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181  182  183  184  185  187  188  189  19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僧荣
释中仁
释宗觉(无象 西坡 郑 )
释宗演(别称 圆觉演 崔 )
释祖英
郑释
释继成( 刘 )
释可观( 宜翁 解空、竹庵 别称 法界庵主 )
释庆老(龟年 )
释士圭(别称 鼓山圭、竹庵圭、明眼 士圭 竹庵、老禅 史 )
释文观( 叶 )
释法一(贯道 寻巢 雪巢 )
释法忠( 牧庵 )
释普鉴(佛慈 周 )
释惟照(别称 泐潭照 惟照 阐提 )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僧荣,宣和间赐紫僧,灵岩山秀峰寺住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中仁,号■(亻幻)堂,洛阳(今属河南)人。少依东京奉先院出家,徽宗宣和初赐牒于庆基殿,落发进具。后往来三藏译经所,谛躬经论。谒圆悟,留居天宁。孝宗隆兴初,开法大觉寺,迁临安府中天竺,次徙温州雁山灵峰。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曾诏入宫说法。《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觉,蜀僧(《舆地纪胜》卷六八)。明永乐《乐清县志》卷八有宗觉,字无象,号西坡,俗姓郑,乐清(今属浙江)人,住明庆院。徽宗宣和间为敌所迫,坠崖无伤。工诗文,有《箫峰集》,已佚。疑即其人。
全宋诗
释宗觉,字无象,号西坡,俗姓郑,乐清(今属浙江)人。为明庆院僧,善弈工诗,与王十朋有唱和。有《箫峰集》,已佚。明永乐《乐清县志》卷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释宗演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宗演。河北恩州人。姓崔氏。元丰满禅师弟子。唱云门之道者也。法貌脩整。持守严密。宣和中。徽宗诏入内庭说法。赐紫方袍。当时有大因缘。前后凡住十三院。度弟子一千二百馀人。住永福能仁寺时。先是。寺僧有生缚狝猴。以泥裹塑。谓之猴王者。岁月滋久。遂为居民妖祟。遭之者。初作大寒热。渐病狂不食。缘篱升木。自投于地。往往致死。小儿被害尤甚。于是祠者益众。祭之不痊。则召巫觋。垂夜至寺前。鸣金吹角。目曰取搆。寺众亦撞钟击鼓。与之相应言助神。日甚月盛。莫或之改。适师移住是寺。闻而叹曰。汝可谓至苦。其杀汝者既受报。而汝淫及乎人。积业转深。何时可脱。为诵大悲咒资度之。是夜师坐见妇人。人身猴足。血污左腋。下旁一小猴。腰间铁索絷两手。抱稚女再拜于前曰。弟子猴王也。久抱沉冤之痛。赖法力得解脱上升。故来致谢。复乞。解小猴索。师从之。且说偈曰。猴王久受幽沉苦。法力冥资得上天。须信自心原是佛。灵光洞耀没中边。听偈已。再拜而去。明日启其堂。施锁三重。盖顷年曾为巫者射。中左腋。以是尝深闭。猴负小女如所睹。乃碎之。并部从三十馀躯。亦皆乌鸢鸱枭之类所为也。投之溪流。其怪遂绝。师后归雪峰终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八
祖英,宣和中为灵岩寺监寺僧。
郑释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二九
郑释,宣和间人。见《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卷一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继成(?~一一四三),俗姓刘,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哲宗崇宁中,入贡于宗伯不第。师仰山普禅师得度,去依云盖老智,往扣普融。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诏住东京右街显忠寺,久而徙净因寺。高宗建炎初,居天台华顶。绍兴间,移闽中秀峰,十三年,卒于此。称佛慈蹒庵继成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智海道平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2—1182 【介绍】: 宋僧。华亭(今属上海)人,俗姓戚,字宜翁,号解空,别号竹庵。得法于本溪卿法师。高宗建炎初,主寿圣寺。绍兴间,移主当湖德藏寺,旋去。孝宗乾道七年,主北禅寺。后复归当湖。有《圆觉手鉴》、《竹庵集》、《山家义苑》。
全宋诗
释可观(一○八三~一一八二),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得法于车溪卿法师。高宗建炎初,主嘉禾寿圣寺。绍兴间,迁当湖德藏寺。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主吴之北禅寺,时年八十九(生年据此推算)。淳熙九年卒(《释疑年录》据《释门正统》七,亦卒于本年,然卒年九十一,则生年为一○九二,与前说异)。有《竹庵集》,已佚。《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今录诗三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可观,字宜翁,号竹庵,自称法界庵主。云间戚氏子。十三祝发,宗天台教,历钱塘南屏车溪等山。建炎初,住持海盐当湖镇之德藏寺。退居竹庵。后复住延庆祖刹。入门适九日,因指座作诗。寻归当湖,凿山月池,搆松风台。淳熙九年,年九十九,端坐而化。有《山家义苑》、《菊坡》等集。塔在德藏西北隅,为筑城所毁。