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170  171  172  17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浩(师益、师孟 南庄 代府溧阳王、晋府云丘王 庄简 )
释雪庭(梅雪隐人、幻寄集、幻寄集行世 桂 )
张嵿(时俊 枫丘 )
丘经(正夫 )
丘俊(邦彦 )
丘泰(守严 )
释净月(白斋 净月 )
释吉祥( 周 )
僧本瑞( 天琦、天奇 茕绝 狂念 )
边伟(朝仪 云丘 )
丘世乔(民望 进士 )
释自成(宝藏 世称 之至今 )
达赖二世(根敦嘉措 )
释道庆(寿堂 )
释邃庵(泉石野人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6—1540 【介绍】: 明山西曲沃人,字师益。成化二十年进士,累迁兵部员外郎。清理近畿田土,夺豪右侵占者还之民。历顺天知府,裁抑一切无名需求。官至礼部尚书。有《南庄稿》、《归田集》。
维基
李浩(1456年—1540年),字师孟,号南庄,山西平阳府曲沃县人。举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乡荐,明年登进士第,初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改户部主事,丁父忧,服阕,改兵部车驾司主事,升员外郎,奉敕清理畿内诸土田,升职方郎中,册封代府溧阳王,充副使。升通政司右参议,转左,持节充正使封晋府云丘王,历升左右通政、顺天府尹。居二年,正德五年(1510年)二月改通政司使,八月升兵部右侍郎,十月清理军职贴黄,六年十二月转左侍郎。尝摄工部篆,修朝阳门,城垣通州新城。丁继母许淑人丧,赐祭葬,给驿以归。服阕,十一年正月复除原职,仍掌通政使司事,十月拜礼部尚书,仍掌通政司事,食一品俸,赐金绮斗牛服色。十二年六月,累疏乞去位,加太子少保,给驿还乡。居家二十余年,嘉靖十九年五月卒,享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谥庄简。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请益 僧问云门。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门云须弥山。幸遇此僧。当机不荐。蹉过云门。直至于今拦街塞巷无存放处。此僧若也下得一语。道某甲这里安放不得。且请和尚掇过一边。非唯自己千古之下作个自在快活閒人。抑且拶得云门忙手忙脚。撒了收不得。收了撒不得。岂不丈夫。然虽幻寄与么。也是劳神不少。且道还有安放处也无。自代云。看取云门道底。古潭清典座等。各为旷大劫来一段真光。埋没于业识茫茫。念起念灭。黑闇深坑。欲求提挈。且此事如人淩万仞悬崖。须要亲能撒手始得。又不见道。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喷鼻香。其或不然。又劳幻寄将冰清玉润白藕池中。拖泥带水。栽个业种子去也。履今向去。但只时中一贫如洗。赤洒洒看个父母未生以前邢个是我本来面目。吽。及尽今时一念。从始至终。务要历然讨个分晓。不可向轻安省力处纯熟现前以当消遣时光。决定向这父母未生已前邢个是我本来面目话头上。不管得力不得力。昏散不昏散。密密提撕去。看他疑情顿发。如烈𦦨光中忽掷茎茅片雪。欲觅来去之踪了不可得。正当恁么时。设起一念觉照之心亦复如是。那时摸著娘生鼻孔。始信云门道不起一念须弥山。磕破虚空脑盖。筑折混沌眉毛。争怪得幻寄道某甲这里无安放处。珍重勉之。 拈古 沩山灵祐禅师侍立百丈次。丈问谁。师云某甲。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之曰无火。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聻。师由是发悟礼谢。陈其所解。 师拈云。家贫家富。