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9  70  71  7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慧通( 刘 )
僧法护( 张 )
释净贤( 弘 )
释昙准( 弘 )
释慧弥( 杨 )
丘灵鞠
释惠晖( 骆 )
释智秀( 裘 )
释法通( 褚 )
释昙斐( 王 )
释宝亮( 徐 )
释妙祎( 刘 )
僧祐( 俞 )
释智欣( 潘 )
僧法凝( 庞 )
释慧通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二
慧通俗姓刘,沛人,住冶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刘氏。沛国人。少为沙门。神情奥秀。讲学精明。止冶城寺。从之听采者倾朝市。东海徐湛之。陈郡袁粲。尤加敬。孝武皇帝诏与海陵建平二王为友。有胜鬘杂心毗昙义疏。作駮夷夏显證法性三论。及易爻象记。雅为宋武所敬。升平中没。寿六十二。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通。姓刘。沛国人。少而神情爽发俊气虚玄。止于治城寺。每麈尾一振辄轩盖盈衢。东海徐湛之陈郡袁粲敬以师友之礼。孝武皇帝厚加宠秩。敕与海陵小建平二王为友。袁粲著蘧颜论示通。通难诘往反。著文于世。又制大品胜鬘杂心毗昙等义疏。并駮夷夏论显證论法性论及爻象记等。皆传于世。宋升明中卒。春秋六十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9—507 【介绍】: 南朝梁僧。东平人,俗姓张。善草隶书。宋孝武帝孝建时至都住建元寺。讲经论,弗尚流俗,言去浮华,从学者百余人。凡与所游往者,必皆名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张。东平人。年始十三。善于草颖。其师道邕亦有清誉。尝抚其首曰。汝意气如此。必能振起遗法。既受具。仍遭父丧。房居四载。不与法席。宋孝建中。至都住建元寺。常讲毗昙。言去浮华。趣通文理。从之者百有馀人。齐竟陵。于法灵寺建竖义斋。以护为标领。所交皆名辈。齐侍中陈留阮韬。光禄阮晦。中书侍郎汝南周颙。并虚心礼待。天监六年。卒于所住寺。享年六十九。于时新安寺志远。天宝寺僧达。并勤学守志。不务讲说。好修福业。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护。姓张。东平人。初以廉直居性不耐贪叨。年始十三而善于草隶。其师道邕亦有清风。抚其首曰。观汝意气必能振发遗法。及至受戒仍遭父忧。居丧房内经涉四载不预法事。礼毕羸瘠不堪随众。宋孝建中。来都游观住建元寺。雅好博古多讲经论。常以毗昙命家。弗尚流俗言去浮华。不求适会趣通文理。从其学者百有馀人。齐竟陵王。总校玄释定其虚实。仍于法云寺建竖义斋。以护为标领。解释胶结每无遗滞。物益怀之。远有旷度不交荣俗。凡所游往必皆名辈。齐侍中陈留阮韬。光禄阮晦。中书侍郎汝南周颙。并虚心礼待未尝废也。自从天子至于侯伯。不与一人游狎。皎然独坐勖励门徒。无营苟利。惟以经数仁义存怀。以天监六年卒于住所。春秋六十有九。时新安寺智远。天保寺僧达。并以勤学有功。远幼怀清静守志不竞。讲说大乘好修福务。达平和开拓颇自矜尚。
释净贤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净贤。本姓弘。永世人也。住青园东寺。有干局才能而好修禅定。博穷经律言必典正。虽不讲说精究旨要。宋文皇帝善之。湘东王或龆龀之年眠好惊魇。敕从净贤尼受三自归。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亲赏。及明帝即位。礼待益隆资给弥重。建斋设讲相继不绝。当时名士莫不宗敬。后总寺任十有馀载。年七十五。梁天监四年而卒。复有惠高宝颙。皆知名。慧高坐禅诵经勤营众务。宝颙讲法华经明于观行。
释昙准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弘姓。魏郡汤阴人。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善涅槃法华。住昌乐王寺。既承齐之竟陵王讲说。遂南渡。止湘宫寺。随席谈论。不惮涂沮。次公叹曰。此北道人。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观。至于烈亮恢廓。扬搉理妙。殊有标致。临川王映。长沙王晃。尤加钦礼。庐江何默。彭城刘绘。造房接足。请诰戒。北面而成业者。二百馀人。天监十四年终。寿七十七 寺复有智深比丘。亦魏人也。博综经论。天子王侯。莫不宾礼。性好直言。无所推屑。每语及北方僭叛事。辄愠见于色。由是自致废弃。不甚显。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准。姓弘。魏郡汤阴人。住昌乐王寺。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钻研之勤众皆弗及。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善涅槃法华。闻诸伊洛。闲居游思不交世务。承齐竟陵王广延胜道盛兴讲说。遂南度止湘宫寺。处处采听随席谈论。虽逢涂阻未曾告劳。次公叹曰。此北道人。非直美容止善言笑。烈亮恢廓雅有器度。至于言论深有情致。齐临川王萧映。长沙王萧晃。厚相钦礼。庐江何点彭城刘缯。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诰。讲扬相继成其业者二百馀人。