邑令谢良弼梦一紫衣老僧曰:“我竹庵和尚也,以塔累公。”旦日,因为缮治立石表之。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可观(一○八四——一一八二),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年十六受戒,受法于车溪择卿法师。建炎初主嘉禾寿圣寺,迁当湖德藏寺,撰《楞严经补注》。乾道中主姑苏北禅寺,徙延庆寺,仍归当湖。淳熙九年二月卒,年九十九(《释氏疑年录》卷八据《释门正统》云年九十一)。著有《园觉手鉴》、《竹庵草录》一卷(存)、《山家义苑》二卷(存)。见《补续高僧传》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姑苏志》卷五八,《吴中人物志》卷一二,《宋诗纪事》卷九三。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观。字宜翁。华亭戚氏子。年十六具戒。闻车溪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云。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师闻而心服。玉慧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霅以祥苻延阅二载。以疾返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乃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𣏌。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已。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庆。时已八十九岁。行李寂寥。人所叹服。不二载仍归当湖。自题其像曰。维摩诘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老竹庵。坏与不坏。初无欠长。到处江山风月。不是这个伎俩。淳熙九年二月。无疾而逝。师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以自号。大慧杲尝过之。对语终日。叹之曰。教海老龙也。师见斋房安像。即诫之曰。汝起居无礼。说无益语。少时焚香之敬。不补终日媟嫚之罪。其谨慎微细如此。观塔。在德藏西北隅。为筑城所夷。知县谢良弼。梦一紫衣老僧。谓曰。我竹庵也。以塔累公。谢寻访。果得塔。因为缮治。复立石表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可观,字宜翁,年十六依南屏出家,复从车溪卿有省。宋建炎初,主嘉禾圣寿,选当湖德藏,补注《楞严》,一室翛然,人或不能堪,观顾而乐之,且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杞请主吴之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坐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闻之,击节称赏。尝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号“竹庵”云。大慧尝访之,对语终日,退而叹曰:“教海老龙也。”有《竹庵集》、《山家义苑》行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庆老(?~一一四三),字龟年,住泉州。高宗建炎间以诗谒参知政事李邴。绍兴十三年卒(《云卧纪谈》卷上)。事见《夷坚乙志》卷一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有语录传世。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远禅师。以平时所得白远。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闲言语。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宁。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城都史氏子。世业儒。师幼而明敏。年十三。依大慈寺宗雅首座。落发具授。大慈号四川学海。师执经讲筵。志在楞严。阅五祀。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即出关。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所至参承。皆蒙咨揖。晚依百丈归正首座。正博贯内外典籍。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师闻而悦之。即自百丈历东吴。观光保社。寻抵龙门。以咨参。所得扣之。佛眼曰。汝解心已极。只欠著力开眼耳。令主堂司。一日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师罔措。至晚。复举前问。佛眼曰。闲言语。师于言下。顿释疑情。曰。东山铁酸饀。今而后。不复疑也。自是师资缘契。决择日臻玄奥。政和末。佛眼被旨。迁褒禅山。师佐其行。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唱佛眼之道。佛眼谢褒禅。钱复请于朝。以师继其席。阅七稔。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未几胡马南渡。退居分宁之西峰。结茅于寺旁竹间。号竹庵。有偈曰。种竹百馀个。结茅三两间。才通溪上路。不碍屋头山。黄叶水去住。白云风往还。平生只如此。道者少机关。