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107  108  109  110  111  113  114  115  11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栖隐(巨徵 徐 )
僧惟劲(别称 头陀 宝闻大师云、三生藏 )
僧桂琛( 桂琛 世称 地藏和尚 二大士 )
释智宣
僧从展( 世称 保福和尚 )
僧道怤( 舍父逃逝 )
僧光业
僧归仁
僧灵照(别称 照布衲 世称 齐云和尚 真觉大师 )
释全宰( 沈 )
僧智朗( 黄 )
僧神禄
僧智晖( 智晖 高 )
僧令宗
僧若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字巨徵。俗姓徐。住洪州开元寺。僖宗广明中避乱入隐庐山折桂峰。工诗。后唐天成中卒。有《桂峰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巨徵。姓徐氏。佩觿之岁。辞父母入道。具戒已。还勤于习律。后得心要于归宗。然风雅之情。出于天性。广明中。避巢寇于庐山。花朝月夕。未尝不见之吟咏。其嘉联妙句。往往脍灸湖海齿颊。与贯休处默脩睦游。若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又其次也。及寇平。放旷荆楚。每陟祝融。为留恋不能去。光化三年。南抵番禺。受知放太尉徐彦若。同光二年。邂逅钜鹿魏仲甫于洪井。遂缔文字交。天成中卒。诗之精粹者。计百馀首。号桂峰集而丐序于仲甫。弟子应之寔记纲焉。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栖隐。字巨徵。姓徐氏。少而端厉神解天然。佩觿之岁酷好出尘。父母不可坏其意。削䰂之后纳法已还。其间服勤于学深入毗尼壸奥焉。又于风雅之情非彫刻而得成自天姿。广明中避巢寇入庐山折桂峰。实嘉遁也。然多于华朝月夕晚照高秋练句成联。合篇为集。往往酋健浏亮散在人口。身拥零破麻纳。不识者谓之山叟野人殊无能者。得归宗禅旨。与同举扬。且无吝法。平常与贯休处默脩睦为诗道之游。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为唱詶之友。隐为群士响臻淡然若水。后寇盗稍平。入荆楚登祝融踪迹啸傲。光化三年游番禺。受知于太尉徐彦若。同光二年于洪井钜鹿魏仲甫邂逅。以文道相善。后唐天成中卒。诗弟子应之携隐之诗计百许首。投仲甫为集序。今所行者号桂峰集是也。次嘉禾灵光寺释宝安。俗姓夏。姑苏常熟人也。风神爽拔性行淑均。壮年家务所婴。誓思脱屣。及进具之后。专习定门洞达真诀。而不衣丝缕惟专分卫。寝则刍靺。安昔游五台嗟南人之不识。遂率道俗同模筑五台之制于灵光寺。今且存焉。事毕无疾而终。受生一百有十八岁。法腊七十八。由身不坏。门徒布漆之别院供养。至会昌毁寺遂焚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节操精苦,时称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名刹,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不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说永泰(今属福建)人。唐代僧人。节操精苦,时谓“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丛林,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有《续宝林传》4卷、《南岳高僧传》。《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九有传,后二书存诗偈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福州长溪人。操行精苦。奉养尤俭素。人以头陀称之。登雪峰即领指。无底滞。乾化中。住岳之慈报寺。一日诣三生藏。见灯镜光影涉入。叹曰。先达圣人具不思议智慧方便。而使华严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岂区区世间小巧。所能为哉。后有于道观中。设此器者。劲作颂五章非之。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劲笔。开平中楚王马氏奏赐紫衣。号宝闻大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惟劲。福州长溪人也。节操精苦奉养栖约。破纳拥身衣无缯纩。号头陀焉。初参雪峰便探渊府。乾化中入岳住报慈东藏。亦号三生藏。中见法藏禅师鉴灯。顿了如是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因叹曰。先达圣人具此不思议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观中亦设此灯。往因废教时窃移入仙坛也。有游岳才人达士留题颇多。劲乃叹曰。卢橘夏熟宁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齐闻不觉顿忘于肉味。嗟其无识不究本端。盗王氏之青毡以为旧物。