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行思( 行思 青原行思 洪济大师、弘济 )
高适(达夫、仲武 渤海县侯、丘尉 世称 高常侍 行第 三十五 )
释思公( 李 )
释真亮( 侯 )
丘为
僧怀玉( 节峭然 )
僧恒月( 韩 )
王丘(仲山 别称 王邱 宿预男 )
邱悦
不空三藏(世称 僧不空 别称 不空金刚、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 肃国公 智藏、智藏焉 已毕 字 )
僧福琳( 元 )
释圆震( 陈 )
释地藏( 金 )
释怀空( 商 )
释惟忠( 是山为伏龙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 【介绍】: 唐僧。吉州庐陵人,俗姓刘。初见禅宗六祖慧能,深器异之。后居青原山静居寺,阐扬禅法,开青原一系,故又名青原行思。后传法于希迁。开元中圆寂,敕谥洪济大师,门徒尊为七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镭氏。庐陵安城人。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思惟嘿然后闻曹溪法席之盛。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思曰。圣谛亦不为。祖曰。又道不落阶级。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祖将示寂。谓思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苟得其人。何患不信。吾今留衣。永镇山门。以绝争端。汝当分化。无令断绝。思得记莂。住青原山净居寺。有沙弥希迁。问于六祖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谁。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兀坐。想念而已。第一座咄曰。汝师兄名行思。汝师所言寻思者。政欲使汝依附师兄。语意分明。汝何迷执。迁便礼辞祖龛。径造净居。思问曰。子何来。迁曰曹溪思曰。将得什么来。迁曰。未到曹溪亦不失。思曰。恁么用到曹溪作么。迁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问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思曰。汝今识吾否。迁曰。识又争能得。又问。和尚出岭来多少时。思曰。我却不如汝早晚离曹溪。迁曰。希迁不从曹溪来。思曰。我亦早知你去处也。迁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思问迁汝什么处来。迁曰。曹溪。思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者个么。迁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思曰。子莫曾到西天否。迁曰。若到即有也。思曰。未在更道。迁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思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即令迁驰书到南岳曰。汝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去。迁至彼。未呈书。便问让和尚云。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让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沈沦。不慕诸圣解脱。让休去。迁回。思问。曰。子送书达否。迁曰。信亦不通。书亦不达。思曰。作么生。迁举前语。却曰。发日蒙和尚许鈯斧子。便请。思垂一足。迁礼拜神。会来参。思问什么处来。会曰。曹溪。思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已。思曰。犹滞瓦砾在。会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否。思曰。设有与。你向什么处著。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思曰。庐陵未作么价。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跗而逝。僖宗谥弘济。塔号归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0—765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达夫,一字仲武。少贫寒,游长安,失意归,客居梁、宋间。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为书记。历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卒谥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说 字达夫,一说字仲武,则是与编《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误。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20岁时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新、旧《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为翔实。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传世,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高适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余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称杰作。唐殷璠谓“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杜甫誉其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诗话》卷一)。高适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诗风各异,清刘熙载概括为“岑超高实”(《艺概》卷二)。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早年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曾求仕长安,又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家贫,浪迹渔樵,与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载,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礼起,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奔行在,擢谏议大夫,迁淮南节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东都,历彭、蜀二州刺史。广德元年,迁剑南西川节度使。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有《高运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编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适字达夫。沧洲渤海人。举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元宗西狩。适閒道及帝于河池。迁御史。擢谏议大夫。累除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旧唐书·高适传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
沧浪诗话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吴礼部诗话
引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唐诗品》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
诗镜总论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诗镜总论
高达夫调响而急。
诗薮
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
唐诗归
钟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古诗似张九龄、宋之问一派;五言律只如说话,其极炼、极厚、极润、极活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学其不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岂能多得?
