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8  69  70  7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慧次( 尹 )
释慧忍( 蒉 )
释净圭( 周 )
释昙简( 张 )
僧行( 支 )
释道嵩( 夏 )
释慧通( 慧通、惠通、惠绪 别称 郑散骑 )
释净渊( 时 )
僧庆( 陈 )
释法度(北山二圣 )
释法镜( 张 )
僧宗( 严 )
释超明( 范 )
释道盛( 朱 )
释法令( 董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尹氏。冀州人。少师事沙门志钦得度。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经论精练。钦由以次托焉。迁公南游。随止京口竹林寺。年十五。随还彭城。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入京师止谢寺。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皆当时俊杰。然所学亦依次折中。文惠文宣二王。师事之。永明八年。讲百法论。至破尘品微笑而化。寿五十七矣。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慧次。姓尹。冀州人。初出家为志钦弟子。后遇徐州释法迁解贯当世。钦乃以次付嘱。仍随迁。南至京口止竹林寺。至年十五随迁还彭城。虽复年在息慈。而志学无勌。清鉴伦通。超然孤拔。至年十八解通经论名贯徐土。迄禀具戒业操弥深。频讲成实及三论大明中出都止于谢寺。迄宋季齐初归德稍广。每讲席一铺辄道俗奔赴。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等。皆幼年俊朗慧悟天发。并就次请业焉。文慧文宣悉敬以师礼四事供给。永明八年讲百论。至破尘品忽然从化。春秋五十七矣。时谢寺又有僧宝僧智。长乐寺法珍僧向僧猛法宝慧调。并一代英哲。为时论所宗。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慧忍。姓蒉。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宝寺。无馀行解。止是爱好音声。初受业于安乐辩公。备得其法。而哀婉细妙特欲过之。齐文宣感梦之后集诸经师。乃共忍斟酌旧声诠品新异。制瑞应四十二契。忍所得最长妙。于是令慧满僧业僧尚超朗僧期超猷慧旭法律昙慧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馀人皆就忍受学。遂传法于今。忍以隆昌元年卒。年四十馀。
释净圭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净圭。本姓周。晋陵人也。寓居建康县三世矣。圭幼而聪颖一闻多悟。性不狎俗早愿出家。父母怜之不违其志。为法净尼弟子住法音寺。德行纯邃经律博通。三业禅秘无不善达。神量渊远物莫能窥。遗身忘味常自枯槁。其精进总持为世法则。传授训诱多能导利当世归心。与昙简尼同憩法音寺。后移白山栖托树下。功化转弘。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与昙简同夜烧身。道俗哀赴莫不哽咽。收其舍利树封坟刹焉。
释昙简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昙简。本姓张。清河人也。为法净尼弟子住寺。游学淮海弘宣正法。先人后己志在广济。以齐建元四年立法音精舍。禅思静默通达三昧。德声遐布功化自远。道俗敬仰盛修供施。时有慧明法师。深爱寂静。本住道林寺。永明时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所修饰。僧多义学累讲经论。去来諠动明欲去之。简以寺为施因移白山。更立草庵以蔽风雨。应时行乞。取给所资。常聚樵木。云营功德。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夜。登此积薪引火自焚。舍生死身供养三宝。近村见火竞来赴救。及至简已迁灭。道俗哀恸声振山谷。即聚所馀为立坟刹也。
僧行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本姓支。会稽山阴人。年十三出家。为基法师弟子。住城傍寺。每曰。神仙之道终有迁坠。玄儒之教不能出俗。陶莹心神。开发慧悟。莫先乎释氏。乃披经问道。威仪弘备。常惜寸阴。和上同学僧悝。擅名东夏。与和上影响惠基。共弘至教。悝山阴人。体度弘泰。风味宕远。基每曰。能光益风化。唯行悝而已。和上以人间諠动。乃移住法华寺。自非法事。足不下山。永明中。上虞县城山寺。是蔡兴宗所立。年岁稍久。风范彫丧。既阙总领。请和上镇正。乃拂衣就之。于是阐扬法教。开示诱施。齐齐乌众。等化之常悦。念西方。要期安养。春秋五十九。永明十一年卒。又有同学惠通。弟子僧诞(云云)。