认岭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区别。乃作五字颂。颂五章。览者知其理事相融灯有所属。属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显华严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马氏奏赐紫署宝闻大师。梁开平中也。劲续宝林传盖录贞元已后禅门祖祖相继源脉者也。别著南岳高僧传。未知卷数。亦一代禅宗达士文采可观。后终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难辄区分。劲公志鉴灯若遗物重获归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归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龟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闻大师惟劲。福州人也。素持苦行。不衣缯纩。惟坏衲度寒暑。时谓头陀焉。初参雪峰。深入渊奥。复问法玄沙之席。心印符会。一日谓鉴上座曰。闻汝注楞严经。是否。曰不敢。师曰。二文殊如何注。曰请师鉴。师乃扬袂而去。唐光化中。入南岳。住三生藏。藏中有镜灯一座。华严第三祖贤首大师所制也。师睹之。顿悟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佛佛罗光之像。因叹曰。此先哲奇功。非具不思议善权之智。何以创焉。乃著五字颂五章。览者悟理事相融。后终南岳。师著述。有宝林传四卷。纪贞元后。禅门继踵源流。又制七言觉地颂。广明诸教缘起。又著南岳高僧传。皆流传于世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28 【介绍】: 五代时僧。镇州常山人。俗姓李。幼于本州万岁寺出家,习学律典。后转依禅宗,历诣云居道膺、雪峰义存,终嗣玄沙师备。后住漳州罗汉院,世称地藏和尚。其门人文益,开法眼宗。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幼投本郡万岁寺。依无相大师出家。后住漳州龙溪罗汉院。后唐天成三年卒。年六十二。清泰二年谥真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胾。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馀。即剃发为大僧。无相使习毗尼。一日为众升堂。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一众愕然。琛顾笑。为无相。作礼辞去。无相不强。初谒雪峰存公。不大发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奥。与慧球者齐名。号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然丛林指目。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十馀年。迁止罗汉。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非忘身为法者。不至。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却成两句。又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识此字耶。曰不识。琛曰。看取其下注脚。琛尝垂头。颓然坐折木床。见僧来。即举拂子曰。会么。对曰。谢和尚指示学人。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道指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指示汝耶。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礼拜称赞。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礼拜赞叹。那里扫地。竖起扫帚。为甚不赞叹。有僧来报。保福迁化也。琛曰保福迁化。地藏入塔。琛时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时学者莫测其旨。琛悯之为作明道偈。其词曰。至道渊旷。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触处皆渠。岂喻真虚。真虚设辨。如镜中现。有无虽彰。在处无伤。无伤无在。何拘何碍。不假功成。将何法尔。法尔不尔。俱为唇齿。若以斯陈。埋没宗旨。宗非意陈。无以见闻。见闻不脱。如水中月。于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峥嵘。我宗奇特。当阳显赫。佛及众生。皆承恩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拶破面门。盖覆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其如不晓。