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107  108  109  11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知宗
释丹甫
释清观( 明中 )
释愿诚( 圆相 )
僧令超(别称 上蓝和尚 元真大师 )
僧悟真
僧处默
僧贯休(德隐 姜德隐 禅月大师、功臣、姜体 姜 )
僧恒通( 李 )
释通玄( 通玄 隆济 )
僧慧则( 鉴水阇黎、鉴水 )
僧居遁( 居遁、请 世称 龙牙和尚 證空大师 )
僧元安( 元安 别称 落浦和尚 世称 乐普和尚 )
僧志闲( 世称 灌溪和尚 )
释希圆( 张 )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知宗。咸通中沙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素习持犯之业。于亘文律师。文即省躬弟子也。甫于躬为孙。会稽诚律范之渊薮。盖昙一玄俨之唱。既高而和者寡矣。及甫而声尘愈起。迈于前烈。有允文者。又以匠手相之。故行事之际。宜甫之风能尚草也。咸通末年。门生智章传嗣至今。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丹甫者。不知何许人也。性多警达。言必刚直。讲授唯勤执持雅正。会稽风土律范渊府也。甫之唱导从之者。若玄金之就磁石焉。本习业于亘文律师法集。文即省躬之游夏也。甫即躬之嗣孙。顺正命章斡通秘赜。越自昙一玄俨之后。罕能追蹑。甫之声尘迈于前烈。然尔时允文匠手相部风行。甫介于大律之间行事之时。草从风偃焉。咸通末出门生智章等传讲。今亦法嗣存焉。或闻著手记。寻且未获。吁惜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屈,字明中,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幼投天台国清寺出家,18岁受戒,后即住寺。学通三教,尤长于天台三观之说。宣宗大中初曾入长安。大中七年(853)作诗送日僧圆珍归国。后声闻日隆,远近求谒,为避喧嚣而逃往翠屏山独栖。昭宗时赐紫衣,后无疾而终。《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全唐诗逸》录诗2句,出《智證大师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字明中。临海屈氏子。生则手足有网缦相。逮成童。颇神俊。志笃出家。父母莫之沮。乃事国清寺元璋律师以究研经律。年十八获登具戒。天台三观之旨。儒林百氏之书。诗章字画。槩臻其妙。邦伯輶轩每向风造谒焉。檀币即回入常住。其徒请畜以备不虞。曰吾恨未能舍头目髓脑耳。大中初。教法再兴。观朝京师谒集贤学士柳公权书寺额。得大钟藏经以归。七年江南荐饥。殍踣相望。僧众悉就食他往。观独禅坐静室中。谓其徒曰。汝如不死。候秋熟时。当击磬起我。其徒不敢违。至秋击磬。定果起。尝赴乡里斋。夜雨涨溪。波湍迅涌。难度而远约二十里所。主人以为观必不至。而顷刻在坐。略无沾濡泥淖状。非得神足。恶能尔。声誉四播。瞻礼日益至。避喧于翠屏山之兰若焉。久之众请为州僧正。复阳狂以逃。太守杜雄以其行。闻于朝。诏赐紫伽梨。观网滋不乐。后以无疾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清观。字明中。临海人也。姓屈氏。初诞弥手足指间有幕蹼属相著焉。佛经所谓网漫相也。迨为童孺神俊挺然。乃有出尘之志。遂诣国清寺投元璋律师执侍瓶钵。非父母不沮之。若迦楼罗鸟啄几万重围矣。年十八纳形俱法。良由善根深植悟解天然。台岭教文洞明三观。兼得深定神异通感皆莫我知少览百家弥通三教。仍善属文长于诗笔。凡其邦伯輶轩皆响风造谒。观则持重若严君焉。见则畏伏。秖就几杖以待贵士。或施财宝皆回入常住。罄无私畜。或曰。贵人所施皆充别施。何不己用耶。对曰。恨未能舍头目。况世财乎。大中初天下寺刹中兴。观入京请大钟归寺鸣击。并重悬敕额。则集贤院学士柳公权书题也。柳复有诗序送其东归。复请藏经归寺。大中癸酉江表荐饥殍踣相望。观遂并粮食施之。又山僧物外度荒。自入室禅定。谓弟子曰。汝如不死至禾黍熟时。当以磬引我出。果如其言。明岁方从定起矣。一旦溪南人命观斋食。可去寺二十里馀。其夜溪涧泛溢无人可渡。谓观不来。顷刻而至且无淹湿。作用可知也。人皆异之。远近瞻礼日别盈满。喧扰可厌。乃逃往翠屏山兰若独栖。续天台山众列请为僧正。乃佯狂隐晦。州牧杜雄遂奏昭宗宣赐紫衣。观闻之若愁思不乐。后无疾而终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宋氏。河西人。胄绪儒先。尤传竺业。母阴氏夜梦。庭树盛愿千华。独结一果。奇特可爱。乃有孕。及临蓐。卒以愿诚名之。至出家不易也。稍长。师事行严。而禀其训。大和三年。始落发。五年具戒。无何。会昌沙汰。诚即遁去。形服不为变。大中初。法门愈益振。诚获归治佛光寺。上闻诏赐紫衣。李氏据并门。每从数百骑来游。见识大加敬爱。为上疏天子乞号。诏号圆相。兼充山门都检校。光启三年。羞馔施衣。延僧供养。方鸣钟。将至斋堂而逝。达塔树碑于寺之西北一里所。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愿诚。姓宋氏。望本西河家袭素风。浚流远派不扬。胄绪祖考不书。母阴氏夜梦庭树对发千华馀华寻谢。独结一果。乃觉有孕。母启愿心得娠男子足矣。十月临蓐果如其望。立字曰愿诚。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诚少慕空门。虽为官学生已有息尘之志。迨栖金地礼行严为师。严即儒宗圭璋释氏师子也。一旦谓诚曰。汝神情朗秀。宜于山中精勤效节。可不务乎。大和三年落发。五年具戒。先诵诸经悉皆精练行人属耳道望日隆。无何会昌中随例停留唯诚志不动摇。及大中再崇释氏选定僧员。诚独为首矣。遂乃重寻佛光寺。已从荒顿。发心次第新成。美声洋洋闻于帝听。飙驰圣旨云降紫衣。后李氏奄有并门。遐奉文殊躬游圣地。