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7  138  139  14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悔明(真懒子 )
释之善(别称 灵隐善 之善 藏叟 )
邱崇
释慧明(无得 竹院 )
释普岩(少瞻 运庵 杜 )
释怀敞(虚庵 )
丘何(汉规 )
僧了宣( 潘 )
释慧性(无明 李 )
毋丘恪
释法云( 刘 )
释法因(刳心 别称 小因 )
释居简(别称 北涧简 居简 王、龙 敬叟 北涧 )
闾邱泳
僧行秀( 万松老人、万松 )
释悔明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三五○
悔明,号真懒子,淳熙中僧人,尝住温州永嘉中川寺。著有《联灯会要》三十卷(存)。
释之善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之善。吴兴人也。其先刘姓。世历膴仕。善自视欿。然年十三。志决出尘。其亲谓之曰。吾家欬唾青云之上。若更何慕而欲为。之善对。曰欲为佛耳。其亲恻异。知不可禁。乃许受业于齐政沙门。内行纯粹。人敬爱之。出入经论。胸无宿义。乃遍扣禅坊。未得究竟。晚谒佛炤光禅师。辨论风幡公案。光不诺。善固求明破。光示曰。非风幡话露全机。千古丛林起是非。咄者新州卖柴汉。得便宜是失便宜。善厉声曰。啊㖿却只恁么。光以杖击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光自此旬月不下堂。问其故。光曰。吾妙喜先师。担子幸卸肩矣。善历衡湘。游庐岳。保养圣胎。于妙高峰下。叠柴为室。不谋宿舂。一住十载。时以妙峰尊宿称之尝咏曰。庐陵米价报君知。浩浩尘中识者稀。回首不知何处去。白云流水共依依。又曰。有时笑兮有时哭。调高和寡难拘束。一派清音彻九天。风前谁解联芳躅。邻山有座主。自负妙悟楞严。携数徒属访善善揖坐相视移时。座主曰。昨见大慧。有八还颂曰。春至自开花。秋来还落叶。黄面老瞿昙。休摇三寸舌语虽工俏。但未出经意耳。善蓦召座主。座主应诺。善曰经意且止。还出得大慧老人意么。座主咿唔莫措。善呵呵大笑而起。座主归避席数月。复具师弟。礼请益于。善善示偈曰。没弦琴上无私曲。一曲弹来转辘辘。断崖流水少知音。六六不成三十六。善东游雁山。阐法于临海。慧因历洪福。迁万年。乃示众曰。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何故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是时善之名满江南。卒退休皋亭。道俗仍以明州瑞岩居。善居无何。平江晋陵请符叠至。善任缘而应。不执可否。善既久领众事。法令益略。衲子益新。及却天童赴灵隐。盖暮年也。虽檀旋憧憧。善仍萧然一衾室中。长物竹篦禅杖而已。端平二年。自题小像。遗龙济宗鍪。复诫诸弟子曰。像法垂秋。名利根深。如象没深泥。珠沉巨海。识浪尘缘。终无了日。我为僧七十馀载。目之所到。耳之所闻。卫护法门。隐忍受垢者。间或有之求。其不奉明诏。不接公卿。如寒岩枯木。确不可回者鲜矣。人但知法门繇显而盛。殊不知繇盛而衰。故有缘之功于法门者。其功一时也。无缘之功于法门者。其功万世也。谚云。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又岂谬哉。九月二十八日。书偈趺坐。瞑目而寂。寿八十四。僧夏七十有一。火浴。舍利无数。门人善珍。号藏叟。丐清之郑公为铭。塔于灵隐之西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之善,字妙峰,姓刘氏,吴兴人。参佛照光于鄮山,照举风幡语,妙峰直截了当,机锋不让,遂印可,赠偈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乃游匡庐,面壁妙高峰下十载,出世慧因、洪福、万年诸刹。会天童虚席,时郑清之秉钧轴,谓非妙峰莫属,因勉其行,妙峰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郑公高之。晚住灵隐,上堂云:“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何以故?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妙峰平生善诱,一经指授,辄神融意悟。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寿八十四,腊七十一。荼毗,舍利不可数计,塔灵隐西冈,郑清之为之铭。
邱崇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熙十年(1183)官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淳熙十一年(1184)12月改知平江府。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明,字无得,号竹院(《天台续集别编》卷六)。孝宗淳熙末住净慈寺,光宗绍熙初住天台天封寺,与陆游有交。事见《渭南文集》卷一九《重修天封寺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早年落发。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理宗宝庆二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有《运庵和尚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容宗著撰《运庵禅师行实》。 释普岩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单编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敞,号虚庵,住天台万年寺。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移主庆元府天童寺。事见《攻瑰集》卷五七。
