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65 166 167 168 169 171 172 173 174 下一页
宗道者(别称 悟空 )
释慧林(字 万松 )
丘珊
释永宁(字 西林 郭 )
释圆果(号 香林 )
丘茂中(字 子时 )
侯秩(字 季常 号 平丘 )
边彦骆(字 国龙 号 东峰 丘僖顺王 )
丘道隆(字 懋之 )
僧宗林( 宋 字 大章、大风 号 朽庵 )
释道济(别称 法舟济、五台居士 道济 字 法舟 )
丘民范(字 汝中 )
释慧宗(别称 别传老人 字 别传 )
丘其仁(字 主静 号 定斋 )
其它辞典(续上)
丘养浩(字 以义 )宗道者(别称 悟空 )
释慧林(字 万松 )
丘珊
释永宁(字 西林 郭 )
释圆果(号 香林 )
丘茂中(字 子时 )
侯秩(字 季常 号 平丘 )
边彦骆(字 国龙 号 东峰 丘僖顺王 )
丘道隆(字 懋之 )
僧宗林( 宋 字 大章、大风 号 朽庵 )
释道济(别称 法舟济、五台居士 道济 字 法舟 )
丘民范(字 汝中 )
释慧宗(别称 别传老人 字 别传 )
丘其仁(字 主静 号 定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泉州人,字以义。正德六年进士。拜监察御史。疏劾近侍陈钦,谪永平推官,未行,复职。后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官终江西巡抚。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宗道者。观城人。人以悟空呼之。土木形骸。不识一字。仅能口诵金刚心经。而淳谨敦信。其中莫能测也。事铁佛元明上人为弟子。供薪水之役。惟诵金刚心经。琅琅不辍。二十六七。别元明游方。遍历晋宋荆楚关陕河洛之间。寻师择友。汲汲如渴。中止考城。一住十年。正德辛未。有流寇之变。南北骚然。道者还里。居圆觉寺。既而寓依城北马氏。又徙张太常南园。不住则已。住必十馀年。始行人敬之如佛。在张园时。年已一百有八岁矣。其健旺异尝。望之如古松怪石。行止不携杖。耳目聪明如少壮人。初騃钝。后颇谙事了了。居恒无所为。唯冥然兀坐而已。有叩以所养者。无一言相證。但道不知有人欲事。或讥之曰。此渴睡僧何足重。北山野史解嘲曰。冥然兀坐。不知人欲。此外更有何法门也。后不知所终。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煖气。信是死汉机轴。若遇明眼。定遭摈出烧庵。大都道在用处。用处在死处。今之学道者。曾不求死。何处有活。必至自诳自误。若遇明眼。又不知作何遣发。然则死汉。亦大费一番工夫。但心光不发。受人简点。须是婆儿始能勘验尔。我抹杀他不得。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林。字万松。杭之仁和人。生禀异质。稍长耽玩佛书。授以世典。弃佛观。父母察其志如是。遂舍为法轮寺僧。见诸僧所习卑鄙。师不乐。愀然叹曰。此岂可了生死大事耶。雅闻天目平舒老人道行。往依之。一日宴坐林间。闻猿鸟声。豁然有悟。是时。伏牛空幻叟。寓广德禅林。乃诣叟。自陈所见。遂嗣空幻之门。历游诸方。归杭隐径山。绝迹于城府。师持身约。守律严。素通三藏。尤精于法华圆觉楞严等诸经。善于开诱。析义宣旨。如慈父母之训其子。必至领解而后已。道日益崇。修日益起。而四方从学者。日益以众。嘉靖丁巳。忽谓众曰。时至矣。绝谷。日啜涧水数杯者。月馀而化。得年七十有六。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一
珊,桐乡人,正德间官州判。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永宁,字西林,姓郭氏,六合人也。幼出家礼报恩无瑕玉为师,生性耿介,独自持重,言动不妄,众所推服。年二十,即持《金刚经》,至老不辍。明武宗驾幸南都,驻跸斯寺,大宗伯虑寺僧无可承旨者,遴选皆不称。先是,宁与东林惠远,素称莫逆,两人状貌魁伟。乔白岩为大司马,久与宁善,宗伯大喜,即以远为僧录右觉义,以宁为报恩寺提点。及驾临寺,登殿礼佛,百官朝罢,谕作诵经佛事,命呈疏草,宗伯议须翰林,宁曰:“佛疏别有体制,须僧当行可耳。”因举远具疏草呈,武宗览之,喜曰:“朕家有此僧耶?”