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73,分259页显示  上一页  86  87  88  89  90  92  93  94  9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重机( 明真大师 世称 天龙和尚 )
释存寿( 真寂大师 )
释善道(世称 木平和尚 真寂禅师 木瓶 )
释师彦( 小彦长老 )
萧公祖师(世称 三教主 )
僧志逢( 志逢 世称 伏虎和尚、伏虎禅师 普觉 大扇和尚 )
释从彦( 米 )
僧应之( 王 )
释常觉( 李 )
释传章( 义明大师 )
释傅章(义明 彭 )
释竟钦( 竟钦 兴福 )
释守初( 守初 )
释玄应( 吴 )
普静觉( 李 )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黄岩)人。吴越时禅僧。嗣玄沙师备。归浙中后,吴越王钱镠请住杭州天龙寺,封明真大师。世称天龙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并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存寿 朝代:后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石霜弟子也。住蒲坂。方冀王友谦作镇此邦尤礼下之。数迎入府论道。每为之前席。供施便蕃。且请为菩萨戒师。所居栖岩山。玄侣骈拥。诚无愧于枯木众也。卒年九十三。停龛一月。髭发再生。因复剃除然后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存寿。不知何许人也。清标胜范造次奚及。罢寻经论勇冠辈流。往问律于石霜禅师。决了前疑。虚舟不系。乃为枯木众之椔杌矣。后还蒲坂。缁素归心。时冀王友谦受封屏翰。好奇侚异。闻人一善厚礼下之。王召入府斋。论道谈玄不觉膝之前席。颇增奉仰续为菩萨戒师。供施更蕃。度门人四百许员尼众百数。寿平日罕言。言必利物。喜愠之色人未尝见。望之若孤松凌雪焉。终时春秋九十三。加趺而坐。一月后髭发再生。重剃入塔。塔之亭每有虎旋绕。𠫗迹时繁。敕谥为真寂大师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称木平和尚。南唐中主待以师礼,迎至金陵供养。法眼文益有诗相赠。卒谥真寂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禅僧。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称木平和尚。南唐国主待以师礼,迎请供养。法眼文益有诗相赠。卒谥真寂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木平和尚。不知何许人。游戏江浒。语言无度。踪迹诡异。人不能测识。李后主。尊为圣师。尝挂木瓶杖头。一日赴内斋坐。顷忽不见。后主问曰。和尚何在。因引瓶自蔽。应曰。某在此澡浴。后主拜之。木平曰。陛下见群臣。勿言臣在瓶中浴。后主笑曰。和尚见人。亦勿道吾拜汝。尝出入禁中。他日从登百尺楼。后主问其制度佳否。对曰。尤宜望火。初不谕其意。后数年。木平卒。淮甸大扰。烽火交驰。后主尝于是登望。以占动静。后主素爱庆王。问木平寿命。曰年七十。是岁病亡。年十七。盖反语耳。为建寺宫侧居之。奉事隆笃焉。本名木瓶。后讹为木平。或云。木平山名。师居处也。法眼禅师赠诗云。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城阙今日来。一沤曾已晓。为大宗匠所与。木平故个中人。盖混迹以警世者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闽越许氏子。既受岩头奯禅师心印。初若杜默。后为所知。勉之利物。乃允众请。居台之瑞岩院。其治人治己。严整有法度。故江表之言丛席者推焉。且机辨峻捷。镜清道怤。尝致问辄挫。 一日有三梵僧至。彦问曰。