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191  192  193  194  195  197  198  199  20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智深(湛堂 慈行 )
释安永(木庵 吴 )
释行机(简堂 杨 )
释子深
僧智融( 澄世 草庵、老牛、老牛智融云、草庵邢郎中 邢澄 )
释法全(无庵 陈 )
释慧定(宁道 王 )
释妙云(慈室 杨 )
释智廉
释澄方( 孙 )
释冲奯
释法朗
释弘相(西溪 )
释洪炤(玄明 )
释惠文(彬然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深,号湛堂,武林(杭州之别称)人。住常州华藏寺,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智深,姓沈氏,嘉禾人。初出家,依海月辩学教。既成,归嘉禾崇福西寺,建光明忏会,二十年如一日。行业上闻,赐号慈行。平居专志净土,劝人诵佛。从其教者,往往得显验。政和五年六月示疾,客至,谈论如常,客方出,已坐脱矣。共见紫云向西而没,荼毗异香袭人,舍利无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安永(?~一一七三),号木庵,俗姓吴,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弱冠为僧,未几谒懒庵于云门。懒庵徙怡山,命为首座。后继席。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居乾元,迁黄檗。又三年,移住福州鼓山寺。乾道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七世,西禅懒庵鼎需禅师法嗣。有《木庵永和尚语》,收入《续古尊宿语要》卷五。《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续灯正统》卷一○有传。今录诗四十六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安永号木庵。闽县吴氏子也。永生具道质行止肃然。身汩爱缠心怀遐举。弱冠薙发高标物外。闻有别传之道。乃谒懒庵禅师于云门。入室之际庵顾而问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不得向世尊良久处会。随后便喝。永倏然契悟。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不得忘却老僧。永曰。恁么说话面皮厚多少。木庵则不然。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直须扬下入处始得。凡所说法简明如此。时有安分庵主。少与永共隶业于安国。后永偕依懒庵不契。辞谒大慧于径山。行次钱塘江干。仰瞻宫阙忽闻街司喝侍郎来。分忽大悟偈曰。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裂破。一声江上侍郎来。竟回西禅。懒庵迎之付以伽梨衣。自尔不规所寓。后庵居剑门。化被岭表。学者从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安永,字木庵,姓吴氏,闽人也。永生具道质,行止肃然,身泊爱缠,心怀遐举。弱冠薙发,高标物外,闻有别传之道,乃谒懒庵于云门。入室之际,庵顾而问曰: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不得向良久处会。”随后便喝,永倏然契悟,作礼曰:“不因今日问,几丧目前机。”懒庵许之。辛卯住当山,上堂举“睦州示众云,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不得忘郤老僧。”永曰:“恁么说话,面皮厚多少?木庵则不然,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直须飏下个入处始得。”凡所说法,简明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行机(一一一三~一一八○),号简堂,俗姓杨,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年二十五弃妻孥往显庆寺圆颅受具,依国清光禅师。晚契證于此庵景元禅师。历住莞山、江州圆通寺、太平州隐静寺、天台万年寺。后住台州国清寺。孝宗淳熙七年卒,年六十八。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行机自号简堂。郡之杨氏子也。生知夙发趣向高迈。丰姿挺异才压儒林。少弃妻孥勤学出世。精穷竺典逸贯三乘。窃欲离言单求直指。于是慕护国元公之道价。担簦相依。稍触钳锤密有契證。