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73,分259页显示  上一页  138  139  140  141  142  144  145  146  14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闾丘泳
邱和(国瑞 )
释普岩(少瞻 运庵 杜 )
释宗演(遁庵 郑 )
释慧明(无晦 )
释守净(此庵 )
徐文卿(斯远 樟丘 )
释慧性(无明 李 )
释法云( 刘 )
释居简(别称 北涧简 居简 王、龙 敬叟 北涧 )
释晓莹(仲温 )
僧行秀( 万松老人、万松 )
丘𩤏
释净悟(机先 )
释文礼(灭翁、天目、天目野樵 阮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闾丘泳,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知高安县(清同治《高安县志》卷八)。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为国子监主簿(《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五年,除利州路提刑(《止斋集》卷一八《大理正闾丘泳除利州路提刑》)。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为成都府转运判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六八)。召为右司郎中,嘉定六年(一二一三),为尚书左司郎官(同上书礼四九之九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邱和,字国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调光泽县主簿。以时事日非,与从弟善相约弃官归。事见清嘉庆《崇安县志》卷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早年落发。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理宗宝庆二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有《运庵和尚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容宗著撰《运庵禅师行实》。 释普岩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单编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演,号遁庵,俗姓郑,福州(今属福建)人。住常州华藏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宗演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遁庵演和尚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四六○
宗演,字遁庵,俗姓郑氏,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宗杲弟子。庆元间住华藏寺,又住苏州寒山寺。重订《大慧禅师年谱》。见《丛林盛事》卷末。
释慧明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慧明,字无晦,盐官人,出家祥符寺。了一心三观之旨,晚居常照寺,日诵《法华》,以为常课,《楞严》、《圆觉》诸经,亦循环讽读,持弥陀号,日数万声。庆元五年春示疾,召徒属曰:“吾学大乘,求生净土,今必遂矣。”或清留,颂曰:“我临终犹谜,语乎无已,但书骨头只煨过。”即累足而逝,荼毗得五色舍利无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净,号此庵,住福州西禅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今录诗三十三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了性)弟子守净,晋江翁氏子。从性学禅,时性方造镇国塔,来则䜣䜣,左右不去。绍熙间,净建资圣塔,复新厥庙及岩堂庵桥,凡十有七。开禧末,陈模作《资圣塔记》略及之。然了性所造东西塔、弥陀殿、安溪龙津桥、晋江安济桥,郡志具详之矣。而其构承天僧堂,释太初子愚为之记,世所称简严,有法者庶乎近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信州玉山人,字斯远,号樟丘。徐人杰子。师事朱熹。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工诗,与赵蕃、韩淲齐名。有《萧秋诗集》。
全宋诗
徐文卿,字斯远,号樟丘,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为朱熹弟子。早年嗜游山水,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与赵蕃等人唱和。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始登进士第(清同治《玉山县志》卷七),未授官而死(《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有《萧秋诗集》,已佚。事见《水心集》卷一二《徐斯远文集序》、《瀛奎律髓》卷二三方回评语,《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七三二四
