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82  183  184  185  186  188  189  190  19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警秀(补樵 )
释超弘(如幻 刘 )
释超雪(宜白 )
释通乘(石车 )
释通忍(朝宗 )
释通章(闇然 慧越 )
释道通(白斋 )
释道邱(离际 栖壑 )
马一卿(青丘 )
马如玉( 妙慧、如玉 楚屿 张 )
释继万(古峰 )
徐岱(太丘 )
释觉淳(古风 宋 )
僧德宝(笑岩 别称 笑岩宝 德宝 月心 )
邱云霄(凌汉 止山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又警秀,字补樵,永昌人。年十一,遭乱被掠至江南,为宦家子。心厌浮华,入南岳福严寺为僧。初师原直,后从见月,及主德山。寻亲至滇,父母早世,作《履霜咏》而还。著有《湘烟集》、《倚鸣禅师语录》。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超弘,字如幻。姓刘氏,惠安人也。父佑官潮州府学教授,家世儒素。生而聪迈,髫齿能文,手不伫虑。十九为诸生,屡试冠其曹,受知赏于黄相国石斋,才学重于时。年二十七,婴剧疾。知四大匪坚,生死事大。偶读《维摩诘经》,益信有宗门向上诣,遂有绝尘之思。喜从方外游,值雪峰亘,往还黄檗,道出惠安,邂逅瞻拜,便蒙激发,于是矢志皈㐆,尚羁俗缘,荏苒岁月,世情愈澹。明季丧乱,清兵入关,天下改革,颁令薙发。弘乃慨然辞父母,舍妻子,就平山寺从彻际脱白。然戎马满郊,所在糜沸,久之,途径稍通,乃卷裓趋漳,依亘师于南山寺,止于侍寮,痛下钳锤,多有省悟。亘所居泉之招庆、延福,会城之芙蓉、雪峰,弘皆执侍左右,殷勤十载。拈颂机答,无爽玄旨。一日,亘问:“檐前雨声点,点滴向何处?”众所酬对,俱未契。弘曰:“否则,落在师鼻孔里。”亘首肯之。丁酉岁,随之庆城,竟授以衣拂。戊戌春,归温陵,不常厥居,盘桓山水间,笠杖萧然久之。出主灵应,寺无香储,恒苦不给,因自持钵,以资饘粥。乙己,霞舒苏家诸檀樾,延居杨梅山雪峰院,亦真觉禅师旧刹也。与衲子数辈,刀耕火种,暇则为说大义,道望蔚然。距雪峰二里许,有慧泉古基。壬子,苏君尔源创建精蓝,迎弘居之,从此逍遥两寺。与名流达者,诗偈书疏往来,酬答十有四载。戊午春,年已七十四矣。知期将至,谓其徒曰:“晓露春霜,光阴无几,可预建一卵塔,身后毋为尔”累。”即启土督役,复自撰铭。中夏工就,每言中示意,不久于世。至十月初,始有疾,众进药食,则郤之曰:“世缘已尽,食无益也。”客至则执留之曰:“相见无多日,吾当与子诀。”笑言不衰,二十日沐浴更衣,吉祥而逝。寿七十四,夏三十二,著述甚富,今所传者,《瘦松集》八卷,及《语录》二卷。

人物简介

全粤诗
超雪,字宜白。海阳人,原籍福州。创竹林庵于西郊。事见民国温廷敬《潮州诗萃》闰编卷一。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石车。金华朱氏子。二十六岁。依天真为僧。云门禀具。阅六祖不思善公案。有省。遍参知识。后谒天童于金粟。童问。那里来。师曰云门。童曰。几时起身。师打圆相。童曰。莫乱统。师曰。千里同风。今日特来。亲领痛棒。童曰。既千里同风。又来作么。师翘左足。童曰未在。师翘右足。童曰错也。师曰。风吹别调中。童休去。入室次。童举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师拂袖便出。次继席金粟。上堂。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达磨西来。指人见性成佛。金粟不谙老婆禅。祇要诸人棒下见血。若也恁么会得。触处逢渠。纤毫不立。垂手人间。和光化物。既然触处逢渠。且道渠是阿谁。毫釐有差。天地悬隔。喝一喝。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朝宗。常州陈氏子。弱冠出家。谒天童于金粟。茫无所入。遍礼诸方。后随童赴育王请。寺碑有刻大千禅师垂语云。