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释法恭( 关 )
丘巨源
僧法护( 张 )
释净贤( 弘 )
释昙准( 弘 )
释玄申( 赵 )
释慧弥( 杨 )
丘仲起(字 子震 )
僧瑾( 朱 )
释慧亮( 姜 )
释超进( 颛顼 )
释惠晖( 骆 )
释智秀( 仇 裘 )
释昙斐( 王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令( 董 )释法恭( 关 )
丘巨源
僧法护( 张 )
释净贤( 弘 )
释昙准( 弘 )
释玄申( 赵 )
释慧弥( 杨 )
丘仲起(字 子震 )
僧瑾( 朱 )
释慧亮( 姜 )
释超进( 颛顼 )
释惠晖( 骆 )
释智秀( 仇 裘 )
释昙斐( 王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董姓。未详何许人。寓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好学经论。多所通达。善涅槃大小品。尤精法华阿毗昙心。其讲则先标纲要。旋析条流。言约指远。驰名京邑。且常禅燕。以观心体。而动婴疾瘵。事亦废损。每自讼。先身执相分别。起诸违害。今获斯报。自是足不下山三十三载。清净调和。随顺梵行。仍课大品一部以袪封滞。天监五年卒。寿六十有九。 慧泰慧纂同所住寺。俱以学闻。泰笃勤禅智。纂心性清率。皆有国士风。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令。姓董氏。未详何人。家遭世祸因寓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立操贞坚廉和寡欲。博览经论多所通达。善涅槃大小品。尤精法华阿毗昙心。登师子座发无畏辩。先标纲要却派条流。言约旨远驰名京学。兼好禅寂以息攀缘。但多疹瘵亟为废替。自责先身执相分别起诸违害今受殃咎。因诵大品一部用祛封滞。清净调和随从梵行。足不下山三十三载。荤辛不食弊衣毕世。以天监五年卒。春秋六十有九。时寺复有慧泰慧纂。并以学闻。泰剋己修身笃勤禅智偏能谈授。纂心性清率不务形骸。贞实抱素雅有国士之器。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法恭。姓关。雍州人。初出家止江陵安养寺。后出京师住东安寺。少而苦行殊伦。服布衣饵菽麦。诵经三十馀万言。每夜讽咏辄有殊香异气。入恭房者咸共闻之。又以弊纳聚蚤虱。常披以饴之。宋武文明三帝及衡阳文王义秀等。并崇其德素。所获信施常分给贫病。未尝私蓄。宋太始中还西卒于彼。春秋八十。时乌衣复有僧恭者。德业高明纲总寺任。亦不食粳粮唯饵豆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兰陵人。少举丹阳郡孝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助徐爱撰宋之国史。宋明帝即位,使参诏诰,引在左右。历佐诸王府,官至羽林监。入齐,拜武昌太守,不乐。曰:“古人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乃为馀杭令。萧鸾(齐明帝)为吴兴太守,巨源作《秋胡诗》,有讥刺语,以事见杀。以才学知名。原有集,已佚。全齐文·卷十七
巨源,兰陵人,宋孝武时举丹阳郡孝廉。明帝即位,自南台御史为王景文镇军参军,元徽中除奉朝请,历佐诸王府,转羽林监。齐受禅,为尚书主客郎、领军司马、越骑校尉,除武昌太守,改馀杭令,以事见杀,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9—507 【介绍】: 南朝梁僧。东平人,俗姓张。善草隶书。宋孝武帝孝建时至都住建元寺。讲经论,弗尚流俗,言去浮华,从学者百余人。凡与所游往者,必皆名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张。东平人。年始十三。善于草颖。其师道邕亦有清誉。尝抚其首曰。汝意气如此。必能振起遗法。既受具。仍遭父丧。房居四载。不与法席。宋孝建中。至都住建元寺。常讲毗昙。言去浮华。趣通文理。从之者百有馀人。齐竟陵。于法灵寺建竖义斋。以护为标领。所交皆名辈。齐侍中陈留阮韬。光禄阮晦。中书侍郎汝南周颙。并虚心礼待。天监六年。卒于所住寺。享年六十九。于时新安寺志远。天宝寺僧达。并勤学守志。不务讲说。好修福业。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护。姓张。东平人。初以廉直居性不耐贪叨。年始十三而善于草隶。其师道邕亦有清风。抚其首曰。观汝意气必能振发遗法。及至受戒仍遭父忧。居丧房内经涉四载不预法事。礼毕羸瘠不堪随众。宋孝建中。来都游观住建元寺。雅好博古多讲经论。常以毗昙命家。弗尚流俗言去浮华。不求适会趣通文理。从其学者百有馀人。齐竟陵王。总校玄释定其虚实。仍于法云寺建竖义斋。以护为标领。解释胶结每无遗滞。物益怀之。远有旷度不交荣俗。凡所游往必皆名辈。齐侍中陈留阮韬。光禄阮晦。中书侍郎汝南周颙。并虚心礼待未尝废也。自从天子至于侯伯。不与一人游狎。皎然独坐勖励门徒。无营苟利。惟以经数仁义存怀。以天监六年卒于住所。春秋六十有九。时新安寺智远。天保寺僧达。并以勤学有功。远幼怀清静守志不竞。讲说大乘好修福务。达平和开拓颇自矜尚。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净贤。