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丘豆伐可汗( 郁久闾社仑 丘豆伐可汗 )
安令首( 徐 )
支昙谛( 康 )
僧昙始(世称 白足 白足和尚 )
释慧义( 梁 )
僧业首( 张 )
僧慧嵬(别称 天女 )
释法相( 梁 )
僧昙霍(年建和 )
昙摩流支( 法乐 )
释慧询( 赵 )
卑摩罗叉(别称 无垢眼、青眼律师 善诵 )
刘钟(世之 安丘县五等侯、永新县男 )
释慧恂( 赵 )
释慧虔( 皇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0 【介绍】: 北魏时柔然可汗,姓郁久闾氏,名社仑。初居云中,道武帝登国间随父降魏。未几逃奔,袭杀其伯父匹候跋,遁漠北,侵高车,兼并诸部,立庭于敦煌、张掖之北,自号丘豆伐可汗,学中原战阵之法,与北魏常相攻战。魏明元帝永兴二年击之,社仑遁走,死于途中。
安令首 朝代:后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比丘尼。本姓徐,东莞人。幼聪敏好学,秉性虚淡,以佛法自娱。从佛图澄及净检尼受戒,住建贤寺为尼。博览群籍,思致渊深,一时从其出家者二百余人。后赵主石虎敬之,擢其父忡为清河太守。
比丘尼传·卷第一
安令首。本姓徐。东莞人也。父忡仕伪赵为外兵郎。令首幼聪敏好学。言论清绮雅性虚淡。不乐人间。从容闲静。以佛法自娱不愿求娉。父曰。汝应外属何得如此。首曰。端心业道绝想人外。毁誉不动廉正自足。何必三从然后为礼。父曰。汝欲独善一身。何能兼济父母。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脱一切。何况二亲耶。忡以问佛图澄。澄曰。君归家洁斋三日竟可来。忡从之。澄以茵支子磨麻油傅忡右掌。令忡视之。见一沙门在大众中说法。形状似女。具以白澄。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事如此。若从其志。方当荣拔六亲令君富贵。生死大苦海向得其边。忡还许之。首便剪落从澄乃净检尼受戒。立建贤寺。澄以石勒所遗剪花纳七条衣及象鼻澡灌与之。博览群籍经目必诵。思致渊深神照详远。一时道学莫不宗焉。因其出家者二百馀人。又造五六精舍。匪惮勤苦皆得修立。石虎敬之。擢父忡为黄门侍郎清河太守。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昙谛,本康居人,居吴兴乌程之千秋里,后徙故鄣之昆山。义熙七年卒,有集六卷。(案:《隋志》列昙谛于慧远之前,丘道护作《昙谛诔》以为义熙七年五月卒。道护与昙谛友善,必不有误。《高僧传》七《神僧传》三作宋元嘉末卒,恐未可据。《隋志昙谛集》《丘道护集》皆列于晋,不列于宋,足以明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来归关中。汉末大乱。移吴兴。父肜。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梦。僧呼之。以麈尾铁镂书镇寄之。觉而两物俱在。于是大惊。已而生谛。谛五岁。母以两物视之。乃轩渠笑曰。是秦王饷我者耳。母曰。汝省所置之处乎。谛罔然曰。不忆。十岁即弃家。凡所悟解。不由师训。尝随肜如樊邓。过关中。辄名呼䂮。僧主䂮咄曰。童子而名我。谁使之耶。曰向者忽念我沙弥。为众僧撷蔬。而野彘适傍其足。然沙弥者。似是阿上。偶识其名。不觉失声耳。䂮大怪讶以问肜。肜叙本末。出麈尾铁镂书镇视之。䂮泣曰。宏觉先师。昔为姚苌讲法华经时。我为都讲。二物苌所供者也。且撷蔬伤足。事皆可验。因复追计宏觉没时。正寄物之日也。谛阅经过目成诵。晚入虎丘山寺。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会。游戏于易春秋左传。工文章。有集六卷。性嗜山水。定居章昆山。涧饮二十馀年。以宋元嘉末没。阅世六十。所依师。史亡之云。

人物简介

简介
东晋末刘宋时代僧。生卒年不详。关中(陕西)人。号白足和尚。出家后,常显神通。晋孝武帝太元末年,携带经、律数十部,至高句丽(辽东半岛)弘扬教法,此为高句丽闻道之始。义熙初年,还归关中。东晋末年,值匈奴肆虐,屠戮沙门,以刀斩师,然未能伤。继由长安移住于平城。后逢北魏太武帝废佛法难,帝亲斩之而不死,因惧师之神通,遂痛悔其废佛之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关中人。史亡其氏。为沙门大元末。游辽东。授三乘法。为高丽佛教流通之始也。义熙初。还长安又大弘佛教。名振三辅。始两足白行泥淖中不沾污。号白足和尚。有男子王胡者。其叔死数年。忽还家牵胡手。游地狱。且祝曰。当奉事白足阿练。既归。胡遍求得以事之。于是神异显著。晋末匈奴自朔方来。陷关中杀伐多。始遇之而刃不能伤。赫连勃勃嗟异。赦。馀沙门不杀。始因潜山林禅诵。俄拓拔焘王长安。而任崔浩以𡨥谦之之言劝。焘尽诛沙门。以绝其法。使无为民害。焘信之。太平七年。遣兵。烧佛舍。放僧尼。罢道。窜逸者捕斩之。一境为空。久之始知其可化。因焘元会曰。持锡至宫门伍伯白有道人至。焘曰。趣斩之刃下不伤。以白焘。焘大怒抽佩力自斩。不能伤。剑有微痕。如线。令置虎槛中。虎皆怖伏。不敢瞬。焘于是延上殿再拜悔谢。始为说法。焘愧恨感疾。而浩谦皆以恶疾。死。焘忿以事尽诛两族。下书兴复释教。焘死孙浚嗣佛法又盛始。不知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匈奴赫连勃勃。破获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刃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浩。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化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北燕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官。