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143  144  145  14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慧照( 郭 )
释吉
释继(别称 楞严道人 觉济大师 )
释继昌( 黎 )
释坚璧(古岩 )
释简长
释建
释鉴(咦庵 )
释皎渊(本月 大理段氏国公 )
释戒
释戒环
释戒香( 林 )
释戒修
释景淳
释景蒙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照,俗姓郭,南安(今福建泉州西北)人。住隆兴府兜率寺。为南岳下十四世,兜率悦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吉,住临江军东山寺。芗林居士向子諲之舅父。为南岳下十六世,道场琳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楞严道人。名继。殊有高行。赐号觉济大师。与文与可。为方外友。相得甚驩。有诗赠焉。觉济大师。且赞其像。极其称叹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继昌,俗姓黎,彭州九陇(今四川彭县西北)人。住汉州三圣寺,迁云居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心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坚璧,号古岩。历住雪峰寺、瑞岩寺、雪窦寺。为青原下十五世,石窗法恭禅师法嗣。有《古岩璧禅师语》,收入《续古尊语要》卷二。事见本《语录》。今录诗三十六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简长,沃州(今河北赵县)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建,住成都府正法寺。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鉴,号咦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住潭州大沩。为南岳下十七世,万年心闻昙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皎渊,字本月,亦高氏子,袭大理段氏国公,而嗣法普济者也。尝问济云:“如何免得生死?”济曰:“谁将生来?”渊拟议,济以扇击几有声,遂悟。及住水目弘化,后进朝野尊仰。寂示偈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掷笔而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石塔。戒长老。住扬州石塔院。东坡赴登州。师往迎之。坡曰。吾欲一见石塔。以行速不及也。师起立曰。只这是砖浮图耶。坡曰。有缝奈何。师曰。若无缝。争解容得法界蝼蚁。及坡镇维扬。师遣侍者投牒解院。坡问。长老欲何往。以归西湖旧隐为对。坡与僚佐同至石塔。击鼓集众。袖中出疏。使晁无咎读之。其词曰。戒公长老。开不二门。施无尽藏。念西湖之久别。亦是偶然。为东坡而少留。无不可者。一时稽首。重听白椎。渡口船回。依旧云山之色。秋来雨过。一新钟鼓之音。其为时贤注恋如此。长老。必为时名德。惜不得详其始末耳。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戒环,温陵人,而佚其姓字。赋性恬澹,不溽世味,寄身空寂,研精梵谊,深造道妙。尝病《法华》、《楞严》旧释,词义渊𣁋,初学罕喻,因于禅暇作二经要解。而《楞严》尤为翔晓。其叙科判曰:“旧科经执匿王、琉璃异代,谓非一会顿说;判教局持地、耶输等事,而断为《法华》之后,愚窃疑焉。夫夜壑负趋,速于反掌,匿王代谢,可唯旦暮,而楞严法会,自夏徂冬,此不应执异王,疑异会也。《法华》自镫明以还,诸佛无时不说,菩萨无时不證。《持地》既曰闻诸如来宣妙莲华,岂止释迦与?经称摩登由神咒力,消其爱欲,与耶输同悟夙由,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若执授记为《法华》之事,则灵山会上当有摩登乃可言同。且既言由神咒力,知非《法华》,况有道记果记之异,今经所言乃道记,非《法华》果记也。此又不应局授记而定先后者也。经言最后垂范者,乃结辩魔文,当十卷末,实楞严法会最后,非临灭之最后也。旧引多说皆无足为科判准绳,科判失准,则理义差矣。夫法王设王,有条不紊,初说一乘顿教以立本,即华严也;次说三乘渐教以逗机,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说一乘圆教以显实,即《法华》也,《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修證之法,一切毕竟,自此以往,无复进脩,直造一乘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谭妙法,随根印可,授记作佛而已。《法华》之后,更说《涅槃》扶律谭常者,扶律所以属后事,谭常所以示真寂,此为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华》也。说者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在《法华》后,亦称扶律谭常。然则,进脩既毕,而又进脩扶律之后,而又扶律,前则加于《法华》,后则赘于《涅槃》,是乃倒置骈枝,紊于法王之法矣。夫进脩之事,譬之稼穑,犹耘耨也。譬之芙蕖,犹敷华也。既号《法华》秋穫,《涅槃》捃拾,不应穫拾之中又耘耨也,既号《法华》废权立实,如花落莲见,不应于废落之后,又敷华也。以经證之,竛竮之子既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进?镫明说已,中夜涅槃,释尊说已,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如必《楞严》居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已尽,而复于《楞严》未尽诸漏?既于《法华》堪任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既先领悟妙法,而复不知真际所诣?既以安住佛道,而复为彼所传,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故判《楞严》在《般若》后也。