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开( 俞 )
丘仲孚(公信 )
丘何奴
伽婆罗(别称 众养、僧养、僧铠 )
僧灵询( 傅 )
僧灵运( 次德 )
勒那漫提( 提 )
昙摩罗(别称 昙摩、摩罗 )
释慧凝(别称 未出家时 )
释法建(总持 朱 )
僧慧( 刘 )
丘迟(希范 )
僧副( 王 )
释法琳( 乐 )
释宝渊( 陈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吴郡馀杭俞氏。幼从北仓寺昙贞出家。贞有解行。其弟子僧流昙𮞅。家盈财服。食富丽殊。忽开而学。则莫之逮也。后开西游居禅冈寺。依柔次二公。究成实论。虽贫窘而益勤甚。业既充优。滋以佚[示*象]。然性躁锐。善谈论潜登窃发。当者辄挫。吏部尚书琅邪王峻。永嘉大守吴兴兵墀。皆揖敬推赏。还乡止西寺。先相陵驾者。望风隐避。以至于死。因尔讲筵相接。道俗趋向。法师智藏讲成实论于禹穴。开往观之。鲠难累日。藏曰。开法师语论已多。自可去矣。吾欲入文。开闻之谓曰。释迦说法。多宝涌现。法师指南命众。而遣客何也。藏有惭色。普通四年卒。春秋六十五矣。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法开。姓俞。吴兴馀杭人。稚年出家住北仓寺。为昙贞弟子。贞清素澄严殊有解行。开少聪敏家业贫窭。身服不充食啖粗涩。同学僧流昙诞。家有盈财。服玩奢丽。并从贞受业。屡有年劳。及钩深造微。未有逮开者也。而流诞自恃优饶甚相轻忽。开怀快然遂负帙。西游住禅冈寺。仍从柔次二公学成实论。衣不蔽形食趣支命。而不避寒风暑雨。以昼系夜。历业既优精解无碍。终日游谈未尝暂息。心性躁锐无敌不攻。有时窃发潜登以掩不备。当其锋者罕不结舌。由是显名。吏部尚书琅琊王峻。永嘉太守吴兴丘墀。皆揖敬推赏愿永勖诫。后还馀杭止于西寺。先相陵驾之者望风饮气。永相隐避以至于死。开因尔讲筵相接道俗叹服。沙门智藏。后游禹穴讲化成论。开往观之。鲠难累日宾僚餐悦。藏曰。开法师语论已多自可去矣。吾欲入文。开曰。释迦说法多宝踊现。法师指南命众而遣客何耶。藏有惭色。以普通四年卒。春秋六十五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吴兴乌程人,字公信。齐武帝永明初为国子生,举高第。家贫,结群盗劫略三吴。后召补主簿,迁曲阿令。王敬则反,以拒守功,迁山阴令,有政声。齐末政乱,坐赃贿,窃逃。入梁,复为山阴令,政为天下第一,官至豫章内史。年四十八卒。有《皇典》、《南宫故事》等。
全梁文·卷五十六
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齐永明初选为国子生,举高第,未调,还乡为盗,郡召补主簿,历扬州从事、太学博士、于湖令。父忧去职。明帝即位,起为烈武将军曲阿令,迁山阴令,以赃败。会赦,入梁复为山阴令,治为天下第一。超迁车骑长史长沙内史,徵为尚书右丞,迁左丞,进卫尉卿,历南郡江夏太守,终豫章内史,卒赠给事黄门侍郎,有《皇典》二十卷,《南宫故事》百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洛阳人。与赵国李幼序并工“握槊”之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意译为僧养,又作僧铠,南朝梁僧人。扶南国人。幼颖悟,学年出家,广习律藏、论藏。齐末至京都,住正观寺,为求那跋陀弟子,复研方等,能通数国书语。梁武帝天监五年被召,礼遇甚厚。译有《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众养。亦云众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年出家。偏业阿毗昙。有誉海南。具足后。习律藏。观方开化。随舶至齐。住都之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弟子。博阅多通。兼解数国书语。齐亡按访术能。以天监五年。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瞻云馆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初翻日。