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光仪( 李 )
僧广敷( 在家菩萨 同所计天殊 )
释慧空( 崔 )
丘延翰(翼之 )
僧翛然( 修然 裴 )
王仲丘
蔡隐丘( 希逸 行第 隐丘、隐石 )
释崇业(安国 )
释怀空( 梁 )
释慧明( 丹阳公 陈 )
僧智升( 耳 )
释楚金( 大圆禅师 下见金字 )
僧进平( 吴 )
僧守直( 坚道 )
僧希迁( 石头和尚 无际大师、无际 )
僧光仪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 【介绍】: 唐僧。琅邪王李冲子。武则天时冲以起兵复唐室而族诛,光仪方在襁褓,乳母负而匿之,后遇老僧剃度为僧。中宗复位,敕求琅邪王后代,光仪始自陈,诏令袭父爵,恳让,誓愿为僧,居法兴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宗室琅琊王子也。武后时。与越王起兵。得罪族诛。仪方襁褓。乳母窃负逃民间。且八岁。诏求之急。乳母惧与决舍去。仪独行。终以冻馁。依老僧落发于青龙寺。稍长经律通贯。习禅燕。自以为出家之乐。诚非世俗荣名利达。所可比也。会中宗诏访琅琊王后。仪因向寺主吐实。寺主大骇。即言之扶风郡郡太守悦其状貌。逼妻以女。不可。遽以闻。召见。诏使返服袭父爵。恳辞。愿守志自放丘壑。诏许之。仍听缮治兰若。领徒众以居。平生素爱终南山水之胜。自法兴诸寺之葺。而庵庐精舍。往往皆是。侍卫瞻候者。常数千百人。虽权要卿相。所不逮。亦其势然也。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集弟子垂训讫。北首枕肱。右胁卧而卒。弟子禀遗命。葬之少陵原南。复辟天宝寺于其地。以弟子世传守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光仪。姓李氏。本唐宗室也。父琅琊王与越王起兵。欲复本朝中兴帝道不克。天后族诛之而无噍类。仪方在襁褓中。乳母负之而逃。后数年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购之逾急。乳母将至扶风界中。鬻女工以自给。仪年八岁状貌不群神悟超拔。乳母疑遭貌取而败。且极忧疑。乃造布襦置钱于腰腹间。于桑林之下告之令去。敕搜不慢。吾虑俱死无益于事。汝聪颖必可自立。或一旦富贵无忘老姥。言讫对泣。仪恸不自胜。乳母从此而逝矣。仪茫然行至逆旅与群儿戏。有郡守夫人往夫所住处方息。俱此见仪群聚且貌俊爽。因而怜之。召谓之曰。郎君家何在。而独行至此。仪绐之曰。庄邻于此。有时闲戏耳。夫人食之又给之钱。乃解衣而内其钱。日暮寻径而去拟投村墅。遇一老僧。呼曰。尔小子。汝今一身家已破灭。将奚所适。仪惊愕伫立。老僧又曰。出家闲旷且无忧畏。小子欲之乎。仪曰。素所愿也。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树阴。令礼十方佛。归依常住佛法僧已。因削其䰂。又出袈裟以披服之。小大称其体。其执持收掩犹如几夏比丘。老僧喜曰。此习性使然。善持僧行。遂指东北曰。去此数里有伽蓝。汝直诣彼谒寺主云。我使汝为其弟子也。言毕老僧欻然亡矣。方知圣僧也。仪如言趋彼寺。主骇其言。因留之。经十年许。仪已洞明经律善其禅观。而属中宗即位唐室复兴。敕求琅琊王后。仪方向寺僧言之。时众大骇。因出诣扶风李使君。即仪之诸父也。见之悲喜。乃舍之于家。方以状闻。固请不可。使君有女年齿相侔。一见仪而心悦愿致情曲。仪恐慑而避焉。他日会使君夫人出。其女靓妆丽服。从者越多来而逼之。仪固拒百端终不屑就。绐之曰。身不洁。请沐浴待命。女许诺方令具汤沐。女出因闭关。女还排户。既不得入。自牖窥之。方持削发刀。顾而言曰。有于此根故为欲逼。今若除此何逼之为。女惧止之。不可。遂断其势投之于地。仪亦闷绝。户既不开。俄而使君夫人俱到。女实情具告遂破户视之渐苏。命医工舁归蚕室。以火烧地苦酒沃之。坐之于上以膏傅之。月馀疮愈。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有敕命驿置至京。引见慰问优赍丰洽。诏袭父爵。仪恳让。誓愿为僧确乎不拔。中宗敕令领徒。任置兰若自恣化方。仪性好终南山。因居法兴寺。于诸谷口造庵寮兰若凡数十处。率由道声驰远谈说动人。或山行十里间缁素侍者常数千百人。迎候瞻待甚于权要卿相焉。仪恒居寂定。或言将来事以决吉凶。必无差忒。人益归之。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先嘱累弟子。当谨护身口勿事諠哗。祖师意无别事。静则真法现前。此外提唱皆不获已。言极激切。因北首而卧。枕肱右胁著席而亡。此大涅槃之表兆也。遗言令葬于少陵原南。乃凿原成室而封之。柩之发也异香芬馥。状貌如生。祖车出城白鹤数百鸣唳空中。䌽云依约覆车数十里。道俗号咷多持孝服。所葬之地遂建天宝寺。弟子皆留而守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本唐宗室。父琅琊王。与越王起兵。欲复本朝。中兴帝道。不克。天后族诛之。仪方在襁褓中。乳母负之而逃。后数年。