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163  164  165  166  167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惟白
释义缘
释允诚
释志来
释志陆
释法远( 法远 别称 柴石野人、柴石老人 远录公 )
释非浊(真照 张 )
释倚遇( 倚遇 林 )
僧从谦
僧希白(宝月 慧照大师 )
释允堪( 真悟大师 智圆、智圆大师 世称 十本记主 )
释契嵩(明教、潜子 契嵩 仲灵 明教大师 荒墩 )
释修广(别称 宝月大师 叔微 王 )
释怀琏( 怀琏 器之 大觉禅师 泗州 世称 琏三生 )
释绍铣( 绍铣 崇辩大师 )
释惟白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
惟白,仁宗时鄞县月山沙门,修习律宗。
释义缘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六
义缘,仁宗时僧人。
释允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五四
允诚,仁宗时僧人,释重显弟子。编有《明觉禅师语录》(存)。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九七
志来,宋仁宗时僧人,赐紫。见志来《云门山僧守忠碑》(《益都金石志》卷二)。
释志陆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九二
志陆,仁宗时僧人。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于是断发。受具足戒。谒汾州昭公。又谒汝海省公。皆受记莂。天禧中。游襄汉隋郢。至大阳。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延叹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證。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依滁州琅琊觉禅师。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说法为省公之嗣。次住姑苏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于会圣岩。因阅班固九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證。其一曰。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贯带。其四曰。事贯带。其五曰理事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挟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远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唯依吾语。而为己解。则名谤法。大众到此如何。众无语。远叱去之。举僧问夹山。如何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法眼曰。我二十年来。将作境语会。远曰不作境会。作么生会。僧曰。师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直饶不作境语会。亦未会在。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也)。远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初欧阳文忠公。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远坐其旁。文忠收局。请远因棋说法。乃鸣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而时时头撞。休誇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远偈语妙密。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赞曰。黄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动。无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赞。曰。黑狗烂银蹄。白象昆崙骑。于斯二无碍。木马火中嘶。远雅自称柴石野人。殁时已七十馀。少时与达观颖公。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远以智脱之。众以其晓吏事。号远录公。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十九出家。先谒汾州。得一盼相印。复参叶县省公。与天衣怀。同往叶县住持。枯淡严密。诸方畏之。师至值雪寒。县喝骂驱逐。至以将水泼。众僧衣履皆湿。怒而散去。唯师与怀。自若整衣。敷具复坐如故。县到。呵曰。汝更不去。待我打耶。师近前不审。云。某数千里而来参。叩和尚为明大事。岂以杓水泼之便去。县笑。因而遂留。相依数年。万方挫折。师始终一如。所谓真金烈火。愈锻而愈明。县始以衣法付之。开堂日拈香曰。汝海。枯木上生花。别迎春色。盖指叶县也。师与王质。待制论道。画一圆相。问曰。一不得匹马单鎗。二不得衣锦还乡。鹊不得喜。鸦不得殃。速道速道。王罔措。师曰。勘破了也。师暮年休会圣岩。叙佛祖奥义。作九带。启迪学者。与因棋说法一事。莫不家喻户晓。