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63  164  165  166  167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觉澄(古溪 世称 香岩和尚 张 )
释净伦(大巍 康 )
释季善( 本善、季善 别称 毒峰善 )
班禅二世(索南乔郎 )
释道超(云外 李 )
丘俊(汉英 )
丘璐(仲玉 )
释德珉(伯贞、贞伯 石窗、石庵、在窗 )
释祖遇(别称 慈海舟之徒 )
释兴宗(一拜 )
释怀让(本虚、不虚 )
丘相(廷佐 )
僧文载( 月舟 虚白 )
释善坚(古庭 善坚 栴檀尊者 )
丘天祐(恒吉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3 【介绍】: 明山西蔚州人。号古溪,人称香岩和尚。本姓张。幼为牧童,十四岁从云中天晖和尚出家,读藏经五年。景泰三年,住南阳香岩寺,不一年离寺,出访名山高僧。天顺五年起住金陵高座寺。成化初圆寂。工诗,有《药师科仪》、《雨华集》。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觉澄。山后蔚州人。十岁不茹荤。从云中天晖[日/〦/水]公落发。痛绝人事。阅大藏。越五寒暑乃周。后因提无字话有省。道誉隆起。钜卿名公。交荐之住南阳香严寺。大为人所归。逾年弃去。上西蜀。游江南。受大戒于杭之戒坛。还登太冈山。访月溪和尚。又入投子。礼楚山琦禅师。遂获印记。俄而别去。养静固始之南山。星霜频易。又往五台。礼文殊请光瑞。得如所祈。密有感悟。还鄘城。逢天界首座清宁。请居高座寺。寺后即雨花台。梁云光法师讲法华。天雨花处。师遐继芳躅。善于开导。键闭山居十馀载。足不蹑城市。而闻风者从化。有药师科仪雨花集。行世。成化癸巳八月九日。端坐夷然而化。少息。众皆凄泣。又徐开目曰。不须如是。复瞑目长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净伦,昆明人,康氏子。父讳泰,母何氏,宣德丁未诞生。师幼即超卓不凡,正统庚申出家礼太华无极泰和尚,受禅学。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大巍,昆明康氏子。成化中,于都门开建万福禅寺。晚住锡五台。有《竹室集》。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伦。号大巍。师门人中之皎皎者。针芥投于浮山。道化被于南服。黄慎轩太史辉。极其叹美。谓。古庭大巍。皆宗门开士。有远录公之遗风焉。 尝以诗寓道。山居吟云。无事山房门不开。土阶春雨绿生苔。此心将谓无人委。幽鸟一声何处来。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净伦,字大巍。姓康氏,昆明人也。幼性敏慧,卓越不凡。明正统庚申,礼大华无极泰出家,受禅学。戊辰,谒大方天顺。癸未,参古庭于浮山。一日问答间,偶呈偈曰:“丛林处处播春风,此日寻师到别峰。末后声前句非句,写在山河大地中。”庭喜遂入室授法,为临济二十四世。薄团深稳,极尽玄妙。成化乙酉,卓锡都城,创万福禅林,宗风鬯懋,缁白来者无虚日。癸卯,登五台。弘治庚戌,复游五台,壬子,归竹室,闭户读藏,薰室自脩,所著有《竹室集》、《多宗门语》。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上堂 诸大德。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究明生死。须依贫道家风行持。他后决不相赚。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一心向道。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是谓家风。此之苦行头陀。经中具载。请自检看。然虽今人难比古人。且请于中行得一半。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不可似今时学者。全不问著。甘作无惭愧人。佛法驴年会得。只如世尊当时。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归则各处岩穴之间。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告人不杂用心。匾担山和尚唯餐象栗过日。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更看芙蓉楷和尚。不发疏簿。不请化主。一生唯事淡泊。此诸尊宿。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诸大德。若依此苦行。而行持久之。不移不易。则僧问如何是佛。云门道乾屎橛。管取呵呵大笑。尝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答曰。前江潮急鱼行涩。后岭松高鸟泊难。下座。 上堂。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海底泥牛衔月走。岩前石虎抱儿眠。铁蛇钻入金刚眼。昆崙骑象鹭丝牵。此四句内。有一句能杀能活。能纵能夺。若人点检得出。许你一生参学事毕。不知是那一句。师云。待你悟即向你道。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不见道你有主杖子。我与你主杖子。你无主杖子。我夺却你主杖子。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一切惟假名。况复诸三有。