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被童逼拶。坐卧不安。经两旦。蓦然除去鲠胸之物。趋见童下。语曰。惟人自肯乃方亲。童曰。亦未在。师笑曰。和尚只做得大千儿孙。便出。已而闻童自答曰。自肉食不尽。方省悟未在之旨。住后上堂。僧问狗子佛性。赵州因甚道无。师曰。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居士问。如何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师曰。上大人丘乙己。士不觉失笑。师乃大笑曰。元来是你家常茶饭。士无语。又居士阅语录。至敛手哭苍天处。笑问曰。他当时为甚么哭。师曰。你今为甚么笑。曰弟子解他这一哭不得。师曰。你今还解得你这一笑么。曰我笑他这一哭。师曰。他正哭你这一笑。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通章,字闇然,号慧越,桐乡密印寺竹寮之门人。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道通,字白斋,西蜀人也。早岁披缁,苦行自励。壮而发足,蹑屩负簦,遍迹名山,独以荆门西达峨嵋,北通五台,而滇、黔、湘、陇四方行脚者,欲瞻文殊而礼普贤,多道出沙市,水云往还,殊无止息之地。使过者烦苦,来者沮丧,非所望于弘法者也。乃矢志修持,自甘淡泊,感应人天,卒遂所愿,建庵沙市,人以“白斋”呼之,因以名焉。于是,远近游侣接踵而至,伊蒲之给,四时无缺。通临化时,谓诸僧曰:“法性本无生,今复何灭?其不立一切法者,亦不舍一切法也。吾所以苦心经营,正以待诸佛子耳,岂有他耶?前为殿三楹以栖像,为阁五楹以栖法,为楼左右以栖僧,而禅室、方丈俱备,居者得所,行者如归,有田可粒,有圃可蔬。尔曹善护之,吾将他往矣。”安禅而寂。阇维,得舍利无算,因立塔焉。通勤修有恒,昕夕无惰,五十年如一日。其徒德全,缵绪续焰,律肃宗明,更宏殿宇,洞启法门。荆南会稽陶公崇道为之记。
释道邱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道邱,字离际,亦号栖壑,顺德龙山柯氏子。母陈氏,感神僧人,梦惊而举子,故生时室有异光。妙龄薙染,后侍憨山于宝林,典通内外,心澈教禅。乃度岭至金陵,亲雪浪、一雨,深究宗趣。复如杭参莲池,授以净土法门,付之衣钵。更入江右侍博山无异。久之又入匡庐,会同参家宗保禅师于金轮。遂归广州,道路传闻,争相趋谒。陈秋清、梁未央延住白云蒲涧,学侣辏辐,共坐枯木,种蓻自给。尝访六祖,路出端州,望鼎湖山水秀丽,策杖而入,知为福地,乃开山焉。先 是,地主梁少川与清波延僧,搆庵其中,共结净社,闻道邱至,奉为住持,竟成大刹。内有涅槃台、庆云禅院、寮舍、僧房,非万金不就,道邱谭笑成之。噫,异矣。昔憨山尝游此峰,悬记曰:“不久当有至人,于兹开山”,纪以诗曰:“莲花瓣瓣涌沧溟,宝殿高高傍七星。白昼云封无犬吠,夜深说法有龙听。”至是果验。寺无担石之储,而众至数百,有赍金请置田者,却而不受,开山十年,未尝困乏。因白莲盛开,索笔书莲花颂而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应天府江宁人,号青丘。善画山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金陵名妓。字楚屿。本姓张,从假母姓马。熟精《文选》唐音,善书画。后受戒于栖霞寺苍霞法师,易名妙慧。年三十余卒。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九
妙慧,江宁人,张氏女,原名如玉,字楚屿。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继万。号古峰。建福寺僧。嘉靖十七年。入京受戒。祖母继母前后死。庐墓六年。春秋七十有九而殁。其间闭关者四。计三十馀年。太史李少庄。赠以诗有云。篆烟云自结。帘影昼长閒。其高静可想。有僧问。聂公道号甚么。曰古峰。又问。如何是古峰景。答曰。乾坤长不老。今古独能存。僧又问法名。曰。继万。曰。何不继一。答云万即是一。一即是万。观其应对机辨。似亦非槁然枯坐者云。聂公盖其姓也。