睹其令范抚手惬怀。表闻唐天子。相继乃赐大师号圆相也。就加山门都检校。光启三载羞馔命僧舍衣投施。钟声引众悉至斋堂。右胁曲肱寂然长往。建塔树碑寺之西北一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 【介绍】: 唐僧。初住瑞州上蓝山。嗣夹山善会。后于洪州创禅苑,仍以上蓝为名,世称上蓝和尚。通术数,善言未来事。江西帅钟传礼敬之。卒谥元真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0 唐末禅僧。初住瑞州上蓝山。嗣夹山善会。后于洪州创禅苑,仍以上蓝为名。世称上蓝和尚。通术数,善言未来事。江西帅钟传敬礼之。卒谥元真大师。《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全唐诗》谶记类收其谶诗3则,署上蓝和尚。《悦心集》卷一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敦煌(今属甘肃)僧人。原为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宣宗大中五年(851)入长安,授京城临坛大德,后为河西释门都僧统,知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达30余年。及离长安,两街僧众多作诗赠别。卒于昭宗龙纪元年(889)以后,年逾80。能诗文。敦煌遗书中收其诗1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约为婺州金华人。生于文宗时期前后。幼于兰溪出家,与安国寺僧贯休为邻,常作诗酬答。后历游杭、润诸州,曾在庐山、九华山居住。又入长安,住慈恩寺。与罗隐、郑谷等为诗友。约卒于唐末梁初。有集,已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约为金华(今属浙江)人。约生于文宗时。幼于兰溪出家,与安国寺僧贯休为邻,常作诗酬答。后历游杭州、润州等地,在庐山、九华山居住。又入长安,住慈恩寺。与罗隐、郑谷等为诗友。约卒于唐末梁初,裴说有诗哭之。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有诗集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8首。
唐诗汇评
处默(约832-?),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初,与贯休同削染,邻院而居,时相唱和,诗名渐著。曾游润州、钱塘,与罗隐友善,后居留庐七。有《处默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八首,残句一。

作品评论

《宋僧传•处默传》
(贯休)句处默同削染,邻院而居,每隔篱沦诗互吟,寻偶对。僧有见之,皆惊异焉。
《十闻春秋•处默传》
吴越僧又有处默,能诗,多奇句。罗隐见其“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之联,诧曰:“此吾句也,乃为师所得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2—912 【介绍】: 五代时僧。婺州兰溪人,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七岁投本县和安寺出家。苦节峻行,传《法华经》、《起信论》,精其奥义。钱镠重之。后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书,时人比之阎立本、怀素。善绘水墨罗汉,笔法坚劲夸张,世称“梵相”。有诗名。尝有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人呼得得来和尚。有《禅月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2—912 字德隐,俗姓姜,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7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懿宗咸通初往洪州游学,后漫游江西、吴越。僖宗乾符初返居婺州。昭宗乾宁元年(894)往钱塘谒钱镠,受礼遇。二年赴江陵依成汭。 天复二年(902)得罪成汭,流放黔州。冬潜逃南岳隐居。三年入蜀,为王建所重,赐号禅月大师,特建龙华院居之。后梁乾化二年十二月卒。生平见昙域《禅月集序》、《宋高僧传》卷三〇。休十五、六岁即有诗名,后广交诗友,与当代名诗人陈陶、方干、许棠、李频、张为、曹松、吴融、罗隐、罗邺、韦庄、齐己等皆有唱酬。又工书善画。吴融称:“上人之作,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际。”(《西岳集序》)孙光宪称其诗“骨气混成,境意卓异”(《白莲集序》)。今存《禅月集》25卷。《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7首、断句6,补题1首。
唐诗汇评
贯休(832-913),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俗姓姜,字德隐。少向佛,师安和寺僧圆贞。与邻院童子处默于习经之馀更相唱和,诗名渐著,大中中受成。咸通中,于洪州开元寺听《法华经》。数年后,亲登讲筵。后返婺州。乾宁初、谒浙东钱镠。西游江陵,初为成汭所礼,居龙兴寺,后被谮,流放黔州。遂入蜀,王建甚礼遇之,呼为“得得来和尚”,赐号禅月大师,卒。休善画,师阎立本,又工草书,世称“姜体”。集初名《西岳集》,吴融为序;休卒后,弟子昙域集其诗丈为《禅月集》三十卷,今本存诗二十五卷,佚去文五卷。《全唐诗》编诗十二卷。
全唐诗补逸