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过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始后不知其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大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天下咸称白足和上。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破擭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刀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𮘧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教。俄而焘卒。孙𤀹袭位。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始后不知所终。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昙始。关中人也。自出家多有异迹。足白于面。虽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以晋大元末年赍持经律数十部。往化辽东。乘机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梁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始。时当开土王五年。新罗奈勿王四十一年。百济阿莘王五年。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是后四年。法显西入天竺。又二年罗什生来。玄高法师生焉。晋义熙初。师复还关中。唱道三辅。长安人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数年矣。一日梦中忽来现形。接引王胡。游遍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释。谓胡曰。既已知其因果。要当奉事白足阿练用修白业。胡敬诺寤已。遍询众僧。惟见始足白曰面。因即事之。晋末丐奴赫连勃勃袭取关中。斩戮无数。师亦遇害。刀不能伤。普赦沙门。悉皆不杀。而潜遁山中。修头陀密行。未几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传陵崔浩少习左道。猜疾释教。位居伪辅。为焘所深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谓佛教无益于世。民利有伤。劝令废之。焘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士。烧掠寺社。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追捕枭斩之。四境之内无复沙门。时玄高等被害。语在本传。师闭绝于兵革所不至处。依隐阅世及太平末。师算知焘化之将至。乃于元会日。手策金锡。即到宫门。有司奏云。有白足道人。从官门径入。仪形可怪焘闻已。即令猛卒斩之。不伤。焘大怒自以所佩利剑斫焉。惟剑所著处有痕如红绵。体无馀异。时有北园养虎子槛。焘驱令贻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焘试遣天师近槛。猛虎辄鸣吼。直欲搏噬。于是焘乃知佛教威神非黄老所及。即奉师上殿顶礼其足。悔责愆咎。师为说因果报应不差。指掌开示。略现神异。焘生大惭惧。改往修来。然祸恶已稔。遂感厉疾。而崔寇亦发恶病。将入死门。焘以谓祸由彼作罪。不可赦。因族灭二家。宣令国内。光复竺教。钟梵相闻。既而孙𤀹袭位。深惩殷鉴。洪阐真风。宝氎制度。其兴也勃焉。师不知所往。 赞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霜严草野。萧兰共悴。师之艰难险阻。诚曰殆哉。虽伐树削迹不足比也。然随时隐现。若青山白云之开遮。遇害亏盈。如碧潭明月之橯樚。捐躯济溺。道之以兴。菩萨法护。正当如此。其适来桑域。决膜生盲。亦乘夙愿而至者耶。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义俗姓梁,北地人,范泰立祗洹寺,请为住持,至元嘉末,终于乌衣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梁氏。不知何许人也。风骨秀整。通贯经论。晋义熙间。出京师。自言尝有冀州道人法称。临终谓弟子普严曰。嵩高神云。江东刘将军。应受天命。吾以璧镇三十二。金一饼。为信。时高祖方居宋王邸。闻之谓义曰。君能为我行求之可乎。十三年七月。义至嵩岳祷以乞。梦即梦即梦一髯而杖者指曰。此石下是也。义明日遍行山中。识所梦处。得璧与金。果如其数。以献。永初元年。车骑范泰。建祗洹寺。义为指授仪。则元嘉二十一年。没于乌衣寺。寿七十三。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义。姓梁。北地人。少出家。风格秀举志业强正。初游学于彭宋之间。备通经义。后出京师。乃说云。冀州有法称道人。临终语弟子普严云。嵩高灵神云。江东有刘将军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一鉼为信。遂彻宋王。宋王谓义曰。非常之瑞亦须非常之人然后致之。若非法师自行恐无以获也。义遂行。以晋义熙十三年七月往嵩高山。寻觅未得。便至心烧香行道。至七日夜梦见一长须老公。拄杖将义往璧处指示云。是此石下。义明便周行山中。见一处炳然如梦所见。即于庙所石坛下果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黄金一鉼。此瑞详之宋史。义后还京师。宋武加接尤重。迄乎践祚礼遇弥深。宋永初元年车骑范泰立祇洹寺。以义德为物宗固请经始。义以泰清信之至。因为指授仪则。时人以义方身子泰比须达。故祇洹之称厥号存焉。后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或传译经典。或训授禅法。宋元嘉初徐羡之檀道济等专权朝政。泰有不平之色。尝肆言骂之。羡等深憾。闻者皆忧。泰在不测。泰亦虑及于祸。乃问义安身之术。义曰。忠顺不失以事其上。故上下能相亲也。何虑之足忧。因劝泰以果竹园六十亩施寺。以为幽冥之祐。泰从之。终享其福。及泰薨。第三子晏谓义。昔承厥父之险。说求园地。追以为憾。遂夺而不与。义秉泰遗疏。纷糺纭纭彰于视听。义乃移止乌衣。与慧睿同住。宋元嘉二十一年终于乌衣寺。春秋七十三矣。晏后少时而卒。晏弟晔。后染孔熙先谋逆。厥宗同溃。后祇洹寺又有释僧睿。善三论。为宋文所重。
