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202  203  204  205  206  208  209  210  21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文礼(灭翁、天目、天目野樵 阮 )
释□演(紫云 )
释道冲( 道冲 痴绝 )
释法薰(石田 佛海 彭 )
释道岩
释真净(雪庵 )
僧慧梵(竺卿 棘庵 )
释从瑾
释道虞(镜庵 )
释定隆
释了彻
释清远
释师称( 应 )
释士衡
释有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号灭翁,俗姓阮,临安(今属浙江)天目山人,因别号天目。年十六,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历主临安广寿、净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刹,归终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见明崇祯《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禅师行状》。 释文礼诗,据《颂古联珠通集》、《天童寺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字灭翁,俗姓阮氏,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历参名师。至蒋山,浙翁琰禅师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临安慧云寺,迁温州能仁寺,又主临安净慈、福泉、明州天童诸刹。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见《新续高僧传》卷一四、《释氏疑年录》卷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天目禅师文礼者。字灭翁。生阮氏。为临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得道于荐福松源岳禅师。出世于郡之广寿。次则雁山能仁。复诏居南屏净慈。终于天童者。盖赴暮年之诏也。四会谈禅。两赴明诏。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礼居雁山时。南国衣冠君子多从之游。礼杖拂萧然。清风迫人。松下云间。泉声石色。无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乐。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懒将藤杖接方来。有时拄到晴坡上。简点梅花几树开。方是时。晦庵居士朱熹者。以道学开馆台南订。有司挽礼。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简雁山耆宿曰。我抛一语堕龙湫。逗石穿云几度秋。白发讵那看不透。月寒高挂冷猿愁。礼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寻不绝。礼多兀坐绳床。熟视摇手而已。或格外相惬。礼自理瓶铛。谈笑连朝夕不厌也。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访。坐语竟日。节斋去。礼竟不问其姓名。适净慈席虚。节斋起礼补之。不赴。节斋乃言于上。上强命之入院。礼曰。九重命下。四海同钦。山岳欢呼。禽鱼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转。却顺是菩提。四众称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复敕天童居礼。礼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笋东海乌鲫话验。方来拟对。礼辄督牙三下。识者惊焉。一时及其门者。非智过于师。不易放行。故自书曰。无韶阳来扣门。终不拶人脚折。有德山至诘问。方才吹灭纸烛。堪嗟狐媚妄。相嗣续宁教。草满法堂。苔封古屋。杨岐不得保宁白云晦堂。若非死心灵源。其馀碌碌。难为接足。礼住天童。不久又弃。归西丘旧隐。然方宾益胜。朱晦庵尝诣礼。礼以格外潇洒示之。晦庵则彬彬然有容。整冠进问。母不敬。礼蓦起叉手。晦庵退语人曰。碧落碑果无赝本也。杨慈湖亦问不欺之力。礼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礼四历住持。仅八九载。而退居之日。多其风调高古。见者神肃。然叙及法道体势。则慷慨太息。或继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当时。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谓众曰。谁与我造个无缝塔。侍者曰。请师塔样。礼微笑曰。尽力画不出。即蜕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维。顶骨牙齿不坏。舍利如灿珠。附天童应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赞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龄。四迁五退。如白云影内神仙。可仰而未可攀也。再味其说法。若志公之容谩。许僧繇描摹。当时君子以公之名齐于妙喜应庵。诚不谬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文礼,字灭翁,姓阮氏,临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生性聪慧,别具灵颖,家世田作。尝在髫年,从母出桑,携篮相随,母戏之曰:“提筐者谁?”忽焉有省,始怀出尘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参净慈混源不契。谒佛照光于育王,问风动幡动,应对机敏,喜其俊迈,使掌书记。久之,还浙西听一心三观之旨,于上天竺时,拟议之间,顿忘知解,往参遂印可。寻复辞去,礼祖塔于江淮,间因至蒋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张约斋居士镃请开法于临安慧云,既而迁温之能仁,未几,辞归西丘。时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西丘,礼亦不问姓氏,与语终日而去,明日奏请礼住持净慈。