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明山西文水人,字伯忱。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为监察御史。劾首辅方从哲之奸。光宗死,累疏请正李可灼、崔文升妄投剧药之罪。与杨涟、左光斗并称忠鲠。崇祯初迁太仆寺少卿,厘辽蓟诸镇宿弊,擢兵部右侍郎,巡抚天津,辽东民之徙内地者,加意绥辑。以母丧归,不复出。
维基郑宗周(1584年—?),字伯忱,号意葵,山西太原府文水县人,万历丁未进士,官至天津巡抚。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举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进士。初任直隶钜鹿县知县,三十七年调唐山县,泰昌元年(1620年)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福建,天启五年被削籍为民。崇祯元年复官,补河南道御史,二年升太仆寺少卿,提督京营,三年升正卿,四年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
人物简介
维基郑升,字台擢,号龙幽,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军籍,福州府长乐县人。原名郑阶陛。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式戊子科福建乡试举人,改名郑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进士,兵部观政,初授归善知县,三十七年除番禺知县,四十一年考察,补恩县知县,四十二年调枣强县,四十三年升刑部主事,四十六年升员外,四十七年升郎中,本年升广西平乐府知府,天启二年(1622年)升两淮运使,三年京察免官。
人物简介
维基郑之铉(1590年—1633年),字道圭,号太白。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其人博通经史。天启二年(1622年)中式壬戌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简讨,纂修《神宗实录》。魏忠贤掌权,之铉求去,丁外艰,哀毁几死。居家五载,起官,奉命册封岷藩,六年江西主考,事竣,思念母亲,驰归,至莆田病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1633
【介绍】:
明江西上饶人,字子器,号方水。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检讨。天启中,以礼部左侍郎协理詹事府。因忤魏忠贤,上疏告归。崇祯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人洁身自好,文章奥博,而票拟非其所长,累乞休不允,卒官。有《灵山藏集》等。
维基郑以伟(?—1633年),字子器,号方水,江西上饶县(今上饶市)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万历辛丑进士,崇祯时官至礼部尚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进士,改庶吉士,三十一年授翰林院检讨,三十三年九月以患病,回籍调理。四十年七月奉命与给事中李瑾典试浙江。四十一年升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四十五年升为右谕德、掌司经局印。四十六年主应天乡试,四十七年主持武举,十一月升右庶子,累升至詹事府少詹事。泰昌元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崇祯五年,升任礼部尚书。次年六月,卒于任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1594—1639
【介绍】:
明常州府武进人,字谦止,号峚阳。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崇祯中,为温体仁诬以杖母不孝罪,遭磔死。在诏狱中作《峚阳草堂说书》。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字谦止,武进人。天启壬戌进士,选庶吉士谪荣阳寻伏法有峚阳草堂集
维基郑鄤(1594年—1639年),字谦止,号峚阳,直隶常州府武进县横林镇(今属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东林党人。天启壬戌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崇祯年间因被控「杖母」和「奸妹」,凌迟处死。有《峚阳草堂诗集》。郑鄤少有才名,随父讲学东林书院。母吴氏,是大学士吴宗达胞妹。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九岁中式壬子科应天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有直谏声,文震孟及黄道周皆与之游。后因随文震孟上言,而被降调。吴宗达与温体仁合谋,告发郑鄤「假借扶乩的判词,使母遭受杖打。」郑鄤杖母不孝的罪名上达朝廷。崇祯八年(1635年)温体仁指使常州府武进县中书舍人许曦,弹劾郑鄤「杖母」罪,又加上「奸妹」,共两大罪(「奸妹」确定为诬告,「杖母」则不得而知),十一月,郑鄤被捕,刑部尚书冯英接案后,不敢忤逆于温体仁的权势,却也不欲诬陷郑鄤,于是将弹劾之辞“郑鄤假箕仙幻术,蛊惑伊父郑振先无端披剃;义假箕仙批词,迫其父以杖母”原封不动承上,并在报告中对案情只字不提,单单称赞郑鄤学识人品。然宠臣杨嗣昌此时亦参与附和温体仁等人,上书中伤郑鄤与黄道周,崇祯帝不疑,因而大怒,责令重判郑鄤,并责冯英徇私枉法,诏吏部议处,后被发戍边。。