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129  130  131  132  133  135  136  137  13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从谂(世称 赵州老儿、赵州老人、赵州老禅、赵州老汉、赵州老贼、赵州老子、赵州老、老赵州、赵州和尚 赵州法道 真际大师 别称 赵州门风 )
僧大颠( 杨 )
僧文质( 祝 )
僧寰中( 性空大师、大师号性空 )
僧宗密( 定慧禅师 佛性、心地、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禅源、法性 )
释甄叔
僧韬光
僧行标( 方 )
僧义忠( 世称 三平和尚 )
释义师
僧初
僧灵准
僧泠然(别称 冷然 )
僧昙晟( 无住大师、无相大师、无相、大师号无相 )
僧宣鉴(别称 德山、周金刚、德山和尚 尤振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97 【介绍】: 唐僧。青州临淄人,一说曹州郝乡人,俗姓郝。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开物化迷,大行禅道,号赵州法道。卒,谥真际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一作曹州(今山东定陶)郝乡人。幼出家。后至池州,谒南泉普愿而悟禅机。年80,始住赵州观音院,讲习禅法,从者颇多。世称赵州和尚。成德节度使王镕甚加礼敬。其禅语风行天下,时称为赵州门风。享年120岁,卒谥真际大师。《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古尊宿语录》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语录及行状。诸书存其诗偈17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郝氏。曹州郝乡人也。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以沙弥抵池阳。见南泉愿和尚。时泉方偃息。问谂曰。近离什么处。谂云瑞像院。泉云。还见瑞像么。谂云。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泉云。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谂云。有主沙弥。泉云。主在什么处。谂进前云。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泉器之。许入室。 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谂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谂云。不拟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足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谂于言下悟入。乃于嵩岳琉璃坛纳戒。却反南泉。异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谂云谢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谂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烟满屋。叫云。救火救火。时大众俱到。谂云。道得即开门。南泉于窗隙中。过钥匙与谂。谂即开门。 谂到黄檗。檗便闭却方丈门。谂持火炬。于法堂内叫云。救火救火。檗开门擒住云。道道。谂云。贼过后张弓。 又到保寿。寿见来即背坐禅床上。谂展坐具礼拜。寿下禅床。谂便出。 到盐官云看箭。官云过也。谂云中也。 到夹山将柱杖入法堂。夹山云。作什么。谂云探水。夹云。一滴也无。探什么。谂倚杖于壁而出。 将游五台。有大德作偈留云。何处青山不道场。不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来非吉祥。谂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无对。 众请住赵州观音院。示众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时有僧问。未审佛为谁家烦恼。谂云。为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谂云。用免什么。 谂扫地次。僧问。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谂云。又一点也。 谂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座云。讲涅槃经。谂云。问一段义得否。座云得。谂以脚踢空吹一吹。是什么义座云。经中无此义。谂云。五百力士揭石业。便道无。 大众晚参。谂云。今夜答话去。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出礼拜。谂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云。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云蓦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举似谂。谂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谂明日便去。问台山路如前。婆答谂亦如前。谂归谓其僧曰。我与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不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恁么来者从师接。不恁么来者如何接。谂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有新到僧。谓谂曰。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柱杖。不曾拨著一人。谂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无对。 有僧写谂真。呈谂。谂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杀老僧。若不似我即烧却㡧子。 谂上堂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后有僧举似洛浦。浦扣齿。又举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举似谂。谂云。南方大有人丧身失命。僧云。请和尚举。谂才举前语。僧指旁僧云。者个师僧。吃却饭了。作恁么语话。谂休去。 一日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谂坐而问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谂云。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明日王公令客将传语。谂下禅床接。侍者问云。和尚昨日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什么却下禅床。谂云。