复移居福泉,迁住天童。礼素崇古谊,高絜简俭,不苟笑言,其说法则风雅流丽,读之非解人亦复神动。尝诵《楞严经》“诸可还者 ,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句下,忽作偈曰:“不汝还者复是谁?残红流在钓鱼矶。日斜风定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冬至,上堂云:“黄钟才起时,九数从头数。相将幽谷莺啼,次第雕梁燕语。田父祭勾芒,丛祠敲社鼓。农父狎牛郎,村姑教蚕妇。光阴老尽世间人,冬至寒食一百五。”其他妙语类如此,尤邃于《》。乾淳诸儒,大阐道学,礼与之游。晦翁朱子问毋不敬,礼叉手示之。杨慈湖问:“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礼领刹五,前后八九载,馀多逍遥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与住院无异。将入寂,谓侍者曰:“谁与我造无缝塔。”或请其式,曰:“尽力画不出。”乃怡然脱去,世寿八十有四,阇维收舍利无算,袝于应庵华塔之左,尤煜序其语录,嗣法弟子横川珙、石林巩。
释□演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一一
释□演,号紫云,居云顶山(在今四川金堂),宁宗时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9—1250 【介绍】: 宋僧。武信人,俗姓荀,号痴绝。应进士举不第,遂入梓州妙应院落发。后游吴楚,参曹源道生于妙果。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峰。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时京兆尹建法华寺,特奏请为开山第一代。理宗又命主杭州双径。临终,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至夜分与众论道,蜕然而逝。
全宋诗
释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俗姓荀,武信长江(今四川遂宁西北)人。科举失意,受释氏学,于梓州妙音院落发。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出峡,谒松源岳,闻密庵之道。于云居曹源生处出世,遍历诸老宿逾二十年。净慈肯堂充、华藏遁庵演一见以为法器,知密庵之传必由其复兴。其后潜庵光、一翁如、痴钝颖、掩室开、浙翁琰皆与分座。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径山入住嘉兴报恩光孝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移住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迁雪峰崇圣寺。三年,住庆元府天童景德寺,兼领育王。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移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九年,至平江府觉城山法华寺开山。同年十月,住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寺。十年卒,年八十二。有《痴绝和尚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赵若琚撰《行状》。 道冲诗,以辑自《语录》和他书的偈颂及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遂宁府长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举进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应院。绍熙中出峡,师曹源道生,历诸老之门。住光孝、蒋山、鼓山、太白、育王,移灵隐,寻住法华、双径诸寺。名重海内外,士大夫多乐从之游。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其徒集有《痴绝道冲禅师语录》二卷传世。见自撰《龛铭》,赵若琚《行状》(《道冲痴绝禅师语录》附),《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道冲字痴绝。武信长江荀氏子也。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出世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峰。无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时京兆尹建法华寺。特奏请师为开山第一代。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洲双径。师谓众曰。不赴法华则不信。违径山之命则不恭。既失恭与信。何以为后学法。遂慵然就法华开堂。月馀即衔旨登径山。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嘱后事。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当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一。荼毗舍利莹然。弟子分塔二处。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冲。自号痴绝。武信长江荀氏子。母郭氏。尝梦经山木瓜树下。其实累累。取而食之。占者谓。当产奇士。已而师生。丰上短下。资禀过人。长应进士举不利。受释氏举于梓州妙应院。落发游成都。习经论有声。绍熙壬子。出峡回旋荆楚间。时松源倡道于饶之荐福。径造其庐。适岁饥不受。会曹源生公。以云居首座。出世妙果。许师入室。俾侍香。老拳痛棒不少贷。至是平生知见。绝无影响。然终以未见松源为阙然。及松源迁灵隐。师曰。尚馀穷相一双手。要向诸方痒处爬。至杭。松源门庭高峻。八阅月不得入。每嗫嚅欲自言。屡呵斥不容近。一日有告之松源者。松源曰。我已八宇打开。自是他当面蹉过。师闻此语。口耳俱丧。始知侍曹源时。嘻戏怒骂。无非善呵方便。既而曹源顺寂。遍历诸老之门。踰二十年。出世秀州之光孝。金陵之蒋山。福州之鼓山雪峰。