《诗源辨体》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规宗。然析而论之,高五言未得为正宗,七言乃为正宗耳。岑五言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荡,而高语多粗率,未尽调达;岑语虽调达,而意多显直。高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多忌“鹤膝”。……七言歌行,高调合准绳,岑体多轶荡。
《诗源辨体》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
《诗源辨体》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
《诗辩坻》
达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风调别处。
按指唐诗归
中钟惺所论:赵伯溶云:此论
《唐诗归折衷》
甚妙,譬如临池家楷中带隶,自是高古。元美乃谓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陈正字时入古体,亦是矫枉之过,八股遂不可学秦汉耶?此公素善论体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钟但采其不整者耳。吴敬夫云:尚气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张,而神思未闲,体气不厚,实伤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气象”也。故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寮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
《载酒园诗话又编》
钟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远之气,既皆相敌”。余意亦终有别。高五言古劲浑朴厚耳;岑稍点染,遂饶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气力,李、杜之下,即当首推;岑自肤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虽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属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长律亦岑不如高。
《师友诗传续录》
问: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答: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
原诗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鸿诗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炼句,又不伤大雅,可谓文质枨彬。
养一斋诗话
初学入手,求其笔势稳称,则王摩诘、高达夫二家乃正善学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浑耳。
一瓢诗话
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如以高达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是作践高、岑语也。后人苟能师法高、岑,其应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恶矣。
《唐诗别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矫健者。
石洲诗话
高常侍与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气骨,非低甲庸浅所及。然学之者亦须韵句深长,而阔远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无馀韵,仍是俗手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归;舍下蛩鸣,居然萧索;载酒平台,赠君干里:发端既远,研意弥新,在小谢之间居然一席。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恒阳李氏。蚤岁出家于州之龙兴寺。既获染薙。游伊洛。见普寂禅师。畅演心要。而乐之。遂蒙记莂。隐居南雍夹石山。闻望日起。会牛公治汉南请入城礼敬。固辞以疾。牛公亦不之强也。檀共相继于道。学徒侁侁。以承教戒。虚来实往。有足尚者。兴元初。示疾而灭。春秋八十四。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思公。姓李氏。恒阳人也。早出家于本府龙兴寺。得度后游伊洛间。见普寂禅师开畅禅法。寂始见提诱寻彻钩深。至南雍隐夹石山。翛然自处。属牛公观政汉南闻其声绩。请入城。谢病不应其命。牛帅亦不夺其志。檀施相望学众侁侁。若栴檀之围绕焉。以兴元初年示疾归灭。春秋八十四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侯氏。景城人。幼年于州之开元寺。依智体师披染。刈薪汲水。习行头陀。受具已。入嵩少普寂禅会。日有省解。居龙门山。问津者交集。声名益以隆显。属留守尚书王公铎保𨤲是邦。闻而慕重。召居广爱寺以便供养。其教人未尝有倦色。而陶冶之妙。良器出焉。贞元四年十一月三日。忽告门人。以桑榆末照。诚难挽留。再三嘱累而终。年八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洛京广爱寺释真亮。姓侯氏。景城人也。家训儒雅辞彩粲然洁素持操与群少年有异。忽以樊笼为厌。且曰。去情除馑是所愿也。遂于本州开元寺智休师下披染服。然其刈薪汲水率先于人。习行头陀行。受具已游嵩少。遇普寂奖训顿开蒙昧。入龙门山居而禅默。问津者交集声望日隆。属留守尚书王公铎保釐。闻而钦奉。召入广爱寺别住居焉。示人禅观匪倦教诏。得道者亦多矣。以贞元四年十一月三日。忽告门人。以桑榆末照诚难久留。嘱累而终。年八十八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嘉兴人。玄宗天宝初擢进士第。累官太子右庶子。奉养继母,以孝闻。年八十余致仕,母犹无恙。善为诗,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卒年九十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嘉兴(今属浙江)人,初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于玄宗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与王维、刘长卿相友善。以孝敬继母闻名于世。为人谦恭揖让,举动有礼。累官太子右庶子,96岁卒,时德宗贞元年间。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二。有集已佚。《全唐诗》存诗13首,多写田园风物。《全唐诗外编》补诗5首。
唐诗汇评
丘为(约702一约797),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进六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二年(743)方登进士第。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年卒九十六。为诗长于五言,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唱和。有《丘为集》,已佚。《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王维甚称许之,尝与唱和。
《唐诗解》
