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页
释德秀( 孙 )
释慧演( 毛、苗 )
僧怀海( 王 世称 百丈禅师 大智禅师 号 百丈欤 )
僧皎然(别称 清昼 谢 号 释门伟器、释门伟器哉 世称 长生和尚 字 皎然、如昼 昼 )
释神会( 石 )
僧无名( 高 号 无名 )
释法如( 韩 )
僧朗然( 魏 号 决 )
僧辩才( 李 能觉大师、能觉、大师曰能觉 )
僧怀素(世称 醉僧、颠师、醉素 字 藏真 钱 )
释惟实( 汤 )
释惟寔( 阳 )
释澄心( 朱 )
释纯陀(别称 无由 )
其它辞典(续上)
僧法海( 张 字 文允 )释德秀( 孙 )
释慧演( 毛、苗 )
僧怀海( 王 世称 百丈禅师 大智禅师 号 百丈欤 )
僧皎然(别称 清昼 谢 号 释门伟器、释门伟器哉 世称 长生和尚 字 皎然、如昼 昼 )
释神会( 石 )
僧无名( 高 号 无名 )
释法如( 韩 )
僧朗然( 魏 号 决 )
僧辩才( 李 能觉大师、能觉、大师曰能觉 )
僧怀素(世称 醉僧、颠师、醉素 字 藏真 钱 )
释惟实( 汤 )
释惟寔( 阳 )
释澄心( 朱 )
释纯陀(别称 无由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丹阳人。俗姓张,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周览群经,该通外学,圆入一性。玄宗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皎然为忘形交。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法海字文允。俗姓张氏。丹阳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鹤林寺。为六祖弟子。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文允。生丹阳之张氏。少隶鹤林寺薙染。寻访师友。研究经论。于是东鲁之书。西来之指。悉探其源奥。尝谓人曰。佛学无他。惟心地而已矣。馀皆椎轮也。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寺讲席。时昙一灵一等。人共推为颜冉焉。尤与杼山昼公交善。黑白二徒为林下游者多从之。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法海字文允。姓张氏。丹阳人。少出家于鹤林寺。白驹匪食其场苗。金翅俄翔其海面。曲从师教周览群经。大壑纳川邓林聚羽。是以圆入一性学阶空王。擅当代独悟之名。剖先贤不决之义。一时外学六籍该通。尝谓人曰。佛法一门极唯心地。馀皆椎轮也。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肆。同昙一灵一等推为颜冉焉。复与杼山昼公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黑白二徒多从求益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富阳孙氏子。幼出尘区。夙圆戒检。其慈悲济物之心。要于一切有情拔苦。与乐。使皆悦豫而无所愁困。则其愿望始云足矣。然尤以幽冥之趣。饥虚为患。每施饮食。必候。夜深人静作观想。祝呗以行事率。终始罔愆期素。浙汭之民。诚所敬向。后示寂于定山其迹殊神异则。天宝初载也。逮迁座入塔。忽天雨舍利七颗。其弟子以瓶盛之。而瘗于塔。久之或有误发其塔者。见秀貌如生。舍利缘傅齿上如粟。因加缉之成大浮图。且有白蛇出入守护之状。以故樵牧无敢近者。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德秀。俗姓孙氏。富阳人也。少出尘区早栖梵宇。当圆戒检正护浮囊。匪定常师留神律府。讲谈之外尝哀鬼神乏食。恒以深更施其饮食。浙汭之民倾诚畏服。及终于定山颇多灵异则天宝初载也迁神座入塔。时天降舍利七颗。门人以瓶盛之。缄于其塔。或发之见秀齿上生舍利纷纷而坠。后人还累甓成浮图。乡人云。恒有白蛇蟠屈守塔。樵牧之童无敢近者。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毛氏。襄阳人。父为东平紏曹。时辨章法师。讲涅槃经于开元寺。演幼即依以剃落。日听禀。无所疑滞。因复开阐。以导来学。未几拉同志。北游华岳。览毛女仙掌诸峰之胜。道洛中。见荷泽禅师。而知前日之所得。犹未至也。入南岳止澧阳。四方玄侣蚃集。贞元十三年终。享龄七十九。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演。姓苗氏。襄阳人也。父为东平紏曹。演幼入开元寺闻经欢喜。求于辩章法师所度脱。章日讲涅槃经。演常随听入神。既通深义复能讲谈。一日结侣同游华下。思登毛女峰观仙掌。路出洛中乃参荷泽祖师通达大观。因入南岳。遂住澧阳。江南得道者多矣。贞元十二年终。享龄七十九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师事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卒谥大智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马祖阐化南康。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同号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时如何。藏云正好供养。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经入藏禅归海。祖一日上堂。大众云集。海乃捲却礼拜席。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乍归诣祖。祖于禅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这个。更别有在。祖放拂子旧处云。你已后将什么为人。海却取拂子。祖云只这个更别有。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参玄之宾麇至。而沩山祐黄檗运。尤杰出。海谓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吐舌。曰某甲虽不识马祖。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檗云。不嗣马祖。海云作么不嗣马祖。檗云丧我儿孙。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轨范耶。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律。盍亦从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约折中之。务归于善焉尔。其制谓。