崇祯十一年八月初六日再提审郑鄤,诉杖母、奸妹之罪之外加控以“奸媳”之罪,即其儿媳韩氏(韩钟勋之女,与郑鄤之子订了娃娃婚)。法司原拟大辟处死,崇祯帝加等凌迟,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二凌晨,被凌迟处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明池州府建德人,字用章。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元氏知县。天启初累官至光禄少卿,极陈魏忠贤、客氏之罪。及吏部尚书赵南星、户部右侍郎杨涟等被贬,遂引疾归。忠贤党劾三俊与邹元标等“合污同流”,革职闲住。崇祯初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澄汰魏氏余党一空。后入为刑部,转吏部。乞休归。明亡后,家居十余年卒。
维基郑三俊,字用章,号玄岳,南直隶池州府建德县人。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联捷进士,授北直隶元氏县知县,调真定县知县,累迁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出为河南归德府知府。天启初年,召为光禄寺少卿,后改太常寺卿。崇祯元年(1628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郑三俊刚上任时仓库不足一月之饷,而郑三俊力祛宿弊,纠正怠忽职守的官员,并与兵部力争虚冒兵额的开支,不久之后士兵都能吃饱。看见芜湖、淮安、杭州三个地方榷关的官员贪污腐败,郑三俊也上书弹劾把他们罢免。崇祯八年(1635年)转任吏部尚书,主持京察,斥罢七十八名不称职的官员,时论都佩服他办时公平。接著他又上书请求「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都被崇祯帝采纳。后来又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崇祯十年(1637年),因曲庇侯恂下狱,卢象升等上疏救援,内阁先后拟旨“回话”、“为民”、“提问”,最后,崇祯帝批:“可将三俊罪状,一一讲明,不必更处奏事官。”。家门前悬挂有“天子三问”匾额。崇祯十五年后重新起用为刑部尚书,不久后又取代了李日宣成为吏部尚书。郑工俊先后举荐了李邦华、刘宗周足以继任吏部尚书,又荐黄道周、史可法、冯元飏、陈士奇四人,又奏罢不称职的吏部官员数人。但后来引进了吴昌时,故颇为世所诟病。
人物简介
维基郑二阳,字敦次,号潜庵,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军籍。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初授德安府推官,听断明允,事无冤滞。视篆孝感,旧例岁派富民数人供驿传帷帐器具,民苦之,二阳至,悉自办,遂除其弊。先是潞藩诸庄中官往来收租,民不胜扰,乃为设立区头,供亿赔偿,又辄破产。二阳请于台司,罢区头,有司为之徵解,中官止受成事,人便之。行取如京,父老攀辕饯送,络绎山谷。时逆珰专国,气焰熏灼,令所私授二阳疏稿使劾杨涟不法事,清要可立得,二阳不从珰意,乃左授南工曹。天启七年转南礼部仪制司郎中,崇祯元年秋调南吏部文选司郎中,丁祖母周太宜人艰,服除迁海防佥事。盐漕军门大珰杨显名欲府道以属礼见,二阳谓兵道不与盐筮,且敕书无提衡监司语,屹不为动。当是时寇犯凤阳,焚祖陵,淮阳大震,二阳韎韐临戎,简练将卒,一切战守之具无不备。及寇再躏滁州,屠六合,而扬卒无烽火之警者,皆二阳绸缪之力也。举廉卓第一,加淮扬道参议。泰州以灶变告,即亲历诸场开谕,为除蠹害,事遂寝。淮南旱蝗,饥民枕藉于道,乃立五厂赈济之,全活者甚众。二阳治扬五载,宽房税,毁铺禁,革赎锾,停凤米,釐剔百年积弊,民甚德之。及去任,郡城、瓜州、泰州、东台建祠者六。崇祯十二年三月,用廷臣荐,召对平台,五月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协理剿寇军务。所属地界四省群盗日炽,会楚豫淮皖合剿五营大贼,丁启睿破张献忠于麻城,二阳乃提兵与宋一鹤及凤阳总督朱大典蹙贼左金王、老回回等于潜山怀宁山中,追破争世王于灯草坪,斩首千八百级,一时东南半壁赖其保障。及李自成攻汴,督师丁启睿、左良玉皆往援汴,献忠乘间而东,掠民益军,习水师于巢湖,太监卢九德以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之兵战于夹山,败绩,江南大震,督抚解任听议,二阳于四月十五日解任,至五月初七日庐州为献忠陷没,时新抚徐世荫已任事二十馀日,刑科翁元益袒徐劾二阳,二阳遂被诬逮法司,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吴履中请以赎金释系禁诸臣,二阳借贷纳赎,被释出狱。将治装,值国变,与周元亮微服出都门,因作《逐妇吟》以明志。南下寓居京口,丙戌(1646年)归里,杜门以诗文自娱,屡荐不起。敦宗睦族,至老不倦,卒年七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长洲人,字士敬,号桐庵。明崇祯三年举人。与杨廷枢齐名。入清后隐居教授。卒后私谥贞献。有《周易广义》。
人物简介
简介朝鲜人,字晏叔,号孚翼子,晚号抱翁,有《抱翁集》。
人物简介
简介朝鲜人,字仲则、敬吾、警吾,号愚川、卧云翁、笑窝。
人物简介
维基郑尚友,字士宏,号月庵,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浙江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进士。兵部观政,授长乐县知县,建五贤祠,创崇正书院,在任六年,考察为天下清官第一。崇祯十年行取,十一年授工部营缮司主事,管荆州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