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1 92 93 94 下一页
释守贤( 丘 )
释省澄( 阮 真觉禅师 )
僧清豁(号 性空禅师 张 )
僧洪蕴( 蓝 号 广利大师 )
丘旭(字 孟阳 )
僧法安( 法安 慧济禅师 )
释行因(号 佛手岩和尚 )
闾邱舜卿
僧令参(世称 翠岩和尚 永明大师 )
僧小静(别称 小静上座 )
僧师静(别称 大静上座 )
僧师鼐(号 鉴真禅师 )
僧德谦(世称 明招和尚 )
僧晓荣( 邓 )
其它辞典(续上)
释善慧( 宣秘大师 )释守贤( 丘 )
释省澄( 阮 真觉禅师 )
僧清豁(号 性空禅师 张 )
僧洪蕴( 蓝 号 广利大师 )
丘旭(字 孟阳 )
僧法安( 法安 慧济禅师 )
释行因(号 佛手岩和尚 )
闾邱舜卿
僧令参(世称 翠岩和尚 永明大师 )
僧小静(别称 小静上座 )
僧师静(别称 大静上座 )
僧师鼐(号 鉴真禅师 )
僧德谦(世称 明招和尚 )
僧晓荣( 邓 )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善慧。崞邑霍氏子。儿时聪慧。有神彩。好弄泥土作浮屠。采花献供为戏。父见而叹曰。此儿释家子。吾失望矣。既长。恐其逸强婚之。居三载。无触染也。父母叱之。师叹曰。生死业轮。欲为其本。三界劳生。爱为其根。无始汩没。吾安能复袭斯愆耶。父母知其志不可夺。听其出家。礼清凉寺成大德为师。成曰。吾家麒麟儿也。教以经典。过目成诵。孜孜为学无或怠。久之。成以三门土木事命诸徒。师曰。幻影浮光。须臾交谢。己躬下事未办。吾安能为他閒事。长无明耶。幸师置我度外可也。乾德间。有司以德行闻。赐号宣秘大师。视篆掌教门事。命下不可辞。勉而就职。僧庶怀来。法林穆肃。临终谓弟子曰。昔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墟。非轻生乐死。知义有所重于身也。吾二十年来。己事未纯。为僧务累。殉轻而遗重。其德亏矣。尔曹勉之。勿踵吾陋迹也。言讫而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出泉州永春丘氏。少聪敏。即依师披剪于吉祥院。后游学云门。得心法。既匡众衡阳之大圣寺。其操守愈益孤峻。一布衣。虽屡更寒暑。未尝变。一藤状昼夜禅坐。如株杌。有问者。酬答无小滞。乾德中。忽告众曰。吾今兹且将偿宿愿矣。明日径入南窑山。诸子弟辈。初莫之知也。有求之者。得双胫骨草石间。然后信其委身于豺虎矣。阇维收舍利起塔。寿七十四。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守贤。姓丘氏。泉州永春人也。少而聪达渊懿沈厚。誓投吉祥院从师披剪焉。后游学栖云门禅师道场明了心决。趋彼衡阳众推说法。纳衣练若之人。若百州之会于朝夕池矣。贤不衣缯纩布衣皮裤而已。度伏腊必无更易。胁不著席。唯坐藤床瞑目通宵。除有问者。随其启发雍容自持。乾德中告众曰。吾有债愿未酬心终不了。明日入南窑山投身饲虎。弟子辈去寻见双胫皮裤缠且存耳。收阇维之得舍利无数。报龄七十四。今小浮图藏遗体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人。福州永泰人。俗姓张。初依鼓山神晏出家,后谒大章山契如庵主,终嗣泉州睡龙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禅师。工诗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6 俗姓张,福州永泰(今属福建)人。初依鼓山神晏为僧,后谒大章山契如庵主,终嗣泉州睡龙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景德传灯录》及《五灯会元》卷八另存诗偈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宋诗
释清豁(?~九七六),福州(今属福建)人。居泉州开元上方院,留漳州保福寺。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辞归至贵湖。刺史陈洪进奏赐紫方袍,号性空禅师。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卒。事见《泉州府志》卷六五。今录诗二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福州永泰人。素蕴孤操。志探祖道。预玄沙之室。颖悟幽旨。玄沙记曰。子禅已逸格。则他后要一人侍立也无。师自此不务集徒。不畜童侍。隐于小界山。刳大朽杉。处其中。容身而已。凡游僧至。皆随扣而应。有问生死到来。如何回避。师曰。符到奉行。曰。然则被生死拘将去也。师曰。阿㖿㖿。清豁、冲煦闻师名。造之值师采粟。豁问曰。道者如庵主在何所。师曰。从何处来。曰。山下来。师曰。因何得到这里。曰。这里是何处所。师揖曰。那下吃茶去。二公方省是。师遂至庵。夜睹豺虎奔至庵前。自然驯扰。豁有诗曰。行不等閒行。谁知去住情。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二公。寻于大章山创庵。请师居之。两处孤坐。垂五十二载而化。豁亦永泰人。少聪敏。鼓山国师。与落发。初谒大章。后参睡龙。龙一日问曰。豁阇黎。见何尊宿来。还悟也未。曰。清豁常访大章。得个信处。睡龙于是上堂。集大众召曰。清豁阇黎。出对众烧香说悟处。老僧与汝證明。师乃拈香曰。香已拈了。悟即不悟。睡龙大悦而许之。僧问。家贫遭劫时如何。师曰。不能尽底去。曰。为甚么不尽底去。曰。贼是家亲。是家亲。为甚翻成家贼。师曰。内既无应外不能为。忽然捉败功归何所。师曰。赏亦未曾闻。曰。恁么即劳而无功也。曰功不无成但不处。为何不处。师曰。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定。未许将军见太平。师后将顺世。忽舍众入山。乃遗偈曰。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只尺间。珍重苧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即往贵湖卓庵。未几。谓门人曰。吾灭后。将遗骸施诸虫蚁。勿置坟塔。言讫入湖头山。坐磐石。俨然而化。门人禀遗命。延留七日。