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71,分259页显示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8  89  90  9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智江( 单 )
僧道虔( 道虔 大觉禅师 世称 九峰和尚 圆寂 )
卢承丘(别称 卢承立 )
僧景霄( 本受塔号清凉 )
僧普静( 茹 )
宋齐丘(子嵩、昭回、超回 楚国公、卫国公、青阳公、魏国公 丑缪 九华先生、国老 )
僧宗季( 俞 )
僧澄楚( 律虎、佥定疏、真法大师 师之训导 )
僧皓端( 崇法、第十祖 )
释德韶( 德韶 世称 天台国师 惠舟 )
僧行修( 行修、行脩 法真 宗慧大师 崇慧大师 )
僧行遵( 王 )
释志端( 志端 俞 )
僧匡白( 文通大师 )
释守真( 昭信、昭信焉 )
僧智江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58 【介绍】: 五代时僧。幽州三河人,俗姓单。家本富族。唐昭宗天复中往五台山梨园寺纳木叉法。精练《净名》、《上生》二典。后梁末帝龙德元年于商丘开元寺讲名数一支,精义入神。后居宋州广寿院。有《瑞应抄》。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幽州三河南管。单氏子也。家赡足伯仲皆游侠。无所成就。而江独服善好义。深慕空学。唐乾宁四年。江甫十五岁。即往盘山感化寺。求薙落为沙弥。天复三年。受具于五台之梨园寺。学通净名上生等经。梁龙德初。讲名数于商丘之开元寺。著瑞应钞。门人共传习之。唐同光初。乃居宋州之广寿院。缔构堂宇。轮奂可观。复塑弥勒释迦二尊像。十六罗汉像。缋饬殊胜。显德五年。孟秋。俄遘疾以卒。享寿七十四。方属纩时。或睹天人填拥。若迎导状。议者以为江畴昔誓生兜率之验也。吏部员外郎李铉著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江。俗姓单。幽州三河南管人也。本富族游侠之子。虽乘竹马厌回火宅之门。乍玩沙堆好作浮图之制。略闻竺乾之教。必淡虑凝情。若潇湘之逢故人也。唐乾宁四载。始年十五诣盘山感化寺。遂成息慈。息慈业备。天复三祀往五台山梨园寺纳木叉法。自此担簦请业择木依师。净名上生二典精练涣然冰释。心未属厌。梁龙德元年于商丘开元寺请名数一支。所谓精义入神散则繁衍。因著瑞应钞八卷。达者传之。生徒影附缮写夥多。后唐同光元年在微子之墟住院。缔搆堂宇轮奂可观。复塑慈氏释迦二尊十六罗汉像。咸加绩彩克肖圣仪。善务方办。俄遘沈痾。以周显德五年孟秋顺终。享龄七十四。当属纩时满院天人杂沓。若迎导之状。畴昔誓生睹史之昭应也。吏部员外郎李铉著塔铭云。 系曰。前人立义皆按教文。岂得好恶随情是非任见。已行前辙不覆。后车胡不谨而循之。通曰。夫创著述者有四焉。一前说极非于文茫昧。一僻见谬解领悟自乖。一乐繁嫌略。一好直怪迂。有一于此无不著述也。江公瑞应钞未经披览。闻诸道路言亦济时须。苟不济用而变革古德义章。则何异以旧防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侯官人,俗姓刘。受石霜印记,化徒于筠州九峰。后住泐潭而终。吴杨溥时示寂,谥大觉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刘,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住筠州九峰,世称九峰和尚。后住氻潭宝峰禅院。卒谥大觉禅师。《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并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道虔。刘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开豁明济。气压丛林。至霜华。诸禅师见之。谓人曰。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诸殁时。虔作侍者。众请堂中第一座。嗣诸住持。方议次。虔犯众曰。未可。须明先师意旨。乃可耳。众曰。先师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庙香炉。一条白鍊如何会。第一座曰。是明一色边事。虔曰。果不会先师意。于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灭不能脱。言卒而脱去。虔拊其背曰。坐脱立亡不无。首座会先师意。即未也。庐于普会塔之旁。三年而去。经行于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问无间中人。行什么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复行什么行。曰。无间行。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曰。汝须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曰长生气不常。复曰。大众还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起。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从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符信。且如诸先德。未建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人约什么体格商量。这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根试采听看。不假两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尽乾坤都来。是汝当人个自体。向什么处。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先是马大师。殁于豫章开元寺。门弟子怀海智藏辈。葬舍利于海昏石门。海亦庐塔十馀年。乃沿冯川上车轮峰。逢司马头陀劝海留止。因不复还石门。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为泐潭第一世。继海遗踪也。吴顺义初。告众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号圆寂。谥大觉禅师。得法上首殷禅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时石霜庆诸禅师归寂。众请首座继席。九峰曰。须明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意。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馀即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峰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卢承丘 朝代:五代至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至宋初潭州长沙人。披褐居吴芙蓉山。喜作落韵诗,多讽骂之意。年八十卒于所居。著有《芙蓉集》,不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卢承立。