师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雅自称柴石老人。殁时已七十馀。范文正公。铭其塔曰。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瘗骨。千载清风。师平生贵尚真实。参證痛抑浮辩。尝谓道吾真公曰。学未至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雘。秪增其臭耳。得法弟子道臻者。继大觉琏。住净因。法道大弘于京师。当英神启三朝。数入宫说法。恩遇隆渥。为人渠渠静退。似不能言者。奉身至约。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胫。不多为丛褶。曰徒费耳。无所嗜好。尝雪方丈之西壁。命文与可扫墨竹。谓人曰。吾使游人见之。心目清凉。此君盖替我说法也。元祐八年殁。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非浊,字真照,姓张氏,范阳人。重熙初,礼圆融国师为师。居无何,婴足疾,遁迹盘山,敷课于太白峰颠。每宴坐诵持,时见山灵部从敬侍。久之,疾渐痊。重熙八年冬,有诏赴阙,兴宗契厥道要,宠之紫衣。十八年,授上京管内都僧录,寻迁燕京管内左街僧录。清宁改元,加崇录大夫检校太保,踰年晋检校太傅太尉,赐号“纯慧大师”。浊搜访阙章,聿修睿典,撰《往生集》二十卷,进呈御筵,大惬皇愫,鉴赏久之,亲为序引,命龛次入藏。清宁六年春,銮舆幸燕,回次花林,浊侍坐于殿,亲受燕京管内忏悔主菩萨戒师。明年二月,设坛奉福寺,忏受之徒,不可胜纪,清宁九年四月示疾,告终于竹林寺,旋移窆于昌平县。司空豳国公仰其高躅,建立寺塔,并营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高踰寻丈,庶陵壑有迁而音尘不泯。文具山志,释真延为之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属福建人)。俗姓林。师事北禅贤禅师,后住持分宁法昌寺(《五灯会元》卷一六)。神宗元丰二年卒,年七十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倚遇。漳州林氏子也。为人奇逸。有大志。自剃发受具。即杖策游方。名著丛林。浮山远禅师。尝指以谓人曰。后学行脚样子也。辞远谒南岳芭蕉庵主谷泉。三至三遭逐。犹谒之。泉揕之曰。我此间。虎狼纵横。尿床鬼子。三回五度。来觅底物。遇曰。人言庵主见汾州。泉乃解衣抖擞曰。汝谓我见汾州。有多少奇特。遇即礼拜。问曰。审如庵主语。客来将何祗待。泉曰。云门胡饼。赵州茶。遇曰。谢供养。泉曰。我火种也未有。早言谢。谢什么。遇乃去。至北禅贤禅师。问曰。近离什么处。遇曰。福严。曰。思大鼻孔长多少。遇曰。与和尚当时见底一般。曰。且道老僧见时长多少。遇曰。和尚大似不曾到福严。贤笑曰。学语之流。又问。来时马大师健否。遇曰。健。曰。向汝道什么。遇曰。令北禅莫乱统。贤曰。念汝新到。不欲打汝。遇曰。倚遇亦放过和尚。乃罢。遇因倒心师事之。时慈明禅师。住兴化。过贤公室。遇侍立。看其谈笑。贤曰。汾阳师子。可杀威狞。慈明曰。不见道。来者咬杀。贤曰。审如此。汾阳门下。道绝人荒耶。慈明举拂子曰。这个因甚到今日。贤未及对。遇从旁曰。养子不及父。家门一世衰。贤呵曰。汝具什么眼目。乃敢尔。遇曰。若是咬人师子。终不与么。慈明将去。至龙牙像前。指以问遇曰。谁像。遇曰龙牙。慈明曰。既是龙牙像。何乃在北禅。遇曰。一彩两赛。慈明曰。像在此。龙牙在什么处。遇拟对。慈明掌之曰。莫道不能咬人。遇曰。乞儿见小利。慈明呵逐之。贤公除夕。谓门弟子曰。今夕无可分岁。共烹露地白牛。大家围炉。向榾柮火。唱村田乐。何也。免更倚他门户。旁它墙。乃下座。有僧从后大呼曰。县有吏至。贤反顾问所以。对曰。和尚杀牛。未纳皮角耳。贤笑掷暖帽与之。僧就拾得。跪进曰。天寒还和尚帽子。贤问遇曰。如何。遇曰。近日城中纸贵。一状领过。后还江南。再游庐山。寓止圆通。时大觉琏公。方赴 诏。辞众曰。此事分明。须荐取。莫教累劫受轮回。遇问曰。如何是此事。曰荐取。遇曰。头上是天。脚下是地。荐个什么。曰。不是知音者。徒劳话岁寒。遇曰。岂无方便。曰。胡人饮乳。反怪良医。遇曰。暴虎凭河。徒誇好手。拍一拍皈众。后游西山。眷双岭深邃。栖息三年。与英邵武。胜上座游。应法昌请。决别曰。三年聚首。无事不知。检点将来。不无渗漏。以拄杖划一划曰。这个且止。宗门事作么生。英曰。须弥安鼻孔。遇曰。临崖看浒眼。特地一场愁。英曰。深沙努眼睛。遇曰。争奈圣凡无异路。方便有多门。英曰。铁蛇钻不入。遇曰。有甚共语处。英曰。自缘根力浅。莫怨太阳春。却划一划。宗门且止。这个事作么生。遇欲掌之。英约住曰。这漳州子。莫无去就。然也是我致得。法昌在分宁之北。千峰万壑。古屋数间。遇至止安乐之。火种刀耕。衲子时有至者。皆不堪其枯淡。坐此成单丁。开炉日。辄以一力挝鼓。升座曰。法昌今日开炉。行脚僧无一个。惟有十八高人。缄口围炉打坐。不是规矩严难。免见诸人话堕。直饶口似秤磓。未免灯笼勘破。不知道绝功勋。安用修因證果。喝一喝云。但能一念回心。即脱二乘羁锁。大宁宽禅师至。遇画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便曳钁出。翌日未升座。谓宽曰。昨日公按如何。宽画此[○@牛]相。即抹撒之。遇曰。宽禅头。名下无虚人。乃升座曰。忽地晴天霹雳声。禹门三级浪峥嵘。几多头角为龙去。虾蟹依前努眼睛。南禅师至。遇方植松。南公曰。小院子。㘽许多松作么。遇曰。临济道底。曰。㘽得多少。遇曰。但见猿啼鹤宿。耸汉侵云。南公指石曰。这里何不㘽。遇曰。功不浪施。曰。也知无下手处。遇却指石上松曰。从什么处得此来。南公大笑曰。苍天苍天。乃作偈曰。头戴华巾离少室。所携席帽出长安。鹫峰峰下重相见。鼻孔元来总一般。又画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遇和曰。葫芦棚上挂冬瓜。麦浪堆中钓得虾。