武帝躬临笔受。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疏出。不坠译宗。帝厚礼之。引为家僧。以其亲施。成所住寺。太尉临川王宏。接遇尤隆。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寺。春秋六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附法津。学年出家。偏业阿毗昙论。声荣之盛有誉海南。具足已后广习律藏。勇意观方乐崇开化。闻齐国弘法。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之弟子也。复从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历亡坠道教淩夷。婆罗静洁身心外绝交。故拥室栖闲养素资业。大梁御宇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敕徵召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初翻经日。于寿光殿武帝躬临法座笔受其文。然后乃付译人尽其经本。敕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相对疏出。华质有序不坠译宗。天子礼接甚厚。引为家僧。所司资给道俗改观。婆罗不畜私财。以为嚫施成立住寺。太尉临川王宏。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春秋六十有五。
僧灵询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渔阳人,俗姓傅。少年出家,博学群籍。善文章,工书画。魏末,为并州僧统。北齐初,卒于晋阳,年六十九。有《成实论注释》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渔阳傅氏。童丱出家。无所师授。即能以成实论涅槃经删注行世。后依光公十馀载。研究备至。而微旨密意。罔有凝滞。虽博通群籍。而擅业维摩。兼有疏记。至迁京漳邺。游历燕赵。化沾四众。然尤爱书画篇什文笔之华。美容貌。善风仪。辞辨雅净。听者无倦。初为国都统。末为并州僧统。齐初卒于晋阳。时年六十九矣。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灵询。姓傅氏。渔阳人也。少年入道。学成实论并涅槃经。穷其幽府。又于论中删要两卷注而释之。盛行于世。后弃小道崇仰光公。晓夕研寻十有馀载。纤旨秘教备知通塞。虽博知群籍。而擅出维摩。兼有疏记。至迁京漳邺。游历燕赵化沾四众。邪正分焉。而书画有工颇爱篇什。文笔之华时所推举。美客貌善风仪。词辩雅净听者无挠。初为国都。魏末为并州僧统。齐初卒于晋阳。时年六十九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俗姓荆,名次德。有道术。尝预言世事成败,受高欢礼遇。后还俗。
勒那漫提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西域人。时住洛阳永宁寺。所学不可测。綦母怀文者。巧思士也。凡国家营宫室制器械。皆参预其画。尝出为信州刺史。至是诏脩提所住寺。因得与提往来。然心知提有异术。每馈饷祗承以冀开晓。而提视之如常人。怀文私恨之。方蠕蠕之盛。使客至辄馆之玄武驿。有一客殊善提。提亦于客厚甚。乘马衣皮日相就。以夷语问答。无倦色。怀文傍听。莫能喻。谓提曰。弟子素好佛法。且工儒业。而于世间伎艺稍复闲习。比来尽敬望师降意。而未尝小赐一言之益。此北狄耳。古所谓猃狁也。人貌兽心。杀生血食。诚何足道。而狎昵如此。提曰。彼恶可慢哉。中国虽读万卷书。较其所能所知必弗相过。怀文曰。若然者愿以算术与之角。而赌所乘马可乎。维时七月。果实繁茂。提即指庭前枣树曰。此其上所生之实子。能知其数否。怀文笑曰。是岂算术哉。吾不能知也。提曰。蠕蠕则知之。怀文终不信。因与蠕蠕立赌马券而要之曰。汝必知其实之几许熟。几许未熟。几许有核。几许无核。然后得所赌如券。蠕蠕颔首应。寻于腰间皮囊中。出一器如权状。贯五色缕。缕复以白珠贯之。用以量树上下四旁。又周回。延伫若计较者。久之。