非汝所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下等人来。山门外接。 谂临终。寄拂子与王公曰。若问何处得来。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尽者。 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谥真际大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从谂。青州临淄人也。童稚之岁孤介弗群。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过制。而偏归心于谂。谂尝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去道。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参南泉。值泉偃息而问曰。近离甚处。师曰瑞像。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祇见卧如来。泉便起坐。深器之。许其入室。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师曰。还可趋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师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怀。祇是个主人公。更向外觅作么。一婆子请转藏经。师却下床转一匝。曰转藏经已竟。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祇为转半藏。一日师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又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恁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师曰。大众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俗姓杨。初居罗浮山,后归潮州灵山。与韩愈友善,愈言其聪明识道理,论甚宏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石头希迁法嗣。隐居潮州灵山。宪宗元和十三年(818),韩愈因谏迎佛骨贬至潮州,召大颠至州郡,留十数日。后欲归山,作诗偈一首辞别韩愈。韩愈另有与其书三札,真伪问题向有不同意见。《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事迹另参见《韩昌黎集》卷一八《与孟尚书书》。《祖堂集》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61 【介绍】: 唐僧。衢州须江人,俗姓祝。年十五,随叔僧唯宽入内道场,诵《法华》、《华严》等经。年二十三,受戒。历四十年,精通诸大经论。归诸暨法乐寺授徒。武宗会昌间,往永嘉,隐于乐成县大芙蓉山。宣宗大中初,出住温州开元寺。晚住越州吕后山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祝氏。衢之须江人。大德惟宽。其季父也。宽名重当时。质幼从出家。及宽被诏。入长安居大兴善寺。复请授菩萨戒于内道场。而质皆在焉。年十五。诵法华华严维摩等经。二十三。受具。七日能覆习戒本。更二夏。讲四分律。年二十七。讲俱舍论。如是四十年。而大经大论。通畅者多矣。后问心法于大悲禹迹二禅师。乃归领徒于诸暨之法乐寺。虎伏座下。若听所说者。质为摩顶。使毋噬生物。虎妥尾去。会昌诏沙汰。质遁永嘉之乐清县大芙蓉山。太中初。太守韦公。屡致召命。质固辞。于是强舁之入城府。居开元寺积岁月。所得檀施。悉以造佛殿讲堂房庑等宇。而像设之严饰。藏教之完治。皆其费。俄而会稽廉使贰沈公。以吕后山院迎之。以归。院盖宁贲禅师旧化地。质至。惟寓一榻于草庵而已。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别于众。十五日。端坐而化。寿八十四。腊六十二。窆全身于灵谷。塔既建。越州刺史段成式。叙其行实。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文质。俗姓祝氏。尚丘之远孙。衢州须江人也。叔氏为僧号唯宽。学通多本经论。宽被诏入长安止大兴善寺。重诏入内道场。兼请受菩萨戒。质随宽入内。年十五诵法华华严维摩等经。二十三受具。七日诵周戒本。二夏便讲四分律。二十七讲通俱舍。四十年中精晓诸大经论。后约束大悲禹迹二禅师参问心要。既博达矣。归诸暨法乐寺领徒。时有虎来听法。质摩其顶而去。后往永嘉钟会昌之搜简乃隐乐成县大芙蓉山。胎息而已。大中重兴。太守韦君累请不来。强置于榻舁出州开元寺居。檀施骈貤回造大佛殿并讲堂房廊形像。并写藏教无不备焉。越州廉使沈贰卿命住吕后山院。本宁贲禅师旧化之地也。质唯居草庵而止。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众言别。十五日端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二。窆于云谷建塔。越州刺史段式为行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62 【介绍】: 唐僧。河东蒲坂人,俗姓卢。早举甲科,母丧服阕,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隐南岳常乐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问道者众。懿宗咸通中卒,敕谥性空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卢氏。河东蒲阪人。少为书生。年二十五。偕计中甲科。然未惬所志。欲再试礼部。而适丁母忧。因庐墓所。服阕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岁未二周。而诸经通习。遂造嵩岳。受具戒。复淹贯律部。后诣百丈山谒大智海公。而究见性之指焉。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谏议大夫崔公。尤推重。为别创方丈。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会即便会。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钱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卤砂砾。无所得水。将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饮。识者以为神。而众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会答话。只能识病。有一僧出前立云。远有病么。请师识。中便下座。归方丈。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答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中问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大笑抚掌。中便归方丈。有僧辞往江西。中云。我劳汝得否。僧云劳什么。中云劳汝将取老僧去。僧云。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得。