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释妙祎( 刘 )
释宝亮( 徐 )
释慧通( 慧通、惠通、惠绪 别称 郑散骑 )
释道嵩( 夏 )
释智欣( 潘 )
僧韶( 王 )
释慧通( 刘 )
释道盛( 朱 )
丘寂之(字 德玄 )
丘杰(字 伟跱 )
丘渊之( 深之 字 思玄 )
僧富( 山 )
僧惠休(世称 汤惠休、休上人 汤 )
僧智一(别称 白猿梵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通( 褚 )释妙祎( 刘 )
释宝亮( 徐 )
释慧通( 慧通、惠通、惠绪 别称 郑散骑 )
释道嵩( 夏 )
释智欣( 潘 )
僧韶( 王 )
释慧通( 刘 )
释道盛( 朱 )
丘寂之(字 德玄 )
丘杰(字 伟跱 )
丘渊之( 深之 字 思玄 )
僧富( 山 )
僧惠休(世称 汤惠休、休上人 汤 )
僧智一(别称 白猿梵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褚氏。河南阳翟人。晋安东将军䂮之后也。龆龀中而器量英发。年十二为沙门。博观三藏。而尤深于方等大品法华。学徒千里毕集。游京师。初止庄严。后居定林上寺。学者亦向风而至。齐竟陵文宣王。宰辅文献王。皆慕德焉。谢举陆果张孝秀。躬造之而受戒法。黑白弟子千馀人。居钟山三十馀年。精修禅诵。天监中没。寿七十。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法通。本姓褚氏。河南阳翟人。晋安东将军扬州都督䂮之八世孙也。家世衣冠礼义相袭通幼而岐颖聪悟绝伦。年十一出家。游学三藏专精方等。大品法华尤所研审。年未登立便为讲匠。学徒云聚千里必萃。后践迹京师。初止庄严后憩定林上寺。栖闲隐素履道唯勤。希风影附者复盈山室。齐竟陵文宣王丞相文献王。皆纡贵慕德亲承顶礼。陈郡谢举吴国陆果浔阳张孝秀。并策步山门禀其戒法。白黑弟子七千馀人。晦迹钟阜三十馀载。坐禅诵念礼忏精苦。至天监十一年六月十日。便觉不悆语弟子云。我正可至九月二十日间耳。到九月十四日见两居士。皆报白拂来向床前。便次第出至十七日忽漫语云。檀越不相识何处来耶。弟子昙智问意故。答曰。有一人著朱衣戴帻擎木箱底在床前。至二十日见佛像作两行来。通合掌良久。侍疾者但闻异香。竟不测其意。通乃密向同意慧弥说之。至二十一日索香汤洗浴竟。仍作礼还卧。叉手当胸正中时卒。春秋七十。仍葬于寺南。弟子静深等立碑墓侧。陈郡谢举兰陵萧子云并为制文刻于两面。时定林上寺复有沙弥圣进。本阉人。清信笃至遂出家苦节。尝头陀至东山。宿于树下。有虎来摩其头。见进端坐无扰。跪之而去。后每独行独坐。常见青马一匹卫其。左右。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妙祎。本姓刘。建康人也。龆绮之年而神机秀发。幼出家住西青园寺。戒行无点神情超悟。敦信布惠莫不怀之。雅好谈说尤善言笑。讲大涅槃经法华十地。并三十馀遍。十诵毗尼每经敷说。随方导物利益弘多。年七十天监十二年卒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徐氏。其先东莞胄族。避晋乱。徙东莱惤县。亮年十二。从青州道明师为沙门。明义学。高于世。亮精勤有日新之功。及受具。欲留以报训育。明谓曰。沙门异俗。以宣通为理。岂可留滞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游京师。止中兴寺。袁粲见而异之。与明书。其略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宜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所得专也。自是名益著。亲亡。路阻不能归。因屏居却扫。竟陵文宣王躬临。亮不得已而应王请。结菩萨四部因缘。复移灵味寺。讲学盛于京邑。弟子三十人。亮英气逼人。词锋错逸。或有蔽于理者。亮释之莫不涣然。天监八年。上诏著涅槃义疏十万馀言。上为之序。后十月卒于灵味寺。寿六十六。葬于钟山之南。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宝亮。本姓徐氏。其先东莞胄族。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亮年十二出家。师青州道明法师。明亦义学之僧。名高当世。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累。明谓曰。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因此客游。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袁粲一见而异之。粲后与明书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自是学名稍盛。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齐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请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后移憩灵味寺。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四十二遍。