及圜悟禅师归蜀。送别次。圜悟剧称杲妙喜。师恨未之识。俄避地造仰山。适妙喜亦至。遂相与定临济宗旨。偕还南康之云门庵。妙喜曰。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作颂古一百一十篇。有提尽古人未到处。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吾二人同夏于此。虽效颦无愧也。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各为之颂。发明蕴奥。不开知见户牖。不涉言语蹊径。其颂女子出定话曰。不假文殊神通。不用罔明弹指。尔时灵山会中。女子从定而起。临济见僧入门。便喝颂曰。一喝喝上四禅天。临济元来不会禅。尽道朝阳生户外。不知夜月落阶前。德山见僧入门。便棒颂曰。棒下真鍮不博金。德山彻底老婆心。后人只看波涛涌。不见龙王宫殿深。芭蕉拄杖子话颂曰。绵州附子汉州姜。最好沉梨出麝香。鲁子师僧才一嗅。鼻头裂破眼睛黄。若此类皆奇作也。已而入闽。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稍迁乾元。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授道元馀。创新栋宇。尝示众曰。巧说说不到。心思思不及。命断眼豁开。半钱也不直。又曰。不拥其前。不遮其后。上下四维。七通八透。正当恁么时如何。八十翁翁行不得。又曰。目击道存。已涉文彩。执鞭回首。未免途程。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父母未生时现成。翛然不落阴界。自由自在。当恁么时如何。踏著关棙子。处处得逢渠。又曰。正当明时如王宝剑。卓拄杖下座。又曰。玄路绝如解开。口说话。圣量尽。方得不受人瞒。玄路不绝。只是说道理。圣量不尽。依前落路岐。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一日谓僚属曰。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院独废绝。非老禅不能办。即以属师。不数月。殿阁崇成。他日丞相游鼓山。目其成绩。遂迎师复归鼓山。是时闽中法道最盛。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绍兴甲子。有旨移雁山能仁。为第一代。乙丑蒙恩。住龙翔新寺。丙寅秋七月十八日。得旨谢院事。明日汤浴更衣。声钟集众。师步至众集处。方趺座。泊然而逝。寿六十有四。腊五十有一。火馀舌如红莲色。并二牙不烬。舍利不胜数。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师风姿奇厖。朗润。声如钟。学兼内外。谈论衮衮。操持宗柄断断。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几半天下。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晚居鼓山。自号老禅。书揩逌媚。尺牍所传。人以为宝。其所为。禅家四六。及五字句。皆精绝。自成一体。世多传诵。有语录。行于世。 赞曰。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赞叹竹庵。也是妙喜骂詈竹庵。也是妙喜。赞之骂之。各有所以。赞之者。为渠具衲僧正眼。骂之者。为渠浸在醋瓮里。或曰。如竹庵之为宗师也。不可赞。不可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赞之骂之。徒增话𣠽。妙喜闻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齿三下。从渠钻龟打瓦。世以为确论。予谓。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言行相副。全节自高。宏法有体。由灵源佛鉴而后。竹庵其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号竹庵。蜀郡成都史氏子。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圭有密行。喜推奖人士。一与圭接者。皆成美名。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研究楞严。而雅亦僧杰也。默察圭器度宏大。意欲圭南询。乃盛赞真歇之为人。盖歇未出蜀时。亦习讲于成都大慈。圭味其指。弃讲谒诸名宿。虽经赏识。未豁所蕴。晚登龙门。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佛眼知圭。命典堂司。不得辞。圭以未伸所解为闷。几入方丈。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高庵正堂时称明眼。圭惭乘间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哂曰。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圭不领。至晚理前问。佛眼唾曰。閒言语。圭背汗淋踵。弗吐一词而出。因叹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吾蜀周金刚不谬矣。政和间。开法天宁。浩归湖海。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妙喜称之。及济川除给事。圭同日受诏。住雁山能仁。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真歇居江心寺。有大名闻。圭将至。恐东瓯未廓所见。乃过江迎圭。大展九拜。以诱瓯人。圭未视篆。有嫉者深夜纵火。能仁燬尽。圭就故址结茅。乃示众曰。爱閒不打禾山鼓。投老来看雁宕山。