释道嵩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道嵩。姓夏。高密人。年十岁出家。少而沈隐有志用。及具戒之后专好律学。诵经三十万言。交接上下未尝有喜愠之色。性好檀舍随获利养皆以施人。瓶衣之外略无兼物。宋元徽中来京师止钟山定林寺。守靖闲房忏诵无辍。人有造者辄为其说法训奖以代馔焉。从之请戒者甚众。后卒于山中。春秋四十有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于寿春衣弊露宿野中。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事。皆验。江陵有边僧归者。商于寿春。将还。通来欲寄物。僧归以檐重不许。强增之。然檐殊不觉重。行数里即别去曰。我有女兄名慧绪。住三层寺。烦致意。忽不见。顾所寄物。亦失之。僧归大惊。至则求慧绪语之。绪曰。吾无弟。即往求通不见。及通至江陵而慧绪亦死。入其房问讯委悉。因留江陵行见人家坟墓。无不言其氏族死亡年月。江陵人皆相视惊异。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故群盗见之。亦掩迹避走。俄就任漾家。索酒。甚急。曰我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宜各精进脩善为。先饮醉卧墙下而化。数日复有人见行市中。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在寿春。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有边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何駃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也。宋元嘉中见在寿春。衣服趋尔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边有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惠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来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可驶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为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名僧传抄
不知所从来。多见在寻阳。常自称郑散骑。江陵人边僧归。商行至寿阳。将还江陵。通欲寄物于其担上。僧归不肯受。通强之。僧归为受。亦不觉重。行数里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妇。在荆州三层寺作尼。名惠绪。汝至彼可为相闻道我寻往也。言毕忽然不见。僧归至荆州。具为惠绪言之。结尼禅行道德人也。既无此兄。不解所以。后至寿阳。寻之不知处。通后来荆州。到惠绪房。绪已死矣。讯问委悉。寺中知必通也。由留荆洲。与人行见丘墓。皆识名字氏族。四月八日。于上明东寺齐。随众僧行道。于众指示人云。某人经作劫。如是者数人。群盗一时走去。于江津路值一人。以马杖鞭通。通曰。汝忿归看汝家何如。此人至家。火已烧其宅矣。齐永元初。就任漾求酒曰。宜应远行。永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进。慎幼退转。饮酒毕。至市东墙卧地。既视死矣。数十日忽复于市见之。市人遂视。久久乃没也(云云)。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净渊。本姓时。钜鹿人也。幼有成人之智五六岁时尝聚沙为塔刻木作像。烧香拜敬弥日不足。每闻人言。辄难尽取其理究。二十出家。恋慕膝下。不食不寝。饮水持斋。谏晓不从。终竟七日。自尔之后蔬食长斋。戒忍精苦不由课励。师友嗟敬远近称誉。齐文帝大相钦礼。四事供养。信驿重沓。年七十一。天监五年卒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生陈氏。巴西安汉人。家世事五斗米道。庆犹悟其非。十三为沙门。止义兴寺。净脩梵行。愿求见佛。初然三指。乃辟谷。大明三年二月八日。于武担山寺西。对其所造净名像前。焚身供养。有物如龙状。从火升天。时年二十三。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僧庆。姓陈。巴西安汉人。家世事五斗米道。庆生而独悟。十三出家止义兴寺。净修梵行愿求见佛。先舍三指末誓烧身。渐绝粮粒唯服香油。到大明三年二月八日。于蜀城武担寺西对其所造净名像前焚身供养。刺史张悦躬出临视。道俗侨旧观者倾邑。行云为结苦雨悲零。俄而晴景开明天色澄净。见一物如龙从𧂐升天。时年二十三。天水太守裴方明。为收灰起塔。
释法度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黄龙人。史失其氏。少为沙门。解经论。以严苦自将。游京师。有齐郡明僧绍隐。居琅邪之𭗵山。师事度。舍所居为栖霞精舍。以居之。岁馀忽旌旗造门。通谒曰。靳尚仪止甚伟。拜起称弟子。且以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神物所在。理不可干。唯师道德崇大。愿施居之演法。以福此邦。盖其地。人之居者辄死。至度而始无他云。神请受五戒。度曰。檀越血食世祀。最佛戒所先柰何。神曰。傥蒙摄受。先当去之。黎明送钱一万。香烛刀子。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十五日度为设会。尚乃至同众行道。受戒而去。于是庙祝梦。神告曰。吾以受戒于度法师。祭祀止月蔬食。度尝卧疾。见尚来摩头足。以琉璃瓯勺水。使度呷之。觉大甘凉。所苦遂宁。 时有沙门法绍。议论相上下。号北山二圣。绍巴西人。汝南周颙。自成都迎至于山。茨精舍与度。并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所师礼度。永元二年没。寿六十四。弟子僧朗。解华严三论。彭城慧开。馀杭法开。皆有讲学。与绍齐名。