本姓弘。永世人也。住青园东寺。有干局才能而好修禅定。博穷经律言必典正。虽不讲说精究旨要。宋文皇帝善之。湘东王或龆龀之年眠好惊魇。敕从净贤尼受三自归。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亲赏。及明帝即位。礼待益隆资给弥重。建斋设讲相继不绝。当时名士莫不宗敬。后总寺任十有馀载。年七十五。梁天监四年而卒。复有惠高宝颙。皆知名。慧高坐禅诵经勤营众务。宝颙讲法华经明于观行。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弘姓。魏郡汤阴人。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善涅槃法华。住昌乐王寺。既承齐之竟陵王讲说。遂南渡。止湘宫寺。随席谈论。不惮涂沮。次公叹曰。此北道人。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观。至于烈亮恢廓。扬搉理妙。殊有标致。临川王映。长沙王晃。尤加钦礼。庐江何默。彭城刘绘。造房接足。请诰戒。北面而成业者。二百馀人。天监十四年终。寿七十七 寺复有智深比丘。亦魏人也。博综经论。天子王侯。莫不宾礼。性好直言。无所推屑。每语及北方僭叛事。辄愠见于色。由是自致废弃。不甚显。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准。姓弘。魏郡汤阴人。住昌乐王寺。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钻研之勤众皆弗及。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善涅槃法华。闻诸伊洛。闲居游思不交世务。承齐竟陵王广延胜道盛兴讲说。遂南度止湘宫寺。处处采听随席谈论。虽逢涂阻未曾告劳。次公叹曰。此北道人。非直美容止善言笑。烈亮恢廓雅有器度。至于言论深有情致。齐临川王萧映。长沙王萧晃。厚相钦礼。庐江何点彭城刘缯。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诰。讲扬相继成其业者二百馀人。以天监十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七。时寺复有智深比丘。聪慧博识经论有功。天子王侯多所宾接。性好直言无所推屑。每商略捡洗物不有平。由是坎壈弘宣阻少。
人物简介
全齐文·卷二十六
玄申姓赵,河西金城人,凉州出家,宋元嘉中达扬州,齐永明初终于京师。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慧弥。姓杨氏。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裔也。年十六出家。及具戒之后志修远离。乃入长安终南山。岩谷险绝轨迹莫至。弥负锡独前。猛虎肃兕无扰。少诵大品。又精修三昧。于是剪茅结宇。以为栖神之宅。时至则持钵入村。食竟则还室禅诵。如此者八年。后闻江东有法之盛。乃观化京师止于钟山定林寺。习业如先。为人温恭冲让喜愠无色。戒范精明奖化忘勌。咨贤求善恒若未足。凡黑白造山礼拜者。皆为说法提诱以代肴馔。爰自出家至于衰老。荤醪鲜豢一皆永绝。足不出户三十馀年。晓夜习定。常诵波若。六时礼忏。必为众先。以梁天监十七年闰八月十五日终于山舍。春秋七十有九。葬于寺南。立碑颂德。时定林又有沙门法仙。亦诵经有素行。后还吴为僧正。卒于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吴兴武康人,字子震。宋明帝、后废帝时,为仪曹郎、太子领军长史。入齐,为晋平太守。清廉自立。官至廷尉。全宋文·卷五十六
仲起字子震,吴兴人,泰始中为仪曹郎,历晋平太守,迁廷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沛国隐士朱建子也。少博览。尤善庄老。至广陵。诣沙门昙因落发。为弟子游建邺。湘东王从受五戒。及王践祚。诏以瑾为天下僧主。好营福业。所俸给赐予。起灵基灵招两寺。上晚多讳。犯者辄死。瑾以匡谏。免者众。然恩礼亦自此衰矣。元徽中没。寿七十。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瑾。姓朱。沛国人。隐士建之第四子。少善庄老及诗礼。后行至广陵见昙因法师。遂稽首一面伏膺为道。游学内典博涉三藏。后至京师值龙光道生。复依凭受业。初憩治城寺。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苦辞以疾。遂不获免。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先是智斌沙门。初代昙岳为僧正。斌亦德为物宗善三论及维摩思益毛诗庄老等。后义嘉构衅。时人谗斌云。为义嘉行道。遂被摈交州。时湘东践祚。是为明帝。仍敕瑾使为天下僧主。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冬夏四时赐并车舆吏力。凡诸外镇皆敕与。瑾辞。四方献奉。并问僧正得未。其见重如此。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起灵根灵基二寺。以为禅慧栖止。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讳。故涅槃灭度之翻。于此暂息。