谁在画楼沽酒处。相邀来吃赵州茶。又画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南公曰。铁牛对对黄金角。木马双双白玉蹄。为爱雪山香草细。夜深乘月过前溪。又画此㊀相示之。遇曰。玉麟带月离霄汉。金凤衔花下䌽楼。野老不嫌公子醉。相将携手御街游。又画此○答之。时南公道被天下。丛林宗之。而遇与之酬唱。如交友。一时豪俊多归之。宝觉心禅师问曰。不是风兮。不是幡。黑花猫子面门斑。夜行人只贪明月。不觉和衣渡水寒。岂不是和尚偈耶。遇曰然。有是语。宝觉曰。也太奇特。遇曰。汝道。祖师前段为人。后段为人。对曰。祖师终不妄语。遇曰。意作么生。对曰。岂不见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遇曰。如狐渡水。有甚快活。曰。师意如何。遇以拂子摇之。对曰。也是为蛇画足。遇曰。乱统作么。对曰。须是和尚始得。徐德占布衣时。未为人知。遇特先识之。山中往来。为法喜之游。及其将化。前一日。作偈别德占。德占时方丁太夫人忧。居家。偈曰。今年七十七。出行须择日。昨夜问龟哥。报道明朝吉。德占大惊。呼灵源叟。俱驰往。遇方坐寝室。以院务什物付监寺曰。吾自住此山。今三十年。以护惜常住故。每自莅之。今行矣。汝辈著精彩。言毕举手中杖子曰。且道这个付与阿谁。德占灵源。屏息无答者。掷于地投床。枕臂而化。 赞曰。予观法昌契悟。稳实宗趣淹博。荷担云门气无丛林。其应机施设。锋不可犯。殆亦明招独眼龙之流亚欤。然所居荒村破院。方其以一力挝鼓。为十八泥像说禅。虽不及真单徒之有众。亦差胜生法师之聚石。味其平生。未尝不失将顿足。想见标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仁宗庆历中住开元寺。尝游石壁山,相传见二士对弈,就之则化为双鹤冲天而去,遗一棋子,从谦取而咽之,遂辟谷不食四十年。后归岐山石门示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长沙人,字宝月,号慧照大师。善书,有东晋人风度。填本刻石,不失其真。仁宗庆历中以《淳化阁帖》模刻于潭之郡斋。亦工白描荷花。有《古法帖》。
全宋文·卷九三九
希白,字宝月,长沙(今湖南长沙)人。作书有江左风味,豪放自得,庆历中尝以《淳化阁帖》模刻于潭之郡斋。有古法帖十卷。见《皇宋书录》卷下,晁说之《题僧希白摹法帖》(《嵩山文集》卷一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61 【介绍】: 宋僧。钱塘人。依天台崇教大师慧思出家,学无不通,尤精律部。仁宗庆历中,赐号真悟大师。有《会正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法门赞序》等。
全宋诗
释允堪(?~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庆历七年(一○四七),赐号真悟大师。嘉祐六年,卒(《佛祖统纪》卷四五)。徽宗崇宁间加谥智圆。事见《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全宋文·卷六三七
释允堪(一○○五——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后从仁和择梧律师精研律部,续南山宗。于南山宗开创者唐释道宣的重要著述,均作记解,有《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毗尼义钞辅要记》等十部,世称十本记主。今释藏中尚存其著作八种。又尝于杭州之昭庆寺、苏州之开元寺、秀州之精严寺建戒坛度僧。晚居西湖菩提寺。嘉皊六年卒,赐号真悟大师。崇宁元年更谥智圆。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允堪。钱塘人。年九岁。有客指小桂试之。答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辨博精通。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并法门赞序等文。庆历七年赐号真悟大师。崇宁间加谥智圆。嘉禾陈舜俞撰行业记。元瘗西湖涌泉山。后迁塔西湖。 赞曰。 三无漏学  以戒为先  至人不生  宗其谁传 援笔作记  弘范人天  寥寥千古  宝月高悬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允堪,钱塘人也,未详其姓氏。年九岁,客指小桂令赋,咏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客奇之。从天台崇教慧公祝发,学无不通,专精律部,续南山宗。仁宗庆历二年,建戒台于杭之昭庆寺。自兹以后,复依律建坛,苏之开元,秀之精严,并宏法会,传戒度僧。晚岁退居西湖菩提寺,撰《会正记》以释《南山律钞》,辩论精详。更著《十二部经解》、《法门赞序》诸文。 弟子元照,祖述师法,纂著益繁,照别有传。堪邃学穷理,老而弥笃。启迪后秀,津津不倦。以宋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寂于昭庆,建塔于菩提。仁宗时,赐号曰“真悟大师”。徽宗崇宁元年,更谥“智圆大师”。释元复赞曰:“三无漏学,以戒为先。至人不生,宗其谁传。援笔作记,宏范人天。寥寥千古,宝月空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2 【介绍】: 宋僧。藤州镡津人,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七岁出家,十三落发,十九游方,得法于筠州洞山之聪公,住南屏最久。仁宗庆历间,隐居钱塘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皇祐中入京师,两上万言书,赐号明教大师。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以与当时辟佛者抗。为文雄伟,能自畅其说。有《治平集》、《镡津集》。
