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8,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下一页
郑岱(字 紫城 号 澹泉 )
郑嵩(字 天峻 号 颖溪 )
郑玉(字 子成 号 牛川 )
郑甲(字 莩春 号 雪桥 )
郑簠(字 汝器 号 谷口 )
郑象履(字 仲素 号 制庵 )
释普信(字 师古 号 梅屿 郑 )
郑鹏程(字 登衢、人蔚 号 松谷 )
郑璜(字 元吉 号 瘦山、赘翁 )
郑在褧(字 公实 号 慎窝、慎身窝、春身翁 )
郑元容(字 善之 号 经山 文忠 )
郑敦允(字 止川 号 芝泉 )
郑开禧(字 迪卿 号 云麓 )
郑用锡( 蕃 字 在中 号 祉亭 )
其它辞典(续上)
郑兰孙(字 娱清 号 蘅洲 )郑岱(字 紫城 号 澹泉 )
郑嵩(字 天峻 号 颖溪 )
郑玉(字 子成 号 牛川 )
郑甲(字 莩春 号 雪桥 )
郑簠(字 汝器 号 谷口 )
郑象履(字 仲素 号 制庵 )
释普信(字 师古 号 梅屿 郑 )
郑鹏程(字 登衢、人蔚 号 松谷 )
郑璜(字 元吉 号 瘦山、赘翁 )
郑在褧(字 公实 号 慎窝、慎身窝、春身翁 )
郑元容(字 善之 号 经山 文忠 )
郑敦允(字 止川 号 芝泉 )
郑开禧(字 迪卿 号 云麓 )
郑用锡( 蕃 字 在中 号 祉亭 )
人物简介
闺秀百家词选·莲因室词
郑兰孙,字娱清,钱唐人。扬州府经历仁和徐鸿谟室,琪母。词学图录
郑兰孙,女,字娱清,号蘅洲,钱塘人。清仁和徐鸿谟妻。工诗画,善写兰,有《莲因室诗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紫城,号澹泉。华秋岳弟子。画山水花鸟不亚于师,书亦秀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天都人,字天峻,号颖溪。精花鸟传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慈溪人,字莩春,号雪桥。工书画,尤精算学,年二十四卒。有《雪桥居士遗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上元人,字汝器,号谷口。宋珏弟子。工隶书,尤善写大字。亦能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普信,字师古,号梅屿。姓郑氏,歙人也。母梦道人,手《法华经》一卷来,遂诞信。幼而善病,礼云岭参照哲御为师。年才十龄,受以经论,俱能了解,哲喜其灵慧。未几,进具于华山见月。既研律议,更究文艺,好学深思。每见骚客词人,虚怀请益,人以是称之。著有《听松阁诗》四卷,郡司马安丘曹贞吉为之序,称为“草际幽兰,鸡群野鹤”。今观其《除夜诗》云:“寂寞山居岁月迁,闲敲清磬出孤烟。懒倾竹叶歌除夜,喜见梅花放隔年。”又《草堂吟》:“草堂在深谷,久与人世疏。好鸟松间鸣,间云与之俱。心安无所营,庋阁留践书。荜门有时启,以待故人车。”尝植山花数百株,每当春晚如丹霞。赤城庵前,木莲一株,花时香闻数里,欲从山径遍种梅花,坐卧寒香以娱。晚岁胸怀洒落,诗思高超,殆罕其俦。
人物简介
维基
郑鹏程(约1760年—1820年),字登衢、一字人蔚,号松谷。福建闽县人。清朝官员。家住三坊七巷洗银营。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历官户部云南司主事、江南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署临江府知府,授袁州、常德府知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吴江人,字元吉,号瘦山,晚号赘翁。嘉庆十五年举人。常年客幕。好为诗,兼穷经学。卒年六十一。有《春秋地理今释》。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一
郑璜,字元吉,号瘦山,吴江人。嘉庆庚午举人,候选训导。有《海红华馆诗钞》。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迎日人,字公实,号慎窝、慎身窝、春身翁。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字善之,号经山,谥文忠。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六
郑敦允,字止川,号芝泉,长沙人。嘉庆甲戌进士,改庶吉士,历官武昌知府,兼署督粮道。有《白石园樵诗草》。维基