嘉熙戊戌。有旨住太白名山。两育王住持未得人。因师之至。又强之兼领。师往来两山间。四方学者。从之如归。教闻京师。诏下移灵隐。追念密庵松源旧游。方思所以振起祖风。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难以口舌争。遽动归老故山之志。伐鼓亟去。虽京兆尹节斋赵公。致书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师。虚斋赵公以蒋山起之。俱莫能回其意。戊申春。育王散席。诸大老落落如晨星。惟师为丛林尊宿。众举于朝。日夜俟师之出。亦固辞乃已。又有欲挽之为法华开山。恳祈再三不得请。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师谓先诺固不可违君命。岂应引避。乃以九月至法华。踰月登双径。人神响应。欢声如雷。师说法。简直明爽。不落窠臼。尝云。尽乾坤大地。无丝毫许大。汝诸人。横担拄杖。绕四天下。行脚道。我无处不到。无事不知。且道。西天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今日说甚么法。又云。有一人一念顿證。堕在佛数。有一人累劫阐提。不愿成佛。且道。那个合受人天供养。良久云。蝶穿芳径双眉湿。蜂掠残花两股肥。词旨高诣之如此。俄染疾。自冬涉春。形体虽羸。升堂提唱。精明如平时。忽手书龛记。并遗书十数封。且曰。无准忌在十八。吾以十五即行。不得办香修供矣。侍僧骇其言。亟以遗偈请。师笑曰。末后一句。无可商量。只要个人直下承当。寂然移顷而逝。寿八十二。师能诚无伪。表里如一。待人恕而立己严。应世圆而领众肃。住山三十年。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平居简淡沉嘿。若不能言。及坐筹室。勘验衲子。机锋一触。犹雷奔电掣。海立江翻。皆茫然莫知凑泊。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晚年无他好。多留意字法。于小楷最得三昧。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僧俗归敬。求法语偈赞无虚日。虽祁寒盛暑。挥染不倦。士大夫多乐从之游。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以至教名宣传海外。有具书礼。犯鲸波而来问法者。其道德有以服人。一至于此。方在天童育王时。被旨开堂灵隐。束担将戒行。而邻峰疾之者。教言欲嗾群不逞。梗于中道。左右闻之奉以告。师曰。吾平日以诚实接人。将何以加我。略不为之动。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双径。冷泉。太白。雪峰。为海内甲刹。萌欲速之念者。挟奥援矜。智巧历阶而上。力可以通神。师则不然。短褐布衣终其身。不为势利所动。故其进。不由介绍。其退。心常泰然。真法门之梁栋。后学之标准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禅师名道冲。字痴绝。出武信荀氏。少为书生。精通六艺。有声。然数困棘围。冲自解曰。无忧也。非当成我出尘之志乎。竟剃落于梓州妙音院。具戒。出蜀放浪。于吴楚间。藐诸宗匠。而不愿见也。当此之时。曹源生禅师唱密庵之道于妙果。冲几拟进谒。复中止。流连讲肆。惟见禅者接足往来妙果。且颂妙果之机用。冲心计生公。若无长处。何得人心若是耶。乃奋起往见。与生酬对数语。深畏之。求侍左右。不去者一年。生公宗乘玄旨。冲俱领会。但于拳棒交驰。似有所滞。且屡呈伎俩。生屡拂之。冲恨辞去曰。尚馀一双穷相手。要向诸方痒处爬竟去。历诸保社。信宿即行。又见灵隐岳。岳又不诺。冲又拟去。乍遇故友挽之。住经八馀月。或告岳曰。冲君才华非易得也。不以方便接之。其失士乎。岳曰。我已八字打开。渠当面错过。却怪阿谁。冲闻之。口耳俱丧。彻见生公妙用。乃北面妙果。而拜之曰。几负吾师。几负吾师。住后嗣法曹源。生初江湖衲子观望不归。及其开堂。接纳星飞电捲。老师宿德称善。于是众归如云。上堂。有僧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何是过去。心曰。放待冷来看。如何是现在。心曰。你问我答如何是未来。心曰。后次上堂向你道。如何是过去差别智。冲以拂子击禅床左。如何是现在差别智。冲击禅床右。如何是未来差别智。冲向中间一点。僧乃礼拜曰。心佛众生无向背。十方刹海一毫收。冲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既不可得。唤甚么作差别智。若人见得彻去。三世诸佛无一时。不在诸人顶𩕳上。转大法轮。更来者里挨肩。并足讨甚么碗。以拄杖一时赶散。冲初住嘉禾光孝。次迁蒋山。蒋山濒江。多恶岁。艰于行乞。一众有菜色。冲振起谓之曰。我佛祖门风处违常顺。且饥寒冻馁。独非佛事乎。况法喜之食。食无穷也。即自携布袋。日走街坊。不以风雨自间。每回必命鼓集众。提持不倦。如此一十三载。如一日。丛林不窘。有诏移居天童。会育王又虚其席。以为冲善荷大众。请冲摄理之。乃小参曰。天童用底来。育王用不著。育王用底来。天童用不著。用不著处。用有馀一箭。双雕随手落。晚迁径山。一日上堂曰。世尊生平用尽伎俩。及其摩胸。告众。求生不得生。求死不得死。山僧则不然。要行便行。要去便去。八臂那吒拦不住。移时坐寂焉。冲善书。暮年尤好之。然所书者。皆先觉古德警策偈颂。无杂言也。有学士求书。欲冲自撰诗文。冲诺。即命引纸。乃大书摩诃般若波罗蜜七字。学士笑曰。仍是旧底。冲以手婆娑曰。我不敢轻慢你等。你等皆当作佛。 赞曰。田单持不二心以守节。即墨不逾年。下七十馀城。还之于齐。可谓壮矣。冲公以妙年持不二心入道。蹶然绍生公一脉。于将绝未绝之际。且处违常顺奠。蒋山一众。于风雨飘摇中。俾曹源生公之道。复振于时。不亦伟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冲,字痴绝,武信荀氏子也。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蜂,无何,移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时京兆尹建法华寺,特奏请冲开山,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州双径,冲谓众曰:“不赴法华则不信,违径山之命则不恭,既失恭与信,何以为后学法!”遂先就法华,开堂月馀,即衔旨登径山,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当住灵隐时,朝命改灵隐菜圃为阎妃香火院,冲不肯署文字,后命养老虎邱。