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218  219  220  221  222  224  225  226  22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琛( 圆辩 )
释法道( 宝觉圆通法济大师、宝觉大师、宝觉 永道 法道 )
释宗本
释道闲(无著 洪 )
释怀悟(瑞竹 崔 )
释祖觉(华严、痴庵 杨 )
僧法云( 天瑞 无机子 普润、普润大师 )
释敦照
释法因(别称 法因庵主、五松散人 朱 )
释慧日
释及南
释普照
释清了(别称 真歇了 清了 真歇 悟空禅师 )
释清止
释行仪
释道琛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道琛(一○八六——一一五三),俗姓彭,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学于息庵。会高宗幸温州,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道琛应诏。前后三坐道场,化缘不衰。晚主南湖,为第八代祖师。绍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八。谥曰圆辩。见《补续高僧传》卷三,《释门正统》卷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道琛。温之乐清彭氏子。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学教于息庵。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归乡弘法。适高宗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师应诏。凡前后三坐道场。化缘不衰。于禅定中。见四明垂示。行法华忏。感普贤放光。自是慧辩益进。一日讲至六罗汉义。学者请说。斥之曰。小乘法相。说之何益。当为说经王义。联翩三日。一语无重。以绍兴二十三年示寂。说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谥曰圆辩。师高德硕行。与雪窦大圆。育王谌二禅师。为道交。二老深敬之。实有以动之。不徒辩说而已。师居山匮粮。尝以僧伽梨。质米于市。夜见流先煜煜。送还光乃已。苦无水。指工凿之。泉随凿涌。乐清江岸。每以颓倒为患。咸谓鬼物所衅。师为神授戒。后遂凝然无恙。其将主南湖也。门人清顺。梦延庆诸祖来谒。侍者持位图于傍。而缺第八。顺指问之。对曰。汝师将补其处。及后居南湖。果第八世。噫。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琛,赐号“圆辩”。姓彭氏,乐清人也。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学律仪,未几,去从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后至南湖依圆照,既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宋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琛应诏。尝以僧伽黎质米于市,夜见流光煜煜,旦即奉还。山居无水,指工凿井,得古砖,有天康字,泉涌其下。尝专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良以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逾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偶于定中见一老宿,顾谓之曰:“吾四明也。”便惊,喜作礼曰:“琛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觉,心地豁然,自是言教观者皆禀为正则。宋绍兴十二年,圆照退老,举琛以代,寺经虏寇焚荡之馀,琛诚心感格,施者自归。岁月之间,栋宇悉备。因行法华三昧,感生异光,慧辩益弘。郡大旱,请祷雨,琛以时政苛猛为言,守大感寤,出囚徒数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为说法施食,病多愈。与雪窦大圆禅师道交最深。尝为说经王义及六即义,联翩三日,一语不重。绍兴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未终,嗒然坐亡。留龛弥月,颜体如生。葬于崇法塔侧。
释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顺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大师。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监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从容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诸僧自为之。皆子为其父。臣为其君。以祈福报恩耳。今大毁之。适足以动人心。恐非社稷之利也。上意。为之少回。未几。灵素事败。放归赐死于道。复教。师量移近郡。寻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师之谪道州也。郡守僚属。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既而师至。皆善待之。时军民多病。师咒水饮之。无不愈者。求者益多。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师既还。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东京留守宗泽承制。命师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师往淮颖。劝化豪右。出粮助国。军赖以济。后奉诏随驾。陪议军国事。上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一日上从容谓师曰。上皇为妖人所惑。毁师形服。朕为师去此黥涅。师对曰。上皇御墨不忍毁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强。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论辩。卒获改正。绍兴五年。大旱。诏师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悦。赐金钵。上以国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纳清閒钱。师致书于省部。极论其非。伤大体而阻善化。言虽不行。势亦少戢。绍兴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阇维。舍利无数。塔于九山九里松。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本(?~一一四六),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落发受具戒,居双林院。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移居泰宁丹霞院。李纲贬泰宁时,曾有交。事见《梁溪集》卷一三三《邵武军泰宁县瑞光岩丹霞禅院记》、《夷坚甲志》卷九。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闲(?~一一四七),号无著,俗姓洪,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六师芭蕉庵主,后得度。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改天台太平兴国寺为万年报恩光孝寺,敕师居之。十七年卒。为南岳下十六世,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悟,字瑞竹,俗姓崔。事见《乐邦文类》卷五。