悉准怀文所要先书其数遣人尽扑之以验。果不诬。具亦略无所馀欠。竟驱所赌马去。 提一日叹曰。我欲牵取嵩高少室二山。枕之。洛水庶几免于采伐者。负戴之劳。使家给薪槱。户足樵苏。而后放还。此固在吾术为甚易。然恐世之惑者妄以已證圣故不敢也。一日就房寝。弟子或从门隙见。提卧空中。因相告聚窥之。而有謦欬其间者。提觉床卧如故。呼谓曰。何不入来。吾方以床热。而移所卧处耳。勿妄以为怪也。未几卒。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勒那漫提。天竺僧也。住元魏洛京永宁寺。善五明工道术。时信州刺史綦母怀文。巧思多知。天情博识。每国家营宫室器械。无所不关。利益公私。一时之最。又敕令修理永宁寺。见提有异术。常送饷祇承冀有闻见。而提视之平平初无叙接。文心恨之。时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客。曾与提西域旧交。乘马衣皮。时来造寺。二人相得言笑抵掌。弥日不懈。文旁见夷言。不晓往复。乃谓提曰。弟子好事人也。比来供承望师降意。而全不赐一言。此北狄耳。兽心人面杀生血食。何足可尚。不期对面遂成彼此。提曰。尔勿轻他。纵使读万卷书。用未必相过也。怀文曰。此所知当与捔技赌马。提曰。尔有何耶。曰算术之能。无问望山临水。县测高深。围圌蹋窖不舛升合。提笑而言曰。此小儿戏耳。庭前有一枣树极大。子实繁满。时七月初悉已成就。提仰视树曰。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文怪而笑曰。算者所知。必依钩股标候。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计斯寔漫言也。提指蠕蠕曰。此即知之。文愤气不信。即立契赌马。寺僧老宿咸来同看。其立旁證。提具告蠕蠕。彼笑而承之。文复要云。必能知者几许成核。几许烟死无核。断许既了。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似今秤衡。穿五色线。线别贯白珠。以此约树。或上或下。或旁或侧。抽线䀹眼。周回良久。向提撼头而笑述其数焉。乃遣人扑子实下尽。一一看阅。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卒无欠剩。因获马而归。提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自云。百姓如许地。担负辛苦。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待人伐足。乃还放去。不以为难。此但数术耳。但无知者诬我为圣。所以不敢。提临欲终语弟子曰。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便寝疾闭户卧。弟子窃于门隙视之。见提身不著床在虚仰卧相告同视。一僧忽欬。提还床如旧。遥谓曰。门外是谁何不来入。我以床热故取凉。尔勿怪也。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神僧传·卷第三
勒那漫提。天竺僧也。住元魏洛京永宁寺。善五明工道术。时信州刺史綦母怀文。巧思多知天情博艺。每国家营宫室器械无所不关。利益公私一时之最。又敕令修理永宁寺。见提有异术。常送饷祇承。冀有闻见。而提视之平平初无叙接。怀文心恨之。时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音软)客曾与提西域旧交乘马衣皮。时来造寺二人相得。言笑抵掌弥日不懈。怀文旁见夷言不晓往复。乃谓提曰。弟子好事人也。比来供承望师降意。而全不赐一言。此北狄耳。兽心人面。杀生血食何足可尚。不期对面遂成彼此。提曰。尔勿轻他。纵使读万卷书。事用未必相过也。怀文曰。此有所知当与角伎赌马。提曰。尔有何耶。曰算术之能无问望山临水悬测高深围圌(音遄)踏窖不舛升合。提笑而言曰此小儿戏耳。庭前有一枣树极大子实繁满。时七月初悉已成就。提仰视树曰。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怀文怪而笑曰。算者所知必依钩股标准。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计期。实谩言也。提指蠕蠕曰。此即知之。