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96 197 198 199 200 202 203 204 205 下一页
释僧清(字 满月 杜 )
释行昱(字 晓庵 号 无隐 叶 )
释函是(字 丽中、天然 号 丹霞老人 曾起莘 )
释函是(字 丽中、天然 曾起莘 )
释海华(字 藏林 邓 )
释今儆(字 敬人、智藏 虬起 )
释宏济(字 益然、沐日 号 吴山 汪 )
释明旷(字 公郎、公朗 )
僧性聪( 连 字 憨璞 明觉 )
释方志(字 观如 马 )
释清宣(字 法雨 王 别称 滇南宗匠 )
释超况(字 重眉 蔡 )
释通醉(字 丈雪 李 )
方以智(字 密之、无可、药地 号 鹿起、有药枕、弘智、愚者大师、曼公、龙眠愚者、浮山愚者 大智 方以智 世称 药地和尚 )
其它辞典(续上)
释亘信(字 行弥 蔡 福星 )释僧清(字 满月 杜 )
释行昱(字 晓庵 号 无隐 叶 )
释函是(字 丽中、天然 号 丹霞老人 曾起莘 )
释函是(字 丽中、天然 曾起莘 )
释海华(字 藏林 邓 )
释今儆(字 敬人、智藏 虬起 )
释宏济(字 益然、沐日 号 吴山 汪 )
释明旷(字 公郎、公朗 )
僧性聪( 连 字 憨璞 明觉 )
释方志(字 观如 马 )
释清宣(字 法雨 王 别称 滇南宗匠 )
释超况(字 重眉 蔡 )
释通醉(字 丈雪 李 )
方以智(字 密之、无可、药地 号 鹿起、有药枕、弘智、愚者大师、曼公、龙眠愚者、浮山愚者 大智 方以智 世称 药地和尚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亘信,字行弥,姓蔡氏,浯人也。父惟和,母李氏,梦大星入怀及诞,亘小字福星。年十二,闻梅山止安九族生天语,欣然慕之,欲报劬劳,白于母,母不听,后病热极危,许舍出家,即愈。年十七,从止安薙发,尝见雪山书寿昌塔铭,知有宗门事,寻居漳之长泰石狮岩,偶值中秋,止安到岩,方设饼煮茶,忽举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是同是别?竟日思惟,“欲云同,机用各别;若云别,道岂有二?”终未能决。一日,负米登山,忽忘身世,成一偈曰:“行住原非我,棒喝不是他。一筐云门饼,好下赵州茶。”方知古人真参实悟,语不我欺,乃发足游参。首造鼓山,叩博山无异,令看父母未生前语,顿起疑情,值狮林师出,因询林曰:“适来所问是何意旨?”林曰:“一块石,一块砖,两相撞。”乃从结茅于芙蓉山,居顷之,复回鼓山受具,时年二十四。八月解制,乃还温陵掩关于葵山牛眠室,昼夜提撕。二七不眠 ,亦不依倚。后闻密云晤开堂于黄檗,以书乞示,即取来书转语作复云:“但见横尸遍野,即便知恩有地。”亘已爽然若失,已而复掩关于南安圭峰报亲寺之东庵。曾忆僧传晤以“薰风自南来”语,勘验学者,思之未得。值六月扫地关中,汗下沾衣,忽尔清风徐来,举体庆快,乃怕掌曰:“好个出身处,时人不知,时人一知,汗透满衣。”适金粟费隐继席黄檗,乃驰书陈其所见,答云:“未见有本分语,而通本分消息。”遂启关直诣黄檗,问费曰:“昔临济会下,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一喝,僧问临济:还有宾主也无?济云:宾主历然。祇如两堂首座未下一喝时,还有宾主也无?”费云:“两眼对两眼。”礼之而退。费问:“如何是汝本分句?”亘曰:“今日晴。”费云:“我不问晴。”再道:“昨日雨。”费云:“汝自己亲切上何不道一句?”亘举拳,费云:“离郤此手,别道一句。”亘曰:“鼻孔大头垂。”费肯之。亘拟再进语,费连捧挥出,立于侍寮如卓地露柱,生平所得所悟,前后际断。及结冬,费先垂语,举“古人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试向此处作一偈看?”亘呈偈曰:“数载觅心不见心,承师捧下且翻身。一生伎俩从斯丧,赢得条条一个人。”自是机缘峻峭,当仁不让。乙亥腊月八日,始付拂子,时年三十二。崇祯九年,温陵檀越请住南安大罗山栖隐禅院,戊寅春,往金粟省费,复回黄檗助隐元建兴大殿。壬午冬,费遣专使赍源流祖衣付之。举示众云:“此是小僧生平,直不藏曲,须知当败阙处,正是得力处。凑泊不上处,正是立地处。久立。”其自叙艰辛如此,有语录三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僧清,字满月。姓杜氏,山左人,不详其邑里。少读书,习举子业,博通经史百家之学,其于正心诚意,尤所阐究。不乐仕进,弃之出家。后参禅于京都卧佛寺岫禅师,听讲诸经,不违如愚。岫问之曰:“汝识字乎?”曰:“未也,愿学之。”岫曰:“既不识字,可司楼上钟。”然心知为大器,欲历试之也。于是,晨昏是职,应期无爽。是时法会盛行,讲席众多。都中若慈慧、慈悯、千佛、卧佛诸寺,皆名僧据坐,善信如云。清于鸿乌间代,窃往观听,方过慈慧,又趣慈悯,旋至千佛,三番听受,复还本寺。