丘何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瑞安人,字汉规。孝宗乾道二年进士。初宰连江县,晚始登朝监进奏院,迁太府簿。宁宗庆元三年有事南郊,摄太常卿行礼,自受誓戒至饮福,细大无遗,声名骤起。以不肯谒当路,积二年出守袁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1 【介绍】: 宋僧。明州人。俗姓潘。治天台教典,与比丘善荣等写经造像,唯力是视。修法华忓法二十七年,预知归期,终于明州宝林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修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生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念佛号。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了宣。四明人。修法华三昧。前后二十七期。过午不食。未尝违日𠷳。与同修善荣。为心友。每阅经有疑。必造荣室决之。一日默坐甚久。荣曰。今日何为。师曰。归期已近。道义难忘。不觉如此。请君专心进道。当于净土重会。荣笑曰。正欲见君作略。师自此示疾。将终请众。讽弥陀经。称佛号。遽起端坐。书偈云。性相情忘。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悉利。即合掌瞑目而去。嘉泰元年也。后三年。荣亦趺坐脱去。人谓赴师之约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脩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棱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号佛,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性(一一六二~一二三七),号无明,俗姓李,达州巴渠(今四川宣汉东北)人。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祝发,束包南游。首谒佛照光,又造松源崇岳座下。出世蕲州资福寺,越两年,迁智度寺。后历住南康军庐山归宗能仁、开先华藏、栖贤宝觉、平江府阳山尊相、寿宁万岁等寺。理宗嘉熙元年卒,年七十六。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颜汝勋撰《塔铭》。 释慧性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合编为一卷。
毋丘恪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绍熙元年(1190)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绍熙二年(1191)任夔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庆元二年(1196)任夔州知州兼安抚使,八月在任。
释法云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法云。住南阳之灵山。往在乡里时。以弃家为佛子。遭岁饥。乃为父母。挽车就食千里。母下世。庐墓旁三年。号哭无时。父殁亦然。山之人谓之坟云。元光二年冬。夜中有僧诣师。求讲法界观。天明且出门。见庵旁近。雨雪皆成花。大如杯碗状。居民闻之。老幼毕集。其在塼瓦上者。皆持去。文士为赋诗道其事。又山之东。水泉不给。讲学者患之。一日寺西岩石间。出一泉。甘美异尝。用之无竭。师临海人。姓刘氏。七岁不茹荤。十一出家于洪洞。二十五具戒。受义学于广化。学禅于韶山。来南阳。主崇胜之观音院。住灵山起报恩寺。以正大三年。寿六十四。示疾而化。刘邓州光父。师乡曲也。知师为详。请元遗山。铭其塔云。世之桑门。以割爱为本。至视其骨肉如路人。今师孝其亲。乃如此。然则学佛者。亦何必皆弃人而逃之。然后为出家耶。予。为刘不妄许可者。乃为之铭。僧云之来晋临汾。六年居庐哭亲坟。地泉觱沸天花纷。孝声如香世普薰。何以表之今有文。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因)弟子法因,字刳心,慈溪顾氏子。学于草庵,尽其旨要。时称为小因,主广寿寺三十年,冥心净业,昼夜讲演,未尝少懈。偶以檀施舍金为赠,至不得却,始受少分,或劝新所室,何患无用。法因曰:“此躯尚无常,何事外物为?”绍熙四年八月示疾,于定中见净土二菩萨,谓左右曰:“吾睹法华道场,与平时所见异甚,吾将行矣。”乃书偈曰:“我与弥陀本无二,二与不二并皆离。我今如此见弥陀,感应道交难思议。”挺然端坐而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净慈光孝寺。有《北涧集》。