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购之逾急。乳母将至扶风界中。鬻女工以自给。仪年八岁。状貌不群。神悟超拔。乳母疑遭貌取而败。且极忧疑。乃造布襦。置钱于腰腹间。于桑林下。告之令去。敕搜不慢。吾虑俱死。无益于事。汝聪颖必可自立。或一旦富贵。无忘老姥。言迄对泣。仪恸不自胜。乳母从此而逝矣。仪茫然。行至逆旅。日暮寻径。拟投村墅。遇一老僧呼曰。尔小子。汝今一身。家已破灭。将奚所适。仪敬愕伫立。老僧又曰。出家闲旷。且无忧畏。小子欲之乎。仪曰。素所愿也。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树阴。令礼十方佛。归依常住佛法僧已。因削其䰂。又出袈裟。以披服之。小大称其体。其执持收掩。犹如几夏比丘。老僧喜曰。此习性使然。善持僧行。遂指东北曰。去此数里有伽蓝。汝直诣彼。谒寺主云。我使汝为其弟子也。言毕。老僧欻然亡矣。方知圣僧也。仪如言趋彼。寺主骇其言。因留之。经十年。仪已洞明经律。善其禅观。属中宗即位。唐室复兴。敕求琅琊王后。仪方向寺僧言之。时众大骇。因出诣扶风李使君。即仪之诸父也。见之悲喜。乃舍之于家。方以状闻。固请不可。使君有女。年齿相侔。一见仪而心悦。愿致情曲。仪恐慑而避焉。他日会使君夫人。出其女靓妆丽服。从者越多。来而逼之。仪固拒百端。终不屑就。绐之曰。身不洁。请沐浴待命。女许诺。方令具汤沐。女出。因闭关。女还排户。既不得入。自牖窥之。方持削发刀。顾而言曰。有于此根。故为欲逼。今若除此。何逼之为。女惧止之不可。遂断其势。投之于地。仪亦闷绝。户既不开。俄而使君夫人俱到。女实情具告。遂破户视之。渐苏。命医工舁归蚕室。以火烧地。苦酒沃之。坐之于上。以膏传之。月馀疮愈。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有敕命驿置至京。引见慰问。优赉丰洽。诏袭父爵。仪恳让。誓愿为僧。确乎不拔。中宗敕令领徒。任置兰若。自恣化方。仪性好终南山。因居法兴寺。于诸谷口。造庵寮兰若。凡数十处。道声驰远。谈说动人。或山行十里间。缁素侍者。常数千百人。迎候瞻待。仪恒居寂定。或言将来事。以决吉凶。必无差忒。人益归之。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嘱累弟子。当谨护身口。勿事諠哗。祖师意无别事。静则真法现前。此外提唱。皆不获已。言极激切。因北首而卧。枕肱右胁著席而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5—785 【介绍】: 唐僧。南燕人,俗姓郑。少依思浩出家。受戒后,游两京及嵩山、少室山,遇洛京荷泽寺神会禅师,大明禅旨。后住袁州阳歧山,终日瞑目,食野果度日,惟时与道士往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郑氏。南燕人。少依京师大德思浩出家。既登戒。游涉丛席。遇神会禅师于伊洛间。得曹溪别传之旨。绝江至宜春。营室于杨岐山。而挂锡焉。涧饮木食。终日夕。常坐不卧。地幽僻奇秀。参请之徒。始无与来往者。时有星冠羽帔之士。御鹤乘鸾以过之。谈论移𠷳而去。后化大行。户屦为满。竟唱灭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寿九十一。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广敷。俗姓郑。南燕人也。少依京望大德思浩下承乎法训。登戒毕游嵩少两京。遇神会禅师大明玄旨。至宜春阳岐山挂锡。是中峰峦积翠洞穴涉幽。芝菌之苗参于草奔。敷终日瞑目木食度辰。时有峨冠羽帔驭鹤骖鸾者。始则乍往倏来。后则登庵造膝。其仙客所到。必轻云薄雾随步而至。拥从者天丁力士令远去。对晤谈论移晷。其后道化既成。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入灭。春秋九十一云。 系曰。神仙道异谈论岂同乎。通曰。昔小有真人能谈空理。方诸山神仙建浮图者信崇佛道止不削染。号在家菩萨。又雪山诸仙善五明论求度者。同也。然其相似道必须甄简。若西域二十谛中五唯量五大与释氏法名同所计天殊。良难区别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崔氏。江陵人。父任陕之灵宝县。不幸而卒干官下。空居忧。乃投回銮寺沙门恒超出家。以报罔极之德。未几试经合格。听习敏利。因入嵩少寂禅师法会。而获记莂焉。州帅元公。颇知归向。召之。屡以疾辞。代宗皇帝。闻其名。诏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倾信。久之终于寺。春秋七十八。大历八年九月四日。遂迁全身于塔。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空。姓崔。江陵人也。家世儒雅奕叶缨緌。父任陕服灵宝县。空丁艰天属。坚请入空门庸报乳哺重恩。乃投回銮寺恒超下。授受经业三载诵通。及格蒙度听习敏利。因入嵩少遇寂师禅会。豁如开悟。乃回三峰于仙掌间。有道流绸缪论道。