中便休。其僧后举似洞山。山云。阇梨争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将得。洞又问其僧云。大慈别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会废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诏除前禁。复仪相。太守刘公加礼敬。丛社之盛。不减畴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嘱累毕。怡然坐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寰中。姓卢氏。蒲坂人也。生有异相。其声如钟。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海禅师。结茅于南岳。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会即便会。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师云。般若以何为体。赵州大笑而出。师明日见赵州扫地。师问般若以何为体。赵州置帚。附掌大笑。师便归方丈。师后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众云。山僧不解答语。只能识病。又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时学者甚众。山素缺水。师拟飞锡。夜梦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师取用。诘旦见二虎以爪跑于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饴。有僧自南岳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东坡题诗云。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佩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无疾而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僖宗谥性空大师定慧之塔。 赞曰。 履践真实  心悟无际  南泉赵州  激扬酬对 居乏寒泉  虎跑以济  惟德斯彰  风清日丽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也。禀灵特异挺质殊伦。身支𦟛亭顶骨圆峻。其声若钟响其色犹脂凝。学通终古辞实丰赡。年二十五随计中甲科。然未塞其怀。复思再捷。无何遭母之忧。遂庐于墓所。及服阕径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诸经皆览。明年往嵩岳登戒肄习律部。于兹博通忽慕上乘。决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隐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椒谏议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别立方丈。虞渊景晞一饭永日。然其乏水羸瓶远求。俄尔深宵有虎嗥啸庐侧。诘旦视之。果滥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号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侣参礼如云。属武宗废教。中衣短褐。或请居戴氏别墅焉。大中壬申岁太守刘公。首命剃染重盛禅林。壬午岁二月十五日嘱累声毕而终。时渐溽暑验其身一无变异。而顶门燠润。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腊五十四。有说常乐寺山虎跑泉。当中公灭日。忽焉乾涸。异哉。止资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岁。敕谥大师号性空。塔名定慧也。缙云太守段成式为真赞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薙染。顷之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于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脩證。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馀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寻謁荆南张。张曰。汝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末见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深达义趣誓传是经。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未尝隶习。即尔讲之。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徵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七日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悉敛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龄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内众慕膻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已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及开成中伪甘露发。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时王涯贾餗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军。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密怡然曰。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嘉之。奏释其罪。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或曰。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则对曰。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是故裴休论撰云。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师之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净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师之法者。贫则施。暴则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盖同气相求耳。宣宗再阐真乘。万善咸秩。