怀文愤气不信。即立契赌马。寺僧老宿咸来同看。具立旁證。提具告蠕蠕。彼笑而承之。怀文复要云。必能知者。几许成核。几许瘀死无核。断许既了。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似今称锤。穿五色线。线别贯白珠。以此约树。或上或下。或旁或侧。抽线睫眼周回良久。向提撼头而笑述其数焉。乃遣人扑子实下尽。一一看阅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卒无欠剩。因获马而归。提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自云。百姓如许地担负辛苦。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待人伐足。乃还故去。不以为难。此但数术耳。但无知者。诬我为圣。所以不敢。提临终语弟子曰。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便寝疾闭尸而卧。弟子窃于门隙视之。见提身不著床在虚仰卧。相告同视一僧忽欬。提还床如旧。遥谓曰。门外是谁何不来入。我以床热故取凉耳。尔勿怪也。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亦作摩罗。北魏僧。西域乌场国人。住洛阳法云寺。聪慧利根,学穷释氏。至中国,即晓魏言隶书,凡所闻见,无不通解,道俗贵贱,同归仰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游洛阳。尝得疾而卒。七日复苏曰。始随胥卒。见阎罗王。立殿下。王坐殿上。使吏捡籍。史以为误追耳。寿未尽也。因放还。当时又有五沙门在焉。所谓宝明寺智圣。般寺若道品。融觉寺昙谟最。禅林寺道恒。灵觉寺宝明。王则据案。悉诘其平生所为事。智圣曰。某留心禅那而已。道品曰。某诵涅槃经四十一卷而已。昙谟最曰。某讲涅槃华严二经。领徒千数。道恒曰。某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雕塑佛像十躯。宝明曰。某未出家时。尝为陇西太守。造灵觉寺。出家之后。礼拜不缺。王既听其辞。乃复谕之曰。沙门之道。必须摄心禅诵。不矜村德。不事干求。不务名誉。讲经者情分彼我。恃能傲物。募人造经像者。图财起贪。具足三毒。在官起寺者。恃势困民。假善谢罪除。智圣道品。宜令青衣童。送生天堂。外其昙谟最道恒宝明。皆宜遣皂衣卒。押付地狱。事闻于朝。太后胡氏。密敕黄门侍郎徐纥。遍于京城。访求凝所说寺额僧名。虚实何如。既而报云。其寺额僧名。果与凝所说符合不谬。于是太后叹异。诏请坐禅诵经僧百人。常于内殿供养。且诏。自今比丘不许持经像。巡街乞索。如有私财营造者听。凝竟遁于白鹿山。由是中州率尚禅诵。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凝。未知何许人也。栖止洛邑而无异艺。正修练心戒耳尝得疾暴终七日而苏起说冥间报应。及见区分更无毫发之差。所睹者五沙门。一是宝明寺智圣。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次一是般若寺道品。以诵涅槃经四十卷同前智圣次是融觉寺昙谟最。称讲涅槃华严经领徒千数。琰摩王曰。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𣣋物。比丘中第一粗行。今唯试坐禅诵经最曰。贫道立身已来唯好讲导不能禅诵。王曰。付司。即有青衣数辈。拥送最向西北门。屋舍皆黑。似非好处。次是禅林寺道恒。唱云。教导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像十躯。王曰。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务喧繁。虽造经像止欲得他财物。既得财物贪心即起。既长贪行三毒炽然具足烦恼。与最同入黑门。第五是灵觉寺宝明。自称未出家时。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即弃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阙。王曰。卿作刺史之日。