薄暮方散非止一过州帅元公。颇知归向召之。多以疾辞。或至必登元席。代宗皇帝闻其有道。下诏俾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倾信。后终于寺。春秋七十八。大历八年癸丑九月四日。全身坚固而迁塔焉。次南岳东台释元观。姓袁氏。长安人也。父为河中府掾。母兄为沙门甚敦道化。见观幼龄聪慧风标秀举有成人之度。因劝其出家。乃投兴善寺。诵经通利。五年得度。乃于律部俱舍二本涣然条理。后出游方登诸禅会。明悟真性如醒宿酲。遂趋衡山于东台而止。其道弥昌冥有所感。恒得神人密送供施。随其众寡不闻有阙。忽一日神现形再拜曰。我是此山檀越。常送薄供者。我身是也。观问汝何业所致。曰我前身曾称知识。体悟匪全妄受信施。坐此为神。偶师居此。我曹馈粮粗副私愿。今二十年已足。得遂超度。故来决别也。观化缘斯极。嘱累禅徒而终。春秋七十九。太和四年十月二日迁塔焉。
丘延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翼之。范越凤高弟。有文名,尝游泰山,于石室中遇神人,授《玉经》(《海角经》)。洞晓阴阳,依法选择,罔有不吉。玄宗开元中,诣阙陈说,拜亚大夫。有《天机》等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修然。唐僧,一说道士。俗姓裴,裴思训子。善丹青,工画山水。为人恢诞强学,纵情诗酒,晓解丝竹。玄宗开元中,尝夜醉卧街,犯禁,乃为诗曰:“遮莫鼕鼕动,须倾满满杯。金吾如借问,但道玉山颓。”官不罪之。卒年三十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裴,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楚州刺史裴思训之子。玄宗开元间僧人。一说为道士。性恢诞,好交游,喜诗酒,善画山水,妙解丝竹。开元中曾夜醉卧街而犯禁,乃作《渭川歌》,官不加罪。卒年39岁。事迹见《历代名画记》卷九、《大唐新语》卷一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全唐诗》存诗1首,署裴翛然。
王仲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沂州琅邪人。玄宗开元中历集贤修撰、起居舍人。曾上奏请并用《贞观》、《显庆》二礼,以纠典章差驳,诏允。迁礼部员外郎。曾参与撰辑《开元礼》、《群书四录》,有《摄生纂录》。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五
仲丘。沂州琅邪人。开元中历左补阙内供奉集贤修撰起居舍人。迁礼部员外郎。卒赠秘书少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曲阿人,名希逸,以字行,排行四。蔡希寂兄。玄宗开元间在世。历官缑氏主簿。工草隶,能诗。殷璠《丹阳集》收其诗,以为“体调高险”,“殊多骨气”。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隐丘(一作隐石,误),以字行,排行四。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弟希周、希寂皆能诗。玄宗开元间任缑氏主簿。事迹散见蔡希综《法书论》、《新唐书·艺文志四》《包融诗》注、《唐诗纪事》卷一五。有诗名,殷璠汇次其诗入《丹阳集》,称其诗“体调高险,往往惊奇,虽乏绵密,殊多骨气”(见《吟窗杂录》卷二六)。唯称其名为“隐丘”,按清宗廷辅辑《丹阳集》,据蔡希综《法书论》,以为隐丘即其四兄希逸之字(《宗月锄先生遗著八种》),可从。《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2。《全唐诗续拾》补收断句2。参见隐求。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初莫知所从来。俄偕弋阳道岸。依文网律师。究毗尼学。服勤罔怠。黉肆推为元长。夙与淄川恪齐名。而挺特刚毅过之。闻望之美。彻于宸冕睿宗朝。斥旧邸造寺。号安国。诏业居之。仍入承明殿薰脩。授上菩萨戒。施与优渥。时菩提寺。方治殿宇。业悉以所得助其役。盖其平生未尝畜长也。开元中。属微疾。顾弟子曰。吾数穷化尽。汝曹其谨循戒检。无令放逸。遂终于所居。西明寺之别院是。于澄照寔适孙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崇业。不知何许人也。初同弋阳道岸。学毗尼于文纲之法集。业之服勤淬砺罔怠。黉肆之间推居元长。与淄州名恪齐名。挺拔刚毅过之。美声洋洋达于禁闼。睿宗圣真皇帝操心履道。敕以旧邸造安国寺。有诏业入承明熏修别殿。为帝授菩萨戒。施物优渥。佥回舍修菩提寺殿宇。抑由先不畜盈长之故也。开元中微疾。嘱弟子曰。吾化穷数尽。汝曹坚以防川无令放逸。语讫终于所居寺之别院。业即南山之嗣孙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出蜀之阆州梁氏。幼得度于乡里耆阇山之广福寺。