贯休,俗姓姜氏,字德隐,兰溪人。补诗二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婺州兰溪人。七岁投本邑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乾宁初献诗吴越武肃王。复北谒荆帅成汭。后忤汭。黜出黔中。再游荆南。高季昌馆之龙兴寺。天复中入成都。王建留住东禅院。署号禅月大师。寻建龙华道场。令居之。累加龙楼待诏明因辨果功德大师翔麟殿引驾内供奉经律论道门选练教授三教元逸大师守两川僧箓大师赐紫大沙门。梁乾化二年卒。年八十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德隐。金华兰溪姜氏子。七岁。父母使依邑之和安寺圆贞禅师。为童侍。日能诵法华经。千言不啻。所居与处嘿邻。而同时薙染。故襟谊视他尤密。每隔篱谈论。旁听皆惊异。始受具戒。诗名已大著。复往豫章。究经论。郡太守王慥笃敬。后蒋瑰命监洗忏戒坛。唐乾宁初。谒吴越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以颂平越之功。王悦。赠遗丰腆。且树碑。悉纪赞佐诸臣之名。而并列休诗于碑阴。以归美朝廷。于是吴越获赐铁券。号功臣。则休与有力焉。休于书知六法。画善水墨。众安桥强氏。尝请休作十八罗汉像。识者谓入神品。曰当吾下笔时。非想见其真。不敢也。 过歙。见唐安寺兰阇梨。三年。南登衡岳。北访荆帅成汭。汭加礼。馆之龙兴寺。会内翰吴融谪宦。遂相追从。融为休。序其集。未几。或有谮休于汭者。命迁公安。以待辨。乃题研寄意曰。入匣始身安。卒游蜀。署禅月大师。蜀主每见。则以得得来和尚呼之。盖其初以诗献蜀主。有三衣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之句也。乾化二年终。春秋八十一。葬成都北门外。塔曰白莲。弟子昙域集其文。冠以融序。行世。名士韦蔼议其著述。有风刺体。系乎教化。诚不在二李白贺下。又广成先生杜光庭。评其书。瘦劲可爱。号姜体。韦庄诗曰。岂是为贫常见隔。定应嫌酒不相过。休肥而矬。蜀相王锴影堂赞。殊能言其体裁。故兹聊举其梗槩云。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华兰溪登高人也。七岁父母雅爱之。投本县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日诵法华经一千字。耳所暂闻不忘于心。与处默同削染。邻院而居。每隔篱论诗互吟寻偶对。僧有见之皆惊异焉。受具之后诗名耸动于时。乃往豫章传法华经起信论。皆精奥义讲训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弥相笃重。次太守蒋瑰开洗忏戒坛。命休为监坛焉。乾宁初赍志谒吴越武肃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甚惬旨遗赠亦丰。王立去伪功。朝廷旌为功臣。乃别树堂立碑记同力平越将校姓名。遂刊休诗于碑阴。见重如此。休善小笔得六法。长于水墨形似之状可观。受众安桥强氏药肆请。出罗汉一堂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貌。方成之。与常体不同。自此游黟歙与唐安寺兰阇梨道合。后思登南岳。北谒荆帅成汭。初甚礼焉。于龙兴寺安置。时内翰吴融谪官相遇。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集序则乾宁三年也。寻被诬谮于荆帅。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题砚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劝师入蜀。时王氏将图僣伪。邀四方贤士。得休甚喜。盛被礼遇赐赉隆洽。署号禅月大师。蜀主常呼为得得来和尚。时韦蔼举其美号所长者。歌吟讽刺微隐存于教化。体调不下二李白贺也。至梁乾化二年终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惨怛一皆官葬。塔号白莲。于城都北门外升迁为浮图。乃伪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岁也。休能草圣出。弟子昙域。癸酉年集师文集。首安吴内翰序。域为后序。韦庄尝赠诗曰。岂是为穷常见隔。只应嫌酒不相过。又广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乡人也。休书迹好事者。传号曰姜体是也。尝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锴作赞。昙域戒学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许慎说文。见行于蜀。有诗集。亚师之体也。

作品评论

吴融《禅月集序》
(贯休)上人之作,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之际,然其旨归必合于道。太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
孙光宪《白莲集序》
议者以唐宋诗僧,唯贯休禅师骨气混成,境意卓异,殆难俦敌。
鉴诫录
唐有十僧诗,选在诸集中,唯禅月大师所吟千首,吴融侍郎序之,号曰《巨岳集》,多为古体,穷尽物情。议者称白乐天为“广大教化主”,禅月次焉。
五代诗话引《西清诗话》
至于罗隐、贯体,搏志于偏霸,争雄逞奇,语欲高而意未尝不卑,乃知天禀自然,有一定而不能易者。
瀛奎律髓
(贯休)为诗有极奇处,亦有太粗处。“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为人嘲作《失猫》诗,此类是也。然道价甚高,年寿亦高。
唐才子传