父子方知。花落花开。春风不顾。应时应节则是。未免傍观者哂。呵呵。老不歇心。少不努力。 行实 师自谓吾生幻寄浙省仁和。桂姓。父讳徵。母徐氏。兄弟三人。吾最后。以景泰丙子年生。毁齿丧父。患痘风。双目短视羞明。抱疾弗瘳。梦中感金神教使出家。母兄不允。姑随善友逐邪师苟延岁月。至年十五。虽克勤昼夜体究孜孜。唯益邪解。成化癸巳间。闻四川休休翁寓郡城仙林寺。以礼参请。一见契合。始得出家。受持无字公案。十七剃染。随侍黄梅。心切太过滞沈寂之境。座元勉以看教。因阅楞严。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有疑。成化乙巳。寓常州江阴乾明寺。忽睹万佛国金碧峥嵘于眉宇间。会得毛端现刹之句。始知幻寄两间。如梦如旅。又明年。因咏黄鹂。忽逢作者云。此句法未得意在言外之趣。由此茅塞泮然。信口道云。多情自信惜春光。飞入园林锦绣乡。记得小窗惊我梦。满庭红杏带斜阳。遂和永明山居律诗。弘治戊申除夕。忽闻钟声。数年行履处于此活脱。信口道。圆响心非闻。大千同一照。抹过上头关。更不存玄妙。乙卯。休休翁应湖南净寺请。予复依附。日逐询究。乃蒙印可。夫幻即寄之踪。寄乃幻之迹。幻起寄亡。全寄是幻。幻逐寄生。全幻是寄。翳目生华。山河大地。华翳不生。空真实际。幻之寄之。诚哉儿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庭某公。自号梅雪隐人。杭仁和人。父桂姓。徵名。母徐氏。昆仲三人。师最少。以景泰丙子生。毁齿丧父。患痘风。双目短视羞明。抱疾弗瘳。梦中。感金神教使出家。母兄不允。年十五。虽慕道求师。不得正眼。成化癸巳。闻四川休休翁。寓郡城仙灵寺。往叩之。一见契合。始落发。受无字公案。日夜研究。犹滞沉寂之境。座元勉以看教。因阅楞严。至一毛端上现宝王刹。有疑。乙巳寓江阴乾明寺。忽睹万佛阁。金碧峥嵘于眉宇间。偶会得毛端现刹之句。始知幻寄两间如梦如旅。又明年。因咏黄鹂。有作者云。此句法未得。意在言外之趣。繇此。茅塞泮然。冲口道云。多情自信惜春光。飞入园林锦绣乡。记得小窗惊我梦。满庭红杏带斜阳。后因除夕闻钟。大悟曰。圆响心非闻。大千同一炤。抹过上头关。更不存玄妙。乙卯。休休翁。应湖南净慈请。师复依附。日逐寻究。乃蒙印可。所著有请益警进。拈古颂古。拟寒山。和永明诗偈等。凡二十卷。号幻寄集。夫幻即寄之迹。寄乃幻之迹。幻起寄亡。全寄是幻。幻逐寄生。全幻是寄。翳目生华。山河大地。华翳不生。空真实际。幻之寄之。诚哉儿戏。师自语也。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号雪庭。一号梅雪隐人。籍贯浙省杭州府仁和。父姓桂。名徵。母徐氏。昆仲三人。师最少。以景泰丙子生。毁齿丧父。患痘风。因得目疾。数求出家。十五寻师。唯益邪解。成化癸巳。参休休翁于郡城仙林寺。一见契合。受无字公案。十七祝发。日夜研究。滞沈寂之境。座元某勉使看教。因阅楞严至一毫端上现宝王刹有疑。后在江阴乾明寺。忽睹万佛阁金碧峥嵘于眉宇间。偶会得毛端现刹之句。弘治改元除夕。闻钟声。数年行履忽尔活脱。信口偈云。圆响心非闻。大千同一照。抹过上头关。更不存玄妙。乙卯。又随休休翁于净慈寺。乃蒙印可。所著有请益警进拈古颂古拟寒山和永明诗偈等。凡二十卷。号幻寄集行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8—1531 【介绍】: 明浙江肖山人,字时俊,号枫丘。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初修《宪宗实录》,命往苏松诸府采轶事。正德间历官为江西布政使,宁王朱宸濠欲拓地广其居,执不可。世宗即位,以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嘉靖二年佛郎机(葡萄牙)人别都卢(Pedro Hamen)率舰侵新会西草湾,指挥柯荣、百户王应恩御之,擒别都卢等。嵿以奏闻。官至工部尚书。有《苍榆近稿》。
维基
