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38  139  140  141  142  144  145  146  14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正因( 霹雳 )
释道璨( 无文 )
释云林( 岭 )
释心月(石溪 佛海 王 )
释祖泉(高原 )
高仁邱
丘岳(山甫 煦山 东海侯 )
释祖钦(雪岩 益彰 )
释妙弘(截流 )
释德恢(复翁 )
释普济(时翁 )
丘富国(行可 )
释至温(别称 全一温 至温 其玉 全一 )
章丘义
释斯植(建中 芳庭 )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正因。杭仁和金浦人。姓俞氏。宋嘉定六年生。出胎紫胞琼质。如莲华捧足状。颔下黑子。出数毫盈寸。童年。能先事而知。凡事不学自解。年十五为人已疾。御菑辄验。从季父守常。出家于殊胜寺。精修苦学。胁不至席者三年。每欢局于闻见。儗出游参请。时笑翁堪禅师。道价倾动丛林。师往育王礼焉。翁始阳拒之。命坐下板阅月。一夕闻霹雳声。忽通身汗流。快爽如脱壳。拊掌大笑曰。如是如是。亟入见翁。翁肯之。俾侍左右。因自号曰霹雳。初主徽州黄山之祥符。宋秀王诸孙。蚤所赏识。治精蓝霅水上延之。或又以建康之保宁请。皆不就。寻以父丧。归金浦。迎母入寺中。以孝养终其天年。师受知穆陵最深。赐师号紫衣。宗藩戚畹。下逮闾巷信善。靡不皈依。以为真佛子也。杭既归元。民生理未定。师为粥食饿者。日以千计。每岁佛欢喜日。设无遮会。普资冥福。世祖寻访江南人物。御史中丞崔某言。杭州殊胜寺因长老。有异德。聘不能致。诏侍臣。强起至京。引见说法。称旨。退就集贤院。锡赉优厚。越五年。告老还山。宣授圆明通应禅师。诏公卿大夫名师宿德。设祖道都门外送之。以荣其归。师在京时。当丁亥秋潦。饥民视昨逾甚。杭父老。盻盻然觊师言还。而未得请。飞书勉其徒。悉出衣钵之资。为续艰食。赖全活者甚众。既还山。进诸弟子语之曰。吾老矣。山门营葺缺如。倾囊侧囷。非所靳。将鸠工度料。其相与亟图之。众翕乐以听。各尽其力。不数年。殊胜为之焕然。未几示疾。勉弟子以道曰。吾二十七日去矣。至期端坐而寂。塔全身于后圃。世寿八十五。僧腊六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隆兴南昌人,俗姓陶,字无文。度宗咸淳间尝主饶州荐福寺。精于禅,亦工诗。有《语录》、《柳塘外集》。
全宋诗
释道璨,字无文,俗姓陶,南昌(今属江西)人。游方十七年,涉足闽浙(《柳塘外集》卷三《送清奚翁序》)。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游东山(同上书卷二《见山楼铭序》)。淳祐八年(一二四八),自西湖至四明,复归径山(同上书卷三《送一侍者归日本序》)。宝祐二年(一二五四),住饶州荐福寺,后移住庐山开先华严寺,再住荐福。为退庵空禅师法嗣。有《柳塘外集》四卷,其中诗一卷(此集宋以来未见著录,清释大雷庆槃访得原本校正,释元宏灯岱因为锓版);又有文集《无文印》二十卷,末附宋维康编《语录》一卷,事见《语录》及妙叶堂刊本《柳堂外集》大雷庆槃序、元宏灯岱跋。 道璨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柳塘外集》为底本,校以清雍正妙叶堂刻本(简称雍正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编为第一卷,辑自《语录》及他书者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八○七三
道璨(一二一三——一二七一),字无文,俗姓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早游白鹿书院,从晦静先生汤巾学,甚见称赏。累举进士不第,遂弃而为僧。游历海内外,尝主开先、荐福诸禅刹。多与士大夫交往,张即之、方逢辰诸人甚重之。咸淳七年卒,年五十九。所著有《无文印》二十卷(存)、《柳塘外集》四卷(存)、《无文和尚语录》(存)。见李之极《无文印序》(本集卷首),及自撰《先妣赠孺人吴氏圹志》、《慈观寺记》诸文。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云林,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结茅黄山,后修复佛岭禅院,造华严楼以居,为开山祖,佛岭遂改曰云岭。与方凤、谢翱有交。《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云林者,不详其里姓。宋淳祐甲辰,来游黄山,结茅其间,此地初名“佛岭”。唐大历中,志满禅师露宿岭上,山虫卫绕,数日不知饥渴,人以为佛也,故名岭。为游山者发足初地,在郡城西北三十里,自歙至太平亦多取道焉,但经行十馀里无居人,行者苦之,及建禅院,岿然林表,四时姜茗,取挡甚便,游侣德之。时事变迁,故院湮废,及云林戾止,知为龙象,修真旧地,乃造华严楼,以居为开山始祖。因以云名其岭,林有《归山诗》云:“沧海麈生望不还,虚空粉碎步方艰。时人欲识今行履,一衲萧然云岭间。”又《答友》云:“搔首何须更问天,此心灰尽不重然。休将琐琐尘寰事,换我山中枕石眠。”昧其旨趣,品蹈远引,无惭禅德。方遗民凤寄林诗云:“竹杖芒鞋去未能,鞅尘十丈苦相仍。去来今了三生事,输尔寒岩晏坐僧。”凤为文信国客,与谢皋羽结汐社,林盖方谢旧友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孙震《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序》、杨栋《御书传衣庵记》。 释心月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杂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四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六六六