以天监十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七。时寺复有智深比丘。聪慧博识经论有功。天子王侯多所宾接。性好直言无所推屑。每商略捡洗物不有平。由是坎壈弘宣阻少。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慧弥。姓杨氏。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裔也。年十六出家。及具戒之后志修远离。乃入长安终南山。岩谷险绝轨迹莫至。弥负锡独前。猛虎肃兕无扰。少诵大品。又精修三昧。于是剪茅结宇。以为栖神之宅。时至则持钵入村。食竟则还室禅诵。如此者八年。后闻江东有法之盛。乃观化京师止于钟山定林寺。习业如先。为人温恭冲让喜愠无色。戒范精明奖化忘勌。咨贤求善恒若未足。凡黑白造山礼拜者。皆为说法提诱以代肴馔。爰自出家至于衰老。荤醪鲜豢一皆永绝。足不出户三十馀年。晓夜习定。常诵波若。六时礼忏。必为众先。以梁天监十七年闰八月十五日终于山舍。春秋七十有九。葬于寺南。立碑颂德。时定林又有沙门法仙。亦诵经有素行。后还吴为僧正。卒于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吴兴乌程人。少好学能文,举秀才。宋初为乌程令,累迁正员郎,兼中书郎。入齐,转中书郎,使参掌诏策,掌知国史。齐武帝即位,领东观祭酒。后为骁骑将军。灵鞠不乐武位,宋时文名甚盛,入齐颇减,心甚怏怏,归罪于东晋初顾荣引北人南渡。迁长沙王车骑长史,太中大夫,卒。有《江左文章录序》。
释惠晖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慧晖。本姓骆。青州人也。六岁乐道父母不听。至年十一断荤辛滋味。清虚淡朗姿貌详雅。读大涅槃经诵法华经。及年十七随父出都。精进勇猛行人所不能行。父母爱焉听遂其志。十八出家住乐安寺。从斌济柔次四法师。听成实论及涅槃诸经。于十馀年中郁为义林。京邑诸尼无不咨受。于是法筵频建四远云集。讲说不休禅诵无辍。标心正念日夕忘寝。王公贵贱无不敬重。十方䞋遗四时殷竞。所获之财追造经像。随宜远施。时有不泄者。改缉乐安寺莫不新整。年七十三。天监十三年而卒。葬于石头岗。时复有慧音。以礼诵为业也。
释智秀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仇氏。京兆人。客寓建邺。少弃家。依蒋山灵曜寺得度。善大小涅槃净名般若诸经。以辩慧为一时师宗。天监三年卒。寿六十三。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智秀。本姓裘。京兆人。寓居建业。幼而颖悟。早有出家之心。二亲爱而不许。密为求婚将剋娶日。秀乃间行避走。投蒋山灵耀寺剃发出家。及年满具戒业操逾坚。禀访众师搜检新异。于是大小兼明数论精熟。尤善大小涅槃净名波若。及讲筵一建。辄王俟接驾。负帙肩随为人神彩细密思入玄微。其文句幽隐并见披释。以天监之初卒于治城寺。春秋六十有三。会葬之日。黑白奔赴。街巷填闉。士庶含酸荣哀以备。时治城又有僧若道乘。乘当时令问。若与兄僧璿并善诸经及外书。若诵法华工草隶。后为吴国僧正。乘亦志业明敏。而特善毗昙。
释法通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褚氏。河南阳翟人。晋安东将军䂮之后也。龆龀中而器量英发。年十二为沙门。博观三藏。而尤深于方等大品法华。学徒千里毕集。游京师。初止庄严。后居定林上寺。学者亦向风而至。齐竟陵文宣王。宰辅文献王。皆慕德焉。谢举陆果张孝秀。躬造之而受戒法。黑白弟子千馀人。居钟山三十馀年。精修禅诵。天监中没。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法通。本姓褚氏。河南阳翟人。晋安东将军扬州都督䂮之八世孙也。家世衣冠礼义相袭通幼而岐颖聪悟绝伦。年十一出家。游学三藏专精方等。大品法华尤所研审。年未登立便为讲匠。学徒云聚千里必萃。后践迹京师。初止庄严后憩定林上寺。栖闲隐素履道唯勤。希风影附者复盈山室。齐竟陵文宣王丞相文献王。皆纡贵慕德亲承顶礼。陈郡谢举吴国陆果浔阳张孝秀。并策步山门禀其戒法。白黑弟子七千馀人。晦迹钟阜三十馀载。坐禅诵念礼忏精苦。至天监十一年六月十日。便觉不悆语弟子云。我正可至九月二十日间耳。到九月十四日见两居士。皆报白拂来向床前。便次第出至十七日忽漫语云。檀越不相识何处来耶。弟子昙智问意故。答曰。有一人著朱衣戴帻擎木箱底在床前。至二十日见佛像作两行来。通合掌良久。侍疾者但闻异香。竟不测其意。通乃密向同意慧弥说之。至二十一日索香汤洗浴竟。仍作礼还卧。叉手当胸正中时卒。春秋七十。仍葬于寺南。弟子静深等立碑墓侧。陈郡谢举兰陵萧子云并为制文刻于两面。时定林上寺复有沙弥圣进。本阉人。清信笃至遂出家苦节。尝头陀至东山。宿于树下。有虎来摩其头。见进端坐无扰。跪之而去。后每独行独坐。常见青马一匹卫其。左右。
