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7  148  149  15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云岫(别称 云外老人 云外 方岩 李 )
释福海(普耀 杨 )
丘葵(吉甫 钓矶翁、钓矶 )
洪俊奇( 茶丘 )
释达益巴( 祐圣国师 )
僧一宁( 一山 )
僧希陵( 佛鉴、大圜、慧照、佛鉴禅师 西白 大辨 )
释英辩(普觉 赵 )
释广铸(钟山 )
僧盘谷(丽水 益重 )
释万恒( 慧鉴国师 古潭 )
释祥迈(如意 延 )
释混丘( 宝鉴国师 丘乙 塔曰妙应 无极老人 )
僧普喜(吉祥 )
释慧珍(藏山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云岫(一二四二~一三二四),字云外,号方岩,俗姓李。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师事直翁,遍叩丛林名宿。初住慈溪之石门。历象山智门、明州天宁。继以三宗四维推挽继竺西坦席,升住天童。元泰定元年卒,年八十三(《语录》附录东明慧日《哭云外老人》注)。为青原下十八世,直翁举禅师法嗣。有《云外云岫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释文琇撰《天童云外禅师传》。 释云岫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福海,字普耀,自名所居曰“月庵”。姓杨氏,翼城人也。诞生之夕,异光照室,爰在稚年,性好浮图。里闰寺曰“香云”,每戏往则累日忘归,父兄知其志,乃舍入香云依讲主成公,时才五龄,诵读不再,略无遗忘。岁戊午,年十六,始披剃受具戒,罄获成公平昔之业,有龙象称。乃纳履而西,入安西伯达禅师处,穷究无懈。久之,伯达讶其敏悟,以赵州柏树子检量,海机锋劲捷,辞理明晰,遂承记莂。且云:“他日祖道,必赖此子宏扬。”常自度云:虽达毗卢,宜宗普贤。”闻宝应嵩岩与复庵唱道声高,器量沈雅,禅风大振,存诚敬谒,遂入嵩岩室。参访之暇,思留翰墨,《重九》有句云:“赖有黄花封岩顶,又添红叶壮嵩阳。”嵩岩闻之曰:“海维那异日当为嵩山法主。”至元丙子,闻复庵受万寿寺疏,遂北上入复庵室。见其颍悟特达,即以衣颂付之,及复庵退居齐河,以书召之,俾应嵩山法王请,果符其兆。至元庚辰春,倡演大法,使纲颓载振,纽绝复维,丛席规矩,井井有序,犹以台门殿堂,栋宇榱桷,宜壮瞻视。乃凿西堂堧垣,后崖广基,以起海会,延十方云侣。金碧灿烂,实嵩阳之胜迹也。丙戌夏,龙门宝应、汝阳香山,二疏交至,乃就香山钦纶命也,自指门登座。至大德丁酉,凡十二腊,其创者四围石基、正门、丈室,水击来麰之具厥三所焉。寺处山颠,唯雨水是赖,海以己资,僦运给用,始终如一。昕夕课程,传诵不怠,度苾刍千馀指。大德戊戌,移席灵岩,至则曰:“危哉岩乎!名非妄得。”遽命匠师錾凿广平,隆殿堂于久替,新丈室于将败,檐牙栋桷,无不备焉。大德壬寅,挂锡南阳丹霞山,古迹成烬,府北丛竹广袤三顷,寺产也,比丘众野处其中,海倾囊鸠工作堑,深广成寻,以御诸畜,举磬鱼灶釜于瓦砾之馀,手足胼胝,不辞劳苦,竹利遂充日用。已而询众泣请,返锡香山。未几,应召入都,主万寿禅寺。大德乙巳,敕赐元宝万五千缗,王公通施亦二万缗,以之济众,赢羡计焉。至大己酉春正月戊戌,以疾示寂,茶毗,灵骨分瘗灵岩、香山、法王、丹霞,皆寿塔焉。寿六十有八,僧腊五十一。皇庆二年,孙荣嗣为之铭,桂庵觉达为之书丹并篆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同安人,字吉甫。早年有志朱子之学,亲炙于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杜门励学,不求人知。宋亡,居海屿中,因自号钓矶翁。元世祖闻其名,遣御史奉币征聘,不出,赋诗见志。年八十余卒。有《易解义》、《书解义》、《诗解义》、《春秋解义》、《周礼补亡》及诗集。
全宋诗
丘葵(一二四四~一三三三)(生年据本集《周礼补亡序》泰定甲子〔元年〕年八十一推定),字吉甫,自号钓矶,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早崇朱熹之学,亲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最久。宋亡,杜门不出,与谢翱、郑思肖有“闽中三君子”之称。元泰定间御史马祖常荐,徵聘不出。卒年九十。有《钓矶诗集》、《周礼补亡》等。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四一、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七有传。 