维摩二十遍。其大小品十遍。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馀人。咨禀门徒常盈数百。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涣然忘其素蓄。今上龙兴尊崇正道。以亮德居时望。亟延谈说。亮任率性直。每言辄称贫道。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天监八年初敕亮撰涅槃义疏十馀万言。上为之序曰。非言无以寄言。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止四倒。反八邪而归一味。折世智之角。杜异人之口。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救焚灼于火宅。拯沈溺于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二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引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墙玉室岂易入哉。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少贞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倪齿不衰流通先觉。孜孜如也。后进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监八年五月八日。乃敕亮撰大涅槃义疏。以九月二十日讫。光表微言。赞扬正道。连环既解。疑网云除。条流明悉。可得略言。朕从容暇日。将欲览焉。聊书数行。以为记莂云尔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积。性不蓄金。皆敬营福业。身殁之后房无留财。以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钟山之南。立碑墓所。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并为制文。刻于两面。弟子法云等。又立碑寺内。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时高座寺僧成。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宝又善三玄。为贵游所重。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于寿春衣弊露宿野中。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事。皆验。江陵有边僧归者。商于寿春。将还。通来欲寄物。僧归以檐重不许。强增之。然檐殊不觉重。行数里即别去曰。我有女兄名慧绪。住三层寺。烦致意。忽不见。顾所寄物。亦失之。僧归大惊。至则求慧绪语之。绪曰。吾无弟。即往求通不见。及通至江陵而慧绪亦死。入其房问讯委悉。因留江陵行见人家坟墓。无不言其氏族死亡年月。江陵人皆相视惊异。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故群盗见之。亦掩迹避走。俄就任漾家。索酒。甚急。曰我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宜各精进脩善为。先饮醉卧墙下而化。数日复有人见行市中。追及共语久之乃失。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在寿春。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有边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何駃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也。宋元嘉中见在寿春。衣服趋尔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边有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惠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来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可驶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为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名僧传抄