长沙(今属湖南)人。五代至宋初间在世。披褐居吴芙蓉山。喜作落韵诗,多讽骂之意。80岁卒于所居。著有《芙蓉集》,已佚。《诗话总龟》前集卷一引《雅言系述》载其事迹,并录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台州丹丘人,俗姓徐。性严毅,寡与人交。住金华白华山,奖训初学。著《简正记》二十卷,日价益高。吴越钱镠召住临安竹林寺。天成二年,请于北塔寺临坛。终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丹丘之徐氏。始依表公听涉及守言阇梨敷演于乡里。又慕而从之。资性刚介。狷急少容忍。人故寡与之合。然貌殊陋劣。而气颇悍。纳戒后。即奖训初学于金华之东白山。时有江西徽猷律师。方自负所业著。所谓龟鉴录者。行世偶领徒到寺。而适值霄讲持犯篇默聆其说而叹赏久之。名由是而愈重矣。作简正记二十卷。以辟邪妄。武肃王钱氏。召主临安竹林寺。天成二年。临坛于北塔院。后竟终于南。真身宝塔寺葬大慈山谥本受塔号清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景霄。俗姓徐氏。丹丘人也。初之听涉在表公门。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执性严毅寡与人交。狷急自持。多事凌轥形器恶弱。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时有江西徽猷律匠。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正值讲次。当持犯篇再三叹赏。自此声溢价高。每晨滴茶一旦化为乳焉。著记二十卷号简正。言以思择力故。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武肃王钱氏。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天成二年也。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迁葬于大慈山坞。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5 【介绍】: 五代时僧。晋州洪洞人,俗姓茹。少于本州出家,暗诵诸经,明持秘咒。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复于睢阳龙兴寺讲训。历游陈蔡间,随缘化导。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归晋州,住慈云寺。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自请于广胜寺焚身供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茹氏。晋州洪洞人。少从乡里慧澄法师出家。诵经持咒勤至。既薙落受具。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舍利。听采睢阳。赴讲龙兴寺。其禀承传授。皆可尚。随缘奖导于陈蔡曹亳宿泗间。卒行化汴京。复归乡里。住慈云寺。会郡守杨君。迎请凤翔真身塔。为民祈福。于是投牒乞自效。塔时奉安广圣寺。显德二年四月八日。静于塔前。焚身供养。仍发愿曰。当舍千身。期登正觉。今始千身之一也。即坐薪龛。自抛火炬。哀恸之声四合。烟𦦨炽然。云物日色昏浊。春秋六十有九。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普静。姓茹氏。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升白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赴龙兴寺讲训徒侣。若鳣鲔之宗蛟龙焉。又允琴台请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还复故乡。遂断食发愿。愿舍千身速登正觉。至周显德二年。遇请真身入寺。遂陈状于州牧杨君愿焚躯供养。杨君允其意。乃往广胜寺。倾州民人。或献之香果。或引以幡华。或泣泪相随。或呗声前导。至四月八日。真身塔前广发大愿曰。愿焚千身。今千中之一也。徐入柴庵自分火炬。时则烟飞惨色香霭愁云。举众叹嗟群黎悲泣享寿六十有九。弟子等收合馀烬供养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9 【介绍】: 五代时庐陵人,居洪州。初字昭回,改字子嵩。好学工文,善术数,喜纵横之说。投李昪,助建南唐,任左丞相,以不得实权,心怀不平。出为镇南节度使。穷治第宅,民不堪命。李璟立,拜太保中书令,坐植党罢。再起为中书令,封楚国公。因好权利,矜功忌能,有言其谋篡者,乃放归九华山,自经死,谥丑缪。有文集《增补玉管照神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59 初字超回,后改子嵩,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时居南昌(今属江西)。吴天祐九年(912),依李昪为推官,后擢右司员外郎,累迁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大和三年(931),归葬父,隐九华山。寻为吴宰相。李昪出镇金陵,召为都统判官。南唐建国,以丞相同平章事。后出为镇南军节度使。中主保大时,复入相,寻坐陷周宗,出为镇海军节度使。旋乞归九华,赐号九华先生。后封卫国公,迁太傅。交泰元年(958),以结党危国,放于青阳。次年,自缢死。生平见《江南野史》卷四、马令及陆游《南唐书》本传。齐丘工诗能文。所著颇多,有《化书》6卷、《祀玄集》3卷、《文传》13卷等,皆佚。《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1联,卷八七九又录存酒令2句。《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3。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齐邱字子嵩。庐陵淦阳人。仕吴。累迁右谏议兵部侍郎。告归九华山。寻起。除中书侍郎。迁右仆射平章事。入南唐。进司徒同平章事。出为镇南军节度使。徙镇海军。复归九华山。赐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起拜太传中书令。封魏国公。赐号国老。奉朝请。出镇洪州。周侵淮北。起为太师。领剑南东川节度使。进封楚国公。周显德五年。嗣主李璟诏放于青阳。自缢死。