曲理枉法劫夺民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亦付青衣送入黑门矣。凝由此省悟。最先见王属吏检寻名籍误追摄耳。时胡太后闻之。遭黄门侍郎徐纥依凝之说。散访验寺额并僧名。有无奏报。云城东有宝明寺。城内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三寺。并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皆实有之。太后称叹久之。诏请坐禅诵经者一百僧。常在内殿供养焉。续有诏不听比丘持经像左街路乞索。如私有财物造经像者任意。凝入白鹿山隐居修道。自此京邑城下比丘多修禅观诵持大部经法焉。 系曰。昙谟最坐讲法而人我因入黑门中。若禅诵者人我随增。知亦不免。最与道士姜斌争论护法之功。可补前过。无谓传法之人皆堕负处。胡后偏见不亡。吁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汉雒县朱氏子。平生于藏经。能暗诵者千卷。仍有暇与流俗游。将军尉迟迥。初承诏破益州。命执城内名僧。以待处置。而建于众中诵经自若。夜有光出建曰。达迥所止处。迥因寻光诣建顶礼。坐听至且。乃罢。遂问建。诵何经。答曰。华严经下帙第十卷。又问曷不从首诵之。答以为贫道诵次偶至此耳。迥曰法师所诵。能复多少。答曰。始愿暗诵尽一藏。然以懈怠之故。仅及千卷。迥犹未信。遽请曰。可为总诵一遍否。即设高座。使建坐诵其上。而诸僧则分执千卷。以听于下。而證之。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似急流之注浚壑。清风之入长松。精诚者略闻馀响。疏怠者空望尘踪。七日七夜。数已足千。迥起谢曰。弟子军事倥偬。不能久侍尘席。敢从此辞。出语人曰。昔者阿难。号为总持。以令观之。岂复足以与建杭。斯固益州之至宝也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法建者。广汉雒县人也。俗姓朱氏。诵经一千卷。仍多闲暇遨游偶俗。无所异焉。忽复闭门则累日不出。无所食矣。唯闻诵经。然小声吟讽。音不外彻。有人倚壁窃听临响。但闻亹亹细细。似伏流之吐波。时乃一出追从无闻武陵王东下。令弟规守益州。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规既降款。地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寻光。乃见诸僧并睡。唯法建端坐诵经。光从口出。迥闻自到建所顶礼坐听。至旦始休。迥问曰。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答曰。华严经下帙十卷。迥曰。何不从头诵之。答曰。贫道诵次到此耳。迥曰。法师诵得几许。答曰。贫道发心欲诵一藏。情多懈怠。今始偍千卷。迥惊疑不信。将欲试之曰。屈总诵一遍。应不劳损耶。建报曰。读诵经典沙门常事。岂惮劳苦。乃设高座。令诸僧众并执本逐听。法建登座为诵。或似急流之注峻壑。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或类清风之入高松。聪明者才似闻馀音。情疏意逸者空望尘躅。七日七夜数已满千。犹故不止。迥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请从此辞。诸僧因并释散。迥既出叹息曰。自如来寂灭之后。阿难号为总持。岂能过此。蜀中乃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乐。奇哉奇哉。建年八十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广汉雒县人。姓朱。诵经一千卷。仍多闲暇。遨游偶俗忽复闭门。则累日不出。无所食矣。唯闻诵经。然小声吟讽。音不外彻。有人倚壁。窃听临响。但闻亹亹溜溜。似伏流之吐波。武陵王东下。令弟规。守益州。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代蜀。规既降款。城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寻光。乃见诸僧并睡。唯法建端坐诵经。光从口出迥闻。