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204  205  206  207  208  210  211  212  21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超炯(参唯 )
释道足(大藏 韩 )
僧元璟(借山、以中 晚香老人 通圆 )
僧智藏(竺堂 )
释书祯(静观 王 )
释今从(净起、山农 云子 )
释古行(克躬 )
释大汕( 石濂、石莲 )
释正会(道光 刘 )
释行珍(天竺 别称 于众曰 )
阎若璩(百诗 潜丘 )
僧成鹫( 颛恺 趾麟、即山、迹删 光鹫 诸生 )
释今辩(乐说 麦 )
释兴祥(桂昌 熊 )
释净极(达一 曹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又超炯,字参唯。亦得法于雪峰亘。后居漳之天柱,建之武夷,晚隐泉州安溪之妙峰。复结茆紫溪山中,竟终于此。炯赋性孤硬,律身苦严,耿介卞急,见稗贩阘葺,污蔑法门,必痛加诃斥。缁素之伦,敬而禅之。凡所挂锡,则檀信向慕,为筑精舍,意有不可,飘然长往,不系情去留。性喜施与,不蓄长物,贞风峻节,砥砺末流。及将减度,忽至清溪,与所知好李太史在明,䛡别殷殷,但言遣游,莫喻其旨。归而取生平著作文字,悉燔弃之,洎然而逝。阇维,顶骨不坏,时康熙乙巳五月二十二日,释超弘、如幻,并铭其塔。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道足,字大藏。姓韩氏,昆明人也。年十六投鸡足祝发,师事兰宗。受具于野愚,愚导之参学。时江淮间法席之盛,无如金粟博山。乃首谒金粟,颇邀奖劝。继归博山,勤研数载,遂获證许。但博山道范崇高,法门严峻,不轻付授,而身后留六偈,传六弟子,道足其一也。明季中原荒乱,避地百粤,阐化蛮服。时尚书熊文灿聆其清问,迎之东粤,主七星岩。已而归滇,复栖鸡足。癸巳,蜀王入山访求高行。或贸然应召,王问:“达摩面壁作么生?”僧答不称,将毁其寺。后闻寺有道足,我法双空。欲相證明,召之不赴,枉驾就之。复举前问,道足应声曰:“待个英雄来触机。”王即下拜曰:“是吾师也。”法以不灭。清康熙初,主昆明白衣庵。庚戊七月二日示微疾,与诸弟子诀别,申言明心见性之旨甚悉。鸡既鸣,端坐,索茗再饮而终。龙眠方咸亨为之序录,方孝标铭其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浙江平湖人,字借山,号晚香老人,初名通圆,字以中。早年出家。工诗,平生游历南北,诗体屡变,而以清雅为宗。居杭州时,曾结西溪吟社,与诸名流唱和。有《完玉堂诗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六
元璟,字借山,号晚香老人。初名通圆,字以中,平湖人。化成庵僧。有《完玉堂集》。
清诗别裁集
字借山,浙江平湖人。○借山以诗受圣祖知,居京师久,后放归。丙午岁,与予遇于天宫佛寺,名流咸在。时炎月,借山裸裎指予曰:“此即长洲沈生耶?”既出诗藁相质,为点出败阙几处,辄心服。别时整衣送半里外,知非一例傲岸者也。惠天牧学士不轻许人。向人每称借山,即诗品可知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江西安福人,字竺堂。康熙五年,重修庐陵崇恩寺,因辑《崇恩志略》。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书祯,字静观,姓王氏,禄丰人也。父曰之麟,母高氏。家世儒素,少习帖括,颇赡文思。忽绝尘想,欲求出世法,遂从翠峰西林寺心田祝发。晨钟暮鼓,梵呗灵文,无寒暑间,内典既彻,志在参学。滇俗士子多之圣水三潮,若见金蟾,便喜形于色,以为科甲之兆,灵应不爽。