释昙斐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本姓王。会稽剡人。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老庄儒墨颇亦披览。后东西禀访。备穷经论之旨。居于乡邑法华台寺。讲说相仍。学徒成列。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席上之风见重当代。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并结知音之狎焉。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六。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初斐有誉江东。被敕为十城僧主。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亦以戒素见称。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与斐同时致誉。庆本姓郑氏。戒行严洁学业清美。本师事炎公。又弘实弟子。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处断。无言故言语路绝。言语路绝。则有言伤其旨。心行处断。则作意失其真。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释迦缄默于双树。将知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蠢蠢之徒非教孰启。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体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传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言者不真之物。不获已而陈之。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象驮负而弗穷。龙宫溢而未尽。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知月则废指。得兔则忘蹄。经云。依义莫依语。此之谓也。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四辩庄严为人广说。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终令般若盛于东川。忘想传乎季末。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传化之美功亦亚焉。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寔赖伊人。远公既限以虎溪。安师乃更同辇舆。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四翁赴汉。用之则行也。三闾辞楚。舍之则藏也。经云。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安虽一时同辇。乃为百民致谏。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其后荆陕著名。则以翼遇为言初。庐山清素。则以持永为上首。融恒影肇德重关中。生睿畅远领宗建业。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超进慧基。乃扬浙东之盛。虽复人世迭隆。而皆道术悬会。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徐氏。其先东莞胄族。避晋乱。徙东莱惤县。亮年十二。从青州道明师为沙门。明义学。高于世。亮精勤有日新之功。及受具。欲留以报训育。明谓曰。沙门异俗。以宣通为理。岂可留滞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游京师。止中兴寺。袁粲见而异之。与明书。其略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宜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所得专也。自是名益著。亲亡。路阻不能归。因屏居却扫。竟陵文宣王躬临。亮不得已而应王请。结菩萨四部因缘。复移灵味寺。讲学盛于京邑。弟子三十人。亮英气逼人。词锋错逸。或有蔽于理者。亮释之莫不涣然。天监八年。上诏著涅槃义疏十万馀言。上为之序。后十月卒于灵味寺。寿六十六。葬于钟山之南。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宝亮。本姓徐氏。其先东莞胄族。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亮年十二出家。师青州道明法师。明亦义学之僧。名高当世。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累。明谓曰。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因此客游。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袁粲一见而异之。粲后与明书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自是学名稍盛。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齐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请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后移憩灵味寺。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四十二遍。维摩二十遍。其大小品十遍。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馀人。