全宋文·卷四○七五
怀悟,北宋末、南宋初僧人。大观中曾住仪真长芦寺。绍兴初集契嵩遗文为《镡津文集》行于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觉(一○八七~一一五○),号华严,俗姓杨,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早年慕韩愈,撰文排佛,后因病从弥勒慧目能禅师。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严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对)剃度。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等。高宗绍兴二十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0 【介绍】: 宋僧。嘉州人,俗姓杨氏,号痴庵。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出家参究华严宗旨,尽得其奥。后依圆悟于钟阜。世称“觉华严”。居眉州中岩寺,大弘清凉之教。尝修北宋僧史。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祖觉别号痴庵。嘉州杨氏子也。聪颖夙发独嗜佛乘。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岩。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至。日于开堂弗倦诲示。汲引后学曲尽慈悲。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行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也。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出家依慧日能和尚。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遂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仍前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放众所钦服。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觉罔对。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悟未许可。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觉复留五年愈更迷闷。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自是诸方皆称曰觉华严云。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参见甚么人。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觉曰。血溅梵天。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觉曰。惊杀野狐狸。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觉曰。验得你骨出。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 系曰。觉华严既于讲席有声。南堂过而稍施提勉。便能罢讲南游。正所谓见鞭影而行者也。岂不骏哉。至为圆悟项门一锥。虽然魂飞要且命根未断。尚依识见。呈偈遭圆悟一喝。直得气索。五年而始大彻。噫古为人师者必俟学者寒灰焰发绝后复苏方肯点头。未尝轻许而贼夫人子。今人才见灵利后生。便使拈弄公案。作得一偈顿焉称赏。不亦彼此皆瞎也。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其谁乎善于讲者又当以觉公为良范。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出家依慧日能。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如故。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肆,众所钦服。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觉罔对。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悟未许可。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会?”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觉复留住五年,愈更迷闷。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自是,诸方皆称“觉华严”云。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参见什么人?”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觉曰:“血溅梵天。”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觉曰:“惊杀野狐狸。”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觉曰:“验得你骨出。”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觉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注》、《水陆斋仪》若干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1158 【介绍】: 宋僧。长洲人,俗姓戈,字天瑞,号无机子。六岁从师习《法华经》。徽宗政和七年为松江大觉教寺住持,讲经凡八年,朝廷赐号普润。以母老归乡。集千人结莲社念佛,开一方风气。有《息阴集》、《翻译名义集》,又注解《金刚经》及《心经》。