杰阁岳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还有共相出手者么。喝一喝。未几能仁复成。初寺燬。随圭之众。多背去者。寺成复归。或曰。彼彼以成败事师。非义侣也。请勿收录。圭曰。不然。境风所飘。力未充也。若弃之。岂慈摄之义哉。真歇移径山。圭补江心。江心有僧。久居閒房。不预参列。值圭升座。搀众出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圭曰。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未审意旨如何。圭曰。马便搭鞍。驴便推磨。僧礼拜。圭曰。灵俐衲僧只消一个。圭乃曰。马搭鞍驴推磨。灵俐衲僧只消一个。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西来祖意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其僧脱然。终其身。不露姓字。圭后住闽之乾元。有慧温入室。圭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速道将来。温有省。大笑起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呵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圭诺之。又移居鼓山。进院至三门。德升把住问曰。国师不誇石门句。请师速道。圭震声喝之。升亦领旨。圭既年老。罢上堂。惟临轩随机。不计旦暮而已。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沐浴升座。命声鼓集众。众方集。圭顾视左右。就法座。泊然坐化。茶毗舍利无数。送者均得之。塔于鼓山。 赞曰。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初剃染。即受知于宗雅。游方复际遇于龙门。及行道。又逢真歇而襄之。辄与高庵正堂辈。齐名海内。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閒言语。”圭于言下大悟。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十五年,移住龙翔。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观(一○八三~一一七八),俗姓叶,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年十九依白岩寺慧通,二十得度。游方谒守卓禅师于东京天宁寺,因看《柏树子颂》有省。晚住温州本寂灵光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长灵守卓禅师法嗣。孝宗淳熙五年卒,年九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贯道,赐号寻巢,俗姓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从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后又谒蒋山圆梧禅师、疏山草堂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后四迁巨刹。退长芦,归天台万年观音院。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二《长芦长老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今录诗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一号雪巢。即襄阳郡王驸马李遵勖玄孙也。世居开封祥符县。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产。声洪气伟具大人相。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未几慈觉殁。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依十年。觉心迷闷道无所入。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重之。适悟奉旨住天宁。亦在侍。不契。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请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处世而忘世也。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珍重观世音。泥蛇吞石虎。乃入龛趺坐别众而逝。塔于本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一。字贯道。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世居开封祥符。其母见老僧入梦而生。比成童。一切嬉弄皆不顾。十七试太学为诸生。被服诗书。岸然自负。从其翁仕淮南。欲任以官。不从。将弃家事长芦赜公。翁难之。母曰。此夙世沙门。勿夺其志。未几赜殁。礼灵岩通照愿公。得度登具。依之十年无所入。益刻苦奋厉。时圆悟住蒋山。以大法炬许之。悟奉诏住京师天宁。师侍行。会靖康之乱。悟还蜀间关。走谒草堂清公于疏山。一语顿明大法。绍兴七年。泉守宝文刘子羽。迎住延福院。丞相张公浚。帅福唐。徙住寿山。尚书梁公汝嘉。守四明。又挽居雪窦。于是公卿大夫。想见风采。争先邀迎。惟恐弗及。天台万年寺。在山谷穷处。其徒阘茸。有司奏改为禅。率选名缁众所信服者。为领袖。