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36  137  138  139  140  142  143  144  14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遇安( 善智禅师、朗智大师 )
僧匡越(吴真流 匡越大师 )
释安民(密印 安民 )
释定光( 自严 郑自严 定光圆应禅师 )
丘庆馀
僧洪蕴( 广利大师 )
僧可勋( 朱 )
僧守讷( 妙空禅师 )
僧庭实(别称 廷贯 )
释刚惠(辩正大师 )
释可勋( 朱 )
释怀□(契真大师 )
释了璨(佛真 罗 )
释知幻( 田 )
天息灾( 慧辩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遇安(?~九九二),俗姓沈,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太祖乾德中居杭州北关倾心院,开宝七年(九七四)入居光庆寺,号善智禅师。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于滋福殿赐紫,号朗智大师。淳化三年卒。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咸淳临安志》卷七○。

人物简介

简介
本名吴真流,常乐吉利乡(今越南北宁省威灵市)人。少业儒,及长,投开国云峰寺受具,精研佛典,年甫四十,即名满天下,为越南“无言通”派第四代传人。丁朝太平二年(971),丁先皇召对,称旨,拜为僧统,赐号匡越大师。据《大越史记全书·黎记》载,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李觉出使越南,返汴之夕,匡越禅师按李后主《阮郎归》制曲《王郎归》以饯。此词是越南现存最早的一首汉字词,匡越禅师能填写这样水准较高的词作确属难能可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安民,字密印,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乐山)人。初讲《楞严经》于成都,后师事圆悟于昭觉、夹山,未几开法建康保宁,迁华藏。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府朱氏子也。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指。一日白悟。请弗举话待某说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尔元来在这里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尔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因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尔问我。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字密印。嘉定朱氏子也。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入还辨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措。一日白悟。请弗举话。待某说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来在这里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是性。性成无上道。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于。于是罢讲侍圆悟。因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你问我。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后示疾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生于嘉定府朱氏。讳安民。字密印。有异表。声若洪钟。心契圆悟之机。圆悟举民首众。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盖民初开讲于成都。雅称楞严独步。因访友过昭觉。适圆悟小参。举赵州拈南阳三唤侍者话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未成。文彩已彰。且道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疑之。次日拟行。踌躇未决。其友谓民曰。君既匡徒领众。文彩日彰。倘有从上道理。消不去处。直与堂头和尚。坐而商略。何不可耶。顾而蕴结胸次。无乃病乎。民唯唯。遂告香入室。圆悟徐举楞严。徵其心之所在。民多呈义解。悟笑曰。座主他日入地狱。莫怨老僧不道。民愕然折节。胡跪求说前旨。悟又笑曰。文彩已彰。民俯首出。而叹曰。禅门委有长处。叶公之龙不足贵也。即散讲依栖焉。一日白圆悟曰。和尚休举话。待某说看。寻常拈椎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下喝敲床时。岂不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唾之曰。你元来在者里作活计。民于此信入。复请曰。古帆未挂时如何。悟曰。庭前柏树子。民积滞顿豁。踊跃趋出曰。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于是民之美誉溢丛林。佛鉴闻而笑曰。何日吹到蒋山门下。别有商量在。民后谒鉴。鉴问曰。佛果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曾向你说么。对曰。合取狗口。鉴变色震声曰。不是者个道理。曰。无人夺你盐茶袋。叫作甚么。鉴曰。佛果若不为你说。我为你说。曰。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鉴呵呵大笑。以殊礼延之。民遂开法保宁。而建康缁素。强民至华藏。升座以篆钥委之。座下各趋而去。民知中计。叹曰。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子扑。是时海内宗风大盛。丛林最小者。千指聚集。民独严持风裁榻。无杂宾春㸑之役。常躬为之。至法鼓鸣时。龙蛇竞势。民不禁也。示众曰。众卖花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蔼中。可笑古人恁么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头边。讨一个半个。虽然如是。山僧半个也不要。何故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又从华藏退居。故里之中峰。乃以圆悟白拂。付之宝印。会圆悟归蜀。民遣印省之。悟问曰。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一众改观。而民公之望益重。民竟无疾。终于本山。阇维。心舌不坏。舍利无数。细民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米氏子也。初至成都,讲《棱严》有声于时。闻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棱严》。”悟曰:“《棱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措。一日,白悟:“请弗举话,我自说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来在这裹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请试问之。”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棱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宏圆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丛生,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𦘕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家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已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于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于其化时曰。吾此日生。于化时而曰生。最后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已坠之纲。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怀仁江。有蛟害人。师临渡说偈戒之。蛟引去。未几。拥沙涨塞。潭遂为洲。梅州黄杨峡乏水。师以杖擿之遂涌。父老以为神来。聚观师遁去。所至遇旱涝。书偈投之。无不如愿。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师止住。