因住莞山而刀耕火神单丁者一十七年。尝有偈曰。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每曰。某犹未稳在。岂以住山乐吾事耶。一日偶看斫树倒地有声。忽大悟平昔碍膺之物泮然冰释。未几适有江州圆通之命。乃曰。吾道行矣。即欣然曳杖应之。登座说云。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不知那个无思算。吃著通身冷汗流。闻者无不绝倒。丛林至今称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机。号简堂。台州杨氏子。风姿挺特。才压儒林。年二十五弃妻孥。学出世法。晚见此庵。密有契證。入番阳筦山。单丁住十七年。尝值隆冬。雨雪连作。饘粥不继。师如不闻见。有颂云。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每谓人曰。某犹未稳在。住山岂吾事耶。一日偶看斫树倒地。忽大悟。平昔碍膺之物。泮然冰释。未几。有江州圆通之命。乃曰。吾道将行。即欣然曳杖而去。登座说法云。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不知那个无思算。吃著通身冷汗流。缁白惊异。法席因兹大振。自圆通移国清。退居景星岩。与给事吴芾。为方外友。淳熙五年。自景星赴隐静。吴。和渊明诗十三篇。送其行。深致恋恋之情。冀师早归同逸老也。师清明夷坦。衲子稍有诖误。蔽护保惜。以成其德。尝言。人谁无过。在改之为美。住筦山。日常下山。闻路傍哀泣声。师恻然询之。一家寒疾。仅亡两口。贫无敛具。特就市贷棺葬之。乡人感叹不已。侍郎李椿年。谓士大夫曰。吾乡机老。有道衲子也。加以慈惠及物。筦山安能久处乎。平生以道自适。不急荣名。赴圆通请。随身唯拄杖草履而已。见者。色庄意解。九江守林叔达。目之曰。此佛法中津梁也。其去就。真得前辈体格。故殁之日。虽走使致力。为之涕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行机,字简堂,天台杨氏子也。生知夙发,趣向高迈。少弃妻拿,超然出世。精穷竺典,妙贯三乘。窃欲离言,单求直指。于是,慕护国元公道价,负簦相依。稍触钳锤,密有契證。因住莞山,刀耕火种,独处十有七年。尝有偈曰:“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每自视歉然,辄兴叹曰:“岂以住山乐吾事耶!”一日,偶见斫树倒地有声,忽大悟,平日碍膺之物,泮然水释。未几,适有江州圆通之命,乃曰:“吾道行矣。”即欣然泄杖应之。登座说云:“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不知那个无思算,吃著通身冷汗流。”闻者无不绝倒,丛林至今称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子深(?~一一七三),主池州贵池县妙因寺。孝宗乾道九年九月,其友柯伯詹过之,留饮数杯,书偈掷笔而逝。事见《夷坚志·支庚》卷二。
僧智融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4—1193 【介绍】: 宋僧。世居开封,俗姓邢,名澄世,号草庵、老牛。善诗工画,以医入仕。南渡后,徙家临安万松岭,官至成和郎。年五十弃官,谢妻子,祝发灵隐寺。相传作二奇鬼于壁,能驱蛇。又画龙祷旱辄灵。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融。俗姓邢。初名澄。世居京师。以医入仕。南渡居临安万松岭。号草庵。邢郎中官。至成和。郎出入禁延。赏赉殊渥。年五十。弃官谢妻子。祝发入灵隐寺。诸公贵人。挽之不可。于以去尘俗弗远。肆游诸方。径山匡庐。经行殆遍。闻雪窦之胜。遂投迹为终焉计。深坐一室。土木形骸。泊然如偶人。或曳杖以出。有欲相随。则谢遣之。山中幽僻胜绝之地。意行独坐。或至移𠷳。人莫窥其际。善画。而绝不以与人。山深多蛇。忽作二奇鬼于壁。一吹火向空。一跃蛇而掣其尾。蛇患遂除。而时有火警。又于火端。作土枭之声。为之革。尝画龙首半体祷旱。辄应。颇近灵怪。师亦不以自矜也。或问画。次及人物。师曰。老不复能作。盖目昏不能下两笔也。曰。两笔。岂非阿堵中耶。师曰。此虽古语近之而非也。吾所云两笔者。盖欲作人物。须先画目之上睑。此两笔如人意。则馀皆随笔而成。精神遂足。所以难也。或加以势利。则避之愈深。意苟相契。亦辄与不吝。楼攻愧。求之久不与。催以古风。有曰。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作诗不多语字。画亦无俗韵。初自言。若得为僧。三十秋瞑目。无言万事休。绍熙四年五月卒。寿八十。僧腊如师言。尤好作牛。自号老牛智融云。 明河曰。旨哉。融牛之论画也。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智融,姓邢氏,名澄,世居汴京。以医入仕,南渡居临安万松岭,号草庵邢郎中。官至成和郎,出入禁庭,赏赉殊渥。