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134  135  136  137  138  140  141  142  14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祚( 明极禅师 )
释梵思(讷堂 朱 )
释梵言
释奉规
释佛果
释高
释光祚
释广
释广原
释果
释果慜
释海评(庐山二龙云 )
释海印
释皓(铁山 )
释洪諲( 扈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祚,俗姓宋,落发彰教寺。尝参云窦晖与报觉长老。寻筑庵雕峰。与丞相赵汝愚为方外友。又住袁州之仰山、常州之华藏。谥明极禅师。事见清康熙《太平府志》卷三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梵思,号讷堂,俗姓朱,苏台(今江苏苏州)人。年二十一祝发受具,往来佛鉴、佛眼会下。晚依圆悟。住衢州天宁寺。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梵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人。曾住筠州(此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瑞州)洞山寺及潭州龙牙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七一七
奉规,乾道间僧人,传天台教观。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佛果,生平不详,与释清了有交(《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劫外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高,住蕲州龙华寺。为南岳下十五世,五祖表自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光祚,青原下八世,香林远禅师法嗣。住随州(今属湖北)智门寺。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广,住襄州凤凰山寺,称乾明广禅师。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说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广原,住河东(今山西永济)。青原下九世,龙济修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八。
释果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一一四
释果,不知其全名,庐山栖贤寺真教禅师,尝注《辅教编》,洪刍为作后序,并题其像,称其「思如涌泉,望之毅然,即之温然」。见《云卧纪谈》卷上。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果慜,常德桃源(今属湖南)人。住广德军光孝寺。为南岳下十五世,胜因咸青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海评,住潭州大沩寺。为南岳下十四世,广鉴行瑛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参友海评。所与师同受业者也。将出游。同院僧。梦二大蛇。一角黑。各长数丈。绕院三匝。腾跃而去。黎明。师与评。别众游方。梦者抚背嘱之曰。二子善自爱。他日法门龙象也。评嗣广鉴瑛。住开先。与师相邻。俱得名丛林间。号庐山二龙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海印,称文庆海印禅师。居南康军云居寺,为青原下十世,云盖颙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皓,字铁山。与姚镛(雪蓬)同时。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我家神鼎之下。邻寺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諲笑曰诺。乃以己马驮諲还。諲至。设鱼鼓粥饭。如诸方。一年而成丛席。十年而有众三十辈。僧契嵩少时游焉。諲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咤曰。汝来乃其时寺。今年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𢹂乾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有木床一。夜则諲坐其上。三十辈者环之。听其诲语。諲曰。洞山颂曰。贪瞋痴。太无知。果赖今朝捉得伊。行即打。坐即槌。分付心王子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知不知。古人与么道。神鼎即不然。贪瞋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往。坐即随。分付心王无可为。无量劫来元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又尝曰。无量劫来赁屋住。至今不识主人公。借问诸人还识主人公也未。良久云。若有人问神鼎。向伊道作么作么。又云。不得作主人公话会参。智度寺沙门本延。谒諲夜语。还谓郡将曰。