竟无虫蚁侵食。遂就阇维。散于林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04 【介绍】: 宋僧。潭州长沙人,俗姓蓝。年十三出家于郡中开福寺。课诵之余,兼习方技医祝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宗太平兴国中诏求医方,尝录古方数十以献。真宗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工于诊切,时贵戚大臣有疾,多诏其诊疗。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洪蕴,姓蓝氏,长沙人。母翁氏,初以无子,专诵佛经,既而有娠,生洪蕴。年十三,诣郡中开福寺智巴求出家,诵课馀暇,兼攻方枝医祝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平兴国中诏求医术,洪蕴录数十以献。真宗在蜀邸,洪蕴尝以方药谒见。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洪蕴尤工于诊切,每先岁时言人生死无不应。贵戚大臣有疾者,多诏遣诊疗。景德元年卒,年六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末宋初宣州宣城人,字孟阳。农家子,弱冠始读书,习辞章。随计至金陵,凡九举,曳白者六七。旭不为耻,自励弥笃,由是学益进。南唐李煜时试赋,擢第一人。南唐亡,归宋,授令录,迁京秩,卒于衡州。纂古名贤遗言为《宾朋宴语》三卷,已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吉州太和人。初住曹山。嗣法眼文益。南唐国主请住金陵报恩院,赐号慧济禅师。开堂授众。李煜时卒于院。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雁门人。参方得法于襄阳之鹿门山。寻游匡庐南唐元宗。承其名。请出世栖贤寺未期月遁居佛千岩。岩峻峭不易陟。有石室。深邃可禅燕。下瞰锦绣谷尤幽胜。因无弟子给侍。赖邻僧时往来。所须曾莫之缺乏。居常有异鹿一。遇夜阑。则卧石檐下。锦囊鸟一栖石壁间。元宗三徵之。终不起。一日小疾。谓其人曰。捲上帘。我去我去。方捲帘。即下床行三数步。屹立而化。春秋七十许矣。阇维收馀骨。塔之岩背。元宗使工写其真。以供养。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行因。不详姓氏。雁门人也。游方问道于江淮。见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因独栖禅观于其中。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岩中夜阑有异鹿一。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二物都无惊怖。因不度弟子。有邻庵僧为之供侍。一日小疾谓侍僧曰。卷上帘我去去。帘方就钩。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而阇维收遗骨。白塔在岩背焉。初因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寻为元宗坚请。于栖贤寺开堂唱道。不及期月潜归岩窟。初岩如五指。中指上有松一株。因终之日此亦枯瘁。因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谈论不滞于方隅。开喻必含于教化。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佛则右胁果位坐亡。首支地者现通。身立中者彰异。其惟欲行步而化者。除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次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俗姓武。蒲津人也。生而强壮容姿端雅。成立则身长七尺许。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投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礼真寂禅师为亲教也。戒检严明讷言敏行。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后诸方无定游处。未到临川见崇寿益禅师。顿明心决。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不觉起而作礼。及诣杭礼阿育王塔。跪而顶戴泪下如雨。问掌塔僧曰。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僧曰。按传记云。藏在内角中。望若悬钟焉。潜疑未已。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潜悲喜交集。又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其象鼻直枕行忏所。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请以居之。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别给月俸以施之。加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入棺之际。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时众皆睹。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所收舍利夥多。有屠者自惟恶业。展襟就火聚乞求。斯须获七颗。屠家持于印氏塔中。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建石塔缄其真骨。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佛手岩行因者。雁门人。未详姓氏。少习儒。