年五十,弃官谢妻子,祝发入灵隐寺,诸公贵人挽之不可。又游诸方,径山康庐,经行殆遍,闻灵山之胜,遂投迹为终焉计。独行独坐,或至移晷,人不知其能画也。山中多蛇,忽作二奇鬼于壁,一吹火向空,一蹋蛇而掣其尾,蛇患遂除。而时有火警,又于火端作土枭,枭声为之革。尝画龙首半体,祷旱辄应。遇其适意,嚼蔗折草蘸墨,以作坡岸岩石,尤为古劲。间作物象,不过数笔,寥寂萧散,生意飞动,或极力摹写,亦有形似,而遽不及远甚。楼攻愧钥尝寄匹纸求画,融久不与,攻愧以诗迫促之曰:“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又云:“人非求似韵自足,物已忘形影犹映。地蒸宿雾日未高,雨带寒烟山欲瞑。”融始为之,作《岁寒图》。融作诗不多,语意清绝,每自言:“若得为僧三十秋,瞑目无言万事休。”绍熙四年五月卒,寿八十,僧腊如其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全(一一一四~一一六九),号无庵,俗姓陈,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先从道川出家,后依佛智。初说法于宜黄之台山,移白杨西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居虎岩寺,后主湖州道场。乾道五年卒,年五十六。为南岳下十六世,丹霞佛智蓬庵端裕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元至正《昆山郡志》卷五有传。今录诗二十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全字无庵。昆山陈氏子。生有伟质温粹不凡。幼请父母从道川禅师为僧。参请精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静济寺殿前。偶触首于柱忽大悟。旁观者见其光彩飞动而不自知。自此遍游名山业席。道价日益。乾道中将示寂。众求遗偈。师瞪目下视。众又请。遂援笔书无无二字端坐而逝。阇维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法全禅师者。姑苏人也。姓陈氏。号无庵。早岁父携见东斋川和尚。川熟视曰。若能从我乎。全欣然膝地请名。其父奇之。遂舍断发。及游方。所至正大。人不易就。依佛智于虎丘。每入室。智以狗子无佛性话问之。全结舌。但见棒如雨。喝如雷。益迷闷。不知所以。频背众求示。佛智叱之。一日闻僧举五祖颂云。赵州露刃剑。忽惊汗下。趋呈智曰。鼓吹轰轰袒半肩。龙楼香喷益州船。有时赤脚弄明月。踏破五湖波底天。智乃肯之。然全所抱慎重。人莫知者。及佛智补灵隐。以全首众。林下知名。或以大刹请全主持。不应。每蹙额叹曰。古断臂以求安心。今卖身以要续祀。吾道殆哉。明矣。久之佛智以年迈。归西华旧隐。全始说法安吉道场。乃拈拄杖云。汝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楖栗。到处行脚。勘验诸方。更来者里觅个甚么。才轻轻拶著。便道天台普请。南岳游山。我且问汝。还曾收得大食国宝刀么。切忌口衔羊角。又曰。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以杖横案云。三祖大师变作马面夜叉。游遍四大部洲。却来山僧手里呈身。元来只是一条黑漆拄杖。还见么。直饶见得。入地狱如箭射。乾道己丑秋。有疾医至。全乃让之曰。为一幻躯。求良医。觅隹穴。是可忍乎。竟尔告寂。众泣求偈语。全大书无无二字。弃笔而化。火浴设利五色。塔于金斗峰。初全居灵隐首座时。有权道者。久参无證。请益于全。全以无住本。建一切法徵之。权有省。乃私笑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遂定师资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法全,字无庵,昆山陈氏子也。生有伟质,温粹不凡。幼请父母,从道川禅师为僧,参请精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静济寺殿前,偶触首为柱,忽大悟,傍观者见其光彩飞动,而不自知。自此,遍游名山丛席,道价益高。乾道中,将示寂。众求遗偈,全瞪目下视。众又请,遂援笔书“无无”二字,端坐而逝。阇维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定法师。字宁道。姓王氏。世为绍兴山阴人。幼岁从钱清保安院子尧道人得度。出游四方。从道隆师会景从三师。授华严义。尽得其说。至超然自得。出入古今。不妄随。不苟异。三师盖莫能屈也。众请住戒珠省院。未几弃去。时大慧杲。说法阿育王山。师慨然往造其居。所闻盖广。学者宗之。起住妙相。徙观音。复还省院。皆萧然小刹。羹藜饭豆。人不堪其枯槁。然著书不少辍。若金刚经解。法界观图会。三归一章。庄岳论。皆盛行于世。以淳熙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焚香说偈示灭。年六十八。葬于钱清。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妙云,字慈室。姓杨氏,明州人。从学于清修久法师,通达教观。绍兴十九年,继主清修,历慈溪、南湖,寻退居溪口吴氏庵。一日往别吴君,归而沭浴趺坐,谓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今吾将行,其可焚矣。”及香烟正炽起,而白佛求生安养,合掌就化。