僧宗季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时僧。临安人,俗姓俞。初出家于欣平寺,后于杭州龙兴寺讲经四十余年,出弟子七八百人。道行孤僻,性情方正,誓不趋俗舍,孜孜手不释卷而终。有《永新钞》、《晖理钞》、《弥勒成佛经疏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俗俞姓。临安人。方稚齿。嬉戏邻家树下。忽天震其树。季随僵仆。有姊尼。趋抱以察其色曰。此以怖昏。非死也。小待且苏。无复虑。已而果然。遂勉其亲。令出家。事欣平寺大德为师。俄从巨信论师。禀名数论于三衢。时钱唐僧正蕴让。与闾丘方远。江东罗隐。二先生游。季见而申问。遂作二百语以贽焉。让大叹赏。乃请就龙兴寺开讲。以训迪后学。四十馀年。获弟子七八百辈。终于乾祐之戊申初。季尝于讲次。见一异僧。语作胡音。季因问其西域未来经论。殊有感发。撰永新钞释般若心经。晖理钞。释上生经弥勒成佛经。及诸补阙义章。可数十卷。并行于世。季气志雄迈。情性方正。寡言笑。眇目下视。操守坚确。虽屡空。裕如也。故此宗。至今繁衍云。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宗季者。俗姓俞。临安人也。稚齿瑰伟心志刚直。尝天震邻家树。季随僵仆。有姊尼抱就膝。视之曰。此非震死且有生候。至夜未央苏而复作。遂劝令出家。事欣平寺僧。后往衢州投巨信论师学名数论。文义淹详且难诎伏。锋芒如也。迨回杭龙兴寺召讲。时僧正蕴让给慧纵横两面之敌也。与闾丘方远先生江东罗隐为莫逆之交也。见而申问。季作二百语詶之。让正赏叹。遂请开讲四十馀年。出弟子七八百人。汉乾祐戊申岁。疾终于本房。初季讲次。遇一异人。作胡语问西域未来之经论。一众惊然。季眇二目。曾夜行感神光。引之常览古师之述作。曰可俯而窥也。遂撰永新钞释般若心经晖理钞解上生经弥勒成佛经疏钞补猷钞阙诸别行义章。可数十卷。并行于世。季道行孤僻性情方正。寡言语气貌高迈。誓不趋俗舍。暨老恳请亦罕赴白衣家。居唯屡空衎然自任。而孜孜手不释卷。乐道向终。至今此宗越多。弟子讲导不泯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其乡里。则未之闻也。世守儒素。母赵亦斋洁。产楚之夕。光烂一室。邻落惊讶。七岁偶入寺见佛像。辄作礼。归问其父曰。夫以黄金色相。坐莲华上。岂佛独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动含灵皆可得佛。而况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体貌岐嶷。异群童。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既受具。究习新章。毗尼之奥。独能深入。时辈莫之敌。因号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门请益。周天福间。诏入内道场。赐紫伽梨。仍署号真法大师。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为授戒。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姓宗氏。不知何许人也。爰祖暨考。偕贲丘园高蹈不仕。母赵氏妊楚也。忽畏膻臊之臭。及乎诞生之夕。光烂充室邻落咸惊。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人矣。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默而许旃。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且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焉。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寻署大师号真法焉。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命楚落发度戒。表里冰霜更无他物。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俗龄七十一。僧夏五十。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门人慧照等。依西域法焚之。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通曰。律有三宗。砺素宣是欤。宗各有主故云也。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通曰。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论曰。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我佛利见据于大千。化境斯宽法门必众。举其会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故论云。生死流转者。三缚缚心。心难解脱。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非由恶说。因是而窥。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由是观之。戒法之时大矣哉。自所推能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论云。戒如捉贼。善擒制也。定如缚贼。用机械也。慧如杀贼。清道路也。以此成功立效。克取究尽三菩提者。决达清静之域也。戒律之功。功无与比。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唯闻佛制。行内而不通外。无许俗传。故曰。曲授秘方。赐诸内众。事有悬合物宜象求。在乎家人严君设训。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受既如是。随则若何。有威仪焉。有细行焉。为有顺违乃生持犯。由是繁广因事制宜。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后则参辰各墟。五部之分不类。梦氎之占徵矣。宗轮之论作焉。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阿耨池溢下流。须到于孟津。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甘露本天人之食。汉土争尝。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除经已译问律何传。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初翻义决律。次有比丘诸禁律至。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睹魏土僧无律范。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五分僧祇风行雨施。迦叶遗部戒本独来。婆粗富罗闻名而已。况乎僧祇部者。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是根本大众所传。非是百载五宗也。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文因有数疑。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三不应大集悬记也。或曰。此略本传此方。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以义交徵其辞必息。寻律文本即知异同。如众学戒初题云。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言此是觉明本也。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即是支法领本也。又一本三十卷。一本六十卷。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分三十为六十。不其太相悬谬矣。若斯二译皂白已分。复次元魏已前。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至魏孝。文世。有法聪律匠。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道覆律师随听抄记。