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摩诃迦叶(摩诃迦叶)  拼音:mó hē jiā shè
Mahakasya
人名。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称为「头陀第一」。传说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也称为「迦叶」、「迦叶波」、「迦摄波」。
《国语辞典》:摩耶夫人  拼音:mó yé fū rén
佛陀释迦牟尼的生母。梵语māyā-devī的音意合译。名摩诃摩耶,相传为天臂城释迦族善觉长者的女儿。唐。顾况〈八月五日歌〉:「四月八日明星出,摩耶夫人降前佛。」也译作「摩诃摩邪」。
《国语辞典》:菩提迦耶  拼音:pú tí jiā yē
地名。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县,相传释迦牟尼在此菩提树下悟道。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于该处立大塔以资纪念。现存五十二公尺高的大塔,乃中古世纪改建者。十九世纪经英国考古学家发现后,重新成为佛教朝山的重点,今已有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西藏、不丹、尼泊尔、中国、日本等地佛教徒盖多所寺院于此。也称为「菩提道场」、「佛陀伽耶」。
《国语辞典》:毗卢遮那(毗卢遮那)  拼音:pí lú zhē nà
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但由于对译名了解的分歧,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华严宗和密宗同样认为,毗卢遮那和卢舍那只是音译全称和略称的差别。华严宗以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而密宗以是法身。天台宗和法相宗则将毗卢遮那和卢舍那分开。天台宗以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卢舍那是报身;法相宗以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百性身,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受用身。也译作「遍一切处」、「大日」、「卢舍那」、「光明遍照」、「遮那」。
《国语辞典》:祇树有缘(祇树有缘)  拼音:qí shù yǒu yuán
祇树,为祇树给孤独园的省称,此园是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说法时的住处。祇树有缘指和佛法有缘,暗示适合出家修行。明。陈汝元《金莲记》第四出:「漫言祇树有缘,落得浮萍无定。」
《国语辞典》:佛教音乐(佛教音乐)  拼音:fó jiào yīn yuè
歌颂佛德的清净音声或曲调。释迦牟尼时代,出家人对于歌舞的态度颇为谨慎,在他们圆寂后,为了宗教的传教与教团的维持,遂有经典朗诵的产生,而逐渐发展成为音乐。佛教音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大盛于唐室宫廷,并促成唐代乐舞的高度发展。主要用于讲经仪式、朝暮课诵以及道场忏法,藉以启请十方诸佛菩萨、赞咏圣贤或诵持经典。由于所授渊源不同,故分为南北两体,闽南以较热闹的鼓山调为主,后来并发展为子弟戏;北方则以正统的海潮音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涌,层层相交之感。
《国语辞典》:迦叶尊者(迦叶尊者)  拼音:jiā yè zūn zhě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摩诃迦叶的尊称。少欲知足,常修苦行,传说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国语辞典》:教外别传(教外别传)  拼音:jiào wài bié chuán
佛教里的禅宗。禅宗的传承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在一次法会上,拈花微笑,坐中无人能解,只有摩诃迦叶能契悟佛意,因而得到佛陀的付法,启开禅宗以心传心的法门。因为此法门不经由经典教授,所以称为「教外别传」。宋。郑昂〈景德传灯录跋〉:「如此世愚人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便疑《楞伽经》宋已有之,非达磨携至,岂不悖哉?」
《国语辞典》:佛诞节(佛诞节)  拼音:fó dàn jié
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的节日。一般为农历四月八日,也有订为国历四月十五日者。是日寺院除举行诵经法会外,并用各种香料煮成香汤灌洗佛像。也称为「佛诞日」、「浴佛节」。
《国语辞典》:部派佛教  拼音:bù pài fó jiào
释迦牟尼佛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团明显的出现分裂,直到大乘佛法流行前后为止,约五百年间,称为「部派佛教」。这段时期,佛教僧团分化成十八部(或更多),各部派间所遵行的戒律不同,学说互异。但早期的佛经都在这时完成结集。有的学者比较谨慎的将释尊以来,到部派时期佛教称为「早期佛教」。
《国语辞典》:一音教  拼音:yī yīn jiào
中国佛教判教之一。后魏菩提留支认为释迦牟尼佛说的法都是同样,只是听者根机不同,领悟有别。《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音教,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音圆教,但随根异故,分种种。」
《漢語大詞典》:大雄佛
称 释迦牟尼 。 傅尃 《落日》诗:“良药医云须瞑眩, 大雄佛 以济慈悲。”参见“ 大雄 ”。
分類:释迦牟尼
《國語辭典》:大雄  拼音:dà xióng
对佛的尊称。如供佛的正殿为大雄宝殿。唐。王勃〈梓州慧义寺碑铭。序〉:「仁义沸腾,则大雄拯横流之币。」
《國語辭典》:十大弟子  拼音:shí dà dì zǐ
佛教将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陀、罗睺罗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又如仲尼之有十哲亦犹如来之有十大弟子。」
《漢語大詞典》:舍身饲虎(捨身飼虎)
佛教故事。传说 释迦牟尼 过去世曾经是国王 摩诃罗陀 的幼子 摩诃萨埵 ,在竹林中看见七只小虎围着一只饥渴羸弱的母虎。王子遂生大悲心,舍身以饲饿虎。见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
《國語辭典》:如是我闻(如是我聞)  拼音:rú shì wǒ wén
如是乃指该经的内容,我是阿难自称。常置于佛经的开头。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佛弟子结集经、律时,由阿难背诵经典,故经典以此为开始,意谓我听到的是这样:「……。」此句在西元四世纪末期之前,汉语译经家多使用「闻如是」的句形,四世纪末第一次出现「如是我闻」的译语。以后渐成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