不知所从来。多见在寻阳。常自称郑散骑。江陵人边僧归。商行至寿阳。将还江陵。通欲寄物于其担上。僧归不肯受。通强之。僧归为受。亦不觉重。行数里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妇。在荆州三层寺作尼。名惠绪。汝至彼可为相闻道我寻往也。言毕忽然不见。僧归至荆州。具为惠绪言之。结尼禅行道德人也。既无此兄。不解所以。后至寿阳。寻之不知处。通后来荆州。到惠绪房。绪已死矣。讯问委悉。寺中知必通也。由留荆洲。与人行见丘墓。皆识名字氏族。四月八日。于上明东寺齐。随众僧行道。于众指示人云。某人经作劫。如是者数人。群盗一时走去。于江津路值一人。以马杖鞭通。通曰。汝忿归看汝家何如。此人至家。火已烧其宅矣。齐永元初。就任漾求酒曰。宜应远行。永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进。慎幼退转。饮酒毕。至市东墙卧地。既视死矣。数十日忽复于市见之。市人遂视。久久乃没也(云云)。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道嵩。姓夏。高密人。年十岁出家。少而沈隐有志用。及具戒之后专好律学。诵经三十万言。交接上下未尝有喜愠之色。性好檀舍随获利养皆以施人。瓶衣之外略无兼物。宋元徽中来京师止钟山定林寺。守靖闲房忏诵无辍。人有造者辄为其说法训奖以代馔焉。从之请戒者甚众。后卒于山中。春秋四十有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丹阳建康潘氏子。幼聪警。世之琐屑事。经耳不忘。年七八岁。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曰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即其寺就僧审禅师求出家。博学好习鄙事。师谓之曰。观汝若非率尔者。而所玩非奥远何也。答曰。正欲广其节目耳。受具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才四遍。结袟而返。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馀人。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携诸内侍。亟经过其寺。欣厌之。因谢病钟山。居宋熙寺。绝不与富贵者游往。天监五年卒。寿六十一。葬山中。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智欣。姓潘。丹阳建康人也。稚而聪警禀怀变躁。率尔形仪过无修整。年七八岁。世间近事经耳不妄。曾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云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有离俗之志。他日即就栖静僧审禅师求出家焉。笃好博学多集近事。师训之曰。观汝神明人非率尔。所可习学皆非奥远何耶。答曰。欲广其节目耳。及具足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四遍虽周未曾注记。结帙而反亭然独悟。莫与为群不交当世。无因得参其门者也。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馀人。陈心序事贵在可解不务才华有异流俗。客问未申酬答已罢。皆美其丰赡名重四海。齐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携诸内侍亟经住寺。欣因谢病钟山居宋熙寺。确然自得不与富贵游往。行不苟合交不委亲。䞋施之物构改住寺。以天鉴五年卒。春秋六十一。葬于山墓。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王氏。齐国高安人。宋元徽初。居京邑之建元寺。闲房自守。不妄交游。齐受禅。始事讲说。毗昙之学。流化海内。齐文惠竟陵王。雅相钦礼。清河崔惠北面咨承。天监三年。终于所住寺。春秋五十有八。建元间。法亮法朗兄弟也。吴兴武康沈氏亮。履行高洁。经学脩明。诏住药王寺。朗集注涅槃。并卒于天监中。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韶。姓王。齐国高安人。幼愿拔俗。弱年从志敛服。道俗恭敬师宗。美姿制善举止。情性温和韵调清雅。好弘经数名显州壤。专以毗昙擅业。元徽之初始来皇邑住建元寺。宽厚闲澹不妄交游。宋季浇薄体裁无准。物竞目前荣枯俄顷。韶闲房自守。状若无人。及齐氏开泰礼教夙被。白黑钻仰讲说频仍。后学知宗前修改观。毗昙一部化流海内。咨听之徒常有百数。齐文惠及竟陵王萧子良。雅相钦礼。清河崔慧。亲从北面咨承馀诲。以天监三年卒于住寺。春秋五十有八。时建元又有法朗。兼以慧学知名。本姓沈氏。吴兴武康人。家遭世祸因住建业。大明七年与兄法亮。被敕绍继慧益出家。初住药王寺。亮履行高洁经数修明。朗禀性疏率不事威仪。声转有闻义解传誉。集注涅槃勒成部帙。而言谑调笑不择交游。高人胜己见必齿录。并卒于天监中。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二
慧通俗姓刘,沛人,住冶城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刘氏。沛国人。少为沙门。神情奥秀。讲学精明。止冶城寺。从之听采者倾朝市。东海徐湛之。陈郡袁粲。尤加敬。孝武皇帝诏与海陵建平二王为友。有胜鬘杂心毗昙义疏。作駮夷夏显證法性三论。及易爻象记。雅为宋武所敬。升平中没。寿六十二。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通。姓刘。沛国人。少而神情爽发俊气虚玄。止于治城寺。每麈尾一振辄轩盖盈衢。东海徐湛之陈郡袁粲敬以师友之礼。孝武皇帝厚加宠秩。敕与海陵小建平二王为友。袁粲著蘧颜论示通。通难诘往反。著文于世。又制大品胜鬘杂心毗昙等义疏。并駮夷夏论显證论法性论及爻象记等。皆传于世。宋升明中卒。春秋六十三矣。