祯亦往观,曾不移晷,蟾即浮出,三足跃跃,金色有光。因自忖曰:“吾志禅那,今睹此,岂非法门有望。”遂南循黔楚,道汉黄豫章而之金陵。时明崇祯甲申,祯年二十六,三昧寂光方开坛于长干报恩寺,祯与戒焉。长干旧有浮图,耸拔霄汉。祯尝经其下,复睹顶上,紫燄飞腾,光映云霞,心窃异之。因问一僧,僧曰:“奇哉,希有!此世尊舍利最胜顶光也,人所罕觏,子今睹此,得非精诚感格乎?”即约同戒五百馀人共礼之。已而䌛白下诣中峰,历抵讲肄,兼叩禅宗。虽一时禅教诸匠许为法器,而阐精穷年,终以律学为归。及三昧灭度,忽焉三周,思法乳之恩,申扫塔之念。飞锡虞山,托钵钱门,岂知搆异隙于防弁,中奇殃于宿对,然处之坦如。日持《普门品》、《大悲咒》,而罗网涣释,由是异迹著于一邑,声闻播于三吴。说此横逆,依止宝华,严净毗尼,纂修律部。见月弘戒,每届临坛,或任教授,或司羯摩,左之右之,辅翼有年,而僧伽黎之付,盖有自矣。后卓锡楚州湖心寺,求戒者接踵,因慨然曰:“曲成后学,实乃绍隆佛种,何郤为?”于是首传戒于雎宁普济,继说戒于淮阴准提。复弘戒于山阳大悲院。无何,见月书迎还山淮郡净土禅林本祯,创为律堂。丁巳冬,迓主丈席,遂弘法化。时大中丞帅公佩服高风,深心爱护,麾下军民莫不尊亲,依若慈母。戊午春,京口诸山请说戒于避风馆。后因见月示寂,归山省视。蒲坐未暖,复有真州荐绅迎主五台。春冬传戒,夏则安居,学者从之,如水赴壑,得戒者千馀。复建五楹大殿,鸟革翚飞,新立三圣法像,圆满庄严。由是道风丕播,遐迩均瞻,王公卿相聘自都门,太守邑令亲为促驾,人所羡忻。祯反郤之,视名利网,虚空粉碎矣。虽年登古稀,而闳阐法海,衣被后来,终不辞劳。著有《随机羯摩疏钞》六卷,《毗尼甘露择要》十卷,《律学日云要本》、《教钵轨式》、《历代律祖略传》各一卷,方纂辑《羯摩疏钞》将成日,梦礼宣祖塔,以为积诚感应云。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从,字净起。番禺人。俗姓李,二严大师长子,原名云子,字山农。贡生。从素持梵行,居俗时与天然禅师结净社。清圣祖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始随禅师薙染,命典教授。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粤诗
古行(?—一六七六),字克躬。顺德人。循圆通公族弟。入雷峰脱白受具,清圣祖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坐化。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江南苏州人。俗姓徐,有时托言姓金或龚,字石濂、石莲。康熙初主广州长寿庵,以收租米所得为资本,经营海外贸易。曾赴安南说法。好为惊世动众之事,如求雨、止雨之类。喜与名士往来,与潘耒、屈大均都先有交往,继又交哄。后被地方官驱逐离粤,在赣州居山寺,皈依者甚众。康熙四十三、四年间,被江西巡抚李基和逮捕,押解回籍。至常山病死,年七十余。工诗善画,制器亦精美。有《离云堂集》、《离云堂近稿》、《海外纪事》等。
清诗别裁集
字石濂,浙江嘉兴人。
沧海遗珠
释大汕(约1636-1705)本姓徐,字石濂,江南吴县人,主广州长寿庵。其诗清丽,著有《离六堂集》,《离六堂近稿》。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正会,字道光。姓刘氏,永宁人。母李氏,慈心爱物,勤苦自持。会生而性质刚直,朴实持重,志趣高超,有不可一世之意。年十二,便尔离尘,为安国寺果从所抚,及长披度。从能隐法师听讲《楞严经》,听未竟,忽焉开敏,识力慧心,自异群侣。清顺治七年,玉光老人说戒广济,会拜受焉。