僧业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3—462 【介绍】: 南朝宋女尼。彭城人,俗姓张。戒行清正,深解大乘。宋武帝深敬之。宋文帝元嘉三年王景深母施地为之立青园寺。后得潘贵妃敬重,又为立佛殿及僧房,徒众二百人。
比丘尼传·卷第二
业首。本姓张。彭城人也。风仪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弥好禅诵造次无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异。文帝少时从受三归。住永安寺供施相续。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斋肃徒众甚有风规。潘贵妃叹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为首更广寺。西创立佛殿。复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给所须寺业兴立。众二百人法事不绝。春秋稍高仰者弥盛。累以耆艾自陈众咸不许。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洁有声京县。哀久禅诵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层。阅理有勤。蔬食精进。泰始六年卒。林博览经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昙寅。兼通禅律。简绝荣华。不𨶳朝市。元徽六年卒。
僧慧嵬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山谷,修禅定之业。尝有一女求宿,坚拒不纳。晋安帝隆安中游西域,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不知何许人。初游长安止大寺。久之。去禅冥山谷中。夜有一鬼无头者。忽前立。嵬不惧。徐曰。汝无头。便免头痛之累。一何快哉。鬼即没。顷之一无腹者至。嵬曰。汝无腹。正免饥渴之患。又何快哉。如是异形百出。嵬皆随其所变遣之。一夕大雪。四施人迹。忽有美女子。扣门求宿曰。我天女也。以上人有戒德。故来相慰。嵬曰。汝来不过欲见我耳。兹既见自当去。且汝于法为障道。其可宿乎。于是女子凌空而去。曰河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安帝时。与法显西游。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慧嵬不知何许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有一无头鬼来。嵬神色无变。乃谓鬼曰。汝既无头。便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形。复作无腹鬼来。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无腹。便无五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嵬皆随言遣之。后又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说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陵云而逝。顾而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后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
释法相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居常山。诵经十馀万言。泰山祠有大石函。贮宝器。夜偶宿于祠侧。有玄衣武冠者。使相开函。忽不见。相意函百牛不可动。试举之轻甚。于是出宝器货易之。以施贫者。后渡江。止越城寺。忽游纵放荡。于冒朝贵。镇北将军司马恬招而鸩之。然爵连三釂。神气愈清爽。恬大异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法相。姓梁。不测何人。常山居精苦。诵经十馀万言。鸟兽集其左右皆驯若家禽。太山祠有大石函贮财宝。相时山行宿于庙侧。忽见一人玄衣武冠。令相开函言绝不见。其函石盖重过千钧。相试提之飘然而起。于是取其财以施贫民。后度江南止越城寺。忽游纵放荡优俳滑稽。或时裸袒干冒朝贵。晋镇北将军司马恬恶其不节。招而鸩之。频倾三钟。神气清夷。淡然无扰。恬大异之。至晋元兴末卒。春秋八十。时有竺昙盖竺僧法。并苦行通感。盖能神咒请雨。为杨州刺史司马元显所敬。法亦善神咒。晋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为起治城寺焉。