追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河东相国之论撰。所谓极其笔矣。然非夫人之为极笔。于他人岂极其笔乎。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影待形起。响随声来。有宗密公。公则有裴相国。非相国曷能知密公。相续如环未尝告尽。其二公之道如然。则知谛观法王法。则密公之行甚圆。应以宰官身。则裴相之言可度。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则吾对曰。达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义教。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则吾对曰。教法委在王臣。苟与王臣不接。还能兴显宗教以不。佛言。力轮王臣是欤。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或止为宗教亲近。岂不为大乎。宁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义。无可无不可。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详姓氏乡里。幼而出家。聪敏绝伦。扣玄机于大寂禅师。乃曰。群灵本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灭。金流朴散以常存。性海无风。惊波自涌。心虚绝兆。万象齐彰。体斯理者。不言而声遍恒沙。不用而功资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于阴界中。妄自囚系哉。叔见宜春阳岐山。群峰四合。叹曰。坤元作镇。造我法城。一言才发。千岩响答。天开月殿。地拥云廊。清净域中。化出金界。于是宴坐。四十馀年。而化缘毕已。元和庚子。正月十三日。忽尔坐逝。如入大定。弟子如坦良宝等。心没悲海。哀动愁山。积群木为香楼。以茶维之。获舍利七百粒。建窣堵波于东峰而葬焉。上足运命请志闲作文于碑。以纪盛德。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甄叔不知何许人也。幼而聪敏倜傥不羁。心目融明具大人相。观生死轮上见九地群迷。犹如蟭螟处在蚊睫。受胜妙欲似嚼蜡无味。遂投簪削顶。具佛幖帜求正觉了义。扣大寂禅师。一造玄机万虑都寂。乃曰。群灵本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灭。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无风惊波自涌。心虚绝兆万象齐照。体斯理者不言而遍历沙界。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于阴界中。妄自囚系。于是形同水月流浪人天哉。叔见宜春阳岐山群峰四合。叹曰。坤元作镇造我法城。才发一言千岩响答。松开月殿星布云廊。青岚域中化出金界。始从宴坐四十馀年。满室金光昼夜常照。于是化缘已毕机感难留。元和庚子岁正月十三日。忽弃尘区还归大定。门弟子如坦良宝等。心没悲海哀声动山。如月隐天群星失耀。大集众木𧂐为香楼。用作茶毗。获舍利七百粒。于东峰下建窣堵波。上足任运者命志闲。为碑纪述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蜀人。穆宗时结茅杭州灵隐寺西峰巢枸坞。刺史白居易重其道,题其堂曰法安。居易尝具馔饭之,邀以诗,韬光亦以诗报之,不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蜀中(今四川)僧。辞师出游,住杭州灵隐巢沟坞。穆宗长庆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曾与之游,并有诗唱和。事迹见《咸淳临安志》卷七九、《西湖游览志》卷一〇。《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在浙江杭州灵隐寺西北巢枸坞内,相传穆宗长庆年间著名诗僧韬光在此结庵说法,故名。当时杭州刺史白居易常慕名来访、吟诗唱和。相传初唐诗人宋之问游灵隐寺至此,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二联苦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续句曰:“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遂为一篇之警策,宋之问乃续成此诗。或谓此老僧即亡命江湖之骆宾王。事见孟棨《本事诗·征异》。韬光观海遂为钱塘十景之一。现有敞厅、韬光、诵芬阁、吕洞宾炼丹台等胜迹,为1960年改建。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号韬光。莫详族里。穆宗时。结茅于灵隐西峰巢构坞。与鸟窠林公为友。刺史白居易重其道。尝具馔饭之。以诗邀云。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来伴吃。斋罢一瓯茶。师答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枕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其高致如此。庵以师号得名。宋丞相陈公尧佐留题庵中。赓唱者甚众。绍兴中。宗正少卿冯楫作修庵记。 赞曰。 道藏于身  所存异辙  或入市廛  或居深樾 翳翳巢构  牧守折节  岂曰韬光  若揭日月
僧行标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65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方。九岁于玉涧寺出家。年二十一,登座讲经,一寺叹服。寻至长安荐福寺受戒,从章敬怀恽学禅。宪宗时,曾入内道场。元和十一年,仍归玉涧寺。武宗时,退于西岩石室。宣宗大中初,出居泉州开元寺。后避喧嚣,退居莆田北岩,建华严院以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72 【介绍】: 唐僧。福州福唐人。俗姓杨。为禅僧大颠之法嗣。武宗毁佛时,隐避漳州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所作诗偈,阐扬宗旨,流传颇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1—872 俗姓杨,福州福唐县(今福建福清)人。禅宗僧侣,大颠和尚法嗣。武宗毁佛,义忠隐避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咸通十三年卒。《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二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义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盖不可测之人也。贞元初。乞丐吴苑。状貌语言若狂騃错乱。而事多先兆。识者尤敬慕之。一日操斧斤入市中。截居民屋檐。才及数闻。或礼谢曰。弟子藉此生活。愿勿坏也。则顾曰。汝靳惜之耶。投斧斤竟去。是夕市中火。惟截檐屋在。其馀皆烬。闻者益奇之。性好止废寺。无冬夏。常聚木佛。积旧幡其上焚之。以代薪樵。时从渔者得鲤鲫。则掷烈焰中。视其跳跃灰尘坌暗。则抚掌大笑。以为乐。食不具匕箸。垢面未尝颒。颒则天辄阴雨弥旬浃。占者每验。将死。先饮灰潘。数十斛。乃坐称佛号。士庶堵观之。如是七日。气始绝。