徐岱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徐岱,字太丘,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军籍。应天府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式辛丑科会试第一百六十四名,登第三甲第八十五名进士。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觉淳,字古风,姓宋氏,新城人也。父钦,母张氏。生性恬澹,不茹荤酒,儿时好趺坐,颇厌嬉逐。及长,不治生产,即善观空,修离欲行,天然颖悟,每集诸善男子作般若圆觉法会,淳为之长。年二十七,弃家远游,如京师,登堂受白衣戒,宝藏成师开法于王城,淳往参谒,有所感契,即从披剃,执弟子业,居最下版,虽执爨负薪,未尝不以身先。坚苦三载,始受具足,从守心无碍听《华严》、《圆觉》、《楞严》诸经,于“四大分离,妄身何处”之语,有所领契,自尔随处建立华严圆觉道场,岁无虚日。王城感化,若迦维改观,洋洋中外,如此者十馀年。明嘉靖辛酉,司礼监黄锦锦衣焦重修普安寺,迎淳居之,几二十载。淳唯据丈室,不事干请,延一江、大千、止庵诸法师弘天台、贤首两宗。隆庆壬申,宫中始崇佛道,就普安建吉祥道场,淳主坛筵,精诚感格,恩渥颁隆,斋馈尽从中出。神宗初元,两宫圣母为社稷祈福,凡建斋堂,多就淳所,尝赐千佛锦袈裟。万历丙子,建大慈寿寺成,即迁淳为住持,命度沙弥一人为弟子,及敕校续入大藏,淳首领之。凡所弘阐,无不称旨。居常接纳四众,但举《圆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之偈,及《楞严》如幻三昧,或拈提古人向上公案,以警发之。暇则行住坐卧,每咄咄作私语,见闻即之,改容举,莫识其为密行者。生平所行,不离当处,而大播宗风,竟莫究其涯涘。一夕,召诸弟子,告以微疾,端坐三日,熙然集众,念佛随声,寂然而逝,时万历九年辛巳四月十有七日也。寿七十有一,腊四十有奇,得度弟子十五人。本在为钦依僧录善世领大慈寿住持,奉葬于寺后,圣母悼之,赐金建塔,而憨山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2—1581 【介绍】: 明僧。金台锦衣卫人,字月心,号笑岩,俗姓吴。嗣龙泉,住圆通寺。有《笑岩集》。
皇明名僧辑略
上堂 举世尊升座。文殊白槌话。师乃曰。不忆黄面老子当时也知有这个时节。争柰未遇知音。往往义学云。世尊升座。文殊白槌。乃是作家相见。师资倡和。盖不知文殊多口相席。打令赃诬一上。大煞放过。山僧今日也不敩伊做处。亦不独为。贵欲求个知音出来。与伊把臂共行。宁不为之好事。遂拈拄杖云。有么有么。时有僧出作礼。劈脊便打云。多口作么。僧云。某甲一言也未发。何为多口。师复打云。再犯不容。 翌日上堂云。昨举世尊升座公案未圆。未能解得诸人惑。未能令诸人与世尊把臂共行。何谓。若是知音作者。才恁么。便解不恁么。然后没交涉。直教两头撒开。中间放下。自然活卓卓底随处作主。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佛祖不能知。鬼神莫能测。设到此地。要与世尊握腕。犹间一线道在。如欲豁通这一线道。须是更听山僧重宣一偈云。佛身等空座称身。何曾升也何曾下。文殊睹影生狂华。引得儿孙成话𣠽下座。 拈古 举佛果勤佛鉴勤佛眼远同侍五祖至夜深。祖云各下一转语看。佛鉴云。彩凤舞丹霄。佛眼云。铁蛇横古路。佛果云。看脚下。祖云。灭吾宗者。克勤是也。徵三人之语。还有优劣也无。若道无优劣。五祖何以恁么道。若道有优劣。什么处是优劣处。 开示 诸佛与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悟者心能转物。物物皆归自心。即是诸佛。迷者背心向物。妄随物转。即是众生。是故诸佛与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且我释迦文佛未成正觉时。于雪山六年苦行。静虑功极。至午夜举头见明星出。豁然大悟。