遂成义疏。权舆既尔。肯构繁乎。天轮而只候中星。大鼎而唯提附耳。邺中法砺唐世怀素。新旧两名各擅其美。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肸蚃三生逡巡千里。交接天人之际。优游果證之中。知无不为。绳愆纠谬。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实一代之伟人焉。是以天下言行事者。以南山为司南矣。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当建中中始言楷正。号佥定疏是也。至今东京三宗并盛。至于秉法出没不伦。殊涂同归。师资尚异。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不离三辅之间。俱僝百工之巧。文纲道岸自北徂南。发正辅篇从微至著。道流吴会实赖伊人。净公作评家之师。源尚致感通之瑞。或抗表论没官之物。或成图證结界之非。或杰立一方。或才雄七众。述锋芒之义记。出豕亥之疑文。或𣂊帖纷拿。或整齐龃龉。若匪乘时之哲。便应逸气之英。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道假人扬其在兹矣。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座像尘埋仍观更没。大小乘之交恶。上中下之相凌。活寄四邪行违七聚。威仪既缺生善全亏。谓律为不急之文。放僧落自由之地。马令脱辔象阙施钩。不习律仪难调象马。遂令教法日见凌夷。短则行果微亡。折则年龄减少。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又曰。慈父多败。子脱或翻恶归善。变犯成持。或众主之劝修。或名师之训导。假王臣之外护。必法教之中兴。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又曰。严家无格虏。故云。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劝人服之。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嘉禾人,俗姓张。住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九岁舍家。隶灵光精舍。习经法。年弱冠。抵四明阿育王寺。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由是于南山部义。通明无壅。寻从金华云法师。究名数论。法华经。遂徇吴兴缁侣之请。而开导焉。时武肃钱王。尤归诚大教。闻端誉。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复徙真身塔寺。居无几。乃依天台玄烛法师。禀止观之道。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忠献王借赐紫衣。仍署崇法大德号。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足迹不入俗。仅二十馀载。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逝于所居房。寿七十二。腊五十。著述凡七十许卷。秘书监钱昱。为录其行焉。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皓端。姓张氏。嘉禾人也。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于四明阿育王寺遇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端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两浙武肃王钱氏。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复令于真身塔寺宣导。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彼宗号为第十祖。端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别署大德号崇法焉。后誓约不出寺门。慕远公之不渡虎溪也。高尚其事。仅二十馀年。身无长衣口无丰味。居不施关坐唯一榻。以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容貌犹生。三日焚之于城西。得舍利于煨烬之末。俗年七十二。僧腊五十二。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端性耿介言无苟且。一坐之间不谈世论。唯以佛法为己务。可谓傅翼之象王矣。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躬睹端之标格。为著行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处州缙云人,俗姓陈。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至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即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世称天台国师。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传》卷一三)。住天台山,称德韶国师。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今录偈、颂各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后唐同光中。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龙牙遁禅师问。雄雄之尊。因什么亲近不得。遁曰。如火与火。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遁曰。汝不会我语。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为说。遁曰。道者汝向后自会去。时疏山有矮师叔者。精峭号能齧镞机。韶问。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绳缚鬼子。曰不落古今请师说。矮曰不说。曰为什么不说。矮曰。个中不辨有无。韶曰师今善说。矮骇之。久而辞去。所至少留。见知识五十四人。括磨搜剥。穷极隐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随众而已。无所咨参。有僧问。法眼禅师曰。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法眼曰。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韶闻悚然异之。又有问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滞。涣若冰释。感涕沾衣。法眼曰。汝当大宏吾宗。行矣。无自滞于是。游天台。观智顗禅师遗踪。如故居。眷然有终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时。吴越忠懿王。以国子刺台州。雅闻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礼。日夕问道。