全宋诗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涧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另从《大藏经·北涧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龙),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复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钱厚、叶适皆折节问道。时真德秀为江东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以居,人以「北涧」称之。后出主铁佛、显庆、碧云、慧日诸寺,嘉熙初奉诏主杭州净慈寺,所至道化大行。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腊六十二。。见《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居简。字敬叟。潼川王氏子。资质颖异。初见佛书。必端坐默观如宿习。依邑之广福院图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沉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一时社中耆硕。无不忘年与交。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师议论大奇之。以大慧居洋屿庵竹篦。付之师巽焉。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鸿儒竹岩钱公。水心叶公。皆折节问道于足下。大参真西山。时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因以北涧称之。起应霅之铁佛西佘。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旨移净慈。所至道化大行。师出佛炤之门。在诸法彦中。为神驹香象。机格超逸。最难攀仰。其颂世尊初生话云。一声㘞地便吒哩。突出如斯大阐提。此土西天起殃害。堂堂洗土不成泥。又颂楞严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閒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赋以自见。其略曰。进则面墙退则坐井。柱忽不支。壁将就殒。豁然而虚。漠然而囧。如蒙之击。如震而警。如无尽藏。如大圆镜。前山送青。若壮士之排闼。后山回闯。拟良工之御骏。抚鸿鹄而晚眺。入冥冥而远引。笑云烟之轻去。漫悠悠而无定。驻落日于西崦。延初蟾于东岭。是皆中所得也。有北涧集十九卷。张公诚子。序之曰。读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诵其诗。合参寥觉范为一人。不能当也。北涧于人不苟合。合亦不苟暌。取舍去就之际。洁如也。叶水心诗曰。简公诗语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青染绿未禁春。师居天台委羽。有二姓争竹山。竭产不肯已。仙居丞王君怿。请于师。师作种竹赋一首示二姓。而讼遂止。其德音感化如此。灵隐虚席。赵节斋。奏师补其处。师笑曰。吾日迫矣。乃举天童痴绝冲。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曰。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吾自励。吾世缘馀两日耳。至期昧爽索浴。浴罢假寐。然视之已逝矣。寿八十三。腊六十二。葬全身于月堂昌禅师塔侧。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居简。出潼川王姓。号敬叟。又称北涧。盖居北涧之日久也。简姿秀而文当世尚之。游广福读出世典。辄弃冠。具戒。参别峰。别峰指见涂毒。涂毒示其心要。简以从前所学凑泊不可。疑情猛切。常立达旦。偶过择木寮。阅万庵语云。欲识诸佛心。但向众生心行中识取。欲识常住不凋性。但向万物迁变处会取。简于此忽省。以为万庵与佛炤同条。遂别策造灵隐。机契佛炤光禅师。于是往来妙喜下尊宿。一十五年。激扬宗旨。大有力焉。乃辞佛炤。经瓯闽。历江西。过罗湖。访仲温。仲温与论。大喜曰。妙喜之后一人也。乃以妙喜居洋屿庵。竹篦为赠。且曰。公之后必大。未几出住台州紫箨。迁报恩。及广孝。名大振。退居武林飞来峰之阴。卿士犹物色之不顾。当是时出佛炤之门者。有灵隐善径山琰天童派东禅观上方铦。交章劝简。应旴江刺史之命。又不顾。而江州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简亦不顾。乃寿北涧集。行世。宿儒附之。叶水心曰。简公话柄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青染绿未禁春。简叹曰。狼虎之害。世人易知也。文章害世。则难知矣。狼虎在山。藜藿不釆。文章欺世。耳目沉沦。余比见近流施为阔略。非先圣之言不言。非古哲之迹不举。然境风乍飘。荣辱无主。取快一时。名节扫地。则向之所言所举。皆为饰词。以欺世者也。欺世之害。甚于狼虎。余颓躬不逮。深为是惧。所见所闻。偶笔成集。若稍存心。欲以诗文鸣世。则又吾教之罪人也矣。遂燬板。晚居净慈。其门人大观以高庵楞严纲要颂。请简发其旨。简向慕高庵为人。乃联和而序之。淳祐丙午春。示众曰。识得一万。事毕了事。衲僧一字不识。直饶恁么。未称全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归方丈。大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言语移时。敛目而逝。简初在紫箨。委羽有二姓。争竹山。竭产不已。仙居丞启简讽之。简示以种竹赋。