(贯)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虽尚崛奇,每得神助,馀人走下风者多矣。昔谓“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果憎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过也。
唐音癸签
贯休诗奇思奇句,一似从天坠得;无奈发村,忽作怒骂、令人不堪受。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晚唐而败坏极矣,不待宋人……甚则粗鄙陋劣,如杜荀鹤、僧贯休者。贯休村野处殊不可耐。如《怀素草书歌》中云:“忽如鄂公喝住单雄信,秦王肩上搭着枣木㮶。”此何异伧父所唱鼓儿词?又如《山居》第八篇末句云:“从他人说从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宁。”岂不可丑!然犹在周存、卢延让上,以尚有“叶和秋蚁落、僧带野云来”、“青云名士如相访,茶渚西峰瀑布冰”数语,殊涵清气也。
《东目馆诗见》
贯休不肯平易,时极嵚崎之致,而意旨颇嫌径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4—905 【介绍】: 唐僧。邢州平恩人,俗姓李。家传士族,幼而知学。年十三,入鹊山为僧。年二十,于本州开元寺受戒。后往长安荐福寺,习经律七八年,颇穷教义,复弃而习禅。往湖南遇长沙景岑,遂嗣之。懿宗咸通末,居宣州谢仙山瑞圣院,四方僧俗多归之。僖宗末,避乱至明州。昭宗大顺二年,州牧黄晟请居雪窦寺,盛化一时。卒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主邢州平恩李氏。年十三。既终父母之丧。遂依师于鹊山。披览梵典。年二十。乃蒙恩剃度于州之开元寺。未几受具。寻隶荐福寺。听习经律。因曰。摩腾入汉。译著斯文。圣胄来梁。复明何事。由是载询南方。见招贤岑大师。岑问何处人。答曰。邢州。岑曰。我道不从彼来。答曰。和尚还住此也无。 岑示灭。通以弟子。执心丧礼。游宣城。尚书崔寓待之加厚。辟瑞圣禅院于谢仙山邀之以居。中和文德之间。群盗扰攘。大顺二年。通领徒至四明。州牧黄君晟。卜筑雪窦。留以接众。蔚然盛化。天祐二年七月示疾。越九日沐浴坐逝。春秋七十二。夏腊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迁神于塔。塔在院之西南二百步。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恒通。俗姓李。邢州平恩人也。家传士族幼而知学。苏秦显达犹怀二顷之田。元亮孤高不羡五斗之禄。纵越掞天掷地拖紫腰金。瞬息浮华岂裨来业父母终礼。年甫十三潜入鹊山访道依师。既罢丘坟唯披释典。精虔忏诵。恳侍巾瓶不弭初终。蒙恩剃度。年二十于本州开元寺具戒后。往京兆荐福寺听习经律。七八年间寻穷藏教。乃曰。摩腾入汉译著斯文。圣胄来梁复明何事。因辞北阙径请南方。遇招贤岑大师。大师问曰。何处人也。曰邢州人也。招贤曰。我道不从彼来。通曰。和尚还住此无。于是有滞皆伸无疑不决。后指洞山石霜皆往参焉。招贤示灭。通以弟子礼事之咸通末游宣城。尚书崔寓素奉禅门攀迎庄肃。睹通仪表拔俗问答往还。崔甚悦服。于谢仙山奏置禅院号瑞圣。请以居之。四方毳衲之徒不邀自聚。博陵方议奏荐师号。坚让遂寝。中和末文德初群寇兢起。通领徒至四明。大顺二年郡牧黄君晟。请留居雪窦焉。蔚然盛化。天祐二年七月示疾。越九日躬入浴室。却坐绳床。集众焚香勤勤付嘱。合掌而逝。春秋七十二夏腊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迁石塔于院之西南二百馀步。或曰。通临终言我庞勋也。此非也。高僧无作为行录而无此说。若观年腊。庞勋岂正弱冠来逃难邪。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禅师名通玄。生程氏。其先郢州长寿人也。幼依郢之仁王寺沙门惠超。超阴察之。外纯深。中颖悟。超奇之。为落发受具。即游洛中。听毗尼部。弃去至武陵。谒德山鉴禅师。鉴时已腊高。门风益峻。门下未有遘之者。而鉴独以玄为奇。然玄不大彻透。辞去至高安。谒价禅师。价与语喜。抚之曰。掌有神珠。白昼示人。人且按剑。况玄夜乎。子可贵也。玄曰。但不识珠者耳。倘识之亦无昼夜。价称之以为俊士。价殁庐于塔旁三年。而学者来。依从日盛。玄曰。大平时世。饥餐困卧复有何事。吾本无事。汝与么来相寻。是无事生事。无事生事。道人所忌。何不各自歇去。中和初。拜辞其塔。北游久之。南还寓止豫章。南平钟王执弟子礼。北面而师事之。玄厌城居。思超放山林。王为买末山。建精舍。号隆济。以延之。学者风靡而至。或问。自心他心。得相见否。玄曰。自己尚不见。他人何可观。又问。罪福之性。如何了达。得无同异。玄曰。絺绤不禦寒。又尝问僧。近自何处来。曰闽岭。玄曰远涉不易。曰不难。动步便到。玄曰。有不动步者么。僧云有。玄曰争得到此间。其僧不能对。玄以杖逐之。玄谓门弟子曰。佛意祖意。如手展握。先师安立五位。发明云岩宗旨。譬如神医冶病。其药只是寻常用者。语忌十成。不欲断绝。机忌触犯。不欲染污。但学者机思不妙。唯寻九转灵丹。云能起死。是大不然。法华经有化城一品。佛祖密说。熟读分明。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言垂成者。言一小劫。言十小劫者。是染污是断绝。又曰。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花。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花。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常击天鼓。其馀诸天。作天伎乐。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馀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过十小劫者。偏正回互之旨也。祖师曰。藉教悟宗者。夫岂不然哉。伪唐乾宁三年二月十七日。晨兴诫其徒曰。