人物简介
全齐文·卷二十六
道盛俗姓朱,沛国人,宋明帝时入京,住天保寺,为僧纲领,终于齐。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朱氏。沛国人。少有才名。善易。为沙门。讲涅槃维摩。止湘州。宋明帝诏居建邺彭城寺。著述交论生死本无源论。谢超宗尤所敬礼。后止天保寺。高帝诏代昙度为僧主。时丹阳尹沈李文。素尚黄老。欲沙汰僧尼。因设会。令陆脩静与盛论义。辞气俊发。陆遂屈。沙汰事亦由以寝。永明中卒。寿六十。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道盛。姓朱。沛国人。幼而出家务学。善涅槃维摩兼通周易。始住湘州。宋明承风。敕令下京。止彭城寺。谢超宗一遇遂敬以师礼。乃著述交论及生死本无源论等。后憩天保寺。齐高帝敕代昙度为僧主。丹阳尹沈文季素奉黄老排嫉能仁。乃建义符僧局责僧属籍。欲沙简僧尼。由盛纲领有功事得宁寝。后文季故于天保设会。令陆修静与盛论议。盛既理有所长。又词气俊发。嘲谑往还言无暂扰。静意不获申。恧焉而退。盛以齐永明中卒。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兴乌程人,字德玄。年十七,为州西曹,兼直主簿。刺史王彧行县夜还,寂之不肯开门,待墨旨而后开。转主簿,迁故鄣县令。为政廉洁,有能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兴乌程人,字伟跱。性至孝。十四岁遭母丧,以熟菜有味,止食生菜。传忽梦见母曰:“汝啖生菜,遇虾蟆毒,灵床前有三丸药可服之。”杰惊起,果得药,服之下科斗子数升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深之。南朝宋吴兴乌程人,字思玄。东晋末,刘义隆为徐州刺史,渊之为长史。刘后即位为宋文帝,渊之以旧恩历官侍中、都官尚书、吴郡太守。卒于太常。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生山氏。高阳人也。少孤笃学。美仪止。伪秦卫将军杨邕。襄阳习凿齿皆友善。听道安讲放光般若感悟。遂祝发为沙门。安没。还魏郡廷尉寺谢宾客。山行见一小儿。为群贼牵去。问之则曰。欲以其心肝祭神也。儿啼垢面视富。富即脱所著衣。遗贼曰。请毋用人祭。而用羊豕祭。此衣所以为羊豕价也。贼不可。富遂从贼取刀。㓟其腹。血淋漓仆道旁。贼大惊皆奔散。富虽困。犹能言。行路问而悲之。因相与抱持而哭。既送小儿还其家。又急以针线。缝其腹涂之验药。舆归寺。少时而差。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僧富。姓山。高阳人。父霸为蓝田令。富少孤居贫而笃学无厌。采薪为烛以照读书。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后遇伪秦卫将军杨邕资其衣粮。习凿齿携共志学。及听安公讲放光经。遂有心乐道。于是剃发依安受业。安亡后还魏郡廷尉寺。下帷潜思绝事人间。时村中有劫。劫得一小儿。欲取心肝以解神。富逍遥路口。遇见劫具问其意。因脱衣以易小儿。群劫不许。富曰。大人五藏亦可用不。劫谓富不能亡身。妄言亦好。富乃念曰。我幻炎之躯会有一死。以死济人。虽死犹生。即自取劫刀划胸至脐。群劫更相咎责四散奔走。即送小儿还家。路口时行路一人见富如此。因问其故。富虽复顿闷口犹能言。乃具答以事。此人悲悼伤心还家取针缝其腹皮。涂以验药。舆还寺将息。少时而差。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俗姓汤,善诗文,得徐湛之赏识。宋孝武帝令还俗受职,位至扬州从事。其诗受民歌影响多写儿女之情,诗风清新流畅,颇具情致。颜延之薄其诗,以为“委巷中歌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居钱塘灵隐寺,精守戒范。善长啸,听者悲凉,谓之哀松梵。于涧边养一白猿,有时逸去,呼之即至,时称白猿梵,称智一为猿父。后群猿继至,每众僧斋讫,敛饭送猿台所,后人名为饭猿台。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居灵隐山中。标致高洁。翛然有出尘韵。望之知其为世外士也。姿性善啸。引声一发。窅眇入云。抑杨纵翕。殊合律吕。飕飗凄切。听者生哀。谓之哀松梵。养一白猿。远放林壑。伫立呼之。调极清婉。猿则随至。谓之白猿梵。众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赞咏。塔下歌谣。或呗起经筵。或颂流斋会。使物类感之。则此心之虚灵。进于善矣。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智一者。不详何许人也。居灵隐寺之半峰。精守戒范而善长啸。啸终乃牵曳其声。杳入云际。如吹笳叶若揭游丝。徐举徐扬载哀载咽。飕飗凄切听者悲凉。谓之哀松之梵。颇生物善。或在像前赞咏流靡。于灵山涧边养一白猿。有时蓦山踰涧久而不还。一乃吮吻张喉作梵呼之则猿至矣。时人谓之白猿梵。召一公为猿父。犹狙公也。其后涧边群狙聚焉。每至众僧斋讫。歛生饭送猿台所。后令山童呼三二声。则群猿竞至。洎乎唐武宗废教。伊寺毁除焉。鞠为茂草之墟饭猿于台。事皆堙灭一师不详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