何时离天竺。曰朝时。曰得无劳乎。曰为法忘劳。彦召维那。俾入堂。上座安置。明日求之。不复见。 吴越钱氏屡聘。仅一至。即苦辞去。或谓有自满仓盖不待耕获。而众常给也。忽遇一村媪。语之曰。汝疾归。救取千百物命。媪即到家。其儿妇。方挈竹器。拾田螺。媪遽放之水云。 又檀越数家。同日请斋。而彦一时应赴。则其分化可知。及卒。方阇维。巨蛇缘木杪。投身火聚与俱化。噫异矣。薪尽舍利飞。散草木上。精莹绝世。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师彦。姓许氏。闽越人也。早悟羁縻忽求拔俗。循乎戒检俄欲观方。见岩头禅师领会无疑。初乐杜默似不能言者。后为所知敦喻允请住台州瑞岩山院。时道怤往参问。答对响捷。怤公神伏。后二众同居。彦之威德凛若严霜。紏正僧尼无容舛悟。故江表言御众剪齐者。瑞岩为最。尝有三僧。胡形清峭目睛转若流电焉。差肩并足致体。彦问曰。子从何来。曰天竺来何时发。曰朝行适至。彦曰。得无劳乎。曰为法忘劳。乃谛视之足皆不蹈地。彦令入堂上位安置。明旦忽焉不见云是辟支迦果人。然莫知阶级。时有不测人入法会非止一过。彦参学时号为小彦长老。两浙武肃王钱氏累召方肯来仪。终苦辞去。寺仓常满。尝有村媪来参礼。彦曰。汝休拜跪。不如疾归家救取数十百物命大有利益。媪匆忙到舍。儿妇提竹器拾田螺正归。媪接取放诸水濆。又数家召斋。一一同日见彦来食。至终阇维。有巨蛇缘树杪。投身火聚。当乎薪尽舍利散飞。或风动草木上纷纷而坠神异绝繁。具如别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萧公祖师。蜀人。生于残唐。师雪峰存和尚。行头陀行。久之。得悟而发通。于闽服。大著神异。闽人莫知其名。因称萧公祖师。古田有白蛇肆害。师驱之。溪源有毒龙为雉。师降之。至于封山打洞。无妖不剪。无怪不除。合四境之内。地方千馀里。魔氛不作。月皎清光。人无恶梦。有偈曰。剃发还留发。居尘不染尘。人称三教主。了义一归真。又曰。一相元无相。如来如不来。道全归四果。显法救三灾。观师偈意。是盖大菩萨。示迹度生。非专羊鹿位中人也。师至宋嘉熙间。始入灭。住世三百馀岁。火化于凤冠岩。祥光烛天。异香普闻。火尽。乡民刻木肖师形。盛骨于内。请有司立庵奉之。锡胤弭灾。随祷而应。尤效于雨。虔礼则霈焉随踵而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9—985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杭州馀杭人。幼出家于馀杭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了达性相。天福中游方抵天台山,参德韶国师,遂承法印。后周世宗显德间居杭州五云山。钱俶召赐紫,署普觉大师,命住临安功臣院。宋太祖乾德初,为筑云栖寺。其地多虎,志逢能驯之,世称伏虎和尚。开宝初,住持普门精舍。四年,固辞归山,住五云山华严道场。卒谥普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志逢。馀杭人氏。生而恶荤。肤体香洁。出家于临安之东山。通贯三学。晋天福中。参天台韶国师契悟。一日入普贤殿宴坐。倏有神人跪膝于前。师问为谁。曰。护戒神也。师曰。吾虑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师有何罪。唯小过耳。师曰。何也。曰。凡折钵水亦施主物。师常辄弃之。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悉饮之。吴越王闻其名。赐召紫衣。署普觉号。命住功臣山。开宝初。忠懿王建普门精舍。请扬宗要。为开山始祖。四年。以老固辞。时大将凌超以五云山新创华严道场奉施为终老之所。出入𢹂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每迎之。载以还山。雍熙二年示寂。 赞曰。 荤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犹己饥之 妥尾出林  迎载而归  孰云异类  感化一机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志逢。