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1,分325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其它辞典
僧大
释迦牟尼佛(别称 释迦牟尼、如来佛、如来佛祖、释迦如来、释迦老子、瞿昙老子、净饭王子、净梵王子、悉达、释迦 悉达多、悉达陀 瞿昙 天人师 )
吕释之( 赵昭王、赵王、建成侯 康 )
毛泽( 释之、泽之 张侯 )
张释之(季 )
张卿( 泽、子卿、释卿 列侯 )
僧支谶(别称 支娄迦谶 )
僧支曜
释道辨(佛所说 )
僧耆域
司马释
僧道立
僧光
僧祛吒
僧群(盂泉 )

人物简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僧大,舍卫国人。

人物简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佛名悉达多,净饭王子,年十九立为太子,出家成佛,号天人师。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至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死,年七十九,是为贤劫第四世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93 【介绍】: 西汉单父人。吕后次兄。以客从刘邦击秦。后归丰卫刘邦之父。封建成侯,卒谥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70 【介绍】: 名一作释之,亦作泽之。西汉人。以中涓骑从随刘邦起于丰。任郎将,从击诸侯有功,封张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南阳堵阳人,字季。文帝时以赀为骑郎,十年不得调,后补谒者、谒者仆射,迁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追止二人车,劾不敬。文帝由是奇之,拜为中大夫。后为廷尉,执法平允,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由是天下称之。景帝立,出为淮南王相。年老病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泽、子卿、释卿。西汉人。吕后所幸阉人。任大谒者。诸吕称王事,即由卿讽大臣,然后成事。得吕后赐金千斤,封列侯。
僧支谶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称支娄迦谶。东汉僧。月氏人。秉持法戒,诵经宏法。灵帝初至洛阳,通习汉语,从事佛经翻译。有《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般若三昧经》、《宝积经》等。后不知所终。
僧支曜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僧。灵帝、献帝间,有慧学之誉,名闻京洛。译《成具定意经》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范阳田氏。母梦僧著衲持锡入腹。而生。幼多神异。稍长以病聋聩。谢世缘。从薙落。经律奥义。不学而知。尤长于部析邪正。开释封滞。尝对孝文帝。弘宣大教。称旨。初住北台。后随南迁。誉蔼河洛。时有大法尊王经八十卷。号为佛所说。辨一读而识其伪。趣焚之。且欲尽注藏典。以辟馀非。或见异徵遂寝。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大乘义章。小乘义章。申玄照等。行世。弟子二人昙永亡名也。永负才傲俗。潜遁自守。辨每杖之。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高僧。天竺人。自西域浮海而来。晋惠帝时至襄阳,传欲寄载过江,舟人见其衣服弊陋,轻而不载。船达北岸,域亦已度。行见两虎,手摩其顶,虎便入草。在洛阳,善咒水治病。后还西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以惠帝时。至襄阳。欲渡汉江舟人以其胡沙门。弃不载。舟至北岸而域已先在。舟人眩然异之。路有两虎。域以手按一虎头。又顿足趁一虎。于是虎皆背去。所至小儿哗逐之。入洛阳比丘之作礼者。以万数。域危坐受之。无所言。独指支法渊曰。此菩萨从羊中来。又指竺法兴曰。此菩萨从天中来。又曰。比丘衣服皆花饰。