尔时缁众云集,日给浩繁。会因辞去,归至汾上,见田庐榛莽,耆旧凋零,断井颓垣,离离禾黍,低个久之。盖兵燹之馀,流冠蜂聚,燕赵卫晋,残破尤甚,乃思南游,从事参究。于是泛长江,浮震泽,往来金陵铁瓮间,徘徊于玉峰鉴湖之上,登高四望,满目烽烟,凭吊欷献,怅然自失,由是复折而北,历齐宋鲁魏,遂造五台。时顺治十八年也,其在台山,退然自处,不异于人,人亦鲜知者。尝独寻幽胜,自为禅悦。时逢暮春,涧豁草绿,徐步梵园,荒蔓四围,路径皆没,方举袖拂草藉茵为坐,忽见空中金光数丈,瑞云晻映间,若文殊宝相半隐半露,顷之屹然前立。会惊愕下拜,俄而一片紫霞,从东飞来,与之西去,金光遂灭。因以白众,众多疑之,然会生平无戏言,知不诬也。既感瑞应,益自愤发,行般舟三昧,百日持诵,精进勇猛,无前回向,西方直欲,与佛齐肩。康熙元年,复入广济为西堂首座。十年,说戒信安。又应宗师府万寿戒坛两期,无少暇。十五年,云光游盘山,不返广济,虚席几一载,监院乃迎会入主方丈,以振寰为阇黎。振寰者,燕台华胄,恬澹性成,而虔于礼诵,娴于词令。辛酉岁圣祖幸临,迎至藏经阁下,便问何处法腊几何,会但对曰:“晋人,年七十。”圣祖熟视之曰:“殊健在。”及入丈室。顾问《般若经》卷数。会未及应,阇黎代对之甚悉。盖圣祖万机馀暇,颇究心内典,知此经本八百卷,乃试问之,阇黎初对以六百卷,及再诘问,乃曰:“二百卷实相般若,亦在此中。”由是嘉叹,知为积学。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珍,号天竺,姓陈氏,上海人。少聪颖多能,尝从人贸迁,舟行遇盗,投之水中,为渔者所救得苏,因求出世,脱离尘扰,礼无海学薙染。时年十八,参箬庵于南涧,示以未生前话,长跽请益,箬庵拊掌者三,珍才起立,即喝出,愕焉失措,疑不去心。年二十,圆具于瑞光,侍古南扫塔天童,因阻兵不能归,寄迹显圣,坐不语禅,念大事未明,愤郁致疾。一夕气绝,众僧讽经,有一僧抚其胸曰:“速往西方去。”珍忽苏,瞿然顾视曰:“此身是何所在?”众皆惊悚。病愈还涧,箬庵随命侍香夹山,于赵州勘台山婆子䛡下,顿彻古今公案源委,呈偈机缘,载在语录。箬庵印以偈云:“吹毛不犯当头令,出窟金猊果俊哉。”又称于众曰:“珍虽年少,悟处确实,法门令器。”珍闻之,痛自鞭策。箬庵命掌书记,始垂记莂。复诘高峰六问,珍一一著语,箬庵解颐,自题其像授之。已而结茅昼眉泉。及箬庵寂,奔丧建塔,更栖蕲州大潜。戊戌冬,出主菩提寺,三载迁德章。丁未夏,应洸禅之请,继席南涧。弘觉禅师为法派尊宿,每以古德应庵相拟,而念湖州道场为最初祖庭,宜兴之。龙池为天童磬山两宗所自出,邮书劝驾,皆以为非珍不克胜任。珍既至,重饬旧规,彻夜禅堂,策励勇猛,宗风一振,善权龙池。伊迩甲寅之难,乐安禅师塔燬于火,珍从灰烬中负灵骨归。迄难定,复造窣堵拟于旧制。无何,銮辂南巡,驻跸夹山。珍雍容晋接,庭柏奏对,天颜大悦,宠赍有加。将寂之日,法雨泉岩石崩裂,林竹枯瘁。生平九坐道场,说法十二会,开堂三十七年,前后四住理安,道风孤迈,学子非谋道真切痛念生死者不敢登其堂。所至随机接引,辨才无碍,自奉甚薄,一衲补缀终身。至若南涧,则殿宇寮舍,焕然一新。得法弟子三十人,南北称大宗师者,强半出其门。寿七十一,腊五十三,祥符令遂安毛际可为撰塔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6—1704 【介绍】: 清山西太原人,字百诗,号潜丘。阎修龄子。二十岁时,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疑为伪书。探讨三十余年,尽得其症结所在,成《古文尚书疏證》一书。康熙间以廪膳生应博学鸿词科试,未中。后从徐乾学修《一统志》,久居洞庭山书局。长于地理,于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诗亦雅丽。有《四书释地》、《潜丘札记》、《日知录补正》等。