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别无方便。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用心提撕。单单参究。以期彻悟。精进不懈。勇猛无怯。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欲上参时。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使身心洒落。虚融淡泊。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抖擞精神。看这念佛底是谁。要在这谁字上著到。深下疑情。疑这念佛底是谁。故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良哉言也。你若才有切切之心。疑情重也。话头自然现前。绵绵密密。净念相继。凝定身心。回光返照。执而持之。勿令间断。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目前空牢牢地。胸中虚碧碧地。澄澄湛湛。卓卓巍巍。到此唤作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正好再见真善知识。扫除悟迹。别立生涯。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然后水边林下。保养圣胎。待时龙天推出。方可为人也。 嘱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不守灵鉴虚明。廓亡自他。当体不顾。亦不作无己知解。自然本体露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无处不照。正恁么时。若有个承当底人。则不能于那事相应。此是佛祖自證三昧。比比不相知。各各不相到。唤作大事因缘。空生身子睥睨不著。三贤十圣。只为圣心未忘。见性如隔罗縠。饶你才并马鸣。解齐龙树。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此是根思夙净。闻之即解。去道逾远。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又如慧可大师。无书不解。无经不通。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方觅安心。从斯一切放下。心如墙壁。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及乎瞥地一下。则礼三拜依位而立。始曰汝得吾髓。此岂造次。近世学者心粗。认指为月。天地悬殊。自既错解。将此印證后昆。一盲引众盲。为害非细。或者谓我已坐禅。得个安乐处。身心轻安。更无异念。直是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是何言欤。盖因邪师法眼未明。妄据师位。以方便为真实。是非不辨。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岂非认奴作郎。殊不知湛入合湛。是识边际。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古德云。诸佛说心。为破心相。令知心相元是虚妄。今人认心是道。深违佛意。又增戏论。殊乖大体。或者云。一切皆空。有甚正悟处。此是断见外道。或者云。一切无著。自然无碍。此是掩耳偷铃。自屎不觉臭。或者云。斋戒明白。清净无染。自然不堕恶趣。此是住相布施。三途业因。或者云。大悟不拘于小节。任意浮沈。随处腾腾。便是快活道人。此是常见外道。阐提痴汉。或者云。但一切人如死人去。更有甚事。此是白日寐语。誇谈马角。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或者云。某人虽不会道。奈何死得好。有坚固子。此是梦中说梦。僧问古德云。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答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且无你用心处。你若古今见尽。迷悟情消。则常转法轮。一切时出生。一切时灭度。贫道痛以慧命危甚。若一丝九鼎之悬。观今玄绍之徒。槩似儿戏之所为耳。但要诳得入手则已。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名之曰祖之诫乎。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致招法门之辱累也。如子顺大川禅人。自舍缘入道。于真定金台二处掩关。下得定力之功。而本地光明未发。故南询师匠决择。怀香礼余。呈似工夫次第。余知做到湛不摇处。犹未出他识阴区宇。此是静想不脱。所以己见不明。殊知劳虑永断。得法界静。即彼静解为自障碍。要知得在神静。失在物虚。错认定盘星。且喜没交涉。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须是尘劳不染。静妙不收。步步活鱍鱍地。宛转无穷。闹浩浩处识得。方始八面玲珑。七穿八穴。子更下那一步工夫。一日如桶底脱。则知如上葛藤尽是为蛇画足。虽然。要作大法器。建立门庭。直须久依吾住。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始得智过于师。方堪传受。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祖贯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吴姓。