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2,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128  129  130  131  132  134  135  136  13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遗则( 长孙 佛窟学 )
僧隐峰( 邓隐峰 )
僧至贤
释昙清
释惟则
僧空海(别称 遍照金刚 佐伯 弘法大师 )
释清彻
释好直( 丁 )
释云邃( 凭 )
释智藏( 黄 )
僧智常( 至真禅师 赤眼归宗、李万卷 )
僧广宣( 廖 )
僧智頵
释守素
释素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0 【介绍】: 唐僧。长安人,俗姓长孙。善属文,能诗,工草书。雅耽经史,尤乐佛书。出家从牛头山慧忠,后居天台山佛窟岩,传其道者号为佛窟学。有《无生等义》及诗文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遗则。俗氏长孙。京兆长安人也。祖冽鄂州司马。考利涉隐居金陵。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尤乐佛书。以为得吾心。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忠所谓牛头六祖也。始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传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学能者谓之南宗学。学秀者谓之北宗学。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融得之居牛头山。弟子以传授。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则既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其道者曰。道者未有弟子。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焉。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佛窟之号自则始也。一坐四十年。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则未尝有报谢。礼拜者未尝而作起。时岁在庚戌。季夏十有三日。召弟子曰。汝其勉之。至十五日夜遂坐殁。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旦望之则䌽云翔泊于岩上。父老皆泣曰。师死矣。已而视之果然。凡则二十岁为僧腊。五十有八而终。善属文。始授道于钟山。序集融祖师文三卷。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又无生等义。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会昌中例毁之。其院为道门所有。后开元寺僧正法光。于咸通乙酉岁。遂徙碑于今所。河南尹韩又伪碑文。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长孙。京兆长安人。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犹乐佛书。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六祖慧忠。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道者曰。道者未有子弟。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三昧。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如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證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嗔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至贤。元和中沙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史未详其族里所自。初依道恒律师于吴之北院。与省躬相友善。俄留南岳。讲训徒众。元和中。阆州龙兴寺结界。时义嵩。方阐怀素新疏。因举僧祗律云。齐七树相去尔所。作羯磨者。名善作羯磨。准此则四面皆取六十三步等。如是自然界。约令作法界上。僧须尽集。时清亦在。遂广致徵难不已。因经州省。达上听。诏两街会三宗。定夺新旧二疏。而嵩公所说。诚亏理。礼部外郎令狐楚。判牒云。据两街传律大德言。称昙清所引之义为正。后著显宗记。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昙清。未详何许人也。幼持边幅罔或迷方。以谨昏呶究穷佛旨。乃负笈来吴北院道恒宗师法会。与省躬犹滕薛之前后也。旋留南岳化徒。适会元和中阆州龙与寺结界。时义嵩讲素新疏杰出辈流。因云。僧祇律云。齐七树相去。尔所作羯磨者名善作羯磨。准此四面皆取六十三步等。如是自然界约令作法界上僧。须尽集时清遂广徵难。如是往返经州涉省。下两街新旧章南山三宗共定夺。嵩公亏理。时故相令狐楚犹为礼部外郎判转。牒据两街传律断昙清义为正。天下声唱。勇执纪纲清能干城矣。后著记号显宗焉。 系曰。清公南山宗崛起别峰。人咸景仰。与嵩悟二公遇于必争之地。清果得俊。矧夫阆苑也僻用律文三隅不反。既成图状。学者流传致其嵩公如填海底。至大中中玄畅公荐加褒贬贬嵩。之转沈尾闾中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少游京师。三学外。尤务雕塑像貌。以起敬慕。曰即像貌以资成观道。此脩行要术也。会宪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造奉慈寺。以追福其母。齐国大长公主。则与选入。以艺自效。未几。复振锡浙东。礼阿育王塔于四明之鄮县。塔盖东晋刘萨诃。