无虚度光阴。无虚消信施。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于是寂然在定。至三月二十日乃化。阅世六十有三。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岩头曰。但识纲宗。本无寔法。玄言语。忌十成。不欲断绝。机忌触犯。不欲染污者纲宗。也至引法华以證成。明佛祖之密说。泮然无疑。藉教以悟宗。夫岂虚语哉。余至九峰。拜其塔。碑已断坏。不可识。有木碑书。其略如此耳。今其宗枝。皆不及玄所示纲宗。何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08 【介绍】: 唐僧。吴郡昆山人,俗姓糜。宣宗大中中出家于京兆西明寺,后避难止明州阿育王寺。清苦执持,近古罕有。撰有《塔记》、《出集要记》。有入室弟子希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麋氏。吴之昆山人。九岁。即知厌俗。大中七年。遽趋京师之西明寺薙落。九年。承诏于木寺获受戒。十四年。听法宝大师讲。而覆述出侪辈。是年。诏补备员大德。咸通三年。就崇圣寺。讲俱沙论。丧服仪。撰三界图一卷。七年。代畅师。于祖院宣导。十五年。诏署临坛正员。广明元年。巢𡨥犯阙。避乱于华州之卞邽。中和二年。淮南高公。骈迎以弘阐于法云寺。还乡里。四众苦留开导。刺史杨公尤勤至。皆固辞。遂东游。挂锡天台国清寺。乾宁元年。抵鄞之育王寺。撰塔记一卷。集要记十二卷。武肃钱王。请于越州临坛。开元二年八月八日。稍疾。坐而瞑。阅年七十四。座夏五十四。窆于鄮山之冈。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慧则。姓糜氏。吴郡昆山人也。九岁博游才义总玩儒经。善种发萌条然厌俗。以大中七年就京西明寺出家。勤知讽诵皆如曾习。九年于本寺承恩得度。十四年栖法宝大师法席覆讲。当年敕补备员大德。咸通三年就崇圣寺讲俱舍论并丧服仪出三界图一卷。七年于祖院代畅师讲。十五年敕署临坛正员。广明元年巢寇犯阙。关中俶扰。出华州下邽避乱。中和二年至淮南。高公骈召于法云寺。讲罢还吴。刺史杨公苦留。却游天台山国清寺挂锡。乾宁元年至明州育王寺。撰塔记一卷出集要记十二卷。武肃王钱氏命于越州临坛。以开平二年八月八日示疾坐亡。受生七十四。法腊五十四。窆于鄮山之冈。八戒弟子刺史黄晟营塔。则生常不好许直。以撝谦推人为上。除讲贯外轮诵经咒。自法华已降可三四十本。以资口业。览大藏教两遍。讲钞七十遍。俱舍丧仪论语各数遍。清苦执持近苦罕有。入室弟子希觉最露锋颖焉。又元表者。贞谅之士也。言多峭直好品藻人事。而高义解从习毗尼。兼勤外学。书史方术无不该览。早预京师西明寺法宝大师讲肆。迨广明中神都版荡。遂出江表。居越州大善寺。讲南山律钞。诸郡学人无不趋集。表义理纵横善其谈说。每挥麈柄听者忘疲。号鉴水阇黎。著义记五卷。亦号鉴水。出门人清福冠其首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23 【介绍】: 五代时僧。抚州南城人。俗姓郭。十四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后至嵩山受戒。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良价。受楚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后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喜作偈颂,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修习生活。诗僧齐己为作序,广行于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23 俗姓郭,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14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后至嵩山受戒。曾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龙价。受湖南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其所作歌偈颂,广行于世。诗僧齐己为之作序。《禅门诸祖师偈颂》、《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等书存其诗偈97首,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日常生活。《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禅师名居遁。生于郭氏。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遁风骨癯。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价曰。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遁豁然大悟。研味其旨。悲欣交集。服勤八年。日增智證。价称其能。马氏方据有长沙。兴崇梵坊。闻遁名请。说法于龙牙法济禅寺。僧问。如何是道遁曰无异人心。又曰。夫言修道者。此是劝谕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已来。无法与人。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易。作么生可持以与人。又可作意。而修得哉。僧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遁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进曰。