神僧传·卷第三
释法度。黄龙人也。南齐初游于金陵。高士齐郡名僧绍。隐居琅邪之摄山。挹度清真待以师友。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为观。住者辄死。后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经岁馀忽闻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投刺于度曰靳尚。度命前之。尚形甚都雅羽卫亦众。致敬毕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矣。神道有法物不得。于前后栖托或非真直。故死病继之。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受五戒永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于是辞去。明日一人送钱一万并香烛等。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其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既而摄山庙巫梦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师矣。今后祠祭勿得杀戮。由是庙中荐献菜饭而已。度尝动散寝于地。见尚从外来以手摩头足而去。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间。其徵感如此。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法度。黄龙人。少出家。游学北土备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务。宋末游于京师。高士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隐居琅琊之𭗵山。挹度清徽待以师友之敬。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住者辄死。及后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群妖皆息。住经岁许。忽闻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持名纸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卫亦严。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神道有法物不得干。前诸栖托或非真正。故死病继之。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受五戒。永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于是辞去。明旦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𭗵山庙巫梦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师。祠祀勿得杀戮。由是庙用荐止菜脯而已。度尝动散寝于地。见尚从外而来以手摩头足而去。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瓯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间。其徵感若此。时有沙门法绍。业行清苦誉齐于度。而学解优之。故时人号曰北山二圣。绍本巴西人。汝南周颙去成都。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度与绍并为齐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恭以师礼。资给四事。度常愿生安养。故偏讲无量寿经。积有遍数。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春秋六十有四矣。度有弟子僧朗。继踵先师复纲山寺。朗本辽东人。为性广学思力该普。凡厥经律皆能讲说。华严三论最所命家。今上深见器重。敕诸义士受业于山。时有彭城寺慧开。幼而神气高朗。志学渊深。故早彰令誉。立年便讲。又馀杭县法开者。亦清爽俊发善为谈论。出京止禅冈寺。与同寺僧绍有闻当时。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唱导