张嵿(1458年—1531年),字时俊,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进士。弘治初年,修《宪宗实录》,命往苏、松诸府负责采轶事。出为江西上饶县知县。升南京兵部主事、刑部郎中。正德初年,授兴化府知府、南雄府知府、江西参政,江西右布政使,转左。召为光禄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忤逆朝中权贵,移疾归乡。明世宗即位后,命以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平定广西上思州贼黄镠叛乱,并与都指挥李皋等会福建官兵夹搫获胜,此外抵御葡萄牙人别都卢剽劫满剌加国等。此后召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工部尚书。嘉靖六年(1526年),被弹劾致仕。
丘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安吉人,字正夫。弘治三年进士。授太湖知县,以贤能,擢监察御史。立朝敢言,有节操,迁镇江知府,累著政绩,升山东布政司右参议。
维基
丘经,字正夫,浙江安吉县人,锦衣卫籍。顺天府乡试第二十八名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七十八名进士。
丘俊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丘俊(1463年—?),字邦彦,直隶真定府冀州新河县人,匠籍。顺天府乡试第九十八名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进士。
丘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弘治九年进士。授广东新宁知县。性行刚果,莅政仁明,曾决十年不决之狱,以贤良称。
维基
丘泰,字守严,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军籍。福建乡试第二十六名。弘治九年(1496年),登丙辰科三甲第一百四十五名进士。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白斋,名净月,曲靖胡氏子。年十九出家,日唯一食,积久道重,人以“白斋”称之。弘治间,𠪾游海内,及回滇,入鸡足山。初登峰顶,结庵净憩,徒侣攀跻,室不能容,乃于明歌平处创寺,掘地得碑,有“迦叶入定,八大明王歌颂相送”之说,即圣峰寺也。
释吉祥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吉祥。姓周氏。孝肃皇后弟也。为儿时好出游。尝出不复归家。家亦不知其所在。后自未入宫。师已与其家不相闻矣。久之。祝发于大觉寺。然尝游行市中。夜即来报国寺。伽蓝殿中宿。后意亦若忘之。忽夜梦伽蓝神来言。后弟今在我所。英庙。亦同时梦。言相符。诘旦遣小黄门。如所梦求之至寺。见师在伽蓝殿中。遂拥以行。引见问所以出游及为僧。时帝后皆泣下。因曰。何如今日为皇亲耶。师摇首不愿复还寺。后不能夺厚赐之。英庙晏驾。后为太后。出内藏。建大慈仁寺居之。孝宗时。太后为太皇太后。为立护敕碑。碑载赐田无虑数百顷。师以左善世示灭。帝遣官致祭。师住寺众尝数百人。禅诵济济。迨后庆寿寺燬。僧亦来居于此。新旧众皆仰食赐田。二时无阙。言者谓。师脱屣皇舅之贵。而乐世外之閒。方孝肃在慈宫二圣隆孝养。恩赐何所不至。而师澹寂自若英庙以来外戚。恩泽侯者。不能数世。师之赐庄。犹存衣食寺中数百人。此有以见一时富贵之不能久。夜澹寂者之长存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8 【介绍】: 明僧,南昌人。俗姓江,字天奇,号茕绝。嗣金陵高峰祖。
皇明名僧辑略