于一寺之中。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说法也。僧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论高下。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长连床。昼夜不息。倦则斜枕床唇偃仰。谓之带刀卧。使不安于寝寐也。长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则行普请法。以均其劳苦。天下禅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废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九十五。长庆元年。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怀海。闽人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禀自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别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头陀之流也。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不成则云无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语曰。利不百不变格。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弥沙塞律有诸。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本西域人。后祖父入中国。冒姓石氏。占藉凤翔。会性悬解独得。世莫知之。年三十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发。冥契心印。无相叹曰。吾道在汝矣。大抵超證。离念寂照泯然。当其凝闭。无象则土木其质及乎妙用。默济则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其教化。睹貌以迁善。闻言以革非。至于荡廓封执昭洗尘蔽。上中下性随分令入。岂浅见陋识之所能窥测哉。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跏趺坐。逝于成都之净众寺。寿七十五。躐三十六。越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道俗迁座于寺之北隅。四众孺慕山林变色。南康王韦皋为立碑撰文。并书。躬致其敬。弟子那提嗣。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神会。俗姓石。本西域人也。祖父徙居。因家于岐。遂为凤翔人矣。会至性悬解明智内发。大璞不耀时未知之。年三十方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悟冥契心印。无相叹曰。吾道今在汝矣。尔后德充慧广郁为禅宗。其大寂照灭境超證离念。即心是佛不见有身。当其凝闭无象则土木其质。及夫妙用默济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然知化。睹貌迁善闻言革非。至于廓荡昭洗执缚。上中下性随分令入。以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示疾俨然加趺坐灭。春秋七十五。法腊三十六。沙门那提得师之道传授将来。以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门人弟子缁俗迁座于本院之北隅。孺慕师德号哭之声。山林为之变色。初会传法在坤维。四远禅徒臻萃于寺。时南康王韦公皋最归心于会。及卒哀咽追仰。盖粗入会之门。得其禅要。为立碑自撰文并书。禅宗荣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93 【介绍】: 唐僧。河南洛阳人,俗姓高。年二十八,投师习学,住洛阳同德寺。精律典,复归信禅宗,从荷泽神会付授心印。后志历四方,周游天下名山。德宗时,将精简僧尼,无名上表直谏,事遂止。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山。卒于佛光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高氏。其先渤海人。祖有宦游洛阳者。因家焉。年二十八。隶同德寺出家。始研律部。既而以禅宗之盛。获记莂于荷泽会公。先是会每谓人曰。吾法必待无名者。然后付之。及是而果信。乃周历遍揽。以极其造诣。而名之志得矣。贞元初。朝士鲜于叔明。令狐峘。劝上。料简天下僧尼。以利百姓。名闻之遽上疏谏。事遂寝。流叔明峘海南。六年杖锡五台。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方赴中食于佛光寺。食先毕。凝然趺坐。不动。撼之则已化去矣。春秋七十二。腊四十三。十一年阇维。敛舍利升许。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以葬。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无名。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为洛阳人矣。冲孺之龄举措卓异。口不哜辛血性不狎諠哗。邈矣出尘。故难留滞。年二十八若瘦雁之出笼。投师习学依随隶同德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无疑闻有禅宗思千里而请决举领整裘开扃见路。辞飞笔健思若涌泉。因随师游方访祖师之遗迹。得会师付授心印会先语诸徒曰。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号无名也。自此志历四方周游五岳。罗浮庐阜双峰𡷗公铝岭牛头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罔不询问。风格高远神操朗澈。博识者睹貌便伏。僻见者发言必摧时德宗方纳鲜于叔明令狐峘料简僧尼事。时名有表直谏并停。寻时鲜于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至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居无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于佛光寺。先食讫俨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腊四十三。十一年阇维获舍利一升。