师遂又徙万年。间复一应长芦。而归万年观音院。浃日示微疾。说偈入龛而逝。寿七十五也。师生于戚里。长于华屋。而性与道合。不假师授。一念幡然。超尘劳而脐觉岸。为世大知识。岂不谓豪杰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阳郡王驸马李遵勖玄孙也。世居祥符,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生。发声洪亮,质异凡庸。年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未几,慈觉寂,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相依十载,觉心迷闷,道无所入。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之。适悟移住天宁,一亦随侍。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请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珍重观世音,泥蛇呑石虎。”乃入龛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姚。年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遍参名宿,到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之佛眼。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徽宗宣和间居南岳,传每跨虎出游,儒释望尘而拜。
全宋诗
释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字牧庵,俗姓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晚住隆兴府黄龙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据《佛祖通载》卷三○,《嘉泰普灯录》作年六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号牧庵,俗姓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年十九出家,习天台教,笃学雄辩,时称「忠虎子」。后转而遍参禅宗名德,得舒州龙门佛眼禅师印可,自是声播丛林。宣和中,卜居南岳妙高峰下,后历住南木、雪盖、二圣、大沩、黄龙,释子士夫,争与之游。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述《宗教正心论》十卷、补寒山诗三百篇,并行于时。见《宝庆四明志》卷九,《历代佛祖通载》卷三○,《大明高僧传》卷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忠号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故遍参名德。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佛眼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涧下水长流。眼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宣和间湘潭大旱。祷弗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尝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棒临济喝。若向牧庵门下秖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秖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系曰。牧庵既悟一心三观。即当挥麈为台教吐气。尤以未能泯迹。乃遍扣达磨之徒。正如香象渡河。直欲一踏到底。所以宜乎才跨龙门便能倾湫倒岳也。伟哉。世有习三观者。且指悟之一字不知其为何物。误认糟粕作醍醐。诋壁观为护教。岂非师子之虫耶。故渰山集深斥台教传佛心印书。后卷当删去。盖令学者障悟门。造地狱业不浅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号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佛眼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涧下水长流。眼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宣和间。湘潭大旱。祷弗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尝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棒。临济喝。若向牧庵门下。祇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祇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忠,字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故遍参名德。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心性,述偈呈佛眼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涧下水长流。”