普说 汝等诸人既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何得依稀过日。浪荡度时。三个攒攒。四个簇簇。只图热闹。那有直前做去底人。纵有悔懊。又不肯行。更道今年这里不好。等待明年别寻去处。及到明年。依旧如此。似此之流。尽空尽界。谁肯发丈夫之志。立决定之心。直至老死。永无那移。又有无知之辈。才然行持。便去访问诸尊宿悟门。面前听得。随后便讲谁深谁浅。谁悟谁学。一向诽谤他人德行。不知转增自己贡高。苦哉苦哉。有何利益。今此大众。莫学斯等之流。除去心中谄曲。截断人我贪瞋。直教一念不生。万缘顿息。然后向此乾乾净净处提个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归何处。毕竟一归何处。或前后考究。或上下通参。或单追何处。举定。不令浮沈。字字明白。句句皆参。其目如睹。其耳如听。审定详参。念念相续。心心无间。绵绵不绝。密密常然。若有一句不参。只这一句便是妄念。惟其不参。所以为妄。亦名狂念。今时学者一味去念。齐声啰喊。只图其熟。故不肯参。若然不参。直饶念到弥勒下生。也只讨得一场口滑。又不识羞。更道我不提自提。不举自举。如何不得开悟。大众。决不是教你念话头。决不是教你炼昏沈。纵然不睡。又中何用。也只是个精魂。这段生涯。决不是这个道理。你莫错用其心。吾今告汝。莫生疑谤。我终不以狂言诈语图名爱利误赚诸人。不是教你不念话头。不是教你不炼昏沈。你若不参话头。炼到尽未来际。又且如何。终是蒸砂作饭。纵经尘劫。只名热砂。决不成就。欲求开悟。须是大起参情。参究一归何处。念中起参。参中起念。一挨一拶。一拶一挨。无缝无罅。无空无缺。因其参情绵密。日用之中。自然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不知有六根六尘。大忘人世。昼夜一如。若不参情结秀。凭何得个废寝忘餐。至此境界。傥到这地面。不可便为工夫。猛著精彩。更加一拶。直得虚空粉碎。万象平沈。又如云消日出。世间出世间独露无私。信手拈来无有不是。千圣万贤笼罩不住。复看生死涅槃果如昨梦。到这里方信从前说话苦口相穷元来的实不虚。大众。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又 大道普乎天下。无一人而不具。盖因迷不自觉。所以沈埋。纵顾其念。念不著实。亦不返顾。汪汪洋洋。终日竟夜。虽不放逸。亦不成就。更不知过在于何。皆为不参。只去狂念。傥有参者。又不实参。有时而紧。有时而慢。髣髴依稀。空延岁月。如此行持。宁能得悟。汝等诸人。从今以往。更莫蹉跎。发个决定信心。昼三夜三。永无恣纵。直尽今生。以悟为则。举定本参。看他是个什么境界。是个什么道理。务要讨个分晓。以句挨句。以意拶意。意句相连。参情自然绵密。左之右之无间无断。若依山僧之语。世情自然生疏。道念自然浓厚。日久岁深。自然废寝忘餐。不炼昏沈。昏沈自退。不除散乱。散乱自绝。行住坐卧。自然不知有身。自然不知有世间境界。何故。纯一无杂。心念不二。放之不去。收之不来。无彼无此。无是无非。物我混然。昼夜一如。忽然会得。如梦而醒。复看从前。皆是虚幻。了知当体本来现成。万象森罗。全机独露。天上人间。悉无别法。荡荡然无拘无束。坦坦地自由自在。于这大明国里也不枉为人。向此法门也不枉为僧。然后却来随缘度日。岂不畅哉。古云。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开示 都是年尊老宿。何以返近于吾。吾将何法开示于汝。擎拳云。会么。众曰不会。示曰。诸佛诸祖皆无言说。言说转远。故我直示。汝又不识。只这不会底是诸法王。是诸佛母。三世十方一切圣凡尽从这不会底生出。所以唤作摩耶夫人。如来号正遍知海。汝等返为无明。复擎拳云。会么。众曰不会。追曰。是谁不会。今言不会。必有一个不会底。若识得这个不会底。便见世尊拈花。俱胝竖指。秘摩擎权。灵云竖拂。德山棒。临济喝。一一尽通。更无隔越。故云参须实参。悟须实悟。 示众 大众。切莫分别。若不分别。更无异路。南北纵横。东西自在。只为分别。所以不如。各生异见。妄立阶级。故有三贤十地等妙二觉。成分段修。而分段證。所以有诤说生死。于一性中分为五性。于一乘中分为三乘。不知圣凡假立。误认成实。良由取舍。有此不如。