丘葵诗,以清抄《丘钓矶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道光二十六年汲古书屋刻《钓矶诗集》(简称汲本,藏南京图书馆,诗较底本有缺有多)。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洪俊奇 朝代: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4—1291 【介绍】: 元高丽人,小字茶丘。洪福源子。幼从军,以骁勇受知,世祖尝以小字呼之。至元十一年,任东征右副都元帅,与都元帅忽敦渡海攻日本,占对马等岛。十八年,以征东行省右丞由高丽金州合浦出发,会范文虎等军攻日本,以风坏船而还。后官至辽阳等处行尚书省右丞。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达益巴未知何国人。少为苾刍事帝师。十有三年侍听言论。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归。帝师西还。送至临洮命依绰思吉大士。十有九年闻所未闻。道益精萃。秦人请居古佛寺。其六波罗蜜靡所不修。兼通贤首之教。于是名誉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践祚召问法要称旨所赐虽厚辞不受。未久乞归许之。将谋以终自许。俄而复召还京。大宣法化。帝亲临听特赐弘法普济三藏之号。命铸金印及紫方袍以旌异之。敕王公大臣皆咨决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无疾端坐而化。寿七十有三。帝命两宫赐币助葬。皇太子宰辅致奠敕有司卫送全身建塔。谥曰祐圣国师。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达益巴,未知何国人。少为苾刍,事帝师十有三年,侍听言论,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归。帝师西还,送至临洮,命依绰思吉大士十有九年,闻所未闻,道益精萃。秦人请居古佛寺,其六波罗蜜靡所不脩,兼通贤首之教,于是名誉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践祚,召问法要称旨,所赐虽厚,辞不受。未久乞归,许之。将谋以终自许,俄而,复召还京,大宣法化,帝亲临听,特赐“宏法普济三藏”之号,命铸金印及紫方袍以旌异之,敕王公大臣皆咨决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无疾端坐而化,寿七十有三,帝命两宫赐币助葬,皇太子宰辅致奠,敕有司卫送,全身建塔,谥曰“祐圣国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7—1317 【介绍】: 宋元间僧。台州人。俗姓胡,号一山。幼为僧,居普陀山。道行素高,为众尊仰。入元,充江浙释教总统,号妙慈弘济大师。奉使至日本劝降,为北条贞时所执,囚于伊豆修普寺,寻被释,尊为西京南禅寺主。仁宗延祐间寂于居所,赠国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7—1322 【介绍】: 元僧。婺州义乌人,字西白,俗姓何。家贫而苦学,十九岁在东阳资寿院出家。世祖召见,说法称旨,赐号佛鉴禅师。成宗加号大圜,诏住径山。仁宗又加号慧照。卒谥大辨。有《瀑岩集》。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西白,义乌何氏子,出家东阳。世祖召见,赐号佛鉴。成宗加号大圜。仁宗加号慧照。至正壬戌,说偈而逝,谥大辨。有《瀑岩集》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希陵,字西白。姓何氏,义乌人也。年十九落发东阳资寿,依东叟隐于净慈,掌内记,后侍石林巩兼外记。径山云峰高尤敬之,分座设法,凛凛诸老之遗风。元世祖召见,作法施仪,适合上旨,赐号“佛鉴”,成宗加号“大圜”,仁宗更加号“慧照”,三朝圣眷,恩宠无比。至正壬辛四月十二日,手书付属,说偈而逝,谥“大辨”,塔曰“宝华”。著有《瀑布集》及《语录》行世。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英辩号普觉。俗姓赵。垂髫为驱乌沙弥。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传于柏林潭法师之学。未三䆊出世于秦州景福寺。其道大震声驰四表。摧伏异见树正法幢。辩之资性真纯如玉含璞。