谩说而今。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琛复至闽城旧止。遍游近城诸刹。乃还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维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凉益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常山之李氏。童时即笃志离俗。亲戚乡党皆莫之从。年且弱冠。乃获为郡之万寿寺无相大师弟子。既登戒品。方学毗尼。叹曰。此岂足以臻观脱哉。于是南谒云居雪峰。抵玄沙。沙问云。三界惟心。汝作么生会。琛指椅子云。和尚唤这个作什么。沙曰椅子。琛云。和尚不会。沙曰。我唤作竹木。汝唤作什么。琛云桂琛亦唤作竹木。沙云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自是玄沙每诱迪学者。出诸三昧。皆命琛为助发。于是漳牧王公。建地藏精舍。而请驻锡焉。久之徙居罗汉院。上堂。宗门玄妙为当只恁么。更别有奇特。若别有奇特。汝且举看。若无。不可只将三个字。便当却也。三个字谓宗教乘而已。尔若道著宗乘。便是宗乘。若道著教乘。便是教乘。禅德佛法元来。由尔口里安立名字。尔向这里。说圆说顿。说实说常。禅德尔把什么作圆作顿。作实作常。傍家行脚。理须甄别莫相理没。珍重。问如何是罗汉家风。答不向尔道。问因甚么不向学人道。答是我家风。问如何是沙门正命食。答吃得么。曰欲吃此食。作何方便。答塞却汝口。问如何是十方眼。答时上眉毛。天成三年。戊子秋示疾数日安坐而终。寿六十二。腊四十。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冈。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无恙时。鼓山神晏尤见重于王氏。以他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琛终不变。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也。甫作童儿笃求远俗。斋茹一餐调息终日。秉心唯确乡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群从情缠而难脱。既冠继踰城之武。求师得解虎之俦。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初登戒地例学毗尼。为众升台宣戒本毕。将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乃自诲曰。持犯束身非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会。参讯勤恪。良以嗣缘有在。得旨于宗一大师。明暗色空廓然无惑。密行累载处众韬藏。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遂为故漳牧太原王公诚请。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驻锡一纪有半。来往二百众。琛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后龙溪为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讳让不获。遂开方便。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有角立者。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咸传琛旨。各为一方法眼。视其子则知其父矣。以天成三年戊子秋。复届闽城旧止。遍玩近城梵字。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春秋六十有二。僧腊四十。遗戒勿遵俗礼而棺而墓。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禀遗教也。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得法密付授耳。时神晏大师王氏所重。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确乎不拔。终为晏谗而凌轥。惜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李。常山人。童儿便求远俗。斋茹一餐。秉心唯确。二亲爱缚。继踰城之武。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登戒地。学毗尼。乃自诲曰。持犯束身。非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初谒云居。后诣雪峰。参讯勤恪。得旨于宗一大师。明暗色空。廓然无惑。密行累载。处众韬藏。遂为故漳牧。太原王公。诚请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驻锡一纪有半。来往二百众。琛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后龙溪为军[亻䘚]勤州大保琅琅公。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遂开方便。不数载南北参徒。角立。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林。复咸传琛旨。各为一方法眼。天成三年。戊子秋俄示疾数日。安坐而终。