于妄功用便显差别。似此等流。入海算沙。何时休歇。尽是背父逃逝。纵得回心。不免从邑至邑。从国至国。佣赁展转。次第而进。庠序而升。历尽阶级。又未尽善。傥到本国。不识本国。偶遇本父。不识本父。唤作当面蹉过。当机不识。将谓别有。不肯承认。屈作方便。始能附近。不免脱珍御之服。著弊垢之衣。与他同途。方使心安。日久月深。故令出内。以内遍外。名之曰出。以外归内。名之曰内。内外无疑。方堪付业。吾观此辈。不识常住妙心。妄生功用。沈沦多劫。不悟玄源。纵经尘劫。只名造作。于理转丧。有何益哉。若肯直下承当。似临济受三顿痛棒。便解肋下还拳。俱胝见竖一指。当时冰消瓦解。阿难能记三藏。又滞补特伽罗。外道才见默然。便道开我迷云。师良久云。东方衲子。不如西方外道。复嘘一声。 示无畏居士 学道之法。诚无善巧。只要辨其肯心。更无别说。举起话头。字字著力。莫管纯孰不纯孰。只故参将去。参来参去。参得疑情顿发。直教应用无亏。周旋无隔。尽古尽今。尽空尽界。无断无续。通然只是一个参情。收之不来。放之不去。行住坐卧悉无有别。忽然爆地一声。虚空粉碎。大地平沈。独露一个本来面目。偶尔回途。顿同大千沙界。到此之地。正好诸方决择。更书一偈以为资助。偈曰。 昼夜身心莫放閒。务教参透这重关。忽然扑落乾坤境。露出真常佛祖颜。明月掌中随应用。清风袖里绝追攀。那时宝剑当堂坐。方见山僧句外玄。 拈古 四祖问三祖云。愿和尚慈悲。乞求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四祖云。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法门。四祖大悟。拈曰。 只知请问解脱。不知刺头入胶盆。当时不遇作家。焉得以楔出楔。忽然梦醒。方见无端。劈面云。猫。 僧参马祖。地上画四画。上一长。下三短。云不得道一长三短。离此四字外请和尚答。师画一画曰。不得道长短。答汝了也。忠国师别云。何不问老僧。拈曰。 这僧却是梦里渡河。不知浑身泥水。马祖就树采花。未觉还飞他圃。山僧待忠国师道何不问老僧。当时只对他道自屎不觉臭。大众。三人且止。即今不道长。不道短。又作么生会。 惟政禅师问南泉。诸方善知识。还有不说似人底法也无。泉云有。师曰。作么生是不说似人底法。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恁么则说似人也。泉云。某只恁么。和尚又作么生。师曰。我又不是大善知识。争知有说不说底法。泉云。某不会。却请和尚说。师曰。我太煞与汝说了也。拈曰。 天下衲子。负钵挑囊。入一丛林。出一保社。还知有不说底法么。若知得。何必去江南海北。鼓扇是非。你看这两个老汉。拈头失尾。拈尾失头。若惹诸方笑怪。既有不说底法。且道还许宾主问答否。点检得出。进退无门。更誇精细。转见不堪。大众。到此如何即是。各请归。珍重。 有讲僧参马祖。师曰。莫是狮子儿否。僧云。不敢。师嘘两声。僧云。此是法。师曰。此是什么法。僧云。狮子出窟法。师乃默然。僧云。此亦是法。师曰。是什么法。僧云。狮子在窟法。师曰。不出不入。是什么法。僧无对。百丈云。见么。拈曰。 在窟出窟。空担狮子之名。嘘嘘默然。枉费两头奔竞。若是山僧。待马祖道莫是狮子儿否。便道这畜生。非但把住百丈。亦使马祖有口无言。何故。杀斩不由献帝。存留尽在曹公。 归宗智常禅师问新到僧什么处来。僧云凤翔来。师曰。还将得那个来否。僧云将来。师曰。在什么处。僧以手从顶擎棒呈之。师作接势。抛向背后。僧无对。师曰。这野狐精。拈曰。 平常无生之句。与世间语言杳无踪迹。这僧却也善辨。争奈只是个知解之徒。师言不是压良为贱。本乃据款结案。若是个汉。道个贺喜。何事而不了毕。 邓隐峰推车。马祖路上展脚坐。峰云。请师收足。祖曰。已展不收。峰云。已进不退。推车碾足便行。祖归法堂上。执斧曰。适来碾损老僧足者出来。峰引颈近前。祖乃置斧。拈曰。 师胜资强。人间少有。切不可流俗见解。虽然。盖世禅和。能有几个作家。何故。未到尽惊山崄峻。曾来方识路高低。 陆亘大夫问南泉云。弟子家中一片石。有时坐。有时卧。于今镌作佛得否。师曰。得。陆云。莫不得否。师曰。不得。云岩云。坐则佛。