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法云(一○八八——一一五八),俗姓戈,字天瑞,自称无机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幼习佛法,十岁受戒。绍圣四年,出游四方。首参通照法师,习天台教;次投天竺敏法师;最后得法于南屏清辩法师,名动丛林。后受通议大夫应安道礼请,住持松江大觉寺,赐号普润大师。法云研精佛法,博通经史,兼善诗文,多与士大夫唱和。绍兴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著《翻译名义集》七卷(存)、《息荫集》若干卷,并注解《金刚经》及《心经疏抄》等。见《翻译名义集》卷一附元释普洽所撰《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行业记》。
释敦照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敦照者,不知何许人。宋建炎二年,来主泉之开元。旧有戒坛,形式卑陋,不合古制,照祥仪度检《南山图经》太息久之,因与其徒体瑛、祖机、法均,准彼故文,重作新规。凡五级,轮广高深之数,尺度手量,校雔律法,必有依据。既成,恐来者不识矩矱,疑出私意,使崇灌为之叙,表其法,刻之石。其略曰:“按《图经》坛五级者,五分法身也。位北而响南者,生善灭恶也。第一级高一肘者,制心一处也。第二级一肘,有牛法轮王坛量者,绍法王位也。第三级高二指者,真俗二谛也。界方七尺者,七觉意也。下二级阔陋,随宜不表法也。四阶道者,便陟降也。中尊象者,佛在临其上也。上三珠中天建坛,释梵所献者戒珠莹也。佛后四位,一、楼至,二、豆田邪,三、马兰邪,西土请五坛主;四、南山师,此方弘律祖也。东西相望十座者,十师位也。下级十金刚者,不坏也。四围神象者,护久住也。下列龛穴者,准《灌顶经》护三归者,各十二神合之得三十六。护五戒者,各五神合之得二十五,故六十有一龛也。上级四王,环十六神者,并以本愿在处护法也。龛列二十八宿,出没照临同护也。栏柱金翅啖龙者,制除业惑也。其栏柱下多师子者,出家禀具,魔外无敢犯,如彼威伏百兽也。内有九龙擎珠,效祇园钟台下龙水沐者,灌顶相也。中置法界轮者,以法界境开悟受者,万法唯心,无始倒迷,翻恶成善也。为屋而涂绘者,俾登之生敬也。”照生平严守毗尼,以身范物,学者宗之。尝为僧正,屡弘法戒,其徒万人,极一时之盛,甘露坛本。宋真宗天禧三年,普度僧众,例得为之,照法《图经》,复明其义,志虑溧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法因庵主,俗姓朱,平江府嵎山(今浙江德清)人。居觉海,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禅师法嗣。年二十四,游方至东林谒文雅,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高宗建炎中东归。晚年称五松散人。《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汩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禅师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假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川骛蚁屯就其垆鞴。因亦不辞煅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泊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猛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芦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奔赴,就其炉鞴。因亦不辞煆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日,曾为天宁寺主持。高宗建炎初避地麻溪山二十馀年(清嘉庆《宁国府志》卷一二)。
释及南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三
及南,建炎时僧人,尝为福州上生禅院嗣祖沙门。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九二四
普照,建炎间僧人,佛果克勤禅师之弟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绵州人,俗姓雍,自号真歇。年十八,试《法华经》得度,住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嗣丹霞淳禅师。后抵长芦,谒见祖照,一语投契,命为侍者。高宗建炎末,徙温州龙翔寺。计九坐道场,四膺诏命。卒谥悟空禅师。
全宋诗
释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号真歇,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安县东北)人。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业《法华经》,十八岁得度,住成都大慈。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悟道。北游五台,已而至开封,禅讲名席俱扣摭之。沿汴水抵长芦,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为第一座。五年夏,开堂嗣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四年,为雁荡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请,入院。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退居东庵。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七年,诏住蒋山。八年,主温州龙翔、兴庆二院。十五年,住临安径山。二十年,归真州长芦。二十一年,诏主崇先显孝禅院,十月卒,年六十四。谥悟空禅师。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宋德初等编《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附宋正觉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清了诗,以见于《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自号真歇。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试《法华》得度,寻弃亲而力禅。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禅师得悟。历游名刹,遂嗣长芦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龙翔、兴庆、径山诸寺,病归长芦。