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于佛光寺。贞元六年庚午岁也。或云名著疏解弥陀经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韩氏。慈州人。少商贾逐什一利。忽自悔。依汴京相国寺洪思法师出家。登具后。访道嵩少。见神会禅师于洛下。疑情顿释。受印可。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褚墩戍将王文信。唱众构宇。以说法匡徒。刺史李亚卿。邀入城不起。元和六年示寂。报龄八十九。三月迁舆于塔。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俗姓韩。慈州人也。少为商贾心从平准。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依洪思法师出家。隶业偕通。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后登太行山。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结茅而止。有褚塾戍将王文信。率众建精庐焉。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不赴示寂。报龄八十九。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7 【介绍】: 唐僧。润州人,俗姓魏。玄宗开元中出家于丹阳开元寺。天宝初,受戒于杭州华严寺。复徙灵隐寺,依远律师,通《四分律钞》。肃宗上元中,刺史韦儇请住持润州招隐寺。撰《古今决》十卷,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条贯甚明,大行于世。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魏氏。南徐人。开元中。从丹阳开光寺。齐大师落发。天宝初。依杭州华严寺。光律师受具。后徙灵隐寺。事远律师。通四分律钞。又于越州昙一律师所。研究其义。讲训详明。生徒四至。至德二年。诏居慈和寺。上元中。刺史韦儇。迎为招隐统领大德。即于其暇。著古今决。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大行于世。其自序尤详。尽兹不录。大历十二年。冬趺座而逝。寿五十四。腊三十五。越明年春。建塔于山之西原。屯田员外郎柳识为碑颂。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朗然。俗姓魏。世袭冠冕。其先随东晋南渡则为南徐人也。开元中入道受业于丹阳开元寺齐大师。天宝初受具于杭州华严寺光律师。后徙灵隐寺依远律师通四分律钞。重禀越州昙一律师精研律部。讲训生徒四远响应。肃宗至德二年。恩命举移隶名于慈和寺。上元中刺史韦儇又请为招隐统领大德。即以其年讲授之暇著古今决十卷。解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繁杂义例条贯甚明。大行于世。观其先列古人之义。有所不安则判断之。故号决也。决中自序。初依天竺威律师学习。复从远一二师也。凡戒坛则二十六登。皆为坛席之主。律钞凡二十八过讲。有馈遗者随丰薄。受而转施悲信二田。凡于教理披文究义。皆言宿习之力也。执持戒检斯须不违。大历十二年冬癸卯。趺坐如常恬然化灭时年五十四。僧腊三十五。越十三年春辛酉。建塔于山西原。缞麻之徒泣血千计。高行弟子清浩择言等。请益弟子御史中丞洪府观察使韦儇。吏部员外李华。润州刺史韩贲。湖州刺史韦损。御史大夫刘暹。润州刺史樊冕。皆归心奉信。屯田员外郎柳识为碑颂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9 【介绍】: 唐僧。襄阳人,俗姓李。年十六削发。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玄宗天宝十四载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代宗大历三年充章信寺大德。卒谥能觉大师。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辨才俗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年十六出家本郡寺。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就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大历十三年卒。年五十六。谥能觉。仍赐紫。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辩才。姓李氏。襄阳人也。母氏妊之倏恶荤血。冥然一食虚淡终辰。及其诞弥异香盈室。宗党怪焉。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字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就荆州玉泉寺纳具戒。闻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遂伏膺请业。有疑必决。无义不通。厕于二宗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玄宗以北方人也。禀刚气多讹风。列刹之中馀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诏以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肃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革猃狁之风。循毗尼之道。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驾回既复两京。累降玺书。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才劝勉毳裘不诛华族。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素仰才名。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十三年冬现身有疾。至暮冬八日。垂诫门徒已。安坐绳床默然归灭。春秋五十六。越己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乃天乐也。异香从空散下。则生净方之兆也。才自长安而旋于塞上。既受虢公知遇。大营福业成此精庐。皆才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仍赐紫衣一副。追远之荣声闻塞外。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稍长善记忆。