韶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汉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国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为国师焉。韶说法简而要。拨去枝叶。曰古圣方便。犹如河沙。六祖曰。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是为无上心印。至妙法门。我辈称祖师门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风幡不动。汝心妄动。若言不拨风幡。就风幡处通取。若言风幡动处。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风幡动。应须妙会。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既非种种解会。合如何知悉。若真见去。何法门不明。虽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或问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问不弱。又问亡僧迁化。向何处去。曰终不向汝道。曰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会。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见。上座问。故每曰。大凡言句。应须绝渗漏乃可。僧随问。如何是绝渗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眼识二俱空。何能令见色。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古圣方便。皆为说破。若于此明得寂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尽。未来现在。亦无遗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义寂者。谓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远。必多散失。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致之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闻忠懿王。遣使航海。传写以还。而韶适与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山谷。六月有星。陨于峰顶。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闻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开悟。夫问词答语。无所增损。所谓悟者。何自而发之。及观韶所对问者。如问古佛心。对曰此问不弱。如问如何是太子身。对曰大家见上座问。则问答之间。不令意根椿立。盖尝曰。大凡言句。须绝渗漏。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欲见祖师之心。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寻访知识。初发心于投子。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与火。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答汝不会我语。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请益。牙谓韶曰。汝向后自会去。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进云。不落古今请师说。疏云不说。进云。为什么不说。疏云。个中不辨有无。进云。师今善说。疏大骇。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然韶亦倦于参请矣。后至临川但随众耳。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慧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则豁尔开悟于侧。遂以所见似慧。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台。州牧钱俶。以国王子。向韶之名。延请问道。韶知其他日必贵。因以佛法嘱累焉。汉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国位。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礼。择形胜地。为作道场。而般若其一也。开堂说法。凡十二会。语多不录。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乱。放失海外。新罗诸国。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遐迩。韶曰吾宁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陨于峰顶。林木变白。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时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别而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德韶者。姓陈氏。缙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屈指不胜其数。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见临川法眼禅师。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归依者众。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韶有先见之明。谓曰。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禅师号。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钱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题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寿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类。韶未终之前也。华顶石崩振惊百里。山如野烧蔓筵。果应韶终。焚舍利繁多营塔。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腊六十四。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语录大行。出弟子传法百许人。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以其触情念而无念。