既禀具。游方见大寂于钟陵。获记莂焉。后挂锡彭城安丰山燕默。未尝干谒。而施者自至。不数载卒。成大伽蓝。间有僧乘空而造其居者。昼夜绕垣墙行不辍。而莲华辄随步以生。见者异之。如是阅数日。遽辞空曰。却后三五载。当复此相依附矣。遂乘空去。兴元元年。空示寂。寿八十八。长庆元年二月。始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怀空。姓梁氏。阆州人也。幼适本州耆阇山广福院削染。得戒之后游方慕学。于大寂禅法洗然明畅。后至彭城安丰山挂锡。宴默不数载间成大伽蓝。尝有一僧乘空而至。绕垣墙不息。或蹑莲华或时履地。人或瞻睹。数日之后礼辞空。且曰。我三五稔却来依附。言讫不见。空以兴元元年灭度。春秋八十八。长庆元年二月方迁入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汉太丘长陈寔之后。晋永嘉南渡。曾祖仲文佐命于陈。封丹阳公。祖令双溪谷熟二县。考令兰陵。遂家焉。明则兰陵产也。丱岁舍父母出家。受具习律。叹曰。自神禹以功有天下。而刑戮滋生。伯成子高弃其诸侯以耕。而况我辈之学空寂者乎。纷纷诤论。一何至于此极哉。乃诣方岩究心法。天宝初。将游五台。会淮汴阻兵不果。仍筑兰若三所于宛陵之石门。先是其地苦虎狼之暴。俗尤嗜弋猎。自明以慈悲化摄。皆革心不相伤忤。五年戾止鱼陂。时有瑀公。神异僧也。见曰。南祖传教菩萨。来何晚也。他日与登鱼陂之颠。见东南有峰。秀拔可爱。因指以谓瑀公曰。告宿缘在兹。庶几其可得乎。八年诏天下度人。州将韦南金。举明高行。黑白状请。隶州之宁化道场。明辞。改隶佛川。即鱼陂所望之峰也。按郡志。地故梁吴筠宅也。昔有于青山之南。斸出古佛二躯。而水随以腾涌。由是其地得名。旁有吴王古祠。巫以祸福撼闾里。致血祭。明至泊舟祠下。风雨骤作。林木屋瓦飞折。顷之霁。一伟丈夫。前拜。谒受戒。且请徙道场其地。及道场之徙。偶获铜盘土中。盘底铭慧明字。建中元年正月十二日。示疾以逝。寿八十四。腊五十一。树塔于寺之西山。而葬灵舆焉。得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幼平颜真卿。独孤问俗杜位裴清。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慧明。俗姓陈氏。汉太丘长寔之后。世居颖川。永嘉南渡祖为司徒掾。曾祖仲文有佐命于陈封丹阳公。祖为双溪谷熟二县令。考为兰陵长。乃为兰陵人也。明母氏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恶履于荤园口不尝于鲜器。神梦髣髴如闻法音。既而诞焉。年渐及丱方祈舍俗。父母偕听。至受具时即开元七年也。习学律藏尝谓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遁焉。吾虽不舍律仪而恶乎诤论纷纷。若心印心之法。至矣哉。乃西诣方岩顿开心地。天宝中有愿于清凉山。淮汴阻兵明即旋策与禅客遇同游宛陵。于上石门置兰若三所。有大[虥-儿+巾]来扰如抚尨焉。时荐饥。群盗欲至必号呼先告。往往有徵焉。先是此乡好弋猎。明化之皆焚罝网器仗矣。至天宝五年爰止乎鱼陂道场。有瑀公者。白土史宗之流。迹迩行辙世莫之识。始相见曰。南祖传教菩萨来何晚耶。他日同登鱼陂峰顶。见东南有山苍琅独秀。谓瑀公曰。吾与此山宿有缘矣。天宝八年有制度人。州将韦南金举高行黑白状。请隶名州中宁化道场。明固辞改隶佛川。即畴昔鱼陂所望之峰。梁吴均故宅之所。地志云。青山南掘得古佛二躯。莫知年代。获像之地灵泉涌起。因名佛川焉。泉侧有吴王古祠。风俗淫祀滥以牺牲。于是明夜泊庙间雷雨荐至林摧瓦飞。顷之雨收月在。见一丈夫容卫甚盛。明曰。居士生为贤人死为明神。奈何使苍生每被血食。岂知此事殃尔业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为之。礼忏再三。因与受菩萨戒。神欣然曰。师欲移寺。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宫。后果移寺于祠侧。获铜盘之底。篆文有慧明二字焉。建中元年正月示疾。其日庭水春染山雨昼冥。猛虎绕垣悲啸而去。十二日奄然长往。春秋八十四。僧腊五十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寺西山焉传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三人也。若鹙子采菽之伦也。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幼平颜真卿独孤问俗杜位裴清深于禅味。俾昼公为塔铭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居长安西崇福寺。学大小乘,尤善毗尼宗。以《大藏目录》真伪相乱,乃于玄宗开元十八年撰《开元释教录》。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智升。开元中崇福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未详何许人。