祖泉,号高原,理宗时灵隐寺僧。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高仁邱,安福(今属江西)人。理宗时以能诗称,尝采《康衢谣》以下至唐末诗七十卷,名《吹万集》(《江西诗徵》卷二○),已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镇江丹徒人,字山甫,号煦山。宁宗嘉定十年进士。理宗淳祐五年,自江东转运判官知江州。六年,兼两淮屯田副使。八年,除兵部侍郎,依旧淮东抚制兼知扬州。九年,兼淮西制置使。以职事修举,诏除宝章阁直学士。宝祐二年,以宝文阁学士知建康。兼具文武之才,誓死报国,理宗御书“忠实”二大字以赐,封东海侯。
全宋诗
丘岳,字山甫,号煦山,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至顺镇江志》卷一九)。理宗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知太平州兼江东运判。八月,改知江州兼沿江制置副使、江西安抚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5—1287 【介绍】: 宋僧。婺州人,号雪岩。嗣径山。历住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度宗咸淳五年主袁州仰山寺,名益彰。入元,年腊俱尊,元世祖优礼殷隆。
全宋诗
释祖钦(一二一六~一二八七),号雪岩,闽之漳州(今福建漳州)人。五岁出家,十六薙染,十八行脚。初参双林洎、妙峰善、石田薰诸老,无所发明。闻天目礼住净慈,怀香请益,亦无所入。遂上径山谒无准师范禅师,依师范最久。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潭州龙兴禅寺,后历住湘西道林禅寺、处州南明佛日禅寺、台州仙居护圣禅寺、湖州光孝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袁州仰山禅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灯存稿》卷四有传。 释祖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八一二三
祖钦(一二一五——一二八七),号雪岩,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一云漳州(今福建漳州)人。少出家,后师径山师范。出世历住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咸淳五年主袁州仰山,名益彰。入元,世祖优礼之。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见比丘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参陈垣《释氏疑年录》卷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弘,字截流,约于理宗淳祐末曾和日僧静照诗(《邻交徵书》初篇卷二释大观《和静照诗韵》诗注),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七
德恢,自号复翁,淳祐间为无锡北禅广福禅院住持。
释普济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济,字时翁,理宗淳祐末曾和日僧静照诗(《邻交徵书》初篇卷二释大观《和静照诗韵》诗注)。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府建安人,字行可。尝受学于朱熹门人。理宗淳祐七年进士。为端阳签判。宋亡不仕。有《周易辑解》、《经世补遗》、《易学说约》等,皆发明朱熹宗旨。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至温。字其玉。号全一。生邢州郝氏。幼聪敏异尝。六岁见寂照和尚。照曰。汝其为释氏乎。师心许之。会照避乱。去隐辽西。乃礼照弟子辩庵讷。而祝发焉。无还富公。开法万寿。涖众甚严。师不以为忤。与十僧同往佐之。寻为万松侍者。以才气过人。稍不容于众。然博记多闻。百家之言。罔不该涉。又善草书。有颠素之遗法。凡万松偈颂法语。一闻辄了之。遂得法焉。尝使代应对。谈锋不可犯。太保刘文贞公。长师一岁。少时相好也。荐师可大用。世祖召见与语。大悦。将授以官。辞曰。天下佛法流通。僧之愿。富贵非所望也。慰而遣之。世祖征云南还。文贞为言。锡师号。曰佛国普安大禅师。总摄诸路僧事。刻印以赐。