盖《般若》之后,慧学方盛,定力未充,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严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兼全,而究竟趣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作也。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楞严》脩證,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则,导达禅乘,抉择正见,莫尚《楞严》矣。”又判法华教曰:“法王应运,出真兆圣,唯为一事,无有馀乘。是以,首唱《华严》特明顿法,虽知根钝,且称本怀,及乎怖大昏惑,乃权设方宜,至于众志贞纯,则还示实《法华》,然则二经一始一终,教实相资,故今宗《华严》而科释也。或谓《华严》纯谭实相,独被大机,《法华》引权入实,三根齐被,二经旨趣迥不相及,引彼释此,殆不知宗。而愚窃观《信解品》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穷子遥见,恐怖疾走。正喻初说华严也,临终命子委付财物,穷子欢喜,得大宝藏。正喻终说《法华》。迹此观之,始而惊怖终而亲附者无异,父穷之所弃达之所获者无异,宝既无以异,何为而不应宗之耶。又况二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脩證之捷径,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馀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开元寺志》称:“戒环所撰《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无泥枝叶,入佛知见,直发明秘要宝藏者也。”至今学者多宗之,殆不诬也。一说开元千佛院有主僧日诵《法华》,一白鸽常止檐间,若听经状,一日不至,主僧怪之,夜梦人曰:“我,鸽也,得师经力,转生为人,生某氏家,腋有白毛可识,能视我乎?”主僧如其梦求之,果然,父母遂许出家,少长来从之,得度为戒环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戒香,俗姓林,兴化(今福建仙游东北)人。居台州真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保宁玑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戒修,住成都府信相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牧庵法忠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淳,梅州(今广东梅县)人。于化度寺得度,往依泐潭。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景祥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全粤诗·卷二八
释景淳,梅州人。于抚州化度寺得度,往依泐潭。后任宝峰寺知藏。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景祥禅师法嗣。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一二、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偈一首。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景淳藏主。抚州化度受业。久参宝峰祥和尚。杰出参徒。其为人潇洒高尚。备见于自述山居诗。祥见之。谕淳曰。此诗不减灌溪。恐世以伎取子。而道不信于人也。诗凡数十解。今记十章。以备传云。拙直自知趋世远。疏愚嬴得住山深。现成活计无他物。只有鳞皴杖一寻。屋架数椽临水石。门通一径挂藤萝。自缘此处宜投老。饶得溪云早晚过。自笑疏狂同拾得。谁知痴钝若南泉。几回食饱游山倦。只么和衣到处眠。瓦铛爇处清烟霭。铁磬敲时晓韵寒。一串数珠粗又重。拈来百八不相谩。一瓢颜子非为乐。四壁相如未是高。争似山家真活计。屋头松韵响秋涛。数行大字贝多叶。一炷粗香古柏根。石室静延春昼永。杖鹃啼破落花村。渔父子歌甘露曲。儗寒山咏法灯诗。深云勿谓无人听。万象森罗历历知。坐石已知毛骨泠。漱泉尝觉齿牙清。个中有味忘归念。身世无馀合此情。幽岩静坐来驯虎。古涧经行自狎鸥。不是忘机能绝念。大都投老得心休。怕寒懒剃髼松发。爱煖频添榾柮柴。栗色伽梨撩乱挂。谁能劳苦强安排。其咏閒适情。可谓得之至矣。倘非中有所养。孰能尔耶。惜乎。法道不扼。悠悠以终老。卒中祥公之言。虚诸方之望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蒙。邵氏。温之平阳人。族姓甚众。多以儒显。师英达开爽。幼闻钟梵则喜。年十三从惠安净觉大师惟梵。著僧伽黎。明习天台教观。自以名相之学。不足了大事。去游国清。又参育王佛智裕公。公问乡里。对曰。永嘉。曰。还识永嘉大师否。未及答。批颊而出。至于再。兀然如痴。寝食不安者累月。行道次。忽闻钟声而悟。即造室中。公复理前问。师曰。即日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随问向上事。师儗对被逐。次日再上。公方发问。师抗声云。老汉。今日败阙也。一拍而出。公笑曰。隽哉。因省母归里。龙翔心闻。一见深器之。问曰。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试向言诠不及处。通个消息。师。以左手画一圆相。闻。以拂子击左。师。又画以右手。闻。击右。又画于中以两手托呈。闻。以拂子当中画两画。师。礼拜而立。闻大笑云。三十年拣苗。苗今日得此乌喙。遂令执侍。尽揭底蕴。寻归鹿园。如在庵贤。雪庵瑾。咦庵鉴。全庵存。筠谷达。还庵淳会下。皆一时名流。唯师妙龄杰出。心闻。以谷名师庵。且为之铭。蒙侍者之名日高矣。又尝谒临安显宁志公。志门风壁立。学者望崖。独谓师曰。先世遗风。馀烈若未坠者。尚在汝躬。吾且拭目观之。初住智门。迁瑞岩。皆史魏公浩推毂也。魏公在永嘉时。与心闻为方外交。罢相里居。梦如平生。旁有僧曰。景蒙。貌古神清。谈笑久之。觉而叩天童朴曰。僧名颇异。有斯人否。朴曰。是方为堂中第一座。招之。恍如梦所见。与论出世法。了辩如响。问其师则心闻也。大异之。遂为延誉而住智门。及瑞岩虚席。复以师应命。师孤高绝俗。弱不胜衣。而严冷峻峭。不可挹酌。既坐道场。搥拂所加。龙象蹴踏。长灵之道光焉。智门瑞岩。皆承颓毁之馀。人以为不可复兴矣。师从容规画。会不踰时。而轮奂一新。壮丽反过其旧。具大材智。寻常不以毫末自见。因事而显。无不叹服。韬养之深。从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