悬解二乘。尤善毗尼。然于著述盖出天性。每以大藏之目。虽有聂道真道安明佺等。所撰晋魏汉等录。亦姑以记其翻传岁月。人物名字耳。若其同本异出。以一为二。以旧为新。后先浑淆。真伪杂滥。则其过不可枚举。乃于开元十八年庚午。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其甄别之至。遂能黜江泌女子之文。以塞妖忘之源。后有作者如圆照之贞元录。犹相去远矣。又续道宣内典录一卷。靖迈图纪一卷。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智升。未祥何许人也。义理悬通二乘俱学。然于毗尼尤善其宗。此外文性愈高博达今古。每慊聂道真道安至于明佺宣律师。各著大藏目录记其翻传年代人物者。谓之晋录魏汉等录。乃于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最为精要何耶。诸师于同本异出旧目新名。多惑其文真伪相乱。或一经为两本。或支品作别翻。一一裁量少无过者。如其旧录江泌女子诵出经。黜而不留。可谓藻鉴杜塞妖伪之源有兹独断。后之圆照贞元录也。文体意宗相岠不知几百数里哉。麟德中道宣出内典录十卷。靖迈出图纪四卷。升各续一卷。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程氏。其先广平人。今占籍京兆之盩庢。母高氏。夜梦佛。有妊。七岁薙落。十八诵法华通大义。三十誓建多宝佛塔。用工之际。玄宗梦见楚金字于虚空中。诘朝遣使召问。乃为成之。且增其级。又于翠微悟真二寺。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栖遁于此。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右胁而逝。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楚金。是臣得戒和尚。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年。僧等六时礼诵。经声不绝。已历四朝。未蒙旌德。奉诏谥大圆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楚金。程氏之子。本广平郡今为京兆之盩厔人也。母高氏夜梦诸佛。因而妊焉。生实法王之子也。行素颜玉神和气清。七岁讽法华。十八通其义。三十构塔曰多宝。四十入帝梦于九重。玄宗睹法名下见金字。诘朝使问罔不有孚。于时声腾京辇。遂慕人构塔。累级而成。有同反掌。尝于翠微悟真扪萝灵趾。乃曰。此吾栖遁之所。遂奏两寺各建一塔。咸以多宝为名。此外吟咏妙经六千馀遍。宝树之下髣髴见于分身。灵山之中依俙觌于三变。心无所得舌流甘露。瑞鸟金碧栖于手中。天乐清泠奏于空际。凡诸休应皆不有之。乃曰。法象王之法驾。回人主之宸眷。承明三入扬法六宫。后妃长跪于御筵天华分散而不著。明皇题额肃宗赐幡。岂荣冠于一时。亦庶几于佛在也。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灭焉。薪尽火灭雪颜如在。昭乎上生于安养之国矣。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天子悯焉。中使吊焉。敕骠骑大将军朱光晖监护。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之。初金髫年写法华经。不衣缣缯。寒加艾纳而已。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随象王之子也。紫阁峰草堂寺飞锡碑文。吴通微书。至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尚。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祀。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以历四朝未蒙旌德。敕谥大圆禅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9—779 【介绍】: 唐僧。京兆人,俗姓吴。早年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通诸经论。后于洛阳遇荷泽神会,遂归依禅宗。后住唐州西隐山。刺史郑文简请入城讲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京兆吴氏子也。蚤岁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风表端雅。诸大经论。皆所研究。临文消释。听者忘倦。后于洛下。遇荷泽会师。悟心法。叹曰。吾今日乃知从外得者。皆非也。至唐州居西隐山。刺史郑文简。迎入城中举唱。领指者众。及灭年八十一。大历十四年三月。塔于山中。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进平。