师锐意卫教。凡僧之田庐。见侵于豪富及他教者。皆力归之。驰驿四出。周于所履。必获其志乃已。或劝之少憩弗懈也。宪宗末年。僧道士。各为违言以相倾。上命聚讼于和林。剖决真伪。师从少林诸师辩之。道士义堕。自是法教大兴。僧徒赖之。师遂纳印辞职。每岁赐金。辄缘手尽。世味泊如也。以至元丁卯。终于桓州之天宫寺。当盛暑。仪形如生。异香馥郁。停三日火浴之。心舌牙齿不坏。人掊其地深数尺。皆得舍利云。世寿五十一。僧腊四十。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禅师名至温。字全一。邢州郝氏子。为天童如净禅师。八世之裔也。性敏捷。不易出语。语则合度。六岁从万松秀禅师。祝发为大僧。是时万松之庭。多俊杰。会伪金章宗明昌四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召秀说法于内廷。其王亲贵戚罗拜求示。秀俱无言说。惟合爪当膺而已。温大疑其所以。乃请问于秀公。秀公拂之。温益疑。遂心计曰。至道虽玄。非言莫显。师于佛法。得无吝乎。一日见僧问。秀曰。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为甚道。琉璃殿上无知识。秀厉声曰。折却殿了。与你相见。温不觉失笑。秀顾温曰。笑甚么。对曰。可惜打破瓦。秀曰。打破后如何。温又无语。然温博学强记。与雪庭𥙿公。往还辩论。裕每誉之。秀公迁大都。仰山之栖隐寺。丞相耶律楚材。常问道栖隐。因与温甚善。会同学林泉伦上座。出住万寿。温以大事未了为愧。且忧愤成疾。久之乃得秀公之旨。于是机不可撄。秀公暮年常课华严。门下得法者。虽一百二十人。惟温最惬公意。其金都应酬。悉以温代之。秀公殁。会元主伐金。温开法华严。林泉伦继席报恩。其道价齐重于京都。元主研究三教典籍。以为宋徽宗不业三教正经。佞于方士丹升之说。以至亡国。诏有实学之士。较诸道藏伪撰。除道德南华外。尽行烧燬。命林泉伦于大都悯忠寺举火。是日倾都传闻。士庶毕集。伦乃以火炬打圆相云。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还能證此火光三昧也。无如斯会得。家有北斗经枉。教人口不安。宁其或未然。从此灰飞烟灭。后任伊到处觅天尊。急著眼看。便烧之。众口杂然。称正时。至元庚申也(即南宗景定元年)。元主将西征有嫉我教者。遂奏议曰。释氏虽托方外。然多忠烈之辈。今五台等处。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膂力者。宜募为部伍。扈从西征。可为开国之一助也。温闻大惊。乃顾楚材。而折其说。楚材亟白元主曰。释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杀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證鹅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令拳拳奉行。虽死不犯。用之从军。岂其宜乎。若不循法律者。必无智行在。彼既违佛制。在此岂终王事哉。一举两失。实不可也。元主遂然之。太保刘秉忠以僧服而辅元主。元主甚敬之。忠曰。臣乃宇宙之废品耳。何当圣眷。此有万松秀禅师之高弟。名曰至温。唱曹洞宗旨于上都华严寺。其学兼内外。道贯天人。陛下若诏而宾之。必充扩仁风。为苍生之依赖也。于是温入内廷。与元主朝。夕论道。元主尝恨相见之晚。河北诸禅刹。自宋政和以来。加之辽金壬辰兵。秽祖庭。未得兴复。元主敕立禅僧为主持。于是三河寺院。沛然兴矣。燕赵秦晋之间。洞室宗风大鬯。皆温之力也。温居内庭。三载如一日。辞还。锡号佛国普安大禅师。至元丁卯五月(即南宋度宋三年)。示疾。沐浴更衣而逝。异香三日。茶毗。舍利无数。四众分塔而祀之。 赞曰。朝生凤雏。自与千岁玄鹤。同途而异辙。余观温公。驱乌于万松之庭。其胸中固已吞云。梦八九耳。及演化大都。果远出群贤之上。然兵火之馀。能使王公贵人。信有此事。非冰霜洁行。不足以感之。今人独味万松评唱之语。而不闻公有回天之力。何哉。余故表而出之。为洞宗之威凤云。
章丘义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祐六年(1246)任真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斯植,字建中,号芳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住南岳寺,晚年筑室天竺,曰水石山居。与同时诗人胡三省、陈起等多有唱酬。《南宋六十家小集》收有《采芝集》及《采芝续稿》各一卷(续稿有理宗宝祐四年自跋)。事见本集及《续稿跋》。 释斯植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采芝集》编为第一卷,《采芝续稿》编为第二卷。校以读画斋本《南宋群贤小集》(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斯植,字建中,号芳庭。理宗时僧人,驻锡南岳寺。工诗,为江湖诗派诗人之一,作品今存《采芝集》一卷、《采芝续稿》一卷。见《江湖后集》卷二三,《御选宋诗·姓名爵里》二。
全宋文·卷八一五一
斯植,字建中,号芳庭。住南岳寺。宋末江湖诗派诗人。著作今存《采芝集》一卷、《采芝续藁》一卷。见《御选宋诗·姓名爵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