馀杭人也。生而恶荤。肤体香洁。出家于临安之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尝梦升须弥山。睹三佛列坐。初释迦次弥勒。皆礼其足。惟不识第三佛。但仰视而已。时释迦示之曰。此是补处弥勒师子月佛。师方作礼。觉后因阅大藏经。乃符所梦。游方见韶国师于天台。契悟。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倏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师问。汝其谁乎。曰。护戒神也。师曰。吾患有夙愆未珍。汝知之乎。曰。师有何愆。唯一小过耳。凡折钵水亦施主物。师尝倾弃之。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洗钵水尽饮之。积久因致脾疾。十年始愈。吴越国王。向师道风。召赐紫衣师号。命住功臣院。开宝初。忠懿王建普门精舍。请师为开山。举扬宗要。开宝四年。师固辞解院。愿栖老林泉。时大将凌超。于五云山创院。奉师为终老之所。五云多虎。师每𢹂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辄驯伏。日暮还山。虎迎之。骑以归。故世称伏虎禅师。一号大扇和尚。雍熙二年示寂。寿七十七。塔曰宝峰常照。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米氏。蓟门人。年十五辞父母。出家于并州之慧觉寺。既受具历游教苑。乃叹曰。文字之学。徒足劳神。又岂可以解粘去缚哉。遂杖策南询。见遁公于龙牙山中。为决所疑。唐清泰间。中州宁谧。彦北还。驻锡嵩少。顷之檀信响趋。明徒影附。堂殿坛场。由以落成。历晋汉周三朝。宠令备至。开宝二年八月三日示疾而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从彦。姓米氏。燕人也。始自识环寻知跪橘。颙昂挺质豁达为襟。年距十五。父母听许出家于并部慧觉禅院也。受戒后经江鼓枻论海化鲲。流辈畏之咸知宗奉。乃怀心于祖教。望攻玉于他山。由是北别冰天南观桂海。不虞恶瘴唯慕丛林。欣遇龙牙山禅师。为决所疑蔚成达者。后唐清泰丙申岁。还游嵩少。洛中始安人情辑睦。彦营构禅坊。延聚缁侣而供养之。历晋汉周三朝。皆加恩命。乃曰。宠辱若惊吾无惊久矣。然俗谛门中感世主以绨绣缘饰朽木者哉。以开宝二年八月三日示疾而终。四年辛未。改权从久瘗于层塔焉。
僧应之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其先闽人,俗姓王。初举进士,黜于有司,遂出家。南唐李璟保大中授文章应制。敕应之书《楞严经》镂板以行,由是书名益振。作行书颇有气骨,学柳公权。然其分间布置殊乏飘逸,故学者病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李氏。陈留人。家素儒者。而贫苦不自振。丱角读书乡校。俊颖出侪类。偕耆文游庐山。乐其间静。遂投归宗寺出家。为净人梁乾化二年。始易形服。从剃染。即依东林甘露坛纳戒。其于学。虽具究三藏。然终专志禅指。既礼文殊圣迹于五台。念曰倦矣。其复可以事奔走乎。后唐天成三年。始得地于汴京丽景门右。治屋数间。以营浴事。每月以三八日。一设。僧无远近皆就浴。岁约费千万缗。虽一出檀施。自非觉维持之力。畴克尔。尤与北海陶谷。湘东张仲荀厚善。皆有遗寄之文可考。陶序以为觉麻麦一斋。炎凉一纳。前后王臣。上章乞师号紫袍。而觉确拒之。操众愈益可敬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常觉。姓李氏。陈留人也。肇为鞠子气调绝奇。入乡校中讽读经籍。群童咸出其下。洎登弱冠往庐山游二林陟五老。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梁乾化二年蒙去饰披缁矣。明年于东林甘露戒坛纳解脱木叉。