方盛暑。支体舒举。而颜色明润。阇维获舍利。以葬。 又京师永寿寺證智师。神异著见。昼则治田于张渎兰若。夜仍归宿寺中。盖兰若。在汉阴之金州。距京师七百里 云又大和初。荐福寺有老僧。与相国韦公处厚游。当大拜。老僧进贺。忽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众皆诋其语非所出。开成中。处厚因奏对。偶疾作僵仆御前。上使贵珰扶出殿门而卒。此其类不尽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义师者。不知何许人也。状类风狂语言倒乱。贞元初巡吴苑乞丐。事多先觉。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数间。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其人素知其神异。礼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回顾曰。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连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好止废寺中。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悉代薪炭。又于煨火烧炙鲤鱼。而多跳跃灰坌弥漫。抚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靧之辄阴雨。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也饮灰汁数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观之。满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又京兆安国寺僧。事迹不常。熟地而烧木佛。所言人事必无虚发。此亦不测之僧也。复次京师永寿寺释证智。不详生族。贞元中于京寺多发神异。而众罔知。或昼在张渎兰若治田。夜归寺中。其兰若在汉阴金州。相距京甸七百里焉。时号智禅师。此之长足安法云公也。皆能致远于瞬息间。道家谓之缩地脉而能陟遐矣。若于色尘作神变。虽远而近也。次荐福寺老僧。专务诵持罕有间缺。言未兆事来如目击。大和初相国韦公处厚好重空门。逐月别召名德僧食。老僧见韦新登庸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人皆不喻。后因奏对于文宗御前。疾作僵仆殿阶。及扶舁出殿前。气已绝矣。方验老僧言死在内殿中。故云好灭度处。即开成中也。后不知其终。
神僧传·卷第八
释义师者。不知何许人也。状类风狂言语倒乱。贞元初巡吴苑乞丐。事多先觉。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数间。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其人数知其神异。礼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回顾曰。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连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好止废寺中。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以代薪炭。又于煨火烧炙鲤鱼。而多跳跃灰坌(蒲顿切)弥漫。抚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音诲)靧之辄阴雨。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饮灰汁数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观之。满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穆宗长庆间杭州僧。与刺史白居易有诗酬赠。《古今禅藻集》卷四录其诗1首。事迹据其诗考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僧人。穆宗长庆初年任长安两街僧录,奉诏往汾州开元寺迎请僧无业。又曾至襄阳。时人引其诗为佳句。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一一、《唐诗纪事》卷五七。《全唐诗》存断句2。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冷然。宪宗、穆宗间僧人。与费冠卿同时,有过往。曾至池州九华山化成寺。事迹据《全唐诗》卷四九五费冠卿诗考知。《唐诗纪事》卷七三作唐末僧,不确。《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41? 【介绍】: 唐僧。钟陵建昌人。俗姓王。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门。后住澧阳云岩寺。敕谥无住大师,一作无相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钟陵建昌之王氏。昉临蓐。胞衣缁色。若右袒状。父母。已知其不可累。以世事。小学之岁。遂令依石门薙染。既登具品。即执侍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历二十年。续见药山俨禅师。一日药山问。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处来。晟云到广南来。山云。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团石。被州主移。却是否。晟云。非但州主。合国人移亦不动。山又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晟云是。山云。弄得几出。晟云六出。山云。我亦弄得。晟云。和尚弄得几出。山云。弄得一出。晟云。一即六六即一。晟后到沩山。沩山问。承长老在药山。弄狮子是否。晟云是。沩云。长弄耶。还有置时。晟云。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云。置时狮子在什么处。晟云。置也置也。僧问从上诸圣。什么处去。晟良久云。作么作么。又问。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如何。晟云。好埋却。晟煎茶次。道吾问。煎茶与阿谁。晟云。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晟云。幸有某甲在。晟住云岩后。一日诸众曰。有个人家儿子。问著无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无。洞云。争得恁么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问。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无灯时。把得枕子。作么生。吾云。我会也我会也。晟云。作么生会。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扫地次。沩山云。太区区生。晟云。须知有不区区者。沩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晟竖起扫帚云。是第几月。沩低头去。晟问僧。