彼当时悟个甚么。悟者惺也。只是惺得自己本有之心。不从人得。本来现成。本来常住。随即普观大地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常住真心成佛种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證得。遂运慈悲普度一切。便有四十九年所说言教。非真实也。皆不得已。见诸众生疑多信少。不能直下大信自心。生起万差。不免应病与药。引众权而归一实。又恐一切众生随语生解。认著言说堕于教网。后复升座不发一言。唯拈起青莲花一枝。默顾四众。欲人人当下直明本心觌面亲会。不意大众依然蹉过。独有迦叶动容微笑会合本机。便付法立为第一祖。展转相传。至于第二十八祖达磨尊者。观见此土众生有大乘根器。遂航海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不用能巧。唯一直心当下自契。大众。即此便是从上以来。佛佛祖祖。共一切众生直悟一心见性成佛底样子也。 行实 师云。予金台世族也。父吴门。母丁氏。弱冠出家。礼大寂能和尚为师。后遍参知识。修进开悟行道因缘。备载全集。恐繁不录。 袾宏曰。予游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师。次年二师俱示寂。融师一味实心实行。无著述传世。岩师隐柳巷。罕接见人。有笑岩集四卷。今撮其少分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宝。字月心。金台锦衣卫族。父吴公。母丁氏。举师于正德壬申年。既冠。偶过讲肆。闻法师讲华严大疏。至十地品初地菩萨舍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处。发愤叹曰。千古犹今。同一幻梦。富贵功名。纵得奚益。遂投广慧院能长老出家。既祝发具戒。知有向上事。不自便休。必期真悟。即腰包行脚。一时老宿。号称明眼者。罔不蒙参而户谒。指点功夫。揩磨见地。造诣日益深密。后因宝峰指。见关于岭和尚。入室次。连下语数十转。皆不契。师心路俱绝。一日因洗菜水边。忽一茎堕水。随水圆转。捉之不著。忽有省。喜甚。提篮归。见岭立檐下。问师是甚么。曰一篮菜。岭曰。何不别道一句。师曰。请和尚别问来。岭复诘以灵云桃花。赵州柏子。皆随问而答。复问玄沙不肯话。师随声便喝。拂袖而出。次早入室。问讯侍立。顷岭顾视傍僧曰。汝等欲解作活计。这上座。便是活样子也。师即震喝而出。后复同爽庵。参襄西大觉圆和尚。觉门庭孤峻。自办粥饭。始许挂搭。亲炙四五月。语言无滞。觉曰。若以今时诸方。子当绝类为不可测人。今则不然。老僧将你烂熟底一则因缘问你。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便大悟佛旨。且既不涉有无。良久亦是閒名。正恁么时。外道大悟个甚么。师儗答。觉急以手掩师口曰。止止。犹更挂齿在。师豁然顿省。乃曰。可谓东土衲僧。不如西天外道。自是名震海内。海内禅子。皆奔走座下矣。师随缘开化。靡定所居。有语录四卷。曰笑岩集。笑岩。师别号也。邓定宇曰。笑岩上堂。棒喝纵横矣。卒无一人承当。即笑岩不失利安在。为时雨而化。无亦婆子心切欤。晚年屏居京师柳巷。几至结舌亡锋。而具真实。为生死心者。亦不惜为一见。如师者。固末世之光明幢也。以万历辛巳正月示寂。阅世七十。僧腊四十有九。塔全身于城西之北门。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笑岩禅师。名德宝。字月心。生于正德壬申腊之望日。其父吴氏。乃金台世袭锦衣也。师以父卒。锐自立。不乐嗣职。爱游佛地。因听华严。恍如破梦。乃卸世籍。为大比丘。历参南北知识三十馀人。然访隐者于西山。质单丁于破院。又莫计也。卒得道于龙泉聪禅师。出世。高座牛首圆通诸处。当是时。义学纷纭。禅宗落寞。而少室一枝。流入评唱。断桥一派。几及平沉。虽南方刹竿相望。率皆半生半灭。佛祖慧命。殆且素矣。师力弘法柄。随方建立。可行则行。否则默之。然铲邪劈胶。间不容发。即据室匡徒之辈。雕龙吐凤之俦。始与师抗。次与师游。终乃俛首。入煅死尽偷心。至于盘根固执三隅不反者。师不少假词色。图为孽生种草也。