晚晴簃诗汇·卷四十六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太原人。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有《潜丘劄记》。

人物简介

全粤诗
成鹫(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清诗别裁集
字迹删,广东番禺人。著有《咸陟堂诗集》。○上人姓方氏,本名诸生,九谷先生弟也。中年削发,不解其故,然既为僧,所著述皆古歌诗杂文,无语录偈颂等项,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拟之于古,其惟俨、秘演之俦欤?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又成鹫,字迹删,番禺人。父国骅,明季举于乡鼎革,后隐居授徒。成鹫年十三入学,后为名诸生。年三十五丧父,感念无常,别母学佛于鼎湖,晚栖大通古寺,号“东樵山人”。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藩使王朝恩,学使樊泽达,给事郑际泰盛誉之名,益显诗文最富,所著《咸陟堂前、后集》,识者谓其笔响风雷,崩山立海,凡蛮烟黑雨,渴虎饥蚊,草木离奇,剑啸芒飞,直归纸上。浙西陈元龙谓其文发源于《周易》,而变化于《庄》、《骚》,涵互呈豁,辨才无碍,诗在灵运、香山之间,时人以为非阿好。成鹫戒律精严,道范高峻,与贵人游,以宏鬯道妙为本,他无所及,遇人有所咨请。瞑目趺坐,寂然若无闻焉,年八十馀卒。

人物简介

全粤诗
今辩(一六三八—一六九七),字乐说。番禺人。俗姓麦。明桂王永历十四年(一六六〇)雷峰受具,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主海云、海幢两山。三十六年(一六九七)示寂长庆。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九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兴祥,字桂昌。姓熊氏,吉安人也。母㝱老僧投锡,惊寤而生。幼好静坐,性根不凡。年近富强,父母并逝。遂北游淮郡,剃度于菩提社隐名,受具于宝华山见月,寻依极乐湛一。荏苒十载,忽焉辞去,南参报恩大觉国师。凡名山大川,流览几遍。或谓:“风尘奔走与匿迹潜修,两相县殊,不知道无不在,感无不通,动即静机,事为心印,其中真谛,非可泛测。”祥胸无蕴宰,故自去来,而不方物。后还山,力般舟行百日,豁然超旷,会委逢源,不可埃岸。适有不器禅士,来自都门,谓:“念佛不离参禅,参禅不碍持戒,百千三昧不出心地一法。”祥即恍然曰:“戒体圆明,德性空寂,反观本源,空性亦灭,了无持犯,是即心地法门。若存一念见开知觉,便名破戒,况馀念耶?”器与湛一,闻言首肯,默印心许,遂居首座。自是严究毗尼,精研广律,服勤十载。甲子冬,湛一寂后,继主法席,四方缁流,喁然向化,日盈千指。祥克己以廉,接物以宽,务持大体。至于殿阁轮奂,田园增广,犹其馀也。以康熙六十年辛丑十一月八日示寂,寿八十四,坐夏四十七,传戒二十七期,塔于县北五华顶。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净极,字达一。姓曹氏,兖州人也。明崇祯甲戌,游南岳,从学明落发,后参诺诺大师有悟。清康熙癸卯入滇,初至临安,修迎恩寺。庚戌居鸡足,重建迦叶殿。寂于戊午冬,年五十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