郑敦允,字芝泉,湖南长沙人。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官至襄阳知府。任内尽力防治水患,卒于官。他修筑的堤坝被称为“郑公堤”,至今尚存。郑敦允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道光八年(1828年),出任湖北襄阳知府,上任后,处理诉讼,打击盗匪,颇有政绩。当时汉江侵蚀樊城,毁坏民居,敦允筹划修筑石堤四百余丈,历经二年而建成。次年,汉水大涨,樊城得以保全。而襄阳城地势较高,每遇旱情,饮水灌溉颇为艰难,敦允颁行筒车式,令民众仿制。之后,敦允调署武昌,水灾又袭樊城,大堤损毁,敦允坚持请求回任守修。襄阳百姓步行三百里,迎接其返回。敦允到达后,准备在堤上增筑小堤以防护堤根,并赈济灾民,组织河工。敦允本人日夜巡视,工程未完而染病,不久即卒,入祀当地名宦祠。《清史稿》将其列入《循吏传》。有曾孙郑沅,为光绪二十年进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用锡(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号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迁居金门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台地后垄,嘉庆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堑,于是落籍当地。郑氏立志青云,道光三年(1823)考取进士,成为「开台黄甲」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签分兵部武选司行走,次年补授礼部铸印局员外郎兼仪制司事务,精勤称职,虽获肯定,但乏再上层楼的官勋,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养归里。在乡期间,建学宫、修桥渡、赈饥寒、恤孤寡,乐善好施,为地方重要仕绅。曾担任明志书院山长 (约1829~1834、1852~1857年间),栽培后进,不遗馀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舰来犯,郑氏招募乡勇抵禦。咸丰三年(1853),漳泉械斗纷起,撰〈劝和论〉开导村民,又挺身劝解,获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获祀乡贤祠中。道光十四年(1834)曾与堂弟郑用鉴合撰淡水厅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为基础 ;又著有《周礼解疑》、《周易折中衍义》。咸丰元年(1851)开始修筑「北郭园」,此庭园遂成为北台重要的文学据点。郑氏工诗文,诗歌内容小至杂物微咏、个人心绪、家庭琐事、园林赏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会现象,关心桑梓国事,或欢愉忧叹,或愤慨悲悯,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诗人。文字浅显质朴,不事修饰,喜好说理,杨浚以为是邵雍击壤吟的流衍,颇加推许;但连横以为其诗「平淡、未佳」 ,王国璠则谓:「古体出于宋儒击壤一派,虽有令人繁杂之讥,却具『帝力与我何有』之乐。近体必琢必鍊,致气息神采,大受束缚,流于生涩。独五言律绝,颇有田园之趣,应可传也。」 郑氏诗作目前存有两种版本,其一是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的《北郭园诗钞稿本》;其二系次子郑如梁委托福建举人杨浚编修的《北郭园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为北台湾最早出版的诗文集。此二版本,内容相去甚远,各有特色,基金会所藏较接近郑用锡作品原貌,可惜为残本,内容并不完整;杨浚编修的刊本,虽经杨氏删修润饰,但所存作品较多,且较为普遍,台湾文献丛刊本中之《北郭园诗钞》、龙文出版社之《北郭园诗钞》,均采此版本。兹以《北郭园全集》为底本,参照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之《北郭园诗钞稿本》(以下简称「稿本」)编校。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认的字体,则由黄哲永、谢永基两位先生协助辨识完成。(黄美娥撰)北郭园诗钞·弁言
北郭园诗钞五卷,郑用锡撰。郑君字祉亭,台湾淡水厅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君于道光三年成进士,台湾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郑君尝撰钦定周易折中衍义一书,凡数十万言,未刊。其著作之刊行者有北郭园全集,系同治庚午(九年)刻本。全集中有文钞一卷、诗钞五卷、制艺及试帖各二卷。文钞只收赋、序、论、记、诔文各一篇,分量甚少,制艺、试帖不足取,故仅录其诗钞五。 又全集之首有总序七,兹选录林士传、杨浚所作序各一与朱材哲撰郑君墓志铭及杨浚撰文钞序,列为附录二,俾读者得知郑君之生平及其全集之大概焉。卷首有『男如梁稼田校刊』数字,则经略去。(百吉)北郭园诗钞·杨序
昔高达夫五十始学诗,祉亭先生亦归田后所作为多也。盖发于性情,深得三百篇之遗旨。其品格在晋为陶靖节、在唐为白乐天、在宋为邵尧夫,间有逼肖元遗山者。 先生自家居奉养,托迹郊坰,日以歌咏为事,世比之山中宏景,介休林宗。所筑精舍曰北郭园,万峰环峙,秀甲瀛壖,宜其得江山之助,不求工而自工矣。 同治九年九月,乡愚侄杨浚雪沧氏谨序于堑城之试笔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