母钟氏。十七岁出家。初遇源明和尚请益。蒙受无字公案。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我便发愿。若生死不了。大事未明。遗弃修行。贪著名利。死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关中不设卧床。安一凳。誓不倒身。以悟为则。睡魔沈重。垂头眠著。不觉半夜。因去坐凳。立誓不坐。昼夜行立。忽靠屋柱睡著。又立愿不近墙壁。辽空经行。(云云)一朝闻钟声。忽说偈云。沈沈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梦初回。(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如是守戒行持。如是勇猛精进。如是打七炼磨。如是剋期取證。如是禅定解脱。如是次第觉触。如是信解悟入。如是寻师印可。如是涵养淘汰。如是待时为人。还有一重如是。直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见则便见。拟思则白云万里。况如之若何。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须著做直捷工夫。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做教久久。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若得真到此地。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犹如哑子梦见亲娘。与人说不得。亦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方可水边林下保养圣胎。待时龙天推出。扶持末运。接续祖灯。广化众生。同成正觉。其或未然。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不许执在一边。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勿使须臾失其照顾。疑个念佛底是谁。于这一句绵绵密密。直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如不得力。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或有间断。莫容滞久。如鸡抱卵。若冷却。其窠子无出头期矣。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傥宿有灵骨。得个觉触处。切不可自许。须见本色宗匠。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真伪浅深一一得知。更不存其悟迹。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所以道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祖是何人。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佛法玄微去之未尽。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诚哉此事。乃无大极大底大事。真能欺贤压圣。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至嘱。 袾宏曰。关内行持。可谓大强勇猛精进矣。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季善。祖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姓吴。母钟氏。稚小以佛事为儿戏。十七出家。初投源明和尚。明示以无字公案。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师便发愿。若生死不了。大事未明。遗弃修行。贪著名利。死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闭关力究。关中不设卧床。安一凳。誓不倒身。以悟为则。昏沉来。因去凳立。誓不坐不近墙壁。辽空径行。一朝闻钟声忽悟。说偈云。沉沉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梦初回。见蒙隐楚山二老。又见月溪。溪印可之。天顺庚辰。赵氏建西湖三塔寺。请师开山。继兴天目昭明。继兴吴山宝莲。继兴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关石屋寺。壬寅。慈云岭有寺。曰天真。僧宗纲。请师兴建。事竣。即掩关杜人事。师一生苦功。无与伦比。虽得相应。而勒持弥督。涵养淘汰。至老无替。有四十馀年秪掩关之句。示寂后。真身覆以缸龛。藏天真石洞中。门人辑师言论行实。为三会语录云。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本善。祖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姓吴。母钟氏。稚小以佛事为儿戏。十七岁出家。初投源明和尚请益。明示以无字公案。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师。闻钟声有省。次见蒙隐。次见楚山。次见月溪。溪印可之。从前打七掩关。晓夜无怠。历尽百倍苦功。乃得大彻。复蒙古庭重授衣拂。天顺庚辰。赵氏建西湖三塔寺。请师开山。继兴天目昭明。继兴吴山宝莲。继兴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关石屋寺。壬寅。慈云岭有山曰登云。寺曰天真。僧宗纲请师兴建。事峻。即掩关杜人事。涵养陶汰。有四十馀年祇掩关之句。示寂后。门人悟深戒新等。辑师言论行实名昭明甘露天真三处语要录云。