违佛法制非也。望见宫室曰大略似忉利天。但彼是道力所成。此特业力成耳。谓沙门耆阇密曰。匠此宫阙者。从忉利天来。成已即还天上。屋脊瓦下。应有作具。迹之。果有千五百器。衡阳大守滕永文。寄居满水寺。有风痹疾。域以水噀之两挛足。即能起行。寺有思惟树数株。枯萎久矣。域以水祝之。俄花叶鲜茂。尚方署中有病症者。将死。域以应器置症者腹上。以布覆之。祝数千言。忽有臭气。即揭布。应器中皆有淤泥。病者遂苏。会洛中乱。辞归。天竺沙门竺法行请曰。愿乞一言。终身行之。域乃集道俗升高座曰。守口摄身。意。慎勿犯众恶。脩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讫默然。行曰。愿受所未闻之法。若此偈八岁童子能诵之。非所望于道人也。域笑曰。八岁能诵。百岁不行。不行诵之何益哉。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悲夫。于是掣肘径去。数百人遮拜。请中食乃行。域许之。明旦五百馀家。皆有域。盖分身也。既发送者。至河南域徐行追者不及。乃以杖划地曰。于此别矣。以其日有见域出长安者。有见在寺中者又贾客胡湿登归自西域云。是日尝见之流沙计已九千里矣。
神僧传·卷第一
耆域者。天竺人也。周流华戎靡有常所。而倜傥神奇。任性忽俗迹行不恒。时人莫之能测。自发天竺至于扶南。经诸海滨爰涉交广。并有灵异。既达襄阳。欲寄载过江。船人见梵沙门衣服弊陋。轻而不载。船达北岸域亦已度前行。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两岸见者随从成群。晋惠之末至于洛阳。诸人悉为作礼。域胡跽晏然不动容色。时或告人以前身所更。谓支法渊从羊中来。竺法与从人中来。又讥诸众僧谓衣服华丽不应素法。见洛阳宫城云。彷佛似忉利天宫。但自然之与人事不同耳。域谓沙门耆阇蜜曰。匠此宫者从忉利天来。成便还天上矣。屋脊瓦下应有千五百作器。时咸云昔闻此匠实以作器著瓦下。时衡阳太守南阳滕永文。在洛寄住满水寺。两脚挛屈不能起行。域往视之曰。君欲得病差。何不取净水一杯杨柳一枝来。域即以杨枝拂水举手向永文而咒。如此者三。因以手搦永文膝令起。即时而起行步如故。此寺中有思惟树数十株枯死。域问永文。树死几时。永文曰。积年矣。域即向树咒如咒永文法。树寻荑发扶疏荣茂。尚方暑中有一人病症将死。域以应器著病者腹上。白布通覆之。咒愿数千言。即有臭气熏彻一室。病者曰。我活矣。域令人举布。应器中有若淤泥者数升。臭不可近。病者遂瘥。洛阳兵乱辞还天竺。洛中沙门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往。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末相雠问方知分身降焉。既发。诸道人送至河南城。域徐行追者不及。域乃以杖画地曰。于斯别矣。其日有从长安来者。见域在彼寺中。后有贾客胡湿登谓。于是日将暮。逢域于流沙。计已九千馀里。既还西域。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九 神异上
耆域者。天竺人也。周流华戎靡有常所。而倜傥神奇任性忽俗。迹行不恒。时人莫之能测。自发天竺至于扶南。经诸海滨爰及交广。并有灵异。既达襄阳欲寄载过江。船人见梵沙门衣服弊陋。轻而不载船达北岸域亦已度。前行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两岸见者随从成群。以晋惠之末至于洛阳。诸道人悉为作礼。域胡跪晏然不动容色。时或告人以前身所更。谓支法渊从牛中来。竺法兴从人中来。又讥诸众僧。谓衣服华丽不应素法。见洛阳宫城云。髣髴似忉利天宫。但自然之与人事不同耳。域谓沙门耆阇蜜曰。匠此宫者从忉利天来。成便还天上矣。屋脊瓦下应有千五百作器。时咸云。昔闻此匠实以作器著瓦下。又云。宫成之后寻被害焉。时衡阳太守南阳滕永文在洛寄住满水寺。得病经年不差。两脚挛屈不能起行。域往看之曰。君欲得病疾差不。因取净水一杯杨柳一枝。便以杨柳拂水。举手向永文而咒。如此者三。因以手搦永文两膝令起。即起行步如故。此寺中有思惟树数十株枯死。域问永文此树死来几时。永文曰。积年矣。域即向树咒如咒永文法。树寻荑发扶疏荣茂。尚方暑中。有一人病症将死。域以应器著病者腹上。白布通覆之。咒愿数千言。即有臭气薰彻一屋。病者曰。我活矣。域令人举布。应器中有若垽淤泥者数升。臭不可近。病者遂活。洛阳兵乱辞还天竺。洛中沙门竺法行者。高足僧也。时人方之乐令。因请域曰。上人既得道之僧。愿留一言以为永诫。域曰。可普会众人也。众既集。域升高座曰。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讫便禅默。