鼓鼓钟钟,日夕奔奏,自忘其疲,如是者六年。及岫示疾,众询继者,岫瞿然四顾,曰:“撞钟者安在?”乃命侍者,以衣钵持付钟楼,清遂主卧佛讲席。明崇祯二年,恒明方居玉泉山,徒侣麇集,众至六千,思敷讲座,以资化导。乃迎清入二圣庵讲《华严疏钞》、《涅槃》诸经,间以《左史》、《庄》、《骚》,秦、汉、六朝、唐、宋诗文,十馀载未尝少倦。尝遭饥馑,绝粮数月,日食糠秕,莘莘学子,犹不舍去,其相得如此。所居之地,恒感奇瑞,皆不告人。晓起盥沐,盛水铜盘,每至冬初春馀,天寒欲冰,其中辄结异花,或莲或梅,及桃杏之属。逐日更易,形状不一。大内闻之,遣使索观,侍僧持铜盘献。自玉泉山二十馀里,始达宫禁,而冰花不释。皇后传观,侍嫔皆呼万岁。因赐供物,赍予甚厚,都中传为神异。清但笑曰:“此偶然耳,何足怪也。”由是四众感慕,襄城伯李国祯,司礼监王之臣曹化淳,咸相皈依。大清龙兴,入据燕都,既殄流贼,遂黜明命。然崇尚佛法,终召天和,平定区宇。时恒明已入广济,复迎清讲《护国仁王经》,八王无不敬事。顺治二年,一日从容语恒:“明日吾将返二圣庵,作西归计矣。”初至玉泉山时,临水登山,赡顾裴回,指示人曰:“此地峰青耸秀,流东曲绕,颇饶幽胜,吾将老焉。”至是,果寂此山中。弟子环侍,以膝示之曰:“昔在卧佛时,跪讽《华严》于瓦砾中,不施蒲团。今年已七十馀,膝上肉瘢犹在也。汝曹勉之。”端襟就化。所遗铜盘,后虽遇冰,不复结花。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昱,字晓庵,号曰无隐,姓叶氏,龙游人。寄迹吴门,三岁失怙,母程氏训养成立。自幼纯笃,情殷报母,力持疏食,偶见杀生,闭门驰去。一日,读《六祖坛经》,知有宗门事,遂参密云于金粟。及冠,将昏,遁入磬山,求天隐剃度,开示谆切,而亲属追寻,忍泪别去,远走天台至莲花峰,礼肇心老宿芟染,即圆具于天童。闻通问开法南涧,投诚参考,每入室痛棒厉喝,不假词色,身心自觉纯一。尝因激发,立五大誓,以大事未明,不出山、不语、不卧、不加衣、不看书。自夏徂秋,力行不倦,一夕,月下独坐,忽内外洞彻,皎如冰盘,向所疑处,澄净无滓。出山省母,又劝还俗。复潜渡江,参石奇于昭阳。未几,以母老复返吴门,持钵奉养母终,更上南涧研究古今差别,得大自在,寻付衣拂。无何,通问迁竹林,分座说法,万指铿锵,屡以南涧院事属付,苦辞不已。己丑夏,将命摄方丈,昱即宵遁。涉桐庐访陈尊宿遗迹,过疏山谒影堂,因回浏阳叩尔瞻于石霜,旋应武功山灵溪之请,遂开法焉。甲午夏,领众东还,继席南涧,提纲絜要,规令森然。通喜得人,致书金少保称:“晓庵首座,侍衲二十年,悟境不异高峰断崖,而德业深厚。”其推许如此。明年通寂,窣堵告成,拂衣竟去。复入浏阳结茅山中,作投老计。江楚衲侣闻风趋附,不踰年遂成丛席,苒苒廿载,影不出山,唯不忘所自,梓其师手辑《续灯》集赀镂版舁之入藏。康熙乙丑夏四月二十九日,奄忽坐化,寿七十有九,腊五十。所著有《三会录》、《黄昙拈颂》若干卷,皆编刻盛行于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四八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函是,字丽中,别字天然,番禺人,本姓曾,名起莘。明崇祯癸酉举人。己卯落发,甲申后避地雷峰。历华首、海幢、丹霞诸刹。有《瞎堂诗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海华,字藏林。姓邓氏,宿人也。将娩之夕,母梦众僧受食,中有老衲,眷盼久之,迟回不去,觉而举子。知有宿因,宜祈佛果。遂求法名于里南大圣寺心融。心曰:“俗子投佛,意期荫怙,若华藏林,无畏风霜,因名字焉。”华生而岐嶷,幼有雅趣。性不嬉狎,独怀静絜。尝随母入寺,见僧威仪,恋恋不还,亲嘉其志。又感前兆,命依心融祝发。一切经典,受授不再。时有隆野,弘法夏邑,偕从与席。期毕,复之彭城。值云崖老宿,谭庄老于塔山,众多与之。华独谓:“学无内外,内外在人。欲大其心志,妙其有无。此二学可表里,而不可偏尚。吾道大成,如海纳百川,同一盐味。”众莫能易。自是周游瀛宇,循览天中。达哲邵英,悉皆访谒。凡住处案头,唯宝旧训。熟读精讨,志在力行。闻祗峰法主,阐《楞严》于古徐功德林,不惮千里。研穷数月,不能无疑。负笈南下,直指金陵,参月潭于圆觉。再绎楞严,前疑洞释。明崇祯十年丁丑冬,请戒于古林印含,喜其敏达。命司记录书翰文词,代之裁治,靡不雅鍊。时心融南询,欲华偕行。印谓华曰:“律是慧基,非智不奉。学未弥腊,岂宜他事?”猥以心命,不敢重违。同造天童密云禅师,令看父母未生前语,数月未彻。无何,心融、印含相继寂灭。华还古林,除职维那。偶提前说,顿破群疑。大清顺治三年,西竺老人居碧峰,新旧数千指,独识华于言论之表。称其戒行严密,学德俱深。壬辰春,犍椎集众,继席古林。是秋岁旱乏食,众以大豆杂充午钵。有私市麦食以供方丈者,华斥之曰:“大众忍饥,我独果腹,是陷我于不义。”侍者感悚。复躬亲劳作,实导平等。