舍俗出家。遂云游。首谒鹿门真公。言下有省。寻抵江淮。登庐山。山北有岩如五指。下石窟可三丈馀。师宴处其中。因号佛手岩和尚。不度弟子。有邻庵僧。为供侍。常有异鹿锦囊乌驯绕其侧。江南李主。三诏不起。坚请就栖贤开法。不逾月。仍潜归岩室。寂音为之赞曰。淮山深处。容我卓锡。树下经行。岩间宴寂。六十馀年。胁不至席。天子三诏。掉头不应。知不可致。南向加敬。山摇海惊。天空地迥。后代儿孙。则反于是。如乳中虫。贪著世味。我寻其迹。为陨涕泪。师后下禅床行数步。屹立而化。岩顶有松一株。同日枯瘁。寿七十馀。岩之阴。骨塔存焉(二师皆曹山嫡孙)。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二年(969)任监察御史。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五代吴越时禅僧。住天台山国清寺,为上座僧。与师静并称二静。后卒于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一载其事迹,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师乃蹑前语问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师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馀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馀。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明诲。师答曰。汝将纷飞心。以究纷飞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非寂者。无能寂之人。照非照者。无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要道也。师因睹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嗣玄沙师备。后住天台山国清寺,历30余年不下山,博综三学,时谓大静上座。卒于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师乃蹑前语问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师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馀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馀。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明诲。师答曰。汝将纷飞心。以究纷飞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非寂者。无能寂之人。照非照者。无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要道也。师因睹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嗣罗山道闲。后住婺州明招山,历40余年,禅语流传甚广。世称明招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此书及《祖堂集》收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明招德谦禅师。受罗山印记。靡滞于一隅。激扬玄旨。诸老宿畏其敏捷。后学鲜敢当者。尝到昭庆。指壁画问僧。那个是甚么神。曰护法善神。师曰。会昌沙汰时。何处去来。僧无对。师令问演侍者。演曰。汝甚劫中遭此难来。僧回举似师。师曰。直饶演上座。他后聚一千众。有甚用处。僧礼拜请别语。师曰。甚么处去也。次到坦长老处。坦曰。夫参学。一人所在亦须到。半人所在亦须到。师便问。一人所在即不问。作么生是半人所在。坦无对。后令小师问师。师曰。汝欲识半人所在。祇是弄泥团汉。清上座举仰山插锹话问师。古人意在叉手处插锹处。师召清。清应话。师曰。还梦见仰山么。清曰。不要上座下语。祇要商量。师曰。若要商量。堂头自有一千五百人老师在。又到双岩。岩请吃茶次曰。某甲致一问。若道得。便舍院与阇黎住。若道不得。即不舍院。遂举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且道此经是何人说。师曰。说与不说。拈向这边著。祇如和尚。决定唤甚么作此经。岩无对。师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祇如差别。是过不是过。若是过。一切贤圣皆是过。若不是过。决定唤甚么作差别。岩亦无语。师曰。噫雪峰道底。师访保宁。中路相遇。便问。兄是道伴中人。乃点鼻头曰。这个碍塞我不彻。与我拈却少时得么。宁曰。和尚有来多少时。师曰。噫洎赚我踏破一緉草鞋便回。国泰代曰。非但某甲。诸佛亦不奈何。师曰。因甚么以己方人。师在婺州智者寺。居第一座。寻尝不受净水。主事嗔曰。上座不识触净。为甚么不受净水。师跳下床。提起净瓶曰。这个是触是净。事无语。师乃扑破。师有师叔在廨院。患甚。附书来问曰。某甲有此大病。如今正受疼痛。一切处安置伊不得。还有人救得么。师乃复曰。顶门上中此金刚箭。逶过那边去也。有一僧。曾在师法席。辞去住庵一年。后来礼拜曰。古人道。三日不相见。莫作旧时看。师乃露胸问曰。汝道我有多少盖胆毛。僧无对。师却问。汝什么时离庵。曰今朝。师曰。来时折脚铛子。分付与阿谁。僧又无语。师乃喝出。师住明招山四十载。语句流布四方。将欲迁化。上堂告众嘱付。其夜展足。问侍者曰。昔释迦如来。展开双足。放百宝光明。汝道吾今放多少。侍者曰。昔日鹤林。今日和尚。师以手拂眉曰。莫辜负么。说偈曰。蓦刀丛里逞全威。汝等应当善护持。火里铁牛生犊子。临岐谁解凑吾机。偈毕安坐。寂然长往。今塔院存焉。 系曰。常言学仙须骨。学佛须缘。洞宾盖有骨有缘者耳。然非黄龙手段斩截。恐此汉未易压倒。明招悟入没量。如邓天君下视草木皆焦。所谓但知尽法不顾无民。由是知岩头门日孤冷弗振。不得如象骨老子法泽绵长矣。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