蛇虎可使令。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奠能测四。远敬事师如神明。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师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师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各半。因不语六年。岩寺当输布。民岁代之。师不忍。置书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问亦不答。以为妖。焚其布帽。火尽而帽益明鲜。乃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后稍发语。后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师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师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师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系曰。至人。聚于心者灵。发于言者验。寂音谓。师偈语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计。自尚满身雾露。安能使物不迷耶。
丘庆馀 朝代:南唐至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汉人。丘文播子。初事南唐李煜。太祖开宝八年,归宋至汴京。善画花卉禽虫,初师滕昌祐,晚年过之,其得意处不减徐熙。风韵高雅,为世所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04 【介绍】: 宋僧。潭州长沙人,俗姓蓝。年十三出家于郡中开福寺。课诵之余,兼习方技医祝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宗太平兴国中诏求医方,尝录古方数十以献。真宗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工于诊切,时贵戚大臣有疾,多诏其诊疗。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洪蕴,姓蓝氏,长沙人。母翁氏,初以无子,专诵佛经,既而有娠,生洪蕴。年十三,诣郡中开福寺智巴求出家,诵课馀暇,兼攻方枝医祝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平兴国中诏求医术,洪蕴录数十以献。真宗在蜀邸,洪蕴尝以方药谒见。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洪蕴尤工于诊切,每先岁时言人生死无不应。贵戚大臣有疾者,多诏遣诊疗。景德元年卒,年六十八。
僧可勋 朝代:南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朱,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南唐时禅僧。嗣清凉文益。后住宣州兴福院。《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有传,并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守讷 朝代:南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僧。福州闽县人,俗姓林。嗣雪峰义存,后住池州和龙山寿昌院,赐号妙空禅师。后主时三召不起,时人高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吟窗杂录》作廷贯。五代南唐时诗僧。曾献诗于中主李璟,李璟以诗意寒薄,赐束帛而遣之。事迹见《诗话总龟》卷三引《诗史》。《全唐诗》存诗1联。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一
刚惠,太平兴国间为都僧统,号辩正大师,赐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可勋,俗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为青原下九世,清凉益禅师法嗣。住宣州兴福院。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尝召对(清嘉庆《宁国府志》卷三一)。《五灯会元》卷一○有传。
释怀□ 朝代:宋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二
怀□,号契真大师,宋初广州长寿寺副监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璨,号佛真,俗姓罗,泉南(今福建泉州)人。住漳州净众寺,迁太平兴国寺。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慧勤禅师法嗣。事见《栟榈集》卷一五《太平兴国堂广璨公语录序》,《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璨。泉南罗氏子。入蒋山勤公之室。得大知见。发无碍辩。住漳州净众。迁太平兴国。学士宗之。师持身律己。人无间然。说法蹊径。劲捷朗达。直跻上乘。作字吟诗。皆得游戏三昧。而师未尝措意也。重九日。为众上堂云。重阳九日菊花新。一句明明亘古今。杨广橐驼无觅处。夜来足迹在松阴。大丞相李公。尝访师于栖云。问道惬心。与结看经社。门人集师语成书。栟榈居士邓肃。叙之曰。大平堂头璨公。从蒋山何尝得兔角。住太平。本自亡立锥。据师子座。作师子吼。未尝为人世说毫𨤲法。四方学者。皆脑门点地。拾其残膏而袭藏之。嘻此特其土苴耳。岂其真哉。虽然。土苴之外。何者为真。一视而空头。头皆是有语亦可。无语亦可。雷声渊嘿。本自同时。门人弟子。若因此以有悟。则謦欬动息。皆西来意。若守此以求师。则拈花微笑。已是剩法。悟之者。天地一指。守之者。毫𨤲千里。反以问师。了无语焉。呜呼。师岂止具眼看经而已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知幻,临沂(今属山东)人。俗姓田。早肄进士业,后弃之。太宗太平兴国间,主狼山广教禅院。明万历《通州志》卷八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證之。曜众乃服。上览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證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劫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妙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敕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发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天息灾者,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也。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与施护西来,止于汴京,时法天蚤至,方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太宗为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男为僧,使习梵书,复敕设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息灾译经十馀部,中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二十有八品,又《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佛在舍卫国,有无量菩萨及八部男女集,从大地狱出大光明遍照园中,见大庄严,除盖障菩萨请问因缘,佛为说圣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及说所住种种三昧之名,又说身毛诸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十二年不得边际云云。词义明晓。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语意简括,皆依次呈览。宋自太宗尊崇梵典,译经设官,前后所翻新来一切经律都九十馀部。真宗为制《继圣教序》,护与息灾皆承锡三藏朝奉大夫光禄卿,并号传法大师。而息灾更得紫方袍之赐。咸平三年八月,息灾示寂,谥曰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宠恤并优。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故称北印度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