众益亲附,学徒云臻。以康熙十八年己未入灭,寿七十二,腊四十九,塔于古林后山。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儆(一六〇九—一六六九?),字敬人。番禺人。族姓陈,原名虬起,字智藏。诸生。明桂王永历十二年(一六五八)始薙落受具于雷峰。后居丹霞,因病辞归雷峰,未几坐蜕。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九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宏济,字益然,号吴山,本姓汪,字沐日,歙县人,明崇祯举人,顺治乙酉为僧于黄山。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明旷,字公郎,语溪人。入西林寺薙染。风神秀雅,为沈嘉则所重。惜其早世。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明旷,字公朗,隆万间崇德崇福寺僧。蚤见知于沈嘉则、黄贞父诸公。四方作者,过御儿必与游。善病,筑宝函楼居其上,西南可望皋亭诸山。同邑郭舜举辈,结社殳山,招之赋诗。著有《绀园集》。沈尝有诗寄之云:“忆汝从游日,追予尚盛年。传心招秀句,授法准佳篇。薝卜斋香篆,御儿溪水船。追随宋居士(初旸),吟咏谢丸仙(道化)。风日朋俦合,骚坛尔我偏。名园友芳胜,画笔许舟传(士载)。大运苍茫里,飞埃桑海前。一从凫令去(吕文心),遂断虎溪缘。梦接真关想,书来讵偶然。新诗三过读,白雪五成弦。顿悟知禅理,明心见道筌。从兹超上乘,笑杀辟支禅。”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公朗,崇德人。住西林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0—1666 【介绍】: 清僧。福建顺昌人,俗姓连,字憨璞。年十五出家,戒行高峻,得法于长庆百痴元。历主杭州庆福、京师海会等寺。顺治帝曾召见问法,赐号明觉。有语录。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方志,字观如,姓马氏,海陵人。少持素,抵洛伽,回参上竺,夙缘有待,因于竺之雨山居,投历庵为之薙染。万历庚子,竹亭、无尘、雨山、伴云率合寺,请历庵建禅堂。志勠力勷事,尝持银十六两,走龙游,更募助得材四百馀株,又乞榷关免税。舁归,畚筑担负,与众不殊。往听云栖似空讲《楞严》,历庵促归,志念大事未明,辞游南都、五台,遍悉禅讲。乙巳回竺,听明宗讲《法华》于宋园,而历庵以禅堂付僧自然,志亦为之辅。明年,台山澄方大师同内监张然,送御藏至昭庆,与志晤,深相契合,比于函盖。戊申得古心律师大戒,即请澄师,自《华严》而下,所流通法宝,于竺遍演。福田事,咸力主之。阅藏斋僧,尤为恒课。送澄师北上,返于枫岭之阴,造中印庵以供地藏。甲寅冬,碧海昭阳李公请说《金刚》、《法华》于慧照寺,泰州梁垛诸处,四期讲香相接,道化盛矣。丁巳,澄师登皇坛,志为阿阇黎,受神宗赐紫,又受光宗赐紫,大小衣服十一袭。天启乙丑,说皇戒,再受慈圣赐紫及金冠,密旨弘经。崇祯庚辰,回竺注《法华正旨》竟,即受径山请,主席三载。甲申冬,至泰州,修西山寺。清顺治戊子,应抚院陈公,讲《华严》全部,逾年而毕。己丑冬,就杭之慧林说《法华正旨》。庚寅夏,还竺,复讲是经,期终,疾作,归中印庵。以顺治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示寂,别众偈曰:七十八年幻梦中,奔驰南北走西东 。还归天竺灵山国,统照元来色即空。得法弟子野松、松门、恒观、野管、玄闻、隐生、清白、石田、道灯、见明、朗生十一人。荼毗,塔于中印山麓。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清宣,字法雨,姓王氏,岳池人也。幼而神颖,初习诗文,便寻义理。长依华银山空谷剃落,始研教乘,论辩亹亹。及专讲筵,蜚声林院。明崇祯元年,复参福庵习禅有省,及受衣法,更承圣眷,敕主燕京弥勒院,并赐御制手卷。大兴讲席,宗教弘焉。已而杖策游方,契兹山水,助我禅悦。庚午至滇,黔国沐公请入觉照寺,结制三期,法旨远敷。明之季叶,永历穷蹙,跋陟滇粤,犹加褒谕,兼锡紫衣,命居定远白马山,建莲城寺,弘开炉冶,德响诸方,一时称为滇南宗匠。寂于癸卯,预知期至。其辞世偈云:“来从此处来,去从此处去。来去不离此,遍在一切处。”塔于龙冈。年五十八。著有《堆云集》行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况,字重眉,姓蔡氏,同安甪里人也。夙根神颖,髫龄就塾,虽抱儒经,已具佛性。因投龙池岩礼惟云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年二十一,始从披剃。