咨禀门徒常盈数百。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涣然忘其素蓄。今上龙兴尊崇正道。以亮德居时望。亟延谈说。亮任率性直。每言辄称贫道。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天监八年初敕亮撰涅槃义疏十馀万言。上为之序曰。非言无以寄言。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止四倒。反八邪而归一味。折世智之角。杜异人之口。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救焚灼于火宅。拯沈溺于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二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引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墙玉室岂易入哉。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少贞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倪齿不衰流通先觉。孜孜如也。后进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监八年五月八日。乃敕亮撰大涅槃义疏。以九月二十日讫。光表微言。赞扬正道。连环既解。疑网云除。条流明悉。可得略言。朕从容暇日。将欲览焉。聊书数行。以为记莂云尔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积。性不蓄金。皆敬营福业。身殁之后房无留财。以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钟山之南。立碑墓所。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并为制文。刻于两面。弟子法云等。又立碑寺内。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时高座寺僧成。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宝又善三玄。为贵游所重。
释妙祎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妙祎。本姓刘。建康人也。龆绮之年而神机秀发。幼出家住西青园寺。戒行无点神情超悟。敦信布惠莫不怀之。雅好谈说尤善言笑。讲大涅槃经法华十地。并三十馀遍。十诵毗尼每经敷说。随方导物利益弘多。年七十天监十二年卒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5—518 【介绍】: 南朝梁僧。彭城下邳人,俗姓俞。少出家,受业于法颖。精律部,每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梁武帝时居钟山定林寺。所撰《出三藏记集》,一称《僧祐录》,记载东汉至梁所译经、律、论等目录、序记及译经人传记,为我国现存最早佛教经录。又编《弘明集》,辑录东汉至梁一百位学者有关佛教论著。
全梁文·卷七十一
僧祐俗姓俞,其先彭城人,世民建业。宋时出家上定光寺,齐梁间见重宫省。天监中终建初寺。(案《梁书·刘协传》协早孤,依沙门僧祐居十馀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志》,经藏协所定也,如传此言,僧祐诸记序,或杂有协作,无从分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徙居建邺。祐儿时偶入建初寺。留僧范道人处。父母呼之。不肯归。年十四欲娶。乃避去。依法达薙落于定林寺。既禀具。从法颖究毗尼。造诣迈先哲。每讲演。听众常千计。齐竟陵文宣王梁临川王宏南平王伟仪同袁昂永康公主丁贵嫔。黑白门徒。万一千馀人。所获信施。悉以脩治塔寺。完整经像。故光宅摄山大像。郯县石佛皆其经始。今上深加礼。遇凡僧事硕疑。必就审决。晚年足疾。诏听乘舆入内。为六宫授戒。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没。寿七十四。撰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行于世。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僧祐。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于建业。祐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师事僧范道人。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达法师。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祐师奉竭诚。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初受业于沙门法颖。颖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祐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励先哲。