徐文卿,字斯远,号樟丘,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人杰子,朱熹弟子。嘉定四年第进士,未授官而死。斯远工诗文,与赵蕃、韩淲齐名,有文集。见叶适《徐斯远文集序》(《水心文集》卷一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瀛奎律髓》卷二三,《考亭渊源录初稿》卷一二,《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性(一一六二~一二三七),号无明,俗姓李,达州巴渠(今四川宣汉东北)人。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祝发,束包南游。首谒佛照光,又造松源崇岳座下。出世蕲州资福寺,越两年,迁智度寺。后历住南康军庐山归宗能仁、开先华藏、栖贤宝觉、平江府阳山尊相、寿宁万岁等寺。理宗嘉熙元年卒,年七十六。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颜汝勋撰《塔铭》。 释慧性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合编为一卷。
释法云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法云。住南阳之灵山。往在乡里时。以弃家为佛子。遭岁饥。乃为父母。挽车就食千里。母下世。庐墓旁三年。号哭无时。父殁亦然。山之人谓之坟云。元光二年冬。夜中有僧诣师。求讲法界观。天明且出门。见庵旁近。雨雪皆成花。大如杯碗状。居民闻之。老幼毕集。其在塼瓦上者。皆持去。文士为赋诗道其事。又山之东。水泉不给。讲学者患之。一日寺西岩石间。出一泉。甘美异尝。用之无竭。师临海人。姓刘氏。七岁不茹荤。十一出家于洪洞。二十五具戒。受义学于广化。学禅于韶山。来南阳。主崇胜之观音院。住灵山起报恩寺。以正大三年。寿六十四。示疾而化。刘邓州光父。师乡曲也。知师为详。请元遗山。铭其塔云。世之桑门。以割爱为本。至视其骨肉如路人。今师孝其亲。乃如此。然则学佛者。亦何必皆弃人而逃之。然后为出家耶。予。为刘不妄许可者。乃为之铭。僧云之来晋临汾。六年居庐哭亲坟。地泉觱沸天花纷。孝声如香世普薰。何以表之今有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净慈光孝寺。有《北涧集》。
全宋诗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涧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另从《大藏经·北涧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龙),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复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钱厚、叶适皆折节问道。时真德秀为江东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以居,人以「北涧」称之。后出主铁佛、显庆、碧云、慧日诸寺,嘉熙初奉诏主杭州净慈寺,所至道化大行。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腊六十二。。见《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居简。字敬叟。潼川王氏子。资质颖异。初见佛书。必端坐默观如宿习。依邑之广福院图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沉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一时社中耆硕。无不忘年与交。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师议论大奇之。以大慧居洋屿庵竹篦。付之师巽焉。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鸿儒竹岩钱公。水心叶公。皆折节问道于足下。大参真西山。时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因以北涧称之。起应霅之铁佛西佘。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旨移净慈。所至道化大行。师出佛炤之门。在诸法彦中。为神驹香象。机格超逸。最难攀仰。其颂世尊初生话云。一声㘞地便吒哩。突出如斯大阐提。此土西天起殃害。堂堂洗土不成泥。又颂楞严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閒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赋以自见。其略曰。进则面墙退则坐井。柱忽不支。壁将就殒。豁然而虚。漠然而囧。如蒙之击。如震而警。如无尽藏。如大圆镜。前山送青。若壮士之排闼。后山回闯。拟良工之御骏。抚鸿鹄而晚眺。入冥冥而远引。笑云烟之轻去。漫悠悠而无定。驻落日于西崦。延初蟾于东岭。是皆中所得也。有北涧集十九卷。张公诚子。序之曰。读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诵其诗。合参寥觉范为一人。不能当也。北涧于人不苟合。合亦不苟暌。取舍去就之际。洁如也。叶水心诗曰。简公诗语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青染绿未禁春。师居天台委羽。有二姓争竹山。竭产不肯已。仙居丞王君怿。请于师。师作种竹赋一首示二姓。而讼遂止。其德音感化如此。灵隐虚席。赵节斋。奏师补其处。师笑曰。吾日迫矣。乃举天童痴绝冲。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曰。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吾自励。