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皆不得以对。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瑾每以匡谏恩礼遂薄。时汝南周颙入侍帷幄瑾尝谓颙曰。陛下比日所行殊非人君举动。俗事讽谏无所复益。妙理深谈弥为奢缓。唯三世苦报最切近情。檀越傥因机候正当陈此而已。帝后风疾。数加针灸痛恼无聊。辄召颙及殷洪等。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每见谈说辄为言先。帝往往惊曰。报应真当如此。亦宁可不畏。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盖瑾之所因为得人也。瑾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九。 复有沙门昙度。续为僧主。度本琅琊人。善三藏及春秋庄老易。宋世祖太宗并加钦赏。及少帝乖礼。度亦行藏得所。举动无忤。止于新安寺。同寺又有释玄运者。亦精通大小乘。张永张融并升堂问道。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沛国人。隐士逮之第四子也。少善庄老。及诗礼。后行至广陵。见昙因法师。遂稽首伏膺。游学内典。博涉三藏。后至京师。值龙光道生。复依受业。初憩冶城寺。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时湘东践祚。是为明帝。仍敕瑾为天下僧主。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冬夏四赐。并车舆吏力。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起灵根灵基二寺。以为禅慧栖止。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诵。故涅槃灭度之幡。于此暂息。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皆不得以对。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时汝南周颙。入侍帷握。瑾谓颙曰。陛下比日所行。讽谏无益。唯三世苦报。最切近情。檀越倘因机候。正当陈此。帝后风疾数加。痛恼无聊。辄召颙及殷洪等。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每见谈说。辄为言先。帝往往惊曰。报应真当如此。亦宁可不畏。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瑾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出董氏。东阿人。师事慧静。有高名。能讲法华涅槃大小品。过江止何园寺。学徒云委。颜延之张绪叹曰。安汰玉振于前。斌亮金声于后。微言妙论。将绝复兴。此岂易得哉。元徽中殁。寿六十三。著通玄论。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亮。姓姜。先名显亮。为东阿靖公弟子。少有清誉。时人呼靖为大师。亮为小师。虽年望未逮而风轨继之。后立寺于临淄讲法华大小品十地等。学徒云聚千里命驾。后过江止何园寺。颜延张绪眷德留连。每叹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亮振金声于后。清言妙绪将绝复兴。太始之初庄严寺大集简阅义士。上首千人。敕亮与斌递为法主。当时宗匠无与竞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三矣。著玄通论。今行于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颛顼氏。长安人。有志节。解大小乘经。年少为沙门。名闻关中。西羌赫连孛孛犯长安。避止东都。久之游吴。会稽太守孟顗。迎居山阴灵嘉寺。太始初。被诏至都下。讲大法鼓大涅槃等经。道俗常千人。以嗜披读。致双瞽。犹俾弟子。唱涅槃经日一过。元徽中殁。寿九十四。时有昙机道凭者。皆以讲学知名。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超进。本姓颛顼氏。长安人。笃志精勤幼而敦学。大小诸经并加综采。神性和敏戒行严洁。故年在未立而振誉关中及西虏勃勃赫连寇陷长安。人情危扰法事罢废。进避地东下止于京师。更精寻文旨开畅讲说。顷之进适姑苏复弘佛法。时平昌孟顗守在会稽。藉甚风猷乃遣使迎接。安置山阴灵嘉寺。于是停止浙东讲论相续。邑野僧尼及清信男女。并结菩萨因缘伏膺戒范。至宋太始中被徵出都讲大法鼓经。俄而旋于会稽。还绍法化。以大涅槃是穷理之教。每留思踟蹰累加讲说。凡结斋会者无不必请。若值他许则为移日。后年衰脚疾不堪外赴。并送食于房以希冥益。进为性笃好经典看寻苦至。及年老失明。犹使弟子唱涅槃经。旬中一遍。其耽好若此。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九十有四。时有昙机法师。本姓赵氏。亦长安人。值关中寇乱。避地东下游观山水。至于稽邑善法华毗昙。时世宗奉与进相次。郡守琅琊王琨请居邑西嘉祥寺。寺本琨祖荟所创也。时又有释道凭者。亦是当世法匠。而执性刚忤。论者少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慧晖。