慈宁太后自金还,建崇先显孝寺,诏清了为开山第一世。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敕谥悟空禅师。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今存。见《崇先真歇清了禅师塔铭》(《语录》附录),《嘉泰普灯录》卷九,《补续高僧传》卷九,《释氏疑年录》卷六。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清了。号真歇。蜀左绵安昌雍氏子。儿时抱入寺。见佛喜动颜色。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试法华得度。登讲场习经论。能会大意。寻弃而力禅。傲然挟拄杖以行。途次道俗遮留。皆掉首不顾曰。鹍鹏时节可草草耶。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拟进语。霞与一掌。师豁然开悟。翊日。霞为上堂当众。诘其證诣。犹珠影随。如谷响答。盖洞彻源底也。后游五台。之京师。浮汴抵长芦。谒祖照。祖照座下。龙象万指。其中多英俊。师至。一语投机。延为侍者。未几。举首座。分座说法。一众大惊。宣和二年。照以病退院。法座无主。夜梦人告曰。代师者蜀僧也。既窹疑之曰。佛果耶。佛眼耶。竟虚席二年。及经制使陈公至。儗补处乃首座也。即受请登座。为淳和尚烧香。照病中叹曰。梦固云尔。吾求之远也。照迁化。师执丧尽礼。时江潮损田。秋虚无穫。众遂绝粮。师躬行乞食。施者闻而风至。供亿山积。不知所从。日挝鼓升堂。诲人无倦。大扇宗风。建炎二年。退院绝钱塘。过梅岭礼大士迹。海滨渔户七百馀家。闻师至。皆毁网弃所业。其化物如此。天台守。三以国清致。不赴而赴雪峰。既被旨。迁明之育王。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乞就闲。不许。移住临安径山。留五年。病归长芦。慈宁太后还自金。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诏师为开山第一世。以疾辞。不可辞。遂入院。冒暑而行。患益甚。犹升座说法。太后亲临。垂箔倾听。出内帑修水陆大会。师疾弗瘳。中使络绎候问。师从容称谢。须臾呼首座曰。吾今行矣。于是瞑目。跏趺而逝。慈宁宫。降香赐祭。卜寺西桃花坞。建塔以瘗全身。送者万人。痛心陨涕。皆有祖花彫零。禅林寒瘁之叹。敕谥悟空禅师。静照之塔。师仪相颀长。眉目疏秀。神宇静深。量容机活。道无前而逊无后有。无外而虚无中。故人从其化。不自知也。圭竹庵。初住雁宕能仁。法缘未熟。师时在江心。特过江迎归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翕然归敬。任大法。不以门户封沟。诚为祖域英标。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真歇拜竹庵。与照觉迎罗汉。但知弘道。不知为我。古人道德忠厚之至。此风绝响矣。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真歇禅师。讳清了。蜀之左绵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具戒听讲。玄解经论。以为言说终非究竟。出峡直抵沔汉。扣丹霞子淳禅师。淳问。如何是空劫时自己。师拟对。淳掌之。师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师趋进曰。今日瞒某甲不得也。曰。试举看。师良久。淳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辄北游五台京汴。南抵仪真。谒长芦祖照。一语契合。命为侍者。踰载分座。照常以老疾拟闲退。梦人告曰。蜀僧可代。照未决。蜀僧为谁。至宣和壬寅。照病笃。恍省前谶。蜀僧即了首座也。乃嘱经使陈公。请了继席。长芦开法。以香酬丹霞淳。语曰。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若无。衔铁负鞍。各自著便。于是洞宗大振。禅流如归。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及照殁。师以父礼行丧事。亦宜矣。师居七载。建炎二年戊申。南游普陀。以沤和机。引导海山。七百馀家皆弃网业。庚戌应天台国清寺。寻受闽之雪峰。绍兴五年丙寅。奉旨补明州育王寺。育王院务旷贩。不易承理。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咸为师忧。而师居未几间。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戊午诏迁蒋山。疾辞不赴。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合一禅林。诏师主之。僧集如云。斋粥不继。朝以法田千亩赐之。又诏主双径。慈宁太后建崇先寺居师。赐金襕银绢法物。隆渥殊甚。师以为可作归休计。上堂。转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韫荆山贵。转位就功。是却来底人。红炉片雪春。功位俱转。通身不滞。撒手无依。石女夜登机。密室无人扫。正恁么时。绝气息一句。作么生相委。良久云。归根风堕叶。照尽月潭空。寻示疾。中使问候。师从容叙谢。乃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语曰。穷微丧本。体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渊及尽。是以金针密处。不露光芒。玉线通时。潜舒异彩。虽然如是。犹是交互双明。且道巧拙不到。作么生相委。良久云。云萝秀处青阴合。岩树高低翠锁深。师之语句精妙。约类如此。僧问。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师曰。石女行处不同功。曰向上事作么生。师曰。妙在一沤前。岂容千圣眼。僧礼拜。师曰。秖恐不恁么。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忽桶疧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师曰。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烦恼。曰和尚即得。师曰。灼然可惜许一桶面。临机勘辨。约类如此。 赞曰。师初于丹霞掌下。洞彻根源。便乃遨游南北衡抗。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而能霖霈九天。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况师夙承弘愿。以英伟之操。深明的旨。宜请假观方。非分外也。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卒尔广泽。宜矣。故曰。得时而动。则功成百世。其师之谓乎。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止,曾为圆通寺主持。高宗建炎初避地麻溪山二十馀年(清嘉庆《宁国府志》卷一二)。
释行仪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九八○
行仪,建炎时沙门,住湖山万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