每受经。必以等身为限。事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落发。隶乡里之大云寺。遍游列郡名山。俄纳戒于荆州玉泉寺。久闻京师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名。即造而请业焉。二师皆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上以北方习骑射。嗜杀戮。刚犷之气。黩武玩兵。宜必以善导柔服之。诏才临坛度人。以致其教诫。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庶令猃狁之乡。粗识毗尼之道。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复两京回鸾。累降玺书褒美。晚年尤留心于顿教大乘。永泰二年。仆固怀恩叛。招诱吐蕃犯边。才以因果祸福之语晓之。屠杀之惨为戢。大历三载。诏充章信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与护戎任公。数过从讲道。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安坐绳床而寂。寿五十六。未几卜窆寺之西北隅。先是邑子石显。执役于城上。夜闻管弦声。异香散空中。由是以知才之所往生者。必安养矣。谥曰能觉。襚以紫衣。其恩荣闻于塞外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785 【介绍】: 唐僧。长沙人,字藏真。俗姓钱。以善狂草出名。尝于故里广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曰“绿天庵”。嗜酒,兴到运笔,飞动圆转,变化多端而法度具备。晚年趋于平淡。其弃笔堆积,埋山下曰笔冢。前人评其狂草承张旭而有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有《自叙》、《苦笋》等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 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幼出家为僧。喜草书。家贫无纸,乃广种芭蕉,以其叶练字,书艺大进。肃宗时,为吏部尚陟所赏。代宗大历初。曾至广州谒岭南节度使徐浩。后又入京,求见当时名公,以求进益。颜真卿、张渭、戴叔伦、钱起等,皆作诗文称赏其草书。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以后。《全唐文》卷四三三有陆羽撰《僧怀素传》,《宣和书谱》卷一九亦有传,事迹另参见《唐才子传》卷三及其传世诸帖。其草书今存10余帖,笔势圆转飞扬,狂纵放逸,与张旭齐名,世有“颠张狂素”之目。《全唐诗》存诗2首,然小传则误为法名相同之唐初律僧。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惟实。姓汤氏。富阳人。其为人也。杜多其行禅观其心。淡然静居长坐不寐。初母氏抑其愿心不容披削。既而笼开鸟逝岸穴泉飞。学善财之遍参。同迦叶之练行。天宝中往明州若㠗山。夜闻冥告曰。达蓬圣迹名山宜矣。翌日且登其山。岩洞窈窕石壁削成。秀异之多实维灵境。有大佛足迹。询其山叟。则曰。彼开元年中始现斯瑞。遂愿栖此有终焉之志。时属海寇袁晁蜂蚁屯聚。分以剽劫杀戮无辜。至于香山。众皆奔窜。实据榻瞑目。先以大石掩洞门。贼可三二百数。复舁巨石阔二丈馀镇其穴口。实起喑呜以掌举之。群盗罗拜以谢之而去。邑民重之。遂立精舍。弗再岁而成。大历八年也。太守裴儆奏请署香山题额焉。诏度僧七人隶名矣。以贞元二年冬示疾终于寺。则跏趺而化也。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一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阳氏。富阳人。天宝中。游四明之远蓬山。乐其静僻。遂有终焉之志。岩洞深杳。上有佛迹。始见于开元时。居无何。会海𡨥袁晁。放众劫掠。寔方禅坐洞中。𡨥至恶之。于是合二三百人。共举大石。窒其洞。使不得出。俄寔从定起。喑呜作声。用掌擎石。如欲投以击𡨥者。𡨥大惧。罗拜乞免。邑人重之。为立精舍。大历八年也。太守裴儆。请署香山额。仍奉诏。度僧七人。以隶名其寺。贞元二年冬。跏趺而化。寿六十二。腊三十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东海人。父济源令。天宝中。安史乱。遇害。家破贫。无以自给。心方孩孺。母𢹂之至河内改适。心不乐也。遂从应福寺智明法师薙落。登具参方。卒得秀禅师之指于其弟子。后遁居南岳。请益者坌至。太守吴宪忠。邀入郡治。谢不往。再令乃往。至则馆于龙兴寺。贞元十八年十一月。示寂。寿七十六。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澄心。姓朱氏。东海人也。厥父任济源令。天宝中安史之乱遇害。心稚齿随母氏至河内贫极。母即从人。心不乐随嫁。心之志气不群。乃投应福寺智明法师求教勖披削。登戒后云游鸟宿。务急参玄。于秀师高足门下了其法要。乃观诸方名迹。遂止衡岳。请益之僧摩肩骈足。时太守吴宪忠。请心入州治。谢而不行。再命栖于龙兴寺。来问道者丈室恒满。贞元十八年壬午十一月示灭。春秋七十六。以其月二十七日入塔云。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纯陀者。本西域人也。梵名无由。翻就华言也。从游京邑人所钦重。上元中便云东渡。人见之颜容若童稚之色。言已年六百岁矣。或谓为八十岁人也。言谈气壮举动不衰。代宗皇帝闻之诏入。礼遇极丰俾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汩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蕖。其可得乎。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帝由是笃重之。以永泰三年预知必逝。遣弟子赍衣钵进上。帝赐弟子紫衣。陀终于镇国寺焉。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本西域人。从游京邑。人所钦重。上元中。便云东渡。人见之。颜容若童稚之色。年已六百岁矣。言谈气壮。举动不衰。代宗皇帝闻之。诏入。礼遇极丰。俾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汩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蕖。其可得乎。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帝由是笃重之。以永泰三年。预知必逝。遣弟子赍衣钵进上。帝赐弟子紫衣。陀终于镇国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