不加雕绘人爱重之。至于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为无佛世之佛也。每得衬币悉以创梵刹食僧伽施贫乏。元世祖闻其高风降旨旌异。至延祐元年六月庚戌无疾辞众坐寂。焕异景于易箦之夕。标于迹于火葬之馀。塔于普觉寺之后。阅世六十有八。腊六十有一。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英辩。姓赵氏。七岁从师具戒。二十五。依柏林潭公习教。为慈恩宗主。所至以传持为务。师为性。真纯如美玉含璞。虽不加雕绘。而人自爱重之。至于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人谓。无佛之世。足为佛也。每得钱弊。悉以创佛祠。食守道之侣。故君子高其风。而从化者众。年六十有八。以延祐元年六月。终于景福寺焕异景。于易箦之夕。标奇迹。于火葬之馀。塔于普觉寺之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英辩,号普觉,俗姓赵。垂髫为驱乌沙弥,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学于柏林潭,才三䆊,出世于秦州景福寺,其道大震,声驰四表,推伏异见,树正法幢。英辩资性真纯,如玉含璞,不加雕绘,人爱重之。至于悍卒武夫,亦能展敬,以为无佛世之佛也。每得衬币,悉刱梵刹,食僧伽,施贫乏。元世祖闻其高风,降旨旌异。至延祐元年六月庚戌,无疾辞众坐寂,塔于普觉寺后,年六十有八,腊六十有一。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广铸,字钟山,未详所出族里。元至大中,敕主玉泉。禅藻蕴藉,翔声士林。会好事者,欲毁唐贤题碣。铸请于有司,移之寺𠊓,自撰跋语。其略云:“玉泉覆船,盖神龙宅也。自智者大师开山,二神护法。高僧硕德,继续提倡,遂为楚汉丛林之首。殿堂楼阁,岁时增修。方丈而上,悬崖峭然。亭观相望,曰楞伽峰,曰慈云,曰山月,曰松风,曰惺惺,曰彼岸,曰翠寒。亭危径曲,折迥隔尘。凡巨栋飞甍,修篁古木,参差于烟云杳蔼间,得唐代名公曲江诸贤题咏,而覆船之名,增重于昔。逮宋真宗景德初元,颁赐田庄二所。越四十馀载,至庆历八年,荆门太守谢侯,与悟空禅师撰录唐贤题咏八篇。大理评事张公为之序,镵石于郡亭。至大辛亥,又历二百六十馀年矣。近岁泉上碑刻,率皆散失,而此碣亦为好事者取去。深虑玑珠锦绣,久即漫灭,负前人之盛心。因请于郡侯杜公,迎载而归。荡拭尘垢,表而出之,以补山中之缺文云尔。”皇庆元年,入都朝觐。亲聆天语,锡号“佛光慧日普照永福大师”,并赐紫衣、金杯、甘露。有敕护归,都城法侣,思议功德,止严首倡,赋诗祖饯。硕德名儒,依韵赓和,累轴盈篇。荆门太守杜公,州判李公,邑令达鲁花赤那怀,劝之立石,以彰宠惠。首座宝渊,字古源,道行高卓,词翰清超。为之作记,详具别集。是秋,复命惠溥取寺中田土四至遗迹碑文汇奏呈览,特蒙俞允,照勘明白,给付搭牒,勒碣于寺。溥好清修,而勇于护法,极其苦心。与渊同志,宣之出世,皆屡诏不行。渊后坐化于寺,溥则隐于翠寒绝顶以终。(释广铸)铸住山五十馀年,事理双融,性修一贯。尝与自智、福明、白善、明见辈举扬向上,不落言诠。而维持像教,则使至悟、宗元、至福、至荣诸子,各阐厥力,一时宗门鼎盛,海内贤宿,闻风戾止。有若能仁寺宝渊,由建康而至。南源寺绍中,由江西而至。径山寺虚谷,由浙江而至。而僧录司福资又来自徽州。相与讲肄经论,研晰秋豪。居常千僧环绕,四众倾心。法会之盛,远追梁隋,近接唐宋。故能作卫道之干城,泯无形之外侮。以至正元年八月望日中夜而寂,寿九十四,腊七十二,塔于罗汉山麓。铸示疾时,奏请广铭继领院事。先是延祐间,黄门伏氏妙善舍宅为寺,赐额“永福”,命铭主之。及至玉泉学徒日众,铭造大镬三,以营日膳。会元季荒乱,寺众散逸。铭携幼弟广鏔,匿于深山。草衣木食,卒老于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海盐人,号丽水。志气超迈,博览经史。工诗。喜山水之乐。受聘至杭州慧因寺讲《华严经》,众倾伏,名益重。晚居松郡,年七十余,无疾端坐而寂。有《游山诗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盘谷号丽水。海盐人。师貌不扬而志气超迈。博览经史性耽山水之乐。至元中游五台峨眉伏牛少室名山胜地。尝云。足迹半天下。诗名满世间。时附马高丽沈王闻师德望。具书聘讲华严大意于杭之慧因寺。师展四无碍辩七众倾伏。王大悦师声价益重。后至松郡搆精舍。勤修净业日课弥陀佛号。年七十馀无疾预告以时。端坐而寂。有游山诗集三卷行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盘谷,号丽水,海盐人。