厥后修身践言。虽三藏俱留于意表。而以心学为究尽之务。复入五台山礼妙吉灵迹。迨后唐天成三载。始于东京丽景门之右树小禅坊。敕额为普净焉。而逐月三八日设阖京僧浴。其或香汤汲注。樵蒸失供觉必令撤小屋抽榱桷而助爨焉。有公王仰重表荐紫衣。坚拒弗受。汲汲以利行济物为己任耳。开宝四年十二月三日。遘疾。轻安无挠。十一日告众右胁而化。享年七十六。僧腊五十六。茶毗收舍利五色磊落无算。尝居京邑屡登斯院。览北海陶尚书谷为湘东张仲荀序诗赠觉而云。起后唐天成至汉乾祐。每黑白月三取八日浴京大众。累岁费钱可一百三十六万数。计缗千万矣。虽檀施共成。实觉公化导之力也。嘻大火之下陈留古封。周秦已来战伐之国。人物众而土风尚利。舟车会而货殖惟错。昔梁惠王贤诸侯也。尝谓孟轲曰。何以利吾国。是知礼让之化不胜于好利之心明矣。且梁去鲁千里而近。道犹不同。矧十万八千里乎。梁王孟子同世之人也。心或有异。况瞿昙上人乎。彼孟氏属斯文未丧。不能扬素王之道。今上人当去圣逾远。卒能行法王之教。苟非三业内净六尘外清以至公之行化于人。孰以至公之心受于化也。陶重叙曰。自灵山覆篑法海堙流。玉毫晦而微言绝。金杖折而异端作。惟上人也色空等观物我都亡。麻麦一斋自同禅悦。炎凉一纳仅蔽枯形。前后王臣。欲上章乞以大师为号请以紫染方袍者。皆确而拒之。云云。张仲荀赠觉钵盂拄杖草屦。各用五言为章刊于小碣。其为名流硕学旌别有如此者。
释传章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彭氏。开封东明人。父諲力农。尤明佛经诠旨。母邢梦游伽蓝。揽器物而娠。旋以语其父。父喜曰。必生男子。当令出家。年十一。遣事邑之秘公为弟子。授净名仁王法华经。即能覆诵。既落𩭄。从其师。礼文殊于五台。遂受具。当是时。浚郊之清朗。睢阳之道雅。以法华。而其师以唯识。是皆内实而外名者也。故章获历扣密传。以资开演。筵张席启。徒侣环列。垂二十载。未尝小辍。周广顺中。左街僧录广智大师。荐闻于朝。赐紫方袍。乾德二年。以左街僧录道深之荐。赐号义明大师。俄示疾终。春秋五十五。法岁三十六。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茶毗于都城之南原。舌根不坏。初其父之死而茶毗也。亦舌根不坏。固知持诵法华之验。有如此者。开宝五年。门人树塔并葬焉。相国寺清慧大师彝炳铭。
释傅章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傅章。俗姓彭氏。开封东明人也。厥父諲即邑甸之上农也。尘务之外正见不回。恒读佛经悬解诠旨。母邢氏尝梦入法宇手探道器。因而娠焉。与父知怀非常之子。指腹誓令出俗。年甫十一。乃礼本邑唯识师秘公为师。一见异之。初授净名仁王法华三经。及削发去周罗。随秘公游五台礼文殊应迹之地。其年受具。为息慈日便于浚郊清朗法师座下听习法华经。后于睢阳道雅法师重温前业。寻学唯识于本师。颇揭厉于义津法水。又亲附副僧录通慧。因明且臻其极章。日诵三经兼二戒本。讲贯训徒向二十载。未尝少辍。广顺中左街僧录广智大师。荐闻于周高祖赐紫方袍。大宋乾德二年左街僧录道深。荐于太祖神德皇帝赐师号曰义明。俄示疾而终于本院。春秋五十五。法岁三十六。未绝之前命笔作偈警世。而赠诸朋执矣。所度弟子一十五人。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卜京之南原用茶毗之法。薪尽火灭得舌且不灰。众叹戒德。门人檀信共立塔焉。则开宝五年也。先是厥父恒务法华经。终后焚之亦舌不坏。子父同验实为罕有。相国寺清慧大师彝炳为塔铭焉。