什么处来。僧云。石上语话来。晟云。石还点头否。僧无对。晟代云。和尚未问时。却点头。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与阿谁去也。洞云。良价无。晟云。有汝向什么处著。洞无语。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谥无相。塔号净胜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昙晟。俗姓王氏。钟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焉。遂请出家于石门。年满具法。参见百丈山海禅师。二十年为侍者。职同庆喜法必我闻身若中涓心居散位。续受药山举发全了无疑。化徒孔勤。受益者众。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敕谥大师号无相。塔名净胜焉。 系曰。商那和脩。华言胎衣也。以其生带衣而诞以缯肉。而非幼为绷褓长且称身。出家成法服。至入灭阇维方为煨烬焉。晟师之有胎衣止不及为婴儿已往之服耳。此近叔离尼商那尊者也。思过半矣。何邪晟师去圣悬远。和修佛灭百年。将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络化其教理之世。不其难乎。故曰思过半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65 【介绍】: 唐僧。剑南人,俗姓周。少出家。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后皈依禅宗,嗣澧州龙潭崇信,亲侍逾三十年。武宗时返俗。宣宗时复为僧。懿宗咸通初,朗州刺史薛延望邀住朗州德山,四方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德山接机喜用棒詈,呵佛骂祖,学人服其威猛,每即悟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剑南周氏子。幼不群。稍长出家登戒。习复经律。乡里誉之。时达磨之道。方盛行襄汉间。龙潭信禅师名尤振。鉴因挟复造之。见则遽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鉴曰。子亲到龙潭来。一夕久侍立方丈上。将出索烛焉。信授以纸烛。鉴拟接次。信即吹灭之。鉴礼拜。信云见什么便礼拜。鉴云。从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明日即辞去。信谓诸徒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在。 鉴抵沩山。从法堂西过东。回顾方丈云。无无。便出。至僧堂前。乃云。也不可草草匆匆。遂具威仪上参。跨门提起坐具唤云。和尚。沩山拟取拂子。鉴喝扬袂而出。沩山晚间问维那云。今日新到僧何在。对曰。那僧见和尚了。便背法堂。著草鞋去也。沩问云。你众人还识者僧否。众云不识。沩云。是僧将来。有把茆盖头。呵佛骂祖去在。住澧阳三十年。属武宗废教。避难于独浮山石室中。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葺德山禅院。请鉴居之。上堂云。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之。亦非得也。汝但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则虚而灵。空而妙。毫𨤲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若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 鉴一日问维那。今日几人新到。那云八人。鉴云。将来一时生按著。 龙牙问学人。仗镆铘剑。拟取师头时如何。鉴引颈。牙云。头落也。鉴微笑。牙后到洞山举前语。山云。德山道什么。牙云。德山无语。山云。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牙省过忏谢。有人举似鉴。鉴云。洞山老人不识好恶。者个汉。死来多少时。救得有什么用处。 雪峰问。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鉴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岩头闻云。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拗不折。虽然如是。唱教门中。犹较些子。 鉴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柱杖打。临济闻之。教侍者参次。待其打时。但接取柱杖。当胸一柱。侍者壹如临济教。鉴便归方丈。待者回举似临济。济云从来疑著者汉。 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忽告其徒曰。扪空追向。劳汝心神。梦觉觉非。复有何事。竟坐逝。春秋八十四。戒腊六十五。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宣鉴。姓周氏。剑南人也。生恶荤膻少多英敏。宿赍异操恳愿出尘。大龙不屈于小庭。俊鹗必腾其层汉。既除美饰当预僧流。从受近圆即穷律藏。其诸性相贯习偕通。闻重湖间禅道大兴。乃杭志云游造龙潭信禅师。则石头宗师之二叶也。始唯独居一室。鉴强供侍之。一夕龙潭持一枝火授鉴。鉴接而行。数步且曰。久闻龙潭。到来龙之与潭俱不见欤。信曰。子亲到矣。机与教符。日亲丈室三十馀年。后止澧阳居。无何属武宗搜扬。洎大中还复法仪。咸通初武陵太守薛延望坚请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禅徒辐凑。伏腊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于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雪峰参见鉴深肯重。以咸通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忽告诸徒曰。扪空追响劳汝神邪。梦觉觉非复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五。身据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门风焉。今襄邓汉东法孙极盛者是。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简州周氏子。早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尝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常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遂担青龙疏钞。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云。这个是什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汝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甚么。师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摘投于巨壑。遂焚之于是礼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