僧昙霍 朝代:南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南凉僧。秃发傉檀时从河南来。尝谏傉檀穷兵好杀之非,傉檀不能从。后兵乱,不知所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好居冢间树下。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僭据西平。改元建和。时霍持一锡杖。自河南至。使人跪之曰。此般若眼。奉之者可以得道。人施以衣服。受之而掷地弃水。后其衣自还施家。无所污染。行疾如风。或力追之。莫可及。言祸福皆验。有戏藏其锡杖者。霍敛目良久。即知所藏处。起取去。无所问。鹿孤弟车骑傉檀。权倾一国。霍每劝令事佛。傉檀曰。吾先世事天地。今事佛。恐违先人之训。公能七日不食者。吾从公。且令人守视之。傉檀阴遗以饼饵。霍谓沙门智行曰。吾谁欺。欺国王耶。卒如期不食。于是傉檀信服焉。傉檀女疾。请救。霍曰。生死分定。圣不能转。正可粗知早晚耳。固请时后宫门久闭。霍趣开之曰。及开则生。不及则死。果宫门未及开而卒。每谓傉檀曰。若能安坐无为。则天下可定。国祚克昌。如其穷兵好杀。祸将及矣。傉檀不能从。后兵乱。霍不珠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沙门昙霍。不知何许人也。秃发傉檀。时从河南来。持一锡杖令人跪曰。此是般若眼。奉之可以得道。时人咸异之。或遗以衣服。受而投之于河。后日以还其本主。衣无所污。行步如风云。言人生死贵贱无毫发之差。人或藏其锡杖。昙霍大哭数声。闭目须臾起而取之。咸奇其神异莫能测也。因之事佛者甚众。利鹿孤有弟傉檀。假署车骑权倾伪国。猜忌多所贼害。霍谓傉檀曰。当修善奉佛为后世桥梁。傉檀曰。先世未曾奉佛。今若奉佛恐违先世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傉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不肯食。傉檀深奇之每。谓傉檀曰。若能安坐无为则天下可定。祚胤克昌如其穷兵好杀祸将及己。傉檀不能从傉檀女病甚。请救疗昙霍曰。人之生死自有定期。圣人亦不能转祸为福。昙霍焉能延命耶。正可知早晚耳。傉檀固请之。时后宫门闭。昙霍曰。急开后门。及开门则生。不及则死。傉檀命开之。不及而死。后兵乱不知所在。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昙霍者。未详何许人。蔬食苦行。常居冢间树下。专以神力化物。时河西鲜卑偷发利鹿孤。愆据西平。自称为王。号年建和。建和二年十一月。霍从河南来至自西平。持一锡杖令人跪之云。此是波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遗其衣物受而辄投诸地。或放之河中。有顷衣自还本主。一无所污。行疾如风。力者追之。恒困不及。言人死生贵贱毫釐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终莫能测。然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耨檀。假署车骑。权倾伪国。性猜忌多所贼害。霍每谓檀曰。当修善行道为后世桥梁。檀曰。仆先世以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违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曰。吾尝谁欺。欺国王耶。檀深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祐。咸称曰大师。出入街巷百姓并迎为之礼。檀有女病甚笃。请霍救命。霍曰。死生有命。圣不能转。吾岂能延寿。正可知早晚耳。檀固请之。时宫后门闭。霍曰。急开后门。及开则生。不及则死。檀命开之。不及而卒。至晋义熙三年耨檀为勃勃所破。凉土兵乱不知所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蔬食苦行。常居冢间树下。专以神力化物。时河西鲜卑利鹿孤。僭据西平。自称为王。号年建和二年十一月。霍从河南。来至自西平。持一锡杖。云此是般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遗其衣物。受而辄投诸地。或放之河中。有顷。衣自还本主。一无所污。行疾如风。言人死生贵贱。毫𨤲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傉檀假署车骑。权倾倾伪国。性猜忌。多所贼害。霍每谓檀曰。当修善行道。为后世桥梁。檀曰。仆先世已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违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曰。吾尝谁欺而欺国王耶。檀深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佑。咸称曰大师。出入街巷。百姓迎礼。至晋义熙三年。傉檀为勃勃所破。凉土兵乱。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乐。西国人也。弃家以精律著名。弘始七年。至关中。时弗若多罗已化久矣。庐山慧远。闻支善毗尼。愿竟其学。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自上国。分流已来。四百年于兹矣。然比丘根本。皆所未知。顷幸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方半而没。兹用追恨。窃闻仁者。亦赍此经。必蒙开施。勿伥愤发。果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此恩不赀。何以论报。支得书。乃与罗什。足多罗未尽之文。支住长安大寺。沙门慧观欲延居洛阳。支曰。洛中有人弘法。足以利世。吾当化律学未至之处。于是去。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摩流支。此云法乐。西域人也。弃家入道。偏以律藏驰名。以弘始七年秋达自关中。