全宋诗
释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灵,自号潜子,欲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七岁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游方天下。仁宗庆历间居钱塘,嘉祐六年(一○六一)入京,献所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诏付传法院,并赐号明教。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卒于杭州灵隐寺,年六十六。有《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今存《镡津文集》二十二卷,其中诗二卷。事见《镡津文集》卷首宋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 契嵩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弘治刊本《镡津文集》为底本,校以《宋四十名家小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镡津文集》尚有有明永乐刻本(藏湖南省图书馆)、万历三十五年嘉兴楞岩寺刻径山藏本(藏武汉大学图书馆),其所载诗与弘治刊本同。
槜李诗系·卷三十
契嵩,藤州人。尝著原教论,又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上之仁宗,韩琦、欧阳修皆尊礼之。初居佛日,嘉祐中,陈舜俞以其宅为光德庵,俗名荒墩,在今嘉善治东五里,延嵩焚修其中。有镡津集。熙宁四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遂化。阇毗不坏者五,顶耳舌、童真数珠,葬于永安之左。
全宋文·卷七六四
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灵,自号潜子,俗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北)人。七岁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庐,得法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庆历间至杭州,居灵隐寺。是时,欧阳修等人排佛尊儒,嵩乃作《辅教编》等论,会通儒释,士大夫爱其文而畏其辩。又著《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釐定禅宗祖系,对后世影响甚大。嘉祐六年至京师,上其《辅教》、《正宗》诸书,仁宗命入大藏,并赐号明教大师。寻仍归杭州。英宗治平中,蔡襄知杭州,延居佛日禅院;数年,复归灵隐。熙宁五年卒。其著作曾编为《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六十馀万言,后有散佚。绍兴中,释怀悟辑其部分诗文,编为《镡津文集》二十卷传世。又其《定祖图》、《正宗记》、《正宗论》等三书别存于释藏。事迹见陈舜俞《都官集》卷八《明教大师行业记》。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生藤州镡津李氏。七岁。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十三得度受具。十九游方。时宁风有异女子姚。精严而住山。时年百馀岁。面如处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宿。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以问女子。女子曰。噫此龙吟也。闻者瑞徵。子当有大名于世行矣。无滞于是。下沅湘。陟衡岳。谒神鼎諲禅师。諲与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莂于洞山聪公。嵩夜则顶戴观世音菩萨之像。而诵其号。必满十万。乃𥨊以为常。自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是时天下之士。学古文。慕韩愈拒我。以遵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李太伯。尤雄杰者。学者宗之。嵩作原教论十馀万言。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读之者畏服。未几复游衡岳。罢归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其志盖悯道法陵迟。博考经典。以佛后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推之下至于达磨多罗。为二十八祖。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书成游京师。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奏之仁宗皇帝。览之加叹。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下诏褒宠。赐紫方袍。号明教。嵩再奏辞让。不许。宰相韩琦大参。欧阳脩。皆延见而尊礼之。留居闵贤寺。