状貌特殊,而志气超迈,博览经史,复假山水以怡禅性。至元中,游五台、莪眉、伏牛、少室诸名胜,每止其地,时发高吟。人尝谓其足迹半天下,诗名满世间,谷芺谢之。时附马高丽沈王闻其德望,具书聘讲《华严》大意于杭之慧因寺,乃展四无碍辩,七众倾伏,王大悦而声价益重。后至松郡搆精舍,勤脩净业,日课弥陀佛号。年七十馀,无疾,预告以时,端坐而寂。有《游山诗集》三卷行世。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万恒 古潭 慧鉴国师 俗姓朴氏。进士景升之子。熊津郡人。己酉生。师赴九山选中魁科。忠烈王命住三藏社。弟子至七百。延祐己未遘疾。前一夕。南峰大木自仆。赤祲亘山谷。年七十一。腊五十八。王赐谥。塔曰广照。 师以儒家子为僧。幼颖悟。能自强于学。长益不怠。赴九山选中魁科。拂衣往枫岳。夏满。移栖智理山。饥不重味。寒不袭裘。胁不至席者累稔。迹晦而名彰。忠烈王。命住三藏社。其师曹溪圆悟和尚亦谕之。乃往。后历主朗月云兴禅源等社。凡经指授。若聩而聆。若𨠯而醒。弟子至七百。士大夫抠衣入社者。不可胜计。中吴异蒙山。见其文偈。叹赏不已。赓和十数。仍贻书致古潭之号。皇庆癸丑。大尉王宴。居永安宫。安车卑辞。邀至京城。时方聚禅教名流。日以次讲论。师主棒喝风生。辩若悬河。王喜甚。行同舆。手捧馔。加法号别传宗主重续祖灯妙明尊者。袈裟衣裙帽袜先银币五十镒以赆。师还山。悉以付常住。不归于私。 浴更衣。修遗书。自占葬地。夜艾唤侍者檛鼓。披袈裟。据禅床声喝告别。其略曰。廓清五蕴。真照无穷。死生出没。月转空中。吾今下脚。谁辨玄踪。告尔弟子。莫谩扪空。禅者景瑚。问以告住之意。则有何处不相逢。渡河不用筏等语。拍膝久手。含笑而化。 初母郑氏梦。天降翠幕。有童子。肌肉如冰玉。就视之。遂合掌跃入郑氏怀。反寤。如纳斗大石胞中。砭药之不效。以己酉八月六日诞师。因名幕儿。淮示寂带方郡民名白太者。梦师登翠幕天去。怪而明日奔至寺。师已逝(并李齐贤撰碑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祥迈,字如意。姓延氏,太原人。系出延赞,累世缨冕。播迁代郡,因家焉。九岁落绀,随师请业。栖隐磐山,怡性林泉。博通内外,尤善属文。凡所撰述,辩才无碍,卫道功多。至元中,全真道士丘处机、李志常、史志经、令狐璋等,并为鄙词,排毁正法。时罽宾大师兰麻,总统少林。福裕以其事闻,宪宗英敏,召集僧道二家,互相辩析,以胜负为断。而帝师辩的达拔合思八,与燕京圆福寺从超,奉福寺德亨,药师院从伦,法宝寺圆胤,资圣寺至温,大明府明津,蓟州甘泉山本琏,上方道云,北京传教寺了询,大名法华寺庆规,龙门行育,大都延寿寺道寿,仰山寺相睿,资福寺善朗,绛州祖圭,蜀川元一十馀人,抗声高论,义理坚卓,机辩警敏,卒使道者屈伏,如约行罚。樊志应等十有七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焚伪经四十五部。天下佛寺为道流所据者二百三十七区,至是悉命归之。盖道家经文传讹踵谬,有言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者,乃于廷对时,令道者张宗演、祁志诚、李德和、杜福春四人,佩符入火,自试其术。四人皆惶恐,自陈妄诞,入火必为灰烬,实不敢试,但乞焚去《道藏》。于是始就大都悯忠寺,焚化伪经。报恩寺林泉伦吉祥奉敕下火,翰林学士王磐等,为书其事之始末,刻之碑石。祥迈證悟超群,推勘入细。躬与廷诤,持论渊妙。因奉敕撰《辩伪录》五卷。其自叙略云:“嘉圣主之神聪,美少林之雅对。聊凭正典,斥破狂谭。塞妄说之根源,倒邪山之林薮。且条数件,举一例馀。俾金鍮别色,泾渭分流。为暗室之夜光,作幽衢之晓镜。如彼所说,良不诬也。”同侣贵吉祥,亦为之序,称其所著《文赋注解》、《四经序》、《韩文别传》、《性海赋》诸篇,在世已传。兹论五卷二百馀纸,穷释老之渊源,分邪正之优拙,尤为造理深奥,剖解精详云。今其书当清顺治间,重刻于嘉兴楞严寺般若堂。主其事者,径山彻微印开也。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旧名清玢。俗姓金氏。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清风郡人。忠宪王辛亥生。以九山选。首登上七科。弃去徒普觉学。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德陵即政。特授两街都僧统。加大师。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两王同枢衣请益。因命住莹源寺。至理二年。移锡于松林寺。年七十三。僧夏六十三。赠谥塔曰妙应。有语录两卷。歌颂杂著二卷。新编水陆仪文二卷。