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184  185  186  187  188  190  191  192  19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显
释显彬(守中 周 )
释显殊
释显万(致一 )
释祥
释小南
释晓纯
释晓通
释效常
释行
释行德
释行满
释行瑛( 广鉴 毛 )
释行肇
释兴道(默庵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显,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住平江府宝华寺。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显彬,字守中,俗姓周,安吉(今属浙江)人。住宝梵寺。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九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显殊,住婺州西塔,乃青原下十世,泐潭澄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显万,字致一,浯溪僧。尝参吕本中。有《浯溪集》(《宋诗纪事》卷九二),已佚。今录诗十四首。
释祥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祥公奉先深禅师嗣也。知见甚高。气压诸方。临终上堂举拄杖问众曰。汝道古佛到这里。为何不肯住。众莫有对者。乃自曰。为他途路不得力。复曰。如何得力去。横拄杖肩上曰。楖栗檀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言讫而化。师与文殊真。弟兄行也。聪嗣文殊视。祥则为侄。聪得法弟子。曰云居舜。曰明教嵩。祥嗣寂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系南。汀州张氏子。参祐禅师于潭之道林。获印可。随迁罗汉。掌堂司。即分座接纳。及祐移云居。以师继席。学者翕然归之。准世系。以黄龙是大父。名同而道望逼亚。故丛林目为小南。盖尊黄龙。为老南云。洪觉范谓。小南禅师。道眼明白。未为人知时。尝至东林照觉。鸣钟集众。出迎于清溪之上。其徒大惊。自是名日益著。将示寂。升座告众曰。罗汉今日。倒骑铁马。逆上须弥。踏破虚空。不留朕迹。乃归方丈。跏趺而逝。师以传道为志。阅七寒暑。住世四十有五白。虽所蕴未伸。炜然名见当时。垂称后世。云居。可谓有子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晓纯,居潭州夹山灵泉院。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心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晓通,住越州石佛寺。为青原下十二世,慧林本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又有族子曰效常者。侍师最久。待人接物。笑容满面。衲子云从。目为常欢喜。太尉刘绮。特敬之。书尺往复。呼为欢喜禅师。受安抚霍蠡请。自公安三圣。移住大沩。说法一本于师。从其道者甚众。或云。布衲乃师之弟。观其提耳之言。颇有家庭之意。师于中秋夜。示众云。山僧生来百拙。开口都无一说。今夜指空画空。笑倒清风明月。遂告寂。数日神色不变。凛然如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行,住潭州大沩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月庵善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行德,住韶州宝寿寺。为南华缘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世。《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行满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万州南浦人也。蚤年出蜀。阅潭湘禅会。挂锡石霜最久。诸公既示灭。乃抵豫章卒得指于大寂室中。寻游天台。览胜迹。因掌茗事于华顶峰下之智者院。平生怡怿。或与之共住几十年。未尝睹其有愠色夜就土榻。解衣喂蚤虱。晨坐房内外。则钜松之上。寄生小树低枝。若为满作礼。识者以为异。食量差少。四十年间。维至昵。略不见其便溺。开宝初。忽谓其友曰。我将行矣。当为我诵文殊名相助。其友从之。乃坐逝。春秋可八十馀。有唱道偈。颂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行满者。万州南浦人也。羁贯成童厥性明点。笃辞所亲求为佛子。受戒方毕。闻重湖间禅道隆盛石霜之门济济多士。遂往求解。属诸禅师弃代满往豫章观诸法席。既得安然。次闻天台灵圣之迹。由是结束游之。栖华顶峰下智者院知众僧茶灶。见人怡怿。居几十载未睹其愠色。卧一土床。空其下烧粪扫而煖之。每日脱衣就床。则蚤𧒢蛰蜇焉唼之。及喂饲得所。还著衣如故。或人潜扪其衣。蚤虱寂无踪矣。先是居房槛外。有巨松横枝之上寄生小树。每遇满出坐也。其寄生木必袅袅而侧。时谓此树作礼茶头也。或不信者专伺满出。则纷纷然。满去则屹立亭亭更无动摇。虽随众食量少分而止四十年内人未见其便溺。以开宝中预向人说。我当行矣令众僧念文殊名号相助。默焉坐化。春秋年可八十馀。满多作偈颂以唱道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行瑛,法号广鉴,俗姓毛,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住庐山开先寺。为南岳下十三世,东林照觉总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八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行肇,天台(今属浙江)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六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兴道,号默庵。住平江府慧日寺。为南岳下十五世,胜因咸青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