释竟钦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竟钦。益州人。生郑氏。少为大僧。于峨眉溪山黑水寺。出蜀南抵韶石云门。得心法。即就双峰之下。创精舍以居。号兴福。开堂之日。匡真禅师躬临證明。僧问。宾头卢应供四天下。还遍也无。钦曰如月入水。又问。如何是用而不杂。钦曰明月堂前垂玉露。水精殿里撒真珠。于是𭅕真以谓。类己加敬焉。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谓门弟子曰。吾不久去。汝矣可砌个卵塔。五月二十三日工毕。钦曰。后日子时行矣。及期适云门爽禅师。温门舜峰诸老夜话。侍者报三更。钦索香焚之。合掌而化。阅世六十有八。坐四十有八夏。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名守初。出于傅氏。凤翔良原人也。儿时。闻钟梵声。辄不食危坐终日。母吕试之。不喂亦不索。年十六跪白求出家。吕许之。依渭州崆峒沙门志谂剃发。诣泾州舍利。律师净圆受具足戒。始游律肆。执卷坐睡。弃去历咸秦。自襄汉南。至长沙坐夏。夏休诣云门偃禅师。偃问近离何处。对曰查渡。又问夏在何处。对曰湖南报慈。又问几时离。对曰八月二十五。偃曰。放汝三顿棒。初罔然良久。又申问曰。适来祗对。不见有过。乃蒙赐棒。实所不晓。偃呵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尔商略。初默悟其旨曰。他日正当。于无人烟处。不畜粒米。饭十方僧。即日辞去。北抵襄汉伪汉。乾祐元年。众请住洞山。禅其律居。谓学者曰。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具啐啄同时用。到此实难得人。但爱不动一尘。不拨一境。见事便道。若此辈东西南北。不知其数。要得脱略窠。臼活人眼目。不道都无。但可言少。皆坐不达根原。落在阴界。妄以为安下。知陷在死水。弄个无尾胡孙。腊月三十日。鼓已打破。胡孙走却。手脚忙乱。悔无所及。若是衲僧。冻杀饥杀。终不著渠鹘臭布衫 本朝大平兴国六年。尚书石公襄帅赵公。交章奏初有道行。化于此邦。补助圣化。有旨赐徽号。紫伽梨。旌异之。住山四十年。道遍天下。淳化元年秋七月。无疾跏趺而化。阅世八十有一。坐六十有五夏。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0—975 俗姓吴,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五代闽中禅僧。幼出家,后至福州,嗣白龙道希。归住泉州清溪,又移青阳山20余年。开宝三年(970),漳州刺史陈文颢请住漳州报劬院。《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并收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玄应(九一○~九七五),俗姓吴,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住漳州报劬院,称玄应定慧禅师。太祖赐紫衣师号。开宝八年卒,年六十六。 《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
普静觉 朝代:后梁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静院常觉禅师。陈留人也。生李氏。幼习儒。绝无干禄意。志乐山水。颇务游观。至庐山归宗。适弘章禅师开法。乃言下有省。固求出家。未几。章将顺寂。命师前。抚之曰。汝于大法有缘。后济度无量。吾呼吸间人耳。不能遂汝志。即以披剃事。嘱之门人。章乃寂。师至梁乾化二年落发。明年纳戒于东林甘露坛。寻游五台。抵上都。干丽景门外。独居二年。有比邻张生者。清信士也。屈师供养偶榻焉。其家至深夜。与妻窃窥之。见师体遍满榻中。头足俱出榻外。生大惊。及令奴婢视之如常。生倍加信。敬曰弟子。夫妇偕老。愿割宅前区。以裨丈室可乎。师欣然受之。后唐天成三年。遂成大院。赐额曰普静。师以时机浅昧。难任极旨。苟启之非器。谤讟由生。未若不言之为愈。于是每月三八日。随缘行施。僧俗受惠者。以万计。尝谓诸徒曰。但得慧门无壅。则福何滞哉。一日给事中陶谷。入院见师所为。因问曰。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今目前纷然。如何离得。师曰。给事见个甚么。陶欣然仰重。自是王公大人。屡荐章服师号。皆却不受。以开宝四年冬。右胁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