宗伯即以僧录印付远,宁随侍游览,应对称皆。自建道场至起跸,陪宴七日,竟无一失,宗伯由是益重之。嘉靖十年,众举为住持,综理寺事二十年,迁僧录右觉义。又五年,转左觉义。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宁居僧秩,切以法门为忧,每谓“僧侣见轻于士林者,以其无学故,取辱名教,玷污法门耳。”乃请云谷法师住三藏殿,教诸习禅者,始知有禅宗。数年,云谷去隐栖霞,适守愚师南来,宁复延致,选僧众数十人,日开讲席,亲领听受,从此始知向佛法。掌僧录印二十五年,诸山奉法惟谨。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十六日示寂。先数日持僧录印谒礼部大宗伯,请以老辞,大宗伯慰留不允。宁归,即封其印,明日示疾,竟不药,但诵《金刚经》不绝,十五夜举众围绕号佛,遂悠然而化。寿八十有三,腊七十有奇。弟子奉葬于智安寺,憨山释德清再传徒子也。尝抚清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听此儿主张。“人服其知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圆果上人。号香林。京口丁氏子。厌俗出家。勤读诵。于圆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处。有省。自是参方。机锋颖捷。年三十四。游武林。日行分卫。夜宿仙林寺檐庑。衣不掩形。时严冬。或献新衣美食。却不御。人奇之。致供日繁。师遁至北高峰绝顶。假一席地。缚草为团瓢。冥寂其中。不出营食。主僧。以时闵而给焉。一坐六载。每风雨晦冥。猛虎毒蛇。蹲绕左右。师不为动。其后冬雪浃辰平地。积至丈许。陟者跬步压覆。隤然而返。主僧曰。果公纵学僵卧袁安。不能作啖毡苏子。冻馁既久。恐无生理。俄而城中素心道众。不期而会于灵隐者。三十馀曹。相劳苦。各述所梦相同谓。见神人执刀。厉声告曰。北高峰古佛困雪中。盍往视之。陈叙如出一口。曰事急矣。即相率。打雪披寒而上。叩团瓢见师。趺坐恬然无惫容。众献供。师作呗受之。相与绕视。不忍舍去。师曰。诸君休矣。晡时恐为虎惊。毋过念贫道。乃送之下山而返。一日至湖上。偶见一长僧。繇六桥度岭而北。师觉其有异。尾之至黄龙祠。因忽不见。仰视林樾清楚爱之。遂憩焉如仙林。时适有樵牧数辈。戏拾瓦砾。累塔矾石间。忽罅中闪烁有光。微露石棱。去砾而顶相现。旋得满月容。游人以畚锸助之。须臾周身尽露。又得断碑。读之始知文公所镂像也。乃霣泣下拜曰。圆果与和尚。同出南岳。不意显示幻身。敢不捐躯为报。繇是。山灵之一新。清规之再整。师之力也。汪开府伯玉。觐师于黄龙。戏问曰。公年几何。曰八十有五。又问到家乎。曰苦海孤航。两不着岸。汪闻耸然增敬。师素贯禅律。凝神冥寂。每清晨。背诵金刚经一卷。过午不食。檀施悉营福业。遇遗骼辄收掩之。积如漏泽者数处。凡开示四众。切近简要。使闻者生信。恍然自得于语言文字之外也。万历元年癸酉四月。示寂。年九十矣。塔于石像左脊。
人物简介
维基
丘茂中(1485年—?),字子时,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军籍,书法家。正德十一年(1516年)福建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登第二甲第六十二名进士。授工部主事,驻高邮州,分理济宁以南河道,疏浚黄河。历江西布政司右参议,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升云南按察司副使,官至河南右布政使。
人物简介
维基
侯秩(1486年—?),字季常,号平丘,直隶大名府开州长垣县人。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顺天府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会试第三百二十九名,登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兵部观政,初授山西曲沃县知县,擢江西道试监察御史,丁忧归。服阕,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复除江西道,十一月因疏荐谢迁、彭泽,忤上意,降二级调远方用,寻补四川富顺县县丞。后以桂萼疏荐起用,起复长沙府同知,嘉靖九年(1530年)升扬州府知府,十四年三月升陕西按察司副使,十六年正月升本省右参政,因托疾久不赴任,被抚按官奏之,七月诏令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杞县人,字国龙。嘉靖二年进士。授行人。奉命采木江南,供修内殿用,殿成,受褒奖。有《使职昭鉴录》等。维基