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嘱后事,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时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寿八十二,僧腊六十一,荼毗舍利莹然。弟子分塔二处,一于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冲尝游鼓山,题诗大顶峰,诗曰:“野径斜连石涧傍,草根呢呢语寒螀。郊原经雨多秋意,庭院无人自夕阳。风捲暮云归碧嶂,叶随野水入寒塘。数家篱落枫林外,枳壳垂青菊绽黄。”识云:“淳祐辛酉立秋后三日。”刻于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赐号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六出家,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年二十二薙发受具戒。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怀衲裢皆延留之。未几至浙见无用全于天童,见秀岩瑞、空叟印于鄮峰。往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破庵迁吴兴凤山资福,使为知藏。资福散席,又遍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遁翁演。后往霅川道场,即挽以分座。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枫桥普明寺。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景德灵隐寺。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法薰诗,依《语录》卷次辑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后随破庵祖先禅师学,遂得其法。历住高峰、枫桥、钟山、净慈、灵隐诸刹。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讲法之语、题跋偈颂,由门弟子辑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见《语录》后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薰。号石田。眉公彭氏子也。生而慧敏。三四岁时。见僧即喜。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二十二薙发受具戒。游方至石霜。礼雷迁塔。述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须特地肆乖张。平高就下婆心切。恼得雷公一夜忙。薰名因是大著。闻吴门穹窿破庵先禅师道望。遂往依焉。一见知为法器。室中举世尊拈华迦叶微笑。薰云。焦砖打著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破庵阴奇之。每于日用语默。故起其疑。薰于是决志。依栖随时咨询。与无准范。日相激励。后见松源岳。肯堂充。遁庵演。咸谓。其从作家炉韛中来。自不同也。初住苏州之高峰。次迁枫桥。钟山虚席。亦补其处。宝庆初。迁净慈。端平二年。迁灵隐。淳祐甲辰三月望。示徒云。但得本莫愁末。唤甚么作本。唤甚么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时人意。牡丹一日红。满城公子醉。山僧恁么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参。弟子绘像求赞。有云。末后一句。分付厨山。众讶之。明日示疾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七八
道岩,嘉定五年住平江福臻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真净,号雪庵。宁宗嘉定五年(一二一二),住会稽戒珠寺,重修卧佛殿(《北涧集》卷二《戒珠寺重修卧佛殿记》)。善学颜真卿书,其手帖多名流题跋,以为不减杨少师,而南禅老人犹在其下。事见《宋元诗会》卷五九。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
慧梵,字竺卿,崇德石门顾氏子(后析桐乡)。嘉定间僧,受具澄寂院。性孝,缚茅奉母,榜曰蓬居,钱文叔有诗题之。居侧遍树梅、水仙。间写二花,亦极其妙,得梵隆茂宗笔法。又学诗于陆维仲,有《蓬居集》。又见陈起《宋高僧诗选》。其徒妙宁,号棘庵,有《崇福寺记》,见邑史。诗亦清婉。如“奸雄窥草鹘,高洁抱枝蝉。”又“蟹芒针刺水,鹰翼剑摩空。”惜不得其全首录之。
释从瑾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四九
从瑾,嘉定间为雁荡山能仁寺住持。见《浪语集》卷三五。
释道虞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一一
道虞,号镜庵,嘉定中比丘。
释定隆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定隆,嘉定间住持湖州道场山。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五○
了彻,嘉定间处州丽水普光寺住持。
释清远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七九
清远,释如宝弟子,嘉定间著有《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存)。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三九
师称,俗姓应,汝南(今河南汝河以南)人。嘉定九年为灵鹫山僧。见所撰《灵鹫山石塔款识》。
释士衡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八八六
士衡,天台宗沙门,嘉定间居云间(今上海松江)。编有《天台九祖传》,今存。
释有朋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四五
有朋,嘉定中住杭州西湖孤山玛瑙院。见《天台九祖传》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