吾世缘馀两日耳。至期昧爽索浴。浴罢假寐。然视之已逝矣。寿八十三。腊六十二。葬全身于月堂昌禅师塔侧。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居简。出潼川王姓。号敬叟。又称北涧。盖居北涧之日久也。简姿秀而文当世尚之。游广福读出世典。辄弃冠。具戒。参别峰。别峰指见涂毒。涂毒示其心要。简以从前所学凑泊不可。疑情猛切。常立达旦。偶过择木寮。阅万庵语云。欲识诸佛心。但向众生心行中识取。欲识常住不凋性。但向万物迁变处会取。简于此忽省。以为万庵与佛炤同条。遂别策造灵隐。机契佛炤光禅师。于是往来妙喜下尊宿。一十五年。激扬宗旨。大有力焉。乃辞佛炤。经瓯闽。历江西。过罗湖。访仲温。仲温与论。大喜曰。妙喜之后一人也。乃以妙喜居洋屿庵。竹篦为赠。且曰。公之后必大。未几出住台州紫箨。迁报恩。及广孝。名大振。退居武林飞来峰之阴。卿士犹物色之不顾。当是时出佛炤之门者。有灵隐善径山琰天童派东禅观上方铦。交章劝简。应旴江刺史之命。又不顾。而江州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简亦不顾。乃寿北涧集。行世。宿儒附之。叶水心曰。简公话柄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青染绿未禁春。简叹曰。狼虎之害。世人易知也。文章害世。则难知矣。狼虎在山。藜藿不釆。文章欺世。耳目沉沦。余比见近流施为阔略。非先圣之言不言。非古哲之迹不举。然境风乍飘。荣辱无主。取快一时。名节扫地。则向之所言所举。皆为饰词。以欺世者也。欺世之害。甚于狼虎。余颓躬不逮。深为是惧。所见所闻。偶笔成集。若稍存心。欲以诗文鸣世。则又吾教之罪人也矣。遂燬板。晚居净慈。其门人大观以高庵楞严纲要颂。请简发其旨。简向慕高庵为人。乃联和而序之。淳祐丙午春。示众曰。识得一万。事毕了事。衲僧一字不识。直饶恁么。未称全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归方丈。大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言语移时。敛目而逝。简初在紫箨。委羽有二姓。争竹山。竭产不已。仙居丞启简讽之。简示以种竹赋。二姓之讼遂止。台氓谣曰。简公笔甜如蜜。 赞曰。齐桓侯有疾。在腠理以忽扁鹊。终至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而末造众生。言行参差之。疾不啻在骨髓间也。故北涧生平行李。惟恐针石之不逮。然以文字得度者。则北涧法化。宁当有别论也。否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居简,字敬叟,姓龙氏,潼川人也。家世儒素,幼性颖异,见佛书端坐默观,如宿习者。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蜂涂毒于径山。沈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议论大奇之。久之,出主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儒硕钱竹岩、叶水心莫不推重。时大参真西山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待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以北涧称之。起应霅之铁佛,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诏迁净慈。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颂《楞严经》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闻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赋以自见,水心酬以诗云:“简公诗话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清染紫不禁春。”晚岁居天台,有二姓争竹山搆衅,为作《种竹赋》以讽之,而讼遂已。赵节斋为奏补灵隐,简笑谢曰:“吾日迫矣。”乃举天童痴绝道冲。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道自励,吾世缘馀二日耳。”至期昧爽,索沐浴罢,如假寐,视之已逝矣。寿八十三,腊六十二,所著有《北涧集》十九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字仲温。历参讲席,顿明大事。晚归隐江西罗湖,杜门不与世通。有《罗湖野录》、《云卧纪谈》。
全宋诗
释晓莹,字仲温,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退居罗湖(今江西临川东北。时,撰在《罗湖野录》一书。理宗绍定间释绍嵩作《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收有晓莹大量断句,惜全诗已佚。事见《罗湖野录》序、跋。
全宋文·卷四五八○