班禅二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9—1504 【介绍】: 明后藏温萨人,本名索南乔郎。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首领。曾为达赖二世授沙弥戒。其母寺为日喀则附近之温贡寺。后被追认为班禅二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道超,字云外,姓李氏,安平人也。生有夙根,幼怀高志。当辞亲入山日,家人为具牲醴饯别,超蹙然曰:“既欲出尘,当除腥秽,如此俗习,尚不能远,何论他耶?”或为譬解强之,竟不食。礼开元秋鉴为师,年二十入京师,依大功德寺祖渊,职藏三载,心迹皎然。后游东浦,参无际、月溪二老,授以无字公案。染疾还山,状甚沈瘵,祷于观世音,夜梦白衣授赤丸使呑之,惊寤而嘻。是日,果有老人负囊至,疗之而愈。一日,看《黄檗语录》殊有会心,憾无明眼提撕,莫由省觉。复又自念,如来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乃思辟榖,唯钦水乐饥,一意参穷。历十八日,而身心轻莹,如有悟入。时太守熊公以开元日壤,命超掌院事,窜匿山谷,求之再四,始为一出。及熊卒,乃复辞去。参绝尘于秀林,尘问佛祖关要,超即事酬答,辩若泻流,尘印可之,犹自以为未也。乃谒泽忠于栖真,机缘符契,方得无疑。自尔归来,息影山阿,独处兀坐,千日为期。明天顺壬午,开元缺席,推选未当,久悬不决,闻于郡丞孔公,孔命使持简请超莅止,超益深遁。至成化甲午,翻然归院,为众说戒。已而度夏天,立岩中,忽焉示疾。临终书偈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邈焉中立,超佛越祖。本无生灭,何用指注。击碎虚空,何处不遇。要行便行,著甚分付。”掷笔坐化,时成化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也。茶毗窆灵骨旧塔,有《云外语录》一卷。
丘俊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丘俊(1442年—?),字汉英,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人。进士出身。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十二名。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会试第二百六十五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八十三名。
丘璐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丘璐(1442年—1498年),字仲玉,河南开封府兰阳县人,民籍。河南乡试第六十七名举人,成化八年(1472年)中式壬辰科会试第一百七十六名,三甲第一百六十七名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改工科,后出任陕西参议督理甘肃粮储,迁山西参政。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任内,享年五十七岁。曾祖丘仲和;祖父丘士能,赠知县;父丘陵,山西左布政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德珉,字伯贞,号石窗。嘉兴人。洪熙间,住虎丘寺。工诗。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德珉,字贞伯,号石窗,又号石庵,嘉兴人,弘治初祝发苏州虎丘后为径山第七十九代禅师耽文證果趺坐而化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贞,嘉兴人。洪熙间虎丘寺僧后住径山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德珉,字伯贞,号在窗,嘉兴人。洪熙间住虎邱,工诗。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祖遇。不知何许人。自称慈海舟之徒。自金陵来远安。缚禅于法琳洞。跏趺而坐。足迹未尝及山下。又服水斋。不粒食惟饮水。如此者四十九日。每岁率以为尝。成化十五年。提学副使薛纲。督学至远安。至洞见遇癯瘦若有病者。因谓之曰。岩冈僻寂。非人所居。何乃自苦如此。遇曰。不如此不能成正觉。又问曰。人七日不食则死。闻汝水斋四十九日。何术致然耶。遇曰。吾知传吾师之教。无他术也。但先三五日。为饥火所烧。体热而倦。力不能支。越六七日之后。饮水透彻。觉清爽如尝。薛叹慕而去。十八年。薛再过洞。遇尚无恙。见庵之西槛。为岩之坠石所毁。去禅所仅丈许。薛诘之曰。汝能先知岩石之坠。而不惧乎。曰。不知也。薛曰。石无慧眼。汝非金身。若一夕再坠。汝其齑粉矣乎。圣贤有戒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汝宜识之慎之。遇微笑而不答。至二十年五月初二夜半。雷雨大作。岩石乱坠。其声动地。遇压焉遂寂。年才四十。其立志之坚。至死不变如此。 明河曰。无论世出世法。办志如此。何事不办。死生浮幻。有道者。视之如戏。处之若无。薛告语谆谆。何异对醒人说梦。宜乎。遇笑而不答也。