不受。再请东还。于是律学者憎疾。相与造说以非之。嵩益著书。援引古今。左證甚明。几数万言。禅者增气。而天下公议。翕然归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至中夜而化。阇维敛六根之不坏者三。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状如大菽。常所持数珠。亦不坏。道俗合诸不坏。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阅世六十有六。坐五十有三夏。有文集总百馀卷。六十万言。其甥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后世。嵩居钱塘佛日禅院(或云惠日禅师)。应密学蔡公襄所请也。东坡曰。吾入吴尚及见嵩。其为人常瞋。盖嵩以瞋为佛事云。 赞曰。是身聚沫耳。特苦业所持。寔本一念。首楞严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然但名为融通妄想。念常清净。正信坚固。则名善根功德之力。嵩生而多闻。好辩而常瞋。死而火之。目舌耳毫为不坏。非正信坚固功德力乎。余尝论人之精诚不可见。及其化也。多雨舍利。譬如太平无象。而烝枯朽。为菌芝。嵩其尤著闻者。聪公可谓有子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契嵩。字仲灵。藤州镡津人。姓李氏。七岁出家。既受具。常戴观音圣像。诵其名号。日十万声。经传杂书靡不博记。得法于洞山聪公。庆历中至钱塘。乐湖山之胜。遂税驾焉。自号潜子。一室翛然。闭户著书。作辅教论十馀万言。明儒释一贯。又著定祖图正宗记。抱其书入京师。因府尹龙图王公素以书献。仁庙嘉叹。诏付传法院编次。旌以明教之号。赐其书入藏。韩忠献公欧阳文忠公皆称道之。由是名振海内。已而东还。属蔡公襄为守。延置佛日山。居数年。退老于灵隐永安精舍。熙宁五年示寂。阇维。六根不坏者三。曰眼曰舌曰童真。并顶骨数珠五物存焉。所出舍利。红白精洁。状如大菽。葬于永安院之左。门人编其书曰镡津集。 赞曰。 闭户著书  引古连今  披诚帝阙  真气森森 名驰海宇  道振禅林  百炼不耗  斯表精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契嵩,字仲灵,亦号潜子。姓李氏,镡津人。年十三落发受具。弱冠出游,往还江湘衡岳间。首常戴观世音像,而诵其洪号,日十万声。由是澄心妙想,理啼文言,慧悟俱彻。世间典籍,一览便通。初参洞山聪,豁尔省朗。当是时,有慕韩昌黎排佛者,其言寖炽。嵩深忧之,作《原教论》,明儒释一贯,以抗其说,闻者惊服,法会复昌。嵩复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诸篇,以闳厥旨。观察李公谨,以其名闻,诏赐紫衣。府尹王仲仪,复以所著《图》、《记》上之,仁宗嘉叹。宣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仍赐“明教”之号。当世名公巨子,如韩忠献琦、欧阳文忠修,莫不钦企。交相延誉,声望日隆。嵩居南屏最久,有《游南屏记》及题咏诸什。后为蔡君谟请主佛日。未几,遂谢去,隐于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书偈而化。偈曰:“此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鼷鼠声。”荼毗得不坏者五,净慈北涧居简,以五不坏赞之。所著有《辅教编》、《定祖论》、《正宗记》及《镡津集》三十卷。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又宝月大师。修广。字叔微。姓王氏。杭州钱塘人。九岁出家。十一得度。景祐二年。赐紫。宝元元年。赐号宝月大师。治平中。州请为管内僧正。师为人乐易慈祥。有智识度量。不见其喜怒。读五经知大义。颇喜为诗。少羸多病。始学为医既成。而有疾者多归之。无贵贱贫富。皆为之尽其术。未尝有所厚薄。尤贫者或资之衣食。以其故。自京师至于四方。自公卿至于学士大夫。多知其名。既见皆乐从之游。而乡邑之人。至于羁旅游客。其归之者。无不厌其意。师于接之。虽劳未尝有懈倦。不欲之色。于资之药物衣食。虽穷无未尝有所计惜。其应外者如此。及退而处夫贫富死生之际。又有所不累其心。故至于不能自给。而未尝动意。至于且死。而未尝变容改色。熙宁元年十月。感疾。会门人与尝所往来学佛之人。告以将终。从容就坐。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90 【介绍】: 宋僧。漳州龙溪人,俗姓陈,字器之。工诗。尝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住持京师净因院。一时显宦名流,争与缔交。英宗治平中,乞归,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阁曰宸奎,苏轼为撰碑。
全宋诗