諲公所谓。本色老宿。惜陆沈山中。郡以礼请开法。諲辞免不得已曰。山僧年十八游方。亦无正意参禅。只欲往东京。听一两本经论。以答平生。何期行到汝州。忽值风发吹上首山。见个老和尚。劈头槌一槌。当时浃背汗流。礼却三拜。如今思量。悔不当初。束缚送去首山后。却归乡井。古寺闲房。任运过时。岂不快哉。虽然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今日有一炷香。也要对众烧却。供养此老。只是汝州土宜。乃升座问答罢。又曰。斋会已具。僧俗已集。问答已毕。佛法成办。只将此善。上祝 今上皇帝圣寿无疆。便下座。道俗欢呼。以为未始见也。于是諲声名普闻。僧问。鸟窠侍者。欲往诸方。学习佛法去。鸟窠但吹布毛。便悟去。如何。諲曰。此事即知。此人久积净业。旷劫修行。方能了解。乃拈布毛举似。复吹之曰。会么。不得辜负老僧。良久曰。我在首山。与汾阳师兄。曾如此说。汾阳作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得心安。看他吐露。终是作家。又曾同作拄杖子偈。昭曰。一条拄杖刺蝎。劲直螺纹爆节。寻常肩上横担。大地乾坤挑斡。𭣟开懵钝顽痴。打破伶俐尖黠。如今卓在面前。诸方作么拈掇。我即不与么道。僧曰。愿闻和尚偈。偈曰。得处不在高峰。亦非浅溪深壑。如今幸得扶持。老病是为依托。僧问。有问首山。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我不将小意对阇梨。諲曰。若有问神鼎。但向道。此一问岂是小意。会么。首山大似担水河头卖。神鼎只解就窝里打。良久曰。相见不扬眉。君东我亦西。有时示众曰。雨下阶头湿。晴乾又没泥。姨姨娘姊妹。嫂嫂阿哥妻。若与么会得。犹是长连床上粥饭僧。作么生道得一句。作个出格道人。有么。良久云。适来有一人。为蛇𦘕足。踣跳上梵天。𡎺著帝释鼻孔。帝释恶发。雨似盆倾。诸人还觉袈裟湿么。有僧自汾州来(传是举道者)。諲倚拄杖曰。一朵峰峦上。独树不成林时如何。僧曰。水分江树浅。远涧碧泉深。又问。作么生是回互之机。僧曰。盲人无眼。又问曰。我在众时。不会汾阳一偈。上座久在法席。必然明了。僧曰。请和尚举看。諲曰。鹅王飞鸟去。马头岭上住。天高盖不得。大家总上路作么。僧举起坐具曰。万年松在祝融峰。諲曰。不要上座答话。试说看。僧曰。忽忆少年曾览照。十分光彩脸边红。即拂衣去。諲曰。弄巧成拙。僧请益首山答佛话。諲作偈曰。新妇骑驴阿家牵。谁后复谁先。张三与李四。拱手贺尧年。从上诸圣。总皆然。起坐忪𢥃没两般。有问又须向伊道。新妇骑驴阿家牵。乃又曰。虽然如此。犹未尽首山大意。进曰。如何尽首山大意。諲曰。天长地久。日月齐明。又作偈曰。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到者方知不是归(方可较些子)。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犹是曹溪第二机(青霄有路)。郴州道俗。即山迎请。住王莽山。不赴。僧问。佛不违众生之愿。为甚有请不赴。諲曰。莫错怪老僧好。有偈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众生无不彻。諲德腊俱高。丛林尊仰之。如古赵州。同曰神鼎。闲书壁作偈曰。寿报七十六。千足与万足。若问西来意。彼此莫相触。何付嘱。报你张三李四叔。山又青水又绿。殁时年八十馀。諲少年时。与耆宿数人。游湘中。一僧举论宗乘。颇博敏。会野饭山店供办。而僧论说不已。諲曰。上人言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识惟心。眼声耳色。何人之语。僧曰。法眼大师偈也。諲曰。其义如何。对曰。惟心故根境不相到。惟识故声色摐然。諲曰。舌味是根境否。对曰是。諲以箸挟菜置口中。含胡而言。曰何谓相入耶。坐者相顾大惊。莫能加答。諲曰。路涂之乐。终未到家。见解入微。不名见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语。 赞曰。不欲争虚气于形迹之间。唯务收实效于言意之表者。憃叟论也。予观神鼎。殆庶几。无愧此言。得道时未壮。隐于南岳二十年。乃领住持事。又二十年。方开堂说法。然皆缘起于他。寔非己意。譬如夜月行空。任运而去至。于甘枯淡。以遂夙志。依林樾以终天年。可以追媲其师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洪諲者。生扈氏。襄水人。自受首山印记。隐衡岳三生藏。有湘阴男子来游。即师室见师。气貌闲静。一钵挂壁。莫能亲疏。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家神鼎下邻寺。乃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师笑曰。喏。乃以己马驮师还。十年始成丛席。一朽床为说法座。甘枯淡。无伦比。僧契嵩。少时游焉。师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诧曰汝来。乃其时。寺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呾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𢹂乾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止此。已见諲老平生尔。他具灯录。 系曰。颂古自汾阳始。观其颂布毛公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获心安。与胡僧金锡光偈。看他吐露。终是作家。真寔宗师一拈一举。皆从性中流出。殊不以攒华叠锦为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