释法镜。姓张。吴兴乌程人。幼而乐道事未获从。值慧益烧身启帝度二十人。镜即预其一也。事法愿为师。既得入道履操冰霜。仁施为怀旷拔成务。于是研习唱导有迈终古。齐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镜誓心弘道不拘贵贱。有请必行。无避寒暑。财不蓄私常兴福业。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齐隆寺以居之。镜为性敦美赏接为务。故道俗交知莫不爱悦。虽义学功浅而领悟自然。造次嘲难必有酬酢。齐永元二年卒。年六十四。其后瓦官道亲彭城宝兴耆阇道登。并皆祖述宣唱。高韵华言。非忝前例。倾众动物。论者后之。今上为长沙宣武王治镜所住寺。因改曰宣武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严氏。雍州冯翊人。九岁师事瑗公得度。受道于斌济二师。善大涅槃胜鬘维摩诸经。每上讲。难者莫能折。性超放。忽绳墨。有所思即诣。不间墙壁。人以是非之。文惠太子。起恶念。忽梦有苦之者。于是革意谢焉。魏主致书。请开讲。齐世祖不许。以平生信施。造太昌寺。寺成而殁。寿五十九。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宗。姓严。本雍州凭翌人。晋氏丧乱。其先四世祖移居秦郡。年九岁为瑗公弟子咨承慧业。晚又受道于斌济二法师。善大涅槃及胜鬘维摩等。每至讲说听者将近千馀。妙辩不穷应变无尽。而任性放荡亟越仪法得意便行不以为碍。守检专节者。咸有是非之论。文惠太子将欲以罪摈徒遂。通梦有感。于是改意归焉。魏主元宏遥挹风德。屡致书并请开讲。齐太祖不许外出。宗讲涅槃维摩胜鬘等。近盈百遍。以从来信施造太昌寺以居之。建武三年卒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九。先是北土法师昙准闻宗特善涅槃。乃南游观听。既南北情异思不相参。准乃别更讲说。多为北士所师。准后居湘宫寺。与同寺法身法真并为当时匠者。时有安乐寺慧令法仙法最。中兴寺僧敬道文。天竺寺僧贤。并善数论。振名上国云。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超明本姓范。钱塘人。父先少为国子生。世奉大法。明幼聪颖雅有志尚。读五经善文义。方正有礼内外敬之。年二十一夫亡寡居。乡邻求嫂誓而弗许。因遂出家住崇隐寺。神理明彻道识清悟。闻吴县北张寺有昙整法师道行精苦从受具足。后往涂山听慧基法师。讲说众经便究义旨。一经于耳退无不记。三吴士庶内外崇敬。寻还钱塘移憩齐明寺。年六十馀。建武五年而卒也。时又有法藏尼。亦以学行驰名也。
释道盛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全齐文·卷二十六
道盛俗姓朱,沛国人,宋明帝时入京,住天保寺,为僧纲领,终于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朱氏。沛国人。少有才名。善易。为沙门。讲涅槃维摩。止湘州。宋明帝诏居建邺彭城寺。著述交论生死本无源论。谢超宗尤所敬礼。后止天保寺。高帝诏代昙度为僧主。时丹阳尹沈李文。素尚黄老。欲沙汰僧尼。因设会。令陆脩静与盛论义。辞气俊发。陆遂屈。沙汰事亦由以寝。永明中卒。寿六十。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道盛。姓朱。沛国人。幼而出家务学。善涅槃维摩兼通周易。始住湘州。宋明承风。敕令下京。止彭城寺。谢超宗一遇遂敬以师礼。乃著述交论及生死本无源论等。后憩天保寺。齐高帝敕代昙度为僧主。丹阳尹沈文季素奉黄老排嫉能仁。乃建义符僧局责僧属籍。欲沙简僧尼。由盛纲领有功事得宁寝。后文季故于天保设会。令陆修静与盛论议。盛既理有所长。又词气俊发。嘲谑往还言无暂扰。静意不获申。恧焉而退。盛以齐永明中卒。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董姓。未详何许人。寓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好学经论。多所通达。善涅槃大小品。尤精法华阿毗昙心。其讲则先标纲要。旋析条流。言约指远。驰名京邑。且常禅燕。以观心体。而动婴疾瘵。事亦废损。每自讼。先身执相分别。起诸违害。今获斯报。自是足不下山三十三载。清净调和。随顺梵行。仍课大品一部以袪封滞。天监五年卒。寿六十有九。 慧泰慧纂同所住寺。俱以学闻。泰笃勤禅智。纂心性清率。皆有国士风。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令。姓董氏。未详何人。家遭世祸因寓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立操贞坚廉和寡欲。博览经论多所通达。善涅槃大小品。尤精法华阿毗昙心。登师子座发无畏辩。先标纲要却派条流。言约旨远驰名京学。兼好禅寂以息攀缘。但多疹瘵亟为废替。自责先身执相分别起诸违害今受殃咎。因诵大品一部用祛封滞。清净调和随从梵行。足不下山三十三载。荤辛不食弊衣毕世。以天监五年卒。春秋六十有九。时寺复有慧泰慧纂。并以学闻。泰剋己修身笃勤禅智偏能谈授。纂心性清率不务形骸。贞实抱素雅有国士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