名。私喜曰。此吾故山善知识也。趋谒之。而得道焉。归省左庵。左庵卒。了堂来居天童。会恕中愠禅师。应诏退休于翠山。了堂命庄。为翠山使。庄与愠语。愠大奇之曰。天童法兄。得人如此。不负紫箨先和尚矣。庄向以呆庵自称。汇杂稿为呆庵集。呈愠。愠读之。大喜曰。吾侄。当有大名于当世。惜吾老耳。然兰以幽而香。松以曲而寿。惟吾侄勉之。乃引长偈为赠。偈曰。烛龙吐火烧虚空。处处江河尽枯竭。方士神僧世已无。谁倒天瓢洗炎热。柴门日高关未抽。岂为一口生閒愁。南村北村青稻死。上田下田黄埃流。竹外忽然闻剥啄。侄也何为到林壑。油黄卷子手持来。玉润珠辉见新作。载舒载读心眼开。便如饮我甘露杯。老怀从此顿苏豁。末运不畏宗纲颓。我有一句须听取。无智人前莫轻举。山前石虎咬烟菟。吒沙猎颔九条尾。洪武十年。有敕天下僧伦。演心经楞伽金刚三经。庄与性原禅师。提纲于金山大会。次年至金陵。馆天界。位望最尊者满庵辈。庄与辨论。机穷底蕴。学士周公维修。时亦在坐。乃问三禅师曰。儒有儒师。禅有禅师。经有经师。一切百工伎艺。俱有所师。何是无师智。庄答曰。七情五欲。修骇曰。如是则无师之智。非极则也(一本云。安称极则)。庄舒右脚曰。山僧自到京。跛却一只脚。满庵笑曰。须是者呆汉始得。又明年。领江西抚州之北禅寺。历元以来。禅道多兴吴越。而西江马祖百丈之威仪。大都弛废。庄至北禅。勃然中兴。如多宝塔幢从空涌出。复怜云居荒久。携数十禅徒。结茅于旧址。叠柴为床。庄登座。示众曰。昨日开荒地。请诸人。刬去荆棘。除去瓦砾。本来基址。已见分明。只有中间树子。无人拔得。山僧今日未免别行方便。利刀剪去繁枝叶。钝钁深锄邪倒根。实地工夫成一片。住山鈯斧了无痕。于是。云居殿阁堂庑。而幻出焉。衲子闻风。如归。时称天下云居。洪武十四年秋。高帝制碑于庐山。有手诏。命庄主其事。灵瑞多种。荡眩山川。草疏复命。帝甚悦之。庄暮年奉诏主持径山。竺元之风。复振东南。尝问僧曰。近奉公文。务要打点。僧曰。学人不是奸细。曰。也须勘过。僧曰。和尚莫得倚势欺人。庄展手曰。把将公验来。僧拟议。庄便掌之。又尝厉声曰。尽十方世界。是毗卢心印。且道。印纽落在甚么人手里。有僧拟进对。庄曰。且去别时来。庄有敏裁。无宿事。所遇不忘。虽万众蹁跹。一目了然。且好提奖。人有小善。庄每誉之竟日。丛林因称曰。呆庵舌风掩叶。永乐改元。庄年五十八。命挝鼓告寂。适江右二道者至。庄挽其归方丈。相叙甚驩。坐谈夜半。庄精神倍胜。二道者。相视叹曰。此事甚难。不可得而拟议。庄曰。难难。万种千般。不拟议亦瞒顸。青天霹雳。平地波澜。无说是真说。它观非正观。沉沦枉经巨劫。契悟秖在毫端。莫教坐却含元殿。逢人只管觅长安。一曰。此事甚易。但自不能承当耳。庄又曰。易易。多方一致。绝承当。忘此喻。耀古腾今。经天纬地。知有亦无知。利它还自利。明明般若真乘。念念尘劳杂事。拔却多年若瓠根。释迦不受然灯记。适晨钟动。庄怡然化去。阇维。烟𦦨所至。悉得舍利。更有素珠不坏。塔于凌霄峰之阳。 赞曰。余观历祖代兴法道者。其风骨必凛然特异。呆庵。既出了堂之门。遂将折拄杖。拨动湖海英灵。向乌有之云居幻出。莫大梵场。名歆天子。德被含灵。僧中之龙。不谬矣。然及时说法。乃上池之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