不坐非佛。洞山云。不坐即佛。坐则非佛。拈曰。 陆亘大夫向这石头上坐卧不安。仔细检点将来。皆是自不守分。不是南泉。争得风光遍界。恁么便恁么。不恁么便不恁么。若不具眼。总是泥里洗土块。云岩證据。洞山交互。方见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 行实 师自云。吾江西南昌府钟陵人也。父江台。母徐氏。幼随父商。年将二十。至荆门。闻无说能和尚乃有道之士。拜为师。剃落。教看一归何处。后得昱首座苦口提𢹂。昼夜逼拶。不许说话。不许眨眼。一日听廊下有人说话。昱便打。曰又不瞌睡。如何也打。昱云。你不瞌睡。听那里。又二僧裁裙。度量不已。我不觉眼看。昱兄又打云。你眼也不曾停住。话头岂能著实。我因此惊觉。平日只说有念便罢。那晓得如此用心。自此其目如睹。其耳如听。字字明白。句句历然。后因看古语。沈吟是阿谁。举处是何人。只管疑是谁。昼夜如一。忽不见山河大地及与自身。后患痢疾甚重。有山东静东晖示我大慧杲患背疽因缘。我即豁然。又见宝峰。(云云)乃得印證。 袾宏曰。不枉为人不枉为僧数语。直是警策百倍。读之。踊跃欢喜。增长志气。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天奇瑞公。南昌钟陵人也。父江堂。母徐氏。师随父经商颖州。年将二十。忽发心。至荆门州。从无说能和尚出家。令看万法归一。后于佛炤处。遇道翼首座。苦口提携。昼夜逼拶。一日。偶听廊下人相语。翼便打。师曰。吾不曾瞌睡。翼曰。你不曾瞌睡。耳听那里。又二僧裁裙量度。师才经眼看。翼便打云。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话头。焉得著实。自是功夫益切。五年不得棉花上身。二年无里衣。冬夏一领破衲。蓝缕不堪。历从诸禅老决择。静东晖公。示大慧患疽因缘。次于中竺楚山雪峰处。各有悟人。最后至南京高峰寺。见宝峰瑄和尚。方始瞥地。遂留过冬。未几告辞。峰授以法衣毛拂。偈曰。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圣解凡情俱坐断。昙花犹放一枝新。师出世开堂。得人为多。有语录。曰焭绝集。行世。 焭绝集。开示等语。警切痛快。不失本色钳搥。颂古则末矣。至联芳机缘。一人之名缀以一偈。师下一问。人致一答。动成卷帙。高处不出青州万松格套。下者。已入义学常情自觉无谓。师初行脚时。路逢一僧。谓师贪作偈颂。彼一时也。入篮是菜。讵可兼收。编集者失眼。致掩全璧之光。惜哉。
边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间府任丘人,字朝仪,号云丘。正德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山东盐运使。政务宽平。通经术,博洽能文。
维基
边伟(1469年—?),字朝仪,直隶河间府任丘县人,官籍。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顺天乡试第十四名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中式戊辰科会试第一百五十七名,二甲第十三名进士。官户部员外郎,十年(1515年)四月考察,以才力不及,降级外调荆州府同知。累官至山东盐运使。

人物简介

维基
丘世乔,字民望,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军籍。广东乡试第二十三名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式壬戌科三甲第一百零一名进士。,授光泽县知县,调繁沙县,行取广西道御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自成,字宝藏。姓刘氏,德人也。幼习炉工,在钳锤间,即知以念佛从事。父早丧,事母以孝。年三十,有出世志,从历下钟楼寺潭师薙染,即立禅习止观门。