释智廉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智廉,不详所出,居化度寺。禀性质朴,是非不挂唇齿。初遍参宗门,晚乃一意西方。庆元元年秋八月,无病忽别众曰:“我定中见阿弥陀佛,身长七八尺,紫金相好,见白豪光。大众围绕而说法。复白佛言:‘诸善人等,当起大信心,修诸善法,来生我国。’说已即隐。”复曰:“我既见佛,往生必矣。”乃书偈曰:“雁过长空,影沈寒水。无灭无生,莲华国里。”回身西向而逝,年八十二。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澄方,姓孙氏,香河人。幼好静默,出家于隆安寺,年十八登具。遍𠪾讲肆,于诸经论,无不了然,声华藉甚。后参禅旨,悟明心地,寻有尊宿,请住上方兰若。澄至,开辟幽荒,造感化寺,又起绝顶浮图。尝示众曰:“《涅盘经》云:避役出家,无心志道,我当罢令还俗,为王策使。惭耻之服,是为上服,不知惭愧,非佛弟子。”后示疾而终,门人士隆建塔上方寺东麓。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诗僧
冲奯(高丽松广社僧)。初以南省正元脱身。往松广社修真。崔怡为知申事专政。以书遗茶香。使请书报。师曰。子已绝俗。何须书往复为。怡且以诗赠之。即次云。瘦鹤静翘松顶月。寒云轻逐岭头风。个中面目同千里。何更新烦语一通。卒不以书答(胜览)。
释法朗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善宁)其徒法朗继之,锄理荒险,不避寒暑。又三十馀载,经营不倦。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弘相。号西溪。出沂水王氏。初弃家为佛子。事祖照上人。以通经得僧服。乃恣读内外书凡十年。多所究观。闻虚明亨公住普照。道价重一时。尽弃所学而学焉。虚明知其不凡。欣然纳之。又十年。乃佩其印。出世住郑州之大觉。嵩山之少林。沂州之普照。最后住清凉。师勤于按纳。有咨决之者。为之徵诘开示。倾囷倒廪。无复馀地。故虽退居谢事。而学者益亲之。为人款曲周密。而疾恶太甚。人有不合理者。必赤数之。怫然之气。不能自掩。平居教学者曰。禅道微矣。非专一而静。则决不可入。世间学解。谩费日力耳。及自为诗。并言语动作。一切以寓之。至食息顷不能忘。元遗山好问。与师同游兰若峰。道中谈避𡨥时事。师以为凡出身以对世。能外生死。然后能有所立。生死虽大事。视之要如翻覆手。然则坎止流行。无不可者。此须从静功中来。念念不置境。当自熟耳。时小雪后。路峻而石滑。师已老。力不能自持。足一跌翻折而坠。同行者失声。而莫能救。直下数十尺。仅碍大树而止。遗山惊问。师神色自若。徐云。学禅四十年。脚跟乃为石头取勘。闻者皆大笑。因共叹境熟之言。果其日用事而不妄也。年六十四而寂。所著文集三。曰归乐。曰退休。曰清凉。并语录一卷。传诸方。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洪照。字玄明。其先华州下邽人。世业耕桑。年十八入道。脩头陀行。夙夜匪懈。研精修多罗教。落发后。益励奋求解脱。受大名凭空禅师印可。云游河内。得古废寺基。翠壁斜倚。秀木傍郁。清泉流其下。照顾瞻喜曰。此正道人安隐处。询土人。知其为唐觉林禅刹也。照结草庐。被粗茹粝以居之。久之。四众向应鸠集。兴工开凿。得遗碑铜像。及然灯净盏百馀只。丛席既成。世宗嘉照行。锡圆通禅师之号。赐院额曰香严。照行高识远。超颖辩达。自初从道入法藏。依言而探义。因义而明理。运有为洪济之慈。入无證真得之妙。弛张用舍。开阖语默。于觉炤中。恒得自在。提振宗风。开觉后学。凡祖师之旨。在章句者。必引而申之。学人或探其涯涘。或接其波澜。莫不游焉息焉。随其分量。俱得受用。故一时佛法。以照为司南。居山三十年。未尝过檀门。日所资用。皆宰官居士。领施奉给。乐而不厌。虽金帛填委。而囊无一钱。大定二十六年。将逝。沐浴易衣。问时早晚。对曰。日晡矣。说偈怡然就寂。春秋七十有二。葬于院西之玉峰。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诗僧
惠文。字彬然。与觉月斋。名工于诗。深得山人体。一时名士多从之游。与李奎报交游。文死。奎报作哀词(本集)。 天寿寺诗云。路长门外人南北。松老嵓边月古今。天龙寺云。地泮花新意。冰消水旧声。绳鞋云。中青蓝亩错。边白雪城环(补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