行重请曰。愿上人当授所未闻。如斯偈义八岁童子亦已谙诵。非所望于得道人也。域笑曰。八岁虽诵百岁不行。诵之何益。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悲夫。吾言虽少行者益多也。于是辞去。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往。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后相雠问方知分身降焉。既发诸道人送至河南城。域徐行追者不及。域乃以杖画地曰。于斯别矣。其日有从长安来者。见域在彼寺中。又贾客胡湿登者。即于是日将暮。逢域于流沙。计已行九千馀里。既还西域。不知所终。
司马释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简介
司马释,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舞阳成侯司马防玄孙,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彭城元王司马植之子,西晋宗室、官员。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不知何许人。少事安公。善放光般若。每讲授。缘饰以庄老。学者因所习。易得开悟。嗜闲旷。隐覆舟山岩。不受供事。每深禅更旬日不起。忽出山集众讲大品。或问其故。曰我至秋当远行耳。及秋果化。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道立。不知何许人。少出家事安公为师善放光经。又以庄老三玄微应佛理。颇亦属意焉。性澄靖不涉当世。后随安入关隐覆舟山。岩居独处不受供养。每潜思入禅。辄七日不起。如此者数矣。后夏初忽出山。鸠集众僧自为讲大品。或问其故。答云。我止可至秋。为欲令所怀粗讫耳。自恣后数日果无疾而终。时人谓知命者矣。
僧光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冀州人。常山渊公弟子也。少与道安相遇于逆旅。时俱未受具。因悉披陈志慕。临别谓曰。苟长大毋相忘。后厉行。精通经论。石氏之乱。隐飞龙山。道安从之论议。安曰。古所立义多违佛意。光曰。顾当自尽。何敢于前辈置优劣邪。安曰不然。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既南游。复还襄阳。遇疾而卒。 道护冀州人。有气节。学解通达。亦隐飞龙山。

人物简介

全晋文
祛吒外国人,寄居长干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不知何许人。有高行。居罗江海中之霍山。山有大石。广数丈。而洼其中。深可六七尺。得泉焉。味甘而色冽。且饮之能不饥。号盂泉。群因之以辟五谷。晋安太守陶夔。从群乞而遗之出山。辄臭气不可闻。夔必欲致之。乃亲渡海至山下。风雨暝晦。留数日不得往。叹曰正谓山灵。勒回俗驾耳。遂去。群庵外有涧。与盂泉隔。非略彴莫可渡。一日忽有折翅鸭。身横略彴上。群欲举杖拨去之。恐致鸭死。因不得饮者数日。遂没。寿百四十。临终曰。我少时折一鸭翅。此其报也。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群。清贫守节蔬食持经。居罗江县之霍山。搆立茅室。孤在海中。上有石盂。水深六尺。常有清流。古老相传是群仙所宅。群因绝粒。其庵舍与石盂。隔一小涧。常以木为梁。由之汲水。年至一百三十。忽见一折翅鸭当梁头。群将举锡拨之。恐有转伤。因此回归。遂绝水数日而终。临终谓左右曰。我少时曾折一鸭翅。验此以为报也。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僧群。未详何许人。清贫守节蔬食诵经。后迁居罗江县之霍山构立茅室。山孤在海中。上有石盂。径数丈许。水深六七尺。常有清流。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群仙饮水不饥因绝粒。后晋守太守陶夔闻而索之群以水遗夔。出山辄臭。如此三四。夔躬目越海。天甚晴霁。及至山风雨晦暝。停数日竟不得至。乃叹曰。俗内凡夫遂为贤圣所隔。慨恨而返。群庵舍与盂隔一小涧。常以一木为梁。由之汲水。后时忽有一折翅鸭。舒翼当梁头就唼群。群欲举锡杖拨之。恐畏伤损因此回还。绝水不饮。数日而终。春秋一百四十矣。临终向人说。年少时经折一鸭翅验此以为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