本姓骆。青州人也。六岁乐道父母不听。至年十一断荤辛滋味。清虚淡朗姿貌详雅。读大涅槃经诵法华经。及年十七随父出都。精进勇猛行人所不能行。父母爱焉听遂其志。十八出家住乐安寺。从斌济柔次四法师。听成实论及涅槃诸经。于十馀年中郁为义林。京邑诸尼无不咨受。于是法筵频建四远云集。讲说不休禅诵无辍。标心正念日夕忘寝。王公贵贱无不敬重。十方䞋遗四时殷竞。所获之财追造经像。随宜远施。时有不泄者。改缉乐安寺莫不新整。年七十三。天监十三年而卒。葬于石头岗。时复有慧音。以礼诵为业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仇氏。京兆人。客寓建邺。少弃家。依蒋山灵曜寺得度。善大小涅槃净名般若诸经。以辩慧为一时师宗。天监三年卒。寿六十三。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智秀。本姓裘。京兆人。寓居建业。幼而颖悟。早有出家之心。二亲爱而不许。密为求婚将剋娶日。秀乃间行避走。投蒋山灵耀寺剃发出家。及年满具戒业操逾坚。禀访众师搜检新异。于是大小兼明数论精熟。尤善大小涅槃净名波若。及讲筵一建。辄王俟接驾。负帙肩随为人神彩细密思入玄微。其文句幽隐并见披释。以天监之初卒于治城寺。春秋六十有三。会葬之日。黑白奔赴。街巷填闉。士庶含酸荣哀以备。时治城又有僧若道乘。乘当时令问。若与兄僧璿并善诸经及外书。若诵法华工草隶。后为吴国僧正。乘亦志业明敏。而特善毗昙。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本姓王。会稽剡人。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老庄儒墨颇亦披览。后东西禀访。备穷经论之旨。居于乡邑法华台寺。讲说相仍。学徒成列。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席上之风见重当代。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并结知音之狎焉。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六。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初斐有誉江东。被敕为十城僧主。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亦以戒素见称。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与斐同时致誉。庆本姓郑氏。戒行严洁学业清美。本师事炎公。又弘实弟子。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处断。无言故言语路绝。言语路绝。则有言伤其旨。心行处断。则作意失其真。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释迦缄默于双树。将知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蠢蠢之徒非教孰启。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体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传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言者不真之物。不获已而陈之。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象驮负而弗穷。龙宫溢而未尽。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知月则废指。得兔则忘蹄。经云。依义莫依语。此之谓也。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四辩庄严为人广说。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终令般若盛于东川。忘想传乎季末。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传化之美功亦亚焉。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寔赖伊人。远公既限以虎溪。安师乃更同辇舆。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四翁赴汉。用之则行也。三闾辞楚。舍之则藏也。经云。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安虽一时同辇。乃为百民致谏。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其后荆陕著名。则以翼遇为言初。庐山清素。则以持永为上首。融恒影肇德重关中。生睿畅远领宗建业。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超进慧基。乃扬浙东之盛。虽复人世迭隆。而皆道术悬会。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