所尝礼。其功德不可备述。于是则用七宝末。和胶漆。以模范之。及脱模范。切肖。众叹其有缘。则遂负以归。充奉慈寺供养。京师莫不信向。后终于奉慈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惟则者。拔俗志高栖神物表。凡施善务举则波随。常言像是生善之强缘。不得不多立。初之观也如对严君。次则其心不乱。中则观门自成。末则如如焉。荡荡焉。三昧安得不现前乎。是以我曹劝化迷俗。得不以此是为先容欤。由是若雕若塑形像森然。恒事进修。天邑之间偏加激励。属宪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为母齐国大长公主追福造奉慈精舍搜择名德。则乃预选入居。未久之间闻四明鄮山有阿育王塔。东晋刘萨诃求现。往专礼焉。乃匠意将七宝为末。用胶范成摹写。脱酷似。自甬东躬自负归奉慈寺供养。京邑人皆倾瞻归信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35 一名遍照金刚,日本僧人。俗姓佐伯氏,生于赞歧国多度郡。幼习儒教,后转信佛法,22岁出家,投奈良大安寺习三论宗。德宗贞元二十年(804)随遣唐使入唐,拜长安青龙寺密宗阿阇梨惠果为师,得受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罗秘密法,又从般若三藏受学梵文。宪宗元和元年(806),携内、外典籍数百部返回日本,致力弘扬秘密法门,开日本真言一宗。文宗大和九年(835)逝世,谥称弘法大师。撰有佛学方面著作多种。所著《文镜秘府论》6册,专述六朝至唐初有关诗歌体制、音韵与对偶等方面理论,引用材料甚丰。有文集《遍照发挥性灵集》10卷及日本学者所编《弘法大师全集》。存诗颇多,其中在唐所作者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初莫知何所从来。周游律肆。密护根门。然学无常师。惟善所在。则服膺焉。始亲吴之开元寺北院道恒律师。其造诣深远。而华望硕德。无不推称。元和八年。乃摭诸家要当之说。解南山钞。著集义记。凡二十卷。至十年告毕。今豫章武昌晋陵多传诵之。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清彻。未知何许人也。周游律肆密护根门。即无常师唯善是与。初于吴苑开元寺北院道恒律师亲乎阃奥深该理致。而钟华望无不推称。宪宗元和八年癸巳中。约志著记二十卷。亦鸠聚诸家要当之说。解南山钞号集义焉。或云后堂。至十年毕简。今豫章武昌晋陵讲士多行此义。尝览此记。繁广是宗。彻未知其终。 系曰。彻公言行无乃太简乎。通曰。繁略有据名实录也。昔太史公可弗欲广三五之世事耶。盖唐虞之前史氏淳略。后世何述焉。今不遂富赡职由此也。又与弗来赴告不书同也。诸有繁略不均。必祛诮让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丁氏。会稽诸暨人。幼而脩洁。凡肥醲腥荤物。皆未尝及口。即事杭坞山藏师落发。元和初。受具于天竺寺。遍探经律论钞疏源委。忽杖策访祖师西来之指于洪之马祖。获记莂。居乡里之大庆寺。方来之士云拥。如是二十载。利物为多。虽名公乡之以廉问护戎过越者。靡弗承接。而启迪之。故其声誉之美。播天下。大和中游五台道京邑。一夕而去。于是前护戎郤志荣宋常春二内侍知之。必欲招徕。以温集曩训。开成初。再至辇下。二贵人以安国寺方丈馆之。龙象莫不趋附。无何召补供奉大德。非其志也。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嘱累弟子讫。遂趺坐而寂。寿六十五。夏三十二。丧殡浐水东。费悉出郤宋二氏。门人鉴诸后。起塔于崇山南之华严。而归葬焉。会昌四年。起居舍人韦绚碑。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好直。俗姓丁氏。会稽诸暨人也。幼不喜俗事。酒肉荤茹天然不食因投杭坞山藏师落发。元和初受具于杭之天竺寺。凡百经律论疏钞嗜其腴润。一旦芒屩策杖。诣洪州禅门洞达心要。虚往实归。却于本郡大庆寺。求益者提训凡二十馀载。为江左名僧。见儒士能青眼。故名辈多与之游。往往戏为诗句辞皆错愕。凡从事廉问护戎于越。入境籍声实而造其户。不独能诱。亦善与人交者。大和中游五台。路出京邑。一夕而去。前护戎郤志荣宋常春二内侍。尤味其道。孜孜远招。开成初再至京国。二贵人同力唱和。牵裓虐留致安国寺大方丈以居之。王畿龙象莫不钦重。无何召入为供奉大德。非所好也。徇俗受之。然归欤之叹未尝少弃。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嘱累弟子讫奄然而寂。春秋五十六。夏三十二。郤宋二家率财权瘗于浐水东。人皆悲之。门人鉴诸后归葬于崇山之南华严寺起塔。会昌四年起居舍人韦绚为碑纪代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也。学优而才赡。与人游。尤有恩意。每被诏入内道场。顺宗时。领译务。宪宗初年。勾当右街诸寺观。道释二教事。别诏充西明千福两寺上座。非道德。宁克尔欤。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云邃。不知何许人也。通综经论解将行兼。仍贯群书号为该博。好远汎爱人无间然。累朝诏入内道场。顺宗已来掌领译务。宪宗初句当右街诸寺观释道二教事。别敕充西明千福两寺上座。风猷淹雅纲任肃然。昔贤以道生比郭林宗。遂公有焉。次润州栖霞寺释清源。姓凭。南徐延陵人也。稚年贞素长亦弗群。俗态不拘法流爰入。造涉公为弟子焉。学赡经律人罕畴匹。栖于摄山积其龄稔。长庆初工部尚书李相国德裕镇于浙西。洗心道域延居京口。咨禀禅要雅契夙心。及赞皇去郡。返锡栖霞终于住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黄氏。豫章上高人。父为州掾。尤嗜出世学。尝携藏入报国寺。听供奉皓月讲涅槃。辄能微解经意。即辞父母。从开元寺宗法师薙染。时年才十三。久之谒大寂禅师。證寤宗要。建中元年。至长安元颢卢公素尊事之。举奏入内供养。诏住华严寺。于是四方参请之侣。飙驰云凝。其利益于天下。有不可以语言尽者。大和九年。终于寺而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智藏。姓黄氏。豫章上高人也。父为洪州椽。藏随父入报国寺。见供奉皓月讲涅槃经。微体经意乐入佛门。年甫十三割恩爱辞父母。于开元寺宗法师所受学。后修禅法證大寂一公宗要矣。建中元年入长安。庐元颢素奉其道。举奏入内供养。