自到建所。顶礼坐听。至旦始休。迥问曰。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答曰。华严经下帙十卷。迥曰。何不从头诵之。答曰。贫道诵次到此耳。迥曰。法师诵得几许。答曰。贫道发心欲诵一藏。今始得千卷。迥欲试之。曰屈总诵一遍。应不劳损耶。建报曰。读诵经典。沙门常事。岂惮劳苦。乃设高座。令诸僧众并执本听。法建登座为诵。或似急流之注峻壑。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或类清风之入高松。聪明者。才闻馀音。情疏意逸者。空望尘躅。七日七夜。数已满千。犹故不止。迥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请从此辞。诸僧因并释散。迥既出。叹息曰。自如来灭度后。阿难号为总持。岂能过此。蜀中乃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乐。奇哉奇哉。建年八十终。
僧慧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刘氏。不知何许人。客荆州。数十年主南阳刘虸所建陟𡵆寺。状五六十岁许。为人无威仪。至病人家。瞋必死。喜必生。俗以此卜之。见人先未尝相识。辄知其亲。表存亡之详。尝从津吏求渡。吏以舟小辞焉。俄见慧已济行岸上。时中山甄恬。南平车昙同日请慧。皆赴之。文慧太子要入京师。过宝志。志抚其背曰。赤龙子馀无所言。还荆州遇镇西长史刘景蕤。忽恸哭。俄景蕤果为刺史所害。后不知所终。时长沙有沙门慧远亦有异迹。能分身赴请云。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僧慧。姓刘。不知何许人。在荆州数十年。南阳刘 立陟屺年请以居之。时人见之已五六十年。终亦不老。举止趋尔无甚威仪。往至病人家。若瞋者必死。喜者必差。时咸以此为谶。凡未相识者。并悉其亲表存亡。慧尝至江边告津吏求度。吏迫以舟小未及过之。须臾已见慧在彼。两岸诸人咸叹神异。中山甄恬南平车昙。同日请慧。慧皆赴之。后两家检覆方知分身。齐永明中文慧要下京。行过保志。志抚背曰赤龙子。他无所言。慧后还荆。遇见镇西长史刘景𦼆。忽泣恸而投之数日。𦼆果为刺史所害。后至湘州城南。忽云。地中有碑。众人试掘。果得二枚。慧后不知所终。或云。永元中卒于江陵。时江陵长沙寺又有释慧远者。本沙门慧印之苍头也。印见其有信因为出家。仍行般舟之业数岁勤苦遂有神异。能分身赴请。及预记兴亡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08 【介绍】: 南朝梁吴兴乌程人,字希范。丘灵鞠子。齐时,以秀才累迁殿中郎。梁武帝登位,为中书郎,待诏文德殿。武帝天监三年,出为永嘉太守。四年,临川王萧宏北伐,迟为咨议参军,时陈伯之在北,迟作《与陈伯之书》喻之,伯之遂降。官至司徒从事中郎。善诗赋文章。明人辑有《丘司空集》。
全梁文·卷五十六
迟字希范,吴兴乌程人,齐常侍灵鞠子。州辟从事,举秀才,除太学博士,迁大司马行参军。历西中郎参军、殿中郎、车骑录事参军。梁台建,为骠骑主簿,及受禅,拜散骑侍郎。迁中书侍郎,领吴兴邑中正,为永嘉太守,选为临川王宏中军咨议参军,拜中书郎,迁司徒从事中郎,天监七年卒,有集钞四十卷,集十一卷。(《梁书·丘迟传》,高祖平京邑时,劝进梁王文及殊礼者,迟文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姓王氏。太原祁人性姿专静。好学求师。不惮险远。于是事达磨。禅师于岩谷。而薙发焉。既深造定宗。又备探经论。知圣法无二。一以为已。齐建武间。南游扬辇。爱钟山定林泉石之胜。遂止于下寺。王侯造请。坐不为起。跬步宫阙。未尝谒觐。高皇钦挹。诏有司考室于开善寺。以侍之。副叹曰。寰堵之室。匡坐其间。尚足为乐。宁贵榱题数尺。食前方丈哉。且安而能迁。古人所与。何必滞此。以玩耳目之好。会西昌侯萧渊藻。出镇庸蜀。因附以西。由是默契之指。被于邛𤏡。久之南还。住开善如初。先是南平王观疾。有野人可规得佛经一帙于胡翼山下。其授经者曰。予此山之神也。为我语王。疾无足忧者。但依经法行斋三七日。即愈矣。且曰如不晓。当问副禅师。异日持以问副。副惊以为此慧印三昧经也。奚从致之。教之行斋法。王疾果瘳。 普通五年。春秋六十一。其未卒也。