释兴宗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兴宗者,大理人。忘其族姓,童年出家。明成化间,始游黔中,止永祥寺,日诵《法华经》,一字一拜,无一夕间,持此四十年,膝所著处,木版为穿,人呼“拜经师”。年七十,克期鸣鼓,告众而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字本虚,越人。成化间住四明天童寺。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不虚,一云字本虚,住四明天童寺
丘相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丘相,字廷佐,湖广德安府孝感县人,军籍。湖广乡试第四十八名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式辛丑科三甲第一百二十名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2—? 【介绍】: 明僧。蔚州广宁(今河北蔚县)人,俗姓王,字月舟,号虚白。十三岁出家,后参叩少林。正德初住持少林,历十六年。有《洞山绪馀》。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善坚。姓丁氏。永乐甲午。生于滇城南郭。其夜红光异香。充盈户室。十岁入五华寺。礼宗上人为师。易名善贤。十九参柏岩禅伯。自是习坐不辍。岩异之。勉持观音名号。宣德二年。巡按御史张公善相。谓诸老宿曰。此子。非凡间人。三十后当佩祖印。诸德宜善视之。庚戌走金陵。谒无隐道和尚。示师万法归一话。力究数年。偶阅圆觉经。至身心俱幻。划然自释。云。离此身心。谁当其幻。目前境物。非我之留。死去生来。安可息也。乙卯抵贵州拥萝山。因入蜀。胁不至席者数年。遂大悟。正统间。无际奉诏住隆恩。师袖香见之。获印记。付信衣拂子。更号古庭。天顺间。住浮山。从化者众。师之玄言妙行。不获悉纪。观师所著閒閒歌。则知其槩矣。歌曰。君不见我閒处。我閒閒处閒閒馀。叠嶂重峦锁碧居。松头每夜银蟾晖。放出清光炤我闺。望高巅见远水。千山万山何已矣。环烟四绝境空如。坐卧繇吾心自主。閒中閒谁理会。山中更有深深地。雨过山青色更佳。满岩烟雾多苍翠。禅欲参道欲学。不学不参惟快活。绝无人事与相关。雅有鸟猿声聒聒。这閒翁何所据。年来日去谁相似。聪明知解没些儿。破衲蒙头惟一味。君不知我閒趣。万论千经徙指注。世尊良久落人机。见影追风犹累坠。不无无何有有。一见明星颠倒走。铁牛日午过秦川。木马追风夜半吼。间自在身几几。百年之事一弹指。富贵功名总属空。古今多少皆如此。众生心诸佛性。生生死死何时定。老胡掘地陷人坑。似与钵盂安把柄。閒中閒说向人。但得心安莫虑贫。眼空四海无相识。唯见依依岭畔松。閒散诞忒蹉跎。未尝开口念摩诃。总是閒情閒不过。大平无事且閒歌。又有山云水石集。盛行于世。暮年返滇。建归化禅林。以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迁化。肉身如生。四众龛而奉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善坚,字古庭,姓丁氏,滇城南廓人也。诞生之夜,红光盈室,异香弥户,邻里惊叹。甫及龀龄,便乞出家。年当就傅,入五华寺礼慈宗为师,命名善贤。初习禅观,坐持不辍,慈甚异之,勉诵圣号。年十六,走金陵谒无际,示万法归一语,参究精诚,兀兀达旦,胁不至席。一日,看《圆觉经》至身心俱幻处,砉然自释,因太息曰:“离此身心,谁当其幻。”年十九,复礼柏岩,更名善坚。逾年,受具足于古杭戒坛。明正统十年,始造金台,乃恍然曰:“目前境界,非我所留,死去生来,安可息也。”遂尔心地豁明。寻复参无际,證明大事,一见,喜曰:“吾法自子大行于世。”赐号“古庭”,付之法服,为临济二十三世。且命之曰:“先师慧命,勿令断绝。”坚聆其言,如怖惊雷,两手掩耳,頫首而退。后住锡皖桐浮渡山华严寺,大兴法会,道望日崇。已而返滇,建归化寺,滇南禅风由此复振。尝移母柩就葬,拈香遥咒,冀得超登,俄而祥云弥空,冉冉西向,久之方息,见者惊愕,叹为诚感。以明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集众说偈,瞑然而逝。年八十馀,腊七十。立塔寺南,滇人敬礼至今不衰,明季谥曰栴檀尊者。今更名法幢寺。所著有语录、名山云水诸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字恒吉。成化十七年进士。授瑞安知县,改饶平知县,下车即访陈献章于白沙,究性命之学。秩满召入,授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威宁伯王越附汪直,复附李广。天祐率同列抗疏极言,忤旨下狱。寻得释,出按广西,又按南北畿郡,居台凡十三年。
维基
丘天祐(1454年—?),字恒吉,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军籍。福建乡试第十七名。成化十七年(1481年),登进士。授浙江瑞安县知县。改广东饶平县知县,有政绩。丁忧去官,弘治七年(1494年)服阙,授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先后巡按广西、陕西,弘治十一年(1498年)劾宦官李广招权纳贿之罪。忤旨,廷杖六十,下锦衣狱。不久得释。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一月,丁忧服阕,由陕西道监察御史除浙江道。居台谏近十三年,以疾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