丘为,苏人,未免染吴音,然亦清情不凡。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读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其人与摩诘友,诗亦相近,且终卷和平淡荡,无叫号嘄噭之音。唐诗人唯应几近百岁,其诗固亦不干天和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2 俗姓高,丹丘(今浙江宁海南)人。台州涌泉寺僧。持律法,重名节,日念弥陀佛5万,诵《弥陀经》30万卷。《宋高僧传》卷二四有传,并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姓高氏。丹丘人。夙薙落。隶涌泉寺。业毗尼。且时行忏悔法。日称弥陀名号五万口。然诵弥陀经亦不小置。积其平生所诵。且三十万卷云。天宝元年六月九日。俄见化如来。遍满空界。有擎银台从窗入者。玉曰。我不得金台不往。于是银台自隐。玉加精进倍常时。后空中有声报曰。今头上光晕已生。可手结佛印跏趺而坐。以待佛至。顷之光明充室。玉辄麾使观者退曰。此是佛光慎勿触。十三日丑时。忽现白毫光相。玉曰。若闻异香。我报将尽。弟子慧命问其所往何刹。玉以偈答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脩道来经十劫。出示人间服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偈已。光明香气遍满空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与诸大众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因微笑坐逝。后刺史段怀然。作诗赞之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银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怀玉。姓高。丹丘人也。执持律法名节峭然。一食长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忏悔之法。课其一日念弥陀佛五万口。通诵弥陀经三十万卷。至天宝元年六月九日。俄见西方圣像。数若恒沙。有一人擎白银台从窗而入。玉云。我合得金台银台却出。玉倍虔志。后空声报云。头上已有光晕矣。请跏趺结弥陀佛印。时佛光充室。玉手约人退曰。莫触此光明。至十三日丑时再有白毫光现。圣众满空。玉云。若闻异香我报将尽。弟子慧命问。师今往何刹。玉以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玉说偈已香气盈空。海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含笑而终。肉身现在。后有赞云。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银台。一云。是台州刺史段怀然诗也。
神僧传·卷第七
释怀玉。姓高氏。丹丘人也。执持律法名节峭然。一食长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忏悔之法。课其一日念弥陀佛五万口。通诵弥陀经三十万卷。翌日俄见西方圣像数若恒沙。有一人擎白银台从窗而入。玉云。我合得金台。银台却出。玉倍虔志。后空声报云。头上已有光晕矣。请加趺结弥陀佛印。时佛光充室。玉手约人退曰。莫触此光明。数日又有白毫光现圣众满空。玉云。若闻异香我报将尽。须臾香气盈空海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含笑而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2—780 【介绍】: 唐僧。潞州上党人,俗姓韩。父为盐商,遇盗死,月时方幼,决志出家,以报恩育。受教于圣善寺嗣初。后至嵩山禅会,得启心要。终住潭州望湖山翠微院,四方学者多从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韩氏。上党人。父为盐商遇盗。西江溺死。母因再行。月虽幼。实怀愧恨。乃投圣善寺慧初。求报恩育。既得度。造嵩山。启发心要。遂阐化于望湖山翠微岩下古院中。四方学者袂相属。建中元年。示微疾而化。寿七十九。建塔而葬。则其年三月十二日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恒月。姓韩氏。上党人也。厥父为土监商。西江往还俄遇剽略溺死。月虽幼弱念父葬于鱼腹。母又再行。乃决志出家求报恩育。受教于圣善寺慧初。得度已造嵩山禅会。便启发心要。后访道寻师靡惮夷险。抵望湖山翠微严下古院挂锡。四方学者如蜂得王。翕然盛化。建中元年示疾而终。春秋七十九。其年三月十二日迁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 【介绍】: 唐相州安阳人,字仲山。王同皎侄。年十一擢童子科,他童皆专经,而丘独属文。及冠,举制科中第,授奉礼郎。历官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出为怀州刺史。入为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3 又作王邱,字仲山,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11岁擢童子科。弱冠,举制科,授奉礼郎。长安中,自偃师主簿迁监察御史。开元初,为考功员外郎,进司封郎中,迁紫微舍人、吏部侍郎。十年(722),拜尚书右丞,后转黄门侍郎。十二年出为怀州刺史。十四年,入迁尚书左丞。父丧服除,为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二十一年,为御史大夫,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以礼部尚书致仕。天宝二年(743)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丘气象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苏颋《授王邱主爵郎中等制》、《唐摭言》卷六。《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
邱字仲山。光禄卿同皎从子。年十一擢童子科。他童皆诵经。而邱属文。由是知名。及冠举制科。授奉礼郎。开元中累拜黄门侍郎御史大夫。改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以疾徙礼部尚书。天宝二载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
邱悦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二
悦。玄宗时人。著三国典略三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74 【介绍】: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译名不空金刚。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后奉金刚智命赴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出入宫廷,广占田园,势移权贵。卒谥大辨广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季父至东土。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师子国。天宝五载。赍密藏还京师。赐号智藏。历元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永泰元年诏特进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九年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是年卒。敕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不空金刚。今止行不空。略也。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幼从季父东游。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不旬浃。能通梵本悉昙章。声明论等。师大异之。俄受菩萨戒。且入金刚界大曼茶罗。掷华以验后事。