有庐阜五禅客。请曰。窃闻。和尚阐化多年。而得人未见其广。况今禅社萧然。异知殊见。茅塞宇内矣。师掌珠不展。其晚近何繇得入。伏冀。曲以垂慈。入草求人。以为何如。昔船子不得夹山。而药山宗风。不几扫土乎。师曰。诸公之言。不无可采。但无上佛祖心印。力荷者。毕世一人足矣。下迄曹溪。时英竞发。不得已。而印可亦不繇不如是而然也。山僧秖是任分。未敢越理穿凿。待彼自化。虽无人。未为多罪也。故师法幢所树不定何所。有龙象八人。常随师游。时号八杰。师尝于楚汉两间寓夏。新秋二日。衲子随侍。于金沙滩头地坐。四顾无人。忽有庞眉沙门。逼前庄立。朗声问曰。仁者。可识从上相承密论密义否。师。从容答曰。善来仁者。密则非论。论则非义。沙门乃以锡横肩。翘一足曰。是甚么义。师于地书更字酬之。又以锡画地。阔两胫立画上。复以锡横按。亚身而视曰。者是甚么义。师书嘉字酬之。又卓锡于地。两手叉腰翘一足。切齿怒目。作降魔势曰。是甚么义。师书之字酬之。又分手指天地。周行一匝曰。是甚么义。师书尤字酬之。又复进前一步。作女人拜。分手指两衲子曰。是甚么义。师书蚕字酬之。又绕师三匝作礼。立于师右。师书[佛/(佛*佛)/魔]字示之曰。会么。沙门拟对。师止曰。设到此地。复书[佛/(佛*佛)/魔]字曰。更须知有者个始得。沙门欢喜合爪。面师叹曰。咦。真摩诃衍萨婆若上士。振锡而去。二衲子惊喜曰。彼是何沙门。所为复是何义。师良久曰。还识么。俱对曰。不识。师曰。此乃应真圣贤。所呈金刚王变相三昧。及三昧王三昧。用来勘吾。然彼亦将有新證耳。又过潼关。礼熊耳祖塔。寺僧叱曰。憨拜空塔奚为。师指曰。空塔乎。曰。然。师曰。祖师聻。曰。携履西逝久矣。师曰。苍天苍天。师尝倒握拂柄。以示僧曰。会么。曰。某已识和尚做处也。师曰。你道荆州黄四娘。礼佛求个甚么。又僧问。打破镜。未审。作么生相见。师曰。惭愧杀人。僧顿领旨(即昙芝上座)。于是。江湖闻而慕之者虽切。然搆之者益稀矣。万历丁丑。燕京缁素建精舍。挽师归隐。师既谢游辙。门无杂宾。乃整齐先觉经纶。提掇古德纲目。或徵或赞。或判或颂。高巘晓霜。千江秋月也。又五年。悬衣大寂。阅世七十一。坐夏四十八。塔于京城西直门外高浪桥之北郊。署师正宗南行者。幻有传禅师也。代师阐化北之东台者。瑞峰和尚也。其卧隐于优昙苑者。幻也。老宿也。识者谓。济宗鼎峙。则师不负于龙泉矣。师前后所参尊宿。约出天奇之门。独于襄西得谒大觉圆。圆为海舟慈公之四叶。其腊高貌硕。词如截铁。因历举古公案。以诘师。师对无滞响。圆曰。若以诸方子当绝类。为不可测人。老僧却不然。再将烂熟底一则机缘问你。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大悟。且既不涉有无。良久亦是閒名。正恁么时。外道悟去。悟个甚么。师拟对。圆急掩师口曰。止。止。师顿契其机。即以偈献圆。圆大喜曰。奇哉。斯乃从上果地人语也。师住后。常道圆公之为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约公元一五四四年前后在世,字凌汉,号止山,崇安(今武夷山市)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中前后在世。官柳城县知县。
钦定四库全书·止山集·提要
臣等谨案:止山集总二十卷,明邱云霄撰。云霄字凌汉,号止山,崇安人,由贡生官至柳城县知县。是编凡分四集。南行集四卷,盖自崇安至省会之作,分建安、延津、晋安三稿。东游集二卷,盖游括苍之作,故二卷皆题曰括苍稿。北观集四卷,乃其入京所作,自南游北,故有楚稿、越稿、吴稿、宋稿、鲁稿、齐稿、燕稿之分。以上三集,皆诗而无文,独山中集有诗四卷,又有文六卷,皆居武夷止止山时所作也。四集惟南行集编次最早,首有丰熙序云:丘子年方富,而引志在远,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当数十年后,乃可论定。大抵系其初作,故熙云然。熙之序,嘉靖十一年甲午也。东游集无序,不知何时所编。北观、山中二集序皆题曰嘉靖丁未,则最后矣。朱彝尊明诗综引徐梦阳评,称其诗雅澹劲古,景真情得。今读之信然。要之不肯蹈袭前人,异乎七子之派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