晓莹,字仲温,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人。少壮行脚,遍扣诸山。晚归罗湖,杜门却扫,不与世通。唯撷平生见闻,与诸方尊宿提撕语,友朋谈论之言,成《罗湖野录》、《云卧纪谈》(今并存)。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晓莹字仲温。未详氏族。历参丛席顿明大事。四众推重。晚归罗湖之上。杜门却扫不与世接。惟以生平之所见闻诸方尊宿提唱之语及友朋谈说议论宗教之言或得于残碑蠹简有关典谟之说。皆会萃成编曰罗湖野录。其所载者皆命世宗匠贤士大夫言行之粹美机锋之劲捷酬酢之雄伟气格之弘旷可以辅宗乘训后学抑起人于至善。是故阅者不忍释手云。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晓莹,字仲温,未知何许人,亦不详其氏族。既离尘俗,历访丛席,顿明大事,四众推重,晚归罗湖,杜门郤扫,不与世接。惟以平昔所见闻诸方尊宿提倡向上,及道侣谭说发挥宗教之言,或残碑蠹简有关要旨者,皆采辑成编,曰《罗湖野录》,其间文词之粹美,机锋之劲捷,气格之宏旷,可以辅翼宗乘,垂训后学,故读者挹其风味,不啻与命世宗匠,贤士大夫,雍容酬答,晤对一堂,诚足助尔禅悦,发人清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6—1246 【介绍】: 宋僧。解州解县人,俗姓蔡,号万松老人。出家于邢州净土寺。嗣雪岩,构万松寺以居,潜志自修。通孔老百家之学,三阅藏教,恒业《华严经》。有《祖灯录》、《鸣道集》、《辨宗说》等。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行秀。号万松。河内人。族蔡氏。自幼不凡。超然有出世志。屡白父母求出家。父母初难之。然知终不可以世相夺。因携送邢州净土寺。礼赟允公为师落䰂焉。具戒后。决力参究。即担囊抵燕。栖憩潭柘。过庆寿。叩胜默老人。老人曰。学此道。如锻金。滓秽不尽。精真不显。观君眉宇间大有物在。此物非一番寒彻。不能放下。子后自见。不在老僧多言也。师益厉精猛。至寝食俱忘。后至磁州。参云岩满公。遂于言下大悟。曰得恁么近。始知胜默为人处婆心切落草深也。依雪岩二年。尽其底蕴。付僧伽黎。勉以流通大法。自是两河三晋之人。皆饮师名。法门隐然。倚以为重。明昌中。章宗请入内庭说法。亲奉锦绮大衣。腋而升座。自后妃以下。皆从师受法。罗拜位下。各施珍爱。建普度会。数日之内。祥瑞叠见。道猷远闻。承安改元。特诏住仰山栖隐寺。寺先为世宗所建。奉玄冥顗公为开山。顗公。故金国大禅老。给田度僧。虽极一时之盛。然未大弘法音。师登座一宣。万指倾听。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一旦得师而起之。扶颓继绝。功不在青华严下也。次迁宝集万寿。又移席报恩。连住钜刹。道化不少衰。晚年退居从容庵。幽林多暇。评唱宏智百颂。又著请益录。踵碧岩之后尘。开宝镜之重垢。甚有补于宗门。学者至今传习。师天资敏利。于百家之学。无不淹通。三阅大藏。首尾熟贯。虽座主老于翻检者。不敢以汗漫欺。李屏山居士。著论弘宗。人称。使摩诘枣柏再出无以加。然以日叩函丈。受师启发者居多。则师于法门树立宏矣。后无疾而终。年八十一。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秀,字万松,姓蔡氏,河内解人也。父真,才气俊爽,好善多能,雅信因果。皇统初,宦游洛水,喜永年风物之盛,因而家焉。秀年十五,即求出家,父母不能夺其志,礼邢州净赟,业五大部,试于有司,在选者二百人。与老僧靖恩皆为众所属望,恩自以为不如,不能出其右。秀闻而让之,试之日,独献律赋而归。考官孙椿年读其文,乃大叹服,请冠其发而妻之以子。秀拒之曰:“与其挂名吏曹,曷若取牃祠部。”明年受具足戒,遂游燕,历潭柘、庆寿诸刹,晚归西刘村寺。西刘村者,今广济寺也。秀初出家时,参万寿胜默光禅师,半载无所入。复于元沙未彻语有疑,行脚至磁州大明,请益雪岩满禅师,力参二十七日,于满言豁然大悟,满以衣偈付之。旋还中都,居万寿。金章宗景其道行,请入内廷,敷座说法,宫嫔罗拜。建普度会,香花阒咽,万众云屯。复奉诏命住大都仰山,更移锡报恩、洪济。元太祖庚寅,乃奉敕主万寿。已而退居从容庵,幽室独处,冥然入定,心相俱清。生平励行苦志,勤修弗倦,数典名蓝,发扬洞旨,宗风茀茀,动人神髓。至是疲于津粱,盖将终焉。至元元年丙午后四月四日示疾,七日,书偈别众,悠然坦化。世寿八十有一,僧腊六十,建塔于西刘村寺前。今乾石桥北砖塔是也。
丘𩤏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开禧二年(1206)任永州知州。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悟。字机先。生乐清李氏。十九具戒。教庠禅窟。无不纵观。志气高卓。少有许与。每自诲曰。折铛煮饭。偃息中林。借虚空口。对万象说。余亦何愧。至若所学不充。因人成事。执散行纸上语。聚百十雏道人。大厦广居。贪前方丈。吾弗为也。师。始于飞泉兴栋宇。中亲讲诲。晚年一专净业。及属疾。大书示众曰。求医问药。挠吾化也。吾将默观其变。明旦危坐而蜕。时开禧丁卯九月也。阇维。耳与齿俨然无坏。塔于寺西麓。北涧简公为之铭曰。是为豁庵。聪说总持。两种不坏之藏。道德所重。虽隐而彰。吾知夫异代而同心者。堕泪于雁山之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号灭翁,俗姓阮,临安(今属浙江)天目山人,因别号天目。年十六,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历主临安广寿、净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刹,归终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见明崇祯《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禅师行状》。 释文礼诗,据《颂古联珠通集》、《天童寺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字灭翁,俗姓阮氏,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历参名师。至蒋山,浙翁琰禅师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临安慧云寺,迁温州能仁寺,又主临安净慈、福泉、明州天童诸刹。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见《新续高僧传》卷一四、《释氏疑年录》卷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天目禅师文礼者。