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入吴试简五众。并宣讲十诵。更申受戒之法。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及修缮诸寺。并建无遮大集舍身齐等。及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使夫寺庙开广法言无坠。咸其力也。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今上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皆敕就审决。年衰脚疾。敕听乘舆入内殿。为六宫受戒。其见重如此。开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素请事师礼。梁临川王宕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贵嫔丁氏。并崇其戒范尽师资之敬。凡白黑门徒一万一千馀人。以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因窆于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墓也。弟子正度立碑颂德。东莞刘协制文。初祐集经藏既成。使人抄撰要事。为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及弘明集等。皆行于世。
释智欣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丹阳建康潘氏子。幼聪警。世之琐屑事。经耳不忘。年七八岁。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曰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即其寺就僧审禅师求出家。博学好习鄙事。师谓之曰。观汝若非率尔者。而所玩非奥远何也。答曰。正欲广其节目耳。受具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才四遍。结袟而返。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馀人。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携诸内侍。亟经过其寺。欣厌之。因谢病钟山。居宋熙寺。绝不与富贵者游往。天监五年卒。寿六十一。葬山中。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智欣。姓潘。丹阳建康人也。稚而聪警禀怀变躁。率尔形仪过无修整。年七八岁。世间近事经耳不妄。曾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云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有离俗之志。他日即就栖静僧审禅师求出家焉。笃好博学多集近事。师训之曰。观汝神明人非率尔。所可习学皆非奥远何耶。答曰。欲广其节目耳。及具足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四遍虽周未曾注记。结帙而反亭然独悟。莫与为群不交当世。无因得参其门者也。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馀人。陈心序事贵在可解不务才华有异流俗。客问未申酬答已罢。皆美其丰赡名重四海。齐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携诸内侍亟经住寺。欣因谢病钟山居宋熙寺。确然自得不与富贵游往。行不苟合交不委亲。䞋施之物构改住寺。以天鉴五年卒。春秋六十一。葬于山墓。
僧法凝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僧。会州人,俗姓庞。专心持戒,每入定往往经月。出定后亦不食。年七十于佛前置座自焚,初烧一指,次第及臂而身乃尽。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庞氏。会州人。初武帝尝于梦中。游齐山。觉而遍问其地于群臣。卒莫有知者。乃诏天下访求之。而得于会之城北七里所。因立精舍于上。给田度僧。以垂永久。凝以童子占籍焉。戒行精苦。禅观修明。每入定。辄经月。至年七十。偶于佛像前。置高座。坐烧一指。昼夜略不动摇。火及臂烟𦦨愈炽。弟子或欲扑灭者。或叫呼禁止者。皆不听。火遂及身。七日七夜。惟一灰聚。众共埋骨其所。而树塔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法凝。会州人也。俗姓庞氏。初齐武帝梦游齐山。不知在何州县。散颁天下觅之。时会州父老奏称。去州城北七里。臣人山是旧号齐山。武帝遣于上立精舍。度僧给田业。凝以童子在先得度。专心持戒道德日新。月六年三斋供不断。但以坐禅为念。出禅则诵经。恒常入禅。百姓争往看。而不敢入。唯于窗中遥见。动经一月。出犹不食。大德名僧多往劝之。虽复进食渐渐微少。后年至七十。于佛像前置座而坐。初烧一指昼夜不动。火然及臂。诸人与弟子欲往扑灭。及有叫唤者。复有禁止不听者。臂然火焰弥炽。遂及身。七日七夜。时俗男女有号哭自搥者。又有顶礼赞叹者。至身尽唯一聚灰。众共理之。于上起塔。今唯有一精舍在。馀皆摧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