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推明佛祖之道。以开学曰普觉国尊。其徒盖数百千人。而能钻坚挹深。妙契啐啄者。惟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聚瓦石为塔庙。休则面壁。若有思念。形貌端严。性又慈祥。故亲戚目为小弥陀。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以九山选。首登上七科。弃去。从普觉学。自诡非睹阃奥不止。始普觉梦一僧来。自谓五祖演。诘朝师往谒。心独怪之。及是叹其敏而勤。语众曰。吾梦有徵矣。洎嗣席开堂。其师众规绳。讲若画一。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处永安宫。屡遣中使。舆而致之。从容谈道。或至日暮。于是谂国王。以祖宗旧例。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两王抠衣。前古未有。数年乞退。许之。命住莹源寺。寺本禅院。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其略曰。荆棘林中下脚。干戈丛里藏身。今日路头果在何处。白云断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既乃还方丈。据床而逝。师况厚寡言。学无不窥。为诗文富赡。行丛林门中。吴蒙山异禅师。尝作无极说。附海舶以寄之。师默领其意。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佛氏喜言福智修己。而物应者也。缺一于二。不足以自立。宁能信于人乎。师凡七增秩。六锡号。九历名蓝。再住内院。为一国释林之首。受两王函丈之礼。人无异论。咸谓之宜。非所谓福智二严者。畴克如是哉。其撰词刻石。传示后世。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山东人,号吉祥。貌类梵僧。早岁求出家,父母责以无后为大,因娶妻,生二子,始为沙门。精究慈恩相宗,研习唯识、师地、因明等论。世祖至元末,主镇江之普照寺,及卒,民图像祠之,称吉祥佛。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普喜号吉祥。山东人也。身伟面黑而瘠脱类梵僧。早岁恳父母出家。父母责以无后为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为沙门。精究慈恩相宗研习唯识师地因明等论。元至元二十五年薛禅皇帝创立江淮御讲之所。普照居其一也。诏师主之。升座外日诵华严大经。以十卷为常课。而素与云南端无念相善。端为唯识之巨魁。天下无出其右。每与师论辩理趣。或有少失师以正言救之。端亦为诚服而称之。入灭荼毗舍利甚夥。其门人留其灵骨。贮以髹函奉藏二十馀年。始建塔于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际启视之。但见舍利沾缀函袱若蜂屯蚁聚。触之熠熠然也。镇江之民多有图像。随处祠之。称为吉祥佛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普喜,号吉祥,山东人也。身伟面黑而瘠,甚类梵僧。早岁恳父母出家,父母责以无后为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为沙门。精究慈恩相宗,研习《唯识》、《师地》、《因明》等论。元至元二十五年,薛禅皇帝创立江淮御讲之所,普照居其一也。诏喜主之,升座敷演,四众倾服,且日诵《华严》大经,以十卷为常课,而素与云南端无念相善。端为唯识之巨魁,天下无出其右,每与喜论辩理趣,或有少失,即以正言救之,端亦为诚服。入灭,荼毗,舍利甚夥。其门人𤲢其灵骨贮以髹函,奉藏二十馀年,始建塔于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际启视之,但见舍利沾缀函袱,若蜂屯蚁聚,触之熠熠然也。镇江之民多有图像,随处祠之,称为“吉祥佛”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慧珍,字藏山,江西人,元初为荆门州僧正。至元十四年,来自江陵,寻住当阳玉泉。时当兵燹之馀,满目蓬蒿,不胜荒凉。珍重辟旧基,式廓新宇,庙貌宏敞,丹雘增辉。二十七年,修筑显烈祠,及关陵坊,表盖壮缪,生为忠臣,没封王神,庙食兹土,世所观赡,故珍筹及之。珍妙解经说,性理双圆,升座高谭,四众环听,世祖敬异,锡号“神应慈云大师”,并袭紫衣。晚付院事于霞璧,老于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