释智宣 朝代:后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泉州人。唐之季。佛法尤隆盛。宣方壮。慨经教之流通此方者。尚未尽。且天竺。吾世尊所瑞应地。为其弟子。而未始造诣。是非可愧乎。于是结侣西迈。悉得其所愿而归。开平元年五月。达京师。进辟支佛骨。梵书多罗叶夹经律。会太祖新受唐禅。见宣太悦。礼数勤厚。宣即请译所进梵夹。然以天下多故。未遑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智宣。泉州人也。壮岁慕法。学义净之为人也。轻生誓死欲游西域礼佛八塔。并求此方未流经法。以唐季结侣渡流沙。所至国土怀古寻师好奇徇异。聚梵夹求舍利。开平元年五月中达今东京。进辟支佛骨。并梵书多罗叶夹经律。宣壮岁而往还已衰耄矣。梁太祖新革唐命。闻宣回大悦宣赐分物。请译将归夹叶。于时干戈不遑此务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8 【介绍】: 五代僧。福州人,俗姓陈。年十五,礼雪峰义存为受业师。十八时,于福州大中寺受戒。历游吴楚间,归侍雪峰。后梁末帝贞明四年,漳州刺史王公迎居保福禅苑,开堂授徒,世称保福和尚。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保福禅师从展。福州人也。生陈氏。年十五。礼雪峰为受业师。十八本州大中寺具戒。游吴楚间。后归执侍雪峰。一日忽召曰。还会么。师欲近前。峰以杖拄之。师当下知归。又常以古今因缘。询长庆棱和尚。棱深许之。梁贞明四年丁丑。漳州刺史王公钦。承道风。创保福院。迎请居之。师曰。上座行脚事作么生不会。会取好莫傍家取人处分。若是久在丛林。粗委些子远近。可以随处任真。后学未知次序。山僧不惜口业。向汝道。尘劫来事。只在如今。还会么。问。因言辩急时如何。师曰。因甚么言。僧低头良久。师曰。击电之机。徒劳伫思。问。欲达无生路。应须识本源。如何是本源。师良久却问侍者。适来僧问甚么。其僧再举。师乃喝出曰。我不患聋。师因僧侍立。问曰。汝得恁么粗心。僧曰。甚么是某甲粗心处。师拈一块土。度与僧曰。抛向门前著。僧抛却来曰。甚处某甲粗心。师曰。我见筑著磕著道汝粗心。师住保福。仅一纪。学众不下七百。其接机利物。不可备录。唐天成三年戊子。示有微疾。僧入丈室问讯。师曰。吾与汝相识年深。有何方术相救。僧曰。方术甚有。闻说和尚不解忌口。又谓众曰。吾旬日来。气力困劣。别无他。只是时至。僧问。时既至矣。师去即是。住即是。师曰道道。曰怎么即某甲不敢造次。师曰。失钱遭罪。言讫而寂。 系曰。予登鼓山。览国师遗迹。至喝水岩。风景凄楚。相传。师尝宴坐于此。溪水喧聒。师喝之。水为倒流远去。至今犹然。国师高风。千载可想见矣。保福机语。如严霜急飔。亦足摧杀。但君子不欲多上人。陈老师那应便筑受降城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8—937或941 【介绍】: 五代时僧。永嘉人,俗姓陈。六岁削发于本州开元寺。既而抵闽谒雪峰禅师,妙契宗旨,时谓小怤布衲。归住东府镜清寺,倡雪峰之法,学者奔凑。副使皮光业辞学宏赡,屡击难之,退谓人曰:“怤师之高论,人莫窥其极也。”钱俶私署顺德大师。钱元瓘命主天龙寺,后创龙册寺,延请居焉。吴越禅学自此始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8—937 俗姓陈,温州(今属浙江)人,禅宗僧侣。早岁出家,尝谒灵云志勤、曹山本寂,终为雪峰义存法嗣。参学诸方,凡对机缘,悉皆冥契。后自闽返越,居镜清寺,世谓之镜清和尚。吴越王钱镠父子深赏识之,命住天龙寺,又为造尤册寺。私署顺德大师。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卒。《祖堂集》卷一〇、《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存诗偈9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陈氏。永嘉人。幼恶鯹血。亲戚强啖之。辄呕哕不已。因求出家于郡之开元寺。既受具。即遍参请。入楚抵临川。尤于曹山寂公。微诘不小挫。入闽遂服膺雪峰。一日峰。问什么处人。怤答温州。峰云恁么是一宿觉乡人也。怤云只如一宿觉是什么处人。峰云好吃捧。且放过。 怤问峰云。古德以心传心。心如何传。峰良久。怤礼谢。峰云更问我一转语好。怤云就和尚请取问头。峰休去。其机锋峻捷。时丛林称小怤布纳。盖太原有与同名者。年腊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镜清院。上堂如今事不得已。向汝道个著实亲切处。到汝分上。因何特地生疏。只为汝抛家日久。流浪年深。一向缘尘。致见如此。所以唤作背觉合尘。亦名舍父逃逝。今劝兄弟。未歇歇去好。未彻彻去好。大丈夫儿。得恁么无气槩。还惆快么。终日茫茫地。何不且觅取个管带路好。时有僧问。如何是管带路。