边彦骆(1486年—1536年),字国龙,别号东峰,河南开封府杞县人。治《诗经》,行九,正德八年(1513年)河南乡试第十七名举人,年三十八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七十八名,第三甲第二百四十五名进士。户部观政,领宣府军饷,监收太仓。嘉靖四年(1525年)授行人司行人,奉命谕祭封丘僖顺王,并护理葬事。回京后,升司副,迁司正,超升工部营缮司郎中,奉命采集大木。年五十一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上杭人,字懋之。正德九年进士。任顺德知县。时值岁歉,立法赈饥,毁淫祠,新学舍。擢江南道御史,首请逐佛郎机入广南、停浙江织造二事。迁巡按山西,督河东盐课,再巡四川。尝书“畏天悲人”为座右铭。维基
丘道隆,字懋之,福建上杭县人。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进士,官广东顺德县(今广东顺德市)知县。为官严明果断,吏民畏服。迁监察御史。正德十五年(1520年)与御史何鳌上疏坚决反对佛郎机(葡萄牙)入贡,得到批准,升南雄府知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浙江馀姚人。俗姓宋,字大章,号朽庵。居杭州安隐、净慈间。嘉靖初至京师,居香山。工诗,有《浮生梦幻篇》、《香山梦寐集》。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宗林。字大风。朽庵其号。杭人也。幼孤。母忧其不能自立。舍送普宁庵。事某师为童子。诵经执务。能得师欢心。及长。精戒行。起息必慎。不妄与人交。交必以道。能诗文。不漫作。作必惊人。性至孝。虽出家。孜孜以母为念。曰戒不忘亲也。自是流誉遂达宸听。弘治中。被徵入京。命为登坛大戒主。为学佛者师。又敕提督五台山。校正清凉通传入藏。正德改元。赐紫衣玉带。大宗师之号。西直门外大香山寺。立宗师府居之。虽际荣盛。处之若无。淡如也。有诗云。天命传来墨未乾。栉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位。洗足羞登万寿坛。闻戒故多持戒少。承恩虽易报恩难。何如只向山中住。松竹萧萧共岁寒。师倦于津梁。奏乞南还。得请喜。而有诗云。再拜下丹宸。衣香御路新。九门三月雨。千里一归人。马踏残花路。莺啼细柳春。因思头白母。心火热如焚。二诗可以想见林为人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济。字法舟。张氏子。生𭬥李思贤里。少爽拔。未尝入乡较。而义辩宿成。为里中所异。年十八忽猛省。白父母求出俗。勿许。遂日夜坐。不事生产。又三年。潜入天宁寺为行者。时默堂宣禅师。受月舟和尚法印。归自繁昌。法筵龙象。跄跄济济。师服勤之馀。多所咨访。久之。诣东禅。依昂公薙染。昂法叔吉庵祚禅师者。默堂子也。知见精确。而道行清苦。师折节事之。古德入道因缘。朝夕参叩。以为不至古人休歇田地不止。偶行廊庑间。闻佛殿磬声。豁然契悟。寻趋方丈。庵望见笑曰。子著贼也。师曰。贼已收下。曰。赃在甚处。师振坐具曰。狼籍狼籍。曰。这掠虚汉。狼籍个甚么。师一喝归众。庵喜印可之。继谒古印云峰诸师。日益深奥。自是应机演化。雷动电激。章缝缁素。诸乞言者。憧憧然水陆并凑。无虚日矣。嘉靖初。众请出世于金陵安隐寺。上堂举拂子。召大众云。见么。又击拂子云。闻么。既是举起便见。击着便闻。妙真如藏。非思非议。应用灵灵。奇哉奇哉。汝诸人。自不丈夫。顾乃傍人门户。求知求见。韬晦家珍。甘为寒乞。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也。广额屠儿。