终日修而无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简邪思惟。增遍计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三摩提以观如幻故。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诸圣度生复若何。稽夫法演汉庭。极證之名未著。风行庐阜。禅那之学始萌。佛陀什秦摈而来。般若多晋朝而至。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渐染施行依违祖述。吴之僧会亦示有缘。俱未分明肆多隐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天台智者引而伸之。化导陈隋。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认指忘月。得鱼执筌。但矜诵念以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曲指则渐修也。见性成佛者。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了无异。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禅也。不立文字者经云。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谓理也行也。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权合道也。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后则临汧。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可生璨。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头也。忍生秀与能。能传信衣。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荫车百辆。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当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后来得道无央数。是欤。重之曰。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诸佛得之升等妙。雌龙得之破障缠。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师足既伤资争未已。如闻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无。或闻一路涅槃。则曰。八万法门何在。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佛性也。云何修菩萨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何由复业。或举经以示之。则对曰。此性宗法。或谓之曰。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且置而勿论。又欲弃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但破百年之暗。靡营一室之隳。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脱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资。行不废而理逾明。法无偏而功兼济。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其如玄学多斥讲家。目为数宝之人。终困屡空之室。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定不相违。施设逗根用有时处。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授形俱筑释子之基。唱随行净沙门之业。拟捐三事何驾一乘。终包不足之羞。岂倒转依之地。通人不诮竖子何知。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吠声贻责迁怒伤人。因击鼠以破盆。为争抟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须均。纵横尽而成一秦。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今从贞观及于宋朝。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腾空。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吾徒通达无相夺伦。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为师之训。慎之哉。慎之哉。
僧行修 朝代:吴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吴越僧。泉州人,俗姓陈,号法真。两耳垂肩。吴越钱镠宝大元年至杭州法相院,依石为室,禅定其中。乾祐初,跏趺而化。赐号宗慧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出泉州陈氏。少依北岩院。课习经律。年十三乃落发。往受具于长乐府戒坛。年十八。即造雪峰。从存禅师。扣激心法。随众请益。未有趋向。方将辞存游两浙。存指其耳曰。轮郭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异日庶几使人睹相发心。于是为举手拽之者三即过肩。后唐天成二年。抵钱唐倾城瞻礼檀。施填委。因卜西关高峰下。考室以居。俄成大院。然脩不事举唱。但终日危坐如木偶。或问宗门事。但一笑而已。出则士女哗逐。戏牵耳于颐下。交结之。时号长耳相和尚。乾祐三年十一月示疾。明年三月中夜坐终。檀越门人以髹枲为永久计。久之复见梦于刺史陈荣曰。吾床坐未完。且而视之。则床坐果不髹枲。趣命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行修。号法真。泉南陈氏。家本豪右。尚儒学。师独存心清净。不乐处俗。十三出家。遍参诸方。得法于雪峰禅师存公。师生有异相。耳垂至肩。上过于顶。下可结颐。时号长耳和尚。后唐天成二年。自天台国清寒岩游钱塘。吴越国王待以宾礼。居南山法相院。平昔常募人作福。或问和尚募人作福。未审有何形段。师曰。能遮百丑。乾祐四年仲冬二日。钱氏以诞辰饭僧。问永明。此会有圣僧否。永明曰。长耳和尚乃定光如来化身也。既而永明预戒侍者曰。长耳或来。但云我寝矣。师诣永明。侍者依戒告之。师取永明革履覆之而返。翌日坐逝。门人漆其全身。至今存焉。崇宁二年赐谥崇慧大师。 赞曰。 佛为群生  悲愿叵量  应身衍福  为世津梁 现大人相  双耳悬珰  永明有语  是佛定光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行脩。俗姓陈。泉州人也。少投北岩院出家。小心受课诵念克勤。十三削发。往长乐府戒坛受上品律仪。年始十八参雪峰山存禅师。随众请问。未知诠旨。辞存师言入浙去。存曰。与汝理定容仪。令彼二人睹相发心。遂指其耳曰。轮郭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双手平曳登即及肩。如是者三。自此长垂见者举目。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岁入浙中。倾城瞻望檀施纷纷。遂构室于西关高峰。为其宴息。后郁成大院。脩别无举唱默默而坐。人问唯笑而止。士女牵其耳交结于颐下。杭人号长耳和尚。以乾祐三年庚戌岁十一月示疾。动用如平时。以三月中夜坐终。檀越弟子以漆布。今亦存焉后寄梦睦州刺史陈荣曰。吾坐下未完。检之元不漆布。重加工焉。