初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未竟而亡。庐山释慧远闻支既善毗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行上国。自分流以来四百馀年。至于沙门德式所阙尤多。顷西域道士弗若多罗。是罽宾人。甚讽十诵梵本。有罗什法师通才博见为之传译。十诵之中文始过半。多罗早丧中途而寝。不得究竟大业。慨恨良深。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甚欣所遇。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叩之有人。必情无所吝。若能为律学之徒。毕此经本。开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此则慧深德厚。人神同感矣。幸愿垂怀不乖往意。一二悉诸道人所具。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敦请。乃与什共译十诵都毕。研详考覈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烦未善。既而什化不获删治。流支住长安大寺。慧观欲请下京师。支曰。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当更行无律教处。于是游化馀方不知所卒。或云终于凉土未详。
释慧询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慧询。姓赵。赵郡人。少而蔬食苦行。经游长安受学什公。研精经论尤善十诵僧祇。乃更制条章义贯终古。宋永初中还止广陵大开律席。元嘉中至京止道场寺。寺僧慧观亦精于十诵。以询德为物范。乃令更振他寺。于是移止长乐寺。大明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四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无垢眼。罽宾国人。沈鸷有志力。以苦行自律。弘毗尼。为龟兹学者之宗。龟兹陷。避地乌缠。闻罗什在长安。欲使胜品妙味。复沾东土。弘始八年。至关中。什敬礼如师。及什弃世。即引去。游寿春。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逐其义要。改名善诵。叉后赍住石涧。开为六十一卷。最后一诵。改为毗尼诵。故今犹二名存焉。又坐夏江陵之新寺。以汉言讲演无作妙本。盛行于时。慧观习其指要。为两卷。京师传写。纸为增价。终于石涧。寿七十七。为人眼青。时号青眼律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罽宾人。沈靖有志力。出家履道苦节成务。先在龟兹弘阐律藏。四方学者竞往师之。鸠摩罗什时亦预焉。及龟兹陷没乃避地焉。顷之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又欲使毗尼胜品复洽东国。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以伪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什以师礼敬待。叉亦以远遇欣然。及罗什弃世。叉乃出游关左。逗于寿春止石涧寺。律众云聚盛阐毗尼。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逐其义要名为善诵。叉后赍往石涧。开为六十一卷。最后一诵改为毗尼诵。故犹二名存焉。顷之南适江陵于辛寺夏坐开讲十诵。既通汉言善相领纳。无作妙本大阐当时。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条知禁者数亦殷矣。律藏大弘叉之力也。道场慧观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披习竞相传写。时闻者谚曰。卑罗鄙语。慧观才录。都人缮写纸贵如玉。今犹行于世为后生法矣。叉养德好闲弃諠离俗。其年冬复还寿春石涧卒于寺焉。春秋七十有七。叉为人眼青。时人亦号为青眼律师。
刘钟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7—419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字世之。从刘裕镇压孙恩,辟以为郡主簿。后封安丘县五等侯。征广固,讨卢循,平成都。以功封永新县男。累迁右卫将军。
释慧恂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赵氏。赵郡人。少而精苦。游关中从罗什。究十诵僧祇。乃义疏之。永初中。讲授于广陵。元嘉中。至京师止道场寺。后移长乐寺。大弘律学。大明二年殁。寿八十。
释慧虔 朝代: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确然。憩庐山中十有馀年。道俗有业志胜途者莫不属慕风彩。罗什新出诸经。虔志存敷显宣扬德教。以远公在山足纽振玄风。虔乃东游吴越嘱地弘通。以晋义熙之初。投山阴嘉祥寺剋己导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忽然得病寝疾。少时自知必尽。乃属想安养祈诚观世音。山阴比寺有净严尼。宿德有戒行。夜梦见观世音从西郭门入。清晖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皆以七宝庄严。见便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今何所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因尔无常。当时疾虽绵笃而神色平平有如恒日。侍者咸闻异香。久之乃歇。虔既自审必终。又睹瑞相。道俗闻见咸生叹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