眼曰:“我末后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宣和间,湘潭大旱,祷弗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尝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棒临济喝,若向牧庵门下秪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鉴(?~一一四四),号佛慈,俗姓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依景德寺清智下发。年十七游方,初谒觉印英禅师,不契。遂扣真净之室,契悟,命侍巾钵。晚住平江府宝华寺,次移高峰寺。高宗绍兴十四年卒。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俗姓李。住洪州宝峰。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师法嗣。幼师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谒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领招提,还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诏补江州圆通,弃去,复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讳惟照。简州阳安李氏子。母方孕。梦异僧持应器踵门。若将寄食者。一夕有光。发其室卢。里人相惊且而育。师儿时趣尚超卓。稍长泊然。不旨从俗。屈首受书。至性相近习相远。遽曰。凡圣一体。以习故差别如是。我知之矣。去家走成都。依鹿苑寺青泰为童子。乞名惟照。志始生之异焉。十九得度具戒。泰尝使之受起信论于大慈寺中。讲辄归卧。泰诘之。对曰。既称正信大乘。夫岂言说所能了邪。于是尽弃所闻。虚心游方。时楷禅师居大洪山。名震天下。往依之。一见以为俊朗。委曲容接。师亦奋励。急于透脱。尝夜坐阁道间。徼巡者传呼过之。随声有省。即趋丈室。吐所悟。楷揶揄之。师疑焉。复将彻究源底。于是遍参宗师。往来楷所是。后历三吴。闻揩以罪为民。居沂水之芙蓉庵。趣往唁之。未至间。仆夫被酒迷失道。师却行及之。举杖奋击。忽大悟。及见楷。望而喜曰。今日相见。庸非鳌山耶。因留佐耕。湖上服役累年。尽得芙蓉之道。致政王少宰有子。亡且有年矣。忽梦其归。翌日而师至。问其生年。适与其子亡日合。因抱持泣。以为后身也。遂命出世洛阳之招提。迁舒州甘露。再迁三祖。宣和初道行闻于朝。有旨。移庐山之圆通。先是住持守惠。以事罢去。复自诉于有司。阅三年。得旨。还旧住。信至。师怡然拽杖出门。与二三禅者。徜徉山谷间。未几泐潭虚席。江西师尽礼致请。遂补处焉。师姿容丰硕。音声朗润。身荷大法。名尊诸方。自号阐提。尝示众曰。坐禅好诸禅德。不用胡思乱想。坐教悟去。你若悟去。十二时中便有自由分。佛也不奈你何。祖也不奈你何。你也自不奈何。岂更听别人指挥。所以达磨大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曾有许多屈曲言句。教你思量。生受今时。诸方丛林未尝有一个善知识。不教你参禅学道修行。乃至禅头首座同行道伴。亦皆教你参学。更看话下语。商量因缘。研穷今古。你辈更不识好恶。甘作众生。就人学去。更向案子头大𠕋小𠕋。录将去。采拾言句。攒花簇。锦记忆筑。向肚皮里。为禅为道。苦哉递相坏了。也不是遮个道理。你诸人本无许多事。只为始行脚时。撞著一个没见识长老。教你许较。劳攘打头。便参得个庭前柏树子话。又参得斩猫儿话。洗钵盂话。野狐话。勘婆话。参得一肚皮禅道。便棹腰摆胯。称我是方外。高人面前说得恰似真个背地里千般乱做次第一文。也不直才有些子违顺风起。便见手忙脚乱为什么。如此只是学得来。奉劝莫学。须是自办取始得。你不见祖师少林九年面壁。二祖立雪齐腰。黄梅聚七百高僧衣钵。后来独付庐老。于是时也看那个因缘。淘汰那个古今。曾下得什么语。既不是因缘。你辈又苦死瞒生。学图个什么别。无人向你恁么道。只是宝峰忒煞老婆教。你莫参禅。莫学道。莫看经。莫念佛。以至礼拜烧香种种劳攘。你须道十二时中毕竟如何度。时宝峰只教你如大死人。你若真个如大死人。有什么闲工夫去。参禅学道。礼拜烧香。许多费力。山僧五处住院。凡教徒不出此。如大死人四个字。直是我悟得底。且不在一大藏教里。传灯录五家宗派古今言句里。是平生所證底法。所行底法。你若直下会去。且不曾教坏。你适来。有一兄弟入室问。莫是如大死人却活么。禅客莫问活。你但死了更死。你又不曾死。只管要活作什么。而今听普说了。下去堂中。或堂前后架试坐看。有时被你久久坐。忽然死得也不定。建炎改元。北人南渡。泐潭日不下千钵坐食。师超摇法乐。略不以介意。而檀施四来。齐厨济足。人到于今称颂之。二年正月辛丑夜参。因叙洞下宗旨。不断如线。而名世续慧命者零落。无几因欷歔江下沾襟。明日闭方丈不出。又明日手写数语遍与山中耆宿。辞诀。众大骇。至有哭之恸者。师皆拒而不与之接。至中夕。遽命烛。集执事者。嘱以后事。语终。泊然而逝。阅岁四十有五。坐二十五夏。时御史中丞陆德先。西京宗正赵公士暕。尚书郎方公昭通。议大夫冯公温舒。徽猷阁待制宋公唤秀。州刺史韩公昭同会泐潭。颇问道于师。见其脱去之状。益歆慕焉。火馀五色舍利。烱如珠玉。齿舌不烬。塔于寺之西峰。师初在西京。漕使徐公闳中有子。冠且婚矣。见师说法次。忻然慕之。即弃荣剔发具戒。名曰德止。以夙悟才辩。有名于世。 赞曰。教中以七地已前菩萨福智为修生。八地已去福智为报得。若阐提。年二十有八出世。五迁巨刹。所至勃兴。槌拂之下。动如阡陌。初未尝遣化。而供馔珍丽。服用完新。庸非报得者欤。方是时丛林以侈靡相尚。照因其时。阔达大度。顺学者之欲。而嫚骂诸方。特以如大死人为教。然托其身后。竟未有继其风者。呜呼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