僧行遵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光州固始人。闽国国君王审知次子。后唐庄宗时,入洛进方物,遂留京邸。同光末,变服为僧,窜身巴蜀。后晋出帝开运中,住阆州光国院,状若七十余,壮力不衰,凡预言灾福,后往往契合。终于晋安玉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闽王审知仲子也。后唐庄宗朝。以贡方物。留京师。同光之季。明宗以兵入即位。饥乱仍岁。遵由是剪䰂变服。遁游巴蜀。开运中。寓阆之光国禅院。状貌若七十馀。然力殊壮不衰。且能预言灾福。类风角鸟占者。一日偕寺众赴斋李氏。方操匕箸。忽起大呼门外。因谓李氏今夜火。自东南至西北。皆煨烬。宜谨备之。既而果然。他日或问其大呼之故。乃曰适见一茜衣妇人。持炬历火所至地。吾大呼欲以止之耳。 尝游赵法曹家园中。指桃树下曰。有如许钱。赵即命掘之。方施畚锸。会重客至。赵遽出迎不暇顾。仆隶争取喧閧不能已。所见悉复化为青泥。后终于晋安玉山。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行遵。福州闽王王氏之仲子。后唐庄宗即位入洛进方物。因留京邸。同光末会明宗将入。兵乱相仍。乃自剪饰变服为僧。窜身巴蜀。逮晋开运中。状貌若七十馀。然壮力不衰。或询其年腊则必杜默。于阆中寓光国禅院。院徒以律法住持。人不之知遵之能否。有李氏子家命斋。饮啖之次欻起出门。叫噪若有所责。谓李曰。今夜有火自东南至于西北街。邻居咸令备之。是夕果然煨烬无遗。众聚问其故。曰昨一妇女衣红秉炬而过。老僧恨追不及耳。又于赵法曹家指桃树下云。有如许钱不言其数。赵乃召人。发之。畚锸方兴适遇客至。为家僮所取。喧喧之际尽化为青泥。人各争得百馀。后圬墁之。门壁坏往往而有焉。遵或经人冢墓知其家吉凶。至于风角鸟兽闻见之间。预言灾福后必契合。故州闾远近咸以预言用为口实。终于晋安玉山缁徒为其茶毗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行遵。福州闽王王氏之仲子。开运中状貌若七十馀。然壮力不衰。或询其年腊则必杜默。于阆中寓光国禅院。院徒以法律住持。人不知遵之能否。有李氏子家命斋。饮啖之次歘起出门。叫噪若有所责。谓李曰。今夜有火自东南至于西北街。邻居咸令备之。是夕果然煨烬无遗。众问其故。曰昨一妇女衣红秉炬而过。老僧恨追不及耳。又于赵法曹家指桃树下云。有如许钱不言其数。赵乃召人发之。畚(音本)锸方兴适遇客至。为家童所取。喧喧之际尽化为青泥。或经行人塳墓知其家吉凶。至于风角鸟兽闻见之间。预言灾祸后必合契。故州闾远近咸以预言用为口实。终于晋安玉山。缁徒为荼毗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人。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二十四岁时,谒安国弘瑫而悟法。后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9 福州(今属福建)人。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24岁,谒安国弘瑫而得法。后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志端(八九二~九六九),俗姓俞,福州(今属福建)人。受业于南涧寺。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宋太祖开宝二年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年七十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志端。福州俞氏子。受业于南涧寺。年二十四。谒安国弘瑫禅师。有僧问。万象之中。如何独露身。瑫举一指。其僧惘然而退。端忽契悟。至夜启瑫曰。今日见和尚一指。乃知和尚用处。瑫曰。汝见何道理。端亦举一指。瑫笑令去。寻住林阳。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木马走似烟。石人趁不及。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曰竹箸一文一双。有僧夜至方丈。端以衲蒙首。僧忽搴衲。问谁。僧曰某乙。端曰泉州沙糖。舶上槟榔。僧不解。端瞠目。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会即廓清五蕴。吞尽十方。又谓门弟子曰。佛法无许多般。但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存即凡。情忘即佛。教中谓之称性缘起。则俯仰进止。屈申谦敬。无一法可转变。有生住异灭相。况我祖师门下。合作何理论。开宝元年八月作偈曰。来年二月二。与汝暂相弃。爇灰散长江。勿占檀那地。道俗皆写记之。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郡人竟入山。二月一日。太守亦至。从官驺史侦伺。信宿如市。二日饭罢。端升座叙行脚本末。辞众。有长老应圆者。出众问曰。云愁雾惨。大众呜咽。未当告别。愿赐一言。端垂一足。进曰。法镜不临于此土。宝月又照于何方。端曰。非汝境界。曰恁么。则沤生沤灭。还归水。师去师来。是本常。端作嘘声。复与数僧酬答罢。归方丈。至亥时问众曰。世尊灭度时节是何日。对曰二月十五日子时。端曰吾今日子前。于是泊然而化。阅世七十八。坐六十夏。
僧匡白 朝代:五代吴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时庐山东林寺僧。让帝大和六年(934)作《江州德化东林寺白氏文集记》,署“管内僧正讲论大德赐紫沙门”。赐号文通大师。与诗人左偃为友。事迹散见《庐山记》卷四与卷五、《全唐文》卷九一九《白氏文集记》、《全唐诗》卷七四〇左偃诗。《崇文总目》卷五载其诗集10卷,已佚。《庐山记》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匡白。太和中沙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永兴万年人。其先以黄巢之乱。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则蜀产也。始冠。偶游圣寿寺。见脩进律师。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习起信论于朗公。受法界观于光公。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四十年间。演畅无怠。因蒙赐号昭信。一日谓弟子遇缘曰。出息不保入息。此虽俗谚。而切于理。吾与汝其可不务乎。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以其成于开宝之初。遂额之开宝。四年八月五日。集众称佛号以逝。寿七十八。腊五十三。阇维获舍利圆莹。葬之开宝塔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真。永兴万年人也。俗姓纪。汉诈帝信之鸿绪。乃祖乃父素履贞吉。奕叶孝行充塞闾里。故乡人美其孝焉。