掩关三载,拜诵《华严》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俱力行之。但日夜思谛,终非究竟。有禅客自金粟至,具道费隐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况闻之,喜曰:“吾固疑有是,可效春蚕作茧,徒自缚乎?”即破关而出。日夕咨参,未有入处,适雪峰亘从罗山至龙池,与之盘桓。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况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况云:“请师道。”峰才启唇,况遂以手掩之,峰乃笑云:“向汝道了也。”况亦爽然有省,然胸臆犹滞。偶过戏场于人丛中,见其举首向上,鼻孔一一俱见唇上,觉碍滞之胸涣尔解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孰瞒,刚才放下便平安。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乃诣黄檗隐元处随众参请,不露锋铓。明年出岭,叩金粟费隐,亦默契之。时值严冬,潜颖众中,自居樵汲,手足冻皴,亦不暇恤。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蹄角虽然未显露,分明触处便昂头。”时年二十八,始受具。明年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归则仍就龙池,键关三稔。后值雪峰出主芙蓉,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况但云:“仲夏酷烦,幸自珍重。”雪峰默许之。未几,受峰付属,即旋泉南居清溪贵湖龙安,寺为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编茅为屋,翛然自得。雪峰至泉昭庆,况充首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亹亹,倾动四来。继席南山,千指围绕,三冬学足,启迪尤多。闵司马子奇请住隆寿,兵燹之馀,寺宇凋残,而近寺兵众杂处,尤难调摄,况躬率行道,接以等慈,莫不倾服,丛席改观。历十数载,忽尔辞退,请还旧山,留之不得。无何,世局变更,郡城内外,几频危殆,人始知其先见云。以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释超弘为之志铭,称其知鉴莹朗而器量舍弘,人莫窥其涯际,时以为知言。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通醉,字丈雪,姓李氏,内江人。生性冲澹,意气洒然。幼时母携入寺,见金像巍焕,慨焉兴感,愿谓母曰:“他日我亦如此。”父母知非凡物,礼古字山清然落发。尝读《法华经》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因默忖曰:“成佛若是其易耶?”乃上峨湄,欲得證悟,闻金粟密云门庭孤峻,卓有古风。复举“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乾矢橛。”聆之如石碍胸,直入西山参鉴随,而随不重机锋转语,一味平实,因圆戒法。癸酉冬,仍归古字,掩关山阿,读诸家语录,镇日如痴。会灵筏来自江南,言破山明荷金粟衣钵入蜀,负笈从之,谒明于万峰,入室叩请,明曰:老僧不参禅,祗 爱伸脚眠。正疑闷间,一夜方下榻,到著鞋不上,以手纳之,忽然猛省,遂呈所见。与明游白兔亭,观瀑布,以丈雪字之,书偈曰:“画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为谁倾。拟将钵袋横栏住,只恐蟠龙丈雪冰。”乃入记室。丙子秋,造天童见密,夜闻版鸣,声震山谷,忽大彻悟,更回万峰,见而印可,复受之偈曰:“现身恶世可深藏,莫遂周胡严李张。只待兔冰蛇吐火,始拈柏子祝吾香。”由是力振颓纲,于烽烟浩莽中往来秦蜀。康熙癸卯,还集昭觉,兵燹之后,荒凉满目,而故址依然,意图恢复。作诗自见,诗曰:“廿年偶尔见华阳,屡跋荒榛覆古梁。小径淡分烟影石,幽岩初醒月华香。惊人野鸟间歌啸,科首残黎牧大荒。极目天涯无点翳,惭抛汗雨洒危疆。”至乙巳,殿宇落成,果符蛇火之语。复有诗云:“俄乘愿海到蚕丛,瓦砾 翻成释梵宫。祗 为聚沙作佛塔,常伸只手撮虚空。长裙扫地山河动,短杖支云日月红。工成正拟垂帘卧,何期外有扣门翁。”当康熙甲辰,时秉钧者以汤若望圣眷方隆,煽其左道,有沙沃之变,闻玉林国师密楮达部,欲保全大雄报恩。通醉遗书责之云:“既应一国之宠,当此魔强法弱之时,正宜挺身利济,宁谧诸山,焉得重己刹而轻他寺乎?”其严正类是。晚岁休息于佚老关,癸酉七月沐浴趺坐,作真归告,示寂。