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数。岂有曲折。作知见耶。丈夫子。何不恁么便担荷去。其指法径要。大都类此。性恬静。未尝误干谒。随缘迁转。前后二十馀所。解包之后。不更出门户。处大众折大疑。无碍之辞。波腾云涌。夜以继日。曾不少倦。而燕间之日。泊然危坐。若不解语者。此其大凡也。师心精泯合时灵感通。以至咒移井石。锡出山泉。说法则蛙入晨窗。入定则神来夜室。自避倭之后。任真而放。雅同流俗。嬉笑怒骂。纵横自调。而人不能测矣。庚申秋。寝疾且革。或劝起坐说偈。师曰。此皆文饰。非吾事也。以手摇曳而逝。年七十四。腊五十二。茶毗后。塔其骨于别室中。所说法语偈颂等若干言。门人正雨辈。集而梓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名道济。字法舟。嘉兴人也。受业于东禅昂。以向上宗乘。走叩吉庵祚禅师。遂得道焉。是济为无际悟之五世也。初悟以断桥正脉。付广善潭。潭付默庵宣。宣付吉庵祚。由潭至祚。垂百年来。其家声几不振矣。济承之。出世金陵安隐。而俎豆先人于名贤之间。恢述其志。刻如履冰。每以隔宿挂上堂牌。衲子阴笑之。尝举拂子召众曰。见么。又击曰。闻么。既是举起便见。击著便闻。妙真如藏。应用全彰。是汝诸人。自不丈夫。故乃傍人门户。求知求见。韬晦家珍。甘为寒乞。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事。广额屠儿。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数。岂有曲折作知见耶。丈夫子。何不恁么担荷去。于是。学流爱慕而亲之。吏部陆公光祖。邀济还里。以天宁居之。祖既笃于真乘。常游天宁。恨见济之晚。因问曰。画前元有易否。济曰。若无庖牺氏将甚么画。曰。画后如何。济曰。元无一画。曰。现有六十四卦。何得言无。济曰。莫著文字。曰。请师离文字发一爻看。济召公。公应诺。济曰。者一爻从何处。起公大笑而谢。自称五台居士。遂多出入丛林。而击节焉。又别驾熊公南沙问曰。设有将剑来取师头。师还避否。济曰。若有杀人不眨眼地将军。便有不怕死和尚。沙作挥剑势。济放身便倒。沙曰。好个师僧死在剑下。济起。呵呵大笑曰。作么作么。济。任缘挥麈。惟津津焉。提唱纲宗而已。稍不如意。飘然去之。或舟或廛。或破寺村庵。前后凡迁居二十馀所。但其为人真率閒雅。胸无隐事。耳目交接。使人忘其名势。以故。贤彦追崇之。其于院务。凡百阔略。知友常以书勉济。济笑曰。牙筹算计。俗尚为讥。况道人乎。古制不立烟㸑。草衣树宿。闻道益广。行道益多。今人。动以规法相绳。礼乐铿锵。举一狗子无佛性话。求其不惑者鲜矣。尤云。我能据守祖庭。利其徒属。能作能为。破律丧行。恣彼陷溺。是何益也。济。晚年閒著异迹。机不厌繁。有道人拈拄杖问曰。者是谁底。济曰。是山僧底。曰。既是师底。因甚在我手里。济呼曰。度拄杖来。道人度杖与济。济曰。汝底在甚么处。道人整冠。济曰。似则也似。是则未是。道人大笑。又指吉祥草。问傍僧曰。是甚么。曰。吉祥草。曰。更有吉祥者否。僧以足按地。道人曰。狮子窟中。果无异兽。济摈僧出院。又僧问。得何三昧。便乃随波逐浪。济曰。两岸春风香不断。一溪流水落花新。曰。怎柰学人不会。济曰。蜻蜓飞尚缓。蛱蝶舞偏忙。曰。和尚莫将境示人。济喝。僧便作礼。济曰。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济二十二出家。殁年七十有四矣。众知济有厌世意。请留偈。济以手摇曳曰。何多事也。乃趋寂。时嘉靖。庚戌之秋也。得法者二人。一居胥山。曰云谷会。一居精严寺。曰冬溪泽。俱以严标行话于世。 赞曰。济公近继无际。远续断桥。历观其始末。机智毫忽不爽。然前后居无定相。惟激励学者为要务。诸庄旱损。略不干怀。可谓救时之明哲者也。尚有以不事事短之。所谓盲人问豹。与语奇斑哉。
人物简介
维基