知其为教门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异国书语。六月而毕声明大论。再夕而终文殊普贤行愿。此在它人。非一纪一年。未易习者。其敏利可当哉。祈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师久未之许。诏空还天竺。人以为必不可留矣。师独夜梦。京师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旦诏止空。师益以为神。乃尽传五部灌顶。摩诃阇梨法。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开元二十年。三藏师示灭。图塔影堂。既加缮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访使镏巨邻。恳请灌顶于法性寺演畅。度者万计。感文殊见身。二十九年。过诃凌国。遇大风。作法止之。至狮子国。见普贤阿阇黎。空自是学无常师。凡秘藏诸经。五百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通究。 一日王纵狂象。人趋避莫敢近。空口诵手印。住慈定当衢立。象数头辄踢跌。次游五印土。屡彰奇应。天宝五载。还京师。进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表。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诏止鸿胪寺。既而又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徙居净居寺。是岁夏旱。诏祷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请立孔雀王坛祷之。未三日而雨。上大悦。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赐帛三百匹。尝诏空止大风。请一银瓶作法。风遂止。偶池鹅触翻瓶。风起益暴。诏如前作法。随效。赐号智藏。八载诏许西还。乘驿至南海郡。诏留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请弟子含光等。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法。十三载。并授金刚界大曼拿罗于武威开元寺。士庶数千人。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所感之至也。十五载。还京师居大兴善寺。肃宗皇帝即位初。空常密表凤翔灵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复返正。皆如逆料。乾元中诏入内。建道场护摩。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法。上元末。上不豫。空祓除。诵大随求至七遍。翌日有瘳。表乞归山。李辅国宣诏。许。 于终南山智炬寺脩功德。一夕感大乐萨埵。放光證验。以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宁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礼隆渥。译严。密。仁王二经。上为序以颁行之。是日卿云见。天下表贺。永泰元年。制受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诏近侍大臣诸禁。并入灌顶。四年请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萨。为上座。盖憍陈如。虽先度。而特小乘故尔。制曰可。五年夏彗星出。诏空于五台脩功德。讫事星没。秋还自五台。诏以所御狮子骢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二月二日。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贺上生日也。有疏不录。京师不雨。诏立坛以祷。制曰必三日内者。则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仅二日果大霔。上赐紫罗衣一袭。杂䌽百段。弟子衣各一袭。饭千僧。请造文殊阁。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共成之。内出钱。约三千万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辞。诏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腊五十。谥大辨广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绍灌顶位。 空于总持。最彰殊胜。利物尤多。玄宗尝诏祷雨。空曰此天数也。某日当自雨。不可强。强之恐暴。因以诏其师金刚智。果风雨大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捏六七泥媪。洒水作梵语骂之。有顷霁。 一日偕术士罗公远。侍玄宗。坐便殿。公远时时以如意反手搔背。空怒夺如意。击碎其前。公远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起助之拾。空遽举手出如意。示公远。因笑曰。特戏耳。在地者其影也。可拾乎。 北邙巨蛇见形。作人语。丐空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阳。以快所怀。空为授归戒。说因果。至谓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业身。今复甚。吾力其柰何哉。当思吾言。勿自纵放。后樵者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 天宝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国兵。围西凉。诏空诵仁王密语于内道场。才二七遍。帝于殿庭见若五百馀人者。惊问空。空曰此毗沙门天王子。领兵赴陛下命。救西凉。宜急设食遣之。既而西凉捷书至。以为三国围急。忽东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雾蔽塞。鼓角声动山谷。三国营垒。中夜有金色鼠。咋绝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辄废。遂大奔溃。于时或见神人。皆介冑刀剑以立。光发北城门楼上。有天王坐而怒视。帝省书益多空。 或谓空无它伎能。遇祷雨。但设绣座。手持数寸木神。簸旋之。掷使立座上。俟牙出目瞬。则雨矣。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学声明论。一纪之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其敏利皆此类也。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载。师未教诏。空拟回天竺。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尽传付之。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遂议遐征。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及将登舟。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二十九年十二月。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𧦪等亦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𧦪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王见空礼足。请住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辅佐。如王之礼焉。空始见普贤阿阇梨。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许含光慧𧦪等。同受五部灌顶。