石龟语也。曰。向汝道什么。其僧亦悟。又僧问。大庾岭提不起时如何。遁曰。六祖为什么将得去。又问。维摩掌擎世界。未审维摩在什么处立。遁曰。汝道维摩掌擎世界。其对机峻峭无渗漏类如此。伪梁龙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九月十三日夜半。有大星殒于方丈前。诘旦加趺而化。阅世八十有九。坐六十有九夏。 赞曰。予观龙牙偈曰。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嬴来方始休。君若随缘得似风。吹沙走石不劳功。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皆清深精密。如其为人。疑问翠微临济祖意。度禅板蒲团。机语在已见洞山之后。雪窦以瞎龙死水罪之。龙牙闻之必大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郭氏。临川南城人。年十四。出家于庐陵满田寺。旋诣嵩山受具。因入翠微禅会不契。德山又不契。遂止于洞山。一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洞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从此始寤。碌碌众底。八年。楚王马氏承其誉。而敬慕之。请居龙牙山妙济院。负锡而至者。常半千。示众云。夫参学人。须透过佛祖始得。所以古德道。佛教祖教。是生冤家。方有共语分。若透佛祖不过。即被佛祖谩去也。时有僧问。佛祖还有谩人心也无。遁云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么。僧无语。遁云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佛祖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佛祖成谩人去。不得道佛祖不谩人。若透得佛祖过。此人却过于佛祖。始是体得佛祖意。方与向上古人不别。如未透得学佛学祖。万劫无有得。时僧因问。如何得不被佛祖谩去。遁云即须自悟去。 遁在翠微时。问如何是祖师意。微云与我将禅板来。遁遂过禅板。微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济云与我将蒲团来。遁遂过蒲团。济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贞明初奏赐紫伽梨。号證空龙德三年。癸未九月十三日。终于所居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899 【介绍】: 唐僧。凤翔麟游人,俗姓淡。少从兄祐律师受业,该通经论。后归禅宗,历参翠微无学、临济义玄,终嗣夹山善会。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喜作诗偈劝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899 俗姓淡,凤翔麟游(今陕西麟游)人。幼从兄祐律师受业、通该经论。先后参谒翠微无学、临济义玄、夹山善会,终为夹山法嗣,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祖堂集》作落浦和尚)。昭宗光化二年卒。《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诸书及《五灯会元》中存其诗偈6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元安。生淡氏。凤翔南游人也。幼依怀恩寺祐律师。剃发受具。既长通经论。初造翠微。无所契悟。北至临济。临济称其俊爽可教。安自负辞去。至夹山。庵于冢巅。夹山讶之。以书抵安。诫使者曰。此僧得书不发。明日当来。发之不来也。安得书果置之不答。使者具以告夹山。夹山曰。旦暮必至矣。俄报安至。夹山望见呵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乃问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曰。错。夹山曰。住住。且莫草草匆匆。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阇梨争教无舌人解语乎。安茫然不知答。夹山以杖击之。夹山殁。众以安次补。住持久移居洛浦。谓众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欲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言教。贴在额上。如龟负图。自取丧身之祸。指南一路。智者知疏。学道先须识得自己宗旨。方可临机。不失其宜。祇如锋铓未兆已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暂起见闻。便有张三李四。胡来汉去。四姓杂居。不亲而亲。是非互起。致使玄关固闭。识锁难开。疑网罗笼。智刀劣剪。若不当阳晓示。迷子何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但可顿忘诸见。诸见若尽。昏雾不生。智照洞然。更无他物。以今学人触目有滞。盖为因他数量作解。被他数量该括方寸。不能移易。所以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假饶并当门头。净洁自己。未能通明。还同不了。若也单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祇具一只眼。所以是非欣厌贯系。不得脱坼自由。谓之深可慜伤。各自努力。