敕令住华严寺。辇毂之间玄学者孔炽。就藏之门若海水之归投琴之壑矣。太和九年终于住寺。三月十二日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宪宗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白居易贬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生卒年不详。初唐时禅僧。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中唐时禅僧。嗣马祖道一。宪宗元和中住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或赤眼归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问禅。卒谥至真禅师。《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驻锡庐山之归宗院。参访之徒群拥。乐天白公。以司马贬江州。获往来咨决心要。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迁。尤加悦服。一日问曰。教中谓须弥纳芥子。固其理也。又谓芥子纳须弥。亦岂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读万卷书。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顶放踵。身不过若干尺尔。万卷书向何处著。渤俛首。顷之。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从前只是依它知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你。亦无汝用心处。珍重。僧问如何是玄旨。常曰。无人能会。问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无汝用心处。僧曰。岂无方便。常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曰。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曰闻。常曰。我何不闻。僧无语。常打趁。常与南泉行脚。一日煎茶相别次。南泉问曰。从前与师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问。毕竟作么生祗对。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作么生祇对。常乃翻却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个语话。滴水也消不得。僧问。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来。乃拈起帽带曰。还会么。官曰。不会。常曰。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常入园取菜次。画圆相围菜一株。谓众曰。辄不得动著者个。众不敢动。少顷常来。见菜犹在。便以棒打趁众僧曰。者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来参。忽蛇过其前。当钁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觕行沙门。常曰。座主归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为己祸福也。曰熏摩。以求灭去。而目为之赤。世号赤眼归宗。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智常者。挺拔出伦操履清约。遍参知识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门。乃见江西之道。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其徒响应其法风行。无何白乐天贬江州司马。最加钦重。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颖排之。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迁江州刺史。渤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该综。号李万卷矣。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论惠远遗迹。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白曰。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白彊劝游二林。意同见常耳。及到归宗李问曰。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曰。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再思称叹。续有东林寺僧神建。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常略提举。神建不体。乃发状讼常示恶境界。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常有异相目耀重瞳。遂将药熏手。恒磨错不觉目眦红。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蜀中人。俗姓廖。与刘禹锡最善,宪宗元和、穆宗长庆两朝,并为内供奉。赐居安国寺红楼院。工诗,与当时诗人多有唱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诗僧。俗姓廖,交州(今越南河内)人。德宗贞元间居蜀。宪宗元和间入长安,初住大兴善寺,后奉诏住安国寺红楼院。以诗应制供奉十余年。当时诗人白居易、韩愈、元稹、刘禹锡、李益、张籍、薛涛等,皆与其有诗唱和。约于敬宗宝历间因事被逐出红楼院,文宗时复入。