空自尔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馀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文义性相无不尽源。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跌。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亲为披擐。仍赐绢二百匹。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敕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乾元中帝请入内。建道场护摩法。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證验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肃宗厌代。代宗即位。恩渥弥厚。译密严仁王二经毕。帝为序焉。颁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诏。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于时彗星出焉。法事告终星亦随没。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月二日。帝诞节进所译之经。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禀受瑜伽法门。复游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计五百馀部。天宝五载却至上都。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度。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累奉二圣。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或绦索脱落者修。未译者译。陛下恭遵遗旨。再使翻传利济群品。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并目录。及笔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谨具进上。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敕赐空锦䌽绢八百匹。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匹。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赐物有差。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帝赐紫罗衣并杂䌽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功也。空进表。请造文殊阁。敕允奏。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复翻孽路荼王经。宣赐相继旁午道路。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扬妙法诫勖门人。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劝令诵持。再三叹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觉身。若指诸掌重重嘱累。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吾略出涅槃茶毗仪轨以贻后代。使准此送终。迁稽首三请。幸乞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辞。敕使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俞。空甚不悦。且曰。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吾当逝矣。奈何临终更窃名位。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东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腊五十。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馀知法者数人。帝闻辍视朝三日。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造塔钱二百馀万。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空未终前诸僧梦。千仞宝台摧。文殊新阁颓。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林竹生实庭花变萎。七月六日茶毗。帝诏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司空。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于总持门最彰殊胜。测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尤推重焉。尝因岁旱。敕空祈雨。空曰。过某日可祷之。或强得之其暴可怪。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果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捔法。同在便殿。空时时反手搔背。罗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华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欲起取。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一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子。念咒掷之。当其自立于座上。已伺其吻角。牙出目瞬则雨至矣。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垆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諠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生荣死哀。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嗣其法位慧朗师也。御史大夫严郢为碑。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传教令轮者。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慧朗为三祖。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自后岐分派别。咸曰。传瑜伽大教。多则多矣。而少验者何。亦犹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皇。凰皇已降生庶鸟矣。欲无变革。其可得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𧦬(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𧦬等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𧦬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极备供养。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徒郎切)趺。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至德初銮驾在灵武风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肃宗厌世。代宗即位。恩渥弥厚。