唐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门弟子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况其他哉。切须在念。时不待人。至十二月一日。又曰。吾旦夕行矣。有问问诸人。若对得。分付钵袋子。曰若道这个是。即是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觅活。堂中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去。汝扶吾宗不起。有彦从上座曰。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彦从曰。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道不尽。曰彦从无侍者。祗对和尚。安乃归方丈。中夜唤彦从至曰。汝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得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且道那句是宾。那句是主。彦从茫然不知。安曰。苦苦。二更时。众请安代答。安曰。慈舟不泛沧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泊然而化。阅世六十有五。坐四十六夏。 赞曰。洞山价。夹山会。皆药山的骨孙。其锻鍊钳锤。可谓妙密。然价之宗至膺。才有同安察。后云居简而已。会之宗。遂止于洛浦安公。庄子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鹏。九万里风。斯在下。然听其自化。也使之化。则非能鹏也。膺安似之。其绝也理之固然。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淡氏。凤翔麟游人。丱岁依兄祐律师于岐阳怀恩寺。薙落受具。即事参扣。首访临济。已而辞济。济喜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安蒙许可。自谓已足。寻至夹山卓庵。后得夹山书。览之悚然。乃弃庵至夹山礼拜。夹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便喝。夹山曰。住住。阇梨且莫草草悤悤。云月是同。溪山各异。阇梨截断天下人舌头即得。如何却教无舌人解语。安茫然。夹山便打。安因兹服膺数载。 一日问夹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答曰。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见时如何。答曰。龙舍海珠。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谓众曰。石头一枝看看灭已。安曰不然。夹山曰何也。安曰。自有青山在。夹山曰。苟如是则吾道未坠也。夹山顺世。安因卜居于澧阳洛浦山。后徙朗州苏溪。四方玄侣辐辏。 示众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须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见解。贴在额头上。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僧问瞥然便见时如何。答曰。晓星分曙色。争似太阳辉。僧问恁么来不立。恁么去不泯时如何。答曰。鬻薪樵子贵。衣锦道人轻。问曰。教中道。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脩无證者。百千诸佛有何过。无脩无證者有何德。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问曰。如何是本来事。答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问若一向不耘。莫草里埋没却也无。答肌骨异刍荛。稊稗终难映。 上堂云。孙膑收铺去也。有卜者出来。僧出曰。请和尚一卦。答汝家爷死。僧无语。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主事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播种之时。切宜减省。谛构之务。悉从废停。流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体悟。众以为常。略不相儆。至冬示有微疾。亦不倦提唱。十二月一日。告众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通者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者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时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者里是什么时节。作者个语话。时有彦从上座。别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答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尽不尽。答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安乃下堂。至夜令侍者唤彦从。入方丈曰。阇梨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答彦从不会。安曰。汝合会但道。答彦从实不知。安喝出。乃曰苦苦。二日午时。别僧举前语问安。安自代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便告寂。寿六十有五。