遂目之曰纪丁兰也。真即其后矣。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咸镐失守而没贼。因而徙家居于蜀矣。及冠也偶游圣寿寺。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乃解带卸冠。北面而事之。七支既备。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并得心要咸尽指归。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四十年间略无怠矣。而赐号曰昭信焉。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嗣乎法者二十许人。开灌顶道场五遍。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开水陆道场二十遍。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一日谓弟子缘遇曰。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吾之寿也幸矣。汝之年也耄矣。今欲顺俗从世。预设二塔。其可得乎。缘遇稽首而对曰。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请建塔者有年矣。今大师属其意。长老致其美。因缘冥契安可而止。于是鸠工而营之。自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命众念佛。佛声既久令止。奄然而归寂。俗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三。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其获舍利光润。各将供养之。次沙弥弥伽者。于阗国人也。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请。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遂升座朗讽是经。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一时而化去。又沙弥道荫。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虎遂伏草守之达曙。村人来往乃视虎。其蹲处涎流于地焉。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入道之要三慧为门。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何耶。始惟据本。本立则道生。次则舍诠。诠留则月失。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如此滞拘去道弥远。然则机有新发。迹或乍移。须令广览多闻。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先号法师故经云。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兰乃月氏之生。会则康居之族。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通曰。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或直调而质乎。或歌声而巧矣。致令传授各竞师资。此是彼非我真他谬。终年矛盾未有罢期。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此曲折声之效也。若乃盘特少句。薄拘短章。止忧忘以鼓唇。胡暇巧而扬舌。犹登中圣或致感徵。此直置声之验也。今以一言蔽之。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为读诵之正音也。或曰。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那为梵音邪。请状貌以示之。通曰。诸陀罗尼则梵语也。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或曰。如天下言音。令人乐闻者。与襄阳人为较准。彼汉音也。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则知语与音别。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如此方歌讴之调欤。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或曰。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通曰。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故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加酿瑰辞包藏密咒。敷为梵奏。此实新声也。如今启夹。或曰开题。秖知逐句随行。那辨真经伪造。岂分支品。未鉴别生。能显既知所诠须体。当闻舍筏适足归宗。达其阿字之门。图其法身之体。此读诵之至也。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急令口诵于一经。且为身参于五众。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或曰。国朝度戒何责经乎。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通曰。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上根感戒果證相随。何以经纸数考试耶。脱舍下根之诵持。入法止阘茸白丁矣。南山大师云。才登解发便须通览。又后周初多度僧尼。敕灵藏铨品行业。若讲若诵卷部众多。随有文义。莫不周鉴。时共测量通经了意。最为第一。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不见此文深为痛惜。梁传目此为经师。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今采诸师。从唐至宋。取其多善。宗归乎高。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或受请居罗汉之前。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见势至之来迎。使者摄而不能。妖狐媚而自变。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焯尔楚金感帝王之入梦。圆光在顶三昧现前。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三刀断势伤于竹筒。千福经声入于帝耳。證返不餐于薏苡。康声无断于连珠。或添龄于三十许年。或差蛊于数十茎发。或经音遍于燕垒。或本足在于钟离。或乐象龟兹。或口开菡萏。或鬼神避咒。或陆地生莲。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如斯上德若此法师。殖璧随方贯华有次。身为金鼓。击之成忏悔之音。口若玉箫。吹之出神仙之曲。因依相授。徙倚独宣。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