二姓之讼遂止。台氓谣曰。简公笔甜如蜜。 赞曰。齐桓侯有疾。在腠理以忽扁鹊。终至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而末造众生。言行参差之。疾不啻在骨髓间也。故北涧生平行李。惟恐针石之不逮。然以文字得度者。则北涧法化。宁当有别论也。否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居简,字敬叟,姓龙氏,潼川人也。家世儒素,幼性颖异,见佛书端坐默观,如宿习者。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蜂涂毒于径山。沈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议论大奇之。久之,出主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儒硕钱竹岩、叶水心莫不推重。时大参真西山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待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以北涧称之。起应霅之铁佛,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诏迁净慈。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颂《楞严经》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闻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赋以自见,水心酬以诗云:“简公诗话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清染紫不禁春。”晚岁居天台,有二姓争竹山搆衅,为作《种竹赋》以讽之,而讼遂已。赵节斋为奏补灵隐,简笑谢曰:“吾日迫矣。”乃举天童痴绝道冲。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道自励,吾世缘馀二日耳。”至期昧爽,索沐浴罢,如假寐,视之已逝矣。寿八十三,腊六十二,所著有《北涧集》十九卷。
闾邱泳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绍熙三年(1192)任大理寺正。绍熙五年(1194)任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6—1246 【介绍】: 宋僧。解州解县人,俗姓蔡,号万松老人。出家于邢州净土寺。嗣雪岩,构万松寺以居,潜志自修。通孔老百家之学,三阅藏教,恒业《华严经》。有《祖灯录》、《鸣道集》、《辨宗说》等。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行秀。号万松。河内人。族蔡氏。自幼不凡。超然有出世志。屡白父母求出家。父母初难之。然知终不可以世相夺。因携送邢州净土寺。礼赟允公为师落䰂焉。具戒后。决力参究。即担囊抵燕。栖憩潭柘。过庆寿。叩胜默老人。老人曰。学此道。如锻金。滓秽不尽。精真不显。观君眉宇间大有物在。此物非一番寒彻。不能放下。子后自见。不在老僧多言也。师益厉精猛。至寝食俱忘。后至磁州。参云岩满公。遂于言下大悟。曰得恁么近。始知胜默为人处婆心切落草深也。依雪岩二年。尽其底蕴。付僧伽黎。勉以流通大法。自是两河三晋之人。皆饮师名。法门隐然。倚以为重。明昌中。章宗请入内庭说法。亲奉锦绮大衣。腋而升座。自后妃以下。皆从师受法。罗拜位下。各施珍爱。建普度会。数日之内。祥瑞叠见。道猷远闻。承安改元。特诏住仰山栖隐寺。寺先为世宗所建。奉玄冥顗公为开山。顗公。故金国大禅老。给田度僧。虽极一时之盛。然未大弘法音。师登座一宣。万指倾听。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一旦得师而起之。扶颓继绝。功不在青华严下也。次迁宝集万寿。又移席报恩。连住钜刹。道化不少衰。晚年退居从容庵。幽林多暇。评唱宏智百颂。又著请益录。踵碧岩之后尘。开宝镜之重垢。甚有补于宗门。学者至今传习。师天资敏利。于百家之学。无不淹通。三阅大藏。首尾熟贯。虽座主老于翻检者。不敢以汗漫欺。李屏山居士。著论弘宗。人称。使摩诘枣柏再出无以加。然以日叩函丈。受师启发者居多。则师于法门树立宏矣。后无疾而终。年八十一。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秀,字万松,姓蔡氏,河内解人也。父真,才气俊爽,好善多能,雅信因果。皇统初,宦游洛水,喜永年风物之盛,因而家焉。秀年十五,即求出家,父母不能夺其志,礼邢州净赟,业五大部,试于有司,在选者二百人。与老僧靖恩皆为众所属望,恩自以为不如,不能出其右。秀闻而让之,试之日,独献律赋而归。考官孙椿年读其文,乃大叹服,请冠其发而妻之以子。秀拒之曰:“与其挂名吏曹,曷若取牃祠部。”明年受具足戒,遂游燕,历潭柘、庆寿诸刹,晚归西刘村寺。西刘村者,今广济寺也。秀初出家时,参万寿胜默光禅师,半载无所入。复于元沙未彻语有疑,行脚至磁州大明,请益雪岩满禅师,力参二十七日,于满言豁然大悟,满以衣偈付之。旋还中都,居万寿。金章宗景其道行,请入内廷,敷座说法,宫嫔罗拜。建普度会,香花阒咽,万众云屯。复奉诏命住大都仰山,更移锡报恩、洪济。元太祖庚寅,乃奉敕主万寿。已而退居从容庵,幽室独处,冥然入定,心相俱清。生平励行苦志,勤修弗倦,数典名蓝,发扬洞旨,宗风茀茀,动人神髓。至是疲于津粱,盖将终焉。至元元年丙午后四月四日示疾,七日,书偈别众,悠然坦化。世寿八十有一,僧腊六十,建塔于西刘村寺前。今乾石桥北砖塔是也。