怤嘘嘘云。要棒吃么。僧云。恁么即学人罪过也。怤云几被汝打破蔡州。尤与皮公光业相往来。公日休子也。辞章宏赡。议论该博。笃志禅学。尝谓人曰。镜清深造远诣。莫臻其极。吴越钱氏钦慕之。命居天龙寺。及建龙𠕋寺。请为第一世。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灭。寿七十四。茶毗于大慈山。坞塔舍利于龙姥山前。僧主汇征著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道怤。俗姓陈。永嘉人也。丱总之年性殊常准。而恶鯹血之气。亲党强啖以枯鱼。且虞呕哕。求出家于开元寺。具戒已游闽入楚。言参问善知识要决了生死根源。见临川曹山寂公。大有徵诘若昙询之间僧稠也。终顿息疑于雪峰。闽中谓之小怤布纳。时太原同名年腊之高故。暨回浙住越州鉴清院。时皮光业者日休之子。辞学宏赡探赜禅门。尝深击难焉。退而谓人曰。怤公之道崇论闳议莫臻其极。武肃王钱氏钦慕命居天龙寺。私署顺德大师。次文穆王钱氏创龙册寺。请怤居之。吴越禅学自此而兴以天福丁酉岁八月示灭。春秋七十。茶毗于大慈山坞。收拾舍利起塔于龙姥山前。故僧主汇征撰塔铭。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缀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前蜀时成都僧。先主王建武成间在世。封佑圣国师。《鉴诫录》卷六存光业事迹,并录其诗3首,皆为嘲谑之作,《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光业,僧门佑圣国师。
僧归仁 朝代:唐末五代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洛阳灵泉寺僧人。嗣疏山匡仁。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罗隐卒后,有诗悼之。又与沈彬相识。《景德传灯录》卷二〇有传。为诗长于近体。《全唐诗》存诗6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0—947 【介绍】: 五代时高丽国人。唐末游闽越,依雪峰义存得禅法。时称照布衲。初住婺州齐云山,世称齐云和尚。次居越州镜清院,徙居龙兴寺。后住杭州报慈院。吴越王钱弘佐请住龙华寺,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0—947 高丽国(今朝鲜北部)人。唐末游闽越之间,从雪峰义存得禅法。时称为照布衲。初住婺州齐云山,世称齐云和尚。次住越州镜清院,徙居龙兴寺。后住杭州报慈院。吴越王钱弘佐请住龙华寺,赐号真觉大师。《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高丽人。入中国。得心法于雪峰。不惮寒暑。服勤众务。丛林畏敬之。称照布纳始住婺之齐云山。次迁越之镜清院。又迁杭之报慈寺。照在齐云时。上堂。良久。忽举手视其众曰。乞取些子。乞取些子。僧问。灵山会。上法法相传。未审齐云将何分付。答不可为汝荒却齐云也。 在镜清时。僧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什么人传。得。答千圣也疑我。问莫便是传否。答晋帝斩嵇康。 在报慈时。僧问菩提树下。度众生。如何是菩提树。答大似苦练树。问为什么似苦练树。答素非良马。何劳鞭影。后吴越忠献王。迎金华傅翕大士灵骨道具。于元帅府供养。仍造龙华寺。树塔以寘之。命付住持。终迁塔大慈山。
释全宰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钱唐沈氏子。幼依径山法济大师薙落。既受具。即行头陀。以禅观期證悟。及游方卒得指于石。霜诸公之室。后入天台居暗岩阅二十年。操履益笃。而闻望寝著。木精石魅。皆为执役。天成五年。归老于径山而终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全宰。姓沈氏。钱塘人也。孩抱之间不喜荤血。其母累睹善徵。劝投径山法济大师削染。及修禅观亭亭高竦不杂风尘。慕十二头陀以饰其行。谚曰宰道者焉。迨乎诸方参请。得石霜禅师印證密加保任。入天台山闇岩。以永其志也。伊岩与寒山子所隐对峙。皆魑魅木怪所丛萃其间。宰之居也二十馀年。恶鸟革音山精让窟。其出入经行鬼神执役。或扫其路或侍其旁。或代汲泉或供采果。时时人见宰未尝言。后天成五年径山禅侣往迎归镇国院居。终于出家本院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全宰。俗姓沈氏。钱唐人也。孩抱之间不喜荤血。其母累睹善徵。劝投径山法济大师削染。及修禅观亭亭高竦不杂风尘。慕十二头陀以饰其行。谚曰。宰道者焉。迨乎诸方参请。得石霜禅师印證密加保任。入天台山闇岩。以永其志也。伊岩与寒山子所隐对峙。皆魑魅木怪所丛萃其间。宰之居也。二十馀年。恶鸟革音山精让窟。出入经行鬼神执役。或扫其路。或侍其傍。或代汲泉。或供菜果。时时人见宰未尝言后终于镇国院。