姓吴氏京兆人也。早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风表端雅。诸经大论皆所研寻。销文鍊注令人乐闻。末思禅观。于洛下遇荷泽会师了悟。且曰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难乎哉。后至唐州遂居西隐山。刺史郑文简请入城阐扬宗旨。示灭年八十一。大历十四年三月入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0—770 【介绍】: 唐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范,字坚道。依苏州支研寺出家。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复游方寻礼,历二百余郡。从善无畏受菩萨戒,从普寂传楞伽心印。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举高行,隶名大林寺。代宗大历二年,移住杭州灵隐寺。浙中名僧,多从之受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坚道。姓范氏。钱唐人。齐信安太守瑝八叶孙。既薙染。遂依苏之支硎寺圆大师。受具戒。登坛之夕。独见光长丈馀。久之乃灭。盖其得戒之相也。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乃遍礼天下圣迹。以博所闻见。寻从无畏三藏。受菩萨戒。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论二十过。南山律抄四十过。始愿诵华严经。即于中夜梦。神人以一珠施之。觉而惘然。如珠在握。旋入五台山中。揽阅凡二百过。以毕其愿。且披大藏三过。开元二十六年。诏举高行。因隶贯庐山大林寺。大历二年。移藉天竺灵隐峰。五年三月。寓止龙兴净土院。谓其徒曰。夫至德之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然彼欲以长绳系白日者。岂足以同语此哉。以其月之二十九日。告终。寿七十一。腊四十五。建塔以窆。门人皎然如昼为之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守直。字坚道。钱塘人也。姓范氏。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玄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所受具足律仪。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持久方灭。盖得戒之验也。后抵江陵依真公。三年练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迹所至无不至焉。见无畏三藏为受菩萨戒。闻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二十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雨大小双机。在乎圆音未尝少异乃立愿诵华严经。还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追夙心也。宏览大藏经三过。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俗道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示其心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景落桑榆岂淹久也。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终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度人多矣。显名者洞庭辩秀湖州皎然惠普道庄会稽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昼公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卒谥无际大师。《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传》卷九有传。《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端州高要人。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属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著《参同契》,为世所称。