字灭翁。生阮氏。为临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得道于荐福松源岳禅师。出世于郡之广寿。次则雁山能仁。复诏居南屏净慈。终于天童者。盖赴暮年之诏也。四会谈禅。两赴明诏。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礼居雁山时。南国衣冠君子多从之游。礼杖拂萧然。清风迫人。松下云间。泉声石色。无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乐。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懒将藤杖接方来。有时拄到晴坡上。简点梅花几树开。方是时。晦庵居士朱熹者。以道学开馆台南订。有司挽礼。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简雁山耆宿曰。我抛一语堕龙湫。逗石穿云几度秋。白发讵那看不透。月寒高挂冷猿愁。礼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寻不绝。礼多兀坐绳床。熟视摇手而已。或格外相惬。礼自理瓶铛。谈笑连朝夕不厌也。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访。坐语竟日。节斋去。礼竟不问其姓名。适净慈席虚。节斋起礼补之。不赴。节斋乃言于上。上强命之入院。礼曰。九重命下。四海同钦。山岳欢呼。禽鱼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转。却顺是菩提。四众称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复敕天童居礼。礼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笋东海乌鲫话验。方来拟对。礼辄督牙三下。识者惊焉。一时及其门者。非智过于师。不易放行。故自书曰。无韶阳来扣门。终不拶人脚折。有德山至诘问。方才吹灭纸烛。堪嗟狐媚妄。相嗣续宁教。草满法堂。苔封古屋。杨岐不得保宁白云晦堂。若非死心灵源。其馀碌碌。难为接足。礼住天童。不久又弃。归西丘旧隐。然方宾益胜。朱晦庵尝诣礼。礼以格外潇洒示之。晦庵则彬彬然有容。整冠进问。母不敬。礼蓦起叉手。晦庵退语人曰。碧落碑果无赝本也。杨慈湖亦问不欺之力。礼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礼四历住持。仅八九载。而退居之日。多其风调高古。见者神肃。然叙及法道体势。则慷慨太息。或继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当时。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谓众曰。谁与我造个无缝塔。侍者曰。请师塔样。礼微笑曰。尽力画不出。即蜕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维。顶骨牙齿不坏。舍利如灿珠。附天童应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赞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龄。四迁五退。如白云影内神仙。可仰而未可攀也。再味其说法。若志公之容谩。许僧繇描摹。当时君子以公之名齐于妙喜应庵。诚不谬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文礼,字灭翁,姓阮氏,临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生性聪慧,别具灵颖,家世田作。尝在髫年,从母出桑,携篮相随,母戏之曰:“提筐者谁?”忽焉有省,始怀出尘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参净慈混源不契。谒佛照光于育王,问风动幡动,应对机敏,喜其俊迈,使掌书记。久之,还浙西听一心三观之旨,于上天竺时,拟议之间,顿忘知解,往参遂印可。寻复辞去,礼祖塔于江淮,间因至蒋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张约斋居士镃请开法于临安慧云,既而迁温之能仁,未几,辞归西丘。时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西丘,礼亦不问姓氏,与语终日而去,明日奏请礼住持净慈。复移居福泉,迁住天童。礼素崇古谊,高絜简俭,不苟笑言,其说法则风雅流丽,读之非解人亦复神动。尝诵《楞严经》“诸可还者 ,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句下,忽作偈曰:“不汝还者复是谁?残红流在钓鱼矶。日斜风定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冬至,上堂云:“黄钟才起时,九数从头数。相将幽谷莺啼,次第雕梁燕语。田父祭勾芒,丛祠敲社鼓。农父狎牛郎,村姑教蚕妇。光阴老尽世间人,冬至寒食一百五。”其他妙语类如此,尤邃于《》。乾淳诸儒,大阐道学,礼与之游。晦翁朱子问毋不敬,礼叉手示之。杨慈湖问:“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礼领刹五,前后八九载,馀多逍遥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与住院无异。将入寂,谓侍者曰:“谁与我造无缝塔。”或请其式,曰:“尽力画不出。”乃怡然脱去,世寿八十有四,阇维收舍利无算,袝于应庵华塔之左,尤煜序其语录,嗣法弟子横川珙、石林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