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二、《唐才子传》卷三。有诗集《红楼集》,又有《僧广宣与令狐楚唱和》1卷,皆不存。《全唐诗》存诗1卷,凡17首,以近体应制诗为多。又与李益、杜羔等联句,存诗数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853 【介绍】: 唐僧。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幼出家于五台山善住阁院。粝食粗衣,有余则济诸贫病。每预讲席,传《法华》、《维摩》二部,穷源尽理。宪宗元和中为五台山都检校守僧长。遇岁饥,众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宣宗即位,为十寺僧长兼山门都修造供养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中山人。幼年师事五台山善住阁院贤林出家。后以试经合格得度。游方遍历讲席。而法华维摩尤所淹贯。归高峰。却扫谢世累。元和中。众共以五台都捡校守僧长起之。頵固辞不可。会岁饥。华严寺。盖大圣常所垂应地。四方之巡礼者凑焉。至是窘乏。诚山中愧事也。乃复诿頵。充华严寺都供养主。时属法照无著澄观。三硕德在。而澄观方制华严经疏。且命頵为讲主。日拥千僧。檀施稠叠。而供养丰腆。视他日加倍。间有沙门义园者。谤之曰。頵知常住久。其能无所私乎。夜则梦神谓曰。僧长千佛之一也。汝发慢言。当堕恶道。必忏悔毋缓。诘旦圆诣忏悔如礼。未几。诏天下沙汰。遁之岩谷间大中初。诏度五台诸寺五十僧。仍赐衣帔。于是再辟頵十寺僧长。兼山门都脩造供养主。七年大建无遮会。一月日。既而集弟子垂训。吾欲息心敛迹。以自优逸。纪纲众务。宜付来哲。遂趺坐净室而灭。春秋七十七。僧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智頵者。中山人也。自幼辞亲来五台山善住阁院礼贤林为师。诵经合格得度。神情爽拔气调高峙。于世资财少欲知足。粝食充腹粗衣禦寒。馀有寸帛未尝不济诸贫病也。游方参玩预诸讲席。传法华维摩二部穷源尽理。后挂锡高峰息心却扫。距元和中众辟为五台山都检校守僧长。頵与时迁徙。固辞不允。遂登此职。后遇岁当饥馑寺宇萧条。有华严寺是大圣栖真之所。巡游者颇众供施稀疏。院宇伦巡例称不迨。众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时德不孤有法照无著澄观之出世也。当观师制华严经疏。海众云集。请頵为讲主。日供千僧。十有馀祀食无告乏。皆云有无尽藏之米面也。岁久颇见丰盈。有邻院僧义圆。亦当代之硕德也。谓頵久知常住私有谤言。非平等心是贪饕者也。夜有神人报圆曰。僧长是千佛之一数也。汝发轻言。若不悔过当堕恶道。圆乃诘朝呜足忏谢。有兹验也。及钟武宗澄汰。頵遁乎山谷不舍文殊之化境。未逾岁载宣宗即位敕五台诸寺度僧五十人宣供衣帔。山门再辟。頵为十寺僧长。兼山门都修造供养主。大中七年与寰海游台。四众建无遮精妙供养。一月日乃谓大众曰。吾欲暂憩微骸息心敛迹佐助众务吾无能为也。付诸俊哲继吾遗躅。乃净室安坐而灭。春秋七十七。夏腊五十八云。 系曰。僧中职任也。如网之纲如屋之梁焉。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北齐则十统分员。唐世则僧录命职。异乎常所闻者。五台山自贞元中智頵始封僧长矣。亦犹鱼盐蜃蛤祈望守之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性高介。与人游不变穷达。居京兆大兴善寺。历岁月。未尝出户。诵法华经满三万七千部。感貉子夜则驯扰听经。乌鹊午则就掌取食。寺庭有青桐四株。盖素所手植者。夏月清荫扶疏。尤可爱。元和中。士大夫之寻凉避俗者多。于此寺桐忽发汗。如墨潘滴沥。飘洒著衣服。不可浣濯。游者患之。素祝之曰。我培拥汝。而汝如此。我且伐汝矣。汗遂不发。则素之志。诚易量耶。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素者。立性高迈与群不同。居京兴善寺恒以诵持为急务。其院幽僻庭有青桐四株。皆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青桐至夏中无何发汗。颇污人衣如輠脂焉。而不可浣。时相国郑公絪。尝与丞郎数人避暑。且恶其滴沥谓素曰。弟子为师伐此树。各植一松可乎。及暮素戏咒之曰。我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之淋沥为人所恶。同恶木之不可休其下也。来岁若然我必薪之。自尔绝踪矣。素誓不出院。诵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恒有貉子驯扰来听经。斋时则乌鹊就掌取食。他僧以食诱群羽。皆惊噪而逝。长庆初有僧玄幽。题此院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当时以为住句也。素之终代罔得详焉。 系曰。刺漆树者恒患其少滴。爱故难求。斩魏树者患其多辛。恶之易得。嗟尔青桐发汗世所罕闻。及乎素公诋呵。明年绝迹。岂有出家弟子不如其无情树木乎。既不能为漆与物隔其污。为魏与食加其味乎。苟认师友之弹呵取今完净。传曰。过则勿惮改。本教则悔罪清净。如本无异。思之。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八
长安兴善寺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皆素之手植。唐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音画)脂不可浣。昭国郑相尝与丞郎数人避暑。恶其汗污。谓素曰。弟子为和尚伐此树。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戏祝树曰。我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之。自是无汗矣。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常有貉子听经。斋时有乌鹊就掌取食。长庆初有僧玄幽。题此院诗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门尘。当时以为佳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