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厌恶荤血。及生岐嶷。异群童。既冠重然诺。色气和易。性刚悍。为人所畏伏。乡俗多淫祀。顺时率椎牛酾酒。歌舞丛祠中。以祈福。而迁往往毁丛祠。夺牛纵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尝有灾祸。近远由是稍信。寻趋曹溪。礼大鉴。鉴器之。因曰。苟欲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迁笑曰诺。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开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罗浮而归。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游池水中。觉而自喜。曰。龟灵智。池性海。兹吾与师。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迁复往承之。当是时。思公之门。学者莫之计。思公指迁语人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造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如台。绝出物表。迁就结庵。以居其上。世因号石头和尚。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曹溪之徒也。犹曰。石头真师子吼。师子儿闻能无勇猛。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答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答谁垢汝。机敏而当。皆此类。广德二年。门人请下居梁端。时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云。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寿九十一。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共建塔于东岭。塔成之三十年。当长庆中。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元尚祖风。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轲追迎前烈。为文其碑。谥无际。塔号见相。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希迁。姓陈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怀孕不喜荤血。及生岐嶷。虽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其理焉。闻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迁乃直往大鉴。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为我弟子当肖迁。[这-言+(占@口)]尔而笑曰。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是年归就山。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觉而占曰。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邪。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又摄衣从之。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及迁之来乃曰。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皆曹溪门下。佥谓其徒曰。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焉。或问解脱。曰谁能缚汝。问净土。曰谁能垢汝。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僧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相与建塔于东岭。塔成三十载。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钦尚祖风。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长庆中也。敕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