僧智朗 朝代:唐末至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1—947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单州城武人。俗姓黄。于曹州扈通院出家,师事行满。习《四分律》、《净名经》,俱臻妙境。南游至衡阳,居南岳般若寺,行胎息术。复谒洞山良价、雪峰义存,请问禅训。归本院,化俗四十余年,卒。(《宋高僧传》卷二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单州城武黄氏子。母刘尝梦。沙门数人圆坐为说法。及寤声犹历然在耳。遂妊。朗生而简洁淳静。弗嗜华靡。蚤岁依曹州扈通院行满剃染。即习四分净名经律。粗得其绪。叹曰。谓之出俗。而顾有所滞。岂予志哉。因拥钵南迈。至衡阳阅藏于岳之般若寺。抵洞山登雪峰。佛乘祖印。与此心合。然后归开导乡里。四十馀年。开运之季丁未十一月二十三日卒。春秋七十七。法腊五十三。火葬收舍利起塔。大名府少尹李铉文其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朗。姓黄氏。单州城武人也。母刘氏梦数桑门圆坐为刘说法。历然在耳。遂妊朗焉。及生暨长。婉有僧之习气。淳靖简洁。苦辞亲出家。往曹州扈通院事行满师。供给惟谨。洎乎剃染成大比丘。学四分律净名经。俱登阃阈。且曰。出俗之者何滞方守株。不能脱羁解绊乎。于广博知见无所堪能。乃携瓶钵南极衡阳。登岳栖般若寺。行胎息术而览藏经。事讫入闽岭。曾无伴侣形影相吊。逢猛兽者数四。皆欲呀口垂噬。又蹑步徐去矣。见洞山雪峰二祖师决了禅训。有请问者随答如飞。盖了达无絓矣。后旋本院。信向如归。而四事供僧罔闻閒隙。四十馀龄役已无倦。以晋末丁未岁十一月二十三日迁灭。于时白衣饮痛缁流茹伤。兽失猛以哀嗥。鸟停飞而宛转。或曰。爱河苦海谁拯溺邪。春秋七十七。法腊五十三。火葬收舍利起塔于院。朗为释子衣物誓不经女人之手。浣濯不役徒弟。檀施之物像宝未省互用。盖以初律后禅陶冶神用之故也。大名府少尹李铉为碑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2—976 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吴越时禅僧。初于福清天竺寺出家。嗣瑞岩师彦。后住温州温岭瑞峰院。《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咸秦人,俗姓高。弱冠登戒。后梁太祖乾化四年至洛阳,创温室以资洗濯。好游历,精吟咏,工丹青。有《五溪烟景图》。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3—956 俗姓高,咸秦(今陕西咸阳一带)人。初于终南圭峰出家。后历游庐山、衡山等地,至高安,师白水本仁。北归后,住洛阳中滩浴院。后梁太祖开平五年(911)归圭峰旧居。后于峰顶创寺院,历45年,度弟子1500人,撰歌颂1000余首。《景德传灯录》卷二〇、《宋高僧传》卷二八有传。《景德传灯录》收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人莫能浅深之。梁开平五年。忽欲还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岩石间。如常寝处。顾见磨衲数珠。铜瓶棕笠。藏石壁间。触之即坏。敛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夙心。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曰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晖督役。夷塞之。以为路。龙亦移他处。但见云雷随之。后唐明宗闻而佳之。赐额曰长兴。住持馀四十年。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欲为沙门。晖熟视曰。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彦超后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周显德三年夏。诣永兴与彦超别。嘱以护法。彦超泣曰。公遂忍弃弟子乎。晖笑曰。借千年亦一别耳。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妨碍。乃跏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晖居中滩。有病比丘。为众恶弃之。比丘哀曰。我以夙业白癞。师能为我洗摩。晖为之无难色。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归视疮痂。亦皆异香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高氏。咸阳人。少从圭峰温禅师剃䰂。年二十。乃受具。学律习禅。博揽藏教。然尤工于翰墨吟咏。且效僧珍道芬。六法作画。物像生动。若其济众之心。盖出天禀。固非勉强而行者。梁乾化四年。自江表来京邑。历观诸刹。以为所须皆备。而独于浴室。似有缺典。于是相攸洛汭。治屋若干楹。购山给薪。凿沼储水。轮汲而槽受。其汤之富未易。言则瓶锡之侣。冠簪之伦。搢绅先生之流。其至者。日不暇给。而脱履则木写承足。卸衣则枲裙障身。五日一开。开凡七十有二而岁周矣。其所浴。殆数万人不啻。又辟浴圣室于西庑。以象十六应真。其内中则观自在堂也。侍即扬凝式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晖。