或劝脩福。遽起坐而厉声曰。麋财费。以延命资后有。是岂达性空者所为。房中什物。并以施僧。勿营棺垄。弃尸山谷。以饱鸟兽。不亦善乎。门徒涕泣莫从。永兴公主素所归敬启请东宫著文。湘东王绎。为树碑焉。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副。姓王氏。太原祁县人也。弱而不弄。鉴彻绝群。年过小学识成景行。乡党称奇。不仁者远矣。而性爱定静。游无远近。裹粮寻师访所不逮。有达摩禅师。善明观行。循扰岩穴言问深博。遂从而出家。义无再问一贯怀抱。寻端极绪为定学宗焉。后乃周历讲座备尝经论。并知学唯为己圣人无言。齐建武年南游杨辇。止于钟山定林下寺。副美其林薮。得栖心之胜壤也。行逾冰霜言而有信。三衣六物外无盈长。应时入里道俗式瞻。加以王侯请道颓然不作。咫尺宫闱未尝谒觐。既行为物览。道俗攸属。梁高素仰清风。雅为嗟贵。乃命匠人考其室宇于开善寺以待之。恐有山林之思故也。副每逍遥于门。负杖而叹曰。环堵之室蓬户瓮牖。匡坐其间尚足为乐。宁贵广厦而贱茅茨乎。且安而能迁。古人所尚何必滞此。用赏耳目之好耶。乃有心岷岭观彼峨眉。会西昌侯萧渊藻。出镇蜀部。于即拂衣附之爰至井络。虽途经九折无忘三念。又以少好经籍。执卷缄默动移晨晷。遂使庸蜀禅法自此大行。久之还返金陵。复住开善。先是胡翼之山有神人现。以慧印三昧授与野人何规曰。可以此经与南平王观为病行斋三七日也。若不晓此法。问之于副。时以访之。果是其曾所行法。南平遂行斋祀。疾便康复。岂非内因外构更相起予。不久卒于开善寺。春秋六十有一。即普通五年也。窆于下定林之都门外。天子哀焉。下敕流赠。初疾殛之时。有劝脩福者。副力疾而起厉声曰。货财延命去道远矣。房中什物并施招提僧。身死之后但弃山谷。饱于鸟兽不亦善乎。勿营棺陇以乖我意。门徒涕泪不忍从之。将为勒碑旌德。而永兴公主素有归信。进启东宫请著其文。有令遣湘东王绎为之。树碑寺所。
释法琳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乐氏。晋原临邛人。幼依蜀郡裴寺得度。从隐公精十诵。隐公还陕。又从之。诸部毗尼。洞尽心曲修净土观。临终见奇祥甚多。合掌而灭。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法琳。姓乐。晋原临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专好戒品研心十诵。常恨蜀中无好师宗。俄而隐公至蜀。琳乃剋己握锥以日兼夜。及隐还陕西。复随从数载。诸部毗尼洞尽心曲。后还蜀止灵建寺。益部僧尼无不宗奉。常祈心安养。每诵无量寿及观经。辄见一沙门形甚姝大常在琳前。至齐建武二年寝疾不愈。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目前。乃向弟子述其所见。令死后焚身。言讫合掌而卒。即于新繁路口积木燔尸。烟焰冲天三日乃尽。收敛遗骨。即于其处而起塔焉。
释宝渊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宝渊。姓陈。巴西阆中人也。年二十三。于成都出家。居罗天宫寺。欲学成实论为弘通之主。州乡术浅不惬凭怀。齐建武元年下都住龙光寺。从僧旻法师禀受五聚。经涉数载义颇染神。旻曰。此君任性俊警智虑过人。但恨迥忽不伦动静险躁。若值通人优接。当成一世名士。若不遇时不得其死。必当损辱大法矣。渊酷好蒲扑使酒挟气。终日狼𤠤无所推下。旻累谏晓喻返以为雠。因尔改涂。复从智藏采听先业。自建讲筵货财周赡。勇励辛勤有倍恒日。每言。大丈夫当使人侍我。何能久侍人。乃广写义疏。贵市王征南尚书缄封一簏有意西归。同寺慧济谑之曰。昔谢氏青箱不至不得作文章。今卿白麈未来判无讲理。渊曰。殊不然。此乃打狗杖耳。因带挟西返。还住旧寺。标定义府。道俗怀钦。于是论筵频建。听众数百。自重名行少宾知己。沙门智训。游学京华数论通敏。同还本壤投分与交。渊弗许也。后寺库犯官。渊自恃名高一州。为物所让。以身代当。强悍不弭。至于事成知当必败。因尔出郭。于路以刃自刎。时年六十一矣。即普通七年也。彭门尔时复有法文法度法护道兴等。并以广学达名。文贞廉好尚雅有风采。度通解大乘方严有则。护刚直履信不交世务。兴秉素怀正好仁奉义。并下都住寺不坠学宗。为诸雄辩所见推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