丘民范(1488年—1539年),字汝中,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人。嘉靖癸未进士。丘民范是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江西乡试第四十三名举人,次年(1523年)联捷癸未科二甲十八名进士,初授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参与大礼议。魏国公家人姚经有不法事,将其捕杀。嘉靖八年(1529年)任邵武府知府。其地政松散,豪族横行不法,他就用严刑纠正,罢黜贪污的萧姓知县;驿传侵吞渔户粮饷,他为计粮薄征,每月给发,馀款储存于库,又奏请补偿河船鱼粮每年赔累,府民称他「仁而不懦,明而不察」。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二月升山东左参政,督理粮储,奉表入京,论时政,被铨司厌恶,十七年(1538年)改任广东左参政,次年卒于官。其事绩见《江午坡集》·《明故大中大夫广东布政司参政丘公墓志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慧宗。别传其字。湖广云梦汪氏子。生而凝寂。不乐世相。七岁投白鹤寺出家。九岁。有王居士者。引之入蜀。至重庆綦江石门寺。受具戒。嘉靖甲午。登峨眉颠礼佛次。时云气乍敛。杲日当空。见金色异人。乘小舟历铜塔崖而没。述于得法师谦公。公曰。尔大有缘。此菩萨示现也。自是以荷担山门为事矣。居山四十年。自白水至山颠。楼观像设之属。无不鼎新充拓。俨如天宫化城。隆庆己巳。始出山。游京师。渡南海。礼观音大士。入五台。有终焉之志。师生平严持戒律。不喜作纸墨文字曰。三藏教典。亦是糟粕。更饶舌何为。先示寂三日。忽云。将西归。澡浴更衣。结跏澄息。诵佛号不辍。至期召诸弟子曰。吾素不留文字。今日不能无言。因唱偈曰。生本无所生。死亦何所有。这个臭皮囊。今朝成腐朽。弟子鸣钟。钟止忽开目。续唱(云云)。安然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七十五。塔在四会亭下。师生平灵异最多。尝至新津兴化寺。鍊排不胜劳苦。白板首求退。遂往富民某氏之门。趺坐七昼夜。乞若干缗斋僧。主人初不乐施。至夜光明彻屋。惊异迹之。光从师坐处起。始皈敬焉。又往汉州金堂县。击鱼募化。其声所应不定。东击西闻。西击东闻。一夕大雨。师不出户。鱼声亦遍田野。村民物色之。师但安坐神祠而已。其渡海也。见白衣大士。坐金色莲花。冉冉云气中。弟子镇沧。未剃发时。从师荷担甚疲。师问曰。耐烦乎。应曰诺行一二十里。复问答如前不少惰。乃于双飞桥。为沧落发。怜其愚。令炷香跪大士前。顶水盂诵祝聪明。咒一百遍。历年至白水。犹如此。一日寺灾。沧跪请师休去。师数而骂之。沧于是作入水想。祝空曰。殿宇既空。愿保库司无恙。遂归库房默坐。顶水宛然。火至自灭。乃知师平生。造就弟子。皆此类也。冯司成梦祯谓。别传老人。践履纯白。以庄严道场为佛事。其向上一著子。虽不闻其曾见何人。嗣何家宗派。要之乘愿轮而来。不可以凡情测者也。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慧宗,字别传,云梦人。明嘉靖中,游峨湄山,观普贤像,因敬生悟,留居四十年,创造铜殿,复范金为普贤像一,诸佛铜像六十五,诸佛大铜像三,铸铜钟三,重二万五千两。初宝昙国师,当洪武时,敕主峨湄山,重建铁瓦殿,造普贤金像。留蜀十五年,道化行相,传为断崖再世。后召还,寂于天界寺。太祖尝赐御诗二章云:“断崖知是再来僧,今日还修未了因。借问山中何所有?清风明月最相亲。”“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僧?不独峨湄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人物简介
维基
丘其仁(1490年—?),字主静,号定斋,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军籍,书法家。正德八年(1513年)福建乡试第四十九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8年)中式丁丑科会试五十名,廷试二甲八十三名进士。户部观政,授官户部主事,嘉靖三年(1508年)大议礼期间,参与左顺门哭谏,被廷杖。嘉靖五年(1510年),任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升精膳司郎中,七年四月与国子监博士王庭主考山西乡试。改户部。嘉靖九年(1530年)出任广东潮州府知府,丁忧归。服阕,十五年起任抚州府,致仕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