有《语录》十卷、《里中行》一卷、《青松诗集》一卷、杂著文二卷,寿八十四,腊七十八,荼毗得舍利无数,塔于寺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1—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号鹿起。入清为僧,名大智,字无可,别号有药枕、弘智、愚者大师等。少为复社名士。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南海,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学问广博,于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药卜,无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学和哲学,重视“质测”,意即实验。与利玛窦交往甚密,通晓当时西方科学知识,对神学多所批评。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东西均》、《浮山集》等。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弘智,字无可,别字药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祯庚辰进士,官检讨。初为报恩寺僧,后开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词学图录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逃禅以后名行通、无可、五老、弦智、愚者、墨历、木立、药地、极丸、浮庐等。安庆人。崇祯十三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著述百余种,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识》,又有《药地炮庄》、《东西均》哲学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维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直隶桐城县(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科学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方以智幼禀异慧,六岁知文史,博览群书。早年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直隶、燕京等地,见名山大川,与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交往,并阅西洋之书。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明季四公子。崇祯七年(1634)桐城民变,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随家人避居南京。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己卯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联捷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严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趁乱逃往南方。入南明永历朝,除经筵讲官,因伪书案被免职。自行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出家为僧,改名换姓,人称“药地和尚”。因“粤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狱,又押往广东对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殉国。一说坐化。据说,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时,在社会底层,推动了秘密结社天地会的发展。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密之,桐城人。崇祯庚辰进士,授翰林检讨,有《浮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