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一岁复大旱。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馀。缋小龙于其上。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转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讫亟还。无冒风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龙才尺馀。摇鬣振鳞自水出。俄而龙长数丈。状如曳素。倏忽亘天。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骤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比面瞻礼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其顶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初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角法。同在便殿。罗时时反手搔背。空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花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空曰。上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报。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师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又一日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尝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86 【介绍】: 唐僧。荆州人,俗姓元。幼好佛,遂于玄静寺剃度。后礼参荷泽神会,得契禅旨。归住黄州大石山,剪茅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福琳。元和中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元。荆州人。父襄阳司判。素事佛。凡号善知识。莫不造见。琳耳目濡染。若出于自然者。幼礼玄静寺沙门谦著落䰂。已登具戒。乃扣西来祖意于荷泽会禅师。室中发明。无复馀蕴。晚居黄州大石山。学者云集。遂成丛社。四方檀越。输资弊以就栋宇。久之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中山陈氏子。父为郡衙吏。乐善嗜道。乡里推敬之。尝有沙门。分卫过其家。薄莫求托宿。因秉烛听其说法。达旦有省。异日震往白磁山。依智幽师薙落。受具戒造荷泽得旨诀。遂隐居南阳之乌牙山焉。先是山多蛇龙。或中其毒者辄死。莫能疗。至是悉消弭。无复见。一日有异人。拜于前曰。予居此且二百年矣。乃今始获超济。自非禅师之德。其曷能尔乎。贞元六年。震卒。寿八十六。弟子树塔以葬其全身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震。姓陈。中山人也。少警悟而尚学。入庠序研究五经。倏遇云游沙门寓宵。其父为州衙吏。酷有道心。留是僧供施。震礼奉其僧。听其谈道颇觉入神。舍儒典披释经。顿辞所爱往白磁山。礼智幽为师受教。后遇荷泽禅师得法。隐南阳乌牙山。先是山中多巨蛇。泽穴有毒龙。乡人患之。及震居此二物潜踪。曾有一人形服且异。致拜乃曰。我在此已二百岁。今感无心之化绝虑之修。吾曹冥感超升。可非师之力欤。贞元六年终。享龄八十六。弟子奉全身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803 【介绍】: 唐时新罗国王支属。出家后游方来唐,择九华山谷中平地而居。村民入山,见其孤然闭目,端居石室,遂相与为之构建禅宇。德宗建中初,张严移旧额奏请置寺。卒时年近百岁。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5—803 俗姓金,新罗(今朝鲜南部)国王支属,出家后游方来唐,择九华山谷中平地而居。村民入山,见金地藏孤然闭目端坐石室,乃相与为之构禅宇。德宗建中初,张严为移旧额奏请置寺。贞元十九年(803)卒。《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嘉靖《池州府志》卷九尚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金地藏,新罗国僧。至德间渡海,居青阳九华山。尝以岩间白土杂饭食之,人以为异。年九十九,忽召徒众告别,但闻山鸣石陨,俄顷趺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舁之而动,骨节若撼金锁焉。(《全唐诗》八○八作新罗国王子。)
释怀空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河阳商氏子。家殖资产。父母兄弟无怨。空固求脱去。于是依乡里之大都山广福院。师事大明禅师出家。既登具。大明即使往见秀禅师于京师。发明己事。未几游安六之定安山。偶遇一老叟。谓曰。愿师留此。庶几我等获沾利益。空因结庵而止。一日村民逐虎。见空喜曰。此间虎暴不安。师其可以法力弭之否。空曰虎暴何如人暴。人不暴虎。则虎不暴人。此理之常也。诸君自今宜回心向善。悉弃猎具。而陈置道场。则虎暴可弭。民从其教。是夕一虎于庵前瞑目而伏。空咄曰。汝以宿昔嗔噬。而受此报。今又不已。当入地狱。语毕虎竟去。明日赴道场家斋归。虎复引七子踞庵前。空投以斋馀饼饵物。为之说戒忏悔。自是虎暴息矣。时州牧张辽。遣府吏慕容兴。诣山迎空。入城府供养。空以疾辞不起。仍即山构伽蓝。以处空。贞元三年卒。寿八十三。是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起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怀空。俗姓商氏。河阳人也。膏粱之子幼且矜庄。乃辞所亲。就本州大都山广福院出家。大明禅师默识空之器局不常。教诵群经。纳法之后观方京都。属北秀禅师阐化。造而决疑。后往安陆定安山。倏遇一叟。劝空镇压此川我沾大利。乃结茅而止。前叟即土地神耳。寻因村民逐虎入山。见空欢喜。而白之曰。此中多虎暴村落不安。愿和尚示以息灾之法。空曰。虎亦众生也。若屠害于彼彼必来报。迭相偿报。何时断期乎。老僧为诸君计者善可禳去。乡人曰。愚下无知唯教所在。空曰。汝归舍同心陈置道场施设大会。空预法筵。至日之夕矣。有一虎于庵前瞑目伏地。空曰。咄哉恶类。一报未灭。更增宿殃。噬人伦也。天不见诛。死当堕狱。吾悯汝哉。虎被责已。忽迟回而逝。明日斋散上山。其虎在庵前领其七子。将斋馀掷之。各食讫为其忏悔。七虎相次俱亡。百姓胥悦。且曰。从师居此俗无疵疠。仍年谷熟致拜而退。时张辽大夫为州牧。遣府吏慕容兴。往请入州。空谢病不起。部领工匠为建禅宫毕。示疾而终。享年八十三。贞元三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入塔焉。
释惟忠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幼事大光山道愿禅师出家。既而游嵩岳。见神会禅师。而决择焉。乃复观览圣迹。于江之左。有山僻邃。妍秀可爱。遂营茅舍。而安禅其间。盖其地旧多龙蛇。瘴烟疠雾。白昼冥晦。樵牧者。往往犯之立死。虽有国医。无所施其技。自忠之来。近远宁谧。闻空中声云。承法师力。今得解脱矣。建中三年入灭。寿七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从业于大光山道愿禅师。神骥伏枥虽止也。发蹄则超忽千里焉。游嵩岳见神会禅师折疑沈默。处于大方观览圣迹。见黄龙山郁翠而奇异。乃营茅舍。其穷溪极谷而多毒龙。喷气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医工寡效。忠初不知。独居禅寂涧饮木食。其怪物皆卷而怀矣。山民无害。或闻空中声云。得师居此民之多幸。令我解脱也。乡人因号是山为伏龙。言忠弭伏鳞虫之长。故此名焉。以建中三年入灭。报龄七十八。其年九月迁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