姓高氏。咸秦人也。权舆总角萌离俗之心。不狎童游动循天分。欻遇圭峰温禅师。气貌瑰伟虚心体道。趋其门者淑慝旌别矣。谓晖曰。子实材器多能之士也。请祈摄受。二十登戒。风骨耸拔好尚且奇。山中阒然曾无他事。唯钩索藏教禅律亘通日。诵百千言义味随嚼。闻佛许一时外学。颇精吟咏得骚推之体。翰墨工外小笔尤嘉。粉壁兴酣云山在掌。恒言。吾慕僧珍道芬之六法。恨不与同时。对壁连图各成物象之生动也。然真放达之士哉。或振锡而游纵观山水。或蹑屩而至历览市朝。意住则留兴尽而去。或东林入社。或南岳经行。悟宗旨于曹溪。宁劳一宿。访神仙于阮洞。拟到三清。事以志求时无虚度。此外采药于山谷。救病于旅僧。惟切利他心无别务。洎梁乾化四年。自江表来于帝京。顾诸梵宫无所不备。唯温室洗雪尘垢事有阙焉。居于洛洲凿户为室。界南北岸葺数亩之宫。示以标榜。召其乐福业者占之。未期渐构欲闰皆周。浴具僧坊奂焉有序。由是洛城缁伍道观上流。至者如归。来者无阻每以合朔后五日一开洗涤。曾无间然。一岁则七十有馀会矣。一浴则远近都集三二千僧矣。晖躬执役未尝言倦。又以木舄承足。枲麻缝衣。彼迦叶波相去几何哉。其或供僧向暇吟咏。馀闲则命笔墨也。缅想嘉陵碧浪太华莲峰。凝神邈然得趣乃作。五溪烟景四壁寒林。移在目前。暑天凛冽矣。加复运思奇巧造轮汲水神速无比复构应真浴室。西庑中十六形像并观自在堂。弥年完备。时杨侍郎凝式致政。佯狂号杨风子者而笃重晖为作碑颂德。莫测所终。
神僧传·卷第九
释智晖。咸秦人。姓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人莫能浅深之。梁开平五年忽欲造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岩石间如常寝处。顾见磨衲数珠铜缸棕笠。藏石壁间。触之即坏。敛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夙心。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曰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晖督役夷塞之以为路。龙以移他处。但见云雷随之。后唐明宗闻而佳之。赐额曰长兴。住持四十馀年。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欲为沙门。晖熟视曰。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彦超后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周显德三年夏诣永兴。与彦超别嘱以护法。彦超泣曰。公遂忍弃弟子乎。晖笑曰。借千年亦一别耳。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乃加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晖居中滩。有病比丘为众恶弃之。比丘哀曰。我以宿业白癞。师能为我洗摩。晖为之无难色。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归视疮痂亦皆异香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重云禅师智晖。生咸秦高氏。总角时。即好游佛寺。喜动颜色。自誓出家。年二十受满足戒。印心于白水仁禅师。因爱中滩山水。创屋居之。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有比丘患白癞。众恶之。师引归。日夕与摩洗。久之。忽神光异香焕发。失僧所在。视疮痂皆异香也。梁开平中。思故山。乃还终南圭峰。于是翛然深往。独步岩石。徘徊顾望。忽见磨纳数珠铜瓶棕笠。在石壁间。触之即坏。宛如常寝处。遂恍然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昔因。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师夷之为路。龙亦去之。后唐明宗。闻而嘉叹。赐额曰长兴。住持四十馀年。接引后学。老而无倦。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愿为沙门。晖曰。汝世缘深。当为吾家垣墙。彦超后果镇永兴。于是益敬师。周显德三年夏。诣别彦超。嘱以山门事。初秋体尚无恙。忽说偈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他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相碍。乃加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腊六十四。塔于本山。
僧令宗 朝代:后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后蜀僧。工画山水人物、佛像天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事迹均无考。僧人。五代后蜀时无名氏《大还丹照鉴》收录若讷诗作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