释怀琏,俗姓陈,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称琏三生,漳州(今属福建)人。初师事南昌石门澄禅师,为青原下十世。后为庐山讷禅师掌书记。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赐号大觉禅师。英宗治平中乞还山,归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人为建宸奎阁,藏仁宗所赐诗颂,苏轼为之记。年八十馀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怀琏(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陈氏子。少年为僧,长参泐潭澄得法。复依圆通讷,为其记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丛林称之为琏三生。皇祐中,住庐山,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召对化成殿,赐号大觉禅师。治平三年乞归,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后建大阁曰宸奎,藏历代皇帝所赐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见苏轼《宸奎阁碑》,《五灯会元》卷一五,《释氏稽古略》,《释氏资鉴》卷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怀琏。字器之。漳州陈氏子也。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远韵。聪慧绝人。长为沙门。工翰墨声称甚著。游方爱衡岳胜绝。馆于三生藏有年。丛林号琏三生。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谒。师事之十馀年。去游庐山圆通。又掌书记于讷禅师所。皇祐二年正月。有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倡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与琏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书献偈。乞归老山中。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馀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 上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修撰孙觉莘老。书问宗教。琏答之书。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馀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叹也。琏虽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严甚。上尝赐以龙脑钵盂。琏对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钵食。此钵非法。使者归奏 上嘉叹久之。琏居虔服玩。可以化宝坊也。而皆不为。独于都城之西。为精舍。容百许人而已。有晓舜禅师。住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走依琏。琏馆于正寝。而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皆怪之。琏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闻者叹服 仁庙知之。赐舜再落发。仍居栖贤寺。治平中。琏再乞还山坚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诏许自便。琏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归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诗颂。榜之曰宸奎。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之记。时京师始建宝文阁。诏取其副本藏焉。琏归山二十馀年。年八十二。无疾而化。 赞曰。琏公生长于寒乡。栖迟于荒远。钵饭布衲。若将终身。一旦道契 主上。名落天下。而能焚龙脑。让正寝。非其素所畜养。大过于人者。何以至是哉。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则指物连类。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无疑。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绍铣。泉州人也。住潭州兴化禅寺。开法嗣北禅贤禅师。铣有度量。牧千众。如数一二三四。长沙俗朴质。初未知饭僧供佛之利。铣作大会以诱之。恣道俗赴。谓之结缘斋。其后效而作者。月月有之。殆今不绝。荆湖之民。向仰之笃。波及蛮俗。章丞相惇。奉使荆湖。开梅山。与铣偕往。蛮父老闻铣名。钦重爱恋。人人合爪。听其约束。不敢违。梅山平。铣有力焉。湘南八州之境。岁度僧数百。开坛俱集。以未为大僧。禅林皆推挤。铣榜其门曰。应沙弥皆得赴饭。自其始至。以及其终。三十馀年不易。人以为难。时南禅师道价。方增荆湖。衲子奔趋。入江南者。出长沙百里。无托宿所。多为盗劫掠。路因不通。铣半五十为馆。请僧主之以接纳。使得宿食而去。诸方高其为人。晚得风痹疾。左手不仁。然犹领住持事。日同僧众。会粥食不懈。铣以精进为佛事。公卿礼敬。以为古佛。元丰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右胁累足。以手屈枕而化。阇维收舍利。两目睛不坏。肠二亦不坏。益以油火焚之。如铁带屈折。色鲜明。并塔之。阅世七十二。坐六十四夏。号崇辩大师。 赞曰。云门临济两宗。特盛于天下。而湖湘尤多。云门之裔。皆以宗旨自封。互相诋訾。北禅贤公。铣之师也。贤于云门为四世孙。而铣独能以公为心。中涂设馆。以待求道。他宗之辈。非特瞩理甚明。亦抑其中。有异于人。故其火化之日。二肠双睛。皆不坏。此其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