腊四十六。塔于寺西北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元安。俗姓淡。凤翔游麟人也。丱年于岐阳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出家。唯经与论无不穷核。乃问道翠微次临济。各餐法味不饫香积之盂也。斲彫复朴逍遥自如。闻夹山道盛德至。造澧阳当稽问轇轕。又增明净。后开乐普山寻居苏溪。答詶请益多偶句华美。为四海传焉。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迁灭。享寿六十五。法腊四十六矣。临终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凤翔麟游人。少年出家具戒。通经论。问道临济。济常对众美之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师蒙印可。自谓已足。一日辞济。济问甚处去。师曰。南方去。济以拄杖划一划曰。过得这个便去。师乃喝。济便打。师作礼而去。济明日升堂曰。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师游历罢。直往夹山卓庵。经年不访夹山。山修书令僧驰往。师接便坐。却再展手索。僧无对。师便打。曰归去举似和尚。僧回举似。山曰。这僧若开书。三日内必来。若不开书。斯人救不得也。师果三日后至。见夹山。不礼拜。乃当面叉手而立。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师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山曰。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师便喝。山曰。住住且莫草草。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阇黎。争教无舌人解语。师伫思。山便打。因兹服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5 俗姓史,魏州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嗣临济义玄。后改住鄂州灌溪,世称灌溪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天圣广灯录》卷一三皆有传。《祖庭事苑》卷三录存志闲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姑苏张氏。族世富豪。独谢去。从空寂法。既具戒。即隶业经论。久之时辈推以演导。光启中。徐约叛。别遣孙儒。略地吴会。圆自通玄寺。附舶泛海。达甬东。居会稽之宝林山寺。性恬静。多事禅燕。人莫足以窥其际。景福中。就寺演畅。每劝学者。急脩上生业。且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著玄中钞数卷。圆小房当琅邪绝顶。故老传云。山从琅邪台飞来。由是得名。即宝林也。山有井水。以时盈缩。应大江潮候。或以为禹治水至浙。锁其怪物蛆者。于此蛆形如鳗黧。双耳而苍黄色。上缘竹木。必风雨。常往来寺之沟渠中。人狎之无所惧。握则跳梁。如怒状。尤多见于圆所居房。圆为授归戒。故终圆世。未尝致暴风雨。乾宁二年四月一日。圆方讲。屹然坐逝于法座。阇维收设利七百馀粒。既瘗而还。常住置祭于门以待。见或茜袍象笏。而跪拜者。顷焉而没。竟不知谁氏。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希圆。姓张氏。姑苏人也。宗亲豪富。而独舍家从登戒法。便游讲肆。不滞一方。勤修三学。良深岁稔尤至博通。时推俊迈因命讲训。光启中属徐约军乱。孙儒略地吴苑俶扰。圆由通玄寺附商船避地于甬东。其估客偕越人也。笃重于圆召居会稽宝林山寺。形虽ㄠ么性且强干。与时寡合多事宴默。或问之。则曰。吾逍遥乎无形之场。同师子游戏耳。景福中于山寺演畅经论。同声相应求法者至。乃著玄中钞数卷。皆当义妙辞也。恒劝人急修上生之业。且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汝曹勉旃。圆六时礼忏未尝少缺。居小房即琅琊山顶是山也。传云。从琅琊台飞来此处。先是屠坊故皆镇于其下。山之家有井。井有鳗鯠焉。水有应缩应大江之潮候。甚多灵怪。一云。此处禹锁浙江蛟蜃之属。其名曰蛆。蛆有双耳其色苍黄。或缘竹木必风雨至矣。今或出石窍入僧居沟渠中。见人不惊。握则跳梁如怒状。唯遍入圆房。圆手执宛转屑就。乃为之受归戒。令勿作风雹之妖。暨圆终而多暴风雨也。圆之修习愿见弥勒。一日讲次屹然坐终于法座。时众闻异香裛孴天乐铮鏦。或绝或连七日后已。此真上生之證欤。则乾宁二年四月也。还山之日僧众置祭于寺门。无何有人茜袍象笏拜跪怆然。𢠵恍之间杳无踪迹。众莫能测焉。荼毗收舍利七百馀粒。被四明人赍往新罗国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姑苏人。宗亲豪富。而独舍家。从登戒法。便游讲肆。不滞一方。勤修三学。时推俊迈。光启中。居会稽宝林山寺。与时寡合。或问之。曰吾逍遥乎无形之场。同师子游戏耳。景福中。于山寺演畅经论。著玄中钞数卷。劝人急修上生之业。且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圆六时礼忏。未尝少缺。居小房。即琅琊山顶。是山也。传云从琅琊台飞来。此处先是屠坊。故皆镇于其下。山之家有井。甚多灵怪。一云此处禹锁。浙江蛟蜃之属。其名曰蛆。蛆有双耳。其色苍黄。或缘竹木。必风雨至。或出石窍。入僧居。沟渠中见人不惊。握则跳梁如怒状。唯遍入圆房。圆手执宛转屑就。乃为之受归戒。令勿作风雹之妖。暨圆终。而多暴风雨也。圆之修习。愿见弥勒。一日讲次。屹然坐。终于法座。时众闻异香天乐。七日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