成将行脚,虑母老,无以为养,乃以具称其母荷担之,远游四方。每乞食奉母于树下,菽水为欢,不减鼎俎。后至燕都,往来西山百花中峪,栖迟数载,相狎已久,人多重之。其养日益赡,然一瓢之外无馀糁,以此终母天年。母卒,以荼毗法葬之。众为建窣堵波,以表其孝义。土人称之至今。成既葬母,专志清修,乃结庵于大峪岳家坡。傅中贵钦其高行,请主都城普安寺。未几,白衣张居士造普济庵于阜城闉外四里园,以待水云,延成居之。会大虏犯京师,都城三面受敌,率多奔溃,唯西郭一面。将合围,虏酋引数千骑驰至庵前,酋趣入庵,众拥其后。成望见之,颓然憨笑曰:“毋动我物,毋折我木,毋毁我屋。”时在八月,秋果方熟,柿灿如火,罗列阶前。虏争取之。成曰:“此不可食。”酋以为诳,强食之,甚苦涩。成乃夺其柿,更进以蘋梨。虏啖而甘之,驩呼以为不欺己。因诫众曰:“有人于此,毋妄杀也。”为下令旗而去。俄而一虏逐王氏子,入庵奔潜佛座下。虏窥得之,刃将及肩。成以手挈虏,夺刀掷地,其人竟赖以免。居顷之,虏亦稍引去。然成每以一身当众虏,指麾谭笑间,所全活者无算云。事在嘉靖庚戎 秋也。馀杭韶善士者,感神示兆,为成供养,倾心归依。建弥勒庵以延成。成居常清洁,不事蓄藏。衲衣敝帚,一钵无馀。苟得施舍,复倾囊以济贫人。若遇乏绝,更不乞请,唯以坯堵门面壁,忍饿而坐。久之,有知者馈以米麦,食尽则堵如故。习焉安之,率以为常。后修普安寺,乃复归院,弟子日益进。有觉淳者,执业甚勤。成更多方苦之,祁寒溽暑,陆沈贱役,百不一可,无人识其意者。及将终,顾谓众曰:“吾之有淳,犹树之有干。至若枝叶繁茂扶疏,而庇荫者多矣。汝知之乎?”未几,无疾而化。时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朔日也,寿八十有九,僧腊五十有奇。成灭后,淳大兴普安寺。神宗改元时,圣母建慈寿寺,使淳主之。成再传弟子本在继其席,以疾告退。慈圣太后为筑别院曰“慈恩”,以休老焉。其枝叶繁茂,一如成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5—1542 【介绍】: 明后藏达纳人,本名根敦嘉措,又译作根登嘉木错。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首领。幼年随父习宁玛派教法。十一岁入札什伦布寺,次年受沙弥戒。弘治七年,入拉萨哲蚌寺,次年受比丘戒。后因噶玛噶举派势盛,避居山南沃卡。正德四年,在山南地区创建却科杰寺。七年,返札什伦布寺,任堪布。十二年,任哲蚌寺堪布。嘉靖五年,兼任色拉寺堪布。后在哲蚌寺内建甘丹颇章宫,供其居住。并建立管理寺属庄园及农奴之第巴制度。卒后,被追认为达赖二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道庆,字寿堂。初出家,师事净满,研穷性相,顿契圆明。弘治甲寅岁,翔游荆楚,有善士曹宣者,为法求贤,寻访高侣。偶相逢遌,䛡于逆旅,咨询殷殷,参入玄际,宣心折服。因奉邑檄请至宜都,有寺距城西四十馀里,山曰“显明”,寺曰“街蹬”。庆至,力崇俭朴,屏绝尘缘,唯以明因果、识罪福,倡率徒众,一方化之。且以馀力重建殿宇,左则方丈,右则禅堂,及山门廊寮,次第兴筑,久之遂成丛林。居恒千指,诵声不辍。己卯岁,造宝塔三,极其壮丽。又修华严会,百三十会。前后建筑,几二十馀年。以弘法为务,与众谈般若,引入圆妙,称为“明登上人”。后寂于寺。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邃庵者,自号泉石野人,未详所出。博通梵典,善于词翰,乃曰:“猥承嘉命,难克固辞。以一豪之滴露,添性海之微波。希悛旧执,庶改前非。同蹑先圣之遗踪,共仰觉皇之慈敕。塞邪径而辟正涂,坚信根而拔疑刺。越三宥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聊述弘纲,敢逃诮让。厥唯佛眼,證兹微诚云云。”文义斐然,详具别集。时明正德五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